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国色生香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笑佳人
“国公爷,王爷命您收兵,不得再追!”
传讯兵快马赶至,一声大喝,唤回了郭伯言的理智。耶律雄主力未损,他这边经过一场厮杀,只剩万余人,就是追上耶律雄,谁生谁死还不一定。
“退。”死死看眼耶律雄大军撤退的方向,郭伯言冷声道。
与此同时,蜀地起义军,也在主帅王武、李顺的率领下,与前来镇压的官军在江原城外展开了激烈的厮杀。两方兵力相当,但起义军都是被官府逼得快要过不下去的贫农百姓,心底憋着一股子气,是为了活着为了命而战,拼死的劲儿,岂是官军比得上的?
官军节节败退,退到城下,起义军也追到了城下。





国色生香 第129节
“放箭!”高高的城墙上,突然冒出密密麻麻的弓.弩手,对准起义军狂.射,血战当中,王武额头中了一箭!
“大哥!”李顺、郭骁同时赶到王武身边,只是李顺是真的焦急,郭骁看似悲壮,眼底却冷如寒潭,视王武如草芥。
“不用管我,继续杀!”王武也是杀疯了,砍断箭杆,就那样顶着一截断箭,朝前冲了出去。
血战半日,江原城失守,起义军再夺蜀地一城!
作者有话要说: 今晚二更肥了点,嘿嘿,希望明天能继续保持!
照旧100个晚安红包哦~
☆、第203章 203
蜀地。
江原城破, 守城将领张玘逃跑不成,被起义军押到了主帅王武面前。
攻城之时,王武额头中箭, 凭一腔热血继续拼杀了一阵, 大军攻破城门, 王武也从马背上栽了下来,被郭骁、李顺扶到就近的一座府邸躺下,迅速召了随军郎中与城内几个名医来诊治,然羽箭射中额头, 拔.出立死,不拔,也拖延不了多少时间。
“大哥……”李顺跪在床前,一身是血,满脸是泪。他自幼长在王家,王武既是他的姐夫, 也是他视为亲生手足的好大哥。出征之前,姐姐哭成泪人,叮嘱他们兄弟千万保重,宁可战败逃生也别逞能, 如今大哥出事, 他如何向姐姐交代?
“行了, 不就是死吗,死前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能与二弟三弟并肩作战, 大哥这辈子值了。”王武性情爽朗,临死也不惧怕,握着小舅子的手,趁自己还有力气,抓紧时间交代后事:“替我照顾你姐姐,柳儿长大了,你给她挑个好人家……”
李顺哽咽着点头。
王武慢慢抬起眼帘。
郭骁神色沉重地走过来,俯身与他对视。
王武对郭骁,有长兄对幼弟的照顾之情,也有平民百姓对大能之人的敬佩,相处半年,王武其实看得出来,他这位义弟来历不凡,他与小舅子能闯出这番天地,全靠贵人相助。望着那双深邃的黑眸,王武缓缓道:“三弟,我,我不行了,你二哥没读过书,以后,还望三弟辅佐……”
“不必大哥赘言,宋璋定会竭力辅佐二哥,早日杀光昏君贪官,为大哥报仇!”郭骁握住王武伸过来的手,沉声保证道。
王武笑了,视线艰难地回到李顺脸上,对视片刻,溘然长逝。
“大哥!”李顺扑到王武身上,压抑地哭了出来,郭骁站在一旁,回想王武其人,淳朴好客仗义疏财,虽为起义军主帅,却从不作威作福,也算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双手攥拳,郭骁忽的看向被人押着跪在一侧的守城将领张玘。
“二哥,这人如何处置?”郭骁冷声提醒李顺。
李顺闻言,身体僵硬片刻,猛地站了起来,抽出佩刀,当场砍下张玘人头,命人挂到城墙上祭奠兄长在天之灵。仇人杀了,心中悲痛却无法平复,李顺哭着收敛了兄长,翌日早上,按照大哥之前的计划,李顺率兵,亲自攻打江原城东面的蜀地重镇,成都。
成都乃前朝蜀国的都城,城墙之高之固,绝非其他小城可比,起义军强攻一日,损伤惨重,不得不退回江原城,这也是起义军对抗官府后遭受的第一次败北。兄长死了,又打了败仗,李顺突然没了底气,与郭骁商量道:“要不,咱们带着抢来的银子,找个山头驻守?”
