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宦海(科举)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司徒隐
但顾长荣只假装没见到,一脸深沉地坐着,也不说话。
方氏急了,忙笑着说道:“爹,这事儿你决定就好,我们当小辈的哪里敢有什么意见,这个家还得你掌舵呢。”
闻言,顾明良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并不说话。
卫氏看了看自己丈夫,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保持沉默。
“爹,二弟孩子多些,加上年纪也比我小几岁,要是进了衙门,能多干几年也是好的,我看就让他去吧。”顾长荣想了想,说道。
顾长荣还是觉得亏欠了二房。
他其实也察觉到了父亲顾明良的心思,知道父亲想要全力供养顾云涛念书,也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家里才一直没人提及顾云浩念书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他的心情也跟着很是复杂。
能让儿子顾云涛好生念书,这自然是他乐意见到的,但是若因着自己儿子,让顾云浩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又觉得心有不忍。
现在有这么个当差的机会,让顾长光去的话,他心里也会好受些。
“老二,你说呢?”顾明良问道。
“爹,你说怎么就怎么吧,儿子信你。”顾长光说道:“大哥经常到城里,见识多,心思也活,是个当差的料,他去补了差事,想来是没什么问题,只是儿子有一件事,想请爹答应。”
顾长光一向是个老实又话少的,突然一下说出这么些话,大家都有些不适应。
“什么事?”
沉默了片刻,顾长光双目直直地看向顾明良。
“儿子想让幺娃子明年去族里念书。”





宦海(科举) 9.第9章:决定
顾长光的话一说出口,屋子的人都有些愣住了。
显然大家都是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让顾云浩念书的事。
真不愧是亲爹!
顾云浩心里也先是一跳,随后就只剩下感动。
他爹是个老实性子,平时也不爱说话,但只要关于他的事情,顾长光就时时刻刻放在心上,据理力争。
顾明良说让一个儿子去顶差,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顾长光是个老实性子,为人也不如顾长荣圆滑世故,根本不是个当差的料。
县上的老爷多,衙门里更是勾心斗角,随便一个什么人,都不是他们家开罪的起的。
按着顾长光这样敦厚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下了套,那样反而更是不好。
顾长光心里也清楚自己不是那块混衙门的料。
索性他自己先直接提出了让顾长荣去顶差,还顺势提出让儿子念书的事。
卫氏眼珠儿一转,立即就明白了顾长光的考量,虽然对于不能去当差这事有些失望,但能让顾云浩念书,也是值得高兴的。
在她看来,本来在顶差这事儿上,大房跟二房就是平等的,顾长荣有资格去,她男人顾长光也该有资格。
谁不知道去当差除了每个月的俸钱外,还多少有些额外的孝敬,这样一来,就算想存点私房,那也比织布、打络子、编草鞋容易些。
但卫氏心里也清楚,她丈夫能去顶差确实有些不太可能,所以还不如趁机得些实在的东西。
顾云浩念书一事,一直是二房两口子心上的大事,卫氏更是每天都在为这事忧心。
现在趁着商议顶差的时候提出来,基本就是没有问题的了。
不论是补偿二房也罢,还是原本就打算送顾云浩去念书也罢,这事十有八九能在今晚定下来。
想到这里,卫氏心里一软。
先前她私下可是没少抱怨顾长光,说他不为女人孩子着想,直到刚刚,卫氏才发现,原来这个粗糙又不爱吭声的男人,其实一直把她跟孩子的事儿放在心里。
她是个没有娘家撑腰的女人,说到底,丈夫顾长光才是她的依靠。
“幺娃子也是我们顾家的孩子,去念书也是应当的,我看这孩子是个聪明的,说不定到时候咱们家能出两个读书人呢。”
