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科技之全球垄断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昭灵驷玉

    吩咐完毕便不再处理工作上的事务,把青雪妹纸喊过去健身了。

    这三百亿美元约合两千亿人民币资金,基本上都会砸在蔚蓝海岸实验室身上,用于科研经费支出。

    值得一提的是“蔚蓝海岸实验室”现在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贝尔实验室”,吃瓜群众也是这么起外号的。

    这并不是一家实验室,而是一个综合称谓了,简单说就是由很多实验室或研究机构组成的,并且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公司总部星河之城的核心实验中心机构,目前在德国哥廷根、瑞典、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都有研发中心。

    也都称是“蔚蓝海岸实验室”,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

    目前,蔚蓝海岸公司的员工规模已经扩大到了11万人,其中在蔚蓝海岸实验室工作的工程师、科学家、研究员总共超过了5万人。

    谷歌给一个工程师开一个价,罗晟的公司就按谷歌的标准翻五倍,甚至像一些海外的科学家,为了能够招募到麾下,那个科学家不愿离开他所住的城市,蔚蓝海岸就直接在他那里建一个实验室。

    就是这么狠。

    这样的诚意,基本上没有几个人能够拒绝得了。

    国内还有一家公司也是这么干的,在人才问题上的投入一点也不心疼钱。

    ……

    下午,罗晟接到了蓝星科技“创新工坊”的一个电话,换上一套出门装便乘坐他的私人游艇出海。

    沉放到东海近海地带的海底数据吊舱今天要重新回收上来。

    海底数据中心,这是罗晟极为重视的大战略,他所有的布局表面上看似独立,实际上都有着深度联动属性,新能源车和无人驾驶离不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支持。

    否则,这一块的技术基础上来了,另一个技术没有跟上来,就没法产业化、商业化。

    包括北斗导航等国家战略级别的科技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第448章【海底数据中心“鲲鹏计划”】
    下午15时许。

    罗晟的私人豪华游艇停在了海上,他和几个贴身保镖穿着救生衣乘坐一艘小快艇奔往不远处停靠在海面上的一首船舶。

    刚刚登上船不久,来到甲板处的时候,一群工程师正在忙碌着,从海床底下回收的实验吊舱正静静地躺在了甲板上,工作人员正在回收宝贵的数据资料。

    “boss,明天我们将再次部署第二轮实验性质的水下数据中心,希望明天的海况依旧如今天风平浪静。”看到罗晟到来的本·卡特鲁旋即迎了上来。

    新的实验吊舱里将有24个机架,1728台服务器,下海前,舱内的氧气和水分都会被抽走。

    “完整的数据打包一份给我,上传到我的私人服务器上,知道我ip的吧?”罗晟点点头如是说道。

    “ok!”

    本·卡特鲁应了一声,旋即带着罗晟上前并对自己负责的这个项目进行汇报。

    本·卡特鲁是蓝星科技集团还带数据中心“鲲鹏计划”的首席项目经理,虽然是外籍人士,确切的说就是个美国人,不过祖上是荷兰人,他也是公司的重要成员。

    不论是蔚蓝海岸还是蓝星科技,外籍人士的高管、工程师科学家等等多了去,只要是人才,只要排除了商业间谍因素,人就可以重用。

    该实验项目名为“鲲鹏”,它于三年前就已经正式启动,这个计划目前已经公开承认有一年多了。

    蓝星科技目前在全球云计算服务领域是一骑绝尘的状态,星云star-cloud不论是在技术还是在市场份额占有率上都是遥遥领先于竞争对手的。

    集团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建造了76座大型数据中心,但这还远远不够,互联网发展的太迅猛了,人类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而数据中心是云计算服务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设施之一。

    现在的数据中心都还是在陆地上,公司在建设陆上数据中心时,都要考虑所在地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情况、电力费用,甚至地方政策等因素。

    就内地而言,不但罗晟非常青睐林城这个地方,阿里等其它互联网科技公司也非常青睐这个地方,当地长年气候凉爽,可利用自然条件冷却服务器,地区地质稳定,远离地震、龙卷风、洪水等自然灾害。

    部署在海外的数据中心多青睐极地地区。

    简单的来说,就是要气温低且稳定,没有自然灾害,且电力便宜。

    蓝星科技要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也是基于这些因素去考虑的。

    在海底,可以用海水来进行服务器的冷却,海底深处可以避开大部分的自然灾害,国内东南沿海的台风,北美的飓风等等,可能在海平面以上会造成问题,但是在海底不会有任何影响。

