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白马赵子龙
就拿他们所到的灵丘县来说,视野所及之处,全都是一片片金色的麦浪!甚至那种金色的麦浪都是远到天际的!包括在田地中,更有无数的农民正在拼命收割麦子的,而且看他们干劲十足,脸上带着笑容的样子,实在是让他们不敢相信……这简直就堪比世外桃源了呀!
(因为如果是佃户在干活的话,没有人会这么高兴的……收获后的七成到八成要交上去,谁又会这么高兴呢?)
虽然现在的东林党人几乎已经和杨山芦结盟,不过钱守廉干事还是非常认真的(他知道这次考察将对朝廷以后的政策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看过之后,他不仅派出随行的属员,下到田间地头实地检验收成,甚至他还亲自下到田间地头,去和这些农民们攀谈。
而等到他了解了实际情况之后,果然是令他击掌赞叹……因为这就和之前听说过的一样,这些老百姓居然全都是自耕农,他们正在耕耘的土地,全是他们自己的!包括收割下来的麦子也全是他们自己的,所以还能不卖力吗?
他这样就呆了一天,然后到了下午,他派出去的那些属员,也全都是回来禀报了,只是这些属员的脸上,也全都是掩饰不住的震惊之色:“大人,太厉害了呀!根据统计上来的数据,平均亩产高达七斗啊!”
“什么?有没有搞错啊?居然有七斗?(约130斤)”虽然钱守廉平时不接触农桑,可是在这里呆上大半天之后,也知道产量肯定不低,可是现在听到这个实际数字之后,还是被吓了一大跳啊!
而看见被钱守廉质疑,那些属员就不干了,虽然他们也同样非常震惊的:“没错呢大人,真真切切的是七斗的亩产量啊!”
而在确定之后,钱守廉都有些呆傻了……按照他事先做过的功课,要知道原本来山西各地,正常的亩产量一般只有五斗(88斤),就算是两湖这种鱼米之乡,也只有七斗的产量而已,可是现在呢……治理山西才区区一年,就已经达到了两湖的水平了?
而比起钱守廉来,另一位巡茶御史李应明的观察力,却是更加细致一些,他在感叹的同时,却已经发现这些田地中与众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每块田地中,基本都挖有深水井,配有水车的,包括土地的各种起垄,还有各种耕牛耕耘过的痕迹,施用了肥田粉的痕迹,都是一一在目,而能做到这些,显然都是下了大本钱的。
“善!大善!”确定之后,这两位巡城御史都是连声称赞啊……老实说一开始对于朝廷把山西这么大一块地方,交给杨山芦这个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治理,他们还是持保留意见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嘛),而且他能治理好整个东路,可是不一定能治理好这么大的山西!
可是现在呢?这样的实际成果实在是让他们又惊又喜的……值此国难当头,灾荒遍地之际,实在是大明之幸啊!
而接下来呢,他们又按照预定的行程,来到了代县。
而等到到达代县之后,就是受到了代县县令王梦锡的亲自接待,因为大家同为东林党人嘛,所以王梦锡都是放下了公务,抽出半天时间来亲自陪同的。
而且代县原本是属于那位晋王的封地(就是已经嗝屁的那个),所以如果是原来的话,粮食收获再多,也全是晋王府的事情,和老百姓没有一点干系(能给你留一点嚼口,不让你饿死就算不错了),不过现在嘛,灵丘县的一幕就在这里重现了……同样的丰收景象,同样的干劲十足……
甚至在巡查田间地头的时候,钱守廉还意外的发现了一种藤蔓,并且这种滕蔓还长得非常好,青翠碧绿的,远远看去就像一块绿色的地毯。
老实说在进入山西地界之后,他就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这种藤蔓,不过一开始他也没放在心上,以为只是一种长势比较强的杂草什么的。
可是现在屡次三番的看见这种藤蔓,甚至在相邻这么远的两个县都能看到,他就不由得上心了,而看见他在打量这些东西,那位代县县令见了就是嘿嘿一笑故意考校他道:“钱兄,今天小弟就冒昧的考考你,你才学广博,可知此为何物?”
“倒是不知——”钱守廉就是很诚实的回答道。
“哈哈,我来告诉你吧,这个可是神物啊(番薯),并且说起来也是特使大人带来的好处啊!”
