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越坡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国之祯祥
如果张士诚故作不知、不予理会,沈大哥估计又得贴上好几万两银子了。
昨天一早,沈大哥就出了门,就是给张士诚安排这三十万两银子的借款及去泉州请工匠的事宜去了。
听了沈大哥这番讲述,我都不知该如何开口。
沈大哥是个为人爽快之人,如果我跟他说,让他离张士诚远一点,或者说让他不要再给张士诚这么多帮助,他会怎么看我?
毕竟这些年来,他的主要生意都是在张士诚地盘上做的。也是因为有张士荣这一层关系,沈大哥在张士诚的地盘上做生意,也是顺风顺水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沈大哥与张士诚已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张士诚兴,沈大哥则兴;张士诚败,沈大哥则衰。
如果我非要沈大哥与张士诚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沈大哥会答应吗?
即使他答应听我的话,他又有这个能力做到吗?
我知道将来张士诚在与朱元璋的较量中,是毫无悬念地败给了朱元璋。但即使我将这个最终的结果告诉沈大哥,他又会相信吗?
沈大哥与常二哥最大的不同在于,因为我救过常二哥父子的性命,常二哥对我的话,向来都是深信不疑的。
即使常二哥在当时他无法真正理解我那些话的具体含义,他也会照我的意思去做。
而沈大哥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当初在鄱阳湖,我也曾救他于危难之中,让他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沈大哥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人,他不会轻易听信别人的话。即使是我说的话,也不例外。
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沈大哥都有自己的判断。其他人想在左右他的判断,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又能怎么办?
沈大哥是我结拜大哥。这些劝告的话,我如果不说,那我就是对不起他这个大哥。
如果我说了他不听,我只能想其他办法,尽量保护我这位结拜大哥不受到伤害。
想到了这些,我心中也释怀了。没必要考虑那么多,该我说的,我就得说。
我缓缓地开口说道:“沈大哥,你认为张士诚比起朱元璋,谁更厉害一些?”
沈大哥听我问起了这话,也是有些惊讶。
沈大哥盯着我看了许久,说道:
“三弟,你问这个干什么?
他们抢他们的地盘儿、当他们的土霸王,咱们做咱们的生意。咱只要谁都不得罪,就行了。
将来不管谁赢谁输,谁坐江山,咱还是得做咱的生意!”
沈大哥这样想,本也无可厚非。
生意人嘛,只需要关心自己的生意,尽量不跟政治扯上关系。
但真正能与政治划清界限,是这么容易的吗?
见沈大哥不接趟儿,我继续说道:
“你这个想法是好,就怕将来落个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在张士诚看来,你跟朱元璋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如果将来张士诚得了天下,会不会跟你算这些旧账呢?
同理,在朱元璋看来,你的主要生意都是在张士诚的地盘上做的。将来要是朱元璋胜了,他会不会也来个秋后算账呢?”
沈大哥听了我这话,呵呵一笑道:
“三弟,你太多虑啦!
现在大元朝都还没灭,我们就在讨论将来是朱元璋还是张士诚坐天下,这是不是太早了。
再说了,不是还有徐寿辉、小明王韩林儿吗?
现在天下是群雄并起、各自割据。咱能做的,就是谁都不得罪。什么生意挣钱,咱就做什么。
他们抢他们的地盘儿,咱们就闷声发大财就行啦!
何必考虑这将来谁坐天下的事情,你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沈大哥说这些话,有他的道理。
毕竟在他现在的认知里,无论是朱元璋也好,还是张士诚、徐寿辉等人也好,他们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将来是谁都有可能当皇帝的。
所以,我们没必要这么早,就把赌注押在某一个人的身上。
但我是没办法象他这么想的呀,因为我是开了外挂的,我是知道这将来的天下是朱元璋的。
既然我知道事情的结局,我就得尽最大的能力,保护自己的兄弟呀。
我再次劝沈大哥道:“沈大哥,如果我告诉你,将来这天下是朱元璋的,你信吗?”
