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清风逸之
但他们追究只是民只是臣而不是君。
只要叔叔向天下宣布,将要编撰新说文、诗歌赋的韵脚、先贤典籍的断句,不管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多少的传承底蕴,他们都会意识到,他们在看待事物的眼界和高度上,与叔叔与大唐皇室,都是无法比拟的。
那么,”
李世民兴奋的站起来,短喝道:“他们会低头的!”
殷清风知趣的躬身,“侄儿向叔叔贺向大唐贺。”
他没必要说,在断句之后以往的那些注释一定会出现分歧的。而且,想要消除这些分歧,那些大名士们必定会经历一番难以想象的争吵的。
真理越辩越明,就让他们吵去吧。
“哈哈哈”
李世民美了,美极了。
虽然他不知道几十年后薛元超那句恨始不以进士第,不能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但某些家族不敬畏皇室他却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
在他心底,让那些望族向皇室低头,才是他最大的心愿。
现在,他看到了希望。
“咦不对啊”
上一秒还美滋滋的李世民像变脸猴子一样,瞪着殷清风,“你刚才还说什么重诗词过于经义,怎么就说到断句上面来了你还没解释之前那些话呢!”
殷清风不慌不忙,“我朝开科取士,在侄儿看来是有些弊端的。
那些仕子在参加科举前,只不过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之人。科举的结果,也无非是检验了他们之前对典籍的理解。
侄儿认为,不管他们对典籍的理解得有多高深,也都是纸上得来终是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侄儿谏议在科举后,那些被录取的仕子们,应该还有一个实习的过程。科举的成绩结合实习的结果,才进入到诠选阶段。”
古代最早的实习制度,始于明朝洪武五年的监生历事制度。
明朝国子监的监生被分拨到京城内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后进行考核。
勤谨的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能力一般的再令其历练才力不及的,送还国子监奸懒的发充下吏。
这些监生除分拨在京诸司办事外,有时也派到州、县清理粮田或督修水利等。
在解释了什么是实习后,殷清风继续说道:“而且,在他们实习之前最好还有一个游学的经历,就更有益于他们对牧民一方的理解了。”
“科举、游学。实习、诠选”
李世民低声重复了几句,问道:“科举按二十五岁算,游学算两年,再有两年去实习,之后去诠选如此下来,岂不是要等到三十岁才能出仕”
“年数越长越稳重嘛。”
反正殷清风自己不做官,也不打算自己的儿孙做官,至于别人,爱咋滴咋滴,他管不着。
李世民清楚这个谏议很不错,就是在实际当中实行起来很难。
算了,回头找人商议吧。
李世民说道:“你派人去看看你阿耶回来了没有。”
他当然知道殷元还没有回来,如果殷元回来了,早就过来拜见他了。
见殷清风出去了,李世民四下打量着。
他相信,这书房里肯定隐藏了殷清风的某些秘密。
宽宽长长的书桌上,一卷竹简摆放在一角。
展开后,是史记的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随手放下竹简后,他看到了下面写满字的纸张。
李世民仔细看了看,想起了殷清风刚才说的断句。
心里嘀咕了一句,他抬头再度寻找起来。
书房的三面是一排排的书柜,书柜的门上同样贴着殷清风说的那种字母。
他打开最近的一个书柜,随意的抽出一卷书轴,看了一眼后又放了回去。
他随意走着,随意的打开书柜翻看着。
除了竹简和书卷外,还有一些书柜干脆是空着的。
蓦然,他转身看向书桌的抽屉。
他快步来到书桌旁,伸手拽开一个抽屉。
&n
第三百八十一章:再献谏言
一道美味的驴肉什锦锅,似乎不止让宾主尽欢,而且还有拉进距离的好处。
此时的李世民有些懒散的坐在主客位置上,与殷元说起他与殷峤相处时的往事。
“殷氏在南朝时,以书、画、玄学、医术闻名于世。没想倒,到了本朝,前有开山公统兵作战,后有本清兄入军事学院为博士。
就是不知,本清兄是否打算让族人以后也入军伍之列”
正与李晋安闲聊的殷清风,心中一停。
往好里想,李世民愿意为殷氏后人铺路往坏里想,他这是在试探啊。
殷元会怎么回答
殷清风此时眼中的殷元,依然云淡风轻,“听犬子说,殿下欲以外戚国亲为内属官。
承蒙殿下不弃,赐婚元之两子。以后,他们兄弟二人或许在内属官的官位上为殿下效力了。
至于他们的后人嘛
按照殿下的谋划,文贵武勋之后人,可入学院少年营,再选文武之道。彼时,后辈们为文为武,就看他们个人才能与意愿了。”
李世民笑了笑,看向殷清风,“你对大唐之军事谏议良多,又教导过宜春郡公等人练兵之法,不知你的武略如何,又有何谏言”
殷清风没想到李世民将火力对准自己,他说道:“侄儿自诩为动口不动手的文弱书生,而行军打仗指挥作战太苦太累,完全不适合侄儿的性情啊。”
文弱书生你还算是文弱书生
李世民有种想要骂人的冲动。
“现有李靖公那些武勋们,后有军事学院教导出来的将领,以后,大唐缺少的不是杰出的将领,而是没有足够的军卒让他们统帅。所以啊,侄儿就不参合了。”
李世民没好气儿的看着殷清风。
虽然他被殷清风描绘的前景鼓动得有些心潮澎湃,但殷清风最后那句不参合了,真让他有些牙根痒痒。
他干脆转头看向殷元,“本清兄,你这犬子明明有才能却不献言献策,你既是学院的博士又是他阿耶,你可要好好说教说教他啊。”
殷清风心里白了李世民一眼,这人心眼儿真小。
司马相如的小名就是犬子。他成名后,人们便争相效仿,谦称自家儿郎为“犬子”。
犬子是自家长辈使用的谦称,别人当面使用这两个字,不是骂人还是啥
殷元笑道:“元乃殿下属官,犬子也是殿下的郎子,由殿下管教他,会比元更好些。”
漂亮!点赞!