甚至说到这个,王梦锡还非常的来劲,他就是随手掐了一段番薯的藤蔓,递给钱守廉道:“钱兄你看这个,这个藤蔓柔软多汁,营养丰富,就是上好的羊和猪的饲料,甚至饿极了连人都可以吃!当然了,它最大的功效还不是这个,那个到了晚上你就可以知道了。”
“是吗?”听见王梦锡居然还卖了个关子,钱守廉却是更加来兴趣了……他也知道他这位同党中人,为人最是务实,可是这样的人都要卖个关子,那么是不是预示着……
于是到了晚上之后,钱守廉就上心了,然后晚上王梦锡在招待他一顿便宴的时候,果然就推出了一道新奇的食品——虽然盘子中的这道食品,看着就像一根断了一半的黄瓜(当然颜色是土黄色的),让人看着就没有食欲,不过王梦锡却是很隆重地推荐他尝尝看。
既然这样,钱守廉也就尝了一下,只是在尝过之后,却是眼中一亮的……老实说这个东西口味只能说是一般,略微带点甘甜,并且筋络比较多(因为现在还没长成,属于提前试吃的缘故),不过作为一种食物来说的话,倒还可以下咽。
而等到他说完自己的看法之后,王梦锡听了却是哈哈大笑:“钱兄,如果我告诉你这种东西,它还没有长成,并且长成之后,个个都比拳头还大,亩产都能有六七百斤,你说这算不算是一个神物呢?”
“什么?居然能有如此高产?”钱守廉听得手都是一抖,筷子中的番薯吓得差点没掉下去!刚才的麦子一亩能有130斤的产量,他已经惊为天人了,可是现在呢?就这土不拉几的东西,一亩能有六七百斤的产量?而且就这还没有长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绝对是一件神物了呀!
至于说味道一般,切,在这样大灾年的背景下,很多难民们惨的都要吃观音土了,还会在乎味道吗?
包括同桌的另一位御史李应明,也是非常吃惊的,而且他是陕西人,更是知道老家的艰苦,于是他马上就是说道:“王老弟,既然这个番薯功效如此逆天,那为什么不向全国推广?至少陕西那是可以试一下的嘛……”
说到这个,王梦锡脸上的兴奋劲就是少了一些,他就是无奈的道:“哎,你以为这个推广很容易的吗?按照特使大人的说法,这里面学问很大,有一个什么适应期的……”
“例如小弟就听说,特使大人几年前就已经在东路培育这个番薯了,然后东路本来就是山西境内,所以才能在山西开始推广,而真正要做到全国推广的话,估计还要再过好几年的。”
“原来如此。”李应明听了之后,觉得很是失落,失落的是这么好的东西,自己家乡的百姓却不能享受到,不过转念一想却也有惊喜……毕竟只要有个时间年限,那到时候自己的家乡不也能收益了吗?
毕竟他都注意观察到,这个叫红薯的神物,大多都是种植在山坡荒地上的,也就是种不好粮食的地方,这样的地方都能利用起来,而像他们陕西,多的就是这种地方!所以这到时候,不仅是对于陕西的百姓,乃至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都是大大的福音啊!
(因为这也是很明显的,作为主业的小麦都获得丰收了,然后作为副业的红薯又能有这么高的产量,这是不是就不用担心吃饭问题了呢?)
于是等到这顿饭吃完之后,他们都已经确信,这次山西的大丰收,已经成为定局!甚至推广开来,这也必将对大明的未来,带来深远的影响!
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他们的看法,包括另外二队巡查御史,也都是这样的看法……十天之后,这些巡查御史的工作就完成了,纷纷赶回京师赴命,包括整个山西的夏收,同样也是顺利结束。
而经过民政司统计上来的数字,更是让杨山芦都是喜出望外……整个山西一百个县,近亿亩的土地面积,,统计下来都足足收获了六千多万石!这个数字足够山西一千万百姓,平均吃上一年多!
就算是具体到每家每户上来说,以平均每户自耕农拥有十五亩土地计算,他们每户人家就可以收获近二千斤麦子!(这还不包括番薯的增益,)这样绝对可以吃上近二年的!(而在以前敢不敢有二百斤?)
而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有了这样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老百姓还会不珍惜?还会以后不好好种田?进而期待下一次的丰收?所以也就真正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了!
甚至这样一来,对于整个国家的好处,也是很快显现出来……例如按照惯例,在夏收之后就是要缴纳夏税的,如果在这之前,就算是派出各种衙役前来催收税粮,老百姓那也实在是交不出来……自己都没有吃的,又拿什么来交税呢?