听闻了顾长光的话,顾长荣也是站出来说道:“衙门的差事,其实若是二弟去的话,还能多干几年,也能多挣几年钱。”
他本来就觉得孩子们念书的事情上,家里有些亏待二房,毕竟顾云浩念书也是应当的,现在见顾长光提起,哪里有不同意的。
方氏张了张嘴,还是低声嘀咕了一句:“两个娃子都去念书,只怕家里……”
“族里念书又不给束脩,平时不过买些纸笔之类,哪里就把家里穷死了?而且云涛就是五岁去念书的,幺娃子去也是应当的。”
方氏话还没说完,顾长荣就直接驳了几句。
见着两个儿子没有因为顶差的事相争,顾明良也是心里一宽,觉得甚是安慰。
他在城里听多了那些为了争利,家里兄弟反目成仇的事,对两个儿子自然是很满意的。
大事上不糊涂,还彼此有着互助之心,这才是一个家应该有的样子。
至于两个儿媳妇的那点小心思,顾明良并不看在眼里。
毕竟哪个当父母不指望自己孩子好呢。
“老大这话说的不错,虽然家里艰难,但也不至于多了个幺娃子念书就要穷的饿死,就这么定了,等幺娃子满五岁,就送了去族学里。”
经过养伤这段时间,顾明良也是发现了顾云浩是个聪明孩子。心里也慢慢升出,若是不让这孩子去念书,只怕会后悔这样的念头。
因而顾长荣、顾长光一提读书的事,他略略一想,就点头答应了。
顾明良的一句话,等于是给这件事做了个最后的决断,随后又说衙门的差事,道:“至于衙门的差事,我看还是老大去,老二性子太敦实,不适合去里面当差。”
他想了想,还是觉得大儿子去要合适一些。
毕竟顾长荣是长子,又会为人处世,是个混衙门的料子。在这方面老二顾长光确实是不如顾长荣。
“你们看这样如何?若是觉得可行,我明儿就给周师爷写信,说道这件事。”顾明良说道。
“爹,我没意见,就让大哥去吧。只是幺娃子的事要爹多费心,他是儿子的独子,以后念书考试都跟云涛一样才好。”想了想,顾长光说道。
“成,家里的孙子就这么俩孩子,自然要一碗水端平。”顾明良说道。
这等于是给了二房一个承诺,今后大房顾云涛怎么念书、享受什么样的待遇,顾云浩也能得到。
有了这个承诺,对于心里只有儿子的顾长光夫妇来说,自然还是比较满意的。
“那这事情就这么定了。”最后见大家都没有什么别的话,顾明良就拍板道。
见着顾云浩读书的事已经有了定论,卫氏方才笑着开口说起第二件事。
“爹,家里的田有二十亩呢,我怕农忙的时候,幺娃子他爹忙不过,要是误了好天气可就不好了。”
她这话说的是实话,他们家的都是比较好的水田,那可是专门用来种粮食的,一般一年种两茬庄稼,春天种稻子,秋天种麦子,每年播种和收成的时候都要赶农时。
特别是耕田,那可是体力活,先前顾长荣跟顾长光两兄弟轮流,都累得受不了,现在少了一个壮劳力,顾长光一个人的话肯定得累坏。
卫氏心疼男人,肯定是不忍心的。
“到时候我腿上的伤好了,也去田里帮忙。”顾明良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爹,你多少年没干活了,我慢慢干就是了。”顾长光摆头否定了这个提议。
他说的是实话,顾明良在衙门当差多年,身子也不如一般年轻人壮实,耕田是最苦最累的活,显然是不成的。
若是累出个好歹来,要请大夫看病,又要花费银子,对于他们家来说,那才是得不偿失。
“要不到时候时候,我请几天假,回来跟二弟一起把田耕了。”顾长荣建议道。
“胡说什么,你以为衙门是什么地方,能随便请假的。”
哪晓得话才说出口,就被顾明良喝了一句。
“难得要请两天短工?”
李氏这话一出,大家都是摇头。
现在短工的价钱可不便宜,特别是农忙的时候,还是干最重的体力活,不仅得管茶饭,每天至少得二十文的工钱,二十亩地耕下来,怎么也要个把月,那可就是六百文钱。
这对于顾家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爷爷,村头吴爷爷家不是有牛么?”
想了想,顾云浩忍不住提议道:“牛耕地是要快一些吧。”
闻言,众人都是眼前一亮。
顾明良当场就拍板道:“到时候给吴家说好了时间,用牛来耕地,每天给他们家二三十文钱,想来也就是十天左右就能耕完,比请短工强。”
听了这话,大家哪有不愿意的。
卫氏更是一脸的笑意。
这样一来,不仅不用顾长光一人耕地,甚至直接所有的田都用牛来耕,比先前还轻松了不少。
一家子又闲话几句,就各自回房睡觉。
西侧屋子里,卫氏抱着顾云浩,在他的小脸上亲了好几口。
“好儿子,果然聪明!”
