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村中野夫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等书籍。”
“其中在日韩出版,而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最主要的是,这本书曾经让朗读,读书,成为那个时代人们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最重要的途径。”
“分享这本书,我是向自己,同时,向这个时代提问。当我们很容易的通过一些其他手段获得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是不是读书,朗读就失去了曾经它最重要且无可代替的作用?”
“是不是,我们就不需要朗读了?”
洛一明故意停顿下来。
他这个连续的发问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陷入了思考。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也在发现,似乎朗读,读书离自己渐行渐远。
要不是学校逼着他们去买一些书籍读,他们根本不会提起读书的兴趣。
洛一明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他不希望自己的朗读是对现代人的一种鞭笞,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分享出来。
开始朗读了。
洛一明手中端着张海迪的,但他的目光却从未在书上,而是充满感情的望着镜头。
轮椅上的梦很多章节。
洛一明选取了有关读书的一段落给大家朗读。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朗读告诉所有人,过去,很多人想要读书而不得,费尽心思地阅读。
可如今,现在的人们读书很方便了,却再也不珍惜时代给与他们的读书的宝贵机会。
声音,下一秒陷入绝望的低沉中。
“那些天黎江告诉我,外面正在大批地查抄书籍,据说,还要把那些被打成毒草的书烧掉,那些书有很多曾被称为不朽的名著。”
“人……仿佛具有一种反叛的天性,精神或欲望越是被禁锢,人就越会迸发出更大的反抗力量。”
“那一时期的阅读也一样,越是被查禁的书,人们阅读的愿望就越强烈。”
“很多书都被用巧妙的方法偷偷藏起来,在一双双渴望的手中悄悄传递着。”
洛一明的手伸出去,好像把书递给了他的同伴。
下一秒,慢慢走向观众,他眼神中带有着回忆,仿佛他经历过张海迪的故事,走过那样的年代。
他这一刻,不再是洛一明,而是故事的主人公,而是…以张海迪的口吻,诉说曾经那段岁月。
“黎江借来的书期限总是很短,他说,那些等待借阅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长的名单。我经常迫使自己在一个晚上读完一本厚厚的书。”
“我的眼睛不得不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字里行间飞快地奔跑着,迅速地囫囵吞下整段的句子。”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要用双手紧紧地抱住脑袋。”洛一明的手抱住头,蜷缩成思考的模样。
他很难受,很痛苦。
那是长时间的阅读,不休息带来的一种身体的抗拒。然而心灵却依然向往的矛盾。
“即使这样…也不能抑制那种炸裂般的疼痛,疼痛!”
洛一明摇摇头,苦笑着:“当又一本书传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要读。”
“能够从从容容读完一本我所喜爱的书,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主人公怎样历尽坎坷,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
“当春天的太阳和煦地照耀着,伏尔加河水涨得满满的,大地显得热闹而宽阔,主人公来到一艘轮船上,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
“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可惜,我还没有读完,书就被拿走了,我只能在记忆中去追寻那些匆匆掠过眼前的人物。”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种力量。”
“在那个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的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它是不能用坚韧顽强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的。”
“但它却使这个垂死的人挣扎着通过了荒无人烟的冰天雪地。”
洛一明的手握成了拳头。
他身体的血液在激烈的沸腾,将死之人,尚有勇气让自己成为一个战士,那是多么可怕的力量。
“当他被饥饿的狼扑倒在地的时候,用他的牙齿深深地咬进狼的咽喉,把狼咬死。”
“这个力量就是信念和意志!”
“我多么希望能把这本书保留在身边啊!”洛一明长声念着,这么好的书,能够留下来,反复的读一读,岂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但他的眼神下一秒黯淡下来:“可黎江来拿这本书的时候,我却不能让另一双等待的手失望。”
“我期待着以后有时间继续品读,但生活中有太多的问号,我很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书突然间都变成了毒草?”
“过去,我想起维贾曾给我朗诵过的诗,听,听那云雀……云雀在高空里盘旋,鸣叫,向人们传达着天空的广阔,也带着我的思绪到那无限之中去邀游。”
“让我忘记了这屋子的昏暗和狭小,忘记了自己在病床上的局促和笨拙。”
洛一明的声音带着焦虑,带着因为张海迪身体的残疾,读书变得困难的呐喊。
他是高亢的,却无奈要陷入低沉。
陷入悲恸。
“我有时沉浸在诗篇里,只觉得耳边回响的,已经不是维贾抑扬顿挫的朗诵,而是来自遥远的,又仿佛是近在眼前的鸟的鸣唱。”
“它紧紧地环绕着我,使我的心灵与这壮丽和激越融为一体……”
“维贾的朗诵在我耳边渐渐低落下去了,回到现实中,面对眼前严峻的生活,我把自己更深地沉入到书的世界里。”
“让思绪回到那些过去的年代,和那些在黑暗和死亡之中寻求光明和生存的人们在一起。”
“在一起。”
洛一明重重的念着这三个字。
这个时候,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全部被洛一明的朗读代入了,那个时代,距离一些年轻人很遥远。
他们无法想象到,有书籍会被烧掉。
他们无法想到,一些人想要读书而不得。
对比自己,有着书籍摆在身边,摆在宽阔的阅览室,图书馆,等待着自己去读。
他们却从没生发过这样的一点想法。
是该好好读几本书了!
