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宦海(科举)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司徒隐
就连方氏,见着公婆给二房拿钱买纸,也没有说什么。
这倒是二房人完全没有想到的。
见着不必动用私房,卫氏跟顾长光自然也不会推说不要,便接了钱去给顾云浩买了好些纸墨回来。
说是好一些的纸,实际也就是一百文一刀的竹纸,只是这纸稍微厚一点,写了字不会浸墨漏墨,可以两面都写罢了。
自这以后,顾云浩每天的事情就多了一项,那就是抄书。
最先抄的自然是还正在学的《幼学琼林》。
抄好之后,顾长光又专门去城里帮着买来一大张黄皮纸。
卫氏按着书页的大小把黄皮纸裁剪了当书的封面,二妞则先开始小心翼翼地用粗麻线装订里面的书页。
先是将书页装订好了之后,再装书面。
装订的样式自然也是比着旁的书本来的,装订完之后,二妞还细心的将书页慢慢裁剪整齐,最后看着成品,顾云浩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比外面书店卖的差远了,但还是比族学里八十文一本的书好上不少。
《幼学琼林》虽然不过两万多字,但他原本就只有晚上那么点时间,加上为了字迹工整,抄书的时候还是刻意放慢了速度,最后,顾云浩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抄完。
之后,他又抄了《千字文》、《千家诗》跟《声律启蒙》。
看着还有些纸,顾云浩想了想,就开始抄四书。
虽然现在还没开始学,也还是可以抄了,留着有空先看看。
于是按着四书的治学先后,顾云浩将剩余的纸抄了一本《大学》。
至于其余的书,他也不着急,反正有这个自己抄书装书的法子,等后面没钱买书的时候,自己抄一本用就是了。
顾长光见儿子这些日抄了这么多书,怕书本积了灰,也忙找了一块木头,做了个简易的小书架。
这书架做的很精细,大小也适中,刚好可以放在顾云浩屋里的书桌上。
这样一来,顾云浩也算是个有藏书有书架了。
珍惜地摸了摸这些日子抄好的书,又一本一本的放好。
要是在前世,各种书籍随处可见,买本书跟吃顿饭一样随意,若不是在这个时代亲身经历,哪里能切实体会到纸张书籍的得来不易。
想到这里,顾云浩不由生出一种要好生读书的情绪来。





宦海(科举) 20.第20章:救人
十月天高云淡,正是外出游玩的好时候。
这天午间散学的时候,顾明琮将学童们留下来,说道:“今天下午,我有些事情,尔等且回去自己温书,明日一早交五篇小字来。”
“是。”
一听这话,众人脸上都是掩不住的兴奋,忙齐声答应道。
待顾明琮走出了讲堂,大家就开始收捡书本纸笔。
“云浩,等会干嘛去?”
问话的是顾云海。
顾云海今年十岁,是族里三叔顾长杰的儿子,自小到大都很皮实,但为人也颇为仗义,倒是跟顾云浩关系不错。
“家里这些天在忙着呢,看看回去能帮忙做些什么。”顾云浩不假思索地答道。
这是实话,秋收过后,一般都只在稍微松口气之后,就又要接着赶种下一茬庄稼。
以前他年纪小,家里农忙的时候帮不上什么忙,但现在好歹也八岁多了。
虽然他爷奶跟父母仍都坚持不让他下田,但顾云浩也还是想要分担一些,就主动承担了打扫、喂猪这些家里的杂事。
“难得今天先生有事,咱们也好久不在一处转转了,下午不如去河边摸鱼吧?”顾云海笑着劝道:“田里的活你又帮不上忙,咱们就去一个多时辰就是,耽误不了你家里的事。”
“就是这话,云浩,你可好久没跟我们一起了。”赵明也在一旁帮腔道。
心里暗暗算了下时间,顾云浩见拗不过他们两人,只得含笑应下。
