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秋老板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作者:秋老板

我,生于八零之后,至于今已过而立。经年岁轮驰,日月蹉跎,而今万事皆空,一事无成!肆学之后,混迹天涯,漂泊无根,少年雄心随峥嵘岁月涤荡无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终于枯落,随感人世间光阴如梭,青春岁月犹如刹那芳华,实该珍惜!于是将心中所想、所念、所感,字字记下,涓滴汇集,望终有一日汇聚成河。字字皆是血泪!不寄望人人读诵,只求一二知音。足矣!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第一课 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且颠扑不破的正确,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轰然倒塌,碎片满地;你所坚信的,优中选优且无可替代的最满意的选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觉得无比糟糕,并因此心生懊悔。
人生之中,在有些时候,你可以有无数种选择,有无数条路,你不知道如何选择,于是掷骰子一般随便选择了一条路;又有些时候,你感觉人生毫无退路,你的面前只有死路一条,你没有选择余地,无法闪展腾挪,被逼入死角,所以你只能逆来顺受,不甘也不愿但是不得不接受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其实,在人生中,实际而真实的情况是:你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这句话很有用的,而且一直都是很有用的,从来都是有用的。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阳光如丝绒一般的柔软,我父亲跟我母亲正坐在小木桌旁边说话,我还是一个顽皮的孩童,坐在我平时最爱坐的门槛石上,雕刻着新做的木偶人。父母的对话,一字不差的落在我的耳朵里。
那时候的农村,乡下经济条件落后,我们家五口人,住在三小间破瓦房里,中间一间用来当餐厅和客厅,旁边一间隔开做为父母和我们的卧房,还有一小间是厨房,在厨房后面又隔出一个大约两平米的小隔间,用以储存一些干柴禾。到了晚上的时候,还要把鸡鸭鹅等家禽赶进小隔间里面去。鸡鸭和人同住,到了夏天,家里的气味可想而知。但这些都不是重点,关键的是房子年久失修,逢雨必漏,且一到夏季多暴风雨的天气,房屋就摇摇欲坠。这时候,我父亲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带到餐桌底下躲起来,防止房子倒塌压到我们。
于是我的父母打算在旁边加盖一间平房。就是普通红砖房,顶上铺设预制水泥板的那种平顶的房子。里面可以住人,屋顶上可以晒稻谷。这种房子比普通的青砖瓦房要结实牢固,至少不会有风暴雨来临时会塌掉的危险。
我父亲和我母亲一个人记账另一个人打算盘,当天晚些时候,我父亲就去砖窑厂订了一万多块红砖。
那天晚上,我坐在我母亲的膝盖上玩耍,看到我父亲凑到煤油灯旁边,拿出一张纸,跟我母亲合计:三个小孩渐渐长大了,都需要房间;老房子太旧,遇到暴风雨,到处都漏雨,万一哪天塌掉了,就算没有压到人,也得要重修。还不如趁现在全部拆掉做新平房,这样也安全一点。我母亲点头同意。
于是第二天,我看到我父亲蹬着他的自行车,去了砖窑厂。他又加订了两万多块砖。一共三万五千块砖。按他当时的说法是,稍微多订一点,万一不够很麻烦。
又到了傍晚,我母亲正在厨房炒菜,我站在土灶台边看着她熟练的用锅铲在锅里翻炒,鲜绿的蔬菜在铁锅里翻滚,发出滋滋的声响。我母亲听见我父亲回来的车铃声,就喊我父亲过来,说,我听说做两层楼房到顶,只要五万块砖
我父亲原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盖两层的楼房,那时候,乡下有些人家甚至还住着草房。我明显感觉到父亲的声音有些激动,听谁说的
我母亲于是说听谁谁谁说的。
我记得那天,父亲匆匆的扒了几口饭,就悄悄骑车出门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父亲回来了,说,我当面问了,某某某是说的,五万块红砖,够了的。
我母亲说,某某某这个人,人老实,不错,比较靠谱,泥瓦匠手艺也好,谁谁谁家房子是他盖的。他说五万块够了,估计是够了。我们有三万五千块砖,就只差一万五。如果我们要盖楼房,那我们就让他盖。
那天夜里,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我父亲肩膀上披着一件旧棉袄,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计算。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我父亲不是去砖窑厂,就是去水泥厂,抽空还带着我们去河边筛河沙,拾石块。收集一切建房子有用的材料。晚上,他一有空闲的时间,就拿出纸笔,写写画画的计算。
第二年夏天,我家的楼房在周围邻居的一片艳羡声中,拔地而起。我家以前是我们村出了名的穷户,建造一栋楼房,这让我的那些邻居们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我清楚的记得那一年是1993年。距今已经二十多年了。