    还能用潮汐能和海上风能来发电,而且大部分的大城市都是沿海城市,还可以减缓数据传输延迟的问题。

    ……

    船舱内部,罗晟、本·卡特鲁和“鲲鹏”计划实验项目的工程师、科学家们坐在一块正共同探讨技术环节的问题。

    本·卡特鲁看向罗晟发言道:“马上进行的是为期一年的二期实验计划,在这一年中要我们进一步评估各项数据和表现,包括如何与造船厂的协作问题,服务器能否提供足够可靠的数据,与陆上数据中心对比的经济效应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定三期计划的动向。”

    罗晟环视众人,目光落在了一位研究员身上:“我比较担心在海底建设数据中心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活环境,这样的顾虑必须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名研究员旋即回道:“我们同样有这样的顾虑,为此团队开发了一套工具,用来追踪数据中心附近海域生活的生物,去持续性的关注海底中心的生态系统。”

    罗晟笑道:“我说怎么船上会看到一群海洋生物学家和纪录片摄影小组呢。”

    众人跟着一笑。

    罗晟言简意赅:“有什么发现?”

    研究员说道:“一期实验项目的这三年来,我们发现沉底的水下实验数据中心并没有受到海底生物的排斥,反而变成了一个保护区。”

    罗晟一听颇感好奇:“保护区?”

    那名研究员点点头并解释道:“传回来的海底画面显示,小鱼在这里可以避免被大鱼吃掉,小鱼又可以在这里觅食。”

    过了会儿,本·卡特鲁拿出了一份文档翻阅了一下说道:“实验项目明天正式进入第二阶段的实验工作,但是其正式商业用途尚未确定。”

    罗晟说道:“商用不着急,解决所有潜在技术痛点是现在要处理的第一优先级问题。”

    卡特鲁点点头,说道:“由于‘鲲鹏数据库’的设备主体是位于海底,因此容器的外壳耐腐蚀性、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水压的承受都不容忽视。”

    罗晟:“解决方案呢?”

    这时,在这里的项目技术负责人有条不紊的回道:“关于海水腐蚀问题,在材料选择方面,钛合金虽然可以达到极佳的性能,并且抗腐蚀性优异,但是由于高昂的造价和我们的规模太大,因此并不适用于容器的制作。”

    “复合材料的研究目前是研究团队的关注点,并且它也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以及相对优异的成本优势,但是它并不能承受过大的水压,结论是无法被使用,我们得寻找新的技术解决方案。”

    拿着一支笔的罗晟在桌面上点来点去,想了下说道:“我这里有个解决方案,选择使用钢铁作为容器的制作材料,为了防止容器的腐蚀,表面必须要做大量的涂层以避免与海水直接接触,并且为了防止由于涂层脱落导致腐蚀的发生,还得采用阴极保护的策略,选择锌,它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伤害。”

    听到boss这个建议,在场的几名核心技术研究员无不眼前一亮,不禁拍案叫好。

    这样一来不久在安全上和经济上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了?

    卡特鲁顿时舔道:“boss果然是当代最伟大的科技天才。”

    舔就对了,舔到最后应有尽有。

    罗晟对于这种吹捧早就免疫了,也没什么表情。

    不过“鲲鹏计划”的技术人员也不是吃干饭的,罗晟麾下的科学家都是这个世界上智商顶尖的群体,他们很快就想到了潜在的问题,只见一位工程师发言道。

    “这样一来,藤壶、贝壳等海洋生物聚集在容器表面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新问题,为了避免海洋生物聚集在容器表面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我们应该要尽快想一个使用加速表面水流和光滑涂层的解决方案。”

    罗晟点点头:“不错,由于光滑涂层的采用,污垢、细菌等无法在容器表面堆积也就使得海洋生物不会在容器表面聚集了,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应用在三期实验。”

    众人旋即进行备忘。

    过了一会儿,研究员说道:“此外就是容器散热的问题了,‘鲲鹏计划’目前已经经历了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利用内外双散热格栅的方式进行海水交换以解决设备散热的问题,但是外部的格栅很容易因为海洋生物的堆积而出现故障,此次我们回收的六个吊舱,有两个直接挂掉了,剩下的几个也不大乐观,原因就是这个。”

    罗晟问道:“找到解决方案没有?”

    研究员点头说道:“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一年前通过海底数据中心表面的摄像头就已经发现了,第二阶段的方案已经取消了外部交换格栅,采用海水吸入的方式来保证散热效果。虽然这个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保证散热的高效能,但是海洋生物也会因此进入内部格栅而堆积。”

    停顿片刻,研究员立马补充道:“不过我们也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在格栅内部的管道都覆盖了极为光滑的涂层并且设备中配上电解产氯的设备,其产生的氯气足以杀死海水中的细菌生物,并且由于氯气可以很快的溶于海水,因此不会对海水造成污染。”

    与会的研究员们都是逐一认真且详细的回答boss的一些疑问,不敢撒谎,因为和别的不懂技术的老板不一样,罗晟本身就是技术大佬,问的问题都是相当专业,且深切要害,说谎是分分钟就被发现。

    所以开发进度到哪就是哪,不敢隐瞒也不会夸大其实。

    罗晟满意的点点头,旋即问了最后一个问题:“关于海水压力问题呢?”

