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牧场主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陶良辰
当晚住在韩宣“租”下的醇亲王北府,红漆大门上方廊檐的花纹,跟全聚德门口的比较像,比那里更加气派。
清朝王爷的府邸,怎么可能小家子气,花重金重新装修之后,整座醇亲王府气势恢宏,应该说现在是韩宣的府邸,占地五万多平方米,总共八十亩,全部翻新花费不小。
1994年时候,他在燕京投资不少房产,其中就包括这座当时是宗教局办事处的王府,用一百万人民币捐款和一栋十五层的楼,成功说服他们搬了出去。
刚巧需要韩老爷子当说客,调解加入世贸组织产生的矛盾,这件略微荒唐的交易,竟然真的达成了。
醇亲王北府属于受保护的古建筑文物,很难卖给韩宣,于是才诞生这种荒唐的租约,这要感谢当初还在世的邓老先生,有他拍板决定,轻松通过了租约协议。
可以说这桩交易很成功,给韩宣一个在燕京的“家”,不怕他不多来走动走动,假如心情好顺便投资点什么,那就是华夏挣到了。
先有什刹海,后有燕京城,这座古语由来已久。
住在这座空荡荡的位于北海北边的王府里,韩宣总感觉慎得慌,当年数百人住着都不显得拥挤,现在只有管家和打扫卫生的人员,加上保镖助理等人,总数连五十都不到,房子太大了也没意思。
几间主客房的家具,都是真正的老古董,古朴气息十足,韩宣躺上明代的乌木雕花大床不想再动弹,随后沉沉睡去,来到华夏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大牧场主 第1412章 燕京清晨
外面有鸟叫声传来,参杂着人们的说话声。
睁开眼睛时候,韩宣差点以为自己又穿越了,抱住枕头睡眼惺忪地坐在乌木大床上发懵。
身上是明黄色如同古代皇室使用的蚕丝被,表面用红线绣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大鹏鸟,以搏击状抓住条红色五爪龙。
盯着它看了好一会儿,脑袋中想象完双方搏斗的场景,思绪才被同为乌木的桌子上的那盏铜质台灯给拉回现实,古代可没有发光的电灯。
将来年轻人一味追求装饰的西方化,差点忘记传统装修风格有多美,无论是木质雕花的窗户,还是圆形低矮板凳,都在表露着华夏所独具的历史韵味,架子上那些古董摆件,增添不少典雅气氛。
东方没经历过文艺复兴文化洗礼,在几百年前那次设计变革浪潮中,大量金属元素被用于西方的室内设计,导致家装设计理念走向不同,两者风格各有千秋。
以前华夏所有桌椅床柜,都讲就原汁原味的实木,最多再刷上层天然油漆,手艺人不靠机器,一点一点利用各种珍贵木材将它们打造成型,有些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比如韩宣屁股下面这张乌木床,看那布满表面的精美繁琐花纹,没两三年时间造不好,都说“家有黄金万两,不如乌木一方”,光是收集这么多材料就要花上不少精力,属于明代家具中的最精品。
二十世纪末,随着华夏经济的不断复苏,在建筑界涌现出了各种设计理念,把欧美经历过的设计风潮,再次重演了一遍。
之后国学慢慢兴起,也使得国人开始用传统文化角度,审视周身事物,随之而起的中式风格设计,将众多的外来设计理念融合,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的华夏,才有了中式风格家装复兴的趋势。
具有现代感的新颖中式装修,更加别具匠心,却又跟古代建筑特色一脉相承,由于纯实木材料价格略高,导致很少有人选择使用它们,绝大多数家庭的装修,变成千篇一律的西化风格,说中式装修不好看的那些人,必然是没有找到出色的设计师帮忙。
韩宣原本想用明骚到极点的红漆件家具,装修自己在醇亲王王府的房间,可最后终究没舍得。
能保存到现今的精品红漆家具,都是运气极好的那一类,运气不好的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中,它们再也经不起半点折腾,全被摆在博物馆里收藏着。
位于陆家嘴的韩氏博物馆,早在去年年底就开业,韩宣本来准备参加开幕仪式,可惜被拍电影耽误了行程,一直拖到今天都还没参观过,前去参观的游客数量蛮多。
馆藏数量和价值,比前两年新开业的沪市博物馆略差,但在私人博物馆中,还无人能跟它相比,随着大手笔地烧钱收购,无数奇珍异宝被他以白菜价收入囊中,包括疑似九鼎之一的大鼎、十二生肖兽首、传国玉玺刻碑,都被放在那里,这批文物的回归引起不小轰动......