三人整理了案桌,跨上书袋,一路到了村里小河的最上端。
这里河面较宽,因着石块比较多,水很浅,不过才到膝盖,倒是个摸鱼的好地方。
河岸两侧没什么人家,很是静谧。
“就在这吧,赵明,咱们下水看看有没有,云浩,你去上面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地方。”想了想,顾云海说道。
赵明也是一面脱鞋挽裤腿,一面点头赞同道:“若是没有的话,就干脆往河里扔石头,把鱼给赶下来。”
顾云浩原本也没打算下水,见他二人都如此说,自然点头答应。
一路顺着河边往上游走,听着河水流动的声音,很有一种平和舒畅之感。
河流的上游,有一水坝,因这里的农户家里大多是水田,所以水坝里的水都是蓄着,一般到旱天无雨的时候,就会开坝引水灌田。
顾云浩一路到了水坝附近,却是隐隐听到有人呼救。
不想其他,连忙循声而去,急急往水坝上赶。
到了水坝,就见一个小女孩正在水里挣扎。
这水坝并不很大,也只有三米多深,但因着今年雨水丰厚,也没放过水,所以坝里的水深也还是有将近两米。
因为知道这里的水深,顾云浩也不通水性,故不敢贸然下水,就忙跑到坝口处找来一根竹竿。
“你别急,抓紧这竹竿,我拉你上来。”
顾云浩对着水里的那小女孩大声喊,然后就拽着竹竿的一头,把竹竿递了过去。
好在这小女孩落水的地方离坝堤不是很远,又没有很用力扑腾,还余了些力气。
待那小女孩抓住竹竿之后,顾云浩就用力的往岸边拉。
等最后到了坝堤边缘,忙伸出手去,一把将人拉了上来。
不知是因为感觉水有些凉,还是被吓到了,小姑娘上岸之后,就一直蜷缩着发抖。
“没事了,别怕。”
见着有些不落忍,顾云浩声音也低柔了不少。
小姑娘浑身的衣裳都湿了,他倒是有心学前世电视剧里面演得那样,豪气的把身上的衣服一脱,给人小姑娘披上。
但现实就是这么坑人。
他也只穿了一件单衣,脱给了别人披的话,他就只有光着身子……
虽然年纪不大,但若真是在人家姑娘面前宽衣解带的,那肯定是不行的。
故而见着小姑娘湿漉漉地缩在一起,他也只能爱莫能助。
“你怎么会到这里?要不我先送你回家吧。”顾云浩问道。
言毕,顾云浩就站起身来,准备去拿先前被放在一边的书袋。
哪晓得刚走了一步,就感觉衣角处微微一滞。
转头看去,却是那小姑娘一脸惊慌地抓着他的衣角。
心知她是吓坏了,顾云浩安慰道:“我不走,只是去拿东西,刚刚我把书袋放在那边了。”
闻言,小姑娘犹豫了片刻,果然放开了手。
拿了书袋跨上,顾云浩正准备问清楚了,送小姑娘回家,却见远远有好些人跑了过来。
“在这里!”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就见几个仆人装扮的人跑了过来。
“小姐,没事吧?”
一个年级稍微大一点的仆人跪坐在堤坝上,一脸担心地问道。
小姑娘似乎见着熟悉的人,面色也不似方才那样煞白,只是也并不说话,只懵懵懂懂地点点头。
“我的儿啊。”
伴随着一个哭腔,又见一名衣着华丽的妇人喘吁吁地跑过来。
“娘。”
小姑娘只唤了一声,就被妇人紧紧地搂在怀里。
“夫人放心,小姐只是落水受了惊,应该没事的。”那我年纪稍长的仆人回道。
一时跟着的下人忙活个不停,又是有去找干净衣裳的,又是拿披风给小姑娘披上的。
见已经不需要他帮忙,顾云浩轻轻一笑,悄悄地转身离开,自去下游找顾云海跟赵明二人。
“云浩,怎么去了这么久?看看我们抓的好东西。”
见着他回来,赵明一脸兴奋地显摆道。
顾云浩上前看了一眼,果然见他们已经抓了不少手掌长的小鱼。
因着没有带竹兜,所以只用一根草杆串着。
“刚前我们就抓了这些,这会子一直没鱼下来。”顾云海疑惑地看着顾云浩,说道:“你小子真去上游赶鱼去了没?”
