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基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陨落
土豆和红薯在地里面长着个头,玉米则在地面上长出果实。
玉米刚开始的时候个头并不大,边关的人摸索着得到了玉米的新吃法,可是谁知道就在他们的眼前,那一穗穗玉米棒子个头直蹿,有的玉米棒一只手都无法握住。
长成的玉米棒再没有个头小时味道清甜,而是变得干硬,已经无法再食用。
眼看着青白色的玉米须变成了褐黑色,个头固定住,有劳役道,“这粮食应该是熟了。”
整个边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种过地,对粮食再敏感不过。
只是让他们感到震撼的是,这种前所未见过的粮食产量未免也太多了。
第41章
光看玉米棒子的重量和数量,就让这些在家里干惯农活的劳役们倒吸一口凉气。
秦朝目前的粮食亩产平均在250~260,而玉米呢,哪怕在古代减产,每亩平均产量也是800~900打底,整整翻了数倍。
等劳役们连夜把玉米收割,最后上报称重,得出来的重量让边关无数人下意识的捂住胸口,缓解那阵由激动带来的快速心跳声。
震惊之下,不少劳役们都忘记了土豆和红薯的存在,纷纷把玉米给当成了宝贝,边关的将领更是派兵把这些收割下来的玉米保护起来,准备把玉米立马运往咸阳城。
还是有人反应过来,还有两种粮食没挖出来呢。
边关将领得知后,让劳役们把土豆和红薯全都给挖出来,不到一天的功夫,土豆和红薯就被摆在众人的眼前,无数人看了沉默。
在挖土豆和红薯之前,他们以为玉米的产量就已经算的上是天赐了,可是现在,看着每种都不输给玉米产量的土豆和红薯,不管是边关的将领还是将士,劳役还是犯人,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喘上一下,生怕他们眼前的这幅就被他们给轻轻的吹散。
还是边关将领脑子一个激灵,猛的反应过来,道,“快,快把粮食都给陛下运回去,要快马加鞭。”
“只要这批粮食能够保护好,那我们大秦今后将再也不会缺粮了。”说出这话,将领心中信心十足,而听了他话的将士们却不觉得他是在说笑。
无论是玉米还是土豆红薯,他们都是在边关众人眼皮子底下生长起来的,同样是精心照料着,浇水捉虫,地也没离多远,可这三种粮食就是比他们种的别的粮食高产。
一想到这三种高产的粮食都是从咸阳城带来,四世让他们种的,边关将领就有些头晕目眩。
这么高产的粮食怎么能种植在这么危险的边关呢,这里靠近蛮夷,说不定他们什么时候就会过来抢粮了,这三种粮种真要是落到那些蛮夷人的手中,他自杀都不足以谢罪。
想到这里,边关将领为防夜长梦多,连忙派人去把玉米土豆和红薯给收拾装好,运往了咸阳城。
从来只见给边关运粮的,可却少见边关给内陆运粮的,可是此时谁都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这件事,负责运输这批粮食的并不是劳役和犯人,而是边关的精兵良将,一路就跟护食的野狼一样快马加鞭的赶往了咸阳城。
直到看不到运粮队伍的身影,边关将领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回到军营中坐下,这才有心情和众人庆祝。
“也不知道陛下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粮种,这可真是天佑我大秦啊。”说到兴处,边关将领不由拍腿大笑,面上是少有的柔和之色。
别的不说,有这几种高产的粮食,他们边关以后应该不会再缺粮了。
不缺粮好啊,吃的饱饱的,他们完全可以跟那些善马的蛮夷们好好的玩玩。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场开心之中,没有人例外。
医家医者们听着从军营中传来的放声大笑,嘴角处同样不由会心一笑。
看着自己手上一套齐全的银针,回想起了帮助他们医家尽力发展的陛下,医家医者们发现他们突然想回咸阳城了。
“也不知道医家最近有没有攻克新的疑难杂症?”
“麻沸散的成品研究出来了么?”
“医家的那群小苗苗们茁壮成长了么?”