而一次就不一样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既然是朝廷带给了他们好日子(在老百姓的眼里杨山芦就是代表着朝廷),所以老百姓们都是踊跃交纳的……各种纳粮的小推车,都是装着黄澄澄的麦子,排成一条条长龙向各地粮库进发啊……
并且公正的说,山西在杨山芦的坐镇下,不仅免了原来应有的三饷加派,就算是下面的官吏,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
(此时吏治腐败,这也是老百姓苦难的原因之一,例如朝廷明明是定的一斗麦子的税收,下面的贪官污吏就敢把它变成五斗!至于其他什么拍脑袋想出来的名目,什么牛饷、鸭饷、禾虫饷(也就是田里的麦苗生了虫子都要交饷),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现在嘛,有杨山芦坐镇,有他之前派下去的1000名少年吏员具体执行,什么歪门邪道,想都不要想!
所以这样一来,朝廷的税赋其实不重,大概只占了总收成的百分之五,这么轻的赋税,百姓们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所以看着一车又一车的税粮,运入了山西各地的粮库,甚至还有大量多余,都能反哺京城之后,杨山芦的心里那是非常高兴啊……这对于解决目前大明的饥荒,都能起到多大作用啊……包括对于即将到来的松山大战,这些又可以作为军粮,这样的利好……
甚至杨山芦还知道,这样的改变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山西问题解决了,进而也就代表着,松山之战已经胜了一半!而如果代表着国运的松山之战都能胜利,那是不是也就预示着,之后满清入关,把汉人当牛当马的历史,就会被改写,包括之后中华民族所承受的重重屈辱历史,,也将被改写呢?
对此杨山芦表示深信不疑,并且他也愿意为此而奋斗终身!
变明 第三百三十三章认祖归宗!
崇祯十四年六月,也就是夏收结束后的半个月,杨山芦忽然接到了兵部发过来的行文。
也就是大明武官每五年都要进行一次考察,称为军政考选(具体来说就是各地总兵、副总兵上书自陈功过,由皇帝裁定,其余的有一定级别的武官,由总督、巡抚和巡按御史进行考核,并开具揭帖,在十月之前将考选揭帖呈交兵部,最终由皇帝决定去留)。
不过这一次,除了并没有到军政考选的时间,并且公文中还特别注明,他本人必须亲自进京述职。
不过随着这份有些破格的公文一起来的,还有杨嗣昌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写来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他就是向杨山芦详细地解释了一下原因。
原来这个就是崇祯给兵部下达的命令……军政考选是次要的,主要就是借着这个机会,要当面召见他,并且论功行赏的!因为山西治理成功,皇帝很高兴,有功不赏,又怎么是他的风格呢?
而等到收到这封行文之后,杨山芦还是非常欢喜的……呵呵,老实说在治理山西取得成功之后,接下来他已经准备把重心转向东路十卫的,好准备接下来的松山之战!而现在呢,能和皇帝当面交流一下,那就更加方便了。
包括对于可能的封赏,杨山芦更是有那么几分期待的……山西治理成功,这都可以说是不世之伟业啊!所以到时候又会封赏他什么呢?要知道当初崇祯在和他作出约定的时候,可是亲口说过一旦成功,就会重重封赏,而现在呢?所以杨山芦对于接下来的京城之行,也就充满了期待……
当然,既然接下来要离开山西了,还是需要做下准备的,例如他辛辛苦苦治理成功的地方,要是交给别人来糟蹋,那他可是绝对不答应的!
