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一九八一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实在闲得疼

    这其实就是八十年代包括九十年代初期的现状,住旅馆需要介绍信,房间绝大多数是三个人到八个人共用,被褥根本不可能一客一换。

    太多被子上都有臭烘烘的臭脚丫子味,脸盆、脚盆上都有黑乎乎的油泥。

    第二个十四天,咱继续为了国家而睡不出门,居委会发的两天出门一次的通行证我家根本不用。书友们再坚持一把,情况貌似好转了!




第二百四十章:小瘪三
    张芳芬和黄馨都晕车,来到旅馆后就如同散了架般,连去食堂吃饭都没有力气。

    黄瀚安排她们休息,自己带着成文革和小丫头去吃饭,然后买点馒头带回来,等张芳芬和黄馨缓过来时就着开水充饥。

    晕车的人不会有胃口,吃点没油水的馒头最好不过。

    成胜利要连夜把货卸掉呢,他不可能陪着黄瀚,这里有女眷也不太方便,因此把人安顿好后就走了。

    临走时约好了五六天后,他依旧会带队来沪城送货,那时再接人回家。

    第二天一大早在招待所食堂吃过早饭后,黄瀚就带着四个人找去姑妈家。

    张芳芬虽然没见过小姑子几回面,但是一直记着她的好呢准备了太多礼物,如香肠、风鸡、腌肉、咸鱼等等都是她亲手做的。

    用不着担心找不着地方,黄瀚在沪城工作生活过两年,而且是在九一、九二年,那时的沪城还没有开始大拆大建,基本上跟十年前没啥大区别。

    黄瀚已经做了准备,昨天晚上找服务员问了公共汽车站台的位置和附近的线路。

    五个人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倒了两趟车后找到了姑妈家。

    亲人见面都流出了幸福的泪,张芳芬和姑妈黄锦兰眼泪都松,俩人一边抹眼泪一边谈一起笑,聊得春暖花开。

    姑父徐允下班回来时,张芳芬立刻拿出一条牡丹和一条大前门香烟。

    印象中三哥家穷得叮当响啊他们来就来了怎就送这么大的礼呢徐允有些懵。

    “自家人干嘛呀我哪能要这么贵重的礼”

    “知道你抽烟不怎么喝酒,给你拿了两条,你别嫌差呀”

    “我是嫌好,平时抽“飞马”就不简单了,还要被景兰数落浪费钱,哪有命抽“牡丹”、“大前门”啊”

    黄锦兰擦干眼泪笑着道“嫂子都带来了,你就留着抽吧

    我三哥家biqur彻底翻身了,三哥不仅仅补发了工资还入党提干当上了厂长。

    三嫂更加了不得,开了一家饭店呢,那个饭店的房子是三哥家买的哟”

    “真的吗太好了,我真替三哥三嫂高兴”

    “还有更加高兴的事呢”

    “啥子事啊”

    “爸爸带着四兄弟翻建祖宅,过不了几天就该动工,我们以后回家就有楼房住,有抽水马桶用了。”

    “啊我们沪城也没多少人家用上抽水马桶啊太不简单了,老家咋就好成这样了呢”

    “待会儿我慢慢的说给你听”

    中午吃饭,姑妈家的五朵金花和两个女婿一个准女婿都回来了,他们听到三伯家由最穷的变成了最富的都觉得如同天方夜谭般。

    但是他们从张芳芬几个的穿着都能看得出变化,都替三伯高兴。

    张芳芬这时拿出五个“双肩包”送给五姐妹,问道“你们看看这个包,喜不喜欢呀”

    四丫头最是灵巧,看了看,夸张道“太好看、太时髦了,阿拉沪城都没见着这样的包”

    张芳芬道“家里不仅仅开了饭店,还在做这种双肩包,我们这一次来不仅仅是来看看你们,也是准备把做出来的双肩包买了。”

    五朵金花和另外几个都没有做过生意,真不知道这事儿该咋办,面面相觑。

    黄瀚笑道“下午我就去南京路上的第一去百货商店附近卖双肩包,四姐、五姐,你俩都没有工作,想不想跟着我去看看呀”

    “你去卖你认识路吗万一遇到小瘪三欺负乡下人怎么办”

    黄瀚开始替成文阁吹牛皮,道“放心吧,我们不惹事,有小瘪三找麻烦也不会跟他们客气,我这位同学叫做成文阁,是个会家子,厉害着呢,一个人打三个小瘪三不成问题”

