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凡是在中国这个文明体上,吸收了文化知识的周边国家,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

    这些国家个个精的跟鬼一样,一天到晚搞小动作恶心中国,很多方法确实让我们有苦说不出。

    其中就以倭国为代表,看着征夷将军四个字,想到日本的征夷大将军,陈远宏就笑了。

    征夷大将军在日本历史上,原为大和朝廷为对抗虾夷族所设立的临时的高级军官职位。

    “夷”其实是指曾在本州东部和北海道居住的虾夷族,将军一词指军阶中的高级领导职。

    而《大日本史》记载:日本常称呼自己国家为“华夏”,还建了个小县城,起名为“中国”。

    从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狼子野心,而征夷大将军这个称号,就更加意味深长了。

    征夷大将军的衙门,称为幕府,故中文俗称其为幕府将军,在日本,也常简称其为将军。

    征夷大将军从1192年至1868年是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将军的政府称为“幕府”。

    中国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悠久不已,因此也就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

    而这些优秀而又深厚的文化、思想也传播到了中国的藩属国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

    但追根结底这些文化和思想的正统还是中国,即华夏文明的正统还是中国。

    这一说法在宋代乃至以前,的确被中国所有的藩属国所认同,但是在宋代以后,却有国家不买账了。

    元灭宋后,华夏文明的确遭受了重创,但绝对没有消亡。

    虽然元朝在武力上暂时的统治了中国,但其从皇帝到普通蒙人都十分推崇华夏的文化。

    甚至元朝使用的八思巴文都只是为汉文标音而已,因此,华夏文明绝对没有断绝。

    中国强盛时,周边小国都仰慕中国,向中国朝贡,学习中国文化。

    中国衰落时,这些白眼狼就侵略中国,侵占土地,掠夺资源,残害无辜百姓。

    日本就是其中的楷模,从汉朝到晚清,几千年历史中。

    日本一直崇拜中国,派遣一批批的使者来到中国,把中国文化搬回国内。

    到晚清时期,朝廷愈发衰败,日本便觊觎富饶的中国,意欲侵占中国土地。

    还放出狂言“三个月占领全中国”,最后日本灰溜溜滚了回去。

    武力侵占失败,日本又实行文化侵略。

    日本为了华夏文明的正统地位,却故意厚颜无耻的颠覆这种说法。

    他们认为自南宋王朝被蒙古铁骑所灭,胡虏入主中原后,在中国的华夏文明就已经完全断绝。

    “崖山之后无中国”,就是日本人实行文化颠覆之中最著名的一个案例。

    所以日本便从此开始自诩为华夏正宗,并且不再将其的宗主国放在眼里。

    他们不仅公开叫嚣声称自己是“神州”、“华夏”,认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

    从日本以往的历史来看,这个民族但凡学了点文化技术,就开始膨胀,想要争夺亚洲的主导权。

    以后自己要剿灭日本,想要把它并入大中国,就要从它的文化源头捋起。

    很多人知道日本和中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是在唐朝。

    在隋唐以前,日本完全就是一个茹毛饮血的化外野人部落。

    在白江口之战被大唐军队打败了日本百济联军之前,他们对中国的敬畏之心是没有的。

    自此之后的日本对于唐朝的崇拜犹如偶像,鞍前马后更似小弟,并举国学习汉唐文化。

    有一个例子就是当时传过去比如《易经》,《老子》等中国古典经典书籍。

    是被日本统治者奉为“圣经”的,只有皇室才有资格。

     




第429章 河套之战(十三)
    在慧慈来到日本之前,此时的隋朝已经一统分裂纷乱的南北朝,国力也是蒸蒸日上。

    开始展现一个世界顶级大国潜力来,京杭大运河,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后世的中国受益匪浅。

    而高句丽人慧慈就是对隋朝文化特别仰慕的一个人。

    所以他在教圣德太子的时候就说:“大隋官制完整,国势强盛,笃信并保护佛法。”

    因为有老师慧慈的教导,圣德太子一边致力在日本宣扬佛法。

    此时最大的阻碍,日本大豪族物部氏已经没落。

    一边不断的派遣谴隋使者到中原去学习,其中就包括后世国人比较熟悉的遣隋使小野妹子。

    不仅如此,他自己还模仿《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典哲学书籍。

    在结合法家、儒家、道家等多种思想颁布了“宪法十七条”,为汉文化的输入做了一个基础的铺垫。

    所以很多人非常奇怪,为什么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能够迅速的吸收汉唐文化。

    并逐渐比中国本土继承的还要更加优秀。

    比如说源于中国园林的园林风格建筑,最高艺术成就是日本的枯山水。

    源于中国的雅乐,最完美的继承者同样也是日本,甚至国内都已经失传了。

    这些其实都可以归功到圣德太子。

    公元622年,病重的圣德太子,随前一日前刚刚过世的太子妃膳大郎女而去。

    然而他对日本的影响,却已经足够改变这个国家今后所有的历史。

    从圣德太子开始,他自己为《妙法莲花经》、《维摩经》、《胜?经》三经作注。

    由此佛教在日本彻底生根,同时他聘请汉文化大师和高僧,在日本大范围公开授课。

    汉文化开始为之后的大批量融入奠定基础。

    可以说没有圣德太子,就没有后世的日本。

    这也是为什么日元上,都曾有圣德太子头像的原因了。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也正是在圣德太子期间。