沈大哥盯着我看了许久,缓缓说道:
“三弟,我知道二弟在朱元璋军中效力,你的生意也都在朱元璋的地盘上。你和二弟一定是期望着朱元璋将来得天下,而且你们也是把宝都全押在了他朱元璋身上。
你们这样做,我没有理由反对。毕竟你们自己对未来的局势有自己的判断。
即使如你所说,将来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但有了二弟和你,就算我现在与张士诚有着密切的联系,又能怎么样呢?
你们到时候会对我见死不救吗?
同样的道理,我与张士诚有些联系。对于你们来说,又有什么不好呢?
万一你们今天押错了宝,将来是张士诚得了天下。即使二弟是朱元璋手下的战将,但如果我出面去找张士诚。
张士诚怎么也得给几分面子,不至于要取二弟和你的性命吧!”
听了沈大哥这番肺腑之言,我也理解他的心思。
他的确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不会听我说朱元璋将来霸业可期,就轻易地将宝全押在朱元璋身上。
反而他认为,我们三兄弟各为其主,将来无论是谁赢了,我们三兄弟就是赢了。因为我们三兄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沈大哥都说到这里了,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再继续劝他弃张保朱,无疑都是徒劳。
沉思了良久,我开口说道:“沈大哥,无论将来发生了什么事,你一定要记得,你还有二弟和三弟。如果遇到了什么麻烦,一定要即时通知我们。这个要求,你能答应我吗?”
沈大哥看着我,点了点头道:“三弟,你们也一样。如果将来有什么需要我去办的,千万也要即时告知我。咱们三兄弟,这辈子是兄弟,下辈子还得做兄弟。”
与沈大哥的谈话就算结束了,虽然是远远达不到我的期望,但也只能如此了。
在苏州盘桓了几日之后,五月初三,我们便踏上了返回应天的行程。
途经妙智庵,我们一行专程又去看了下道衍小和尚。
几年不见,道衍成熟了许多。这种成熟,不光是年龄、面容上的成熟,更多的体现在一种思想上的成熟。
道衍告诉我们,妙智庵的主持师傅对他格外地好,不仅很少安排他杂事做,让他专心研读,还时不时地派他外出,让他增长见识,广结好友。
道衍比朱同大一岁,二人算得上是真正的同龄人。
道衍虽出身贫寒,但自从入了妙智庵,也算得上是博览群书。
朱同生在书香门弟,其父是一代大儒,自幼受其熏陶,在文学造诣方面,比起一般的同龄人也是高出一大截。
这二人到了一起,算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最初还是我们三人一起谈天说地、胡吹海侃。
后来,从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直说到星相占卜。我就只剩下在旁边时不时插几句嘴的份儿,贾海通他们几个,就更是只剩下竖起耳朵听的份儿了。
因为这吹吹牛皮,我还是没问题,毕竟我比他们的见识广多了。又开了外挂,能预知未来。
但要说起这吟诗作赋,我就没这个能耐了。让我跟《红楼梦》中的薛蟠一样,编几句顺口溜,念几句歪诗,我还能勉强应付。
真要是讲求言辞优美、对仗工整,就是打死我,也没这个能耐呀!
没有金钢钻儿,就不揽瓷器活儿吧!既然咱不会吟诗作赋,那咱就老实听着呗。
谁知这哥俩儿耍起来,就是没完没了了。要不是主持师傅喊我们去吃斋饭,他们两个都不知什么时候能停下来。
趁着这吃饭的光景,我打趣道衍和尚道:
“姚老弟,这才几年不见,你是越来越厉害了呀!真是应了那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以前,我只知道你喜欢读书,对诸子百家都是有所涉猎。没想到,你这吟诗作赋的功夫,也是如此厉害。”
道衍听了我这话,也是尴尬地笑了笑道:“恩公,你这就过誉了。我也只不过是和这位朱兄意趣相投,一时诗兴大发。怠慢了各位,还请各位见谅!”
我笑道:“姚老弟啊,你可知道你口中的这位‘朱兄’是何许人也?”
道衍笑了笑道:“朱兄刚才私下跟我说起过的,他是你的小舅哥,你是他姐夫嘛!”