穿好衣服后伸着懒腰下床,然后刷牙洗脸,毕竟是现代人,自来水和抽水马桶肯定要有,大理石脸盆、铜质的水龙头,洗洗弄弄梳理好头发,打开门栓,抬腿跨出门槛,胖丁一溜烟跑出去,它忍不住想要拉便便,夹着腿飞快往外奔逃,屁股扭啊扭的。
当年光绪皇帝生父、博弈皇帝的亲爷爷,醇亲王太上皇爱新觉罗-奕譞,大概也从这道老门槛上迈出去过,那两位末代皇帝可能也走过,作为慈禧最宠爱的大臣之一,这座府邸内发生过许多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大事件......
被当成宗教局办事处的那段时光里,这座占地面积庞大的醇亲王府,经过了大刀阔斧的改造,硬是把充满皇家气息的古老府邸,变成了水泥地、柏油路,俗气得老王爷能从墓里爬出来,指着他们鼻子大骂。
韩宣接手之后,请来几位国内著名古建筑大师,对它再次进行整改,将水泥地变成绿草地,池子和花园也改造过,尽全力恢复当年气派的王府格局。
跟南方苏洲的温婉园林风格略微不同,这里要更加气派恢宏些,一个是江南水乡,一个是帝王之所,产生不同并不奇怪……
“嘿,道森,早饭准备好了吗?”韩宣对逗弄画眉鸟的道森秘书询问说。
道森转过身回答他:“还没有,这里的老管家听不懂外语,而我又不会中文,所以不知道应该找谁安排。”
“行吧,我自己来,今天吃点特别的。”韩宣招手对一位扫地大妈说:“告诉赵老头,早上我想吃大饼、油条和狗不理包子!”
……
果然很特别。
什刹海边四合院多,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意,没过多久管事的赵老头,就将吃的都买来了。
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今年已经七十多岁,组织上分配来帮忙管理房子的。
为人性格挺好,一条腿受过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提着塑料袋给韩宣看,笑着说:“包子和大饼买到啦。
韩少爷,你吃几个?
我去拿碗和筷子,冯记的狗不理包子个个都捏十八褶,肉也是好肉,不像那些满肚子坏水的奸商,用些狗都不吃猪内脏下脚料做肉馅。
老冯每天只做五百个包子,去迟就没了,我前脚才到,最后三屉包子刚好出锅,这么多人也不知道够不够吃,所以多买了些大饼。”
“够了,早餐吃不了多少,腿不方便先歇着吧,东西我自己去拿,麻烦你了,赵老。”
“没事,我动作麻利着呢,三轮车都跑不过我。
歇了几年才见到你,总是白拿你钱多不合适,本就应该让我做.....”
看了看透明塑料袋里的小包子,韩宣觉得自己吃四个没问题,还能闻见浓浓豆浆味,这些东西跟西方的面包、牛奶一样,都是能够方便获得的吃食。
问完得知,这么多吃的只花二十几块钱,在美国连个热狗都买不到,现在人民币的购买力,大概是将来的三到五倍。
这是指食物,如今电器、汽车等物资缺少,因此比未来更贵,许多家庭甚至买不起洗衣机、电视机......
大牧场主 第1413章 三十五亿美元
1994年来过华夏,燕京市中心的住宅价格大约在两千六百人民币左右一平方,这个数字深深刺激到了韩宣的小心脏。
说白菜价那是在糟蹋白菜,应该说跳楼价,将来动不动一平大几万的价格,使得身价数百万人民币的富豪,也只能蜗居在几十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从那时起,他就忽然坚定了要回国做房地产生意的念头,可惜当初“风向”还不稳,连是否继续支持改革开放都是未知数,房地产行业也没开放到如今的规模,今年才是最好入市时机.....
