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帝国的朝阳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无语的命运
这是一个命题,实际上这个命题倒非常容易回答,一艘镇海级的造价为834.75万元,一艘定波级装甲巡洋舰的造价为492.3万元,一支汉式步枪的制造费仅为10.25元。五千万元可以购买6艘镇海级战斗舰,可以购买十艘定波级装甲巡洋舰,或者近五百万支汉式步枪,而根据东北军编遣组成,五千万可能以组建二十个步兵旅。
如果放之于工业,那么五千万则可以办更多的事情,比如规模庞大的堪称亚洲第一兵工厂的沈阳兵工厂在过去十年间的累计总投资不过只有两千一百万元,至于大连沙河口机车制造厂的总投资仅只九百万元,再加上鞍山钢铁公司,这才勉强只有五千万元。
五千万!
真是的一笔巨款!
五千万可以用来干很多事情,但是五千万可以打败一个当世列强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英国人与布尔人的战争于1902年结束,这场与南部非洲小国小邦之间的战争消耗了英国人5亿英镑军费。
而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中,通过提前出售公地、加征“地租”等一系列的方式东北准备了多达十五亿元的特别战费,即便如此,还在国内外发行了十亿元的特别债券作为战费的补充,如果有必要的话,还会再次发行债券。
总之一句话。五千万,对于一场战争来说根本就是九牛一毛,或许可以影响一场战役,但绝不可能击败一个国家。
但是。如果用对地方的话,也许,五千万甚至有可能改变历史。
早在战争爆发之初,已经策划对俄国展开“试图”的明石便已经握有百万元的工作经费,这笔经费绕过的情报局。同样也绕过了参谋本部,而是由总督本人以“机要费”的名义划拨。第一笔经费高达两百万元,在得到这笔钱的第一时间,明石便将这笔钱分发给俄罗斯国内的各****,这一恰到好处的“适时提供”,使得陷于困难重重的反对派们,好象起死回生一般,一下子就恢复了生机。一度受到挫折的行动计划也随之得以继续执行。
开展大规模示威运动的日内瓦决议,在充足的经费的支持下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在宫廷暗杀行动暴露后,多数俄罗斯革。命党员惨遭逮捕。其国内的反对派、革,命党的领导成员兵分两路,东奔西走进行党的重建工作。柴可夫斯基、加邦神甫、绍斯基等人,继续潜伏在俄国国内,负责恢复组织和鼓励反对派成员重振士气;希利雅克斯、杰加诺基、切尔克索夫等人则负责购买武器,以在俄国国内掀起一场新的革命浪潮。
在俄国的反对派、革,命党表现出了这一诉求之后,明石元二郎自然是给予全方位的合作——以政府的名义在欧洲各国采购武器,以支援俄罗斯革命。对于武器的种类,各个反对党的要求有所不同。革命社会党和波兰社会党因以工人为主体。他们不愿意使用步枪,更乐意使用便于隐藏的手枪。而以农民成员占多数的芬兰和高加索的各反对派却异常欢迎步枪。
对于他们的要求,明石自然一一加以满足,他委托各地领事馆内武官在奔走购买步枪。那些武器大都是在政府的名义采购的,但任何人都能看出,那种采购根本就是掩藏耳目,因为他们采购的武器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既有法国人处理的旧武器,也有兵工厂生产的新式武器。购买武器并不困难,只要有钱,就可以购买到足够的武器,而且除了明石元二郎以及领事官员们千方百计的购买武器之外,各党自身也积极物色和购买各自爱用的武器,就连没有参加同盟决议的民权社会党和崩德党,也在为得到武器而到处活动。
实际上,最困难的问题是把武器运往各地。俄罗斯内部的革命党一旦掌握了武器,便会一跃而成为斗志旺盛的“叛乱部队”,他们的叛乱会影响整个战局,因此,俄国政府的情报人员自然要对武器的动向特别关心和密切注意,从而也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加强侦察和破坏运输工作。把大量的危险物品躲过俄国情报人员的密切监视,运往俄国境内进行秘密活动的反政府党党员所在地,确实是件冒险的事,。
