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品江山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三戒大师
还是同一天,礼部官员在东华门外张榜,贴出考生姓名、座位次序。考生次日便按照各自的序号,单号由东华门左侧门入宫,双号由右侧门入宫,进入考场后,也必须依名就坐,乱坐者以作弊论处。
~~~~~~~~~~~~~~~~~~~~~~~~
因为次日便是殿试,所以陈希亮不让孩子们去看榜,但又担心旁人会看错,便对知院告了假,亲自在东华门前等着榜单贴出。结果,还没等到礼部的人出来,却碰上了同样来看榜的昔日老友苏洵……之所以说是昔日,是因为两人已经不来往多年了,苏洵进京一年有余,连他的婚礼也没参加,这愣是第一次见面。
一见到陈希亮,苏洵便想掉头走掉,却被他叫住道:“老泉兄,亲家公,多大的气性。到现在消不了?”
听了‘亲家公’三个字,苏洵的脸色才缓和了些。站住脚。打量着比当年还要年轻的陈希亮,尖酸道:“你现在皇亲国戚、朝廷命官,草民我岂敢高攀?”
“你这话,可真叫人恼火。”陈希亮道:“人生遭际不同而已,我还是当年那个和你一同游学的陈公弼!”
“人生遭际……”苏洵咀嚼着这三个字,黯然道:“是啊,当年你我共赴春闱,一个考中,一个不中,就有今日这番天壤之别。”
“什么天壤之别?你现在是闻名汴京的大学者。你的两个儿子也马上就要中进士。”陈希亮笑骂道:“三苏名噪天下。已经指日可待了。”
“你这是在夸自己么?”苏洵半是骄傲半是醋道:“我两个儿子要中进士,你可是满门进士啊!”
“好啦,我们就别相互吹捧了。【 ]”陈希亮笑骂道:“让别人听见,肯定说这俩人太爱炫耀了。”说着一拍苏洵道:“老哥你就是太要面子,你要是今科下场的话。肯定能高中。老宋这点就比你强,父子同场怎么了?那是一段佳话哇!”
“人无前后眼,我怎知这科废了太学体,以古文取士呢?”苏洵叹气道:“这科举,说难考是真的,我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上,说不难考也不假,我两个小子,玩儿似的就考中了。不能不说是命啊……”苏洵的古文。有浓郁的先秦之风,已为世人称颂。但诗赋是他的弱项,之前一直倒在这上面。但这一科,一改之前重诗赋轻策论之风,改为以策论为主,且不取太学体。而以古文为主。若是这科考,必然会名列前茅。
“确实是命,子瞻仲方他们赶上好时候了。”陈希亮感慨道:“想我兄弟二人,还有老宋,咱们困顿科场、蹉跎半生,不是才力不济,而是生不逢时。”
“嗯。”苏洵感慨道:“先是西昆体、后是太学体,把咱们的路挡得死死的,他们这些小崽子,却能碰上欧阳公洗刷文风。而且还有殿试不黜落的好事儿……”说着苦笑道:“要是当年那会儿,就有这条规矩,我不早就及第二十年了?”
当年苏洵第一次来京城应试时,便顺利的通过了会试,跻身殿试。但当时以诗赋论等级,且是有黜落的,他被评为最末第五等,无奈落第了。
“孩子们一蹴而就,便算是对你最好的补偿了。”陈希亮安慰他道:“咱们都是参加过殿试的,现在的孩子,可真享福了。。”
“回想当年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苏洵叹气道:“现在的条件确实好多了。”
正说话,礼部官员出来张榜,两人赶紧挤上前去,把自家孩子的座次都抄下来,然后离开东华门。
“明日送考之后,到我家去请你喝酒。”陈希亮有心与苏洵修好,拉着他道。
“不去,”苏洵摇头道:“想到你那嫌贫爱富的婆娘就来气。”
“她不是那样的人,其间诸多误会,还是解开的好。”陈希亮苦笑道:“毕竟三郎和小妹,马上就成亲了,就算为了自己闺女着想,你是不是也该缓和一下。”
苏洵这才勉强答应。
~~~~~~~~~~~~~~~~~~~~~~~~~~~~
次日不到四更,陈希亮便把陈恪几个叫起床,让他们换上白色襕衫、黑色幞头……这是贡士的规定着装。
吃早饭时,他又不厌其烦的讲解殿试经验,诸如到里面该如何行礼、如何叩帘、想上茅厕了怎么办,这都是十分珍贵的经验,只是这些天,他已经讲了十几遍,听得人耳朵生茧。
“字一定要写得认真再认真,因为最后官家会御览原卷……”陈恪苦笑道:“爹,安静点吧,都能倒背如流了。”
“就是说给你听的,要是再出岔子,看你怎么办!”陈希亮气道。
“横竖不黜落,那么紧张干啥?”陈恪满不在乎道。
“不黜落归不黜落,但也分上下五等!进士及第和同进士出身能一样么?你看本朝几十年来的宰辅,哪个是同进士?”陈希亮气道:“你考不了前五名,不要回来见我!”
