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摇滚教父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黑色贝斯

    若是不能适应这一点,也没办法在这一行混到现在。

    事实上,乐队低调下来,是因为另一件事。

    和《迷途之家》同期发行的《郊区的耶稣》电影,与专辑正好相反,高开高走,以1800多家院线开画,首周末就拿下了1730多万美元的票房,位列感恩节档期的第二位,仅次于一部同期上映的合家欢类型的喜剧片。

    第二个周末,《郊区的耶稣》票房跌幅仅仅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再次收获1233万美元。

    仅仅两周,《郊区的耶稣》北美累积票房,就已经接近了制片、宣发成本的总和。

    因为大部分宣发成本由环球影业承担的缘故,作为投资方的乐队,实际上已经收回了投入的成本。

    ——当然,只是账面上的。

    和任何一项好莱坞业务一样,资金回笼的效率永远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痛的事情。

    按照乐队和环球影业之间签订的协议,在影片上映六个月之后,才会进行第一笔分账。

    而要拿到北美票房的所有收益,最快也要到一年以后了。

    若是再算上海外票房,这个时间最长可能会延长到三年。

    但无论如何,影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终归是一件喜闻乐见的好事。

    在罗杰召开的庆功派对上,环球影业的代表,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提出了周边版权开发的计划。

    包括电视台、网络媒体的播放授权,录像带、dvd、乃至于电影原声大碟的发行。

    除了这些最常规的版权收入之外,环球影业还提出,应该物色合适的作者,为这部电影出版一本同名小说。

    剧情类电影不比那些专门为了赚钱而诞生的暑期档爆米花,不但票房潜力上远远不如,就连票房之外的版权收入,也很难相提并论。

    因此,任何一个哪怕是蚊子腿的收入,发行方和制片方都不会放过丝毫。

    环球影业这么着急,也是因为他们也能在这些版权收入上分一杯羹。

    虽然比例没有票房分成那么高,但却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也是为什么,环球影业同意承担影片的宣发收入,不仅仅只是因为罗杰向环球唱片提供了一批歌曲的词曲版权,同时,这些实打实的预期收入,才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在任何一个行业,握有渠道话语权的发行方,永远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存在。

    唱片业如此,好莱坞同样也是如此。

    好不容易从环球那位代表的“推销”中脱身,罗杰在派对中转了一圈,找到了同样刚刚摆脱纠缠的杜克-罗森伯格。

    “我们的新项目该提上日程了。”

    罗杰第一句话就让杜克的心脏猛地停顿了一拍。

    当然不是吓得,而是激动。

    没有给杜克开口的机会,顿了顿,罗杰继续说道:“《战争之王》这个项目,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打算交给你来拍。不过我需要一个能继续改编《摇滚圣经》系列的导演,你有合适的推荐吗”

    一部《郊区的耶稣》,已经让罗杰看到了《摇滚圣经》这个系列,在电影改编市场上的潜力。

    在罗杰的印象中,前世似乎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尝试。

    或者即便有,但也没搞出太大的动静来,换句话说,就是尝试失败了。

    但在这个世界,凭借着《摇滚圣经》系列惊人的影响力,再加上专辑本身的特殊性,改编电影,绝对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模式。

    杜克已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足够出色,罗杰当然想让他继续拍下去。

    但是,罗杰很清楚,杜克更希望得到的,是执导主流艺类型的电影。

    如果想要让杜克和乐队继续合作下去,要么是现在,要么是未来一两年,必须要满足杜克的这个野心。

    罗杰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迟早的事,那么越早找到接替杜克的人选,就越是稳妥。

    “索菲亚。”

    杜克思考了五秒,就报出了一个名字:“索菲亚-科波拉,她很擅长这种以剧情为主的类型,并且对细节方面有独特的把控能力。”

    索菲亚

    罗杰思考了一会,才想起来,这不就是杜克的那个姘头吗

    呃,姘头这个词好像不太好听。

    这不就是杜克的那个女友吗

    咦,话说,“女友”前边,是不是要加上一个“前”字

    罗杰心里八卦了一阵,脑海中却是在快速回忆着索菲亚的资料。

    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索菲亚-科波拉在演员事业上可以说是很失败,但转型做了导演之后,却是绝对算得上成功。

