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草莽年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北海一岛

    说着,忙不迭地起身,冲进房间里,不大会儿功夫走出来,手里多了一把绿花花的“纸”,上面有阿拉伯数字标注的各种面值,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的都有,还真不少,加起来估计能有上千块。

    “就这个,还能拿来做买卖赚钱”周国强抖着手示意道,满脸的不敢置信。

    “哎呀!”这时,赵春雷猛地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看我这脑子,忘了强哥你和嫂子俩人都是吃公家饭的,手上怎么可能没点货到处转悠着收这玩意儿,倒是把自家的关系给忘记了……”

    他说着,从周国强手中接过一把国库券,笑呵呵地数了数,然后继续说道:“一共一千二百的面值国库券,啥也不说了,我照单全收,按原价,强哥你觉得怎么样”

    “原价”周国强狠狠地咽了口唾沫,诧异地望着他,就感觉自己这个老表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

    要知道,这些国库券他如果自己拿出去用,倒也有商家要,但肯定要打个折扣,不可能真当等价的人民币使用,所以在他的观念中,这玩意儿虽然说是钱,但顶多算个“二等品”的钱,忒他娘的不值钱。

    可为什么在老表的眼中,它似乎比真正的人民币,还要好一样

    百思不得其解啊!

    “那可不我还能让你吃亏不成”赵春雷呵呵笑道,二话不说,直接从公文包里又数出十二张老人头,塞到了一脸懵逼的周国强手中。

    “不过,强哥,你和表嫂俩人的单位里,或是朋友之间,应该还有不少人手上有货吧你们可得给我介绍一下呀,有多少我收多少。而且,你们大可以放心,我的收购价格,肯定要比他们自己拿出去用,值钱得多。当然,只是不可能跟同等面值的国库券一样的价格罢了。”

    “哦,好。”赵无衣下意识地点头。

    你猜怎么着,她认识的一些人中,家里多多少少的还真有些存货,拿出去用的话,每次都要亏个不小的折扣,如果能兑换成人民币,而且比例还不错的话,自然没有不兑换的道理。

    周国强听他这么一讲后,表情中有些恍然之意,忙不迭地又把手上的一千两百块钱塞了回去,正色着说道:“春雷啊,帮你介绍人兑换国库券的事情简单,但一码归一码,哥也不能让你吃亏,这玩意儿你原价兑换过去有个什么用钱你先拿着,要不你按正常行情、你不亏本的行情兑换给我也行。”

    “哎呀,强哥,你这是干嘛谁说我亏本了,只是少赚或不赚的问题而已,咱俩谁跟谁啊……”

    俩人拉拉扯扯的,一个说“不亏”,一个打死不信。

    这对老表倒也真是走心处了。

    李亚东不得不起身打圆场,将那一把钱夺了过来,直接塞进了周国强的棉衣口袋中,在周国强不明所以的眼神儿中,笑着解释道:“周大哥你就拿着吧,他亏不了的。”

    “啊”

    赵春雷说这话,周国强是真的不信,这个老表的性格他最清楚了,两个字:仗义。三个字:没话说。但李亚东这样说,他就不得不信了,这么多年的结交下来,他同样也清楚李亚东的为人,但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很清楚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厉害”。

    别的不说,给北大




第四百五十二章 杨百万
    国库券是一八七七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和作家沃尔特巴佐特发明的,并首次在英国发行。因为国库券的债务人是国家,其还款保证是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它几乎不存在任何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市场风险最小的信用工具。

    而且国库券都有利息,它的利率一般虽低于银行存款或其他债券,但由于国库券的利息可以免交所得税,所以,投资国库券的收益是最直接的。

    利息低点就低点,以量取胜嘛!

    还有一点,国库券不同于股票,它不存在套牢的问题,易手极其方便,可以随时套现。且与商业票据、存款证等有密切的关系,可为其它凭证在收益波动时提供套期保值。

    你说它好不好

    要不是国家暂时财政吃紧,根本就懒得发放,偏偏老百姓还视其为糟粕,中央层面的那帮经济学家估计要气得吐血。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自一九九八年开始,我国从新加坡引入新的经济模式撬动民间资本,并在玉林试运行成功,财政收支逐渐趋于平衡,当年就停止了票面式国库券的发行,从此国库券也基本与普通老百姓绝缘。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哦对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叫你不爱它,所以它离你而去了。

    “这么说,我拿国库券去银行兑,也能兑出等值面额的人民币,还有利息”

    李亚东给周家几口详细科普了半个多小时,几人听完后,皆是面面相觑——原来他们不喜欢的玩意儿,居然这么好。特地是赵无衣和周国强,一个满脸肉疼——因为以前现金不足的时候,拿国库券出去用过很多,都打了折扣,一点一点儿算起来,亏的可着实不少。另一个则瞪着眼珠子问。