“开什么玩笑?”陈恪瞠目结舌道:“还以为是别头试啊?这可是所有人一起考一起评卷的!”这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啊!千年科举史上,最牛逼的一榜!
之前,他之所以一路披靡,状态极差都能考第六,那是因为考得是别头试。说白了,就是矬子里拔将军。但现在,自己要跟二苏、二章、二程、三曾、四吕,还有邓绾、林希、王韶等一票超级牛人一起考试,想想这得多悲催吧……
如果不是进士不黜落的话,他宁肯晚一届,也不会凑这个热闹的。所以他自己的预期是……能考个进士出身,就谢天谢地了!
“我早看出来了!”陈希亮怒视着陈恪道:“会试之后,你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这是什么,未战先怯,小富即安!你对得起自己的十年寒窗么?”
“我一定尽力考。”陈恪苦笑道:“但前五名可真不敢说,高手太多。”
“你也是高手,”陈希亮沉声道:“不要畏惧、相信自己!”说着看看一帮子侄道:“你们也是,拿出考状元的心劲儿来,把这最后一场考完,才不会留下终生遗憾!”
“明白了。”众人面色郑重的点头道。
厅堂里,本来挺轻松的气氛,被小亮哥弄得凝重起来,他这才满意的点点头,这才像个考试的样子。
这就是宝贵的经验了,因为殿试不黜落,考生肯定会思想懈怠,这时候,更加重视的人,自然会考好名次!
等到分配官职的时候,就知道好名次的重要了,但到那时,可没处买后悔药去……
~~~~~~~~~~~~~~~~~~~~~~~~~
正如苏洵所言,如今殿试的条件愈发好了,笔墨纸砚、桌椅板凳,乃至吃食点心,统统由宫里提供,好让天子门生们,从这一刻起,就开始感受到皇家的恩典……而殿试的真正目的,正是要割断考生们和考官之间的联系,将师生之谊、拔掖之恩,转到皇帝头上。
所以除了考牌,考生什么都不需要带,穿着朝廷提供的贡士服装,五更天在东华门外列队。
宫门未开,便有礼部官员在逐一核对身份,以防有人替考。亦免不了有辱斯文的搜身,但搜查较会试松了许多。毕竟到了这一步,都是板上钉钉的朝廷命官了,总要给几分体面的。
等到悠扬的钟声响起,东华门开,考生们便在官员的引导下,分成两列缓缓步入皇宫。
考试之前,先是隆重的开考的仪式,文武百官身着公服,如常朝侍立崇政殿内外,官家身穿章服升殿,鞭炮齐鸣,教坊奏乐。
而后执事官举黄卷密封考题入殿,由内侍官将策题置于殿中黄案上,贡士们朝官家行参拜大礼。
然后官家温言勉励贡士几句,便命考官接卷。本届殿试的出义官,参知政事曾公亮,将殿内黄案上的试题捧出,在殿檐下授给尚书礼部侍郎宋祁,后者躬身接过,走到殿外丹陛上,将试题放置在此处的黄案中。
这时百官再次向官家行礼,依次退出。
而负责考试的读卷官和执事官,则按赞礼官的指示,在丹陛下排班站立。贡士们也在赞礼官的指挥下排班,同样向黄案行礼。
礼毕,礼部官员向贡士们发题,贡士们接题后,鸿胪寺官员引领他们,走到各自的试桌旁……
嘉佑二年的殿试,正式开始。
-----------------------------分割--------------------------
今天出去了,下午才回来的,这是第一更,下一更得12点后了吧。(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全部章节





一品江山 第二七五章 殿试 (中)
. .