顾云浩嘿嘿一笑,心里也有些无语。
当个小孩就是这样,不管干什么,大人看着喜欢了,不由分说就对着脸上来一口。还有那些喜欢逗孩子的,时不时就爱摸摸头、捏捏脸什么的。
不过好在经过这么几年,也算慢慢习惯了。
“好了,你别总是逗儿子,等会他玩起来,身上又要发汗,这大热天的……”
顾长光一面脱鞋,一面说道。
“今儿也算是难得了,爹居然这么容易就答应让幺娃子去念书,我可是没想到。”
卫氏意犹未尽地说着刚刚的事情。
“爹心里有一杆秤。”
“要我说,爹还是有些偏心大房。你说说到衙门当差多好啊,不用干体力活不说,还能有些收入,一辈子也算是有个盼头了。”想起衙门的差事,卫氏还是忍不住羡慕。
“行了,你男人不是那块料,万一在里面得罪个什么人,说不定还惹来祸事嘞。”
“也是,现在能让儿子念书,才是最大的事儿。”
卫氏也点了点头,又摸摸顾云浩的脑袋,满脸的慈爱。
二房这里说着私房话,东侧大房也没闲着。
“你也真是,爹都还没发话,你冒个什么头。”方氏抱怨着顾长荣道:“家里本来日子就过得紧,这以后更得勒紧了裤腰带才行。”
“这话以后别再说了!”顾长荣生气道:“本来去顶差就是捡了便宜,而且幺娃子去念书也是理所应当的,这事算起来还是二房吃了亏,你别多话,弄得家里不安生。”
“我这不是怕两个娃子念书,后面咱们云涛没钱去考试么?要是家里有钱,我哪里是至于计较这些。”方氏嘀咕道。
听了这话,顾长荣也是一叹。
说到底,还是家里太穷了……
“到时候真要花钱,再想办法就成,只是你别想岔了,顾家我们这辈儿,就我跟老二两个,孙子也只有幺娃子跟咱们云涛,原本好生的一家子,和和睦睦的才好。”
“不说别的,就是孩子们以后长大了,互相扶持着,也比没个兄弟帮衬要强些。”
方氏想了想,也觉得顾长荣的话有理,也不再多言。




宦海(科举) 10.第10章:秋收
秋天是在众人的期盼中到来的。
今年雨水丰沛,田里的庄稼也长得好,早在七月间,稻穗就弯的垂了下来。
顾家人看着田里的稻子,脸上也挂着喜色。
前些日子,顾明良用顾云涛的纸笔写了个条子,让顾长荣带去给周师爷。
也不知那周师爷怎么运作了一番,还真是把顾长荣安排到了县衙当差役。
但已经不在顾明良待过的户房,而是进了兵房。
顾长荣心里疑惑,回来问及顾明良此事。
“这是好事,户房的主事是许师爷的人,你去了反而不好处事,兵房的何书吏跟我也有些交情,你过去他也能照看你一二。”
顾明良显然对顾长荣的差事很满意,又指点顾长荣准备些礼物,给周师爷跟何书吏送去。
这一来二去的,顾长荣也开始慢慢地在兵房偶尔说得上两句话,算是站稳了脚。
自从顾长荣去了县衙当差,大娘方氏每天都是笑盈盈的,虽然神色中有几分掩藏不住的得意,但为人也温和了许多。
九月的风一到,村里的人都忙了起来,家家户户每天早出晚归的赶着收稻子。
顾家人也是忙得紧,他们家里能下田的,现在不过只有五个人,田在村里又算比较多的,自然更得要抓紧时间。
稻子熟了以后,在田里可是放不得的,万一要是动作慢了,再赶个几天的雨天,那损失可就大了。
大妞已经满十岁了,也被当成半个大人使,忙起来也得到田里帮忙割稻子。
做饭的事情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二妞身上。
大人们白天在田里忙活割稻子,晚上就在家里搓稻谷。而孩子们也要帮忙做饭、晒稻谷,这就是农忙时候,农村家庭常见的情况。
这段时间,顾明良几人中午都忙得没空回家吃饭,每天晌午,都是二妞做好了饭,带着三妞跟顾云浩,提着竹篮子送到田里去。
“爷、奶、爹、娘、大娘、大姐,这俩个竹筒里我灌了满满的凉开水,你们渴了就喝这个,可别喝河边的凉水。”顾云浩给众人说道,又指了指放在田边上的两个大竹筒。