于是在经过研究后,杨山芦就准备把左懋第给留下来,这样左懋第作为山西副使,就可以继续贯彻他的意志,并且当初他和崇祯约定的时候,是以二年为限,而现在才过去一年多点(这属于崇祯提前开庆功会了),所以把左懋第留下来继续治理山西,以取得更大的成果,那也是合情合理的呀……
并且除此之外,杨山芦是不会只留下他这么一个孤家寡人的,在上面,会有山西布政使赵健极进行帮衬(是杨嗣昌的盟友,挺杨派的成员)。
在下面,杨山芦之前带来的那1000名少年吏员,也全都会留下,包括其他什么监察司,情报司之类的,也都留下一部分力量,确保可以对山西进行完全掌控,不怕什么人走茶凉的。
而左懋第也表示,他不会辜负杨山芦的期望,会看护好这得之不易的成果的。
这样都安排妥当之后,三天后,杨山芦就开始正式入京了,并且都可以算是大搬家了……杨山芦就是点起五百亲卫,外加五百玄甲军,组成了整整1000人的庞大队伍,开始浩浩荡荡向京师进发,至于还有剩下的2500名玄甲军,就是同样留给了左懋第,用于镇压整个山西。
而等到到达京城之后,杨山芦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是前去兵部报到了,而等到他到达兵部之后,得到的待遇那就不用说了……哪怕他一开始的时候,那些负责考评的武选清吏司的主事什么的,看见来的只是一个参将,还想拿大的时候(因为他们是文官嘛,然后就等着这种时候收些孝敬了)。
只是等到被其他人提醒过之后,立即就是变得热情异常,甚至是带着几分恭敬了……因为这位是谁?这位可是治理山西成功的大功臣,山西特使啊!更不要说还是他们顶头上司的顶头上司的儿子,那怎么能得罪呢?(只怪五年一次害死人啊,都不认识杨山芦的)
所以接下来自然是不用说了,杨山芦就是非常顺利的完成了这次述职考评,并且全部的考评都是上等(之前那些巡按御史的考选揭帖已经送到了兵部)。
然后做完这些之后,按照皇宫中传来的消息,就是正式召见还要等到三天之后,也就是让他好好休息一下,再行觐见。
既然这样的话,杨山芦就是把大队人马安排在京城外面,他就带着一百亲卫前往杨府……毕竟那也算是他的一个家呀。
而等到到达杨府之后,杨山芦一眼就看见,整个杨府居然都是红灯高挂,彩带飘飘的,比他以前来的几次还要隆重,难道府中还有什么喜事?杨山芦就是疑惑的想道。
这会杨府守门的家丁看见杨山芦已经到达,那是连忙进去通报了,然后没一会儿,就听见爆竹声声,敲锣打鼓,然后杨府大门洞开……杨山芦的老爹杨嗣昌,已经满面笑容的迎了出来。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讲究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儿子来了做老爹的怎么可能出来迎接呢?不过现在嘛,杨山芦的杰出表现,实在是让杨嗣昌老怀大慰……所以这才亲自迎了出来呀。
而等到杨山芦看见居然是老爹亲自出来迎接,那也是非常感动,再加上父子俩都是将近一年没有见面了……
“孩儿见过父亲大人——”杨山芦翻身下马之后,就是在杨嗣昌面前拜倒。
“好孩子,起来起来——”杨嗣昌就是满面含笑地把他扶了起来,而在下一刻,还没等杨山芦去问府内张灯结彩,是有了什么好事,这个时候杨嗣昌身边又是现出一人,而杨山芦一看就是愣住了:“母亲大人?您怎么也来了?”
没错,出现在杨嗣昌身边的,正是杨山芦的母亲孙氏!要知道孙氏之前是住在参将府的,可是现在怎么会来到这里的呢?
而且今天的孙氏还是一身盛装打扮,托杨山芦的福,孙氏现在可是正二品的浩命夫人,所以这一身打扮,例如头上流光溢彩的命妇彩冠,肩上披的艳如彩练的霞帔,那种雍容华贵……
不过此时的孙氏,却很有些激动……因为自从杨山芦开始治理山西,她都有近一年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了……所以杨嗣昌就是替她回答道:“呵呵,夫人之所以会在此地,也和你有关呢,而且今天你们母子都有一件大好事,等会入府后再慢慢告诉你。”
包括这个时候,以前一直和杨山芦不对付的周氏母子,也就是杨嗣昌的大夫人周氏,和她的嫡长子杨山松,也是一起出现。
并且反常的是,这两个人态度和之前已经大不一样了……以前看见了杨山芦,那不是鼻子不是眼的,至少就算是笑,那也是假笑!可是这次呢,却是异常热情的迎了上来,并且一个口称芦儿,另外一个口称三弟的,那种亲热……
咦?杨山芦见了就是有些奇怪的……有些反常啊,不过到了他现在这种身份地位,对于这种类似后宫宅斗之类的小事,已经不放在心上,也无心琢磨,反正你知趣一点,不挡着我的道就行!
然后等到这一大群人前呼后拥的进了杨府之后,相关人等就是在正堂坐定,再有丫鬟送上香茶之后,杨嗣昌已经是满面春风的道:“芦儿啊,你这次治理山西,虽然冒了风险,可结果还是相当不错的呀……现在很多老朋友见了我之后,都是说我杨家出了一个麒麟子啊!”