    黄瀚在来的时候就跟成文阁说好了,让他要有信心,只要有人找麻烦直接下手揍,万万不能被小流氓吓住。

    街面上的小流氓都是欺软怕硬的,一上来就讨不了好,绝大多数会歇菜。

    黄瀚为此还做了准备,随身带了一根短擀面杖,万一遭遇突发情况就准备下死手。

    他这段时间身体发育良好,又长期坚持跑步、打拳,劲儿大多了。

    反正才十二岁,不怕把闹事的小流氓打伤、打死了,可以直接挥舞擀面杖下死手。

    估摸着在成文阁跟人家打架正面冲突时,黄瀚抽冷子上,专门用足力气拿擀面杖敲混混们的小腿正面,一定会起到大作用。

    其实这些都是多虑,南京路上哪有可能出现群殴事件至多有一两个找麻烦的小瘪三,打跑他们应该不成问题

    成文阁见黄瀚在替他吹嘘,立刻坐直了身子昂起头,瞧上去蛮威武。

    徐允看了看身高已经接近一米八的成文阁,又瞧瞧他的块头,笑了,道

    “你们看来是有备而来呀连保镖师父都请好了。那些瘪三一个个瘦得跟豆芽菜似的,还真的不敢惹这样的。

    四儿、五儿你们待会儿陪着三舅母和黄瀚他们去吧,记住了,有人闹事最好别打架,跑去找民警。”

    两个小姑娘一头道“晓得了”她俩觉得卖东西是个新鲜事,很好奇,其实都想去看看。

    下午一点半钟,沪城第一百货商店附近人来人往,这里恐怕是当下国内最繁华的商业街。

    这条街很出名,黄瀚至今都记得小时候看过不少于三遍的一部电影叫做南京路上好八连。

    估摸着看过这部电影的中国人应该有个亿。

    这不是吹牛皮,当下的中国是贫穷落后,但是看电影的人要比开始腾飞后的国人多多了。

    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出现了不少没有营业执照,却在街头倒腾服装的待业青年。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许多职权都分不清,工商所能有几个人,哪里管得过来那么多无照经营的小商小贩。

    居委会的小脚老太侦缉队管管随地吐痰弄些罚款还行,没权不肯人家卖东西。

    一路走来,黄瀚就看到了不少沿街叫卖和摆地摊的。

    还瞧见了一个挑着担子卖针头线脑、鞋垫、袜子的中年妇女,没瞧见有谁追得小商贩满街逃。

    第二个十四天,咱继续为了国家而睡不出门,居委会发的两天出门一次的通行证我家根本不用。书友们再坚持一把,情况貌似好转了



第二百四十一章:出口转内销
    黄瀚、成文阁、黄馨身上都背着“双肩包”,里面都装了两三只“双肩包”。

    第一天,情况不明,小心为妙。

    为了避免被谁抓了“双肩包”被没收造成大损失,黄瀚让张芳芬在一个巷子口远远的瞧着,绝大多数“双肩包”都在她带着的编织袋里装着。

    黄瀚不怕谁,身上只带了三只“双肩包”,不对,应该是四只,因为那只花花绿绿准备装钱的包此时放在背着的“双肩包”内。

    机灵点,又没有摆摊设点,发现摆地摊的小商贩开始骚动撒腿就跑,被抓到的可能性太小了。

    万一运气不好,真被工商所抓了,黄瀚肯定死不承认做买卖或者投机倒把,难道谁还牛逼到有录像取证

    真有谁来抓人,黄瀚还要看看来的人究竟是不是有管辖权,要工作证看看那是必须的。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管理有些混乱,是猫是狗都敢套个“红袖箍”上街执法、村子里的联防队员都敢把自己当警察。

    而被欺负的人大多数不敢询问、质疑对方的合法性。

    真要是有人较真,往往这些欺软怕硬的假洋鬼子就会选择识相。

    因为他们罚没东西、搞到罚款都是进了他们的或者他们那个群体的腰包。

    这些人类似于在坑蒙拐骗,当然害怕被揭穿,一般情况下都是挑老实人欺负,谁敢撕扯他们去派出所,谁就能赢。

    张芳芬是个胆大心细的,她小时候就曾经跟着家里人做生意。

    那时是解放前夕更加乱,三水县做生意的要躲共、国两党收税、纳捐呢更加不容易。

    张芳芬知道只要自己手里的货不被扣了,就没啥损失,黄瀚那一边的东西少,算不了多少金额,被抓了估摸着也没法按上投机倒把的罪名。

    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纯属为了“小心驶得万年船”,事实证明有些多虑了,根本没有人在抓投机倒把,公然在路边练摊儿的有不少呢。

    想来应该是国家鼓励个体户发展,此时对于小商小贩采取容忍态度,只要不过分,基本上是睁一眼闭一眼。

    大摇大摆走在记忆中的那条街上,从容淡定的黄瀚手上拿着一只用旧报纸撑满的“双肩包”,一边走还一边吆喝

    “出口转内销的牛仔布双肩包,质量领先欧美,现在便宜卖了,一只十五块钱”