同样是1994年,七月份《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象征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之路正式启动,今年七月份,国务院又即将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将九四版方案进一步细化。
这份即将发布的文件,已经有最新动向流传出来,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使得在新华夏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制度寿终正寝,“市场化”将成为住房建设的关键词。
这意味着,压垮天平的最后一根羽毛被放下,彻底打消了人们“住房由国家分配”的传统观念,从这之后人们想要有自己的房子住,只能花钱盖,或者从开发商那里买。
未来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霸主们,大多是从今年开始迅速崛起,伴随着它们壮大的是房价一路飙升,比如众所周知的万达,它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家跨区域发展的房地产企业。
前些年,韩宣在外滩和平饭店看到王老板和他的家人,那时他就是去沪市看地的,前世得益于今年的深化房改文件,王老板决定开始大步往外省扩张,这才有了未来的万达......
昨天晚上过来时候,看见新开的内环楼盘房价达到三千八百块一平方了。
未来工人工资,从现在的一小时五、六块涨到二十至三十块,房价却翻了十倍都不止,远远超过通货膨胀平均水平,这本身就不合理,要涨应该一块涨才对。
只能说经济总量和居民收入还没上来,房价先媲美发达国家了,连号称“富豪地产天堂”的英国伦敦都发生过几次泡沫,投资者要谨慎……
沿着长廊往前走,韩宣吃完包子,手里拿的另一袋准备给伊莎贝莉,保镖们告诉说她往这个方向走了。
一直来到后花园的小湖畔,湖边柳树刚冒出嫩黄色叶芽,干枯枝条随风舞动。
湖水挺清澈,源头往南延伸到北海,围墙附近有栏网挡着,里面饲养的锦鲤跑不出去,它们个头普遍在三十厘米以上,什么颜色的都有。
伊莎贝莉站在亭子里喂鱼,手里拿着块面团,撕下一点揉成小球丢到湖面,很快就被张大嘴巴漂浮在水面上的锦鲤给吃了。
这种从小被人饲养的鱼很傻,用手就能捞到,前世韩宣在杨州瘦西湖里,轻松捞过一条近半米长的白色锦鲤,不知道做成菜味道怎么样。
刚冒出尖角的荷叶群中,有几只鸳鸯正在游动,雄鸟肩负着求偶传宗接代的重任,羽毛颜色既漂亮又有趣,它们已经习惯被圈养,划水动作悠哉闲适。
动物界一般都是雄性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学会包括唱歌、跳舞等技能,试图吸引异性关注,例如孔雀、极乐鸟等等都这样干,到了近代人类社会,却变得不一样了。
其实在十七、八世纪以前的西方,男人也有打扮自己的习惯,化妆唯恐不妖娆,古代华夏也有,典籍里记载着皇帝赏赐大臣胭脂水粉,这可不是给他们夫人使用的,此类风俗到了近代才开始慢慢转变。
如果针对这个问题回答,可以说野外雄性动物的打扮,都是用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和外貌,人类男性其实也一样,只不过进一步物化为房子、汽车和存款这些文明产物了。
在吸引异性方面,一位开豪车、戴名表的男性,和拥有十几块碎玻璃装饰窝巢的雄性园丁鸟,其实是一样的,而男人穿着得体的衣服,并且将外表修饰齐整,和雄狮鬃毛丰富夸张,也没什么实质区别。
雄性为了求偶而展示实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只不过因为人类社会中女性太多,由于想要吸引更有实力的男性,逼着她们进行打扮了,这里不是说女人打扮,就一定是为了男性,但当中肯定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因素存在......
听见脚步声,伊莎贝莉侧头看见韩宣,开口说:“今天去人民大会堂、天安门、长城,行程太紧,只能大概参观。
假如借到直升机,那就太好了,在天上看完所有景点,明天就可以出发去蒙古。
我父亲跟我通过电话时候说起过,蒙古共和国的总统已经问起,你什么时候会过去。
关于开采前期投资的事情,大概筹划好了,可能需要修建条一百多公里长的铁路,再加上矿区附近没有水源,还需要挖一条河。
另外,发电厂、开采设备、初步加工设备和厂房等等的花费也不少,初期投资大概在三十五亿美元左右,分三四年时间进行投资,我家已经准备好一部分,相信这些钱对你来说没压力对吧?”
“嗯,等看完计划后我会将钱投到公司,修建铁路应该是蒙古共和国的事情,他们准备分摊多少?
