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封疆万里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狼烟东去
“军师,事已至此,我等当思虑良策,毕竟少主只是失踪,此事理应还有回旋之余地啊……”
数个时辰过去了,诸葛亮只是坐在自己的藤椅上,面无表情,更没有任何言语,此时屋中只有他和关羽二人,关羽在阵前乃是不世出的勇将,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形,他也不知应当如何是好,他知道,刘备的身亡诸葛亮本身就是十分自责的,如今刘禅又在马上就要成年的时候在他的庇护下不知去向,这对于诸葛亮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
但是关羽同样知道,一旦这件事当真是刘封所策划的,那么在掳走了刘禅之后刘封是一定会有下一步的行动的,所以不出一两日,他们就将会面对十分严峻的情形,而这样的诸葛亮是绝对应付不了的。
“如何回旋,刘封若当真将少主掳走,他的目的,就已经瞄准了这江东之地,少主若生,则江东定要划入到他的手中,若我等在江东拼死抵抗,最终依旧会让江东落入他的手中,并且少主,多半也会成为这场战斗的殉葬品,如此情形下,云长要我如何从长计议,莫非我等都要做了那不忠不义之人?”
显然,诸葛亮已经将此事看得十分通透的,他只是没有料到刘封对于刘禅的态度罢了,在他的心中,此时的刘禅就是刘封手中的一个筹码,若是到了合适的时候,以刘封这当世枭雄的姿态,是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杀死刘禅的。
“这……就任凭兄长这一生劳苦所创立的基业尽皆葬送在我等手中?江东一失,这世间只有刘封,何人还认得刘备?我等跟随兄长戎马半生,又如何能够甘心,更兼军师正是年富力强之时,这争霸的征程就这样戛然而止,军师又如何能够甘心?”
的确,在这样的情况下交出自己辛辛苦苦从孙权手中夺下来的江东,不但关羽心有不甘,诸葛亮又怎能心安,但是诸葛亮深知关羽说得句句在理,却无法给他确定的答复,只能是长叹了一声,良久之后方才开口。
“那云长以为,少主的性命和江东的归属,哪一个更为重要?”
无疑诸葛亮的这一句话已经点明了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江东,还是要刘禅的性命,以刘封的手段和性情,这两点,他们最多只能要一个,当然也可能是二者皆失。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537章 荆州使者
这样的问题,关羽哪里敢回答,虽然不甘心,但是为了江东而放弃刘禅的性命,特别是刘禅是自己主公的情况之下,和谋反之言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军师以为,刘封会否饶过少主的性命?”
显然,在一阵思虑过后,关羽也有些关心起了刘禅的性命,刘封的风格他是知道的,他心中所担忧的,就是刘封此时已经将刘禅杀害了,毕竟这样是最为稳妥的方式,换成他是刘封的话,他也是极有可能这样做的。
“我今日启程回到建业,将此事告知益德将军与关平将军,至于其余人等,暂且保密,不要声张,不然江东一乱,连和刘封讨价还价的资格都没有了。”
诸葛亮留下这样一番话后,便开始准备回到建业的行囊,他知道这样的事越少的人知道越好,但是单只他和关羽二人的话,就算做出什么决定也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将张飞和关平也包含进去的话,才可以几乎代表着江东的大部分军士的意愿。
诸葛亮知道,如果刘封真的将刘禅掳到了荆州,那么他是不会一直不声不响下去的,只要江东一段时间之内没有乱象,刘封也不可能直接挥军东进,强攻江东。而是会用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此事,在这之前,诸葛亮要做的,就是和江东的主要将领们先统一好口径,他们到底是想要江东的统治,还是想要刘禅的性命。
由于刘禅失踪事发突然,加上诸葛亮和关羽对柴桑的控制十分严密,诸葛亮回到建业之时,还没有任何此类的消息在江东境内流传,这倒是让诸葛亮微微松了口气,这样的消息一旦出现,就会如同瘟疫一样流传开来,一旦涉及到了百姓,是绝对控制不住的。
张飞和关平得知此事后,一时间也都是沉默不语,的确,这个问题实在是太敏感了,就连张飞也并没有像他以往那样的冲动,因为他知道,一旦因为自己的冲动造成了刘禅的死亡,对于死去的刘备,他实在是无颜以对。
最终,张飞和关平决定率领着江东的精锐军士跟诸葛亮一道前往柴桑,到了柴桑之后,再行决定用何种计策行事,这件事,必须要由如今江东实际上的当家人诸葛亮,关羽和张飞三人共同坐下来商定,才算是没有疏漏。