官府难打,反正银子也有了,李顺真的想罢手了。
郭骁抿了下唇角,平民百姓,眼界就是窄。
“占山为王,银钱花完了,粮草吃光了,二哥如何应对?”郭骁平静地问。
李顺揉揉脑袋,脑海里冒出一个字,可是又觉得不妥。
郭骁知道他在想什么,叹息道:“官府逼得咱们过不下去,咱们三兄弟起兵,劫富济贫,故各州县贫苦百姓纷纷投奔我等。若占山为王,将来免不得要抢民为生,那与匪盗有何区别?大哥侠肝义胆,得知你我欺压百姓,定会死不瞑目。且朝廷不会罢休,此时北有辽兵,朝廷无暇顾及咱们,咱们若不趁此机会攻占城池壮大兵力,一旦朝廷空出手来,咱们手下这五万军马,只能坐以待毙。”
李顺登时出了一身冷汗,六神无主道:“那该怎么办?”
郭骁将他叫到舆图前,指着成都北方的蜀州道:“成都难攻,咱们可先逐个攻破周围小城,待兵力足够,再掉头过来,一举拿下成都。”接连指了几座城池。
他声音平静,指点江山时成竹在胸,李顺不知不觉镇定了下来,钦佩无比地道:“三弟有勇有谋,定是天上的武曲星转世!”
郭骁笑了下,目光却落在了蜀地舆图没画到的东北方,大周京城。
~
京城,因为寿王在镇州满城痛击辽兵,宣德帝这两日都神清气爽,虎步生风,只是没高兴多久,就收到了蜀地的战报。得知起义军竟扩充到了五万之多,打得蜀地官兵节节败退,宣德帝的好心情立即飞到了天边,狠狠地将奏折砸了出去:“废物!都是一群废物!”
治理不好百姓,镇压也不行,他到底养了怎样一批庸官!
“父皇,儿臣愿领兵前去平叛。”睿王第一个走了出来,主动请缨道,声音洪亮。辽兵他不敢打,叫老三在李隆、郭伯言的辅佐下抢了功劳,现在蜀地造反,简直是老天爷送他的表现机会。
儿子一个比一个英勇,宣德帝欣慰归欣慰,却绝不可能将两个皇子同时派出去,再者,宣德帝仍然没把那五万百姓组成的起义军看在眼中,官军之所以接连败退,全是将领领兵无能。宣德帝看向武官那列,很快有了人选,封老成稳重的高载为西川巡检使,前去统率平叛事宜。
高载当天便离京了,宣德帝喘口气,继续留意北疆战报。
寿王府。
宋嘉宁也在记挂自己的丈夫。上个月王爷走得匆忙,宋嘉宁来不及做什么,王爷走后,宋嘉宁又想又担心,若闲坐着什么都不干,心里真是片刻都无法安宁,便叫丫鬟们准备针线,她亲手给王爷缝制御寒的冬衣。
秋光融融的暖榻上,她低头忙针线,隔着一方红木矮桌,昭昭在那边陪祐哥儿玩,自打有了弟弟,昭昭终于不再时时刻刻缠着娘亲了,而且小丫头也越来越懂事,知道娘亲要给父王做衣服,不能捣乱。
“娘,弟弟嘘嘘了!”亲眼看到弟弟小短腿中间窜起一道水流,昭昭立即大声道。
宋嘉宁笑,乳母早已赶过去,帮祐哥儿换裤子、垫子。昭昭目不转睛地看着,乳母铺垫子的时候,她还有模有样地帮忙拍了拍。宋嘉宁看得一清二楚,心想稍后给王爷写家书时,一定要把这件事写进去。
“王妃,郡主的手炉做好了,您要过目吗?”双儿进来询问道。小郡主一年一长,小手长大了,冬日捧着的手炉也得跟着变大,年年都得换新的。
宋嘉宁正好也缝累了,点点头,然后放下针线,她过去陪昭昭、祐哥儿玩。双儿捧了两个精致的小铜炉进来,铜炉上面镶嵌了一圈宝石,随便一颗都是外面富商想买都买不到的稀罕物,然而在寿王府,在王妃、郡主使用的器物上,时常可见。
“这是父王专门给昭昭画的图,再让工匠铸造,昭昭喜欢吗?”宋嘉宁抱着白白胖胖的祐哥儿,笑着问女儿。
昭昭捧着圆圆的手炉,一边看新玩意一边点头,点完了才试图抠一枚宝石,抠得特别认真。
宋嘉宁摸摸女儿脑袋,教女儿这是暖手用的。
昭昭眨眨眼睛,仰起脑袋问:“娘有吗?”