明越坡





明越坡 第四百零三章 冯国用之死
见道衍如此回答,我便卖了个关子,说道:“你有没有想过我这位小舅哥为什么在这文学造诣上也有如此功夫呀?他还有一个身份,恐怕你还不知道哦!”
道衍诧异地看着我问道:“还有一个身份?是什么身份?”
我笑道:“听说过朱升朱老爷子吗?”
道衍说道:
“那我是当然知道的呀,那可是一代大儒呀!
可惜我是没有机会向他当面讨教了。 听说他前些年从池州学正上卸任之后,一直在石门隐居讲学。
主要是这兵荒马乱的,从苏州去石门也是十分不便。不然,我倒真想去聆听他老人家的教悔。”
我笑道:“我的这位小舅哥朱同,正是朱升老爷子的次子。这下,你应该知道他为什么年纪青青的,论文学造诣,与你是不相上下了吧!”
道衍听闻此言,是立即起身,对朱同作揖道:“原来是朱老先生的公子,失敬失敬!”
朱同当然也是立即起身,对道衍和尚作揖。
这身份一说破,二人又是亲近了不少。道衍当然是得向朱同打听一下他父亲的近况,以示对朱老爷子的仰慕。
当道衍小和尚听说了朱升老爷子已经到了应天,在朱元璋手下效力的时候,表示一定会抽时间去趟应天,去拜访朱升老爷子。
我和朱同当然都是十分欢迎道衍小和尚去应天的。
道衍小和尚说起朱升老爷子投奔朱元璋这事时,也是有些不解。
在道衍看来,朱元璋、张士诚、徐寿辉之流招纳朱老爷子这等贤士,无非就是作出一个样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装点一下门面,其目的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多地去招揽人才。
真正要去辅佐这些人,积极建言献策的话,恐怕是徒劳无益。
因为这些人都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他们都有自己的主张,可未必听得进去这些贤士大儒的治国安邦之策。
听了道衍这话,我虽然觉得有几分道理,但也有些太过武断。于是便问道衍何出此言。
道衍小和尚先跟我卖了个关子,他说道:
“恩公,你知道我这两年为什么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吗?
我以前可是比较注重兵家、法家这些与时政结合紧密的方面,对吟诗作赋的确是兴致不高的。”
其实这也正是我十分疑惑的地方,怎么短短几年时间,他似乎是从一个“理科生”一下子就蜕变成了一个“文科”、“理科”都很厉害的“学霸”似人物了。
我便表示出十分感兴趣的样子,让道衍小和尚继续讲下去。
原来这两年,道衍先后结识了两位人物。这两个人物一个叫杨基,一个叫高启。
这二人可是诗词歌赋的高手,与当时吴地的另外两名优秀文士张羽、徐贲,被时人称之为“吴中四杰”。
先说说这杨基,生于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比道衍大了九岁。
他诗风清俊纤巧,尤其擅长五言诗,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另外,他还兼工书画,特别善于绘山水竹石。
再说说高启,生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比道衍小一岁,与朱同同岁。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他生性机敏,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历史,但最大的嗜好还是诗歌。
高启在诗歌方面可以说是一位超级天才,特别擅长模仿。用现在的话来讲,可以说是一位诗坛的“超级模仿秀”。
高启的这种模仿,绝对不是简单的流于形式和外表,而是师从古之,而后自成一家。
后世纪晓岚曾有这么一段话,来形容高启。说他是“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之所长无不兼之。”
张士诚起事之后,多方招揽名士。这“吴中四杰”自然是全被招入张士诚的幕府之中。
道衍也正是仰慕“吴中四杰”的名声,加之这四人都在苏州,便去拜访。
因为道衍和尚也算得上是一个有学识之人,一来二往,道衍和尚便于这“吴中四杰”成了熟人了。特别是与杨基、高启二人志趣相投,他们三人倒成了至交好友了。
也就是在与杨基、高启的多次谈人生、谈理想的过程中,道衍小和尚也得知了他们“吴中四杰”无非也就是张士诚的一个花瓶。
后来,杨基、高启先后弃官归隐,“吴中四杰”也只剩下张羽、徐贲“二杰”继续追随张士诚。
杨基、高启归隐之后,反而有了更多的时间与道衍和尚进行文学交流。至此,道衍在诗词方面的造诣也有了质的飞跃。
听了道衍小和尚这番讲述,我也恍然大悟。怪不得这小子长进得这么快呢,原来是结交了良师益友啊!