直到诸葛亮等人又从建业回到了柴桑,刘封那边始终没有消息传来,这的确给了诸葛亮等人讨论的时间,但是他们没有感觉到的是,他们身上对于刘封的仇恨也是一点点的正在变淡,目标已经慢慢的转化成了如何让刘封将刘备唯一的儿子刘禅的性命保留下来。
在他们的讨论下,对于守住江东基业几乎已经是采取了放弃的态度,因为诸葛亮本就知道,如果刘封和曹植之中的一方在二人分出胜败之前先将目光对准了江东的话,江东就已经多半不能够保全了,如今显然刘封已经将目光对准的江东,而且采取的方式是如此极端,各方面来说,江东,算是保不住了。
五日,在诸葛亮等人的议论和等待中过去了,因为此事虽然是明摆着刘封所为,但是因为刘封并没有主动提出此事,所以诸葛亮等人也不好直接质问,那样万一刘封不承认此事,反而暴露了他们因为刘禅失踪而慌了的心态。
终于,在诸葛亮的耐心已经要被磨没了的时候,一个来自于荆州的使者将江东众人的目光尽皆吸引了过去。
这个使者,也并不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而是之前一直奉刘封之命在江夏郡中镇守的陆逊,陆逊对于江东十分熟悉,一叶小舟,又带了一个船夫,就到了柴桑,直接在诸葛亮的门外递上了拜帖。
不多时,陆逊便被诸葛亮请进了门,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对其怒目而视的江东将领。
要说之前他们只是在心里认为是刘封将刘禅给掳走了,那么陆逊今日有恃无恐的走进柴桑则是相当于代表刘封承认了此事。
见到来人是陆逊,诸葛亮心中长叹一声。陆逊的这个出使人选,刘封选择的也是十分慎重的,陆逊之才,其实在刘封麾下的谋臣中也是能够排的上号的,他所欠缺的,只不过是在刘封麾下的时间罢了,或者说,差在并没有给刘封立下什么巨大的功勋,所以将这一次出使的重任交给陆逊,既能够让陆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又能利用陆逊对江东和荆州的熟知在和诸葛亮的讨价还价中不落下风,更为重要的,是陆逊投降刘封并没有多长时间,和刘封之间君臣深厚的感情还并没有建立起来,万一被诸葛亮控制了,其作用完全不能抵消刘禅在刘封手中对诸葛亮的牵制作用。
“伯言此来,有何见教?”在陆逊走进屋中之后,诸葛亮故意晾了他一段时间,这才缓缓的开口问道。
“无他,只是我家陛下遣我将一封书信送给孔明先生,孔明先生看过书信之后,不论有何不明之处,都可以相问。”
说罢,陆逊从自己的衣袖中拿出了一封书信,而后将其交给诸葛亮,站在旁边好整以暇的看着他,完全没有将那些江东将领臣子们杀人一样的目光放在眼里。
诸葛亮看着那封书信,越看就越是心惊,看到最后,自己的额头上已经是青筋暴起,几乎就要将那封书信撕碎。
关羽手疾眼快,见诸葛亮几乎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连忙上前劝告几句,并且将他手中的书信拿了过来想要尽快得知其中的内容,毕竟能够让诸葛亮在其他势力的使者面前如此失态的事情,到现在为止关羽还是没有见过的。
但看过书信之中,关羽面上也是显出了一丝怒容,这封书信让他万万没有想到,因为它并非和他之前所想的那样是刘封所写出的威胁江东的书信,而是由已经失踪数日的刘禅自己所写!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538章 心灰意冷
在书信中,刘禅终于第一次将自己真正心中所想详尽的和诸葛亮说了出来,包括他一直在诸葛亮身旁的隐忍,和他自己内心真正向往的安宁。
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自幼就开始引导刘禅的那些思想,到如今十数年,刘禅竟然一直对自己阳奉阴违,他的思想根本就没有转化成自己想要的为刘备的基业一生奋斗上去,而是一直想要伺机摆脱诸葛亮的控制,也正是因为这样,最后才在和刘封联系上之后与刘封一拍即合。
在信中,刘禅对诸葛亮等人十分坦诚,他承认了自己许久之前就已经和刘封开始联络,只不过是隐去了糜夫人和他的护卫首领在这其中起到的作用,更是向他们说明了这一次跟随刘封前往荆州乃是自己的决定,并非是刘封强迫于他,更不是被劫走。
不多时之后,关羽和张飞也看完了信中内容,张飞率先发难,径直走到了陆逊面前道:“刘封这厮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我江东少主刘禅才不过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怎能写出如此缜密的书信,定是刘封遣人冒充了我家少主笔迹所为,你今日若不能好生解释一番此事的缘由,告知我等少主如今的所在,你便走不出这间屋子!”
