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盛唐再临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石肆
“会出资财找人耕种的,哪个不是有家丁小厮、农户长工的主儿,纵是这东西做出来能耕田更快,可于其来说,反正家中有下人有佃户,人手足够,左右不过几天功夫,亦或多几个人手罢了。快慢个一两日三五日,又有何妨,何须平白的再多花钱?”韦仁实的父亲说道:“人手不足的小户家里,倒是需要这个,可却也出不起那份资财啊。”
韦仁实听懂她的意思了,就是这东西做出来,有钱用的,他人手足够,这东西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快个一两天少用几个人手而已,可有可无。而真正急需用它的人,却又不会舍得,或是没有钱来用它。
仔细一想,还真是如此。
“那就算我借长吉兄几贯钱财,打出来自家里用罢。婶婶知道,我家里皆妇孺,正是需要这东西。”韦仁实笑道:“还请婶婶答应,不出三月必还,小侄可立下字据。”
“你与贺儿乃是至交,几贯铜钱而已,婶婶怎会信不过贤侄。”李贺的母亲很是大度的一挥手,叫人去拿铜钱去了。
然后,又回头继续对韦仁实笑道:“贤侄改良出的这耕犁,倒也不必在意能不能叫人出钱来租用。若真有那般好处,不必去找人来租,只要往……”
听他这话,韦仁实一愣,脑中突然好似闪过一丝明悟,可那念头却又不太清楚。
曲辕犁用来挣钱,他自然是没有报多大希望的,只觉得能换来些粮食之类的,积攒个小本儿就好——这原本就不是用来挣钱的东西。
工具是给人用的,特别是农用的工具,普天之下的农人全都能轻而易举的得到它、使用它,才能体现出它的作用和意义——等等!
普天之下所有的农人,都能得到它、使用它!
曲辕犁的好处、进步,自然是不用说的,如果它传遍普天之下,用遍普天之下,能够取代现有的长曲辕犁、直辕犁,那么全国土地的开垦、耕作都会得到一个提升。
而从这个过程中,获利最大的是谁?
想到此处,韦仁实清楚了。也猜到了李贺母亲那没说的后半句话。
到底是当过县令夫人的人,这份眼光也是有的。
韦仁实叹了口气,抬头对李贺的母亲说道:“婶婶说的对,只可惜小侄没有往上进献的门路。”——他总不能抬着一架曲辕犁去县衙敲鼓,说我改良了耕犁,要献给朝廷,献给皇帝吧!
听见韦仁实突然这么说,李贺母亲心里也小小的吃了一惊。暗道此子才思敏捷,这么快就猜到了自己的想法,反应了过来。倒也不愧是自家孩子的总角之交。
做母亲的,总觉得自家孩子总是最好,何况李贺虽然年少,但已经才名在外。便觉得也只有这等才思敏捷之人,才配与自家孩儿结交。
“贺儿的阿耶生前为官,若是还活着,许也能帮贤侄找些门路。只可惜……”李贺的母亲摇了摇头,一边说着,一边将童子拿来的铜钱递给了韦仁实。





盛唐再临 第四章 我有一法
翌日一早,韦仁实起来叫喊了兮儿,一起跑出家门,沿路不快不慢的跑了起来。
跑步,做操,韦仁实是在锻炼身体,兮儿则纯粹是看着有趣,加之韦仁实要求,才跟着不紧不慢的学个样子。
但韦仁实也并不要求过高,刚开始而已,模仿也好,耍闹也好,形成习惯之后坚持下去,也就达到目的了。
昌谷没有木匠,也没有铁匠,想要打造曲辕犁,得去福昌。
又一碗粟米下肚,韦仁实出了家门,沿路往福昌而去。
福昌虽说不过是一小县,但也是洛州治下,正在去洛阳城的路上,距离洛阳城不算太远,因而人倒也不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曲辕犁一共有十多个部件,韦仁实在福昌县里陆续找了五个木匠,并三个铁匠,每人给了一个部位,或是不能直接拼到一块的几个部位的图样。因每个匠人做的部件不同,为了到时候能够顺利拼装到一起,对接口处的精度就要求的比较高。
给不同的工匠们说清楚不同部位的尺寸大小,这花去了韦仁实大量的时间。
韦仁实的母亲在灯下擦脸,兮儿在旁边端正木盆,打着哈欠。
“吾儿今日外出整日,却是作甚去了?”太夫人柔声问道。
韦仁实知道太夫人一心想要他治学,将来考取功名入仕。
