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小地主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弱颜
庄头急切想要立功表现,也想多些收益的心情,连蔓儿心里清楚,不过,添建暖棚的事情,在和一家人商量过后,还是摇头否决了。
没有连蔓儿前世非常普及的化肥,以及非常多的不为普遍大众所知的化学品,暖棚种植菜蔬的产量并不高。这样,成本就不可避免地高了起来。
种种因素制约下,这冬天的新鲜菜蔬只能是小范围、奢侈的消费和享受。
连蔓儿不想扩大自家暖棚的规模,但是,钱还是照样要赚的。
…
稍晚会有二更,求粉红。rs
重生小地主 第九百三十八章 暖棚
加更,求粉红。
自从暖棚中的新鲜菜蔬可以开始采摘以来,连蔓儿家除了自己吃,也没少送人尝鲜。再加上酒楼中新添的菜肴,如今,大部分府城人都已经知道连蔓儿家冬天能种出新鲜的菜蔬来。
暖棚的事情,自然也就传播开去了。也就有不少的人,或明着或暗着的打听。
连蔓儿相信,知道知道了暖棚的具体造法,府城中会有不少的人家自己建造暖棚,种植菜蔬。这些人,大部分不会想靠这些菜蔬取利,而是为了丰富自家的饭桌。
这不仅仅是个人享受的问题,还关系到脸面。
至于暖棚的造法,连蔓儿是从家中培育花木的暖屋中获得的灵感,又结合原来在乡下培育地瓜秧等的经验,才最终确定的。从外面看,似乎并不复杂,但里面却颇有些技巧。不知道细情的人,即便照猫画虎,建起了暖棚,也不会得到相同的效果。
连蔓儿不打算再多建暖棚种植菜蔬获利,但是,却可以通过售卖暖棚的图纸来赚上一笔。而这暖棚的图纸的买方,不仅限于府城中的大户,还包括整个辽东府中,甚至辽东府以外其他冬季严寒地区的富有人家。
连蔓儿心里琢磨好了,就将这个想法跟连守信、张氏、五郎和小七说了。计算成本,还有市场分析,另建暖棚种植、出售新鲜蔬菜,还不如像现在这样,将菜蔬只供给自家的酒楼,增加蔬菜的附加值。
“这样也好。”一家人就都点头。
“这件事,咱们不用亲自出面,我安排人来做吧。”五郎就道,“另外,再留出几分图纸来,……留着送人。”
“我也是这么想的。”连蔓儿就笑道。五郎现在做事,是越来越周到、有章法了,连蔓儿想。等以后她出了门子,连家有五郎当家,她大致上是可以放心的。
“怕是也赚不了太多的钱,就算是给跑腿办事的一点辛苦钱吧。”连蔓儿又道,而且这么做,还可以收回一些修建暖棚的成本费用。
虽然现在她家的日子是不在乎这些了,但是开源节流双管齐下,才能永保富贵。
“这是一件事,另外……”连蔓儿说着,就看了看那些刚种出来的蘑菇,“我想,虽然暖棚咱们不再添了,却可以再建造几座简单点的暖屋。”
简单点的暖屋,基本构造和现在的暖棚相同,只是将昂贵的琉璃屋顶换成普通的屋顶,屋内还是用火炉、火炕和火墙取暖。这样简单的暖屋,不能用来种植那些对阳光要求比较高的菜蔬,但是却可以用来培育蘑菇、豌豆苗这些只要求温度和湿度,对阳光没有太多需求的菜蔬。
而这些菜蔬,在冬季同样也是稀罕、受欢迎的。
“这样的暖屋可以多建一些,照料起来也比这暖棚简单。……种出来的蘑菇、豆苗,除了咱自家吃用,酒楼里消耗,其他的就拿到咱们的土产铺子里,跟咱们那些藕啊什么的,一起出售。”连蔓儿就将她的打算都说了出来。
一家人听了连蔓儿的话,商量了一阵,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这个庄子上盖两座,咱别的庄子上也都盖上两座,往后冬天里又多了一个进项。”连守信就道。
“嗯。”连蔓儿点头。而且,这也算是为大家冬天的菜篮子做出了贡献吧。
“咱村里那边,也该盖一座吧。”小七就道。这样,他们回村里的时候,同样也有新鲜的菜蔬吃。而且,那些菜蔬还可以供给他们在锦阳县城的顺德坊烤鸭店和连记酒楼。
