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流浪陨石

时间:2023-05-27  来源:  作者:陆小缝
那么在分裂无数次之后。
基因是否还是原来的基因?
又是否则产生什么预料之外的变化?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些问题,这种永生技术才被称为理论上的永生。
而为了避免在永生过程中产生的、未知的基因变异,两个文明的科学家在流浪基地内召开了永生讨论大会。
在会上,所有科学家皆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基因分裂的实验将一直做下去,只要生物生命不灭,这个实验就需要一直进行,以此提前防范基因的变化过程。
除了永生这一项世纪成就之外,流浪联盟还进行了相当之多的黑洞研究。
这当然是由于陆尘的执着,他们通过长久的观测研究发现,黑洞拥有一些物理特性,包括角动量、电荷等等。
而按照这些特性的组合,黑洞存在着不旋转不带电的黑洞,不旋转带电的黑洞,旋转不带电的黑洞,旋转带电的黑洞。
除此以外,他们推论出黑洞的引力之所以如此之强,应该是存着欺诈现象。





流浪陨石 第196章 中子星
流浪联盟的科学团队通过观测到的数据分析,认为黑洞的超强引力应该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由物质质量所形成的引力。
这种引力与密度无关,只和质量有关。
无论是从逃逸速度的计算,还是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公式计算都足以表明,因为这其中的引力强度都没有考虑密度的公式。
二则是由质量对空间形成扭曲后产生的倾斜率,这种倾斜率会导致物体顺着倾斜的空间滑向质量更大的物体,这种由空间倾斜形成的引力,科学家们暂称为伪引力。
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所认知的引力,实际上是由真引力与伪引力结合而成的。
这两种“力”可以分开理解,但更多的时候是相互结合在一起出现的,就像电力与磁力一样,可以将之分开,但更多时候将之统称为电磁力。
而科学家之所以如此认为,那是从黑洞身上得到的启发。
众所周知,黑洞是由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后,遗留下的星核无限向内坍缩形成的一种可以吞噬光的极限天体。
这也就是说,黑洞实际是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后形成的,同时初生黑洞的质量是远不如大质量恒星的,那根据万有引力公式,质量略小的初生黑洞的引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比大质量恒星要大才对。
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却是违背这一点的。
黑洞的引力实际上比大质量恒星要大,但黑洞的质量却比大质量恒星要小,两者唯一的区别只有密度。
由此可以得出,引力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和密度有一定的关联。
但无数的现象与事实却又证明,密度与引力是没有关联的,至少在物质形成黑洞之前没有关联。
因此,科学家们便认为目前他们所观测到的引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力,应该是由两种“力”结合而成,真引力在任何情况下的属性不变,但伪引力会随着物质密度对空间造成的扭曲程度而增加,如此才能解释这种现象。
只不过,在这个假设的理论中,会存在两点误区。
一是,两个质量相同、密度不同的天体相互撕裂时,密度大的会占优,但需要知道的是,这两个天体所发出的引力实际上是相同的,只是物质的密度使得撕裂速度有了差异,所以密度并没有改变引力的大小,只是改变了引力撕裂物质的速度。
这一点需要区分理解,不能将撕裂速度和引力强度直接挂勾。
而科学家们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给大质量恒星和黑洞假设了同一种物质。
那就是光子。
光子在真空中的运动质量是恒定的,也不会被轻易撕裂,当遇到黑洞时,光子直接会被黑洞吞噬,无法逃逸,而大质量恒星的中心区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喷发大量的光子,所以两者的引力强度已然高下立判。
二是,以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引力是质量对空间造成的扭曲形成的,根本没有“引力”这种东西,但现在的科学家们却认为,如果没有引力(也就是说引力全是一种空间扭曲的假象),那物质内部的压力是如何来的?