尽管这样,由于得到了俄国内部反对派的帮助与合作,明石还是设法完成了往俄罗斯内部输送武器的任务。早在六月中旬,明石成功地把枪支从瑞士的哈尔用铁路运到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科尔涅德商会,那是北洋贸易公司在欧洲的代理公司之一。三万六千支步枪都要检查,用特制的箱子装好后装进马车之中,再乘人们不注意时运出去,确实是煞费了苦心。紧接着是海上运输问题。为了运输的需要,科尔涅德商会新买了一艘一千吨的货船,以用于在各地运输物资。而这艘船是北洋贸易公司伦敦分公司经理柳田威经手买来的以伦敦酒商德金一位无政府主义者为名义船主,由美国无政府主义者孟特尔借用。
“特拉浓”号挂着英国国旗,伪装出航,于七月末驶离英国的纽卡斯尔港,到达英吉利海峡后,改变航向,在荷兰的符拉尔丁根港停靠。全部船员换成俄国反政府组织成员后,再继续沿英吉利海峡南下,秘密地在海峡的一个孤岛格尔济外海停泊。
与此同时,武器首先秘密运到北洋贸易公司驻英分公司。再由分公司负责将其装进大型货船船舱,佯称运往暹罗的曼谷,出港后在同一时间到达格尔济外海,实现了巧妙的会合。
在海上进行的倒装作业。日以继夜地进行了三天。当时适逢气候骤变,作业极其艰苦。三天后,载着步枪三万六千支、弹药一千万发、手枪三万支、炸药三十吨的“特拉浓”号,由俄国反政府党党员驾驶,悬挂着英国国旗一路北上。
在得知其成功的将武器运抵俄国国内之后。激动不已经的明石元二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他在下面一首抒情诗中,表达了这种快慰的心情。
“功名何须寄王公,壮志展转千里风,
成败青史任天书,白帆一片惊涛中。”
正像明石元二郎最初的预料一样,得到武器的反政府派别摇身一变成为了战斗,他们在波罗的海各地发起了暴动,波罗的海的成功,使得明石元二郎再一次策划规划更大的武器走私。
因为高加索方面的运输格外困难。所以希利雅克斯一直等到“特拉浓”号顺利北航后,才急速返回瑞士,苦心安排其它各项事宜。七月上旬,六万五千支步枪、一千二百万发弹药胜利运抵地中海的马耳他岛。随后,在黑海的敖德萨和巴统卸下,被交付给了当地的反对派成员,以用于在当地掀起革命。
八月初,在明石元二郎的多次要求下,参谋部终于同意将缴获的俄国的武器交给明石,以用于支持俄罗斯的“革命事业”。或许,在滨海地区仅仅只有不到十万俄军,但是那里的仓库之中却积压着数十万支“日俄战争”期间积压的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在得到参谋部的同意之后。那些缴获的武器被立即装船运往欧洲。
“……起航后直驶芬兰和瑞典国境的托尔尼奥,然后南下再将武器分卸各地。”
在火车包厢内,明石元二郎又一次同身边沈鸿烈规划着“特拉浓”号的航线,现在负有重大使命的“特拉浓”号,在既无海图又无船舶出入的海域,在北方航行。根据计划首先在托尔尼奥和雅各布城附近。卸下了武器弹药,以支援当地的革命。
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提前规划好航线,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的沈鸿烈现在正于英国留学海军,其是被征召过来配合明石的计划,因为那些船员并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其航线大都是出自沈鸿烈之手。
“这一次,陆军方面同意将二十万件武器运来,我个人的计划是波罗的海地区十二万支,黑海地区八万支,再加上于欧洲购买的三万支步枪,这些武器中的70%都将用于支持俄罗斯社会党人的革命……”
根据同乌里扬诺夫达成的协议,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他将会全力支持其革命,数十万件武器以及数千万元的经费,国内已经同意,全力支持他的行动,支持俄国内部的革命。
“这么多武器运过去恐怕非常困难啊!”