    日本致力于增强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出兵朝鲜半岛,联合百济攻打新罗。

    结果在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

    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大唐帝国求救。

    唐高宗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

    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

    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

    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

    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翌日,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讨对策。

    他们依仗兵力优势,妄言“我等争先,彼应自退”,遂未加整顿部署,便“率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

    《旧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

    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守本土,九百余年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



第430章 河套之战(十四)
    幕府时代,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本居宣长(1730-1801)。

    他的“八弘一宇”的思想树立了日本民族优越、应该主宰世界的理念。

    这种思想认为,日本是日出之国,乃世界万国之中最优秀之国家。

    本居宣长出身商人家庭,是日本国学家、历史学家,也是引领“大日本帝国”思潮的先导之一。

    他主张,必须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华夷秩序,要各国都前来向日本朝贡。

    鉴于他在日本学者中的地位,众多日本人对其思想推崇备至。

    并开启了矛头指向中国的“大日本帝国”战略构想。

    其实,这种思想的出现,与古代日本受中国冲击和影响严重有关。

    当日本社会面临文化问题与社会危机的时候。

    日本的思想家们便提出,危机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的污染。

    从而提出日本原生的文化高于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心理,这其实是将外来文化作为现实挫折的替罪羊。

    意在重建日本文化,突出自身的优越性以建立民族自信心。

    本居宣长的民族优越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冲击,具有保守倾向。

    从本质上说,他表达了日本文人试图让日本文化独立于中国文化之外。

    摆脱中国文化的冲击,从而塑造日本民族的自我认同。

    但由此而引发的“日本是神的国度,是世界的中心”的自恋倾向。

    但是无论日本的贵族精英阶层如何努力,都无法剔除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影响。

    这种最优秀的文化,已经深入他们的精神层面,渗透在他们的骨髓里面去了。

    日本的平城京,完全模仿唐朝长安城的规划来设计建成的。

    日本的和服,是效仿隋唐服饰,在沿承唐朝服饰基础上加以了改进。

    日本的中央制度、律令、历法、节俗、中医、文学、艺术、宗教、书画、雕塑。

    甚至刀剑、围棋、相扑这些后世日本的技艺强项,统统学自唐朝。

    再然后,日本遣唐学生用汉字的偏旁、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奈良时期的日本,宛如盛唐。

    日本诗人得意地吟道:“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吸收了中华文化的日本贵族精英阶层,就像一个两面人一样,有双重性格。

    既然无法消除中华文化的影响,那就彻底消灭这个文明体。

    这就和学习了中国文化,研究了中国文化的欧洲人是一样的心理。

    而且,从现实意义上来看。

    欧洲日本也仅仅是学习了中国文化的皮毛而已,中国文化的精髓,他们根本就学不到。

    而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他们的一神教文化,又是互相排斥的。

    中华文化的精粹在于“和而不同”,强调这个世界是多元的。

    我们欣赏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神教强调神的绝对性和独一性。

    这种严格的一元化取向,常常伴随着一种非此即彼的直线式思维方式:要么绝对肯定,要么绝对否定。

    它一方面强化着宗教信徒的宗教情感,一方面也潜含着对其他文明基因的严格排斥。

    自从两大一神教崛起,它们在地中海打了一千多年,其根源就在于它们都声称掌握世间全部真理。

    一个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一个是至臻至善的安拉。

    一般来说,“神和教义的神圣性必然导致宗教的唯我独尊性;神和教义的唯一性和绝对性必然导致宗教的排它性。”

    因此,当两种互不相让的异质文明相遭遇时,必然是冲突多于吸纳。

    &nbs



第431章 河套之战(十五)
    洪武二十六年之后,大明在离亦集乃(额济纳旗)不远的地方设置了威远守御千户所。

    在肃州与居延海中间设立了威虏卫、白城子守御千户所。

    这一卫二所成为明军出征蒙古的据点。

    威远所成为洪武年间行都司控制区的最北界。

    所以嘉靖《陕西通志》载行都司疆域“东一千一百七十五里,至于临挑府之兰州界。

    南一千五百七十五里,至于西宁卫之黄河界。

    西五百七十里,至于肃州卫之嘉峪山,北一千五百里,至亦集乃地。”

    如果不是陈远宏杀了银定台吉,今年他会纠结歹成台吉进犯甘肃。

    官兵只能收缩在寨堡里,毫无出击的能力,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烧杀掳掠而去。

    天启七年的声势更为浩大,银定、歹成、真相、河套的卜失兔等等。
1...126127128129130...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