并且,假设空间是一片平坦的,突然出现了两个质量相同的天体,那么根据引力只是空间扭曲形成的假象这种说法,此时的两个天体所造成的空间扭曲肯定是相同的,就算两个天体都不运动,但彼此造成的扭曲曲率应该会相互抵消。
也就是说,这两个天体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互接近才对。
然而,无论是物质的内部压力变化,还是现实中同等质量的天体受彼此引力拉扯相互接近,都有力的反驳了这一点。
因此排除这两个误区后,科学家们提出了这种假设理论,认为引力有欺诈性。
即认为引力是由真引力与伪引力结合而成,这应该是一种像电磁力一样的结合力。
只不过,受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科学家们也无法进一步证实这个理论正确与否,更无法将这两种力分开用公式表达,因此这个理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还需要日后通过实验与观测来证实和完善。
而为了更快的探索黑洞中的秘密。
在恒星陆尘的主导下,流浪联盟紧接着展开了探索黑洞计划。
他们利用目前的尖端科技,制造了一台中子重力装置,打算将这台装置放入黑洞中,仔细观测黑洞内的情况。
因为这台中子重力装置全是由中子制成,彼此间的对抗力是来自于中子简并力,因此这台装置最高可以承受中子星的重力,若穿上这套设备,就算是普通人也可以在中子星上自如行走。
这已是流浪联盟目前最尖端最先进的反重力装置。
流浪联盟计划将这台装置投入环状星云中心的黑洞中,一方面是探索黑洞内部,另一方面也想试试中子简并力能否在黑洞内生存?
“发射!”
当一切准备就续后,恒星陆尘下达了发射命令。
只见地球上的流浪基地内,负责此项目的科学家点下了发射的按键。
登时,一台一米不到的圆形装备便自地球上飞出,以超光速向着环状星云中心的黑洞飞去。
这一刻,流浪基地内的每个科学家都无比紧张,纷纷一眨不眨的盯着屏幕上的中子重力装置。
因为中子重力装置中安装了一个能接收各种粒子的摄像机,若安全进入黑洞内,便可以捕捉到黑洞内的情况。
这将有助于流浪联盟解开黑洞的秘密。
只可惜,所有人的期望到头来全都落空了。
因为当中子重力装置穿过吸积盘,刚刚接触到黑洞边界时,直接与流浪联盟失去了联系。
为了确定中子重力装置的安全,科学团队在其内放入了量子纠缠态的粒子,然而当进入黑洞后,纠缠态就消失了,科学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点判断中子重力装置被黑洞压力摧毁了。
而这表明,连中子简并力也无法在黑洞中生存,瞬间就被摧毁了,摄像机什么也没拍到,黑洞中的生存法则应该是一种更为基本的简并力生存法则。
瞧见这一幕,绿星忽然道:“妖星,看样子这个计划失败了啊!”
恒星陆尘道:“这种结果我早有预料,这次也只是想试一试,积累经验而已。不过从结果来看,我们对黑洞的探索明显还需要不少时间,不易操之过急,现在我们还是先捕获环状星云内的中子星吧,那将有大用!”




流浪陨石 第197章 中子星防线
恒星陆尘在环状星云内撕裂吸收恒星时,以及流浪号、绿星、地球文明、光合文明在歼灭蚁人文明的殖民星时,都在环状星云内发现了中子星的踪迹。
流浪联盟一共发现了三颗,皆是中质量恒星死亡后遗留下的星核部分形成的特殊天体。
是一种介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天体。
中子星的密度非常之大,每立方厘米高达8^14到10^15克,可能大家对这种密度数字没有概念,但这种密度相当于每立方厘米内的物质重量超过一亿吨以上。
想想每立方厘米才有多大?
长宽高各为一厘米,连一颗弹珠都不如,但就是这么小的空间内的物质重量却高达一亿吨以上,简直无法想像。
如果把地球也压缩到这种密度,那十多个行星质量的地球也仅有22米的直径,如果把1250个恒星质量的太阳也压缩到这种密度,那也仅仅只有十千米的直径!