沈鸿烈不由自感叹起来,同时又拿着铅笔在海图上标注着。
“现在,俄国人同意也知道我们在大力支持他们国内的反对派,他们在波罗地海派出了快速邮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亚洲号”,在黑海还有他们的舰队在巡航,总之,想把这些武器安全的运过去,难度确实不小啊!”
“难度再大也在办到,毕竟……”
话声稍稍一顿,想到那位总督大人的期待,明石立即激动的说道。
“现在我们的行动能否成功将会关系整个亚洲的未来……”
不!
不仅仅只是亚洲!
置身于总督府中,看着窗外的雨,想到林林总总的有关俄国内部动荡的情报,唐浩然默默的轻语一声。
“还将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
是的!
世界的历史也很有可能被改变,毕竟,毕竟现在全力支持的那个人在另一个时空中可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家伙,在另一个时空之中,明石元二郎只用了一百万元,就在俄罗斯掀起了一阵革命的狂潮,而现在,他已经花费了一千五百万元,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超过另一个时空——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正在消耗着俄罗斯的力量。
“各地的反政府党和革命党相互策应灵活行动,出人预料地迅速地实现了第一个目的。全俄人民已下定决心,要把骚乱活动持续到皇帝屈服于人民,并有充分满足人民要求的念头时为止。近来政府的镇压活动逐渐减弱,制止国内动荡和继续进行战争已明显面临困难。……在俄国本土、波兰、高加索和芬兰等很多地方已出现了暴动、破坏铁路、切断电线、抢劫兵工厂、拘留公务人员以及捣毁行政机构等行动。就已取得的显著成效看,可以预期原计划的未竟部分,必将全部彻底完成。”
想到情报局的报告,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扬,现在这场敌后的谋略之战,正在改变着中俄双方的力量对比,看似强大的俄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对于唐浩然来说,所需要只是再加一把油,再使一把劲。
此时此刻,明石以及情报局的工作网,已遍布于整个俄国的欧洲部分。可以想象这个在俄国掀起一场场武装暴动的工作网的威力会有多大。如果把足够的资金和武器提供给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全国性组织,不管是铁路、通信,还是金融的全国性组织就如同武装占领了那个国家一样。
那么这样的谋略工作正是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俄国无需等待东北军的进攻,就会彻底摆脱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事实上,在另一个时空中,在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人正是通过放出那个人,并给予那个人以支持,从而瓦解了俄罗斯帝国。
现在,明石同样选择了那个人,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唐浩然选择了支持他,支持他对那个人的支持——三千五百万!
这是唐浩然亲自批准的特别经费,这笔经费中的80%将用于支持那个人的革命事业,有可能获得成功吗?