说着说着,众人不由相视一笑。
“说真的,我很感激四世陛下,我们现在所擅长的外伤,如果不是遇到了四世陛下,我真不知道我们前方的路会在哪里。”说着,医者中最擅长外伤的医者哽咽道。
他们都是医家的人,进来的人哪一个不是心怀仁心,在他们眼中,内伤是伤,外伤同样也是伤,只是治疗的手段不成,为什么就对外伤治疗那么抵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毁是不假,可是明知道身体的某一处坏死,还会拖累整个身躯,就是不愿意进行治疗,从而暴病而亡,这简直是痛在他们的心上。
明明能够救人,却因为救人方式不被人接受,从而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让他们感到非常的痛苦。
在遇到四世陛下之前,他在民间给人看诊,因为用羊肠给人缝合伤口而被大众抵触,导致生活艰辛,可是最让他绝望的是他走的这条医道眼看着就要被世俗的目光所堵死,精神和身体都承受着折磨之际,是陛下的龙卫找到了他,让他加入了龙卫内。
在龙卫内,他见到了无数医家子弟,也可能是一家人的缘故,大部分的医家人虽然不擅长他的治疗手段,却会对他的治疗手段进行包容,有时还会过来找他探讨医理,后来更是从医家人中找到了同样擅长此道的同伴,让他感觉自己独行的那颗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而这一切,都是四世陛下带来的,如果没有陛下的包容心,或者说陛下稍微对这种外伤治疗手段心有抵触,他也加入不了龙卫。
“谁不是呢,你们不知道,我被龙卫的人捡回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口气了,就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和病人发生冲突,他不相信我的方法能治好他,就把我乱棍打出了府外。”一名身体看起来很健康的医者苦笑道,他得罪了权贵,那些下人们自然不会对他手下留情,如果不是龙卫的人及时出现,恐怕他早就身死乱葬岗了。
“陛下的包容心乃天下之最,毕竟很少有人会听遍百家言论还能本心如初的。”说到这里,医者们的气氛不由欢快了一点。
他们医家其实还好,医者仁心,一般都是埋头老实做事的,而有的百家思想则不同。
比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就是完全相对立的一个观点,一般人听了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向,更有其余百家思想驳杂,他们想要让帝王理解并支持他们的想法。
“也不知百家今后会以哪家为首?”
如今百家齐聚四世陛下麾下,众多思想碰撞,迟早要从这百家中选出一个领头者的。
“咱们医家是不用想了,没可能的,现在最有可能的无非是法家、儒家和道家这几家。”
大秦以法固国、儒家重教育,人数最多、道家,看看始皇陛下和如今的三世就知道了。
“咦,名家和杂家势头也不错啊,就是人少了一点。”
“听说家的人在陛下手底下发展的也挺不错的……”
水泥路上,正带着医家不少年轻苗子赶往边关的老军医听到前方有动静,掀开帘子一看,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莫将军。”老军医惊讶道。
“军医,你们……”在路上遇到老熟人,负责运送粮食的莫将军也非常的惊讶。
两队人马相识,队伍暂停在路边叙旧一番。
知道军医们是因为担心他们而提前回来,莫将军心里感动不已,道,“军医们还请一路慢行,军营内并没有什么大事,伤员数量没有增加,路上不用这么赶。”
军医们不知道莫将军回咸阳城是什么事,却也没问,两方人见过面,就擦肩而过,而后各自赶往了各自的目的地。
直到军医们回到边关以后,向劳役们打听起四世陛下的那批粮食来,这才知道那批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已经被人运往了咸阳城。
想到中途和他们相遇的那批人,军医们心中了然。
身处咸阳宫的赵燕歌听到边关有人过来送粮食,道,“让他们进宫来吧。”
同样听到的三公们皆惊讶的睁大眼睛,想去掏掏自己的耳朵,疑惑他们是不是听错了。
从来只听过他们往边关运粮的,什么时候边关的粮食也能多的运回来了?
莫将军身穿铠甲,在殿外卸下武器,进来半跪行礼道,“莫伯参见陛下。”
“起来吧,三种粮食都带回来了么?”