    “对呀。”李亚东笑着点头,“债务人是国家,银行岂敢赖账,只要过了期限,随兑随有,比存折都好使。”

    这倒是一句实话,因为国库券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发行,无须经过背书就可以流通转让,谁拿在手上都好使。而存折取钱还需要身份证呢。

    “我艹!”周国强为人师表,硬是直接爆了粗口,可见心中有多郁闷。

    “这么简单的事情,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去银行试一下呢”赵无衣白了丈夫一眼后,苦笑摇头。

    “就是说啊!”周国强拍着脑壳,唉声叹气。

    本身就欠了一屁股债,国库券受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停止发行过一段时间,到了一九八一重新恢复发行,从那时开始,周国强每年都有,如今十年过去,大头肯定都用出去了,天知道这里亏空了多少钱,利息就不谈。

    不过,这事儿说来也怨不得他们,怪就怪信息闭塞,上面只管发,根本不解释,或是说广而告之一下,根本没有普及到位。

    再有一个,都是穷给闹的。

    这年头生活尚且不富裕,还有几个人能有闲钱存银行啊

    “行了,强哥,你和表嫂的那点工资,亏也亏不了几个钱。”赵春雷这家伙说话倒直接,也是关系好到一定份儿上的缘故,笑呵呵地说道:“要不这样,你看成不,京城你和表嫂熟,而且这边的机关单位最多,货源也指定最多,你和表嫂就走动走动,给我介绍卖家,我赚了钱后算你们一份儿,指定把你们这些年损失的全补回来还有盈余,这一点我绝对可以保证。如果你们肯卖力的话,真能把京城的机关单位走个通,成为第二个杨百万都不是梦啊!”

    “杨百万谁啊”周国强摸着脑壳问。

    “这个……”赵春雷讪讪一笑,“其实我也不知道是谁,干我们这一行的也有个圈子,外人不好进来,我也是一个以前一起倒小商品、一起睡过桥洞的兄弟带进来的,这人我是听他说的,据说是第一个干这买卖的,八八年政策一落实下来就开始干,当年就赚十几万,后来更不得了,早已是百万身家,圈子里就封个杨百万的名头,就知道姓杨。”

    “叫杨怀锭,魔都那边的人,以前是个仓库管理员,就是干倒卖国库券的活计发的。”李亚东随口也就说出来了,主要这个杨百万他太熟悉了,可谓如雷贯耳,对于他的发家史也是了如指掌。

    不光是他,活跃在九十年代至两千年代的中国股民,甚至是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大概没有没听过杨百万的。他不仅是国内倒卖国库券第一人,还是第一个到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请为教授的人。

    他是中国证券历史上不可不提的一个人物,被誉为“中国第一股民”,后来他的故事被包括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并在一九九八年,被央视评选为“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



第四百五十三章 家人离京
    “强哥,还有表嫂,我刚才说的那事儿能行吗”赵春雷问。

    “这个……”周国强不由一阵踌躇。

    从现实情况出发,他自然希望多赚些钱的,不说别的,欠李亚东的五万块已经有些年头了,虽然人家从没催过,但这钱可是救命钱啊,结果还一直欠到现在,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奈何,他和媳妇儿俩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一个月也就三百块不到,算上逢年过节的补贴和奖金,再除去吃喝花销,一年撑死也就存个两千块。

    五万块钱,得存到猴年马月

    这钱一天不还上,心里的愧疚也就多一分。

    可倒腾国库券的这个买卖,从本质上讲,完全是利用人们的愚昧和无知,愿意出售的人,大多并不清楚国库券的好处。

    这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有点坑人的嫌疑。

    反正周国强是打心眼里是这样认为的。

    再说个很现实的问题,假如他怂恿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出售国库券,那人现在或许不知道国库券的好处,但如果日后知晓了呢

    意识到自己赚了他的钱后,关系难免会变得生份。

    得不偿失啊!

    像他这样年轻有为的国家干部,日后前途无量,若因这事有了“黑点”,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所以于情于理,这事儿大概是干不得的。

    心里这样想着,对于自己的老表,周国强倒也不隐瞒,便将这里头的道道,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

    赵春雷听完后,猛地一拍脑门,“哎呀,看我这脑子,真是掉钱眼儿里了。对,强哥你说得对,这事儿你们还真不适合干,你和表嫂都是国家栋梁,以后指定能当大官,不能因为一点钱毁了前程。咱们金水湾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可就指着强哥你混出息,最好能混到中央去,那才叫牛逼!”