“小七说的对。”连守信就道,“咱老家那边,肯定也得盖。”
一家人这么商量着,就从暖棚里出来,打算要将事情安排下去。这个时候,就有庄子上的伙计急匆匆的跑来。
“……六爷到门口了……”
沈六竟然来了,连守信、五郎和小七赶忙整理整理衣裳,带着人出去迎接。连蔓儿和张氏没有去接沈六,而是留在后园里,慢慢地边走边看。
没想到沈六回来,连蔓儿就给吉祥使了个眼色。吉祥走到一边,悄悄地打发了小丫头到前头去打探。很快,小丫头就回来了。
“……六爷今天也是出城到庄子上看看,路过郭家屯,看见了咱们家的马车,就过来看看。……九爷也一起来了。”小丫头将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吉祥,吉祥又转告给连蔓儿。
连蔓儿轻轻点了点头,原来是碰巧。这么想着,连蔓儿不由得嘴角含笑。
“娘,咱们晌午就在庄子上吃吧,我摘点菜去。”连蔓儿就对张氏道。
“多摘点,得留六爷吃饭。”张氏就道。
“……不一定有空闲。”连蔓儿就道。
“那倒是。”张氏先是点头,随即却又道,“再没空闲,该吃饭的时候也得吃饭,不再这一会工夫。不管咋说,咱得先预备着。”
连蔓儿听张氏这样说,就不说话了,一边叫人拿了篮子来,就亲自又回到暖棚里,带着两个小丫头摘菜。
张氏也跟了进来,一会,也有些手痒,就替下了小丫头,也摘起菜来。
“娘,晌午就准备个锅子吧。再打发人,让顺德坊送一只烤鸭过来。”连蔓儿一边挑着蔬菜摘,一边就和张氏商量道。
“行。”张氏自然点头。
连蔓儿就叫了一个小丫头过来,如此这般的吩咐了。
“你先去前头,跟大爷说了。看大爷还有没有别的安排。”
那小丫头忙答应着去前头传话,一会的工夫,就转回来,告诉连蔓儿,五郎已经知道了,说很好,已经叫底下人安排了。
“姑娘,婢子刚回来的时候,听见六爷说,要来看看暖棚。”小丫头又禀报道。
连蔓儿听了,赶忙提了篮子,走到张氏跟前。
“娘,他们要到后园来,咱俩先回屋吧。”连蔓儿就跟张氏商量道。
“行,咱先回去。”张氏就点头道,知道连蔓儿有些害羞,不好意思见沈六。
娘儿两个这边正要往暖棚外走,就听见脚步声,已经进了后园。沈六他们来的好快,连蔓儿已经能听见沈六的说话声了。
“……见见就见见吧,也不是以前没见过面。再说,咱们这的姑娘,没那么矜矜持持,礼上过的去,大大方方就好。”张氏也听见了,知道沈六已经到了,就对连蔓儿说道。
连蔓儿也知道,现在回避已经来不及了。真要做那扭扭捏捏之态,当面碰见还要遮着脸躲开,她也做不出来。而且,辽东府的风俗本也没那么扭捏。
娘两个走到门口,沈六等人正迎面走来。连蔓儿忙将篮子递到身边丫头手里,向沈六行礼,又向跟在沈六身边的沈谦福了一福。
沈六和沈谦都向张氏行礼,又给连蔓儿还礼。
“蔓儿姐。”沈谦这次这声姐姐叫的一点迟疑也没有,叫完之后,就规规矩矩地到沈六身后跟小七身边站着了。沈六在旁边看着,似乎颇为满意。
“多谢夫人这几天送来的菜蔬。”沈六看见了小丫头手里提着的菜篮子,还专门向张氏道谢。
“不敢当六爷一个谢字。”张氏满面春风。不管是谁,都喜欢礼数齐全的人。连蔓儿家每次给沈府送东西过去,沈府总会有东西回赠。当然,每次沈家送来东西,连蔓儿家也会打赏来人,并回送些东西回去。“都是自家这庄子上产的,不算个啥。”
“六爷看,就是这个暖棚。”旁边五郎就指了暖棚给沈六和沈谦看。
之后,一行人又进了暖棚里面看了一回。
“果然精巧。”沈六就道,暖棚内收拾的非常干净,一畦畦嫩绿的菜蔬更是冬季最让人赏心悦目的一道风景。
“这一暖棚的菜蔬,估摸着也够咱们尝一冬的鲜了。”连守信就道。这个咱们,自然也包括了沈六和沈谦兄弟们。这些菜蔬,别人家,只是送一两次尝鲜,唯有沈六那,是每次必有的。
“……正打算画出图纸来,六爷家里要是想添建,这两天就把图纸送过去,再挑两个熟练的人,帮着把暖棚建造起来。”五郎就道。