“是,一种都不缺。”莫伯起身道。
“那你给三公们说说这三种粮食的种植情况。”赵燕歌道。
莫伯深呼一口气,平复着自己心中的激动,争取用平静的语气说出道,“回陛下,三公们,玉米的产量为800~900打底,至于土豆和红薯更是惊人。”至于怎么个惊人法,他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数字说出来让三公们齐齐的抽了一口凉气,“这怎么可能?”
这怎么不可能,事实就摆在眼前啊。
赵燕歌道,“土豆你们没在路上吃吧?”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33节
莫伯微愣道,“没,臣等怎敢吃陛下的粮食。”
“没吃就好,发了芽的土豆可是有毒的。”从边关到咸阳城,早就过了土豆的存储期。
打开一看,果不其然,圆滚胖乎的土豆身上都长满了芽,把土豆一切,直接就能种下了。
红薯同样也不易存储,只有玉米,变得更加干,拿在手中蓦然一轻,和刚采摘下来的玉米棒子重量没法比。
莫伯在一旁看了脸色不由一白,这样一来,玉米的收成去掉水分,可就大打折扣了。
第42章
这批粮食是做粮种使用,玉米剥粒,土豆和红薯切块,而后栽进土中进行培育。
尽管这三种粮食是出了名的高产,可是却也无法取代主粮的位置。
不过在这个缺衣少粮的年代里,有的吃就不错了,哪里还能去挑三拣四。
直到赵燕歌把事情都吩咐下去,三公们这才纷纷反应过来,“陛下,臣等如果没猜错的话,玉米是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吧?”
光是存储期短,就足够把土豆和红薯踢出主粮的行列。
那玉米呢?
虽然产量高,其实玉米体内所蕴含的能量并没有同等分量的米、麦高,吃下去可以快速饱腹,却也很容易就被消化,没有米、麦来的顶饿。
并且玉米的营养能力比不上米、麦来的均衡,长期只吃玉米,会造成体内的营养不良。
不过就算如此,它的高产量也足够让人侧目。
不像有些粮食,玉米本身一点也不娇气,什么地都能种植生长,土豆同一块地种次数多了还会像西瓜一样减产呢。
听到赵燕歌这么说,三公和莫伯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民间有良田、中田、差田之分,玉米只要可以适应的了差田的环境,那他们大秦就能为它开启大面积的种植。
热量不够,分量来凑,只要他们种的多,民间就能少饿死人。
“陛下,臣愿意特地负责此事。”一位农家出身的士大夫站出来道。
代左相原本想上前一步的动作不着痕迹的收了回去,心里有些遗憾错失了这次良机。
不过比起农家出身的另一位士大夫来,杂家出身的他的确不擅长此道。
“这事就劳卿多费心了。”赵燕歌点头道。
农家事一向繁琐,需要考虑到土质、水源,还有粮食种类等各方面的原因。
民间现在种植五谷,都有休耕期,一年种几个月,而后把地空下来让土地回复肥力,一般这个时候人们会种植下去大豆,也能增加土地的肥力。
只是大豆一点都不管饱,只能做人们饭桌上的平时配菜。
如今突然增加了三种新式的农作物,土地又得重新安排一番,就像土豆,肯定不能连年耕种,每隔一年都需要给它换个地方,如此才能保证它的高产量。
莫伯耳边听着,心里对大秦未来的粮食产量越来越有信心。
“要说肥沃的土地,黑土地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黑土地,也就是后世东北那块。
只可惜那里现在是边关,局势混乱,地再好也没多少人耕种。
等以后太平下来了,就能发挥它们的作用了。
赵燕歌又问莫伯一些边关的情况,如今草原正是草木丰盛的季节,那些游牧民族并不缺少食物,是以今年还没发生劫掠事件。
十万劳役虽然是送去边关干活,可是那个地方不太平,虽然没有武器和盔甲,却也跟着军营的人锻炼了起来。