这是年轻人心里的声音。
更多的,有过那个时代经历的中年和老年人,他们更想起了,那些曾经想读而不得,后来忘却去读的书籍和诗篇。
“明天我要去图书馆转一圈。”在河省形台的一个老爷子跟他的老伴说。
“儿子,明天帮我去买一本书回来,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广栋的一个退伍老军人对他的儿子说。
如果不是朗读者,儿子不解父亲为何会提起这本书,可同样看过了朗读者,听到了洛一明的朗读。
他知道,老爷子是想起了他的那个年代,想起了这本书。
战争远去,但和平却仍需要维护。
这样一本书,会给人思考,会让人懂得和平来之不易。
如果说第一期的朗读者,仅仅是用母亲的话题强行赚取了大家一波眼泪,只是宣扬了尽孝精神,小程度的宣传了、启发了观众读书。
但第二期,洛一明身体力行的用自己的朗读告诉了大家,应该去多读书。
“我和他们一起愤怒!”
“一起激动!”
“一起吟诵写在墙壁上的诗句!”
“或是一起走进崇山峻岭,在森林里,在篝火旁,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洛一明的声音越来越高亢,他好似翱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雄鹰。
“书里那些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形象,如同一团团模糊的,但却跳动的火焰在我的眼前闪烁。”
“我想起g曾经在的扉页上写着:任何化学物质产生的火焰,最终都会熄灭,而用生命点燃的火焰将……永远……燃烧。”
洛一明的朗读结束了,他的双手举起,左手中拿着那本轮椅上的梦,那是他骄傲的奖杯。
因为读书,因为朗读,他感觉很骄傲。
之为一位朗读的亲身参与者,一位朗读者节目的总导演,他为能打造这样启发心灵的节目感到幸运。
全场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再一次被洛一明的实力折服。
第一期的朗读者,被一些人挑刺董青的煽情能力不够,假哭。
那多少影响了朗读者的火爆程度。
可第二期,朗读者在洛一明和黄博的合作下,炸裂了整个华夏。
那些第一期之后便期待这个节目的媒体,在看完了第二期的朗读者之后,都对洛一明这个鬼马天才,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篇文章有一千字了吧?
洛一明熟练的背诵了下来,不,洛一明是走进了这个人物,用她的口吻把故事分享了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文章和人,相融后的朗读。
精彩!
完美!
张舟是西江西山中学的校长,他正好在看这一期洛一明的朗读者,听了洛一明的朗读之后,他觉得学校里边各年级应该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
许婉清是浙省行州市的教育局副局长,她对于央视的节目都会关注,前段时间央视宣扬的朗读者节目,她今天恰好看了。
在洛一明的朗读之后,她深深的意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她没有很好的推动民众的阅读。
她决定约谈几所中学和大学的领导,把学校的朗读绘声绘色地办起来,逐步扩大到民间,复苏文化。
火了,在当期节目结束后,央视很快统计到了第二期朗读者的收视率。
收视率3.5%。
在同时段的节目中,朗读者收视率将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压在下边,稳稳地占据第一的收视宝座。
而其他卫视这会的综艺,根本是望尘莫及。
朗读者再一次的成功了!