于是撒谎道:“我思索几日,觉得读书不可闭门造车。以前听一个游方道士说过一句话,说是‘不入红尘,焉能看破红尘’,孩儿如今想来,读书也是一样。既然有心入仕,造福百姓,就要知道百姓,了解百姓。不去接触百姓而一味在书房里,以后又如何能为百姓谋福呢。所以孩儿决定往后多出门走走,看看,了解众生,才能做到胸怀众生。”
太夫人有些吃惊的看着韦仁实,愣了一愣,才说道:“我儿这番话说得颇有见地,汝父早年亦这般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儿是该多出去走走。不过,却需切记,万不可荒废学业才是。”
“是,孩儿谨记母亲教诲。”韦仁实点点头的答了一句。
这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灯也是能尽量少用就尽量少用的,否则也会是一笔开支。因而等韦仁实一回来,便早早的熄了灯。
韦仁实也就早早的回房躺下,可是翻来覆去的却睡不着觉。
似醒非醒,似睡非睡,脑中种种记忆此起彼伏,连原本已经忘记的,亦或只是稍一记忆的,甚至于不经意看到听到的……也全然都清晰的浮现出来。
一夜过去,脑海里面繁华如花。睁开眼,又要下地干活去了。
田里农活不好做,韦仁实空有心思,然而这副身体气力不逮,终归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
半晌下来,头晕眼花,汗流如注,恨不得直接躺倒在土上。
太夫人也是满头汗水,咬牙坚持,兮儿一样苦不堪言,犹自奋力。一个在前面用力拉,一个在后面使劲儿推,看着都愁人。
韦仁实叹了一口气。
“韦夫人,韦小郎君!”田埂上传来阵阵呼声。
众人回头看过去,见本地里正正从上面下来。
到了跟前,太夫人十分有涵养的微微见礼,道了句:“韦氏见过里正。”
里正竟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约莫四十来岁的精壮男子,先是往侧旁躲了一步,道:“这可折煞我了。”然后又言:“韦夫人家中尽是妇孺,想来耕地不易。倒也不必急,这几日里其他家户差不多都能耕出来,到时候某喊几个青壮,一并替你家将地耕了便是。”
“耕完还要浇水,昌谷又无水渠,全靠青壮挑水到田里。我家怎可耽搁别人农时?”太夫人摇头说道:“多谢里正好意,我家里虽然耕的慢,也只是多几日功夫罢了。”
里正低头看看,用脚拨拉了几下,道:“不成啊,韦夫人这是白耕——太浅了,石子儿也还没捡出来。本地另有几家孤寡,年年都是某带着一群青壮去帮忙耕种的,不过是个捎带,韦夫人不必客气。”
韦仁实见里正如此热情,心下好奇,看看里正那有些紧张的神情,又看看太夫人一副刻意拉开距离的样子,一瞬间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不由心头好笑。
不过笑归笑,却也听出了个疑问来,因而问道:“请教郑里正,我见河上有筒车,怎还需青壮挑水浇地?”
“韦小郎君不知啊,本地近有刀辕川,远有洛水、伊水,水虽不缺,然昌谷之地多在陵丘之上,虽有筒车汲水,但却上不到咱们这里来。”里正解答道:“亏得咱们这里青壮多谢,某就带着各家青壮组了挑水的行伍,各家里轮流去浇地。”
韦仁实眉头微皱,他以为此时应该已经有高转筒车了的。却也不能确定,于是问道:“我知道有一种筒车力道甚大,能将河水送往山顶,咱这儿没有?”
里正笑道:“这种筒车某见过,不过咱这里怕用不成。洛水、伊水太远,刀辕川的水太缓,劲头不足。小郎君所言的那种筒车,须得水流甚急,才有力道。”
总体来说,福昌应该算是平原。所以水流平缓。而高转筒车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才能将装有水的水桶提升,倒入木槽。
昌谷地势略高于福昌其他地方,但也并非高出太多。高转筒车用不成,可有另外一种水车,却正是需要水流平缓才更好的。
这种水车需放在流速缓些的水中,却又能将水源源不断的送往岸上高处。
而昌谷有个后坡,其实是个很低的土丘,但也高过昌谷的田地了。
两者若是结合起来,或许可能发挥出不小的作用。
是以,韦仁实看看自家的几亩地,又看看累的不成样子的家人,想了想,对里正说道:“郑叔,我有一法,可使满村青壮日后免于挑水浇地之劳。日后昌谷的田地,或可基本不需再人力浇灌。我用此法,来换其他青壮替我家耕种田地,可好?”




