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除此之外,朝中大臣虽多多少少有些私心,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用其能而去其过罢了。
至于魏忠贤魏公公,朕知道你一直对他有成见。其实魏忠贤虽然贪婪狠毒,心胸狭窄,眼界有限,能力也有所不足,但他对大明,对我朱家却是忠心耿耿。这一点上,满朝可谓是无人能及。
他所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为朕做的,他所担的很多恶名,也是为朕所担。
此人用得好,可以平衡朝堂,抑制住诸位大臣的私心。但如果用得不好,也会败坏朝纲,为皇家招来恶名。用好用坏,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忠!朕的这些话,你听与不听,朕也不能强求,你好自为之!”
朱由检连连点头,低声说道:“皇兄的话,臣弟谨记在心,半个字也不敢忘记!”
天启皇帝又拉着朱由检说了几句话,周围的众人听不清也不敢听,只见天启皇帝脸上的倦容又现,这才放开了朱由检。
天启皇帝又喝了一口参汤提神,强行振奋精神,接着开口又说道:“武定侯!”
“臣在!”董宣武急忙上前几步,凑到天启皇帝身边。
天启皇帝低声说道:“董爱卿,朕知道你没有什么野心,你所做的一切,未必真是为了朱家皇室,但是必定对大明是有利的。
人无完人,朕也不强求你一定要对朱家忠心耿耿。对大明有利的事,即使短时间内与朱家的利益有冲突,从长远来看,对朱家也是有利的。
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做吧!只可惜朕是没有机会看清楚你究竟要做些什么了。
至少从现在来看,你为朕教出了一个好皇储,使大明不至于后继无人。”
“臣叩谢陛下的信任!”董宣武正想跪下磕头,却被天启皇帝拦住:“好了吧!咱们君臣之间,就不必在乎这些虚礼了。朕也不在乎你这几个头,只要你能好好辅佐好皇太弟,重振大明就够了。再说,你真的是心甘情愿向朕磕头么”
董宣武有些扭捏,老脸一红,答道:“有时候是心甘情愿,有时候嘛的确是在应付!”
天启皇帝微微一笑,说道:“你这家伙,跟你说话就是舒服,让人高兴。好吧,今天朕就当着众位大臣的面许你见君不必下跪叩首之特权。
不过,你要答应朕一件事情。你敢答应么”
“臣答应,陛下对臣的隆恩,就算陛下要臣上刀山,下火海,臣也
第九十七章 帝殒(7)
董宣武退下后,天启皇帝又把魏忠贤招到身边,低声说了几句。
“阉竖!”东林党几位大臣彼此相顾一眼,有些嫉妒和不满,心中暗骂。
都这个时候了,天启皇帝召见了信王和董宣武后,接着召见的就是魏阉,而不是东林党人,可见魏阉在天子心中的地位远比东林党诸大臣都要高得多。
可恨这魏阉,迷惑皇帝竟然迷惑到了这般地步。大明落到如今差点被灭国的地步,全是魏阉和他党羽的错。看来只有除去魏阉还有他的党羽,犁庭扫穴,除尽这一干奸佞,拨乱返正,大明才有复兴的希望。
当朝天子一去,新君登位,新朝自然要有新气象,正是拿魏阉与他党羽开刀的时候。信王与魏阉的关系似乎并不那么亲密,没有天子在背后为魏阉做主,看谁还保得住魏阉和他手下的这帮奸佞。
杨涟、左光斗等几位东林党大臣心中暗暗发狠,心中盘算着该何时动手,如何动手。
也不知天启皇帝说了什么么话,魏忠贤泪流满面,跪倒在天启皇帝面前,泣不成声,哀求道:“万岁爷,请允许老臣殉葬,让老奴随陛下一起去吧!老奴也好继续照顾陛下的衣食住行。”
天启皇帝摆了摆手,说道:“自英宗皇帝以来,我大明就废除了殉葬这种残忍的、有伤仁德的礼法,此事不必再提。此例更不可由朕开,你若有心,好好为皇太弟、为大明办事,朕和列祖列宗在九泉之下,也会佑护你的!”
说罢,天启皇帝挥手道:“魏公公,你下去吧!”
魏忠贤大哭着却步而退。(却步:面向前向后退)回列后,目光有意无意地朝东林党诸大臣扫了一眼,心中万分得意:“陛下到底还是跟咱家亲近,临崩天还挂念着咱家的安危。有陛下的这番话,又有董宣武相保,咱家还担心什么到时候看咱家怎么收拾你们。
不过就是损失点钱财,只要咱家大权在握,还怕日后钱财不会像流水般地流入咱家的口袋么
咱家能侍候好陛下,也能侍候好信王。
当务之急,就是斩草除根,先除掉咱家眼中你们这些眼中钉!”
魏忠贤同样盘算着用什么方法,找什么理由除掉东林党人。
天启皇帝接着又召见了包括孙承宗在内的几位内阁大臣,交待完事情后,神情有些委顿,一副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的样子,斜靠在御撵之上。
略微抬了抬手,天启皇帝低声说道:“宣旨吧!”