凝视着窗外的雨,唐浩然反倒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革命成功的话,自己释放出来的又将是什么?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续。)





帝国的朝阳 第266章 分歧(求月票)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帝国的朝阳最新章节!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这个污秽不堪腐朽到顶的国家之中,唯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的恐怕就东北,在东北方方面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希望,在这里见不到呆然滞木清国人,有的只有那种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中国人,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有别在满清愚民政策下的遭受奴役的清国人。”
《莫理循日记》
作为一名旅行家,莫理循早在八年前就从上海徒步旅行到达仰光,两年后又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变革,莫里循始终在场,他有记者的锐利眼光和宽广胸怀,他报道了许多划时代事件。
当然,他同样也见证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后,作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他立即来到了东北,当全世界都关注着前线的战报时,他反倒是更关心东北,准确的来说是战争对于东北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直为外界所忽视的。
“影响就是影响,有什么不能承认的。”
面对提问,一名在农商部就职的官员的直截了当的承认道。
“战争怎么可能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呢?战争当然会造成影响,而且是各个方面的。”
此前,有很多欧美媒体报道称,东北并不承认战争“影响”到了经济,只承认是东北的经济完全进入“战时状态”。但于农商部的人士的表态显然否认了上述说法。不过,他们同样也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不到4000万人的刚刚完成工业化的地方政权,“贸然与列强开战”的情况下,只能断然实施战时状态,以谋求战争的胜利。不像俄国这样的大国,对战争冲击有着更强的抵御能力。
但对经济的关注并不是他的全部,实际上,他还用超出其它的目光关注着东北的整体。
多年来。作为记者莫理循曾多次来到东北,也正是在他的笔下将泾渭分明将中国人分成了关内人与关外人,在他的笔下,那些摆脱了愚民统治的关外人,已经锐变成了“截然不同人种”。那种截然不同不是歧视,而是一种赞扬,在那些人的身上,他看不到中国人普遍具备的麻木不仁。而现在,在战争期间,再一次来到东北之后,莫理循所受到的冲击却是空前的。
“在铁路两侧的移民点中,我随处可以看到武装起来的中国平民,与战争爆发初期,因对俄罗斯的恐惧而导致清国各地人心惶惶不同的是。关外的民众尽管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反倒是一如既往的坚定的站在东北地方当局的一方……武装起来的平民,不仅保护着铁路,保护着东北军的后勤线,还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移民点的“俱乐部”变成了战地医院,数以万计的伤兵在那里得到最好的治疗……”
在台灯的照明下的莫理循书写着他的最新的一篇新闻报道,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一直在北方铁路两侧的城市以及乡村采访着,他诧异的发现自己所身处的并不是一个地区。而是一个庞大的军营,在这个军营之中,所有人都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主动的为这场战争服务着。
“……如果说东北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东北的移民农场。当然在官方的词语中,其被称之为“移民定居点”,十年前,东北大地上尽是广阔的草原有如澳大利亚的腹地一般,尽是无主之地,而现在那些广阔肥沃的草原现在完全变为耕地。上亿英亩耕地被有组织的开垦,再分租给内地的移民,而不是一次性的出售,农场的收成四分之一作为地租上缴国家,四分之一则作为地税上交,四分之二归移民个人,看似繁重的租税实际上相比内地的居民赋税却相对减轻了20%-30%,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十年后承租者其可以按照承租初始地价购进土地。过去很多人都忽视了上亿英亩的耕地的作为,但根据官方的资料表明,这些耕地每年可以提供超过5亿元的收入,尽管东北的民族相比关内以及欧美等国都承受着极为繁重的税收——除了直接的地税之外,还有隐形的地租以及经济统治下的低廉的官定粮价,但正利益于此,在过去的十年间,东北方才获得了充足的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以及军备建设……”
写到东北的民众承担的税收时,莫理循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他所接触到的那些面色红润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移民,那些移民无不是居住在环境良好的定居点中,那里不见关内农村的破败,尽管他们承担着相对沉重的税收,可为什么他们的生活还会如此的安逸?
“人均15元!”
