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村中野夫
可和楚兰兰日后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给流行乐歌迷,京剧票友们送上福利,洛一明觉得这样就好多了。
在主持上边,洛一明已经锋芒毕露,在娱乐圈,他主持的口碑不胫而走,可以说,整个华娱主持界。
洛一明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之后的百事风云榜,洛一明新秀身份加盟,势必会打开他娱乐盛典大型晚会,颁奖典礼的主持序幕。
主持事业的不断发展,洛一明也是时候考虑,在音乐上边,立下一点功勋建树了。
比起主流音乐空前繁荣的局面,另辟蹊径,用新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歌坛,巧立门户。
洛一明觉得,这个选择不错。
不光光可以在音乐界小小扬名。
最关键的。
推广新京剧,让华夏传统艺术找到另一种的存在形式,发扬光大。
这于洛一明来说,社会责任,传承使命,现实意义,更为重要。
做一期节目,那很简单,但是一辈子将节目中的精神去推广,这不是每一位主持人都可以做到的。
天天向上,是华夏礼仪推广的代表节目了,可节目之后,主持人们对于传统艺术并不那么热衷。
节目定位的好。
然而除了汪晗老师有那份底蕴以外,其余的主持人却根本没有体现出天天向上的精神。
洛一明的大牌来了,是他用心去做的一档综艺。
对于节目中的正能量,价值观,洛一明在节目下,也要身体力行的去引导。
这样,才能统一人格。
而不是节目中一个人设,现实中人设崩塌。
把寒江雪的音频发给楚兰兰,让楚兰兰先就里边的京剧部分试唱,两人也是约好了,等着洛一明赴京时,将这首寒江雪好好合一遍。
3月的25号,还有两天就是大牌来了第二期的播出。
洛一明派出去跟古仔沟通的王丽和郭小可那边进展地并不顺利。
古仔拒绝在节目中将慈善这个事情公布出来,他认为,慈善就应该低调去做。
与古仔的说辞一致,小雪和小超到古仔的家乡去了。
古仔在他的家乡不仅仅是建设了两所小学。
在95年,他塑造神雕侠侣中杨过的角色成名后,96年他就已经开始资助两位家乡的大学生读书了。
现在是06年,十年过去了,被他资助的学生已经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都到了古仔建设的小学读书,可古仔却还是单身一人。
被调查到的是这些。
而古仔一直默默无闻做的慈善事业,可能其余的还有很多。
这些,除了他自己,恐怕节目组是查不到了。
在娱乐圈,很多明星都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去做公益。
但是他们做公益,绝对是公开,而且,阵仗越大越好。
还记得,曾有一位艺人,在某个活动中,捐款了两千元,都要曝光。
娱乐圈的公益尴尬到这种地步,而古仔能够低调从事慈善事业,洛一明更想要邀请他来大牌来了。
郭小可,王丽谈不拢,洛一明想着等有时间他自己出马。
而第三期大牌来了的录制不能耽搁,洛一明则邀请了其他大牌上。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第一百六十章、事情闹大了(第三更)
第三期的大牌,洛一明接洽的是圈内人士。.