内阁首辅顾秉谦上前一步,取出刚刚写好的,由魏忠贤代天启皇帝用过印的圣旨,大声说道:“武定侯董宣武接旨听宣!”
董宣武急忙出列上前一步跪倒在地,大声答道:“臣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武定侯董宣武品性纯良,忠心事主,自出仕以来,武有平辽、定黔、收复大琉球岛、西和泰西、东抚倭夷、勤王救驾之功,文有兴实业、开商路、振农业,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实乃天降贤才,有不世之功。
现册封武定侯为镇国武定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并自即日起,擢太保董宣武入阁,进不及阁大学士,为辅弼大臣,专事审核内阁诸般事务,凡大明内阁所司大小事务,都需经过不及阁大学士同意批红后方可施行,拥有对内阁决议的一票否决权。
另,鉴于镇国武定公劳苦功高,特许其见君不跪,以彰显其功绩!
钦此!”
此诏一出,不禁董宣武呆在当场,在场的文武众臣更是哗然。
“天哪,二十多岁就入阁成为大学士,简直闻所未闻!
内阁向来有中极殿大
第九十八章 定京师(1)
是夜,有大星陨于东,在位近七年的天启皇帝终于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举国大恸。紫禁城的钟声响起,消息传出,京师百姓停止了对女真人撤围的庆祝,不少人自发地身穿白衣,哀悼这一位英年早逝的皇帝。
天启皇帝就其性格来说,其实并不适合做一名皇帝,就其本身来说,也不算是一位优秀的皇帝。优柔寡断、天马行空的性格决定了他缺乏作为一名优秀皇帝所该具备的魄力与明察是非的洞察力,也缺乏脚踏实地的耐心,过于宽厚的性格,也造成了大臣对他这位皇帝缺乏敬畏,这对普天下的百姓并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天启皇帝用做对了一件事,对了一个人,却让他足以迈入历史上英明皇帝之列,让他垂名千古。与他类似的皇帝,从古至今,只怕只有公子小白(齐桓公),和蜀汉阿斗(蜀汉怀帝刘禅)了。
而天启皇帝比他们两都幸运,因为他驾崩在董宣武之前,不会像齐桓公在管仲死后落个饿死的结局,也不像刘禅成为一个只是作为衬托诸葛孔明盖世奇才的存在。
朱由校是大明皇帝,董宣武为大明所做的一切,离不开天启皇帝的支持,所以,董宣武的功劳,也是天启皇帝的功绩。公道自在人心,京城中的百姓,当然也不会薄待这一位给顺天府带来明显变化,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皇帝。是他,翻开了大明中兴的关键一页。
天启皇帝驾崩后,众大臣,上尊谥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庙号熹宗,葬于德陵。
熹者,炙也。炙者,抗火炙肉也,此熹之本義。引申为光明、天亮之意。此庙号也算正合天启皇帝所做所为,不褒不贬。
天启皇帝驾崩,新皇即将登基,朝中有一堆事务要处理,而皇太极率领叛军并未退远,而是率军退守山海关关城,时刻威胁这京师的安全。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又“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
山海关关城周长约八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墙高十四米,厚七米,有四座主要城门,东为“镇东门”,西为“迎恩门”,南为“望洋门”,北称“威远门”。山海关关城中设有十分周全的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嘉靖年间,明军曾以此关城为依托成功抵御住了蒙古进扰。
可是,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魏党还是东林党,在面对政敌即将爆发猛烈进攻,致己方于死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遮住眼睛,捂住耳朵,将脑袋塞入沙土里的鸵鸟政策,对近在咫尺的危险选择无视,小心提防着政敌的攻击。
但是,不管是魏党还是东林党,心里还是明白的,一旦朝中闹腾起来,得益的肯定是叛军,皇太极一定会趁机卷土重来,再次攻打京师。
所以,魏党、东林党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董宣武,在天启皇帝驾崩后的第三天,便要求董宣武尽快出率军出击,彻底将皇太极赶出关外,收复山海关,稳定住长城防线。
魏党、东林党这样做的另一个目地,也是
第九十八章 定京师(2)
这种事,董宣武绝不允许发生。虽然,董宣武向魏党和东林党表明了态度,隐晦告诉他们谁要敢挑事、动手,那他董宣武绝不会手软,立刻命令五行卫动手,解除其所控制的所有武装,并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正是因为又董宣武与五行卫镇着,所以魏党、东林党都不敢挑事。
董宣武回到京城的当天晚上,在天启皇帝驾崩后,就立刻召集会见了驻扎在京师那五个营的所有五行卫连以上将领,并以雷霆手段,迅速架空了魏党、东林党派来控制五行卫的那些将官,清除了五行卫的不稳定因素,牢牢地将五行卫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这也是董宣武说话算数本钱所在,毕竟,京师保卫战,五行卫的战斗力之强悍,所有大臣,不管是魏党还是东林党人,都是有目共睹的。