毕竟铁路是在他们国内修建,开矿还能带动蒙古经济发展,据我所知星际矿产公司将会是蒙古最大的企业,预计产值能占到这个国家gdp的百分之四十,别告诉我那帮人一分钱都不打算掏。”
伊莎贝莉表情无奈,继续喂鱼,嘴里说着:“那边政府确实是这样想的,只告诉我父亲没钱,摆明了不愿意出钱投资,如果没有铁路,很难把那么多矿石运走。
电力需要依靠华夏,主要市场也在这里,可以搞定吗?”
“没问题的,华夏这边我爷爷帮忙联系过,等我去蒙古打通所有关节,了解情况后再来跟这边的政府高层商谈。
有心人应该已经知道我来华夏的消息,可到现在也没联系我,大概就是因为知道,我现在还不清楚情况,见面也说不出结果,或者是觉得我太小了,所以不想跟我谈,等着我找上门去呢……”
华夏地幅辽阔,但优质铜矿资源并不多,遇到边界处这么大的铜矿,不心动就奇怪了。
韩宣对目前局势已经有大概判断,他们这是吃定了开采出来的矿石要买给华夏,所以准备给个下马威呢,本来做好了今天有人来找自己的准备,可是却很奇怪地风平浪静。
这件交易中能纠结的只有价格问题,因为省去运输成本,价格本就比从国外进口低,稍微便宜点也没事,便宜太多不可能,先期投入的成本摆在这里呢,没谁会嫌钱赚得多。
至于金矿,韩宣并不认为这些高层们会看重,华夏金矿数量不少,购买它们只会浪费用来投入建设的资金。
说完把包子递给伊莎贝莉,肉包子都有气味,她并不是太喜欢,将就凑合吃,点点头表示知道了......
坐直升机游览燕京城景点,是个省时间的好主意。
从半空中全局看古代皇家工程,会更加气势磅礴,顺便也能了解燕京城的建设情况,之前雪山地产公司在这里拿到几块地,有些已经开始开发,刚好顺路去看看。
在实行严格航空管制的华夏,想要找到直升机可不容易,除了军队以外,只有几个地方有。
韩宣认识几位将军级别的将领,都有能力帮忙,平时不联系,一联系就有事相求,这么做未免显得太势力,算算时间老爷子应该还没睡觉,于是打个电话请他处理,麻烦自家老头不算麻烦。
屁大点的事,如果这都处理不好,那老爷子大半辈子就白混了。
问完地点后,撂下句等着,韩宣便听见滴滴滴的忙音,耸肩对伊莎贝莉说:“直升机找到了,大概很快就会来接我们......”
说话时候,看见道森秘书领着位老头走来,对方隔老远就伸出手,用英文向韩宣自我介绍说:“你好,我是沪市飞机制造厂的厂长,名字叫做吴作权,很冒昧过来打扰到你,真是不好意思。”
不管冒昧不冒昧,人已经来了,韩宣握住他的手,对这个职称挺感兴趣,询问说:“我听得懂中文,你是说当年制造运十的沪市飞机制造厂?
小时候在报纸上看见运十飞机研发计划搁浅时候,我还为此感到可惜。”
听到这句话,吴作权不由愣住,心想:“看报纸?都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你才多大啊?”
疑问没有问出口。
太多往事涌现在心头,他长叹口气,言语间满是感慨:“我那时当运十项目总设计师马凤山先生的副手,也是沪市飞机制造厂的副厂长,这件事我很清楚。
谁不遗憾呢?
三千万,仅仅因为三千万人民币的研究经费,主席亲自立项的国内第一次客运大飞机项目,就这么流产了,前期五亿投资全都打水漂。
马先生离世之前,还打电话哭着对我说,当年的决定错了,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成了他的心结,他不可能死得这么早。
当年的运十项目设计师,走的走,散的散,一部分设计图纸放在仓库里,如今都发霉长毛了......”
大牧场主 第1414章 大飞机运十
运十大飞机项目,起源于大主席的一次视察,他当时说:“沪市的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造大飞机嘛!”