宋嘉宁点头。
昭昭满意了,看到娘亲怀里睁着一双乌溜溜大眼睛瞧她的弟弟,又问:“弟弟呢?”
宋嘉宁还是点头,女儿太可爱,她忍不住亲了一口。
昭昭还没问完呢,望着窗户问:“父王呢?”
宋嘉宁愣了下。王爷体热,冬日从来都是王爷给她暖手,他自己却没用过,有时天寒地冻,他从外面回来,她心疼他,捧着手炉送过去,王爷却顺势将她拉到腿上抱着,只稀罕她的人。无声的温存旖.旎浮现脑海,宋嘉宁不由走了神。
“娘,父王有吗?”昭昭又问了一遍。
宋嘉宁惊醒,下意识点头。
昭昭高兴了,继续玩她的手炉,宋嘉宁看着女儿,心思再次飞到了王爷身上。马上就要入冬了,王爷人在边关,甚至要亲赴战场,无论是握缰绳还是持刀剑,手都得露在外面,北地严寒,会不会冻伤了手?
这么一想,宋嘉宁就坐不住了,喊来刘喜,叫刘喜预备一箱治冻手的膏药。
膏药管治,却不能防,宋嘉宁摸摸下巴,开始琢磨如何帮王爷御寒。想了半日无果,夜里洗脚,看着双儿帮她脱了长长的白绫袜,宋嘉宁心中一动,绣个东西把王爷的手包住不就行了?
有了一个念头,宋嘉宁便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想,王爷要带兵打仗,包住手背可以,手指得露在外面,不然拿东西都不灵活。晚上想出了大概样子,第二天,宋嘉宁又是画图又是挑选料子的,忙得都没空哄孩子了。
九月底,侍卫带着王妃的家书与包袱,快马加鞭去镇州送信。
赵恒早就盼着了,等福公公退下后,他先拆开信封。熟悉的秀气小字,熟悉的灵动童像,每一笔,都带着她特有的温柔。赵恒看看画上的漂亮女儿,看看长大了一圈的胖儿子,唯独没有她。
寿王毕竟是曾经修过仙的寿王,兴致一起,当即提笔研磨,照着她的画,重新画了一幅,画她抱着祐哥儿,女儿撒娇地靠在她身旁。
画好了,对着她的画像发了会儿呆,赵恒终于想起她还送了东西来。
放下画笔,收好家书,赵恒走到桌案前,打开包袱,里面是一件冬袍一件大氅,还有……
赵恒挑眉,捡起摆在大氅上的一双奇怪物事,翻来覆去看看,在一只套子里面发现一张字条:王爷,此物如袜,套在手上,可御寒。纸条下方,还有一行更小的字:入冬了,想王爷热乎乎的大手。
热乎乎的大手……
赵恒盯着那行小字,曾经与她相处的一幕幕,抱她亲她要她,全部浮上脑海。
她只想他的大手,他却想她整个人,从里到外。
小心翼翼收起这张特殊的纸条,赵恒垂眸,试着套上王妃送给他的新鲜礼物。套子外面是鹿皮,里面絮了一层压实的棉花,手伸进去,果然很暖,皮套遮到第一个指节,上面就没了,赵恒握拳,动作不受影响。
御寒之物。
赵恒无意识地握拳再伸平,几次之后,他突然转身,传唤福公公。
“王爷。”福公公立马赶了进来。
赵恒取下手上的皮套,对福公公道:“赶制一套,交给李隆,保证弓.弩手,一人一双。”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啦,照旧100个晚安红包,明天与上章的一起发~
☆、第204章 204
辽国骑兵强在速度快, 彪悍的契丹蛮人配上迅雷而至的战马, 大周士兵若分散, 便如狼群冲入羊圈, 因此对付骑兵最好的办法, 就是结阵,军阵牢不可破,骑兵冲杀不进,就只能骑在马上干着急。而若想军阵固若金汤, 就必须有弓.弩军, 用以压制骑兵侵扰。
赵恒的想法很好, 给每位弓.弩手都配上一副保暖的皮套,然而他的皮套是怎么来的?是他的王妃精心从各种皮料里面挑了上佳的鹿皮,再絮上地方进贡给宫里的一品棉花, 自然暖和。主帅李隆与赵恒关系不太和气, 都觉得这副皮套好, 也想遵王爷之命广加缝制, 但问题来了, 去哪找鹿皮、棉花、绣娘?