“也好,五郎你费心了。”沈六听了,就点头道。两家如今的交情,是无需客气的。
沈六说来看暖棚,目光却一直往连蔓儿那边扫。只是现在毕竟不同以往了,虽然两人见面无碍,但是要想单独叫了连蔓儿来说说话,却是难了。沈六因此难免有些不爽,不过,想想不久之后,就可以迎娶连蔓儿过门,这点不爽也就可以忍受了。
而且,今天毕竟还是见到了连蔓儿的面,也算不虚此行。
连蔓儿和张氏等沈六进了暖棚,就告辞自往前头来了。晌午要留沈六和沈谦吃饭,连蔓儿担心庄子上准备欠妥,就叫了管事的们过来,好好地安排吩咐了一番。
等连蔓儿将事情安排好了,将人都打发了出去,屋里就只有她和张氏。张氏突然扑哧笑出声来。
“娘,你笑啥?”连蔓儿就问。
“哎呀,别管啥身份,啥脾气,到底还是年轻人。”张氏就笑道。
…
送上加更,求粉红。rs
重生小地主 第九百三十九章 千里为媒
连蔓儿见张氏突然来了这么一句,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张氏是什么意思,不过,再打量打量张氏的神色,连蔓儿就隐约有些懂了。
张氏这是在说沈六。
连蔓儿忙就扭开头,假装做事,并不搭张氏的话茬。
“说啥是路过,要我看,就是打听到咱们一家出来了,他随后就来了。”张氏却兀自一个人继续絮叨,还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说要看啥暖棚,他那么一个人物,啥好东西没见过呀。要说小九那孩子稀罕看这些东西,我还相信。他那哪是要看暖棚,那就是个借口,他就是想……”
“娘,你看这几样点心,是不是太平常了,要不要换两样。”连蔓儿终于听不下去了,忙就出声打断道。
张氏见连蔓儿说的是安排晌午饭的正事,也就住了嘴。
“别的你看着,想换就换。那个葱花饼别换。”张氏就道,“这庄子上厨房里头的刘兴媳妇,就这葱花饼做的最好吃。比我做的都好吃,就咱家里的大厨也比不上她。”
庄户人家的女人,心灵手巧的,往往能将简单的食材做得非常美味,更有的,还有一两样特别拿手的饭菜。其中有一些,堪称绝活,就是那些数一数二的大厨都未必比得上。不吃不知道,吃了才知道惊艳。这正如俗话里说的,美人在民间。很多好东西,都存在于民间,默默无闻。
葱花饼,看似非常家常,可是要做的好吃了,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用料上面,这个饼所用的葱必须是小香葱,而不能用大葱。
而在这个季节,本来是只有大葱,没有小香葱的。好在,连蔓儿家建造了暖棚,当时一家人商量着要在暖棚里种什么,连守信和张氏都先提议的小香葱。
小香葱和大葱,其实是一个品种,或者说是同出一源。
春天的时候,在田垄里密密地洒下葱籽,等到春末夏初,长出来的就是嫩绿的小香葱。小香葱眼色嫩绿、长的比较纤长。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拔了香葱吃了。
这么吃着吃着,葱就长大了。但是,这种葱能长的有限。这个时候,要进行二次移栽。就是将小香葱连根拔出,另外种植。
经过这次移栽,小香葱就好像获得了第二次生命,一天天地长的粗壮起来。如果没有这次移栽,那些小香葱只会长老。
经过移栽的葱,就是大葱。庄户人家吃大葱的时候和吃小香葱不一样,一般不再整棵整棵地拔了吃,而是只摘葱叶子吃。被摘了葱叶子的大葱,还会长出新的葱叶子来。这样,一颗葱可以吃很久,直到秋天。
大葱葱白粗壮,葱叶子也更厚实,比小香葱的纤维多,水分少,因此也更耐久存。秋天整根拔下来的大葱,好好地储存,可以吃到第二年。
但是这种大葱的味道没有小香葱鲜嫩,是万万不能做葱花饼的。
