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疆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青叶7
“不想。”叶青果断的回答道:“而你也想错了,即便是想要收复中原,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欲速不达的道理,想必你也很明白。建康一役的战败,谏官汤邦彦把罪责归在了叶衡与转运使白秉忠的身上,以及皇城司打探敌
第一百八十八章 中州集
第一百八十八章中州集
叶青如今的想法很简单,而这也是他拉拢武判的重要原因,便是借助泗州这个地方人流汇聚的特色,在各个地方的消息随着商队到达泗州后,经过皇城司加以汇总,或者是利用各个商队来成为皇城司延伸到北地金国、草原以及西夏的探子,从而使得皇城司的触角能够尽可能的向外延伸,而不是一到泗州再往北,便是如同瞎子一样了。
若是说在来泗州之前,叶青还只是单纯的想要把皇城司牢牢的握在手里的话,那么随着他进入泗州城,见到了桑昆之后,他突然间觉得身处历史长河里头之后,时间完全过的比史书上记载的要快的多。
若是按照史书上的记载,这个时候草原上的蒙古人,依然还是身处金国人统治下的水深火热之中,草原部落之间同样是混战不断,铁木真如今也完全没有在草原上声名鹊起。
当然,即便是此时此刻,身处这段历史之中,一切还依然是在按照原有的轨迹发展,但那种身处当中之后,从细微之处感官到的形势紧迫感,完全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般从容不迫。
所有的一切仿佛都是加了快进一样,特别是对于叶青这种知道历史轨迹的人来说,历史的车轮虽然依旧缓慢,但当你知道结果会是如何,当你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形势,都在瞬间变化着的时候,当你看着南宋朝廷依然还是如此安逸的时候,就会觉得时间过的真的太快了。
皇城司显然已经不能只满足于对南宋信息的掌控,何况南宋即便是再乱,这个时候除了小规模、不成气候的农民起义外,不会有其他影响朝局的大动作。
但北面金人、鞑靼人、夏人的变化,则是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南宋朝廷的动荡与局势,所以皇城司在叶青的心里,除了是他自己的护身符外,还更要是一个遍布各国的重要情报机构的存在才行。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恨不得哪怕是草原深处的消息他现在都能够知道,都能够一清二楚的掌握在手里。
武判身位皇城司的正将,又身处泗州城如此要地,完全是最为合适的人选。
当然,在叶青看来,一个皇城司正将完全不够,但若是能够加上来来往往泗州的商队,再加上淮河对面,李清照暗地里资助的那些人,那么以泗州城为中心的情报网,就可以在短时间被自己建立起来。
而这一切,从他渡河的这一刻,便算是真正的开始了,至于能不能把对面的近三千人拉拢过来,他相信难度不是很大,泗州城有的是商队,给里面一下子塞上三千人或许不容易,但若是长时间的慢慢渗透,加上泗州皇城司的暗中协助,这一切应该都不算是什么大问题。
“用不用我派些人手跟随您过去”看着叶青即将踏上金国的土地,武判心中没来由的一阵激动。
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能够渡过淮河,踏上被金国占据的土地,这对一个大宋的武将来说,仿佛都带着一股莫名的荣耀似的。
“不用了。那个人不能再留着了,如果放了他,范念德或者是刘蕴古,立刻便会知道我踏入过金国的土地的事情。”叶青回头笑着说道。
“是,末将明白了。”武判看着登上船的叶青,仿佛这一刻一下子觉得叶青原本高大的背影伟岸了很多。
心中升起一股崇敬之情的武判,看着船缓缓驶离了河堤,不管怎么说,叶青踏入敌方疆界,并不是为了他个人,而是为了给皇家办事儿,才不惜铤而走险的举动,确实是值得他敬佩的。
“叶统领保重,泗州之事儿末将一定替叶统领办好,让您凯旋之时无一点儿后顾之忧。”武判突然对着驶离的船喊道。