这件事,我父母后来进行过多次复盘,每次都是让他们津津乐道并唏嘘不已。
我父母后来印证了我的记忆,她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开始就要建一栋楼房,只是在订了砖块之后,心里面盘算,怎样做更划算。她许多次的问我父亲,我们这样做行不行然后让我父亲算一算砖够不够,钱够不够。算着算着,就建出一栋楼房出来了。
“你父亲都被我问烦了。”我母亲哈哈大笑着。她有一句经典的话,每一次都会要很郑重的跟我们复述一遍。以至于我到现在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她说,做大事情哪有一开始就算好了的,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任何时候都要想想,合计一下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方法,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我母亲不知道也不承认的是:其实,我父母亲当时还有更好的选择,就是换一个更好的宅基地,更靠近马路边,交通生活更方便的宅基地。在当时,乡村宅基地很多,可能只需要请人吃一顿饭,就能换一块不错的宅基地。但这也更加的印证了我母亲那句话的正确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多么简单,以至于简单到了极易让人不拿它当回事而忽略它的程度事情往往都是这样,大多数真正实用且有用的道理,都是隐藏在平凡而简单的事情当中,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它。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情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也时时刻刻的影响着我。每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每当我遇到难缠的对手时候,我都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放空自己,不要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和别人设定的条条框框里。因为,当你打开心扉,释放自己,不让自己受拘束,那么你就永远都有选择的机会。为此,我还特意总结了几点心得,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二是站在对手的角度思考,三是站在无关的第三者的角度思考,四是站在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历史的角度和大局的角度思考。
我会去思考每一个选择,做出比较,权衡利弊,然后得出最优的选择。我的选择当然也必定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我做出权衡之后做出的现有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就像当年我父母建造的楼房一样,在当时的物质条件和认知模式下,这已经是最优选择了。
所以,我还学会了一点,那就是坦然接受。我总是对自己说,我想所有人都应该对自己说:我不笨,但我绝对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那个人,而且很有可能我都没有我自己想象的那么聪明。所以,我的选择,必定不是最优选择,因为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但是当我付出努力后做出决定的,我接受。
我付出所有的心智、资源和力量,做出的选择,我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这似乎是一条悖论,但是,这就是事实,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有好多次,有朋友问我,当你面对问题,你这样做出选择,然后心里面却想着,永远都会有更好的选择,你会不会因此丧失最佳的时机和主动权,你会不会因此变得犹豫不决。
我的回答是,做出思考,必然会花费心智,必然会延误一点点时机和主动权,就像守门员面对射门一样,他的观察和思考,必然会延误一点点时机和主动权,但是,正是因为观察和思考,他可能会赢得更大的时机和主动权。这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当你要赢得更多的时机和主动权的时候,你必须花费一部分已有的时机和主动权。就像你要钓大鱼,必须要先以投饵一样。至于会不会因此而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则是一个度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了处理问题的弹性,都不能忘记,永远都有更好的选择。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第二课 哪个孙子?