中子星的密度之所以如此之大,那是因为内部压力迫使物质皆以中子状态存在,也就是说,中子星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中子紧挨着组成的天体,这也是中子星之名的由来。
此外,中子星中有部分天体会持续向外发射有规律的定性脉冲,这类中子星被称为脉冲星,脉冲星由于会发射出有规律的脉冲信号,就仿佛宇宙中的灯塔一般,可以帮助各个文明确定自己的位置。
但无论是中子星,还是中子星中的脉冲星,其内部结构都是相同的,都是在电子简并力无法承受巨大压力时,转变成以中子简并力对抗内部压力而存在的一种天体。
以前曾说过,小质量恒星死亡后,由于内部核聚变停止,无法提供持续对抗内部压力的力,所以遗留下的星核就会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进行进一步压缩坍缩,变成原子与原子紧密的挨着,这时原子中的电子因为过度靠近就会产电子间的排斥力,也就是电子简并力,并以电子简并力对抗内部压力而存在,这就是白矮星。
而中子星则比白矮星还要恐怖。
由于中子星是中质量恒星死亡遗留下的星核,质量更大,所以当核聚变停止时,内部的巨大压力会将物质迅速向内挤压,在更大质量所形成的压力下,电子间的简并力根本无法对抗这种压力。
于是,电子简并力崩溃,形成物质的最基本结构的原子态也彻底被破坏,外层旋转的电子被压力强行挤到质子中,形成一个个中性的中子,当压力再想对中子进行挤压时,中子间的排斥力就会与这种压力对抗,并保持平衡,这时就形成了一颗稳定的中子星。
因此,中子星是一种非常恐怖的天体,物质的内部结构完全被强行破坏了,以中子紧挨着中子而存在,这也是中子星密度如此之高的原因。
而从中子星每立方厘米高达一亿吨的重量来看,可想而行,平时的物质或原子间的空隙终究有大,也难怪中微子可以在物质中随意穿梭,但与原子核碰撞的概率却非常之低。
不过,因为中子星的密度极大,所以这是连中微子也无法有效穿透的一种致密天体。
如果将一个原子的结构看作星系,那就等于是将星系中的所有行星都挤压到了恒星中,以太阳系为例,如果只存在一颗恒星,那原本将近两光年的结构空间就释放了出来,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原子被压成中子后所释放出来的同比例空间。
当黑洞探索计划失败后,恒星陆尘便将目标转到在了中子星上。
此次一共发现了三颗中子星,恒星陆尘打算将这三颗中子星全都捕获。
于是,便控制着流浪星系飞近其中一颗中子星,然后以引力增量慢慢捕获那颗中子星,将之慢慢拉过来,并让中子星在最外围围绕流浪星系旋转。
在这个过程中,流浪号好奇的问道:“大哥,你捕获中子星干嘛?”
恒星陆尘道:“中子星因为其特殊的存在,所以作用很多很广,无论是以后我们需要采集中子星这方面的材料,还是研究中子星,或是将之当成武器,都会非常方便。”
陆尘继续道:“此外,我主要是想一试自己的想法,我想在流浪星系外建立一道中子星防线,利用中子星的高密度和高引力在外护巡,当有陨石接近时,就会率先被中子星捕获,根本无法进入流浪星系内,这也就避免了很多的意外与危险。”
陆尘的具体想法是让那三颗中子星相互交错在流浪星系外公转。
这样可以保证每一边、每一时都有中子星的防护,无论是那一边出现陨石,就算不是陨石,而是敌人的战舰,只要靠近都有被中子星捕获的风险,这将是一道天然的防护屏障。
为了确保中子星防线不会影响到流浪星系,陆尘还让流浪基地愉的科学团队开始计算中子星防线的最佳公转轨道的距离与速度。
最终,科学团队经过计算得出,以中子星的引力与质量,最好是在流浪星系外三个天文单位处公转为最佳,而公转速度为了保证三颗中子星严密的防护线,最好在半光速左右。
得知这些数据后,恒星陆尘立刻将捕获而来的中子星控制在流浪星系外三个天文单位处公转,而后继续捕获下一颗中子星……
就这样,在花费了一些时间后,三颗中子星都顺利的被陆尘捕获,并安排在流浪星系外公转,第一颗中子星的公转距离为三个天文单位,第二颗中子星则为3.5个天文单位,第三颗中子星则为4个天文单位,三颗中子星以半光速围绕流浪星系高速公转,组成了一道巡逻频繁而严密的中子星防线系统。
由于在执行歼灭任务时,流浪联盟使用了很多的奇点炸弹直接炸毁蚁人文明的殖民星,所以短时间内环状星云中出现了大量的陨石物质,这些陨石物质高速在星云内飞行,之前经常从流浪星系中穿过,但在中子星防线建立起来后,大量的陨石物质在接近流浪星系时,就会先被中子星的引力影响飞行轨道,慢慢向着中子星表面坠去。
中子星防线刚刚建成之际,就展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看着大量的陨石被阻挡在外,流浪联盟内的人无不佩服太阳爸爸的想像力和行动力。
简而言之就是,佩服太阳爸爸的英明神武!