    研究员说道:“海底的水压很可怕,鲲鹏技术团队经过多重考虑最终决定将这套设备设计为圆形。因为任何矩阵形都会由于海水压力的问题导致损坏,而圆形结构可以尽可能的有效降低压力。”

    “根据回收的吊舱检测报告显示,已经可以实现170米深度安全运行,并且极限深度为330米,但是测试过程中部署的深度仅为100米且涂层而言厚达75毫米,第二阶段已经大幅度提高其性能,实现290米部署深度且涂层厚度仅为19毫米。”

    临时的研讨会持续了不到半个小时,“鲲鹏计划”的进度让他非常满意,比预期的要提早了半年。

    目前,海底数据中心的研究不仅仅是蓝星科技这个开创者在阔步前行,后面也有了一大批的跟风者。

    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在云计算服务领域大规模的欧美科技巨头也把这个视为重点的研究论证课题,似乎业界达成了一个默契的共识,蓝星科技要搞的,一定要去搞一搞,至少也要开个课题论证研究研究。

    被同行疯狂摸着过河,罗晟也没办法。

    他为什么能够成为国民心中的偶像和骄傲,他的公司为什么能够如此知名,为什么会被广大吃瓜网友封为“大主教”这样的头衔,就是他正在一次次引领科技界的风潮,背后一大群跟随者模仿,而且都是以前鼎鼎大名的科技巨头。

    目前在国内这样的牛人,只有一个,就是罗晟。

    ……



第449章【创市值神话,1万亿美元!】
    在海上逗留了近两个小时,罗晟也终于乘坐他的私人游艇靠港回到陆地,不过港口附近已经挤满了记者,目测大概有一百多位。

    “罗先生,能否透漏一下‘鲲鹏’海底数据中心的最新进展?”

    “罗总,海底数据中心与陆地数据中心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贵公司要把数据中心沉入海底?”

    “罗先生……”

    此时此刻,这群记者叽叽喳喳的问个不停,镜头对准了被几个贴身保镖护佑着的罗晟,疯狂的按动着相机的快门。

    值得一提的是,“鲲鹏计划”项目在通过论证阶段,开始一期实验项目的时候就已经公开了。

    因为要招募更多的人才。

    这时,罗晟面对眼前这群停下了脚步,在场的媒体记者顿时把手里的麦克风递来,不过在身材魁梧、面瘫脸的几名保镖面前,记者们还是识趣的与罗晟保持距离。

    过了一会儿,罗晟临时接受采访并回答道:“不管是陆上的数据中心,还是海底的数据中心,我们的工程师通过研究发现,空气和水之间都会有温度交换,全球90%增加的热量最终都会进入海洋。所以我们认为还不如在海底建立一个高效能的数据中心,而不是我们在陆地上建立的低效能的数据中心,因为它们散发的热量间接的也会进入海洋。”

    “另外,淡水资源也是稀缺资源,如果在现代化的大楼进行数据中心建设,则需要消耗淡水资源来进行冷却。蓝星科技目前已经初步拥有全球互通互联的数据中心网络,对于客户而言,数据存储在哪里没有区别,目前有很多数据中心都在偏远、严寒或酷热地区,而海底数据中心,只是数据中心的另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利用海洋、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数据中心提供电力是蓝星科技云计算部门的一大愿景,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但可以让数据中心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并且在电力供应上面不会受到地域和能源供应的限制,这样的话即便部署地区电力供应情况不稳定也不需要昂贵的备用发电机来提供电力。”

    “我们会根据客户需求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快速部署数据中心,蓝星科技长期以来一直在倡议尝试探索数据中心和可再生能源的结合,以简化和加速云计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我们希望在其中发挥领航者角色应有的作用。”

    见罗晟停下发言,现场的记者连忙追问道:“它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哪些改变?”

    闻言,罗晟说道:“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而这其中数据中心便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蓝星科技的星云star-loud,亚马逊的aws、阿里云等一众互联网公司所大力宣传的云计算就是基于分部在全球各地的数据中心。”

    “不仅仅是云平台,它也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基础之一,人工智能技术需要的机器学习模型等数据都被存储在一个个数据中心里面,我们使用的支付数据、交易数据都被这一个个数据中心所记录着。”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离海岸200公里以内的区域,我们之所以将数据中心部署在沿海城市附近海域,主要是为了减少数据中心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为沿海居民带来更好的网络体验,并且在人口聚集地可以有效缓解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及提高效率。”
1...217218219220221...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