试问,这种情况下,董宣武怎么敢率军出击只怕他前脚一离开北京城,北京城立刻就乱了。东林党与魏党斗急了,京城只怕是血流成河,双方杀红了眼,说不定连信王的安全也很难保证。
董宣武也很无奈,魏党、东林党人相互针对,这些年来的恩怨,已经势成水火,彼此都把对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要调和他们两者之间的矛盾谈何容易事情远比董宣武想象中的艰难许多。董宣武在其中说和了几次,都没有什么效果,东林党与魏党针尖对麦芒、王八瞪绿豆,算是彻底顶上了。
魏党、东林党人非但不肯听从董宣武的劝告,还想方设法拉拢董宣武,或者劝说董宣武置身事外,不要趟这潭浑水,掺和两大势力的争斗。
对于东林党来说,这些年来天启皇帝初登位之时,还非常重视和信任东林党的,一度曾出现他们嘴中的“众正盈朝”大好局面,朝廷中的重要职位都把控在东林党大臣手中。将浙党、楚党、齐党这些小人牢牢地压制住。
可是正是魏忠贤这个阉竖,勾结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献媚熹宗以取宠,更收拢浙党、楚党、齐党那些奸佞,结党营私,迷惑天子,公器私用,不择手段打击东林党人,这才让东林党众正盈朝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逐渐被排挤得几乎难以在朝堂上立足,毁灭了东林党以仁义治国,致君尧舜之上,重现三代盛世的伟大理想。
魏忠贤这个阉人及其他手下的那帮奸佞何其可恨,千刀万剐也不足以抵其罪。
所谓“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暧于当今之丰年,乘理虽死而非亡,违义虽生而匪存。”自古正邪不两立,君子怎么可以与阉竖、奸佞同朝为官剪除阉党这帮奸佞是东林党这些正人君子天赋的职责与使命,即便要付出一些代价也在所不惜。
天启皇帝在位之时,有皇帝护着魏忠贤,东林党不能把阉党这帮奸佞怎么样。现在天启皇帝驾崩了,即将登基的新帝信王朱由检,对魏忠贤及其党羽的印象并不十分好,正是除去魏阉及其党羽的最好时机。
此时若不能除去魏阉,当道阉党势力在新朝站住脚、立稳足,再想除去他们就难了。如果被魏阉逮住机会,献宠新帝,赢取了新帝的信任,东林党更难有好日子过。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所以,东林
第九十八章 定京师(3)
董宣武记得在原本的历史上,九千岁魏忠贤当权之后,拍他马屁,捧他臭脚的官员可谓是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处处都刮起了为魏忠贤立碑,耗费巨资建生祠的怪风。一时间,孔庙与魏祠并立,简直将魏忠贤抬到与孔圣人齐名的位置。
从董宣武来的那个年代回顾历史,这种事情绝非绝无仅有,连英明如天朝太祖也难免有糊涂之时,董宣武难望太祖项背,更不敢说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而且,少了魏党、东林党的制衡,大明复兴会会变成什么模样,会不会是下一个魏党、东林党,为了自己的利益与权力,忘记了初衷,变得**堕落
董宣武不敢肯定,没有外界的制约,制度与律法迟早都会沦为一张废纸。他所崇尚的三权分立,以法制国的理想将成为空中楼阁,无从谈起。大明迟早还是会回到以德治国的旧路上来。这不会因为他董宣武的一厢情愿而改变。
而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以德治国这条路根本就是一个美好的梦想,行不通。“德”本来就是个虚无的东西,没有一定的标准,每人心中的“德”各不相同,而且,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或者说,这世上根本没有几个人真正达到过圣人的标准。强求以德治国,无疑会让华夏再次陷入兴衰交替、一鸡死一鸡鸣的怪圈,故步自封,最终彻底被世界甩下。
他董宣武在世时也许还能加以制约,不让大明在这条注定失败的道路上走太远,可是他董宣武死后呢,还能指望哪位“圣人”出世,指导大明走上幻想中的金光大道
想来想去,董宣武还是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大明还需要东林党、魏党,虽然他们的存在会让董宣武及大明复兴会做事艰难许多,但是,他们可以制衡大明复兴会,可以看住他董宣武和大明复兴会,不让他头一热,不经审慎思考就做出追悔莫及的错事,不让大明复兴会腐化堕落得太严重。
所以,不管董宣武多么不情愿,他必须要趟这潭浑水,调和东林党、魏党之间的矛盾,不让这两党真的大动干戈。即使要打架,也只能在嘴皮子上打。
思来想去,董宣武觉着只凭他,或者只凭大明复兴会、五行卫,都很难长久制住东林党、魏党,除非他、大明复兴会、五行卫从此什么事不干,专门在京城盯着东林党和魏党。
这显然不可能。
那么,就只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东林党、魏党争的究竟是什么真的是当初的恩怨吗
不是!
董宣武摇摇头,政治人物,也许心中也有喜怒爱恨、恩怨情仇,但这只是表相。上升到东林党、魏党这两大势力的层面,这些都不重要了。那他们争的是什么,是权力,是利益。是他们彼此觊觎对方手中的权力与利益,在打垮了对手,他们中的胜者迟早也会将目光转向大明复兴会,盯住大明复兴会手中的这块蛋糕。
在一向有权本位的华夏,手中握有权力,也就意味着利益也随之而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