“有劳了。”叶青的声音远远从河面上传了过来。
就像是仿佛一下子知道了自己下半辈子的奋斗目标一样,站立在河畔的武判此刻神采奕奕、精神振奋的望着东方升起的朝阳,渐渐给清冷的淮河水染上了一层金色。
船缓缓行驶在淮河水之上,十几人在一艘渔船上倒不是显得拥挤,一直默默不做声的老刘头,看着船已经快要到河心了,武判才率领着自己的属下离去。
“此人可信吗”老刘头看着叶青在船舷处,以及小小的船舱内左敲敲右敲敲的问道。
“这船不会也是那董晁提供的吧”叶青抬头问道。
“没错,此人倒是颇为义气,虽然领着一群乌合之众在跟金人周旋,但也算是颇有成效。只是就像是他说的,如今不比当年了,百姓们也渐渐适应了金人的统治,见到金人已经不像从前那般恨之入骨了。而他们之所以恨金人,要么就是家里的亲人曾经被金人所杀,要么就是因为金人而家破人亡。”老刘头颇有些无奈的说道。
“正常,不管是哪里的老百姓,只要能够给他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至于谁
第一百八十九章 探营1
董晁并没有想到,那老刘头等人嘴里的大宋统领竟然如此年轻,他还本以为自己会见到一个,最起码年岁跟他差不多,四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伟岸男子,但却没料到是一个虽然身材高大,古铜色皮肤,脸上一直带着随和笑意的年轻人。
董晁一路上打量叶青的同时,叶青同样也是在打量董晁,四十来岁的年纪,有着后世人们眼中山东大汉的形象与特征,看起来质朴、憨厚,身材壮实,话语不多,笑起来之后,发黄的大板牙格外显眼。
显然董晁更喜欢叶青等这一帮从南边过来的待在九岗山上,而不是选择秘密驻扎在忠庙镇附近。
所以当叶青自己一人跟着董晁前往忠庙镇探探情况时,董晁明显松了一口气。
不论叶青这帮人手里那柳轻烟交给叶青的信物,让董晁多么信任,但说到底,董晁心底里多多少少的,对于叶青这一帮人还是有一点儿不放心的。
毕竟董晁他自己的手底下有着近三千人,若是南边过来的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心思不正,或者是跟金人之间有着关系,只要稍稍透露一丝口风,自己这三千人恐怕就将被金人连锅端,而自己到时候可就是追悔莫及了。
叶青从上山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儿,看着四周董晁带来的人,一个个虽然已经极力的想要表现出友善的态度来,但神色之间依然有时候,还会不经意的流露出对自己等人的那一份警惕。
董晁想不到叶青竟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儿,随和的笑容背后,董晁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眼眸深处的精明与敏感,脸上有些不好意思的看了看叶青,而后说道:“叶统领一个人怕是路上没个照应,不妨让刘兄弟一起吧,前些日子他也熟悉了这忠庙镇,到时候我有什么给叶统领解释不清楚的,可以让刘兄弟给您解释清楚。”
“那如此是最好了,谢谢董大当家的。”叶青对着董晁拱手说道。
董晁嘴里的刘兄弟,不用多说,显然就是已经跟他混熟了的老刘头。
本以为老刘头这些日子以来,已经能够完全取得董晁的信任了,不过看眼下的情势,这董晁显然也不是一个毫无城府之人,最起码这些日子在老刘头的旁敲侧击之下,还保留着一份警惕,并没有说是真正把老刘头当成自家兄弟般看待。
一路上董晁对叶青都颇为尊敬,即便是他们再不懂,也知道南边这过来的一百号人,身后的皇城司意味着什么。
董晁带着一个手下,叶青带着老刘头,在换了董晁给准备的粗布麻衣之后,四个人走在前往忠庙镇的路上,并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
何况金人对于淮水岸边的村镇管理并不是很严,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依然放在一些颇有军事地位的州城上,对于村镇的管理,他们也很难把握的精准。