张飞那洪亮的嗓门,仿佛要把屋顶都震得塌了下来,他的本意当然是吓一吓陆逊,毕竟当年张飞可是曾经凭借着自己的嗓音直接将魏军唬得一丝都不敢上前的,陆逊看起来不过是一介书生的模样,张飞自然要尝试一番。
但是让张飞失望的是,虽然他的声音将屋中数个江东的副将都吓得不轻,但是就站在他面前的陆逊却是纹丝未动,就连面上的微笑也没有停下,就像是在看着张飞演一场独角戏一样,这样的神情,反倒是让张飞面上十分的不自然,一时间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益德将军所言,其实不用问在下,其中笔迹或是写法,孔明先生想来一看就知真伪,若刘禅少主当真被我家陛下所害,我到此处来又有何用,只需将这个消息放出来,江东大军想来必然会不战而溃,这其中的道理,孔明先生和诸位将军不会不知,如今我家陛下命我携带江东少主书信而来,不为其他,只因江东少主乃是我家陛下之弟,此事当今中原无人不知,既然江东少主亲自投了我荆州,再无心与荆州一争长短,若是诸公再有所图谋,自然也是并无不可,但是自今日起,切莫在打着江东少主的旗号,玄德皇叔一共只有二子,如今皆在荆州,孔明先生想要与我主对抗,怕是要另立旗号才好。”
陆逊的这一番话,虽然面对着的是张飞,也是在回答张飞之前所言,但是看着的却是诸葛亮,显然,诸葛亮是这里的龙头,江东的态度,全部都在诸葛亮一人身上,这一套说辞,自然是刘封临行时所教,以刘封对于诸葛亮的了解,他知道刘禅亲自所写的书信对于诸葛亮的打击有多大,也知道诸葛亮此人的软肋所在。
关羽和张飞忽略的一点是,刘禅在书信的最后用十分恳切的语言劝说诸葛亮,想要让诸葛亮成为他一辈子的老师,并且有言在先,一旦因为这一次他跟随刘封回到荆州而造成了诸葛亮有什么性命之忧,那么不论是什么原因,刘禅都是会自刎以随诸葛亮而去的。
关羽和张飞没有看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诸葛亮却是明白,因为当他确定刘禅乃是被刘封掳走之后,第一个想法正是自己实在愧对已经入土为安的刘备,一旦刘禅不能救回,事不可为之下自己理应一死了之,只有这样,他才能不让自己的后半生在无尽的愧疚中度过。
刘禅虽然年幼,但是诸葛亮却也知道他一直秉承着自己所教诲的言出必行的思想,所以这短短的一句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也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更加深刻的相信这封信的确是出自刘禅本人之人,而并不是在刘封的强迫之下写下。
诸葛亮知道,他和刘封的关系,不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如今刘禅既然已经完全落到了刘封的手中,那么按常理来说刘封的目的一定是让诸葛亮越早死去越好,所以按照他的利益来看,他是绝对不应该让刘禅写上这样一句画蛇添足的话的。
但也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心中隐隐猜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刘封除了想要兵不血刃的拿下江东之外,他对于刘禅的兄弟之情,也许的确是真的,刘封和刘禅虽然并没有所谓的兄弟之实,但是他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在报答刘备当年的知遇之恩?