军费有限,用不起鹿皮, 只好用次等的猪皮、羊皮替代, 棉花大多也都是旧棉花, 至于绣娘,大多都是百姓家的女眷,按缝制的皮套数量领工钱。在赵恒的督促下, 大周这边紧锣密鼓地缝皮套,终于在寒冬来袭时,赶制了一批。
辽兵四处侵袭,骑兵速度快,可能今天在代州打,转眼就跑去雄州了,不知是不是皮套发挥了作用,还是东路军将领得力,几番交战下来,单看结果,还真是用皮套的军队胜仗多,伤亡损失小。
“幸好王爷神机妙算,料到天寒弓.弩手拉弓困难,叫大军提前做了准备,不然手冻地弓都拉不开了,这时节,步军容易吃亏。”黄昏时分,福公公跟随自家王爷巡营回来,一边给王爷倒热茶一边真心实意地拍马屁。
赵恒淡淡道:“王妃之功。”皮套是她送来的,福公公又不是不知道,说什么奉承话。
福公公笑容不改,将茶碗送到王爷面前,继续捧道:“王妃有奇思,王爷有妙计,真是天作之合。”
赵恒看他一眼,没再训斥,而福公公眼尖地发现,王爷喝茶时,唇角微微翘了起来。福公公又懂了,王爷谦逊,不喜欢被人溜须拍马,但王妃是王爷心尖上的宝,王妃被夸,王爷比自己被夸还高兴呢。
赵恒当然高兴,因为这是她应得的。宋嘉宁温柔乖顺,但只有他一人知道她的好,如今……
热茶入口,赵恒垂眸静思,过了会儿才咽了茶水,放下茶碗,低声吩咐福公公:“王妃之功,暗中传出去。”
她随寡母改嫁到郭家,身份有瑕。她对的绝对下联,妙趣横生却不够文雅。她与鲁镇相看,落水被人嘲笑。她进宫选秀脸上长疹,容貌多了谣传。出嫁前叔父进京敲登闻鼓要认回她,事情闹大,又成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诸如此类,都损了她身为王妃的威严。
是时候叫百姓知道寿王妃的好了。
福公公天天待在王爷身边,这些事几乎都是他禀报给王爷的,因此王爷一开口,福公公就明白其中的深意了,弯腰保证道:“王爷放心,小的这就去安排。”
赵恒又道:“如实便可,不比夸大。”免得过而不及。
福公公点头。
于是皮套由来,先在军营将士口中传开,渐渐传到边疆百姓耳中。这些百姓多是未参与战事的老弱妇孺,妇人帮忙做过皮套,亲身领略过其中的巧思,一听说是王妃怕王爷冻手亲自琢磨出来的,蕴含了妻子对边关丈夫的关心眷恋,与她们这些盼望丈夫安好的民妇无异,同病相怜,这些妇人自然慨叹寿王妃的好。
百姓喜欢说三道四,好的坏的都传,无需福公公派人在京城造势,寿王夫妻间的这桩轶事也随着凛冽的北风,飘到了京城。
太夫人、林氏一块儿去看宋嘉宁,林氏欣慰的看着女儿笑,当着婆母的面,没好意思夸女儿。她不夸,太夫人夸啊,抱着已经五个月越长越漂亮的祐哥儿,笑眯眯地夸个不停,都快把宋嘉宁夸成王母转世了,毕竟宋嘉宁的皮套,可是造福将士、百姓的大福物。
祐哥儿听不懂,好奇地望着长辈一动一动的嘴唇,昭昭坐在外祖母怀里,知道曾外祖母在夸娘亲,笑得杏眼弯弯,好像太夫人在夸她一样。宋嘉宁可受之有愧,连忙解释她做皮套时真没想那么多,只是想帮王爷御寒而已。
“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太夫人慈爱地道。




国色生香 第130节
林氏替女儿谦虚道:“傻人有傻福吧。”
“娘……”宋嘉宁撒娇地嗔了声,夸她聪明她不自在,但也不能说她傻啊。
昭昭瞅瞅娘亲,再瞧瞧外祖母,懂了,咯咯笑了起来:“娘傻!”