-
殿试的考场在崇政殿的两庑,考场中整齐摆着一排排二尺多高的小桌,桌后是方凳。之前的考桌正如苏洵所言,是唐制的几席,考生要屈膝就席,俯首据案。极不舒服。且现在大家习惯了坐椅子,再学古人实在苦不堪言。所以从十年前开始,官家就下旨改为桌椅。
小桌上贴着考生的姓名,摆着御赐的笔墨纸砚……都是上好的贡品,考生考完后,可以带走,算是官家的赏赐。除此之外,还有一把小刀,不是用来削水果,而是改错字的。
因为试卷是特制的宣纸白摺,比一般宣纸厚一倍多,很难书写。如果写错了字,不准涂改,只能用小刀把错字轻轻地刮去再写,否则就视为‘脏卷’,以前是不予录取,现在则直接落到三甲,一样很惨。
~~~~~~~~~~~~~~~~~~~
终于坐在宏伟大殿的考桌前,年轻的贡士们不禁感慨万千,他们回想起自幼头悬梁、锥刺股、五更起、三更眠,经过那么多考验、那么多失败,才坐到这个大殿中。心中充满了希望、兴奋,与患得患失,许多人竟久久不能平复……
陈恪却不一样,他早间被老爹棒喝一顿,哪还敢想三想四?一坐在桌前,就撕去封皮,展开了卷成一筒的卷子,便嗅到浓重的油墨香味。
殿试题目是昨日由出义官草拟,官家钦定的。考题定下后,由宫中保密措施最好的御药院连夜刊刻印刷,外面有皇城司侍卫看守。严防有人探查考题。开考日凌晨方印刷完毕。赶在考前发给每位贡生。
陈恪看那考题共有三道,一诗一赋一策论,考试时间是整个白天,在太阳落山之前交卷。不能完卷者也必须交卷,其成绩列为最后。
时间还是很紧迫的,容不得胡思乱想,他深吸口气,在试卷上写好自己的姓名后。便心无旁骛,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三道题上。
只见诗题是‘鸾刀诗’,赋题是‘民监赋’,策论题是‘重巽申命论’。按道理讲,这三道题按照重要性,分别是赋第一、诗第二、论第三。但近年来,论的地位开始上升,所以哪个都大意不得。
把三道题都审过之后,陈恪便先拿《鸾刀诗》下手。殿试出题很讲究,都是从儒家经典中搬下来的,绝不会引起误解。譬如这一首,便是出自《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
能坐在这儿的贡士,都有较高的学养,破题作诗肯定没问题,就看谁做的好了。陈恪十岁学诗。先后师从王方、欧阳修,与二苏曾巩为友,又精擅声韵之学,对诗词的造诣,已经是炉火纯青。
他唯一欠缺的,就是那百分之一的天才,但好在殿试这种命题作诗。向来出不了名篇,达到精品的档次,便足矣。
用了半个时辰精心训词用韵、寻章摘句,将这首《鸾刀诗》作完。陈恪又开始对《民监赋》下手,这是重中之重,哪怕策论的地位再提高,怕是在十分保守的官家这里,也高不过律赋。
用了整整一上午,陈恪才把这篇赋的草稿打出来,正欲细细推敲,有内宦摇一下铃,轻声道:“请诸位贡士用午膳。”然后便有役者将饭食分发下来。
因为是在考桌上吃饭,肯定不能七碟子八碗,御膳房用类似于后世便当的梅红色尺许见方的盒子,为贡士们提供吃食。
陈恪搁下笔,收好试卷。打开盖子一看,只见里面隔出了八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有一样吃食,诸如荔枝白腰子、鳝鱼炒鲎、鹅肫掌汤齑、鸳鸯炸肚之类,四荤两素一个汤,还有一盒面食,都是御厨精心烹制的,自然可口无比。
但量都不大,不会撑到你。这不是官家吝啬或者御膳房克扣,而是为考生考虑……要是吃得太饱,下午还考不考试?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多少食欲,因为这些菜肴,京城的大酒楼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盘桓京城将近半年,他们早就吃腻了。
陈恪也不例外,简单的填饱肚子,便把饭盒推到桌角,自有内侍来收走。他则专心致志继续雕琢那篇《民监赋》。
殿试的时间很紧张,不能随意浪费,陈恪只用了小半个时辰,就定稿,然后誊抄下来。