最遗憾的莫过于朱同这小子了,他听道衍讲了杨基、高启之事,很想跟着道衍一起去拜访这二位名士。
可惜我们我赶着回应天,然后还得去锥子山,没时间给朱同这小子去交流文学、吟诗作赋了。
五月初十,我们一行回到了应天。
第二天一早,我便叫上郑有功、陈元贵,直接去了金大富那里。
我将沈大哥同意这治理、开发秦淮河项目,并要求扩大投资规模的情况,大致给大家都说了一遍。
众人听了,都是十分兴奋。特别是金大富,感觉身上象是憋着一股劲儿似的,就等着老板发话了,他好爆发呢。
我则告诉他们几个,迅速做好竞拍会的相关准备事宜。待地皮全部出手之后,迅速做好核算工作。
我近日即将去锥子山同刘聚大哥商议此事,一旦刘聚大哥那边没有什么意见,我们迅速草拟一份四方合作协议。
待各方都看过协议,签字画押之后,我们迅速与李善长接洽。这个浩大的工程项目,就要正式拉开帷幕了。
金大富、郑有功表示,目前我们手中的地皮已经不多了。在我从锥子山回来之前,这个核算工作肯定是能够完成的。二人让我安心地去锥子山,应天的事情就交给他们了。
听这二人如此表态,我也是十分高兴。
我叮嘱陈元贵,要继续协助好他们两个的工作。陈元贵当然是没有二话。
马振宇倒是提出一个问题。本来这个预算已经弄好了,这次可以跟我一起回锥子山,拿去给大当家和五当家审阅。
可按照沈大哥的意思,要进一步加大投资。这个新建房屋的规划和设计都没出来,他也没办法做这一块的预算。
我想了想,认为这个问题不大。咱们先拿着他的这份预算回锥子山,让杜黑子帮忙参谋参谋。
至于那个建设房屋的规划,也不是这么快能做出来。可以到了锥子山,与杜黑子商议之后,做一个初步的规划及预算。毕竟这杜黑子在工程建设方面还是经验十足嘛!
当然,这个初步的规划及预算还得让沈大哥也过目一下,看看他还有什么建议。
反正这建房子的事,至少也得等把秦淮河的治理弄完了,周边的土地都平整到位了,才能开始。算起来,至少也是一年多之后的事情了。
出发去锥子山的日期,定在五月十五日。
在去锥子山前,我从朱老爷子那里得到了一个消息。准确来说,是一个不好的消息。尤其是对于朱元璋来说,那更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这个消息是从绍兴战场传过来的,冯国用死了。
冯国用死得十分蹊跷,不是在战场上被敌军所杀,而是在军中暴病身亡。
具体是什么病,谁也不知道,总之从前方战场就传回来“暴病身亡”这四个字。
冯国用的死亡日期是四月十五日。五月初,这个消息就传回了应天。
说起这“暴病身亡”四个字,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因为我依稀记得,据历史书上记载,我的结拜二哥常遇春也是暴病身亡。但他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暴病身亡的,我可是不记得了。
当时的医疗条件不发达,一般军中有人暴病身亡,就会担心是瘟疫等传染病。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就地深埋葬之。
若干年之后,如果子孙后代想将其迁回祖坟,则会挖坟开棺,捡些骨头什么的,收殓之后葬回祖坟。
冯国用当然也不例外,只能就地厚葬。
冯国用可是朱元璋的老兄弟,他死了,朱元璋必须高度重视。
朱元璋本打算亲赴绍兴前线祭奠冯国用,但众人都是极力劝说制止。
理由当然有很多,诸如绍兴还未攻下,主帅亲临前线风险太大;东线与张士诚、西线与徐寿辉的战事吃紧等等。
不光是李善长、朱老爷子这些近臣劝阻,就连朱元璋的正妻马氏,也是极力劝阻。
其实这些理由,如果细细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
朱元璋是什么人?