葱的嫩绿,面粉的洁白,葱的香加上小麦粉的香,葱花饼做好了,可以说是色香味俱全。入冬以来,连蔓儿家的餐桌上时常可以见到它的身影,也颇受一家人的喜爱。
有好东西,张氏自然想让未来的女婿尝一尝。
连蔓儿的本意就是岔开话题,因此张氏说了,她也不反驳。
没想到,张氏还是意犹未尽,说完了正事,又接着刚才被岔开的话题说了下去。
“……那眼神就看出来了,他想看的是……”
“咳咳……”连蔓儿就干咳了两声。
“蔓儿,你听见娘说啥了没?”张氏就问连蔓儿。
“哦,娘,你说啥那,哦,是说六爷啊,六爷对你是挺好。”连蔓儿就故意说道。
“也是,六爷对咱是没挑。”张氏听了,就笑着点了点头,竟没再往下说了。想来是想起了沈六对一家人的周到,又担心再说下去惹急了自家闺女,就点到而止了。
晌午,就在庄子上摆了酒席,前面连守信、五郎和小七陪着沈六和沈九两兄弟,连蔓儿和张氏在后院内室另摆了一席。至于跟随两家来的随从下人,则是在跨院摆酒招待。
吃过了晌午饭,沈六就说没什么事,要去附近围猎。五郎和小七都说要跟着去。连蔓儿本也有心跟着去逛逛,却被张氏给拦住了。
“……大冷的天,别出去把脸给吹皴了。……有些活计,还得你自己个做。”张氏告诉连蔓儿道。
连蔓儿也就没有勉强。就先跟了连守信、张氏回家。倒是傍晚的时候,五郎和小七满载而归,沈六将他猎到的东西,送了一半来连家。
连蔓儿这边也吩咐抬酒和猪羊过去沈府。当晚,跟随沈六出猎的那些随从又吃到了一顿特别丰盛的酒席。
……
冬寒日重,沈六一直留在府城,隔三岔五就找机会见上连蔓儿一面,虽大多数时候也说不上话,两人都觉得还算满意。而五郎的亲事,也终于有了眉目。
对于五郎的婚事,沈六很是用心。对方的家庭背景,甚至姑娘的人品等,连蔓儿家几乎不用去找别人打听,沈三奶奶就是个万事通。就算沈三奶奶自己不太清楚,她也总能找到人打听出可靠的消息来。
一家人最后,都相中了秦家。秦家那边几次表露出来的意思,也很乐意。
秦通判是读书人,为官清正端方,很投连守信的缘。张氏和秦夫人来往一天比一天密切,也很说的来,脾气相投。
对于秦若娟,一家人也很满意。秦若娟模样俊秀,又是家中的长女,言谈举止都很稳重温柔,德容言功都是上上之选。
这些日子,连蔓儿与秦若娟已经成了好朋友。因为怀着为哥哥相媳妇的心思,连蔓儿对秦若娟就更留心。秦若娟性情温柔,心里却很有主见。连蔓儿最取中秦若娟的,是她的聪慧、善良、正派。
有这三样基本的素质,以后就出不了大格,不会走偏。
秦家那边,对五郎也很满意。尤其是秦通判和秦夫人,对五郎的看重和喜爱,几乎是不加掩饰的。
五郎年少有为,行事端方、稳重。便是只有这几点,那也是做姑爷的上上人选。更何况,他还是个英俊的少年,学问、见识都比同龄人要高上一筹。秦通判还曾经考校过五郎的文章,过后虽嘴上只说五郎是可造之材,看样子心里是满意的不得了。
两家彼此有意,张氏还特意私底下问了五郎,五郎也点了头。
连蔓儿之后就去了秦家,拐弯抹角地试探秦若娟,得知秦若娟对五郎也有好感。此时,两家就一些事情都已经是心知肚明,秦若娟能表示出好感来,也就是表明,她也是中意五郎,中意这门婚事的。
“那我明天就上门,跟秦夫人把这层窗户纸挑明了,她点了头,咱就请媒人过去说和。”听了连蔓儿带回来的消息,张氏就对连守信说道。
“也行,这事你们做娘的说最好,咋说都有个缓和。”连守信就点头道。
两口子说定了这件事,就商量着该请谁做媒人。
“六爷咋样,六爷肯定答应。六爷做媒人,秦大人那边也有面子。”一个就说道。
“我想到的是楚先生。”另一个就道,“秦大人别看是个官,骨子里还是个读书人。我看他对读书人最看重,不是说他不看重六爷啊。”
“要是鲁先生在,就好了。”两口子一齐说道。
这边正说着话,五郎就拿着一封书信来了。
“……是鲁先生的信,刚送到。”五郎将信放在桌上,随后就在炕下的椅子上坐了。
连蔓儿和小七刚才去了西屋,这个时候也回来了。