即便是如今南下之后的大宋,也不过是对于重要的州城统治上心,对于往下一集,更加偏远一些的村镇,自然是没有多少人会在乎,更不会去费尽心思、耗费财力物力的,跟一帮乌合之众兜圈子,何况他们人手不够,也忙不过来。
金人的一切都是照搬大宋朝廷的体制,管理体制上,自然而然的就有着更多的漏洞以及触摸不到的地方了。
当然,显然金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儿,从他们开始迁都燕京,就足以说明,经过几十年放羊一般对中原的统治后,他们也学会了把朝廷的重心渐渐难移,渐渐的把自己不再当成一个侵略者,而是土地的正统统治者,开始用心的打理自己打下来的江山了。
走到快要接近忠庙镇的时候,董晁领着叶青三人,并没有直接进入忠庙镇,而是从一个小路口往北行。
“金人的商旅并没有驻扎在忠庙镇里头,而是在镇北面支起了帐篷,有时候从酒岗山,或者是老子山都能够看见他们的营地升起炊烟。”董晁边走边像叶青解释道。
“他们驻扎几天了即便是驻扎在镇子外面,但他们也得有人进镇子买些东西回来吧”叶青望着笔直的黄土路,根本看不见所谓的帐篷。
“每天都会有人进入镇子里买东西,每次都会是两架马车同行,金人打扮,带着兵器,还算是守规矩,买卖都给钱。”说话的老刘头显然早先已经探过金人商队了。
具体人数当初也还是老刘头探来的,所以此刻老刘头也算是颇有发言权。
“算上今日四天了,像是在等什么人一样。北面有条小河流过,所以他们才会驻扎在北面,这就解决了他们用水的问题。”董晁露着大板牙说道。
“可能分的清楚他们的主帐跟次帐知道这五百二十七人里面,具体都是些什么人了吗”叶青随着董晁的脚步,缓缓的踏进了一片庄稼地里。
而后沿着阡陌继续往前,钻入到了一片密林里面,走了不多时,只见一条小河便出现在了眼前,潺潺流水清澈见底,甚至能够看到鱼儿从水中游过。
&nb
第一百九十章 探营2
叶青看着董晁满脸忧心的样子,笑而不语。
老刘头在泗州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已经把董晁的情况全部告诉了自己,所以现在看到董晁当着自己的面哭穷,显然董晁是把自己当成了如同易安居士李清照一般的财主,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好处了。
至于董晁所言的少年人、孩子等这些情况,老刘头也曾不止一次跟他说过,董晁这些人的战力,完全是凭借当年第一批跟随他落草为寇的那般人撑着。
余下的两千多人,就像是斜风细雨楼里的伙计跟丫鬟一般,都是小小年纪,最大的不过十七八,最小的莫过十五六,要么是当年金兵兵败时,残杀了他们父母后成了孤儿,被抱上了山,要么就是跟着父母一同跑到了董晁的山头。
女子大部分都被董晁偷偷送入了南边,由李清照接手来照顾,而剩下的男子人数也多,自然而然的就一直追随着董晁,一直在山上或者是水里成长。
但不管怎么说,在叶青看来,董晁绝对是一个大善人,金国、大宋之间战争所造成的流离失所,伤天害理的后果,让董晁这么一个憨厚、质朴的汉子,无怨无悔的替金国、大宋为他们积了不少真正的功德。
若不是董晁、易安居士李清照这样的真善人存在,恐怕北地这茫茫大地之上,在十多年前,就又要埋骨几千个甚至上万个幼小的男女尸骨了。
而历史只会记住战争的残酷,却从来不会记住铁骑撤退、喊杀声消散后的战后残酷,白骨森森、伏尸遍野、恶臭漫天,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北地了。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永远是伤痛,战争后的伤痛而形成的伤疤,若是不及时有效的处理,那溃烂的伤疤甚至比战争死人还要多,还要更加的残酷。
而董晁这样的人的存在,就像是清道夫一样的存在,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的收拾着战争过后的残局,治疗着那些即将溃烂的伤疤,使战争带来的伤痛危害降到最低。