一时间,无数个想法在诸葛亮的脑中徘徊,他不能一死了之了,刘禅的性命已经和他的性命紧紧的捆绑在了一起,但是江东之地和江东的数万精锐人马该何去何从,是仅仅凭借这一封书信就归降了刘封的荆州,还是抛开一些和刘封战斗到底,拼个你死我活。
思来想去,诸葛亮也只是想出了一条,那就是一旦自己的刘封拼死厮杀的话,说不得,到最后获取最大利益的只能是曹植的魏国。
至此,诸葛亮心中的天平已经渐渐的开始了倾斜,他心中想到,或许自己这些年的坚持,的确是有些过犹不及,最终在自己百年之后给刘禅带去的,也极有可能是身死国灭的结局,如此一来,自己岂不是变相害了刘备唯一的亲子,他既没有享受到自己期盼着的生活,也没有实现刘备生前的目标。
“不错,这封书信,的确是少主所写,其中所言,这十数年来就是与他朝夕相处的我也从未听过,想来的确是少主的心声……可笑我一厢情愿,到头来却是如此。”
见关羽和张飞等众人在陆逊出言之后都定定的看着自己,诸葛亮长叹一声,将这书信的真伪说了出来。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539章 诸葛亮的抉择
此言一出,关羽和张飞也都是面面相觑,他们一时间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但事已至此,纵然心中苦涩,但是他们都已经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眼前的情形。
显然,摆在江东众人面前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一条就是将陆逊擒住斩杀,然后直接在江东构筑起防御工事,等待着刘封大军的到来,但显然,这样做是有着十分大的风险的,一旦刘封因此恼羞成怒,刘禅的性命则会堪忧,虽然根据陆逊所言,刘封对于刘禅只有兄长对于弟弟的疼爱,但是谁人又能敢于确认此事呢。
另外一条,就是为了保证刘禅的安全,直接将江东献给刘封,但是这样做的坏处依然显而易见,万一刘封并不是如同信中和陆逊所言的话,江东的一干将领和刘禅的性命就全部都不能保全了。
拿主意的事,众人自然要等待诸葛亮来做,他们可以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而将陆逊一刀杀了,也能够因为诸葛亮的一句话而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将江东献给刘封,只因诸葛亮这十数年如一日的为刘禅呕心沥血,他们尽皆看在眼中,江东的众人里,只有诸葛亮是能够保证全心全意为刘禅着想的人,有他在,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做这个决定。
陆逊静静的看着江东众人的神情,他知道自己此时不能急切,刘封在他临行时有言,这一次出使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一旦江东众人为了刘禅而直接将江东献给刘封,那么首功自然要归陆逊所有,但是一旦刘禅在江东众臣的眼中并没有那么的重要,陆逊恐怕会有性命之忧。
但是陆逊坚定的要作为使者出使自己熟悉的柴桑,不但是因为对自己的自信,更是因为对刘封的认同,他相信,刘封既然将刘禅带回了荆州,就一定是已经吃定了诸葛亮,纵然诸葛亮等人心中会有千万种不情愿,但是最终,他依旧会按照刘封所设计的那样,将江东的领地献出,为了自己曾经的主公刘备唯一的亲子。
所以在众人等待诸葛亮做决定的时候,陆逊依旧是面色轻松的看着诸葛亮,虽然他也知道,诸葛亮一开口,也有可能会让自己的人头落地。
关羽和张飞等人此时已经到了诸葛亮的身前,他们悄声对诸葛亮说出了许多鼓励的话语,坦诚不论诸葛亮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他们都坦然接受并且甘愿承受那样的决定所带来的后果。
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善于承受压力的人,但是这样大的压力,他也是生平第一次承受,他的心中其实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能够让众人都放下这些年心中夙愿,轻松而活的决定,只不过将这个决定说出口来,是需要十分之大的勇气的。
良久后,之前面上满是因为激动而十分红润的诸葛亮面色已经恢复了正常,他扫视了一番身旁的众人,而后看向依旧站在自己面前不远处的陆逊,声音沙哑的道:“刘封理应还有一封书信,如今我已然做出决定,你将其拿出来便罢!”