盛唐再临 第五章 浇灌之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民以食为天”的国度,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在华夏五千年文明中,农具的不断演变,对古代农业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好的工具,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农耕用具不仅缩短了农民的劳作时间,而且提高了劳作效率。
农具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而中国的古代农具,也一直处于远超同时代世界其他区域的领先地位。
刀辕川的水流平缓,而筒车,特别是高转筒车,需要湍急的水流冲击。韦仁实则知道一种需要平缓的水流的水车。
这种水车配合上昌谷随处可见的竹子,韦仁实觉得自己想到的法子,基本上是可以实现一个低配版的。
“哦?”郑里正有些意外,却也好奇,于是问道:“小郎君有什么法子?”
“后坡上挖池以蓄水,通竹相接以为管,用翻车将水引入竹管,使水蓄于后坡上。”韦仁实简单说道:“后坡高于昌谷所有田地,从后坡蓄水池中引竹管通田地。竹管直入田中,钻以小孔,管中水由小孔渗出,直接滴入根系附近土中。如此一来,不需再人力挑水,水自然浇入田中,昼夜不停。若不需浇水,只要将翻车与受水板断开便可。”
“啊?”里正张了张嘴,似乎有些被韦仁实的想法惊了一下,也可能是没有听明白。
韦仁实知道耳听不如眼见,当下也不多说,顺手提了斧子走出几十步,挥斧砍断了几棵竹竿,去了枝杈。兮儿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跑过去,帮着拖了过来。
左右看看,没有铳子能捣通竹竿,只得从竹节处斩开,然后两头削削,塞入另一节当中,串联成管。
“小郎君这是作甚?”里正问道。
韦仁实笑了笑,也不作答,只是继续削了竹竿,竖着放了三根,上面剜了几个小孔。
然后又横着放了一根长些的。在长的那根上面掏了三个孔,将竖着的三根嵌了进去。
又在长的那根一头另外接上向上弯曲的两节,以便往里面倒水。
随手在地上划出三道浅壕,对里正说道:“这是田地耕出之后,种下的庄稼旁边。”
然后将那竹节做成的,简易的竹管套了进去。三条竖着的正好在那三条浅壕当中,一条横着的长的,则正好平行于地边路旁。
接着,又往长的那根下面垫上几块石块儿,使其微微高于竖着的三根。
就像一个“卅”字抹去了下面一半似的形状。
“这跟长的放在地边,一直连到蓄水池。”韦仁实一边说着,一边让兮儿去桶里舀了一瓢水,然后顺着长管倒入了进去,又道:“这就好比从蓄水池里面沿着竹管一直留下来的水。”
很快,水又流入了那三根短的竹管当中,并顺着上面剜出的小孔渗漏出来,湿了旁边的土地。
“懂了!”里正两只手大力一拍,兴奋道:“懂了懂了!小郎君好巧的心思!”
这是一个最简陋的滴灌系统——姑且也勉强算是了吧。
“这套东西若能做出来,日后浇地,就不用再让人从河里担水回来了。”韦仁实见里正看懂了,于是笑道。
“好东西,好东西呀!”里正搓着手,眼里放光的看着地上韦仁实做的简易模型,突然又眉头一皱,道:“后坡上挖个池子,容易的很。竹竿咱这里也不缺,村里也不大,做起来也不是很难。可水如何能引上后坡?筒车都不行,翻车更是不能的。”
福昌的地势其实算是平原,因此就算昌谷地势略高,其实也并没有高出多少。而后坡说是后坡,是村中的最高点,其实也只不过是个土丘罢了。
将水引上去,不难。
“现在的翻车自然不行,不过,我能将其改良,改良之后的便能行了。”韦仁实笑道:“只消找几个轮匠、木匠,给我指使便是。”
“这……”里正想了想,说道:“若真这么做,动静不算小。韦小郎君真能将水引到后坡上去?”