他更加有着洛一明的标签。
这是综艺节目,没错,但它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与其他娱乐节目不同,它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不光是年轻人会思考,身边的父母乃至爷爷奶奶,都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文化综艺节目,一直以来都是不被看好的啊。
央视在这条路上,尝试了很多节目,屡屡以失败告终。
但朗读者成功了。
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朗读本身,每位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的个人故事,同样很精彩,很吸引人。
一个晚上的好评发酵,新华时报在第二天头版评论了朗读者:一个节目若内核浮泛,即使当下再红火也很快会被厌倦与遗弃。
而一个节目,它若以传承文化,宣扬正确的价值观为使命,它必定可以长存。
中华文学点评:是传播文化的一股“清流”,节目中朗读嘉宾分享各自的动人故事,带给观众文学、文字以外的享受及思考。
而洛一明和董青的朗读分享,则让这股“清流”更加透彻、明亮。
陆川昨晚上也看了朗读者,下一期的朗读者嘉宾就是他了,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一期节目会不会这么炸裂。
今天,是他向华艺影视公司递交辞呈的日子,他终于还是做了决定,从华艺影视出来。他下一个目标,便是筹备自己的影视公司。
说创办自己的影视公司,陆川知道这步棋很难走,他也缺少很多资源,包括资金。
但和华艺影视的矛盾越发突出,只能选择华艺签约的艺人拍戏,电影的质量不能保障,让陆川最终毅然决定,和华艺分道扬镳。
也许是看了朗读者这一期,陆川对洛一明越发喜欢,他猛地冒起一个主意:如果自己支不起来这个大摊子,是不是可以和洛一明合作。
ps:最近大家发现了,每天更一章,但字数都是四千字加,所以保证四千字还是有的。村长最近总是咳嗽,天天吊瓶输液,请大家原谅,待我好了,一定提速多更新!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第两百八十九章、洛一明的朗读者现象(求订阅)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正文第两百八十九章、洛一明的朗读者现象洛一明的耳脉,眼脉都很多,他自然看到了北惊当地开始建造一些用于普通民众朗读的公共朗读厅。
朗读厅,是为了民众们可以更好的阅读一些书籍,这个朗读厅的建设是文化部,教育部和建设部,几大部门联合打造。
新华书店,网上阅读等企业支持,将很多书籍,国内国外的名著,散文,都输入主机系统当中,由市民来挑选朗读。
而为了响应北惊市的这一举措,洛一明的朗读者节目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洛一明请来了余秋雨,王蒙老先生,做朗读者的文学顾问,将建成的市民朗读亭的普通民众的朗读投放到节目最开始。
作为节目的篇头展现在朗读者节目中,更好的让市民们参与到朗读的队伍中来。
当然,除了邀请文学顾问为市民们的朗读保驾护航,洛一明还把他的音乐团队,钢琴家刘灼请到了节目中,作为朗读的背景音乐提供。
各地兴建朗读亭,这是洛一明最开始没有想到的。
而引发这样的社会现象,央视的新闻连播提出对这个现象进行报道,正面支持朗读者,洛一明更没有想到。
但无论如何,这都证明了一点,当初选择央视播出朗读者的决定,他没有错。
也只有在央视播出,新闻连播这样的超高收视率节目,才会给你做免费的广告。
央视的新闻连播都为你鼓掌,洛一明并没有飘。
和娱艺影视,本来洛一明无冤无仇,但是对方没有根据,捏造的新闻往自己身上泼脏水,洛一明记下了这一仗。
现在和他撕逼?
洛一明可没有时间。
更没有那个雅兴。
胡俊退出,是娱艺的行为,胡俊只是受害者,用一个人来替代他,把第六期的朗读者节目办好,那才是对娱艺,最有力的的回击。
想了下,洛一明最终决定,由央视的人选,张国墙来录制第六期的朗读者。
张国墙06年还是一个小演员,所以能被央视选中,恰因为他是在今年拍摄了士兵突击,因为塑造的角色高城深入人心,所以央视才想到给到一个朗读机会。
原本,娱艺介入后,张国墙的角色给了胡俊,如今胡俊退出,洛一明再次将张国墙请到了录制现场。
这一期的朗读者,洛一明必须要给娱艺点颜色看看。
并且,在以往播出的前五期朗读者中,好看,感动,但完全是用个人和家庭来牵动情感。
这一期,不同。
可以说,第六期的朗读者,如果录制达到了洛一明的预期,绝对会超越前五期,任何一期的节目。
也绝对会创造华夏,文化综艺,相对的一个巅峰收视。
一切准备就绪,洛一明和董青从办公室走出来,在房间里,两人进行了第六期节目的沟通。
这个沟通时间最长,不光是在熟悉整个录制的过程,内容,更主要的,董青在这一期当中,迎接的挑战更大。
第五期是她个人秀,能够不能够涅槃起飞,这一期,董青的表现相信在播出时,也会让观众,媒体们普遍关注。
“没问题吧?”
洛一明温柔地看着董青。
两人的关系,自那次拥抱后,变得格外不一样。
那不是和吴欣一样的闺蜜,哥们之情。
更像是亲人。
又不仅仅是亲人。
“我觉得,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是还是要你这个总导演给我好好把关,有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
自然地把手拍在董青肩上,洛一明道:“你肯定没问题的。我觉得是时候把你的才华呈现出来了,勇敢去做,就好。”
董青点了点头,那只手给她肩头注入了无形力量,董青只觉得,有洛一明在身边,真好。
随着董青进入朗读厅,第六期的朗读者录制开始。
摄像,灯光,舞美,现场导演,音乐编辑,各工种工作人员,嘉宾全部到位。
洛一明喊倒计时“3,2,1.”