此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两个半时辰,陈恪还剩一篇《重巽申命论》。所谓‘重巽以申命,刚巽乎中正而志行’,出自《易经》‘巽卦’‘彖传’。其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上下顺也’。
上下顺也,正体现当今官家的心思。陈恪不禁暗叹一声,官家赵祯,虽然刚年近半百,换作平常大臣,正是年富力强,风光无限的好时候。但赵祯已经当了三十多年皇帝,所遭遇的病痛与挫折,早就将他的雄心磨光。
现在的大宋官家赵祯,一门心思就只想着‘上下顺也’了。那这篇策论该怎么写,就呼之欲出了,甚至连那‘鸾刀诗’、‘民监赋’的调子,也应该与此一致,否则很难取得好名次。
好在陈恪在审题时,就发现了这点,所以诗赋都做得极为小心……其实‘鸾刀’,是一种神兵,在这里就是指的狄青。对于自己食言,没有保住社稷功臣的权位,官家始终是有愧的,处于一种复杂的心理,才出了这道题。
这样的诗有很多种写法,譬如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或者以‘刀者兵也,不祥之物,圣人当慎用’为论点,都是很好很好的。但结合官家的心理,就知道最合适的写法,其实是设法宽解官家的心结。
所以陈恪说,鸾刀收在鞘中,既可以保护锋刃,又不会误伤自己,一旦有事,又可拔刀出鞘,了却君王天下事。就不信这首诗挠不中官家的心。
而《民监赋》的调子就是歌功颂德,不止派了当今的马屁,还把太祖太宗真宗都夸了一遍,这是最安全的写法……当初在会试时,陈恪答题十分仓促,不得不行险写一篇充满法家味道的策论。目的是为了引起王安石的好感。同样道理,现在写得花团锦簇、万家生佛,也是为了赢得官家的好感。
应试文章,向来应该如此。
~~~~~~~~~~~~~~~~~~~~~~~~~~~~~~~~
思路定下来,行文便如文思泉涌,当陈恪答完卷子搁下笔,距离交卷还有半个时辰。
‘这次应该能考个进士出身了吧?’他长长松了口气,想要再仔细检查一遍。却见一个慈眉善目、穿着紫衫的老太监过来。这人陈恪也认识,乃是官家身边的大内总管胡言兑。
胡公公指一指御座上的官家,又指了指陈恪的卷子。
陈恪愕然望向赵祯,只见官家微笑着点头,便明白这是要看自己的卷子。‘靠,我还没检查呢’他心中嘟囔道,但哪敢不从?
胡言兑便把陈恪的卷子,连同草稿一道收上去。
这一幕,自然落在众位监考的考官眼中,但这并不出奇,因为官家才是主考。他在御座上闷了一天,对提前答完的卷子,自然会见猎心喜。当然也有可能是官家认识此人,出于关心想看看,总之是人之常情。
不过考官还是得紧盯着官家的表情,看他对这篇文章的反应。他们得让评出的成绩,符合官家的期许才行。
宋祁是个老花眼,看远处却在很在行,只见官家一边阅卷一边微笑,甚至还有不好意思的笑……侍奉这位君王二十年,小宋知道这是官家被人拍正了马屁,却又不好意思的表现。
‘看来今科状元,非这个人莫属了。’他估计官家会在卷子上写上评语,或者干脆当场点状元。
但让他意外的是,赵祯什么也没说,就让人把卷子交给收卷官,装在了箱子里。
‘我靠,我真靠了,这不是玩人么?’宋祁登时抓狂……那卷子一进了箱子,他就无缘一见了。阅卷时批的是誊抄本,教他怎么找出这份御览过的卷子?
卷子被收走了,陈恪也不知道干啥,君前不敢造次,只好枯坐等着收卷。
好容易捱到天色昏暗,便听考官一声令下道:“都停笔!”
马上就有人下来,连考卷和草稿一起收了上去。这时仍有考生未能誊抄完毕,却也不敢因小失大,只好乖乖把卷子交了,然后做捶胸顿足状。
收卷官把所有卷子收上去,装在那个大箱子里,然后贴上封条,送去位于后殿的弥封所。
贡生们则在鸿胪寺官员的率领下,起身列队,向官家行礼。待赵祯离开后,才在有司的带领下,由东华门鱼贯而出。
十天后,便会殿试唱名,之间这十天里,考生既放松又紧张,难免痛并快乐着……
------------------------分割-----------------------
二更,明天四更……好吧,f大又来了两下大飘红,所以还得再有两次四更……()
.全部章节




一品江山 第二七五章 殿试 (下)
. .