“鲁先生来信了?!鲁先生还都好吧,信里也了啥,也不知道鲁先生啥时候能回咱这辽东府看看。”连守信就道。
张氏、连蔓儿和小七也都问五郎,鲁先生信中也的是什么。
“鲁先生一切都好,也问爹娘好。”五郎只答了这些,余下的就不说了。
连蔓儿就拿起桌上的信来,见信封已经裁开,显然五郎已经看过信的内容了。连蔓儿眼珠转了转,隐约猜到了些什么。
“哥,那你把信念念,给咱爹娘听听呗。”连蔓儿故意拿了信递给五郎。
“对,对。”连守信和张氏就都点头道。
五郎没有接信,只是看了连蔓儿一眼。这一眼,更让连蔓儿确定,鲁先生这信里肯定是有什么事。会是什么事,让五郎不好说那。
“我看看。”连蔓儿笑了笑,一边在椅子上坐下,一边就将信拿出来细看。
小七也凑过来跟连蔓儿一起看信。
姐弟两个看着信,就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
“真没想到。”连蔓儿感叹道。
五郎坐在那,脸色微红。只有连守信和张氏还闷在鼓里,就催连蔓儿和小七赶快说。
“鲁先生信里说啥了,你们这几个孩子,欺负爹娘不认识字是咋地。”
连守信和张氏虽都认了些字,但都不大看鲁先生的信。因为鲁先生信中之乎者也,两人就算将字认全了,那意思却是不大懂的。
“娘,鲁先生来信,要给我哥做媒。”连蔓儿放下信,说道。
…
攒了粉红票的童鞋求支持o(n_n)o稍晚会有二更rs
重生小地主 第九百四十章 锦上添花
午睡,做了个噩梦。梦见有母女两个,当着弱颜的面,偷走了弱颜的东西。弱颜追过去讨要,两人不肯还,还恶语相向,最后把弱颜的东西给扔了一地。弱颜跟她们讲理,一肚子的话,却发不出声音。不知道有没有童鞋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感觉……最后,弱颜是哭醒的……醒后,心情很糟糕,联想到很多事情,最后想到正在写的文。写文如何费神费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完全了解的。借用句俗话,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我也只说一句--盗(dao)、版(ban)、众,请自重,并尊重作者的劳动。加更,求粉红。…“鲁先生来信给五郎做媒了?”听了连蔓儿的话,连守信和张氏都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嗯。”连蔓儿点头确认。“快,快把鲁先生的信念念。”连守信就忙道。五郎是不好念这封信的,连蔓儿就将信递给了旁边跃跃欲试的小七。小七接过信来,并不推辞,就将信从头到尾地念了一遍。等小七放下信来,连守信和张氏都已经是喜上眉梢。“这可真是天定的缘分啊,天缘凑巧!”张氏高兴的念佛道。“鲁先生的信,来的太及时了。”连守信连连点头道。张氏和连守信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鲁先生在信中,给五郎提的亲事,正是秦通判的长女秦若娟。鲁先生信中说,五郎和秦若娟年貌相当。可为良配。信中,鲁先生还详细地介绍了秦家的家世,以及他和秦通判相交的渊源。秦通判和鲁先生是同榜的进士,曾共同在京中为官。相交颇深。两家也曾经是通家之好,因此对秦家颇为了解。秦家是河间府的大族,也是耕读传家,每一代都有子弟出仕,近三代出色的子弟越来越多。虽然官做的并不大,但官声都极好。秦通判本人,除了在京为官之外,还放过几任外任,都任的是学正等相关的官职。官职虽微。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鲁先生在信中。对秦通判的为人,还有秦家的门风是交口称赞。至于鲁先生怎么突然想起要牵这个红线,在信中也有所提及。