“孔明先生之睿智,逊十分是敬佩非常……陛下在我出发之前的确是有一封亲笔所写书信,且陛下有言,当孔明先生做出决定之时,便可将书信给先生一观,当然若是先生的决定是将我斩杀在此,我死之后先生也可看到此封书信。”
陆逊一面说着,一面从自己的另一个衣袖中又拿出了一封书信,双手递给自己面前的诸葛亮,显然,对于诸葛亮,陆逊此时只有敬佩之情。
这是一封刘封亲笔所写的书信,在信中,刘封对于之前他和诸葛亮之间的恩怨并未提及,而只是说了两个问题。
其一,就是刘封向诸葛亮表明,江东之地,乃是他必须要夺取的,并且只会先于魏国夺取江东,而不是在和魏国分出胜负之后。
其二,便是不论诸葛亮所做的决定如何,刘禅的性命都是一定会在荆州得以保全的,并且诸葛亮率江东之兵归降的话,江东众将士的性命,包括诸葛亮本人,都可以得以保全。
诸葛亮自然知晓刘封是说一不二的人,他的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当他接过陆逊手中的书信时,身侧的众人对于诸葛亮即将做出的决定已经是有所感知,但却没有任何人出言反驳。
“陛下有言孔明先生若有何条件,尽可以在此提出,今日我既代表我家陛下,何种条件可以答应,何种不可,逊心中有数。”
不得不说,对于一个十几年来的敌人,刘封能够对诸葛亮达到这样的程度,已经算得上是仁至义尽,此时的刘封,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满二十岁的莽撞青年了,他有了一个君主的实力,同时也有了一个君主所应该具有的胸怀。
诸葛亮知道,这又是刘封暗中给自己的一个台阶,若是让他直接在江东一众将领的面前说出自己将江东献给刘封,无疑会让他威严扫地,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只要他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也就顺理成章的表示自己默认了将江东献给刘封的事实。
面对陆逊的话,诸葛亮连连吞咽唾沫,终于,在又一次思想斗争之后,诸葛亮缓缓开了口:“其一,江东众将士性命不得坏了一个;其二,江东乃是少主刘禅之领土,少主意欲将这江东领土献给刘禅,亮与江东众将士自是无话可说,但关乎亮自身,对于刘封仅有一言,自今日起,江东虽归刘封所有,但诸葛亮终生不会为刘封设一谋,出一策,若有违此言,愿自裁以谢亮这一生所学……”
随着诸葛亮的这短短一句话,江东的命运终于尘埃落定,这是刘封耗费最少兵力夺取的一个地方,但又是刘封耗费最长的时间夺取的一个地方,诸葛亮终于意识到,没有一个优秀的主公,他就算再有才学,也是全无用武之地,而对刘封,他宁愿保留住自己最后的意思尊严,因为他知道,刘封身边的人,已经足够了,他生来是雪中送炭之人,而非锦上添花。




三国之封疆万里 第540章 军心瓦解
至此,江东之地,已然算是归了刘封,这是中原大地上的大事,但却发生得悄无声息。
能够说出终身不为刘封设一谋这样的话,诸葛亮显然已经算是绝了自己的后路,既然他决定为了刘禅将江东之地交给刘封,那么自己也是一定会落入刘封手中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他不为刘封出谋划策,换来的只能是在剩下的岁月中被刘封软禁在荆州甚至是益州和南中之地,能够不杀他,已经算是刘封最宽广的胸怀了。
不论是关羽,张飞,还是更为年轻的关平等人,在此时都没有阻拦诸葛亮的话,也并没有对于诸葛亮这样变相的投降表现出什么疑问,相反的,长久以来作为弱势的一方在中原大地上苦苦挣扎的他们都流露出了一种解脱……
陆逊此时的心情无疑是万分激动的,他独自一人,一叶小舟,拿着两封书信,竟然就让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低了头,甘愿将江东这样的重地献出,虽然他知道在这其中自己的功劳不过是刘封的万一,但是能够参与到这样的事情中还是让陆逊十分激动,他知道,经历这一次江东之事后,自己在刘封的麾下地位应该会有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正是他心中期盼已久的。
“既然如此,陛下已经在长沙郡中等候,还请孔明先生与诸位将军随我先行前往,至于江东的军士,自会有我朝将领赶来将其编入我荆州与益州军中,若有将士不想再经历战乱,也可在我军控制江东后回乡,不知这样的安排,诸位是否满意。”
显然,在前来此地之前刘封是对于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全部都和陆逊做了部署的,此时见进展十分顺利,陆逊为免江东将士之中有人出现动摇,连忙趁热打铁说出了下一步的行动。
按照刘封的计划,这些江东的将士们并不会被当做是战败的降卒一样对待,而是按照跟随自己的少主刘禅一同重归大汉,回归本源的一种方式安排。
这样一来,这些将领们也会被陆逊带回长沙郡中,在那里,刘封会对他们进行封赏和官职的分配,到那时,大部分的江东将领和谋臣都会充实到荆州,益州中去,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而已。
这些,陆逊自然同时向江东的将领们介绍了一番,但是这其中最为敏感的数个人,除了诸葛亮之外,关羽,张飞以及关平,诸葛恪,还有关羽的亲信廖化,周仓等人皆是未有提及,显然,就算是刘封胸怀再怎么坦荡,也不可能直接将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大军之中担任要职。
1...139140141142143...1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