“去了啊,只是没有赶鱼,是去救人。”
“你就吹吧……”
见两人皆是不信,顾云浩也只是笑笑,并不在意。




宦海(科举) 21.第21章:季老爷
这事顾云浩原本没放在心上,自然也没跟家里说。
哪晓得没过两天,家里人才吃了午饭,就见有人上门来。
“就是这家。”
随着一个声音响起,就见本村村长胡德全一脸笑意地走进了院子,身后还引着三两个人。
“老胡啊,这是什么回事?”顾明良有些诧异,站起身来问道。
胡德全一面把人往院里引,一面说道:“这是府城的季老爷,前儿你们家幺娃子救了季家人,人特地寻了来致谢的。”
说到这里,胡德全又在院子里瞅了瞅,问道:“幺娃子呢?”
“在学里念书呢。”顾明良道。
“哦,倒是我记错了。”胡德全先是一拍脑门,而后又跟来人解释,“那孩子已经进学了,在我们村里的顾氏族学念书,是个顶聪明又刻苦的。”
只见那季老爷虽然一身简单布衣,但丝毫不显寒酸,反而另有一种高贵之气。
听闻顾云浩在学里念书,季老爷眼里明显划过一丝欣赏,而后说道:“农户人家要出个读书郎实在不易,那孩子知晓刻苦,想必是明白家里艰难,是个有心志毅力的。”
胡德全也是连连点头,又把顾云浩夸赞了一番。
“这位想必就是顾家少年郎的祖父吧?”
见季老爷相问,胡德全忙点头:“正是。”
“老兄弟,可多谢你家孙子见义勇为,不然我也就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季老爷上前,对着顾明良行了一礼。
因见着这位季老爷跟自己年岁差不多,顾明良也不好受他的礼,只往旁边一侧,避了一下。
顾明良将季老爷跟胡德全引到院里坐下,又让三妞去端水。
“季老爷客气了,我那孙子也没多大本事救人,想来也是举手之劳罢。”
在县衙当差多年,顾明良自有一套观人之法,见这季老爷虽然衣着简单,但浑身的气势并不寻常,心里也知道此人来路不简单,遂说话也极为谨慎客气。
“过谦了。”
季老爷笑道:“我此番来的匆忙,也未曾备下什么,只有些黄白俗物,也表谢意,请勿嫌弃粗鄙。”
言毕,就见这位季老爷身后的仆人捧出了一个小匣子。
因为是扣着盖子,也看不到里面到底装了什么。
“这不敢当,季老爷不必这样客气。”
顾明良猜到了是谢礼,故而推辞道。
“应当的。若是不收,我们到底心里难安。”季老爷说道。
见他坚持,顾明良也知道人家是不想欠他们家人情,所以也就不再推辞。
“方才听闻说你家孙儿在念书,不知学业如何?听说已有八岁,可还是治四书?”季老爷又问。
这话倒是把顾明良问着了。
他只一心想让孙子好生念书,但实际对学问很是不通,只听顾明琮说过小孙子天资非凡,是个读书的料子,学业在族学也是拔尖,但到底是读没读四书,这个他现在还真是不清楚。
“说来惭愧,我对读书的事所知不多,只晓得学里先生说这孩子还算坐的定,其余倒是不懂了。”
顾明良不由抓了抓脑袋,脸色微微发红,有些不好意思地道。
“我知道,我知道。”二妞却是笑着插嘴,道:“弟弟已经学完了幼学琼林,正在跟先生学大学,只是弟弟说先生也对这书不太懂,所以没怎么教他。”
她平时跟顾云浩关系最好,也最关心这个弟弟,自然晓得的要多一些。
“年纪上倒是差不多是该治四书了。”季老爷摸了摸胡须,点了点头,又道:“不过先生又怎会不太教呢?难道这先生还未进学?”