他一不是官二代、二不是富二代,他是平民百姓出身。他今天的江山,都是靠他凭着自己高深的谋略、坚韧的意志一寸土地一寸土地拼出来的。
明越坡




明越坡 第四百零四章 人才的摇篮
什么亲临前线风险太大?
什么战事吃紧走不开?
朱元璋怕打仗?
朱元璋怕上前线?
李善长、马氏等人之所以极力劝阻朱元璋不去绍兴,就是怕冯国用真的是得了什么厉害的瘟疫,朱元璋去了被传染上了。手机端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他去绍兴,朱元璋还是要祭奠冯国用的。
朱元璋祭奠冯国用的地点也很有深意,不是在应天,而是选在了和州的鸡笼山{现属于马鞍山市}。
鸡笼山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它脚踏岚笼山,怀抱九条垅,群山环拱,一峰独秀,拔地而起,享誉“江北第一山”、“江北小九龙”、“中华四十二福地”之称。
当年,朱元璋初克和州,郭子兴抑郁而亡。
朱元璋当时可是心情大好。因为从此之后,他就脱离了郭子兴的控制,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也是久闻鸡笼山之名,偕马、郭二位夫人登这鸡笼山。当时陪同朱元璋登山的就有冯国用。
朱元璋登上鸡笼山后,还曾诗兴大发,挥毫写下《登鸡笼山》:罢猎西山坐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
朱元璋少时读书少,后来还是十分注重学习。这诗写得好坏,我们暂且不谈。
据说,朱元璋要在这鸡笼山上筑坛来祭奠冯国用。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是真心缅怀这位老兄弟的。
至于这祭奠之地选在鸡笼山,是不是朱元璋在暗示冯国用就是他朱元璋当初发迹重要人物?就跟这鸡笼山一样,对他朱元璋相当重要?
对于这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谁要是有本事,谁自己去问朱元璋去。
今年以来,朱元璋在浙江战场的进展本是出奇的顺利。冯国用兄弟、耿再成、邵荣、李文忠等将领率部从婺州出发向东北方向攻击。
诸将是一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义乌、诸暨二地,眼看着就要拿下绍兴,下一步就是取杭州了。
可就在这即将攻下绍兴之际,冯国用却意外死亡。如此一来,拿下杭州的日子就又得推迟喽。
五月十五日,我带上贾海通、郑光成、张天赐、吴成照、马振宇,还有小舅哥朱同,一行七人从应天出发,踏上了回锥子山的征程。
当晚,我们宿在了和州联络点。
和州联络点的负责人现在是甘仁桐,他已经是第三任负责人了。
对这和州联络点,我可是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是咱们锥子山设立的第一个联络点,也是当初我向刘聚大哥极力建议,设立的这个联络点。
在我心中,这和州联络点的意义不光是承担着从锥子山到应天的中转,或者是说与沈大哥的私盐生意接洽点这么简单。
我其实早已将这和州联络点视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从第一任负责人陈元贵开始,先后培养出张怀德、郑有功、马振宇、甘仁桐,这几人现在可都是独挡一面的人物了。
甘仁桐先是向我汇报了这和州联络点的近期工作。据他说,自从五当家开始让黑石岭中的谭诚他们大肆印刷伪至正钞之后,他们和州联络点也忙碌得很。每天都要安排人去黑市上交易,以换回大量的真金白银。
另外,连柳怀镜现在也不去负责这私盐生意了。而是与张怀德一样,干起了去周边地区用伪至正钞换取货物及真金白银的生意。
甘仁桐打开了和州的仓库,跟应天一个样,里面全都堆满了各类货物。
和州联络点虽然场地不大,但也是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在仓库周围的空地上搭起帐篷,存放了不少货物。
不仅如此,甘仁桐在和州还租了不少民房,用来屯积货物。
1...171172173174175...3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