小丫头笑得没心没肺,打趣亲娘,祐哥儿见了,也傻乎乎咧着嘴笑。五个月大的男娃,眉眼渐渐长开,笑起来有点像娘亲,但那清隽的眉,偏长的凤眼,都随了父王。宋嘉宁情不自禁盯着儿子看,毫无预兆地,突然特别想他。
功名利禄,都是身外物,只有王爷,才是心里边的。
外面突然传来脚步声,九儿挑帘进来,称中宫来人了,暖榻上的女眷们连忙下地。
原来是李皇后派了公公来,说是李皇后想念祐哥儿、昭昭,宣宋嘉宁娘仨明日进宫。
宫人传完口谕就走了,宋嘉宁却脸色发白,只觉得寒气一股股地从脚底下往上窜。当初李皇后痛失五皇子,要了升哥儿进宫抚养,楚王获罪,李皇后怕被牵连才舍了升哥儿。祐哥儿出生后只进过一次宫,李皇后谈何想念,莫非又想抢她的儿女?
女儿儿子宋嘉宁都不舍!尤其是祐哥儿,刚刚五个月大,真被抱进宫,将来还会记得她这个亲娘吗?
只是一个念头,宋嘉宁眼泪就出来了,绝望地看向母亲。王爷不在京城,万一皇上真偏心李皇后命令她交出儿女,她该怎么办?
“安安别急,她没那个脸皮。”紧要关头,太夫人也不讲究了,握着孙女的手,低声安抚道。宫里没人是傻子,李皇后第一次要皇长孙,正逢五皇子新丧,李皇后确实可怜,皇上一心疼就答应了。如今李皇后早缓过来了,她再敢要皇子,皇上第一个厌她,皇上虽然专断,却绝不是昏君。
宋嘉宁只是太怕昭昭、祐哥儿被抢走,一着急乱了阵脚,听了太夫人的话,母亲也这么说,宋嘉宁仔细想想,慢慢镇定了下来。只是分析是分析,谁也无法确定李皇后的心,当晚,宋嘉宁将姐弟俩都留在了上房,她躺在外头,撑着下巴看,两个小家伙都睡着了,她依然舍不得闭上眼睛。
翌日早上,宋嘉宁帮儿子、女儿打扮。祐哥儿好说,昭昭爱美,想穿最喜欢的裙子,怕小丫头单纯说漏嘴,宋嘉宁不敢跟女儿说太漂亮可能会被皇祖母抢走,就抱着女儿,柔声解释道:“父王在边关打仗,娘想父王,想的都没力气打扮了,昭昭想不想父王?”