是在圈内的一名女导演。
不过,她并不是那些在影院上线,卖座的电影导演。
而是印象系列的总导演,总编剧。
这一位正是与张翼谋、范悦、共同开创了中国实景演出之先河,成为业界知名的“印象铁三角”的王潮鸽。
前世,央视开讲了就请过她,并且在播出的前边那几期开讲了中,她那一期的收视率最高。
成功邀请到王潮鸽,第三期的大牌来了,也是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
录制完了大牌来了,洛一明没有在长继续逗留。
后天便是梅兰芳大师返乡50周年京剧票友会。
所有爱好京剧的,天南地北的朋友们,都会在今明两天抵达京城。
然后28号的一早,就要开始一场京剧的盛宴。
洛一明还有和楚兰兰合作新京剧的事情,他更是要提前走。
把手里的工作交接完毕,当晚洛一明乘机抵达了北惊。
到京的次日,洛一明便和楚兰兰碰面了。
两人因为不相熟,见面的地点就在梅葆九先生的观园。
观园内,有戏台子。
洛一明和楚兰兰找了个戏台,把寒江雪这首新京剧的歌曲在戏班子的配合下,亦是合作完成。
不得不承认。
两人在各自领域的唱功还是有的。
洛一明演唱流行,通俗,楚兰兰演唱京剧。
楚兰兰作为专业戏曲演员的功底直接深化了这首新京剧的文化底蕴。
其穿插其中的京剧唱段又颇具古典韵味,巧妙的将中国传统国粹和流行情歌结合。
而洛一明在这首单曲的编曲中将鼓点以及传统中国器乐适时插入。
更是将戏曲与歌曲的结合调整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程度。
戏班子的戏迷们,觉得这首歌真的耳目一新,他们不仅能听到水准颇高的古韵绕梁,更能从中看见洛一明和楚兰兰用音符泼墨的离愁别绪。
而这首歌的歌词更是唯美动人。
遥遥唱和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名作。
不但用现代词句重译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苍茫意味。
更把寒冷冬夜中对逝去情感的追忆诠释得丝丝入扣。
彷如一阕现代复刻版的,令人回味再三。
融合京剧唱腔和流行音乐的编曲,配以柳宗元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词意境。
道出了思念之苦。
也令更多歌迷透过这首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不得不说,洛一明大放异彩的新京剧表演模式,令观园的戏迷们大吃一惊。
可有些人叫好,也有一些人,觉得这根本不是京剧,而是对京剧艺术的糟践。
张云初,是张派艺术的传人。
在这些京剧票友中,张云初不算大佬,可也是京剧行当的前辈。
当听到一些票友说有人在那边的台子唱新戏,张云初就带着他的师弟张云蒙过去瞧瞧。
听了没多会,张云初就觉得自己的耳朵给洛一明污染了。
说京剧艺术,那是国粹,是传统文化。
可这个叫洛一明的小子,他和楚兰兰合作的这个什么新京剧,根本就是扯犊子。
你要创新,没问题。
但是创新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能离开传统。
你的服装、你的唱腔、你的音乐都在京剧的基础上创新,这样你才能站得住脚。
不是说改完了以后不像京剧了,那肯定不行。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留下的饭碗,要是被洛一明这么整,那真的就完蛋了。
张云初脾气不小,没等洛一明唱完,他就走到戏班子前,一把抢过了大鼓锤,拼命地在旁边的木鼓上敲了起来。
一边敲,一边怒道:“你们是谁请来戏园的,这不胡闹吗?”
“我听了大半辈子京剧了,可你们在戏台上刚才唱的是什么?过家家呢?”
张云初很跋扈。
他不觉得,这样一个后辈“糟蹋”艺术,自己可以袖手旁观。
本来,台下听戏的很多戏迷都觉得洛一明和楚兰兰唱得还不错。
所以,大家听得很热闹。
但张云初这一敲打,众戏迷也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了。
洛一明这京剧,可并不是正宗的京剧。
张云初肯定是维护京剧来了。
在台上,洛一明和楚兰兰合作的很好,这首寒江雪,有了楚兰兰的京剧加入,可以说,是一首非常有画面感的京剧表演。
以传统乐器,配以流行音乐的编曲,两人的入戏感,让因为画面氛围的跃然眼前。
真正体现出中国风作品人与景、音与画以及意境的结合,并呈现出这种作品应该有的原味。
而细节上,京剧唱腔时,洛一明将编曲虚化,突出楚兰兰细腻、温婉、柔和的戏剧张力感,也是将京剧的魅力完全释放。
这都可以说是成功的新京剧作品。
唯独,对于死忠的原汁原味京剧骨灰来说,流行乐的加入,他们不能接受。
“您好,您现在手持着大鼓槌,叫停了我的演唱,我想您一定很生气。”
“臭小子,是谁让你来观园捣乱的,你刚才那么唱京剧,是糟蹋艺术,你知道吗?”张云初依旧生气地说。
“我来观园,是自己来的。但是您说我那么唱是糟蹋京剧,我可不这么觉得。老师,您先消消气。至于为什么我不这么觉得,我想一时半会我跟您说不清楚,要不,咱们一起坐下来聊?”