    尤其是在剧情类文艺片的领域,索菲亚-科波拉不但拿下了许多小的奖项,同时还获得过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多次奥斯卡提名,以及一座最佳原创剧本的小金人。

    虽然编剧类奖项的含金量不高,但那毕竟是奥斯卡。

    这样一个导演,能力上肯定是足够出色的。

    唯一的问题是……

    罗杰犹豫了片刻,试探着开口道:“你知道的,我希望《摇滚圣经》系列保持《郊区的耶稣》的风格,而不是奥斯卡的那种命题作文。”

    这是罗杰最为担心的事情。

    《摇滚圣经》系列改编电影,最重要的不是拿什么奖项,而是市场!

    更直白地说,是要追求高票房!

    如果让一个只会拍文艺片的导演来接管这个项目,拍出一堆不知所谓的东西,或许能得到学院派的青睐,也能通过奥斯卡或者其它什么奖项的噱头来赚钱,但那却违背了乐队利用这个系列来“圈粉”的初衷。

    相较于票房收益而言,《郊区的耶稣》让许多对流行乐坛不感兴趣的影迷对乐队有所了解,甚至成为了乐队的粉丝,这才是乐队最为重视的事情。

    “索菲亚的风格确实比较偏向于保守。”

    杜克对罗杰的质疑似乎是早有准备,毫不犹豫地开口说道:“让她做导演,但不要给她最终剪辑权,找一个擅长商业类型的制片人把关,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和太平洋对岸的电影圈子不同,在好莱坞,除了有数的几个人之外,导演这个职业,只是一个负责拍摄现场的“工头”。

    一部电影最终做成什么样,不是导演说了算,而是制片人说了算。

    尤其是剪辑。

    一样的镜头,剪辑手法一换,成片效果就截然不同。

    杜克-罗森伯格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是非常的现实。

    索菲亚-科波拉擅长细节的把控,能够拍出最完美的镜头。

    但这些镜头如何剪辑,是制作成一部节奏缓慢、徐徐推进的文艺片,还是剪成一部大受市场追捧的商业片,却是要看制片人的能力。

    “我会考虑你的提议。”

    罗杰点了点头,却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

    《摇滚圣经》系列的导演选择是一件大事,不可能草率地作出决定。

    没有在这件事上继续纠缠下去,罗杰随口转移了话题,说道:“《战争之王》这个项目,我之前说过会交给你,有兴趣接手吗”

    “当然!”

    这是杜克梦寐以求的,执导主流商业电影的机会,自然不可能放过。

    仿佛是生怕罗杰后悔一样,杜克连忙说道:“我已经多次联系过尼古拉斯,说服他出演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另外,我还联系了军火巨头维克托-布特,他同意在圣诞节之前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补充这部电影的细节。”

    杜克很清楚,在罗杰的眼里,《战争之王》这部电影的关键就是尼古拉斯-科波拉。

    虽然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既然是投资人的要求,照做就对了。

    某种程度上来讲,杜克-罗森伯格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乙方,无论是否合理,只要肯给出足够的报酬,一定会想方设法满足甲方的需求。

    至于维克托-布特,却是一个斯拉夫军火商,有“死亡商人”的别称,也是《战争之王》主角的原型。

    在普通人眼里,和这样的人打交道,绝对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但杜克压根不在乎什么危险,为了自己的导演梦,杜克绝对敢拼命。

    “电影的梗概我之前给你发过。”

    罗杰没有立刻把话说死,留有一定的余地,话语中的暗示却是很明显了:“剧本和计划书都交给你来完成,只要你拿出的剧本和计划书能让我满意……”

    在说到“计划书”这个单词的时候,罗杰刻意加重了语气。

    “我明白,计划书,还有剧本。”

    杜克已经不是一个好莱坞的菜鸟新人,自然明白好莱坞的规则。

    剧本

    懂行的人都不在乎这玩意。

    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某个天才编剧丢出一个剧本,立刻引起六大的追捧,哭天喊地求着对方去拍片,这种事只会发生在小说里。