昭昭点头,委屈地抱住娘亲,她可想父王了,天天都想父王快回来。
“那昭昭怎么还想穿漂亮裙子?”宋嘉宁一本正经地质疑。
昭昭看着娘亲,再低头瞅瞅,终于松开了紧紧抓着的漂亮裙子,然后换上娘亲给她挑的藕色夹袄。其实人长得好看,穿什么都好看,宋嘉宁只是让女儿少漂亮一点点,她也知道,这种小把戏怕是没什么用,但李皇后真要抢,除非王爷点头,否则她宁可犯忤逆皇上、皇后的罪名,也不会答应。
两刻钟后,宋嘉宁牵着女儿,乳母抱着祐哥儿,一家三口进宫去了。
熟门熟路地绕到中宫,一进门,宋嘉宁先瞥见了一道朱红色的身影,皇上竟然也在!
宋嘉宁不由攥紧了女儿的小胖手。
昭昭没留意,瞧见皇祖父,小丫头习惯地笑了,白白净净的脸蛋,杏眼乌黑水润,娘俩手牵手进来,如两颗明珠,足以让暗室生辉,有这样的脸蛋眼睛,谁还会注意娘俩穿了什么衣裳?当然,宣德帝早过了轻易为女子姿色动心的年纪,更何况那是自家儿媳妇,视线简单从宋嘉宁脸上扫过,便落到了乖乖小孙女身上。
“昭昭来了。”宣德帝笑着唤道。
宋嘉宁松手,昭昭高兴地跑了过去,小蝴蝶似的扑到了皇祖父面前,被宣德帝拎到腿上抱着。
宣德帝瞅瞅孙女只梳了一个小丸子的脑顶,随口问道:“昭昭今天怎么没戴花儿?”日理万机的宣德帝,也记得老三家的这个孙女爱美,每次进宫头上都会戴朵真花或绢花。
宋嘉宁心中一紧,没想到皇上居然一下子就察觉到了女儿的变化,那,会不会猜疑她什么?
她佯装平静地看着女儿,昭昭呢,摸摸脑顶,突然不笑了,委屈巴巴地望着皇祖父:“昭昭想父王,父王在哪儿?”
宣德帝一怔,随即明白了,孙女以为进宫能见到父王,着急进宫,急得连花儿都不要戴了。
小丫头这么孝顺,一是有他们赵家人的孝顺血脉,二肯定也有王妃教育有方的功劳。宣德帝摸摸孙女脑袋,一边哄孙女,一边扫了一眼儿媳妇的裙摆。郭伯言这个便宜女儿,宣德帝本来是不太满意的,老三坚持,宋嘉宁长得确实够美,性子也温柔乖顺,宣德帝才赐了婚。现在看来,宋嘉宁能教好孩子,能辅佐丈夫,分明是贤妻良母。
“辽军入侵,老三在外御敌,你一人带两个孩子,辛苦了。”宣德帝难得地鼓励儿媳妇。
宋嘉宁腿都软了,带两个孩子辛苦,带一个就轻松?皇上是这意思吗?是想哄她交出一个孩子?
“儿臣不苦,只盼大军能早日击退辽兵,将士归家,百姓安宁,免受分离之苦。”急中生智,宋嘉宁稳稳地道,只有看着地面的杏眼,泄露了心底的彷徨。
“说得好,这也是朕心中所愿。”宣德帝颔首道,越发觉得这个儿媳妇好了,心怀百姓。
宋嘉宁依然提心吊胆,唯恐皇上下一句就是要她的孩子。
宣德帝哪有那闲功夫呢,无非是听说老三媳妇意外立功,便借李皇后的名义将人宣进宫勉励一番。稀罕稀罕乖巧可爱的孙女,抱抱白白胖胖酷似老三的好孙子,忙里偷闲片刻,宣德帝继续去忙政事了。
宋嘉宁脚底终于能站稳了,皇上再不走,大冬天的,她里面的小衣都要湿了。
“嘉宁坐吧,跟我不用拘束。”李皇后指着暖榻,亲近地劝道。不足三十的女人,乌发黑亮,肌肤娇嫩,鲜艳的还似一朵花,唯有眼底,暗隐沧桑。寿王藏得太深了,但凡他提前露出一点,她都不会放弃升哥儿,便也不会,沦落成孤家寡人,战事频频皇上无心后宫,身边又没有孩童绕膝。
1...9091929394...10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