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聊天群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缕烟丝
“清照做事,我们放心。”
独孤伽罗心里是感激李清照帮忙的,随即关心道:“对了,清照,你家人那边,没问题吧”
如今,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也在建康府做官。
在历史上,明年还会坐上建康府知建康府(知府)的位置。
“放心吧,我跟他说,是在外面做诗文报纸,同时帮几个姐妹做点事。”
李清照还没把她们现在真正做的事情告诉她夫君:“等我们起事后,再与他说也无妨。”
就在,这个时候,三人脑中传来了历史聊天群的提示声音:
“恭喜,群成员霍去病和李存孝,触发特殊任务,完成后可获得丰厚奖励。”
在历史聊天群中。
原本,霍去病,曹操,李存孝,老子,孙尚香,张仪等人在聊天,主要是关于詹雅茹,独孤伽罗,武则天,王莽等人的生命任务进展。
不曾想,霍去病和李存孝突然触发了特殊任务。
张仪笑道:“恭贺两位获得特殊任务。同时出发,应当是同样的任务吧奖励有什么,有万寿果吗”
其实,张仪心里还有些羡慕。
对他来说,虽然有历史聊天群的优势,但在秦国想要发挥出来,都需要百般谨慎。
他只是秦国外相,随时可能丢官。
目前,张仪兑换了些玉米和红薯种子到秦国,也是要先找好借口,而且规模不能太大,还需要先实验,取得秦国君王的认可。
总之,做起来,束手束脚。
令张仪很难发挥历史聊天群的优势。
李存孝先开口说道:“我的任务是协助独孤伽罗皇后完成生命任务,奖励是影响力值和文明指数点。”
接着,霍去病说道:“我的也一样,只不过是帮助女皇武则天,但她们生命任务都一样。”
听到历史聊天群系统提示声音,有些群成员上线来看看。
孙尚香高兴道:
第268章:官学,私学
华夏帝国二年,九月。
按照月份来说,比易安居士李清照世界晚差不多一个月。
此时此刻,王宇,张良,陈确,曾辉,吴三桂,西施等人正在苏州无锡的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又名龟山书院,是华夏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来被废。
直到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才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着。
明朝后期,东林书院已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当然,也成了明末文官们用此结党的桥梁。
在1625年9月6日,魏忠贤下令禁毁东林书院。
……
就在数日前的应天书院开院典礼上,有人提出恢复东林书院等前明书院的建议。
王宇当时没有表态,在结束应天书院的开院典礼后,便带着一些官员和文人名士们前来东林书院。
他们先是在东林书院转了一圈,然后就在书院的广场中摆上座椅,议事。
王宇一身皇帝休闲装,坐在上当,注视着众人,说道:
“见到东林书院,如今破败不堪的样子,着实令人惋惜。不可否认,像东林书院这些私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其正面的,有意义的一方面。
当然,作为书院,就应以教书育人为根本,而不能以此作为为官的资本,借此拉帮结派,破坏天下安定!”
几句话,就给东林书院这些私学订了基调。
在坐的不少文官,文人名士,心里一紧。
东林书院,在明末的声望,可谓是好坏参半。
不可否认,有官吏利用了书院,使得书院不再是单纯的教书育人了。
王宇又说道:“在明末时,天下书院上千家,其中大多是私学。多而杂,不急于管束。”
明末时,各种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但私学占大部分。
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其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明末时的东林书院。
虽然在明朝整个历史阶段,曾先后四次毁**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
在东林书院有副很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明朝的前期,书院是非常的惨淡的。一方面是由于这是汉人的王朝,使得很多原先引入山林的大家都纷纷出山,维持书院的这样的一种形式就显得人手不够,另一方面,由于明朝前期大力的推行官学,使得每一州县都有学堂,这也大大的限制了书院的发展,其实主要原因是朱元璋不院,所以经常性的有打压。
明朝中期,官学衰落,私学大量出现,可谓是各种书院层出不穷,是书院最鼎盛时期。
到了明朝后期,士风糜-烂,使得书院发展遇到阻碍。
糜-烂的原因主要在于与科举的联系,因为八股功名,本来引人入利禄之途,它使得学堂变为科举的附庸,鲜有独立的精神,而且由于其充斥着**,教育的目的便不容易达到。
另一方面由于官学过多,使得很多不够为人师者为人师,在整个的教育系统中滥竽充数,降低了学生的水准。
然后到明末时又糜-烂了,不过这回糜烂的不是士阶层,而是朝廷本身。
这时候的大明朝廷被魏忠贤等人把持,身负民族国家责任感的士子们,慢慢的形成一种类似组织党派的形式,以使得在朝廷之上对抗阉党。
那时候称之为东林党,东林是什么呢一开始是一个书院的名字,即东林书院。不过后来这个名字已经被泛指了,就是说凡是属于这个党派的
第269章:梁红玉,韩世忠
易安居士李清照世界,建炎二年,农历十二月末。
扬州城,韩世忠府。
“官人固守疆土,辛苦了。”
韩世忠从楚州赶回扬州的府中团年,刚下到府门外,他的妻子梁红玉就迎上前来。
“唉……战事吃紧,要不是下雪,金人暂不继续南下,我也回不来。”