流浪陨石 第198章 流浪联盟的收获与成长
中子星防线构建完成后,环状星云内已没有什么重要资源,恒星陆尘便带领着流浪星系朝着环状星云外飞去,按着既定的航线前往宇宙中心。
现如今,流浪星系已与以往完全不同了,分为内外两层。
内层是由恒星陆尘、地球、绿星、流浪号四者组成的公转区,这一区域的直径为5个天文单位左右。
因为随着恒星陆尘的质量暴增之后,恒星身体的直径已有很了很大的增长,所喷发的光芒辐射也成倍增加,因此地球文明所处的地球、光合文明所处的绿星都不得不往向外迁移公转轨道。
一是为了保持原本的生存环境。
二是为了给恒星陆尘的体型一个成长的空间。
而为了保持以前从恒星射到星球表面的辐射量大体不变,第一公转轨道的地球迁移到了三个天文单位处,第二公转轨道的绿星迁移到了4个天文单位,至于金属行星流浪号,则来到了5个天文单位处。
并且,同时迁移的还有与地球轨道同步的星际对撞机。
星际对撞机是流浪联盟内目前最大功率的对撞机,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所以是第一时间进行迁移改造的。
其实,早在建造这个项目时,地球文明就考虑过以后可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因此星际对撞机的设计是一截截组装起来的,这也是机械设备目前最合理的一个结构方式,无论是维修,还是升级改造都会方便许多。
而流浪星系的外层就是中子星防线,直径为1.5个天文单位。
不过需要注意,之前所说的第一颗中子星的公转轨道距离三个天文单位,不是指与恒星陆尘的距离,而是与流浪星系的距离,也就是与最外层的流浪号距离三个天文单位。
毕竟,中子星防线是保持着整个流浪联盟的,当然要公转在最外围,并且为了避免中子星可能对流浪联盟产生影响,科学团队经过计算后,建议至少要相隔三个天文单位以上。
因此,现在的流浪星系直径为9.5个天文单位。
内层为5个天文单位,外层4.5个天文单位,体型比以前增加了三倍多。
只不过,流浪星系的内层公转区的公转速度却不快,虽说在公转轨道变长之后,为了保证公转一圈一年的时间设置,地球和绿星的公转速度已提升了好了几倍,但这点速度与外层公转区的中子星的公转速度相比却慢如龟速,因为中子星为了起到防护效果,公转速度被调设为半光速。
若从宇宙层面上看去,内层旋转徐徐,外层旋转迅速,却不相互影响,这种特殊而独立的结构,就仿佛一台精密的星盘仪器一般,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次的环状星云之战。
除了流浪星系有所成长,最外层的金属行星流浪号也有了不小的增长。
在战争中,流浪号吸收了大量的蚁人文明的宇宙战舰,以及在执行歼灭任务中,也吸收了很多的金属元素,自身的行星质量终于突破一千大关,来到了1300个行星质量!