李世民见讨不到便宜,转移了话题,“学院明春就要招收学员了,不知第一学期要投入多少钱财。”
殷元见说道政事了,收起笑容拱手道:“李靖公等人商议后,由于博士和助教有限,明春最多能招收学员两千人和少年营学子四千人。
祭酒、博士、助教的俸禄和学员与学子的日用,每月以二十五万贯计军械监每月的经费和俸禄,每月以二十万贯计。供应驻军的日用,每月以万贯计。
如此计算,每月是五十三万贯。学院每年又休假两个月,省去学员与学子的日用,一年十二个月的花费是六百万贯左右。”
这么多!
六百万贯的数字远远超乎李世民的想象。
他有些庆幸的看了殷清风一眼,要不是铜钱改制为国库提供了难以想象的钱财,这么庞大的一笔开支在两年前还真是无力支撑的。
“作战服虽然限于棉线与染料的供应,但目前已经得利七百六十万贯。若产量与销量能持续稳定,足以应对更大的开销。”
虽然听说过作战服很受追捧,可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收益。李世民有些震惊了,“本清兄的意思是,九百万贯可再多收一半的学员和学子,而增加到一千两百万贯,就能多收一倍的学员和学子了”
他还想说,若是增加到两千四百万贯、三千六百万贯,岂不是
反正大唐国库里的钱财用不完!
殷元道:“学院的诸位同僚也想为大唐的兴盛尽力,但囿于博士和助教的人数,最多只能教导三千人和六千人。”
李世民很是失望,“那就是说,后年只能招收一千学院和两千学子了”
殷清风插言道:“侄儿之前曾谏议过,在不断的教学当中要进行不断的淘汰。虽然少年营不淘汰,但学员们的数量却是可由叔叔控制的。
费心费力教导两千人,不若尽心尽责的教导三百人甚至一百人。
若是每年能向军中输入一百位最有才能的武将,十年就是一千人。而我大唐现今各级武将才多少人”
李世民点点头。
现在军中的将领大多年富力强,再厮杀十年二十年的都没问题。这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足够那些从学院中走出来的学员得到提升,并最终取代现在的将领。
殷清风道:“军事学院的成立,只不过是为培养军中将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新的机会。
将领的才能,决定一场战斗胜败,更决定大唐的兴衰存亡。
一个有才能的将领,要比一百个无能的将领更有用。
所以,学院必要实行宽进严出的教学策略。
所以,不能用大唐的国祚来换取对权贵们的荫封。”
殷元有些担心的看着李世民。
儿子说话太直接了啊。
李世民沉默了少许,“你和李药师说过这个谏议了”
殷清风道:“叔叔对学院的一切一言而决。今日叔叔未来,开学前侄儿也会向叔叔进言的。”
李世民笑着对殷元说,“你这孩儿知进退,很好。”
殷元心里一紧。
这话听着是好话,但意味太深长了。
“都是殿下指点得好。”
李世民向殷元点点头,扭头对殷清风说道:“关于你说的那个淘汰,有什么详尽的谏言”
殷清风道:“我大唐军事学院的成立,为史上首例。如何教学,如何兴盛,一切还要叔叔费心和博士们尽责共同探讨。
侄儿有些粗略的想法,谨供叔叔参考。
第一,明春的第一届学员暂由叔叔指定,再往后的两年内,想进入学院就要进行考试。
考试的内容有叔叔和博士们指定。
而从第四年开始,学员从学子选拔,并加大少年营的人数。
第二,学员要每月考核一次,在下学期开学后,住宿条件按照成绩分为上、内、外三舍。
成绩最好的住上舍,为两人一间,成绩中庸的住内舍四人一间,成绩最差住人一间的外舍。
连续两次住外舍和连续四次住内舍的,淘汰。”
他这个将宿舍分为三个等级的思路,来自于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的三舍法。
三舍法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
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平民子弟需考试合格入学。
若三舍法止于此的话,无非也就是现代的那种分快慢班教学而已。
但王安石还规定: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这在实质上,将太学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殷清风改正后提出的三舍法,只是学员们的荣辱感,加大淘汰机制而已。
“除了三舍法外,还可以实行黜陟法。
黜陟法是指,由叔叔不定期的指派官员,到学院检查学员们的成绩。
若学员在检查中成绩优良,可提升至住舍等级相反则降一个等级。若住外舍的学员成绩低劣,直接淘汰。”
这个思路来源与满清的六等黜陟法。
清初定制,各省学政到任后的第一年巡回所属,对各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进行考试,是为岁试。
&
第三百八十二章:霸道郎君
行进的马车里,李世民探头望了望郧国公府的大门。
某不是来和解的吗,怎么又收到谏言了难道说,和这小子就聊不得家常话了
嘿嘿,若是经常把他招过来,收获必定是满满的了。
郧国公府的下人们随着殷元父子身后,恭敬的送走了李世民之后,就忍不住兴奋起来。
“苍天庇佑,太子终于来咱府上来了!”
“就是啊,太子这一两年内经常出入宗室或勋贵府上吃酒,今日总算到咱府上了”
“还好是来了,否则遇到其他府邸的下人们都抬不起头了。”
“就说嘛,以阿郎的官职、大郎君和二郎君两位未来的驸马都尉,太子不会不到咱府上来的,一定是什么事情耽搁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