原来是秦通判与鲁先生通信。信中提到过五郎,言辞中对五郎很是青眼有加。鲁先生因此想到。老友家中正有一女待字闺中,而自己的得意门生,如今也正在寻求良配。另外,连守信也曾经对他有过话,说是若有合适的姑娘,五郎的婚事,他做先生的可以做主。鲁先生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写了这封信来,表示要做保山。同时,鲁先生在信中还说,除了这封信之外,他同时还给秦通判写了一封信,说的是同一件事。鲁先生这封信,在此时无异于是锦上添花。一家人本来就已经中意这门亲事,有鲁先生这番话和作保,自然更加乐意。想来,秦家那边接了信,也和他们是一样的。连蔓儿想,那秦通判给鲁先生写信,怕也是存了心思的。鲁先生闻弦歌而知雅意,且在写来的信中也有所表露。“这还等啥,干脆,你现在就去,拿着这封信。”连守信就对张氏道。这两口子在娶儿媳妇这件事上,可比五郎还要急切。无他,实在是急着想抱孙子了。张氏没有异议,不过也没马上行动,而是看向五郎和连蔓儿。家中的大事,都要经过五郎和连蔓儿,这是一家人素来的习惯。五郎没说话。“我看行。”连蔓儿想了想,就道。本来,张氏是打算明天去的,但是现在接到鲁先生的这封信,则是现在就过去为好。婚配这件事上,男方主动、积极、热情一些并不会被人看低,相反,还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的诚意。抬头嫁女、低头娶妇,这句俗语说的不仅是婚配双方的门第,也包括了婚配双方的态度。女方家可以矜持一些,男方一家要是矜持,那就不让人待见了。接了鲁先生的信立刻过去和秦夫人商量婚事,一来表示对鲁先生意见的敬重,二来也表示自家对这门婚事的满意。一家人略做商量,就换了衣裳,坐车往秦府来。到了秦府,连守信和五郎被秦通判接进书房,连蔓儿则跟随张氏在二门口下车,被秦夫人母女接近了内室。等茶果摆上来,大家说了一番客套话,连蔓儿就朝秦若娟使了个眼色。“若娟姐,你上次绣的那件斗篷,可绣好了没有?”连蔓儿笑着问秦若娟道。“你来的正是时候,刚绣好,正要给你看看。”秦若娟说着,就站起身。两个人跟秦夫人、张氏行礼告辞,就往秦若娟的房里来,留下张氏和秦夫人自己说话。毕竟,秦若娟在场,张氏也不好直接跟秦夫人谈婚事。秦通判家住的是通判府,四进的一所宅院,不算宽敞,不过收拾的也颇精致。秦若娟的闺房,就在秦夫人正房后面的几间后罩房内。连蔓儿是来熟了的,因此到秦若娟屋里坐下后,也不拘束。秦若娟亲手端了香茶上来,又让连蔓儿吃果子。“我还得谢你送来的那些青菜,还有花,这大冬天,实在难得、稀罕。”秦若娟就对连蔓儿笑道。“不算什么,咱们之间,何必说谢字。你们来了没多久,咱们这好吃的好玩的还多着那,只要你别嫌粗糙。……等过些天,我让人送冻柿子和冻梨过来给你尝尝。那才是咱们辽东的风味。”连蔓儿就笑道。“好。”秦若娟笑道。“要说谢,我还得谢若娟姐上次送的柿饼。我们都说好。咱们辽东府本地虽然也有,就是没你们那个糯。”连蔓儿就道。“要是喜欢吃,这里还有。我们老家那别的没有,专门有一座山。种的都是柿子。还有一座山,都是金丝小枣。这些年筛选下来,留下来的都是最好的。”秦若娟就道,秦通判在老家也有一些祖产。“可觉得冷?”连蔓儿又问。秦若娟老家在河间府。与保定府临近,后来跟随秦通判在外任上,颇在南方住了几年。辽东府这里,是他们到过的最北方,也是最寒冷的地方。“还好,”秦若娟就道,“比在京城的时候冷些。……家里的碳,都比在京城的时候多消耗一半。”不比那些娇滴滴的小姑娘们,秦若娟颇懂得家事。也肯在这上面留心。显然平时也是帮着秦夫人料理家事的。家中的长女多是如此。连蔓儿觉得这不是坏事。两个人说了一会,秦若娟就将连蔓儿刚提到的斗篷拿了出来,让连蔓儿看。