“真能。”韦仁实点了点头。
“此事关乎全村,吾儿慎思慎言!”太夫人听韦仁实答的利落干脆,于是出声提醒道。
韦仁实回头答道:“阿娘放心,孩儿心中有数。”
里正却一时间也拿不定注意。
韦仁实说出的想法是极好的,方才随手做出的模子,若真能照样在村里做出,日后倒还真不愁再挑水浇田了。
可这算是个大工程了,一旦要做,恐怕要各家都出劳力才行。出劳力不算什么,就怕到时候水引不上去,劳力也出了,没个成果,又耽搁了这几日的农时。这可就是罪过了。
“郑叔不用怕耽搁农时,只要人手够,挖池子和架竹管都快。可先找几个轮匠、木匠来,将我改良后的翻车先做出来。”韦仁实自然明白他心里的顾虑,于是说道:“到时候若我改良的翻车能将水引上去,那郑叔也好去村中说话。若是不能,权当我自己耍闹,轮匠和木匠的工钱我来出了便是,也耽搁不了村中的农时。”
一旁的兮儿听见这话顿时一惊,连忙向太夫人看去。太夫人眉头微蹙,但是看见韦仁实面带淡笑,全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犹豫了一下,先忍住了,没有多说什么。
里正思索了片刻,然后很是大气的一挥手,说道:“终归是为了村中,若真不成,这工钱某来出了便是!”
说罢,眼睛却偷偷瞄了韦夫人一眼,被韦仁实看了个正着。心里又暗自偷笑起来。
“多谢里正。”韦夫人微微礼了一下,道谢道。
里正摇了摇头,又对韦仁实说道:“刀辕川边本有一架翻车,小郎君若要改造,兴许能用。明日某就去找轮匠和木匠来。这事情若真能成,于农事有大利,某就带小郎君去县衙表功!说不定,会得县尊的赏赐哩!”
表功好啊,若能奖励些资财就更好了。家中过的这般艰苦,得赶紧设法挣钱挣粮才是头等大事!
“多谢郑叔了。若能入县尊眼中,也是郑叔您的功劳,小子只不过是提了个想法而已,若无郑叔支持,哪里能做出来啊。”
韦仁实不轻不重的稍稍恭维了一下里正,便乐的他爽朗的大笑起来:“这是小郎君的心思机巧,才想出来的办法。某可不会同小郎君抢功劳。”




盛唐再临 第六章 韦氏庶出
从地里回来的路上,太夫人一句话都没有说。
回到家里,单留了韦仁实,这才问道:“我儿方才跟里正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没等韦仁实回答,又自顾自说道:“这几日我儿说话做事,好似换了个人一样!”
韦仁实笑嘻嘻的敲了敲自己的脑袋,答道:“无他,开窍了。日子得脚踏实地的过啊!”
太夫人皱了皱眉,又问:“我儿方才说的,真能做成?”
“八九成的把握。”韦仁实答道:“全赖昌谷地势不高,又正好有个高过全村田地的土坡。”
“真要做成,那就是革新农具。若是能想法子进献给朝廷,就是一件大功劳。”太夫人说道:“你不该那么轻易将作法说与里正的。”
韦仁实心里奇异,感觉这些唐人的眼光很好啊。不拘是李贺的母亲,还是里正,还是自家这位太夫人,都一下能想到改良后的新农具的作用和好处,然后就立刻再联想到向上进献,换取功劳。
这份眼界,让韦仁实对这个时代的底层大众有些刮目相看了。
“重点在改良水车。”韦仁实答道:“而且这东西其实结构不难,到时候做出来,旁人一看就明白了。再者,就算是想要进献,咱们也没有门路。让里正和县衙出头进献,虽然功劳被他们分走一些,但咱们却也省得费事。其实我这几天还在等另外一样东西,是我改良的耕犁。李贺出的钱,做了个样品。到时候若是能行,说不定也可以随着这套灌溉系统一齐进献上去。两样改良农具的功劳,朝廷怎么不给咱家赏几头耕牛,几匹绢帛,几分资财?”
“糊涂!”太夫人很是懊恼的一跺脚,冲韦仁实急道:“何不提前说与为娘!进献农具都是大功,这下倒好,一层层下来,到我儿手里,许本能重振门楣的大功劳,就只剩下些财货而已了!”
“财货多实惠!有了财货,咱家的日子就能好过些。”韦仁实却浑不在意,笑道:“兴许还能雇几个长工呢。反正咱们自己也没有门路,我总不能自己跑京城里告诉圣人我改良里农具吧?”