进入府中,韩世忠把甲胄解下交给梁红玉。
从今年八月开始,金人南下,韩世忠一直在楚州驻防。
“这次金兵由兀术领军,数十万兵马,来势汹汹,是奔着灭大宋来的。”
梁红玉担忧道:“我可听说开封府已经陷落,金兵开春便会再次南攻,楚州便是他们必须拿下的地方,官人可能守住”
梁红玉,今年二十六岁。
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
在史书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战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见于明朝张四维所写传奇《双烈记》:“奴家梁氏,小字红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东京人也。”
后来结识韩世忠,两人初次见面,是在平定方腊后的庆功宴上,梁红玉感其恩义,以身相许,韩赎其为妾,原配白氏死后成为韩的正妻。
如今梁红玉与韩世忠已有一个几岁大的儿子,感情不错。
“只要官家能坐镇扬州,安定民心,此战便能守住。”
韩世忠打仗是一把好手,但不怎么善于政治。
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
“官人,坐下喝口茶,妾身已经命人准备热水,前后服侍官人沐浴。”
梁红玉到了一杯茶递上,问道:“官人能守在扬州”
原本梁红玉还可能相信,但自从看过从李清照,詹雅茹,独孤伽罗,武则天等人秘密发行的报纸后,就开始怀疑起来。
“官人,虽然仁慈了些,但也知轻重。为了,大宋江山,我相信官人能做到。”
上次韩世忠他们劝住宋高宗赵构,现在对他们和赵构有了更多信心。
“官人,你看。”
梁红玉把报纸拿出来,给韩世忠看。
“这是……邸报”
乍一看,韩世忠还以为是朝廷的邸报。
邸报,就是官府中简单的简报,供内部看的。
“不是。”
梁红玉说道:“像以前的那种小报,但又很不同。”
“小报”
韩世忠不屑道:“民间小报,竟是些鸡鸣狗盗之事,惹人眼球,不值得看。”
“官人误会了。”
梁红玉解释道:“这不是小报,用一种新的叫法,这是报纸,报道天下事,让天下人知晓。
这报纸是妾身无意间发现的,现在在扬州街市,有不少。我觉得这报纸上面说的有些道理,于是就收集了一些。官人,不防看看。”
应该说,这些报纸报道的事情,有些令梁红玉难以置信,有些令她恍然大悟,有的令她担心不已。
“报纸”
“报道天下之事,让天下人知晓”
“好大的口气!”
韩世忠来了兴致:“我倒要看看,能说出什么所以然来。”
接过报纸,看起来。
梁红玉坐到一旁,看着韩世忠,说道:“这报纸不知是谁所作,不过现在在江南各处都能找到,不少人喜欢看。官人看的报纸,上面有时间,是九月的报纸,我这里还有十月,十一月的,这个月的倒是还没有看到。”
韩世忠正在看的九月发行的报纸,上面主要是报道金兵南下的报道。对金兵的兵力,将领,作战风格,武器优劣,野心等等做了评判。
“倒是有几分见解。”
韩世忠开始看得起劲,道:“金人中,野心最大者,莫过于兀术此人,亡我之心不死!
这次,金兵南下就是由他主导的。”
梁红玉点头
第270章:起事,占领建康府
易安居士李清照世界,建炎三年(1129年),农历正月末。
建康府。
钟山中,秘密军营中。
此刻,王宇,西施,孙尚香,武则天,上官婉儿,霍去病,李存孝,李清照,詹雅茹,独孤伽罗,杨坚,李白,魏东,郑旦等人聚集在这里。
钟山大营,现在已有八千多兵力。在牛头山大营,有五千多兵力,主要由魏东和李存孝领兵。
今日众人聚集在钟山大营,就是来商议最后的起事部署。
“如今,在钟山和牛头山,我们一共有一万三千余将士,其中大部分都是训练超过半年的。”
孙尚香先给众人介绍具体的兵力情况:“其中组建了两个火器营,专门负责火器使用。两个火器营,加起来有五千余人,都能熟练火器。
江南多河流,自古水战不少。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战船,没有水师,但在这一万人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熟悉水性之人,到时候便能以他们为根基,迅速组建一支庞大的水师……”
霍去病,李存孝在这里已经呆了三个多月,熟悉了这里的情况,对宋金局势也有基本的了解。
“这个时代的火器,前来后不久,我便见过,完全没法与我们相比。”
霍去病觉得用明末时期甚至更先进的火器来打金兵,是在是有些欺负人。
但为了获得大量的影响力值和文明指数点,他也顾不得许多。
“虽然有不少先进火器,但我们不能大意。”
独孤伽罗提醒道:“我们人太少,面对的不仅是金兵,还有南宋朝廷。我们要用火器威慑他们的同时,更早笼络人心,让更多的人认可我们,支持我们,站到我们这一边来。”
王宇开口道:“我们不如先想好口号,或者说是旗帜,师出有名,便能更容易得民心嘛。”
“不是已经想好了吗”
郑旦有些不解道:“驱除金人,恢复中原,不就是这个吗”
王宇笑道:“这口号只是从大义出发,别忘了我们起事,还要面对南宋朝廷。
在大义面前,这个时代的天下人,多半会站在南宋朝廷一边。
但是,一旦金兵暂时退去,南宋朝廷把矛头对准我们,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口号,来分化天下百姓和南宋朝廷。”
孙尚香说道:“南宋朝廷如今腐朽不堪,难以得到百姓们的真正信任,只要我们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好处,他们自然会支持我们吧”
带兵打仗之余,孙尚香也读整个历史,思索历史经验与教训,倒是领悟不少。
詹雅茹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得很明白:“这个时代,天下百姓,看重的就是田地,能不挨饿,过上安定的日子。田地,对他们来说就是根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