“呵呵,这都是父亲大人教导有方。”杨山芦就是谦虚了一句。
而杨嗣昌听了就是更为满意,有了如此成就,还这样不骄不躁,果然有他杨某人的风范啊……
接着杨嗣昌就是环视了一遍众人,特别是周氏和杨山芦的那位便宜大哥之后,就是郑重的说道:“今天把大家都叫过来,就是要宣布一件大事——也就是我杨家要开祖宗祠堂……我杨氏嗣昌第三子杨山芦,正式归入门下,并且确定成为杨家下一代家主!”(也就是杨府继承人的身份)
“什么?”杨山芦听了都是一愣,开祖宗祠堂?这动静真有点大呀!(一般除了逢年过节之外,祖宗祠堂是不会开的,除非有大事)
而且老实说,杨山芦的身份在这个杨府里,实在是有些尴尬的,因为此时大明公认的后院排序,是按照正室夫人,妾(如夫人),通房丫头这样排下来的,也就是所谓的长幼有序,嫡庶有别。
可是杨山芦的母亲孙氏呢,连通房丫头都不是(原本只是杨府一个普通的丫鬟,杨嗣昌醉酒后的产物),所以杨山芦的身份之低微,那就可想而知了(哪怕之前杨山芦风头日盛,早已经盖过了他的那位便宜大哥,可是按照这个时代的道德观念来说,他那位大哥依然身份比他尊贵的多,是杨府的正统继承人)。
可是现在呢,杨嗣昌不仅当面宣布了他归入门下(也就是同样成为了嫡子),并且还明确宣布他杨家继承人的身份,这个力度……
然后杨山芦再看了看一旁的周氏和他的那位便宜大哥,两人的笑容虽然有点勉强,可是之前那种妒忌的模样却是不见了,反而很有些奉承的神色……
然后杨山芦也就明白了,看来这就是顺应大势了……如果两个人差距不大,那他那位便宜大哥还可以妒忌一下,竞争一下,可是现在两个人差距都已经天差地别了,他还怎么追赶呢?
就好像他那位便宜大哥,在兵部干的也算不错,已经升了一级当上了从五品的员外郎,可是和杨山芦比起来,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杨山芦年仅二十七岁,已经是正二品的都指挥使了!而且还是整个大明最年轻的正二品!更不要说这次入京之后,又要加官进爵了!所以能和这样的人竞争么?还不如乖乖投靠过来,谋取点好处的。
包括杨山松本人也是这么想的,虽然这个决定很痛苦,但是杨山芦这些年火箭般的升迁速度,已经把他弄得都没脾气了!再加上还有现成的例子,就好像杨山芦的那位二哥杨山梓,去年已经投到他的门下,当了一个军中的文书,并且现在也已经升了一级,这就是现成的榜样啊……
所以此时此刻,等到身为家主的杨嗣昌宣布之后,杨山松就是非常热情地向杨山芦表示了祝贺,并且诚恳地为他以前的所作所为,表示了道歉(当众下跪),希望他可以既往不咎,包括周氏也是如此(为了儿子她也只能委曲求全了)。
既然如此,老实说杨山芦也不是一个记仇的人,然后他又看见老爹杨嗣昌恳求的眼神,显然也是希望他们兄弟和睦的(包括母亲孙氏也是如此),既然这样,杨山芦也就淡淡的一笑道:“既然如此,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只要大哥你以后能够真正做到改过自新,我们还是兄弟。”
“好!很好!”杨嗣昌听了那是满脸喜色啊……其实他也知道,这两兄弟之间有矛盾,可是现在呢?宰相肚里能撑船,果然是有杨府下一代家主的气度啊!
既然这样矛盾解决了,接着杨嗣昌就是选了一个吉时,正式开祠堂,然后向祖宗禀明这件事情的……也就是宣告杨山芦身份的回归,并且正式成为杨府下一代的家主!
并且这其中也包括孙氏地位的回归,以前孙氏只是一个最低贱的丫鬟,哪怕她已经为杨嗣昌生下了儿子,可依然还是属于没有名分的存在,死后不入杨家的祖坟,名字不入杨家的族谱……也就是根本不承认你的!
不过现在嘛,杨嗣昌在宣告祖宗之后,同样是正式名列族谱,并且正式成为杨嗣昌的夫人!
然后办完了这件事情之后,整个杨府那是张灯结彩,喜庆的就像过节似的!至于孙氏那就更不用说了……以一个低贱丫鬟的身份能走到今天,是她以前根本不敢想的!毕竟在她的眼中,杨嗣昌那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一般的存在,可是现在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