    跟在后面的四儿和五儿捂着嘴直乐,她们知道黄瀚是在胡扯呢

    因为昨天晚上张芳芬就说过了,“双肩包”就是自己家做的。

    然这样吆喝真的是立竿见影,因为此时的中国人极度不自信,绝大多数人都崇洋媚外,认为出口货肯定不赖,进口货肯定好。

    黄瀚的吆喝吸引了一家三口,一个大约三十几岁的妇女停下脚步问道“孩子,包拿给阿拉看看,这真是出口转内销的包吗侬恐怕是吹牛吧”

    黄瀚不仅仅递给人家一只包,还转过身让人家看看自己背着做样品的双肩包,让背着“双肩包”拎着吉他的成文阁摆了个时髦的造型。

    说实话,成文阁有卖相,穿着得到了黄瀚的指点,在沪城街头根本不输于当地人,他还不时划拉一下吉他,样子真的很唬人。

    那个妇女果然被吸引,道“样子倒是蛮好滴,勿晓得质量好不好啦”

    黄瀚拿着“双肩包”撕扯,展现包的牢固度后,道“阿姨您肯定是个知识分子,您看看这包的式样和做工,哪一家商店有得卖”

    “嗯是少见侬这包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县外贸公司接了欧洲的订单,生产了许多这种包外销。

    厂子里除了完成计划还多生产了几百只,厂长、支书不知道国内的人家是不是识货,让拿来沪城试试看。如果受欢迎就会批量生产。

    我其实是利用寒假帮着我妈妈卖包,我妈妈是箱包厂的职工,是为了完成厂里布置的任务”

    “哦是这么回事呀侬这包真不赖,可是好像有点贵哟”

    “不贵,真的不贵,这包全部是用牛仔布做的,拉链都是铜的,货真价实,厂里的生产成本就有十几块,卖一只包也就只有两三块钱利润。”

    妇女身边一个大约十岁左右的男孩子一直在看背着“双肩包”的黄瀚,因为看上去黄瀚和他差不多高。

    那孩子此时拉了拉旁边的男子,用沪城话轻声道“阿拉喜欢那个书包”

    “晓得了,侬阿妈肯定会给侬买一只,侬勿要吭声。”

    沪城话黄瀚不会说,但是听得懂,此时不露声色。

    本来还在犹豫买不买的妇女知道儿子喜欢这包,又看过了觉得质量是不错,终于下定决心,道

    “孩子,侬如果肯便宜点卖,阿拉就准备买一只。”

    黄瀚这时发现有好几个人在关注这里,不愿意多浪费时间,有熬价的功夫多做一笔生意不就成了。

    他压低声音道“这样啊好吧,我给您算十三块。

    但是请您帮帮忙,别人问起,您一定要说花了十五块,因为这个零售价是厂里规定死的,卖得便宜了,我妈妈不好交代”

    “侬真会做生意好吧,阿拉答应了,待会儿人家问,阿拉就说给了十五块。”

    才来了十几分钟,第一笔生意做成了,眼睁睁瞧着的四儿、五儿目瞪口呆。

    买了包的一家三口刚刚走,又凑上来三家人问价,看货,这回黄瀚不肯还价了,信誓旦旦说这是厂里的定价,已经很便宜,没法再让。

    三家人亲眼看见刚刚有人买了,不疑有他,一个比黄瀚高些的小姑娘还不时偷眼打量背着“双肩包”耍酷的成文阁。

    黄瀚笑嘻嘻道“这包在欧美很流行呢,内销的货少得很,买到就是赚到了。”

    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已经仔细看过了,点头道“瞧上去是不赖,如果再便宜点阿拉就买一只。”

    “叔叔,您的闺女比刘晓庆还要漂亮,这包她背着可洋气了,这包质量好着呢,她可以一直用到大学毕业当上国家干部。”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理论上只要是大学毕业分配工作的都是国家干部。

    黄瀚这话约等于夸人家的闺女漂亮有出息,眼镜中年男果然受用,放弃了还价,乐滋滋道“好吧,我买一只。”

    父女俩走了,那个满心欢喜的小姑娘还不时回头张望。

    人都有从众心里,另外两家人见有人掏了十五块拿走了一只双肩包,也就不再犹豫,各自买下一只。

    第二个十四天,咱继续为了国家而睡不出门,居委会发的两天出门一次的通行证我家根本不用。书友们再坚持一把,情况貌似好转了




第二百四十二章:《甜蜜蜜》
    “哎呦喂原来卖东西就这么简单呀”

    四儿和五儿受到了鼓舞,认为小表弟能够卖得出“双肩包”,她俩更加应该做得到,也拿了几只学着黄瀚吆喝起来。
1...8485868788...1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