    事实上,真正大卖的电影,剧本永远都是中规中矩,第几页埋下伏笔,第几页应当有转折,等等。

    几乎是和八股文一般,完全固定的流水线模式。

    越是打破常规的剧本,在好莱坞就越是容易遭到冷遇。

    原因也很简单,既然旧的流水线模式能够稳定地获得成功,为什么要在你的“创新”上承担风险

    只有拍摄计划书,才是重中之重。

    一份好的计划书,是说服金主投资所必须的条件。

    “我先跟你透个底。”

    犹豫了片刻,罗杰决定给杜克一个甜枣:“《郊区的耶稣》这部电影全部的收入,都会投入到《战争之王》这个项目中。”

    大制作!

    杜克的脑海中,立刻冒出这个念头。

    《郊区的耶稣》这部电影肯定算不上什么大红大紫,但以现在的势头来看,光是乐队的那一部分收入,很有可能会超过五千万美元!

    这个规模的预算,仅仅只是制片成本,在这个年头,已经是可以去暑期档闯一闯了。

    对于一个追求商业成绩的导演来说,没有什么,比“暑期档”三个字,更能让人感到激动和兴奋。

    看着一脸激动的杜克,罗杰笑了笑,拍拍对方的肩膀,说道:“不用着急,今晚是庆祝《郊区的耶稣》票房大卖,好好享受派对。”




第580章 流血事件
    “如果不是我了解他们,只凭这张《迷途之家》专辑做出评价的话,我会说,乐队中有一名糟糕透顶的主唱,三流吉他手、二流其它乐手、一流作曲家,以及像莱蒙托夫(注:沙皇俄国时期著名诗人)那样伟大的顶级诗人。”

    ——《芝加哥太阳报》。

    …………

    《迷途之家》这张专辑的销量依旧低迷,当然,这个“低迷”,是与其它几张《摇滚圣经》系列对比之下给人的印象。

    但与一路走低的销量截然相反的是,无论是专业评论界,还是唱片业内的同行,亦或是某一小撮贴着文艺青年标签的歌迷,都对这张专辑赞不绝口。

    哪怕后者实际上自己也只是偶尔才会听一会,然后就换上一张更加符合大众审美的《月之暗面》或者《所罗门之钥》。

    但无论如何,在某个特定的群体中,《迷途之家》已然成为了高格调的象征。

    如果你不喜欢它,没有人会说什么。

    但若是你在公开场合质疑这张专辑的水准,立刻就会有一大票文艺青年扑上来,告诉你,你的审美有多么的恶俗。

    就连罗杰刻意表现出的公鸭嗓,都被许多文艺青年们作出了各种解读。

    就好像《摇滚教父》的作者,若是写主角吃了一碗红烧肉,那他一定是在水字数。

    而若是鲁迅写到主角吃了一碗红烧肉,那么这碗红烧肉一定是有其深意的,暗示了某某社会现状,揭露了某某毒瘤,振兴了某某民族的民族自尊心……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当所有人都在对同一件东西交口称赞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避免受到舆论的影响。

    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好,那一定是自己的觉悟不够。

    当然,跟风称赞几句,那也就罢了。

    但若是要让人掏出真金白银来购买专辑,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

    在这种诡异的局面下,《迷途之家》的销量和口碑,诡异地呈现出极端的两极分化。

    除了早有心理准备的罗杰,所有人对这种情况都是一头雾水。

    看不懂啊!

    事实上,在罗杰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鲍勃-迪伦可以说是北美摇滚界最具分量的图腾。

    但在他最为当红的六十到七十年代,鲍勃-迪伦的境遇和《迷途之家》这张专辑没什么两样。

    口碑好得突破天际,若是只看人们对他的评价,商业成绩上,再怎么差,也应该是、那个级别的。

    但事实上,若是单纯只比拼商业成绩的话,无论是专辑销量还是巡演票房,鲍勃-迪伦甚至还不如当时比较火的二线明星。

    一直到几十年之后,鲍勃-迪伦成为“六零后”硕果仅存的图腾,在人们的怀旧情绪下,鲍勃-迪伦的专辑销量才开始有所起色。

    (注:六零后指的是成名时间,不是出生时间。)
1...341342343344345...40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