只不过,由于流浪号是金属行星,密度要更大,所以流浪号的直径只比地球大四倍左右。
至于地球文明和光合文明也各有提升。
第一点就是得到蚁人文明的永生技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攻克,自己也实现了永生;
第二点就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孜孜不倦的对空间进行研究,如今流浪联盟内的空间加速技术最快已来到三倍光速,与之前消灭的地核文明的行星战舰的速度相同;
第三点就是对于黑洞与引力的了解更进一步,尽管目前只是一些猜想,但科学却都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也为流浪联盟成为四级文明,掌握统一力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最后就是流浪联盟的领袖。
也是流浪星系中心处的恒星陆尘。
恒星陆尘起初在进入环状星云前是8860个恒星质量,但在经过一番疯狂的吸收后,一共吞噬了一百多颗恒星,其中基本全是新生恒星。
而在吸收这些大小不一的新生恒星后,陆尘的恒星质量终究突破一万大关,成长到了16200个恒星质量,也正式成长为一颗中质量恒星,质量比先前足足增长了7340个恒星质量。
如今,恒星陆尘的体型直径为一千四百万千米,随着恒星质量暴增,密度也增加到了以前的四倍左右,这也意味着为了对抗更大质量形成的压力,恒星中心的核聚变速率肯定比以前提升了很多。
现在的核聚变速率是以前的三倍左右。
而随着核聚变速率提升之后,核心区的温度来到了五千万度,日冕层的温度来到了800万度。
此外,随着恒星质量突破一万大关,成为一颗中质量恒星,陆尘现在就算不使用统一力石,也能将引力增量至三十万的强度。
如果需要的话,陆尘随时可以捕获自身喷发的光子。
这也是陆尘能轻易的捕获,并控制那三颗中子星的原因之一。
因为陆尘现在的质量比中子星要大,再加上引力增量,自然能轻松的完成捕获任务。
不过,恒星陆尘的质量增长虽然不少,但陆尘对自己的成长速度却是不够满意,只可惜因为环状星云的直径只有五千光年左右,属于小型星云,再加上环状星云的年纪也不算大,环臂中所诞生的恒星基本全是新生恒星。
因此在星云体型不大、氢气资源贫瘠的情况下,所诞生的恒星不只数量不多,质量也不大,根本就没有超过三千个恒星质量的,如果将陆尘所吸收的氢气质量和数量拿来计算,环状星云内的新生恒星平均一颗也就是七百个恒星质量而已。
其实,环状星云内并不是没有超过三千个恒星质量的恒星。
只不过,那些恒星都是老年恒星,位于环状星云核心区,被中心黑洞的强大引力束缚着,连陆尘也不敢轻易冒险去妄动,所以陆尘在将环臂内的新生吸收完了之后,便带上焕然一新的流浪星系重新踏上了前往宇宙中心的流浪之旅。
渐渐的,前方幽暗的太空之中,一幕横立的宇宙巨墙慢慢出现在流浪联盟眼前。




流浪陨石 第199章 星界球
浩瀚宇宙。
一幕无边无际的巨墙漂浮在前方幽暗、虚无的宇宙空间中。
或许将之称为墙不太适合,因为墙至少还是看得见边际的,但前方的那一幕却无边无际,连三级文明的探测手段都探不到尽头。
并且,前方的那一幕也并非像寻常的墙那般密不透风,而是由无数星际物质汇聚而成的物质带,尽管其中的物质非常之多、数之不尽,但终究没有像墙体一样紧密,存在着许多的空间缝隙,有微弱光芒从缝隙中照射出来。
远远看去,就仿佛是曾经的宇宙巨墙被无上之力击裂,出现了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裂缝与缺口,伴以从裂缝中透射出来的微光,充满了一股恢弘神秘的气息!
而根据绿星先前提供的情报,恒星陆尘也得知,这里应该就是宇宙三大区中天区与星区的交界处,通常被称为星区带或星界球,是一片由无数物质汇聚而成的小行星带,属于宇宙大爆炸的自然遗迹。
后来,科学家们通过侦测也确认了这一点。
科学家们侦测发现,星区带表面的整体走势并非如肉眼所见是平坦的,而是呈现出微小的弧度,这一点有些像肉眼看地球是平的,但实际却是圆的。后来通过计算机的模拟计算,科学家们得出这片星区带应该就是圆形与椭圆形的物质星界球。
只不过,这个星界球所笼罩的范围是整个星区与宙区,称之为无穷大也不过分。
正是因为星界球实在太大,大到人们无法想像,所以在某一点观测时就只能观测到微小的弧度。
当计算机计算出星界球的大小约为三千六百亿光年、厚度约为一万多光年,科学家们不禁纷纷感慨,如此宏伟壮阔的工程,根本不是人力所能完成的,也只有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才能形成。
1...5758596061...1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