洛一明唱戏后,看了一下时间,眼下已经八点十几分了。
再没有几分钟,恰好是大牌来了第二期的播出。
这一期,正是自己在节目中提出新京剧概念,要推广新京剧的声音。
让戏园里的这些老戏迷,老骨灰看一看节目,这比他空说十遍百遍还有作用。
张云初可不知道洛一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见着洛一明客客气气的,想着,这小子可能就是随便唱一下,没有真心把京剧这么玩的意思,也没在多追究。
观园里,有一台大家解闷子看的电视剧。
这电视机就挂在人多的一个戏台子边上,为的就是等待看戏前,瞅瞅电视,不无聊。
洛一明晓得,这些老戏迷们排的戏,京剧的形从来没有变过,那样的戏,自然到哪里都能站住脚。
不过,好听好看又创新的戏,现如今的京剧是没有的。
他们都脱离不开京剧的框架。
而时代变了,京剧如果不注入新鲜元素,洛一明确定,未来的年轻人肯定都不会再去听戏。
所以,改革,创新,便迫在眉睫。
张云初给洛一明捣乱的时候,梅葆九先生也在戏台上和票友们切磋,听说了两人吵起来了,梅葆九立即赶了过来。
看到洛一明这会带着一大帮子人到了电视跟前,梅葆九已经晓得洛一明要做什么了。
没有记错的话,3月27日,今晚就是大牌来了自己参加节目的那期。
洛一明和自己在节目中推广了新京剧,洛一明这是要让戏园里的戏迷们先睹为快。
不过,梅葆九同时也知道,戏台下,有很多的传统京剧维护者,这下事情非得闹大了。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第一百六十一章、最震撼的演讲,出自梅葆九(第四更)
洛一明把频道调到湖省卫视。
起初,有人还不高兴,因为他们平素可都是热衷于戏曲频道的。
但是节目一开始,上边的主持人说了京剧二字,戏迷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大家恨不得钻进电视里,听听这个主持人怎么说的。
洛一明是在画面中,他讲的很认真,可一开口就是现在还有人喜欢京剧吗?
京剧没落了吗?
这样的开局,就让很多人不爽。
张云初本来就带着节奏,看到这主持人就是方才唱戏的洛一明,他还讽刺京剧艺术,更是火冒三丈。
碍于梅老在这,张云初屁股动了下,却没有发作。
忍过了洛一明说什么传统京剧需要创新,需要引入新京剧的概念后,终于,台上迎来了梅葆九先生的演讲。
“好,梅老演讲了,一定要怼一怼那个臭小子,叫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剧艺术。”
“梅老,在电视上,很上镜啊。”
“是呢。玖爷,你上综艺节目,怎么不跟我说一声啊。这不像你风格啊,我听到那主持人说你的名字,我都震惊了。”
“梅老,这扮相很帅,瞬间年轻了三十岁。”
“噗,那梅老都快变成小伙子了。”
戏迷们议论着。
梅葆九先生的脸却一脸严肃。
他那天说的话句句仍在耳边。
前边,是他追忆父亲梅兰芳,和京剧艺术的发展。
后边,是他对于京剧没落,自己的反思。
同时,号召年轻人给京剧一个机会,还京剧一个明天。
演讲开始了。
众戏迷也是端正身子,瞅着电视。
“我的父亲是梅兰芳。”站在讲台前,梅葆九先生开讲了。
“在他56年的舞台实践中,成功塑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首创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重要流派——“梅派”。
“我父亲有9个子女,5个在幼年相继夭折,留下来三男一女。”
“我大哥梅葆琛,他生性稳重,乐于思考。父亲为他在理工科方面发展提供条件,后来,我大哥考上上嗨一所名牌大学理工学院的建筑系,成为了建筑师。”
“我二哥梅绍武伶俐活络,形象思维发达。我父亲在抗战时送他去米国上文学系,他回国后成为了一名翻译家。”
“我姐梅葆玥沉稳闲静、温婉端庄。我父亲鼓励她大学毕业当一名大学老师。但大家应该也知道,我姐爱唱戏,所以后来也进入了梨园。”
“再就是我,我在九个子女中,是最后,所以父亲给我取名梅葆九。”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你成为了梅派艺术的传人?”