“我儿说的甚么话!若真是事关重振门楣,老身无论如何也能找出一条门路来!”太夫人气急,一跺脚转身步入里屋,很快便捧出一个木匣来,快步走到韦仁实跟前打开,从里面取出一样用绢帛包裹着的东西,很是小心的打开,露出里面一本古旧的书籍。
太夫人指着那书本,说道:“此乃族谱,吾家乃京兆韦氏出身,汝祖虽非嫡出,外出落户,却也一直与本家交好不断。若吾儿将这等农具先交给为娘,让为娘拿回本家。凭本家之能,如何找不出一条进献的门路?便是直接上达天听也不无可能!虽功劳归了本家,然吾儿亦可因此功而回返本家,从此便是正儿八经的韦氏族人,日后不拘是考取进士,还是当世行走,都有极大便利!唉——吾儿好生糊涂!”
韦仁实闻之一惊,却想不到这副身子竟然还有这么一层背景。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这句话便可看出有唐一朝韦氏与杜氏两族的兴盛。
“这……阿娘也不曾说与我知晓啊!”韦仁实说道。
太夫人重重一声叹息,答道:“也是为娘怕你心生不平,又或是起了刻意讨好本家,企图靠本家成事而不用功的心思,故而才对你隐瞒。”
韦仁实盯着太夫人看看,想了想,又问道:“恐怕不止如此。阿娘方才所言的交好不断,怕是也算不得太好罢?”
太夫人明显眼色一慌,声音变弱去了几分,犹自强辩道:“本家……汝祖父是庶出,本家都给了田地安置,已然不错了!本家韦氏大族,寻常事情怎可轻易麻烦……不过若是此事,为娘自去本家跑一趟,应是……应是能说成的……”
韦仁实笑着摇了摇头,道:“咱们也不图重返本家,即便回去了,不也还是庶出。倒不如咱们自己在昌谷过上好日子。照我看,若能换取些资财,就很不错。阿娘,若无他事,孩儿就去画图样了。画了图样,匠人才好跟着去做。”
太夫人张了张嘴,也没再说出些什么。最后点了点头,让韦仁实离开了那里。
韦仁实回去书房,铺开了纸张,立刻便在上面动起笔来。
东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曹魏之时已然用于灌溉,其结构精巧,能连续不断地提水,效率大大提高。这种翻车也较省力,儿童都能转动,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后来又有用水为动力的翻车,是为进步。
隋唐之时,又有筒车,较之翻车,提水量上升,更加便于引水灌溉。
晚唐又有高转筒车,韦仁实想想,眼下恐怕已经出现了。但它比较依赖水流速度,且需畜力,是一种搬运链性质的器械——倒是可以作为传送带的一种雏形。
宋代之后,又出现了水转翻车的升级改良版——宋代水转翻车。这种翻车通过数个齿轮联动,极大提升了水转翻车的能量转化效率,既可以引水灌溉,也可提供动力,做其他用途比如舂米生产等。
比之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利用水流推动齿轮,解放了人力和畜力,使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产活动。又利用几组齿轮的联动,提升了提水量。因其使用水力,故而又可日夜不息。它的缺点是一旦水势太强,容易使龙骨板破裂不堪使用,这一点又不如筒车。因而后来这几种水车同时存在,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择用。
但刀辕川的水流极其平缓,却是正适合这种宋代水转翻车。
而宋代水转翻车的关键,就在于齿轮的联动上。
先在流水岸边挖掘一道深窄的沟渠,将水车设置其中。
然后将翻车的踏轴延伸,作一个竖轮。
竖轮旁再另外树一根木桩做轴,这根轴上作上下两个卧轮。上卧轮和竖伦幅支相间咬合。
水流冲激下卧轮,下轮既动,带动上卧轮。上卧轮再带动和上卧轮幅支相间的竖轮,便可以利用齿轮连动的原理,带动置于一旁沟渠中的翻车,水便被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岸上渠里。
这里可在龙骨板末尾搭一高架,略高于后坡即可。从这里开始搭竹筒为水渠,延伸至后坡土丘上。水被龙骨板带上去,流入渠中,沿渠流入后坡上的蓄入池中。再从池中沿竹管而下,涌入田间地头。



12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