秦若娟显然是在针线、刺绣上下过大工夫的。一朵大红牡丹,花瓣、花蕊、花叶和花枝就分别用了五六种不同的针法。线的配色上也非常的细致。连蔓儿这两年多在家中,也用了些工夫在针线上,但要她这么用心,却是难。张氏也见过秦若娟的针线,每每赞不绝口。张氏相中的秦若娟,与秦若娟的好针线大有关系。连蔓儿拿着斗篷细看,也忍不住连连夸赞。秦若娟就提到在江南的时候,秦夫人曾找过在宫中伺候过的绣娘来教导过她的针线。“……那时做的工夫才难那,我那时候也小,一天下来,絮烦的了不得……”秦若娟就道,“蔓儿,这几种针法,你要是喜欢,我教给你,就怕你嫌絮烦,那也没什么,往后你想要什么,告诉我,我给你绣……”“现在说的好听,哄我高兴。”连蔓儿就故意笑道,“等你往后出了门子,有了若娟姐夫,到时候还记得我是谁那,更别提这工夫给我绣东西了。”“你……”秦若娟被连蔓儿打趣的脸就红了。“我肯学的,若娟姐。”连蔓儿见秦若娟臊了,立刻就又笑道。两个人说了几句针线上的话,连蔓儿突然就叹了口气。“怎么突然叹气,是有什么烦心事?”秦若娟立刻就问道。“哎,是鲁先生,刚给我哥来信,要给我哥保媒……”连蔓儿就道,说完,就偷偷打量秦若娟的脸色。秦若娟脸上的红晕刚褪,听了连蔓儿的话,脸上又有些见红。因为怕让连蔓儿看见,秦若娟有些急促地收起了斗篷,转身就要进里屋。连蔓儿见秦若娟这样,有些哑然失笑。一会,秦若娟才又拿着一条用花绷子绷起来的绸帕子走了出来,脸上也没那么红了,说是让连蔓儿看她新绣的帕子。连蔓儿也只做不知,接过来细看,一边品评两句。“若娟姐,你的针线真是没的说,我娘总在我跟前夸你。你不知道,要是能换,我娘肯定愿意把你换过去给她做闺女。”连蔓儿就又道,“我有个姐姐,嫁出门了,若娟姐要是到我家,做我姐姐就好了。我爹娘不定多高兴那,就是我哥……,还有我弟,也肯定都愿意。”“净说些疯话。”秦若娟脸色微红,轻轻地道。“若娟姐,你猜鲁先生给我哥说的是哪家的姑娘?”连蔓儿突然又问。“这、这、我怎么知道。”秦若娟脸色更红,垂下了眼帘,轻轻地说道。“那若娟姐,你也不问问我?”连蔓儿故意又道。“我……”“我现在就担心,人家姑娘家未必会答应那。若娟姐,你说,人家会答应不?”连蔓儿又道。“你这疯丫头,再说这话,我就不搭理你了。”秦若娟的脸完全红了,一面干脆伸手过来咯吱连蔓儿。鲁先生同时送出来的信,连蔓儿家收到了,秦家自然也收到了。这样的事,秦夫人应该已经知会过秦若娟。秦若娟如果一味的矜持、回避,连蔓儿反而会有些担心,如今这样,虽未说破,却也心照不宣。而且,未来的姑嫂两个算是开诚布公,更少了一层疏离。两个女孩子笑闹了一阵,彼此更亲近了。而此刻,张氏和秦夫人早已经揭破了窗户纸,相对都笑眯了眼睛。在前厅,秦通判含笑捻着胡须,受了五郎一礼。…送上加更,求支持。午睡,做了个噩梦。梦见有母女两个,当着弱颜的面,偷走了弱颜的东西。弱颜追过去讨要,两人不肯还,还恶语相向,最后把弱颜的东西给扔了一地。弱颜跟她们讲理,一肚子的话,却发不出声音。不知道有没有童鞋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感觉……最后,弱颜是哭醒的……醒后,心情很糟糕,联想到很多事情,最后想到正在写的文。写文如何费神费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完全了解的。借用句俗话,宁撞金钟一下,不打破鼓三千,我也只说一句--盗(dao)、版(ban)、众,请自重,并尊重作者的劳动。(未完待续)〖书网∷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www.〗r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