我们先从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汉高祖刘邦说起。刘邦在历史上有很多传说和名号,好听的有布衣皇帝、斩白蛇起义等等,不好听的有无赖皇帝、吃老爹分一杯羹等等。这些故事中的刘邦有万千不同的性格,可以说有千人千面。我们应该怎么去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那个皇帝刘邦呢
我的建议是,都不要听清空对,不错,就是清空,什么都不去想,什么都不去问,脑子就存想有刘邦这个人就可以了,至于这个人长什么样,有多高,什么学历,有什么绰号,出生时有什么打雷下雨冒火发光等异常现像等统统不管,不去想,就想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一个正常的人。然后再看他所做所为,观一叶而知秋,通过一件事,从而推断出他的某一性格,再从另外一件事推断出他另外的性挌,一点一点的往前拱,最后把这些性格碎片组合起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史书上脸谱化的人物。
另外,大家看我的书,首先要摒弃好人、坏人;忠臣、奸臣;正义、非正义;这类棱角分明的词语和标签。因为大部分事实是:一个好人,他同时也有可能是坏人,某些人眼里的忠臣恰恰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奸臣,一件正义的事换个角度看有可能就是非正义。这些标签往往相互叠加交织,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让读者头脑迷惑,思想错乱。第二要摒弃道德等于才华的思想。认为有本事的人就肯定道德高尚,道德高尚的人就有才华,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道德与才华无关。一个懒惰的人,有可能才华横溢;一个酒鬼,可能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政治家;一个诗书皆优的才子,有可能是个人渣。第三要摒弃读书人,尤其是会写文章会做诗的人本事就大的思想。我们平常人,尤其是中国人,对写文章漂亮、善于写诗、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人往往高看一眼。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写诗作文,唱歌绘画其实大可看作是一个手艺,本质上和瓦匠盖房,木匠造家具,司机开车,厨师做饭没有区别。只要用心学习、勤加操练,熟能生巧,具有一定天赋的人都可以做的很好。这三种思想,在中国学生心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根深蒂固,又隐蔽的极好,平常之人根本无从发现。
为什么要摒弃这三种思想,以后还会遇到,还会做更详细的分析。并且要深入分析。这三种思想习惯,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每个人。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就从大家都读过的语文课本鸿门宴看起。我们每次只截取一段,只看一点。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怎样去理解这一小段话,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代入法,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情境,以后我们也要多次地使用这种方法。刘邦的话大概的意思是:项羽你和我一起打秦朝,我一不小心把秦朝扳倒,结果就有小人挑拨离间。
这几句话看似稀松平常,实际隐藏着许多金矿在里面。说话之人的水平之高也体现得淋璃尽致。前几句就是攀关系了,一起上学的是学友,一起坐牢的是狱友,一起吃饭的是酒友,现在一起打仗的是战友。你战河北,我战河南,你我都是一起打仗的兄弟,为了同一个目标,关系就定下来了,够铁这些话就是拉关系,大部分人都会讲。然而后一句就体现水平了。今者有小人之言。首先就定调子,破坏友谊的是小人。第二,破坏友谊的是小人,是坏人,那么言下之意是我们就是好人,我们就是一伙的,就要与小人撇清关系。第三,刘邦此时并不清楚是有人说自己坏话,项羽才来攻打刘邦的。刘邦这么讲,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黑锅由小人的背,至于小人是谁那不重要。比直接问为什么要打我好许多倍。
这句话为何有这么高的水平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令项羽都不自觉的召供出挑拔离间的小人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类似的场景:亮剑中,旅长打电话给李云龙,你小子又在骂街吧李云龙破口大骂,是哪个孙子又在打我的小报告。旅长回骂,你少冤枉好人,是老子猜的。
在这个场景中,李云龙一句是哪个孙子又在打我的小报告这句和刘邦的今者有小人之言何其的一致
小人就是哪个孙子。小人之言与哪个孙子打我小报告,这两句话其实是一个意思。
我们不妨把场影移植,让刘邦改说现代文,刘邦是这样说的,我们弟兄俩打秦国这个坏蛋,你掐脖子我扳腿,我一不小心把他报倒了,结果不知道是哪个孙子打我的小报告,搞得你对我有误解,让我们弟兄不和。
刘邦是个粗人,肯定说不出今者有小人之言这样文绉绉的话,书里的话语,都是司马迁经过艺术加工的,说不定当年在新丰鸿门,他就是破口大骂:是哪个孙子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三言两语,胜过刀剑冰霜。
哪个孙子一出口,还有一个好处。再举个身边的例子,小时侯,从家里带着零食到学校,刚出寝室回来零食就不见了。于是扯吼咙大叫,是哪个孙子偷吃老子零食的眼光环视,没吃的人赶紧撇清关系,摇摆双手,不是我不是我。最后不说话、低下头或者夺路而逃的人便是要找的人。
当年鸿门,刘邦一声哪个孙子,项羽首先撇清自己,不是我不是我,是你家左司马曹无伤,你找他算帐去吧跟我没关系多好的一枚暗棋,就这样给卖了。
还是李云龙的旅长霸气,是老子猜的,你能怎么地老秀才当兵耍流氓,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谁也不是对手啊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第三课 元芳你怎么看?