这个时代河里的水虽然没什么污染,但肯定更是凉些,家里人这些天都忙着干活,身体早就高负荷,可是得要好生保养身子,不然病了更是不得了。
顾云浩知道家里的情况,还真的是病不起……
五人见着他这样懂事,也都是会心一笑,纷纷答应了。
“乖孙啊,奶奶知道了,你还是快些回家去,这稻草割人着呢,别在这里混。”李氏心疼地道。
“奶,我再陪你们会。”
顾云浩摇摇头,干脆理了理田边的杂草,坐下来。
“好好好,都随你,只是小心着些,别到田里来。”
李氏拿着竹筒喝口水,又再嘱咐了顾云浩注意些,就又拿了镰刀下田去。
这里二妞把碗筷收好,放回了竹篮,又检查了一番发现没有漏什么东西,就道:“爷,奶,我跟三妞先回去了。”
“行,快回去吧,记得猪只喂一次,等会过俩时辰再喂第二次啊。”
李氏提高了嗓门吩咐道。
“哎,知道了。”
清脆的声音应了一声,二妞带着三妞一路往家去了。
一直到了天色变得灰麻,几人才停了手里的活,开始背稻谷回家。
就这么前后忙活了将近半个月,方才赶着时间把稻子收完,接下来的日子,就是在家搓稻谷,晒谷子。
虽然是个精细活,但好歹也没前些天那么累。
加上天气连续放晴,谷子晒的也快,一家人倒很是欢喜。
稻子晒得只剩最后一批,众人都是松了口气。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这天中午,家里还难得的割了一条肉,做了顿白米饭,一家子欢欢喜喜地吃了饱饭。
饭后,大妞忙着收拾桌子洗碗,二妞就开始吵嚷着要打枣子。
其实枣子好些天前就已经开始泛红,只是家里在忙,也没人顾得上打枣,只有孩子们嘴馋了拿着竹竿打些下来吃。
但顾云浩他们家的枣树长的大,今年又结的密,就算是孩子们平时打些,也还是剩了许多。
眼看着树上的枣子已经红透,又收完了稻谷,才稍微有那个闲心去打枣子。
“也好,咱们赶着把枣子打了,吃不了的就像幺娃子说的,先晾成干枣,入了冬看看城里有没有人收。”顾明良说道。
“就是,早该打了,我看再过两天,估计就得烂了。”李氏也点点头,说道:“就算卖不成,给孩子们当零嘴吃也成。”
闻言,顾云浩嘿嘿一笑:“奶,我们哪里吃得了这么多。”
这倒是实话,顾家的这两个枣树本来就长得大,每年都得结好些枣子,就算晒干了,也能存好几口袋。
因着这东西不饱肚子,除了给孩子们吃,平时大人们也就是偶尔用来泡泡水喝,而且还是在冬天的时候,因为夏天基本大家都是喝凉水,倒是连泡水都省了。
听到家里大人也说了要打枣,二妞一下就兴奋起来,连忙去外面找专门打果子用的长竹竿,以及捡枣子簸箕。
其实爬树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那都是小菜一碟,但顾家的枣树长得高,因而上树打枣的自然就是顾长光。
顾长光上了树,接过二妞递上来的竹竿,对着枣子枝敲了一竿子,就见红红的枣儿不停地往下掉。
下面顾云浩几个孩子居然一时都捡不过来,最后就连方氏跟李氏两人也开始帮忙捡枣子。
“哎呀,枣子打到我背上了。”
随着一个笑声响起,二妞站起身来摸了摸背。
“幺娃子,你小心些,别忘树下去。”
这里李氏生怕二孙子也被打到,连连吩咐道。
“奶,没事,这枣子敲一下不疼。”二妞嘿嘿一笑,说道。
“那也得注意些,你弟还小呢。”
见李氏坚持,顾云浩自然点头答应。
附近的孩子也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也都跑来顾家混枣子吃,顾家人自然不会在这事儿上小气。
大人孩子乐乐呵呵地忙了一下午,直到天色灰麻,方才把枣子收完……




宦海(科举) 11.第11章:开始念书
正月已经过去了,但天还是有些短。