这是东北农民承担的租税,东北三省亿万亩耕地产出之半,都被政府以税收及地租的方式收取,即便如此,其官定的粮价仍然比内地低了15%,在政府统制粮食贸易的情况下,通过这种不公平的定价,他们又进一步榨取了原本应属于农民的收益,尽管如此,东北的民众却依然乐意接受这种“压榨”。
“真像是工蚁般的人……”
那些民众给予莫理循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像是工蚁一般,任劳任怨的辛苦劳作,并承担着他国难以想象的沉重税收,但在另一方面,他却又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那么就不会有现在东北的工业化,同样也不会有现在东北进行的这场战争——在过去的十年间,数以十亿计的军费开支以及现在日均数百万元的军费开支,都足以拖垮一个国家,但现在,尽管东北的经济受到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莫理循看来却是有利于东北的经济。
“……钢铁产量在迅速增加,数以亿元的军需生产刺激着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除了传统的军装制造以及罐头等军需品的生产之外,对民间的军火采购同样在刺激着东北的工业发展。仅在滨江市一地的国防采购会议上,军事采购官员向民间工厂下发了五百万枚手榴弹、一百万发炮弹的定单,现在如果有人询问此时的东北投资什么利润最高,投资工厂无疑是新世纪利润最高、回报最快的投资,尽管这种军事上的刺激是短暂的。但是对于东北工业经济的刺激却是长久的……”
放下笔的时候,莫理循却是一副眉头不展的模样,他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懂这一切。准确的来说,他已经看不懂这个国家了。
“未来的中国会在国际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驻大连总领事的朱尔典吸着他的大烟斗,坐在吸烟室的壁炉边的沙发上,此时这位“中国通”的眉宇间闪动着一丝忧虑。
而在忧虑之外,更多的却是疑惑。
与大多数英国驻华外交官一样,这位出身于农家的爱尔兰人,同样也是一位真正的“中国通”,但与其它号称“中国通”的外交官全然不同。他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6年,作为英国人的他,对中国的了解,甚至超过了对英国的了解。
26年前,不过才24岁的朱尔典便来到中国,先在北京公使馆任见习翻译员,后到沿海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1888年升为北京公使馆馆员,3年后成为中文书记长,十年后升为驻大连总领事。
在1901年之后,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有一天,大连当局会取代京师当局,作为总领事的朱尔典在未来极有可能出任驻华公使,甚至驻华大使。作为英国驻华外交官员,朱尔典非常清楚,一但中国的政权发生如其所料的更迭,那么其与英国的外交级别势必会升级为大使级。
但这一切并不在朱尔典的考虑之中,甚至作为英国驻大连的外交官,他都未曾关注过正在进行的战争。尽管伦敦更关心战争的变化,而他的不关心完全是基于一个原因——他相信中国人赢定了!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
终于,在良久的沉默之后,而对莫理循,朱尔典用极为无奈的口吻道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我们为了对抗俄国人,不得不选择东北作为我们的同盟,如果东北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这个同盟无疑是有利于英国的远东政策,但是,我的朋友,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东北势必吹响统一中国的号角,到时候,英国不得不面对又一个现实——”
话声稍稍一顿,朱尔典道出了自己的疑虑。
“在解除了俄罗斯对远东以及东南亚的威胁之后,我们又将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的威胁!”
“中国的威胁?”
眉头微微一扬,莫理循用诧异的语气说道。
“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现在谈论的可是中国!”
莫理循的语气显得极为诧异,中国会对英国造成威胁?难道这是在说笑话吗?确实,在许多人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个笑话,中国会挑战英国?挑战英国治下的世界,这可能吗?中国拥有这样的实力吗?
“我的朋友,我相信圣彼得堡在此之前,也曾有同样的念头,他们也曾如你一般质疑过这个问题,当然他们也曾在发出同样的疑问时,也曾大笑不已,但是现在呢?我们都非常清楚,中国人赢得这场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只要中国人击败俄国人的舰队,中国就将会赢得这场战争,嗯,至于后贝加尔的战事,现在对于库罗帕特金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投降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可,可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是中国,或许他们可以挑战俄罗斯,但是挑战英国,这根本就不可能!”
尽管意识到中国的变化,但是莫理循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中国不可能挑战英国,当然,这是因为其力量实在太过弱小,或许他们能够在英国的支持下挑战俄罗斯,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有威胁英国的本钱。
“时间!”
吸一口烟,朱尔典认真的说道。
“时间会改变一切!”
这正是朱尔典担心的地方,只有身处东北,身处中国才能最直观的了解到中国所发生的变化,那种变化是惊人的,而这一切不过始自于十年之前,短短的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前,你来到东北的时候,东北有什么呢?”
朱尔典反问一声的同时,又将视线投向窗外,他似乎是在回忆着十年前的大连,那时候这里不过只是一个海边的渔村,但是现在,这却是远东第二大都市,其在远东的地位仅次于上海,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城市规模以及工业经济早已远超过上海。
1...280281282283284...3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