“是你小时候就有京剧的天赋吗?”
台底下的观众这是都说是。
梅葆九摇摇头:“我告诉您,其实,真不是的。”
“主要是,因为我父亲看我长得像他。”
噗。
戏园里的一些老前辈,可知道梅葆九先生就遗传了父亲的京剧天赋,他这么说,实际上,真是谦虚了。
梅葆九继续道:“我耳朵、眼睛都像我父亲,而且有嗓子,有条件学习,就这么,父亲给我拍了定妆照。”
“然后我演了三娘教子》中的小孩,我父亲觉得演得还行,认为我有这方面的天分,这样就开始让我学梅派了。”
“我从10岁开始学习就没有断过,京剧表演艺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投入进去了,那就要每天拿出十来个小时去磨。”
“父亲给我请了老师,唱腔、昆曲、武打等等你都要学。”
“有人问了,你父亲不就是大师吗,为什么不直接跟着他学?”
梅葆九笑了:“京剧表演,不能一蹴而就,十年磨一剑,可能都是快的。”
“因为京剧要先打基础,发音,咬字,唱腔,这些基本功,我父亲不会教我。”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我当时天天跟着他学习非常规范的东西,就跟达芬奇画鸡蛋一样,不断地重复,循环。”
“那段时间,打磨出来了我的性子,我知道了京剧这门艺术,得静下心来,急不得。”
“学了基本功两年,我的昆曲教师是上嗨的朱传茗,传字辈的,然后武功教师是陶玉芝,你们不要觉得,这就够了。”
“学完这些,我又向朱琴心学习花旦,这一学又是几年。”
“我10岁的时就被父亲确认为传承人,而我真正的走上京剧舞台,真正的和父亲同台表演,却是5年之后。”
“这五年的时光,我都是在学习京剧,在10岁那一年我拜了祖师爷,以为我已经很了不起了,可5年之后,第一次跟着父亲上台表演,我才知道,我其实还是个渣。”
梅葆九老师说起他的童年。
别的小朋友可能都是快乐的,可他好像就没有童年。
在他嘴里说出的学习,其实应该是很折磨,很痛苦的。
但梅老就说的很平常,很淡然,好像遭遇这一切的不是他,另有其人。
一个艺术大师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许从他的童年就能看出去,他真的是在用心,想要扛过传承梅派京剧的大旗。
“我和父亲同台演的第一出戏是游园惊梦》。”
“我父亲演杜丽娘,我演小春香,那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还不错。”
“五年的学习,五年的默默无闻,我觉得我一出场,就会惊艳大家,就会成为父亲的骄傲。”
“可真到了台上,我才知道,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唱功上,勉强可以唱完。”
“但表演上,身段错,眼神错,走台错,整个在台上有时杵着像个石头,傻乎乎的,要不是父亲在配合,台下一定会有嘘声。”
“我那个时候,才知道,五年的学习之后,你还什么都不是。”
“你距离京剧表演艺术家这个称呼,还差着远呢。”
“我很失落,那天表演完了,我以为父亲会狠狠骂我,说我一顿,因为我辜负了他的厚待。”
“可吃完夜宵,他没有批评我,他只是给我重排了一遍,他告诉我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排。”
“告诉我,你要注意哪一点。”
“他根本不斥责我。”
“好吧,我更难受了。如果父亲狠狠说我几句,我的心里那时候会好受一点,可父亲什么都不说,我的心才感觉在滴血。”
“京剧啊,不是那么容易的,孩子。”
“我那个时候其实才真正体会到,父亲这一路走来,他经历了什么。”
“我好歹是有人教的,我可以跟着老师学,并且,我有父亲的照顾,老师们不会苛责我,都还蛮照顾我。”
“可我的父亲呢?”