其实季老爷说的进学是官话,与寻常乡里村名所说的“进学”不同。
因着不懂,在村里人看来,只要到学堂念书了,那就是“进学”,意思跟进入学堂有些类似。
但季老爷所说的进学明显不是这个意思,一般真正的所言的进学,是进入官学学习。
这都是要考上了秀才才行,所以严格的来说,就算是考过了府试的童生,只要没考过院试,那一律都称还未进学。
当然,顾家人包括胡德全都是不懂这些。
但是顾明良懂得察言观色,见季老爷疑惑顾明琮是否进学,就猜到了人家说的跟平时他们以为的不一样。
也不好乱语,顾明良索性就不纠结进学的事情,直接道:“先生是个老童生。”
“原是还未进学,这也难怪。”季老爷叹息道:“老兄弟,恕我直言,既然孩子年岁大了,又开了蒙,也该好生跟着个先生学学经义才是,否则科考上怕是要比旁人迟了不少。”
一听说科考上的事情,顾明良就肃然起敬,神色更是认真了不少。
“季老爷的意思是?难道在这族学里很难考上秀才?”
季老爷也没有掩藏,直接说了出来道:“一般学童四岁开始启蒙,待八岁就开始治四书,十岁到十一岁开始治五经,若是天资不错,十三四岁即可下场。”
这些是顾家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当下全家人包括胡德全都听住了。
顾明良更是激动不已,就连说话也有些颤抖:“意思是十三四岁就能到秀才了?”
这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因着往常见到过的秀才公,大多都是二三十多岁,甚至还有像五六十岁都还没考上老童生。
他原本以为孙子聪明,能尽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个秀才,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有可能在十多岁就考上,他又怎么能不心动呢。
“若是天资不错,又自身用功些,应该是可以的。”季老爷含笑说道。
他说的并不是假话,虽然对于这些农家来说,十多岁出头考秀才是从未听说过,但对于有家底的诗书人家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是,也得须得有先生指点才是。”
见着顾明良一脸的兴奋,季老爷有些不忍地道。
他自然知晓,对于一个农户人家而言,找个好先生跟着念书的花费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
因知道这段时间农忙,季老爷略坐了一会,就再次道了谢,起身告辞。
送走了季老爷跟胡德全,顾家人也是一脸欢喜。
毕竟人家那位季老爷一看就是个不简单的人,还说话行事那样客气,丝毫没有臭架子,大家跟着听了一番他说话,不仅觉得获益颇多,心情也还不错。
“爷爷,看看那匣子里是什么?”
待人一走,三妞就眼珠儿一转,一脸兴奋地瞅着季老爷送来的那个匣子。
“没听人家说是黄白之物嘛,多半就是些银子咯,这都不懂,幺娃子教你的字都忘了吧?”二妞笑着点了点三妞的额头。
顾明良不管两个孙女打口头官司,在众人目光中打开了那个匣子。
众人看清了之后,都是倒吸一口凉气,随即一脸的欢喜。
果然是银子!
李氏接过匣子数了数,居然有整整一百两……
这可是不一笔小钱,顾家人兴奋之后,就有些不安起来。
“爹,你说收人家这么重的谢礼,该不会不好吧?”卫氏有些犹疑地问道。
顾明良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想了想,叹口气说道:“对于那些有讲究的人家,银钱不算什么,就怕跟不相干的人沾染上,人家这是不想欠咱们家人情呢。”
闻言,众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们本来也没想过要巴结谁,现在见顾明良这样说,自然也是不觉得有什么。




宦海(科举) 22.第22章:一百两
一百两银子,对于顾家人来说,简直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收入。
因着这个事,一家人这一整天都喜笑颜开的。
平时管家的李氏更是谨慎的很,就是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隔一会就下意识地摸一摸挂在腰间的钥匙。
不仅感觉家里的门没锁好,期间还叫二妞回家里看了看。
即使后来二妞回家看了,说门户没有问题,锁的很严实,李氏还是有些不放心,时不时往家的方向瞅上一眼。
“你这简直是穷人发财等于受罪。”
顾明良不由有些好笑道。
“阿奶,你就放宽心吧,不说家里还有三妞在,就说咱们虽在田里,但离家又不远,没事的。”大妞也是笑着劝道。
“奶,你得习惯了才行,享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嘞。”二妞笑道:“幺娃子念书念得好,大娃子也到城里读书了,等家里出了秀才,那你可又得怎么办?”