上一课中,我们讲了那个最强句式:哪个孙子在各种场景中的应用和变化。小可以用在人与人交往,大可以用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当然这个句式还有许多变种,有小人之言、哪个乌龟王八蛋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应答方式一般也会有三种,第一种旅长式的,霸气。老子猜的,你能怎么地第二种是赶紧撇清关系,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摇摆双手,不是我不是我。第三种是不仅撇清关系还帮人指出,不是我,是他项羽就是这么反应的。
讲完最强句式,我们来谈谈刘邦、刘备、唐僧、特务站长、狄仁杰,总之一切领导都爱讲的一句话,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你怎么看成为一句流行语,并不偶然,这句话就是一个精灵,每天都以千奇百怪的形态出现在我们周围,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察觉罢了。它一直在我们身边,形影不离如果“哪个孙子”是一句金句,那这一句就是一句钻石句。只不过大部分人只把它当一句戏谑之词,不在乎它,而恰恰我们最忽略的地方,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巨大力量。
第一个场景,狄仁杰问,元芳,你怎么看
这是基础版。意思很简单,我心里有数没数你别管,我就是要知道你对这件事的态度。说这句话的人的目的,就是通过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来揣测你的态度和立场。这是最明显的御下和掌控之术。狄仁杰的例子看不明白的可结合上面文字看潜伏中天津军统站站长吴敬中是怎么说的,则成啊,这件事你怎么看
作为一个老特务,作为一个老领导,某一件事发生了,他心里必定有他的看法,但是非要问下属一句,你怎么看目的无非两点,一是印证和补充自己的想法,二是观察下属的能力和立场。下属说的对,说的好,吴敬中会说,好,就按你说的办,下属说的不周全,吴敬忠会说,好,就这么办,另外,我补充两点
同学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当你还在同事间戏谑,元芳,你怎么看时,你的领导早就在对你说,元芳,你怎么看所以,应该怎么做首先应该先重视起来,丢掉天真和无所谓,站在领导的视角,仔细观察并得出结论,如果,领导拍拍你的肩膀说,小王,不错,好好干。说明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领导面无表情或者只露微笑,就按你说的办,那么,升职和加薪的机会到了
第二个场景,西游记中,来了妖怪,唐僧会说,悟空,这该如何是好鸿门宴中,刘邦问张良,如之奈何刘备问孔明,该当如何宋江问吴用,军师,该当如何
第一个场景是基础版,这个就是升级版。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和周围人们的言谈中,有本领的人应该像诸葛孔明一样,手拿鹅毛扇,信心满满,捋着胡子说,某有一计,可安天下或者像临阵大将,口若悬河,胸藏甲兵,对面强敌,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每个人任务分配好,执行下去就胜利了。再或者像孙悟空,武松,关羽一样,挺身而出。而像唐僧、刘邦、刘备、宋江之流,成功不是靠真本事,都是靠关系或耍流氓得来的。民间甚至有一句话,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事实恰恰不是这样的在我心中,刘备之流,堪称人中龙凤
所有人都知道,打妖怪,孙悟空是好手,唐僧示弱,让悟空出手,是最好的选择了,让下属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备素质。唐僧不擅长打妖怪,如果每来一个妖怪,唐僧都要跳出来指手划脚谋划一番,孙悟空的打妖积极性肯定大受措折。外行指挥内行,反而不美。让悟空来打,这恰恰是唐僧高情商的表现,反正悟空头上有紧箍咒,翻不出浪花来。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都是放手让大将去做,开疆拓土。反而是紧紧把着权力不松手的帝王,指挥来,谋划去,反而没有什么功绩。