“我那一次以为我懂了。”
“但后来我又知道,我根本还远远不能懂。”
“不能懂一个京剧艺术大师,一个京剧传承者,他到底承受着什么。”
“父亲在58年的一个晚上和我的谈话我现在还记得。”
“那一年,程派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砚秋去世。”
“他突发心梗。”
“死去的原因医生说与心情不佳有关。”
“那段时间,程老师想要把他最钟爱、付出心血最多、艺术水平最高的锁麟囊》拍成彩片。”
“但由于锁麟囊》受到一些评论家的围攻,那时候,主流媒体攻击了他,又被上边封锁。”
“程砚秋老师对锁麟囊》实在难以割舍,3月初,程砚秋突发心肌梗塞住进医院抢救。”
“病势稍稳定后,一位与他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共事的同志去医院看他,程询问又送审的锁麟囊》修改本的情况,那位没有多考虑可能的后果,就直白地摇了摇头。”
“这就让程砚秋永远地离开了京剧艺术的舞台。”
讲到这,梅葆九先生,故意停顿了一下。
他的眼睛里这时也有了模糊。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第一百六十二章、新京剧引发的海啸(求订阅)
“我父亲对我说,程砚秋对京剧表演这个行当,忠诚如命,他的一生都在为京剧做贡献,想要推动京剧不断向前发展。.”
“因为把命放在了这上边,所以,在京剧的彩片事业受到一些外力干预时,他最爱的剧本不能过审时,他才没能挺过来。”
“父亲说着,向我背过了身子,我知道他在偷偷…心痛。”
“那个时候,我才对京剧表演这个行当,有了一点点,一点点真正的了解。”
“每一位京剧人,京剧大师,都是把京剧当做他毕生最大的事业去做,去推广发扬。”
“京剧容不得你休息,必须与时俱进。”
“你必须唱出来吸引戏迷的东西,你必须演出来戏迷爱看的东西!”
“不光如此,京剧也需要发展,也需要创新啊,各位。”
梅葆九先生在讲台前,是冲起了拳头。
他用力握紧,那是他在对京剧现在这个行当的担忧。
是京剧正处在一个无比尴尬,对年轻人而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况。
说之前,洛一明引出京剧需要创新的概念时,台下的老戏迷们觉得,洛一明是在说笑话。
大家均不以为然。
可当梅葆九先生,说出京剧在当时就在努力创新。
前辈们在创新的路上前仆后继,为的也是京剧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时。
再看看今天的京剧,很多人沉默了。
京剧没落了,就算你不想承认,这也是事实。
“程老师和我的父亲,那几年都是在为京剧的彩片事业努力,想要拍摄一部京剧片子,想要京剧向大荧幕推进。”
“可他们的创新,走上大荧幕的努力还是失败了。”
“我父亲其实知道。”
“京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定要去创新。”
“1951年,我和父亲在怀仁堂演出,白娘子扮相他就与众不同。”
“我父亲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绣球,我也是一身白,非常漂亮,这个扮相之前还没有过。”
“所以那一场我们的形象非常好,很跳,代表了白蛇的一种新形象。”
“还有1950年除夕,我和父亲在怀仁堂合演了和这两出戏。”
“齐燕铭先生提了一点意见,我父亲就改了念白。”
“我父亲演出的剧本也是经常修改,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创新。”
“传统的京剧魂,我父亲跟我说过,那是不能变的。”
“但是京剧的形,京剧的框架,可以去创新啊。”
“因为,时代在进步,你如果不创新,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就永远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如同一明开场说的,现场还有几个人喜欢纯碎的京剧呢?”
“喜欢…”有同学捧场。
“喜欢的话,又有几个人能唱一段京剧?”
“……”台下沉默了。
1...5354555657...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