于是“708”工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运十”匆匆上马,从1971年开始研制,直到1980年便试飞成功。
当年整座机场人山人海,工程技术人员、已经退休的老设计师、患了重症的老工程师,无不欢呼雀跃、热泪盈眶,一次就成功首飞,如同后来的“919”。
这架试飞的工程机,几乎飞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当藏区遭遇天灾时候,它还承担起过物资运输任务,国内人们无不欢喜地认为,华夏终于有可以媲美波音707的大飞机了......
然而。
令韩宣难以理解的是,“运十”这样一个关乎国家战略实力与地位的重大项目,甚至连决定下马的正式文件也没有,就在大功告成之后,毫无道理地终止了,再也听不到关于它的消息。
放弃研发计划那年,韩宣还小,他从《华尔街日报》上看见充满嘲笑和不屑的讥讽报道时候,内心中无比错愕,即使知道前世也是这样,可依然会觉得失落。
那时候,西方媒体相当关注华夏的大飞机项目,当首飞消息传来,甚至还令不少外国人,用诧异的目光重新审视起华夏的工业体系,无论是模仿还是拼凑,至少真的弄出来了。
标志着华夏航空工业前途和希望的运十,被活活扼杀,死在摇篮里,其中黑幕一直在后世的网络上流传,看见那些言论的后来者,不知会用怎样的心情看待这件事,韩宣是心痛与失望的。
因为运十的流产,国内大飞机项目再次变为一片空白,未来二十年时间里,花掉万亿资金去国外购买飞机。
有人曾说,国外势力不希望华夏自己制造出飞机,于是买通部分人,使得这项计划被搁置了。也有人说是因为技术不过关,再加上缺少市场,才导致项目取消。
平心而论,韩宣认为这当中,必然有过国外势力的干扰,至少假如他从事大飞机制造行业,也不会轻易放任其他厂商崛起,尤其是在华夏这样的人口大国,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
从客观角度来看,整件事情当中黑幕肯定是有的,但已经不为外人所知,少数人的影响力,绝不足以让这个关乎国家命运的大项目下马......
“吴先生,你认为运十大飞机,果真有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吗?”
韩宣这样问面前的吴作权老先生说,这个问题从前世到今生一直存在于他心里,现在遇到清楚内幕的当事人,哪有不搞明白的道理。
老头点头回答道:“嗯,运十油耗高,材料学也没现在先进,导致机身重量比国外产品重,而且舱内噪音也大,但这些问题并不是解决不了。
从1980年9月26日首次试飞一次成功,到1985年运十共飞了一百三十个起落,最远航程三千六百公里,最大时速九百三十公里,最高飞行升限一万一千米。
客舱按经济舱一百七十八座,混合级一百二十四座布置,最大起飞重量一百一十吨,达到了大飞机的标准。
最难的部分当初已经过去了,剩下些小麻烦,只要资金到位,肯定可以攻克掉。
现在都用超级电脑模拟气动力布局,那时候只能靠专家们手算模拟,一个月休息两天,剩下的时间每天至少工作十二个小时,然后项目说没就没了,连主要资料都被别人搜走,之后再也没有看到过,谁也不清楚去了哪里,好几个老朋友因此得抑郁症。
不过这些年我已经想开,运十大飞机项目的下马,或许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好的选择。”
韩宣一愣,追问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工业体系很落后啊。
比现在落后了整整好几个档次,想要将它成功研制出来,绝不是追加三千万就可以解决的,试飞进行到一半,经费就全被花光,很可能还要再投入十多亿、甚至几十亿人民币,才能把它真正弄出来。
别人可能不知道,试飞期间出现各种故障问题,虽然外表看起来没事,但其实从总的设计方案出来后,它就进入了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许多东西我们国家造不出来,比如发动机,它是从波音公司购买的,另外不少重要零部件,也是从国外采购,使得造价高昂的同时,维护成本也大大提高,国内没有哪家航空公司愿意买运十,认为自己造不如花钱买。
这不能怪那些设计师,只怪华夏工业体系跟不上,当初国家刚从动乱中走出来,我向最高领导做汇报时候,告诉他们制造飞机需要的东西,可国家没办法弄到,重要技术被西方封锁了。
即使当年坚持下去,制造出来的产品,也只能跟国外第一代大飞机的性能相比,于是项目悄悄被搁置,现在那架运十飞机,还停留在我们沪市飞机制造厂的仓库里,偶尔我会去看看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