随着两只公鸡此起彼伏的打鸣声,顾家人开始起床。
最早醒的是大妞,一洗漱完就连忙进厨房给家里人烧水做饭。
在堂屋西侧的第一间屋子里,顾云浩也已经醒了。
他自己穿好了衣裳和鞋,就走出了屋子。
进了厨房舀一瓢热水出来,给木盆里加了些,又给平时用的竹筒里到了点,就开始拿着杨柳枝咬开刷牙。
洗完脸,用温热的帕子在脸上一擦,瞬间感觉倦意全无,人也精神了不少,顾云浩就又转身回到屋子里。
从桌上的麻布袋子里拿了一本黄纸皮的旧书,顾云浩熟练的翻开,然后对着书上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一个字一个字的划着笔画。
顾云浩出生在正月里,因而除夕一过,家里人就开始商议着送他去念书的事儿。
而后,由顾明良带着他先去族长家里拜会了下,就算是正式开蒙到学堂念书了。
因着已经进学,顾云浩又拿这个理由说服了顾长光跟李氏,自己搬到了西侧的屋子里,开始了独居一室的日子。
李氏还有些担心小孙子能不能好生照顾自己,但顾明良却颇为赞同。
在他看来,进学了那就称得上读书人,有自己的屋子是应当的,毕竟温书什么的也需要个安静的环境。
顾云浩十分珍惜这个读书的机会。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读书对于农人家的孩子来说,那是非常奢侈的一件事,许多人家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念书了。
就算是家里有点积蓄,短视一点的人家,都可能拿去再买田买地,怎么也舍不得拿钱给孩子念书的。
当然,读书虽然花钱多,但读好了,得来的回报也是难以想象。
多年寒窗,一朝中举,那么整个家族也能跟着改换门庭。就算考不上举人,能考上个秀才,那也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了。
虽然大多农村人不知道秀才到底有什么实际的能量,但仅仅凭着免税这一项,就足以让所有农户人家心生向往。
顾明良更是比一般人知道的多些,所以费尽心思的想要家里出个秀才。
而顾云浩则更是心思清明的很。
读书科考,这可是他在这个时代唯一的出路。
必须好生把握机会。
因着知道念书的不容易,顾云浩自从一进学,就丝毫不敢懈怠,在学里跟着先生读书,回到家里也不放松,每天早早的起来,对着书记字。
书是从顾云涛那里借来的《百家姓》,虽然已经很破旧,但字体仍看得清,顾云浩也很是珍惜。
一般来说,像顾云浩这样才入学的蒙童,初学的都是《三字经》,要《三字经》念完了,才开始学《百家姓》,随后再是《千字文》。
但顾云浩入学了这将近一个月,听了学里的先生带着他们通读过几次《三字经》,而后又自己回家用功,却是差不多都能背下来。
加上他本就是个成人的“芯子”,理解能力要比小孩强些,《三字经》本生就不是什么难理解的,对他而言根本也称不上有什么难度。
知道《三字经》主要是教蒙童们识字的,所以顾云浩也不再在上面多费什么功夫,开始借了顾云涛的书来看。
学《百家姓》也是一样为了认字,但他现在也没有旁的办法,家里就这么两个念书的人,而顾云涛正在学的《千字文》是绝对不可能借给他的。
但是顾云浩也不挑剔,毕竟他现在许多字还认不全,更多的是对着书来记字的笔画。
字要确实要比前世所用的简体字难记一些,但也跟繁体字差别不是很大。
顾云浩根据前世对百家姓的记忆,再对应简繁体字的转化,也差不多能认识个大概,索性就当做了自己的认字读本。
123456...9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