二妞说的这话很是讨喜,众人眼里都带着了几分憧憬。
供养两个读书郎实在是不容易,可不就是希望能考个秀才,走出一条出路么。
顾云浩下午回来,就感觉家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刚吃毕晚饭,爷爷顾明良就一面抽着旱烟,一面叫李氏把东西拿出来。
“今天家里来了个季老爷,说是前两日你救了他家孙女,人家给你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谢礼。”顾明良对着顾云浩解释道。
言毕,就见李氏捧了个小匣子出来,放到平时吃饭的圆桌上。
顾明良打开了匣子,里面装的全是银锭,每个银锭都是十两的模子,一共刚好十个。
又扫了一眼众人,顾明良说道:“我想着,这钱还是应该给幺娃子,不该算公中的收入。”
说这话的时候,顾明良的目光落在了方氏的身上。
很显然,这是担心大房有什么想法。
听到说是要把这一百两都给二房,方氏心里羡慕极了,但这是因着顾云浩才得来的意外之财,也不好说什么。
加上顾长荣私下跟她说了许多,方氏也知道顾云浩学问现在比儿子顾云涛好,说不定家里后面得靠着二房,虽是羡慕,但也明白不该因此坏了家里人的情分,不然说不定以后得不偿失。
“都听爹的。”
想了想,方氏只轻声说了一句。
反正他们大房有顾长荣在衙门当差,顾云涛念书和考试又都有公中出钱,倒也不是很缺钱。
听了方氏的话,顾明良点点头,表示满意。
这对二房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一百两可不是个小数目,上好的良田,也至少能添置十亩,就是在县城,这钱也足够买个宅子了。
“爹,这……”顾长光显然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虽是惊喜能有这样大一笔钱,但心里也是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毕竟家里的规矩在那里,除了二十亩田每年的收入和顾长荣当差挣来的公食银要归公中,两房另外收入的也要一半交给公中,剩余一半才能自己存着当私房。
“爷爷,家规不可废,还是该按着规矩才是。”顾云浩一脸认真地道:“照我来说,还是五十两给阿奶收着吧,另外的五十两就给我娘收着,到时候考试用。”
“不行,科考念书的钱公中来出,这是先前说好了的。”顾明良摇了摇头,说道:“你这样说是好心,只是这样的话,反倒让家里人生份了。”
顾云浩转念一想,觉得他爷说得也有道理。
经过一家人的商议,总算是决定了这钱的分配。
首先是分做了两份,其中六十两归二房的私产,用顾明良和李氏的话来讲,留着到时候给顾云浩娶媳妇。
剩余的四十两,归了公中,让李氏收着,准备翻了年给家里重新盖房子用。
“等过两天老大回来,先让他到城里打听打听行情,遇到有价格合适的砖瓦可以先买着。”
李氏笑眯眯地说道。
他们家现在的房子是泥瓦房,虽然占地面积大,修的也很宽敞,但总归也还是有些年头了,乃是当年顾明良的父亲修的。
顾家人很爱惜东西,房顶上的瓦每年都翻,墙体看着有哪里不对劲,也是立马就修补好,虽然现在还能住人,但好歹也经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看起来也确实是有些不太好。
“要盖就盖大房子,等到时候云涛、云浩娶媳妇有了重孙,也才住得下。”
顾明良想的更是长远,甚至连以后重孙的屋子都要规划上。
不过他这么想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盖房子是大事,而且这次是准备修的砖瓦房,只要修好了,可是能管好些年,自然得一次性弄好。
若是后面家里人口多了不够住,再重新盖房子,那可就不划算了。
“爷爷,四十两银子不晓得够不啊?”
能盖新房子自然好,但顾云浩还是有些担心。
“应该也差不多,到时候木头和院子里铺的石板都是现成的,不必再花钱买,只是砖瓦跟匠人的工钱是大头。”
顾明良想了想,吸了口旱烟,继续说道:“就是不够的话,那也应该差不了多少,到时候家里再拿点银子出来就是了。”
说到这里,顾明良又侧头问李氏:“家里现在还有多少钱?”
1...678910...9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