悟空有打妖怪之劳,唐僧有历难之功。出力的是猴子,得到功劳的是和尚。人说九九八十一难,不说孙悟空经历了八十一难,而是说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下属有打妖怪的能力和爱好,那就交给他打好了领导占有最大的利益就好了韩非子说,无劳而有其功,就是说这个。
至于刘邦刘备宋江三人,情况更是明了。手下的张良、孔明、吴用都是智力超群、手段花样百出之辈,这样的人才,不用白不用,不过是摆低身价花点口水问问就是了。那就问吧,姿态还可以再低点,大不了再躬身下拜,先生教我。刘邦对其他人都是直呼其名喝来骂去,唯独称张良为子房;刘备三顾茅芦,称孔明先生;宋江每次都称学究先生。古代修了那么多拜将台求贤阁不就是做这些用的嘛反正读书人好面子,我就给面子喽,面子多少钱一斤多多的给,管够
再有一点,这些枭雄,个个都是高明的领导,问下属之前,大致的方针政策肯定在脑子里成型了,要的就是这些细节的方案。
胸中无丘壑,完全听命于谋士的枭雄是不存在的,必定早死徐寿辉就是最好的例子。每一位真正的枭雄必定都是善于独立思考,不随风飘荡的人只不过,这种独立,被深深的隐藏起来。
还举个鸿门宴的例子,刘邦带着樊哙等人逃出鸿门宴,问樊哙,就这么走,好像不礼貌,我们是不是先跟项羽告辞再走樊啥说,人家是刀,我们是肉,马上要把我们切了炒莱了,还告什么辞,赶紧跑吧于是刘邦跑了。第一次看到这一段的时侯,才上中学十几岁,觉得刘邦又笨又迂。实际刘邦多么精明灵活的人,怎么犯这种错误多年之后,才明白,说这句话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刚刚从必死之局逃生的人,可以说是九死一生,龙归大海,鸟入密林,急急如丧家之犬,遑遑如漏网之鱼,首先想的是有多远逃多远,而他摆出一幅回去跟人说再见的架式,这需要多大的勇气、智慧和定力才能做到我相信刘邦心里绝对没有回去告辞的打算,即使真有人提议回去告辞,以枭雄的性格肯定会直接杀掉。之所以说这句话,我认为,一是戏言,显示出此人豪迈和胆量,就像曹操赤壁新败,却大笑自己没死一样。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大家可以看新闻里,经历战乱、天灾、人祸死里逃生的人们是什么表现哪一个不是神情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有几人能做到笑谈如故二是看看周围人的反应,是否可堪一用,毕竟刚刚从项羽那里出来,刘项之间的战争刚刚开始了,这将是不死不休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做准备。
好了,言归正传,这句钻石句如果只有前面基础版和升级版的应用,那也枉称钻石句了,它还有一个极其历害的变种,我称之为变态版,我们将在下一课讲解。




永远有更好的选择 第四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元芳你怎么看的基础版和升级版,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变态版是如何凶险难防的。我们继续从场景中来讲解。
我曾经自负聪明,但历经这件事,让我感觉到,自负聪明其实是极大的愚蠢
那是许多年前的冬天,刚刚下了雪,闲暇无聊,农村人聚在一起一边晒太阳一边神聊。两个老女人,在我边上一人一句,渐渐我听明白了,原来其中一个女人抱怨,弟兄两家一起办事,有一家老是拖后腿,事办一半就不了了之,这两个女人你一句我一句,似问似叙,翻来覆去的讲,还不时问,你说这怎么办我本来对这种事都是避而远之的,当天被她们说的烦了,回了一句,两家办事,一家做一半,不就得了。是啊,是这样的,他老是做不好,唉,怎么搞啊两人一唱一答,唉声叹气,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活脱脱一对无用村妇,束手无策的样子。我心里越发的不耐,这么点小事还叨叼半天,于是说,两家把事情一分,一是一二是二,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没做好接着做就是了。是啊两老妇有气无力,好像受了极大的委屈,是这样讲的,他们一会几这样一会儿那样,老是做不好。唉,怎么搞啊。她们说了半天,一句话在口中翻过来调过去的讲,絮絮叨叨,我挺烦躁,随口来了一句,他老子办事不利,让他儿子办好了,反正一家做一半。我声音不大,但是足以覆盖在场晒太阳二三十人的耳朵,两个老妇不说话了,会心对视隐隐一笑。我感觉斜里一束目光刺来,扭头一看,正是那家儿媳妇用异样眼光看着我。我脑子轰的一声清醒过来:被人当枪耍了
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