-
贡士们的考卷送到弥封所后,先由排编官对折,同时糊住姓名籍贯栏,再取《字书》中几个字的偏旁,合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作为每份考卷的代号。将试卷依序排好后,交封弥官誊写校勘,由点检官检查试卷无误后,进士科的试卷送交进士考校所;诸科的试卷,送交诸科考校所。
单表进士考校所中,八位初考官,用两天时间,初审三百二十四份进士卷。
其中第一等谓学识优长,辞理精纯,出众特异,无以比伦者。
第二等谓才学该通,文理周密,于群萃中堪为高等者。
第三等谓艺业可采,文理俱通者。赐进士出身必须三等以上。
第四等谓艺业稍次,文理粗通,赐同进士出身。
第五等谓文理疏浅,退落无疑。但现在除了弃考或者纰缪荒恶者,并不黜落一人,所以此等便形同虚设。
然后把判定的等次封上,送交覆考所,由覆考官再次阅卷,两天后,覆考所将所定的等次呈交详定所,由两位详定官,尚书礼部侍郎宋祁和知制诰刘敞,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开,与覆考官所定等次相比较,若二者一致,则依次奏闻。若二者有差别,就再审阅试卷,或者根据初考官所定,或者根据覆考官所定。
但如果详定官认为,初考、覆考的判定都不合适,也可以别于另立等次。所以这二位事实上就是殿试的主考。
此刻。是阅卷的第六天,初考覆考已经结束,所有试卷都呈到二位详定官面前,将由他们排定名次。这不是个困难的工作,因为不是极特殊的情况,详定官还是以初考覆考的结论为主。
撕开初考官的弥封,对照覆考官的判等,若是一致就直接定下等级。因为判卷其实是有标准可循的,如学识、词理之类,优劣之分不难判定。所以在七成的情况下,初考覆考的结果是相同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该以初考还是覆考为准,两位闻名遐迩的大学者一目了然。
仅用一天多的时间。两人就把所有卷子定完。还剩下最后的工作……从一二等卷子共二十五份中挑出十份来进呈御前,供官家最后钦定。
还有个问题就是,那份官家御览过的卷子,在不在这二十五份卷子中?如果最后没有呈上去,官家肯定会不悦的。
这可难坏了宋祁和刘敞,他俩谁都没见那份卷子长啥样,如何从三百多分卷子中挑出来?
但那考生的名字,两人都知道,就是那大名鼎鼎的陈恪陈仲方。刘敞更知道,那是汝南王爷家的眼中钉。巴不得他落到三等以后呢,所以并不热心。
宋祁却执意要把陈恪的卷子找出,他一份份细看文字,试图把嫌疑人全都包括进去……本届会试,一共有两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论名声大噪,一个是眉山苏轼所作,另一个是青神陈恪所作。这两篇文章已是广为流传,宋祁也曾看过。他知道前者讲仁恕、后者**治,正好唱的是反调。
所以在宋祁看来,那苏轼的文风必然温和。陈恪则犀利敢言,他就秉着这个标准,尽选了些直言敢谏的卷子。
时间又过去半天,刘敞有些不耐烦道:“子京,不能为这一个人。耽误整个阅卷。何况这一科的俊才如此之多,你我只需秉公荐优。相信官家不会在意,前十名里到底有没有那份卷子的。”
“呵呵,我们详定官,虽号称主考,但不过是为官家代选,当然要以圣心为主了。”宋祁说着,又把一份犀利的卷子排到了前十。
“这又不是‘直言极谏科’……”刘敞不禁嘟囔道:“你这是给官家添堵……”
宋祁却坚持己见,最后挑选出了官家‘中意’的前十份佳卷。
次日黎明,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们分左右列班,皇城司侍卫将全部考卷抬到殿中。宋祁呈上选出的十分佳卷。此时所有的卷子,包括这十份佳卷都没有拆开弥封,谁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谁做的。
胡言兑接过托盘,呈送御前,官家将对这前十份试卷详细阅看,最后钦定名次。
~~~~~~~~~~~~~~~~~~~~~~~~~~~
望着黄绸托盘中,平铺相叠的十份试卷,赵祯的心情有些激动。尽管这已经是官家第十几次阅卷了,但想一想一代代名臣就这样从自己手下踏入仕途,开启他们的辉煌人生,缔造出一个空前繁盛的大宋朝,赵祯总感到十分的荣耀。
1...114115116117118...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