走了一路的汗渐渐消退,坐在树林里面,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若不是前方不远处是那金人商队的营地,若不是他们带着差事儿的话,在叶青看来,若是能够从树林打几只野味来个烧烤,真是快活似神仙了。
听着董晁继续的哭穷之后,叶青歪头随和的笑了下说道“我倒是有个赚钱的办法,就是不知道董大当家的带领的这些人,有没有决心离开故土去闯荡一番。”
“哦不知道叶统领有何好办法”董晁见叶青终于搭腔,立刻在树下坐直了身子,看着叶青问道。
“哪里的黄土不埋人董大当家的都这般岁数了,其实啊,要是我,就算是不为自己考虑,也该给山上那些跟野人似的孩子们考虑考虑,他们总不能一辈子就呆在山上,东躲西藏的过一辈子吧终究还是要走下山,要像人一样的生活才是。”老刘头跟叶青之间默契极深,刚才叶青不经意的扫了他一眼,这老东西立刻知道了叶青心里的想法,于是这就开始敲着边鼓蛊惑董晁了。
董晁扭头看了看旁边一脸轻松的老刘头,而后又看了看叶青,想了下后问道“还请叶统领赐教,不知道有何方法能够解九岗山之困。”
“人心要是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如今宋金边地和平,看样子这几年都不会发生战争了,而大宋向来更是以和为贵,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在短时间内能够收复中原,所以你们的存在,就变得可有可无了。金人可以不理会你们,我大宋朝又没有义务照顾你们,所以落草为寇后,失去了抗金收复中原等候王师北上的动力后,你们的前景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对不对”叶青拔了一根野草嚼在嘴里,微苦的滋味儿让舌苔都是一阵难受。
“仗着易安居士的资助,你们的日子还可以过的不是那么紧吧,但若是长此以往下去,就算是金人不剿杀你们,你们自己就能把自己活活饿死。”老刘头从旁再次搭腔道。
董晁眯着眼睛看了看叶青,又看了看一脸轻松的老刘头,试探性的问道“叶统领此次北上,不会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为了那边的金国商队,而是为了我董晁吧即便是叶统领想替宋朝廷招安我等……。”
“你想多了,朝廷不会招安你们。或许你们可以过河打听打听,淮南东路每年的赋税有多重,这些钱大部分可是要用来养兵的,淮南东路与金隔淮河相望,淮河不是长江那般难以逾越。甚至可以说,金人是想过河就过河,想回去就回去,大宋朝在淮南东路也同样是布防最多最重之地,那么多兵士朝廷养着已经是感到极其困难、捉襟见肘了,裁撤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想着招安你们这几百人,而且还上了岁数的。剩下的两千来人,又是一些战力低下、体格弱小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呢”叶青看着董晁那眯缝着的眼睛,神情轻松的说道。
“那叶统领可是有其他办法”
“办法当然有,只是看你们愿意不愿意了。”
“就看你们愿意不愿意背井离乡了,若是愿意,以后虽然不能保证你们荣华富贵,但保证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的活着,对于我们统领来说,可是不成问题的。”老刘头连蒙带唬的说道“临安城最大的商贾跟我们统领乃是至交好友,如今商队北通泗州、西通夏国,南道泉州,东至扶桑,遍布各地,人手上嘛……缺些能够值得信任的。”
“叶统领的意思呢”董晁看了
第一百九十一章 探营3
赵训乃北地所生。
有砀山人留遇僧者,金人见之曰:“全似赵家少帝。”遇僧窃喜。
绍兴十年,三京路通,诏求宗室。
遇僧自言少帝第二子,乃守臣遣赴行在,过泗州,州官孙守信疑之,白其守,请于朝。
阁门言渊圣无第二子,诏宁信劾治。遇僧伏罪,黥隶琼州。后有自北至者,曰:“渊圣小大王训,见居五国城。”——《宋史宗室》
“商队里有男有女不奇怪,奇怪的是他们说的是汉话。”叶青摇头喃喃自语道。
“那怎么办”老刘头看着叶青问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