录制正式开始。
董青今天穿着一套薄纱棉质的全身套裙,这个裙子是灰色的,是很有气质的一款,穿在董青身上,把她知性美展现了出来。
头发不在那么狮子头,而是前世人们在朗读者中看到的那个秀美可餐,楚楚动人的形象了。
手持着话筒,面对摄像,董青自信心爆棚。
更加,多了一份艺术的庄重感。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
“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董青开说了,这是洛一明引进文学顾问后,节目加入的文学放水开篇。董青的朗读,活灵活现,将艺术的特质发挥到无可挑剔。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白。”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
“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董青安静下来,然后微微转身,当走到墙壁的角落,她回眸,认真的看着镜头,轻轻道:“好好告别。”
好好告别,说字虽轻,但力量却如千钧之棒挥下来沉重。
伴随着那好好告别的结尾,董青换景之后,继续开始主题篇的录制。
“我们这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告别。”
“人这一生早晚会遭遇告别。”
“告别让我们成长,学会告别让我们成熟。”
“而无论是主动的选择还是被动的面对。”
“告别多少有些伤感。”
“但是告别也蕴藏着希望。”
“每一段告别的背后,都有故事。”
“一段又一段的告别,构成了人间百态。”
“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又将如何还原再现一个告别的场景,让我们拭目以待。”
之前的朗读者会有前篇,会有铺垫,但是每一期的朗读者并非是这样的呈现方式,文学性照这一期,差了许多。
可,今天这一期的朗读者,现场观众觉得董青不一样了,她真的把自己在节目的定位找到了,把自己的魅力在这个舞台绽放开来了。
前两期的董青,说她的光彩被洛一明盖住,但这一期,无可争议,董青是优秀的,是完美的。
并且,观众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气质怡然的董青,她不再是央视春晚那个呆板的,行为上学的董青,她是文学的,她是艺术的,她是行走的文学艺术和灵魂。




巨星从综艺主持人开始 第两百九十章、维和部队录制(超感动)
“嘉宾,战士都准备好了吗?”洛一明作为总导演,再确认人员是否到位。
现场导演李得志在监听耳机里确认,已经就绪。
“好,董青,可以开始了。”
听到总导演洛一明的声音,镜头再次切换到董青身上,她温婉大气地说:“从1990年开始,我们国家派出军事力量,参与到世界维和任务当中。”
“到目前为止,派驻的军事人员超过一万人次。”
“也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做出了贡献。”
“2006年,中国赴黎巴嫩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授予了和平荣誉勋章。”
董青激动道:“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几位参与黎巴嫩维和行动的战友们。”
“掌声欢迎他们。”
这一期的主题是告别。
当董青说请来的嘉宾是参与黎巴嫩维和行动的战士,观众们立即升起了崇高的敬意。
战士们穿着维和部队的军装,本来,他们是会精神抖擞,气宇轩昂,挺直了腰身上台的,但此刻,三个战士却是搀扶着一个腿受伤了的战士,慢慢的朝台上走来。
“欢迎你们。”
董青面对战士,尊敬道。
四个战士这会已经训练有素的站坐了一排,其中一个战士道:“敬礼。”
四位下一秒都朝着观众行军礼。
“礼毕。”
董青朝着四位战士点了点头,有些担忧地说道:“我们看到刚才徐卫国是被战友们扶着上台的。就是因为他在第四期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时,受了伤,现在还在康复的过程中。”
“所以,他没有办法长久的站立。”
“来,徐卫国,可以稍微坐一会。”
工作人员为徐卫国搬上来了一把椅子。
徐卫国拖着自己受伤的腿往椅子前挪动,他应当很痛苦,但却始终咬着牙,他屁股轻轻挨在椅子上,整个身体却还保持着挺拔的身姿。
军人,就是如此硬朗的。
哪怕是有一颗子弹打在了他的腿里,他在国家的人民跟前,依旧要保持微笑。
董青被这个战士的坚强感动着,她需要把这些战士的故事告诉大家。
“去执行维和任务是有生命危险的。你们在去之前,都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吗?”
第一个战士万星道:“是的,我们每个人都递交了自己的志愿书。为了维护国家和军队的荣誉,甘愿流血,甚至牺牲。”
“无论多么危险,我们都觉得,使命重于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万星高声喊着,可谁听在耳朵里,都不认为那是大而空的口号,至少,他们在敌人的尖刀利炮下,是没有退缩的。
董青重复道:“走的时候,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
“那在走的时候会怎么样跟家人告别呢?”
1...979899100101...1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