    他自己是没读过几本破书,但打心眼里崇拜有文化的人,如同这个年代几乎所有的平头老百姓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读书人走出去都好似头上顶着光环一样的原因。

    “所以这事儿你还得自己琢磨,既然是国家允许的,那就好好干,就像你说的一样,争取成为第二个杨百万。”难得老表如此为自己着想,周国强含笑点头回道。

    “那不行。杨百万已经不是我的目标了,我要紧跟李老板的步伐。”赵春雷打趣着说。

    “哈哈……那你可就别怪我说句大实话,这事儿啊,悬!你找遍全世界,估计也没几个李亚东啊。”周国强哈哈大笑。

    李亚东干脆低着头不说话,他能怎办老师当面,也不能把她丈夫的嘴封起来呀。

    众人谈笑风生,那两万两千块钱赵春雷最终还是收了回去,一来周国强不接受,二来,他算是终于弄明白了,眼前这小伙子哪里会把五万块钱放在眼里,只怕压根就懒得要,只是表哥表嫂不答应罢了。

    得,算我多此一举。你们两口子就慢慢攒吧,等过个十年八年攥齐了还回去,人家指定还是不能要。

    他自认别的本事没有,但走南闯北也有将近十个年头,观人识面的眼力劲儿,还是有些的。

    接下来自然是一顿丰盛的午餐,对于周家而言,李亚东亲自登门,没有喝杯水就走的道理。

    真要给放跑了,指定得被人戳脊梁骨。

    ……

    老李家的一帮人,一直在京城待到元宵节过。难得能过个如此悠闲自在的新年,有几人甚至都舍不得走,刘金菊肯定算一个,李婷婷也是一个。

    不过没撤,李婷婷得回香港上学,至于刘金菊,出门一月有余,家里要拾掇的事情多了去,她不回去谁回去难不成让胡秀英回

    她倒是想呢,可三个儿子,外加两个女儿,没一个人答应。

    正月十六的这天,一家人准备分道扬镳,四合院里满是不舍。

     



第四百五十四章 各有计划
    李春兰和赵大成这两口子,也打算跟着先回去一趟。

    倒也不可能直接就在京城住下。

    事发突然,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还需要安排一下,不说别的,赵大成的父母,总该妥善安置吧

    老俩口愿意来京城的可能性不大,不然李春兰还真不介意,毕竟也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养条小狗在一起久了还有感情呢。

    老李家的人性格或许有差,但对于父母的孝心,全都如出一撤。这与家庭背景有莫大关系。

    李老汉死得早,胡秀英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当年的日子是何等艰辛啊,家里粮食不够,吃的都留给孩子们,自己只吃糠菜团子充饥,还说自己胃口不好。

    这些看似平淡的事情,却具有沉重的意义,孩子们或许当时还理解不了,但若干年后蓦然回忆起,便永生不能忘怀。

    父母的爱是如此伟大,每一对父母,都值得被善待。

    老赵家的两口子年龄都挺大,都过了花甲之年,原本把他们留在老家,别说赵大成,李春兰都有些不太放心呢。赵大成的那个懒汉大哥,指定不能指望。

    两口子前几天夜里睡在床上,为这事儿还商量了好几宿,终于也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要说老赵家现在的日子也算不错,起了全村第一幢两层红砖楼,灶台上也是顿顿不缺肉。老俩口平时在家,其实只差一个照应的人。

    这人也指定不能是别人,还得是赵大成的那个懒汉大哥。

    要按常理来说他确实不能指望,不过给点甜头,倒也未必。

    所谓的“甜头”,就是那幢红砖楼。

    眼下有了京城这间大宅子,为了老人,两口子倒也舍得。

    决定回去跟那个懒汉约法三章,平时要把父母照料好,有个病病痛痛的,得及时送到镇上的卫生所里看,只要他能把二老照料好,等到二老“百年归去”的那天,房子也就给他了。

    不怕他不答应,否则以他那个懒惰性子,将来不靠孩子的话,这辈子恐怕都盖不起楼房。

    这是一笔他不能拒绝的财富,大概也是一颗很好的“治懒药”。

    反正照料得好与不好,终究瞒不住人,老俩口纵然不说实话,村里人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李春兰和赵大成倒也商量好了,要实在连这个法子都不行,那不管二老同不同意,硬拉也得拉到京城来。

    “春兰,你和大成打算什么时候过来”胡秀英不得不问一句,也好有个盼头。

    她已经跟小儿子商量好了,不回香港,就住在京城里,用她的话说“这地方住着踏实”。

    李亚东想想也就同意了,首都腹地,生活条件和医疗设施纵然比不了香港,但也不是国内其他地方可以比拟的。
1...162163164165166...37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