别的不说,真要是开战了起码能跑的快点不是。
最让赵燕歌惊喜的是龙卫的医者在边关非常受欢迎,尽管边关的人也对外科的治疗手段不明觉厉,可是却没有内陆人来的抵触。
“陛下,容臣问一下,麻沸散的成品已经研制出来了么?”莫伯目带期待的看着赵燕歌。
这个问题不止军中的那些医者们上心,他们同样也很关心,伤口涂抹上麻沸散以后可以让人快速的失去知觉,这对很多意志力并不是很强的士兵们是一个很大的福音。
只可惜麻沸散的数量有限,不是每个伤患都有幸体验到的。
而凡是体验过麻沸散威力的伤兵全都活了下来。
“已经快要成了。”赵燕歌道,“麻沸散的原材料目前已经大量种植,预计不出几年,麻沸散将能大批量供应。”
对于麻沸散的出现医家的人非常重视,除了主材料的曼陀罗花,其余不同的配料可以衍生出不同程度的麻醉程度,边关医者们带过去的麻沸散可以说是成品,也能说是半成品,因为在麻沸散这条路上,医家的人还没有看到尽头。
莫伯把粮食运回咸阳城之后就尽快的赶了回去,没有在咸阳城内多做停留。
只是哪怕匆匆一瞥,他也看到了咸阳城内的盛世繁华,和他们所处的边关环境一点都不一样。
他不知道这种繁华才刚起来几个月,在赵燕歌亲政之前,整个咸阳城虽然同样繁华,可是这里的人日子过得就如同死水一般,平静的没有一点波澜。
可是现在不同了,哪怕是最底层的百姓们脸上笑容都多了许多,心里有了盼头,心有志气的学子们在稷下学宫建起来的期间越来越意气风发。
左相府,不少儒家学子都向左相打听“稷下学宫”的建设进度。
每每到这时,左相就抚须一笑,道,“快了,就快了,在秋试之前肯定能建好。”
亲眼看着稷下学宫被一点点的建起来,左相心中又何尝不意气风发,好像一下子年轻了十来岁一般,浑身上下精气神十足。
更有前齐国人士在外不停徘徊,拿大秦的稷下学宫和齐国的稷下学宫相对比。
比起第一所稷下学宫来,咸阳城的这所稷下学宫无疑更加大气,占地面积广阔,其内广建校舍,触目所及绿树成荫,石阶遍布,还没见到它的全貌,就被它的一隅所震住。
更别说咸阳城内名师汇聚,百家藏书,引的天下学子都心生向往。
负责主持此事的左相能够感觉到不少六国贵族后裔的学子们对稷下学宫的憧憬。
毕竟也是,除了老一辈还惦记着祖上的荣光,在大秦统治下诞生出来的这些小辈可没有祖辈那般浓厚的贵族情节。
听见偶尔进宫的左相对他说起这件事,赵燕歌轻笑道,“底下的小辈们是很老实。”
可是他们的长辈可就未必了。
左相眸光微凝道,“陛下,可是那些六国贵族们私下有了动作?”
“是啊,他们准备动摇大秦的民心。”赵燕歌把得到的消息说给左相听。
纵使准备对付秦四世,那些贵族们也没打算自己出面做这个出头鸟,而是在背后出钱,由别人出力。
六国贵族们找上的不是别人,而是被赵燕歌银行现世给弄得走投无路的山贼强盗们。
他们俱都扎根在大秦境内,却又算不上大秦的子民,平时以打家劫舍为生,很少会学那些野户们自行耕种,有些事情啊,一旦走了捷径,就很难再脚踏实地了。
山贼强盗们以前一直以抢劫为钱财来源,这种方式非常的快捷,只需要把良心一扔就行了。
可是银行的出现让他们出工却又得不到利,山贼强盗们每日坐吃山空,已经快被逼红了眼。
正好这个时候有大主顾找上门来,双方各取所求,一拍即合,就此贵族们在暗,山贼强盗们在明。
“陛下,他们准备怎么做?”左相眉头紧皱,心头有一股不详的预感。
“让大秦境内的山贼强盗们对民间大开杀戒,从而让大秦民心涣散,彻底的乱起来。”
“届时,大秦内忧起,又有边关外敌环伺,只要朝堂一乱,那些人的目的就达到了。”赵燕歌道。
只要大秦乱起来,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别的不说,把赵燕歌从他们身上咬下去的肉重新给夺回来,从而让贵族特权再次得到巩固。
只是他们忘了,大秦是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他们之前的诸侯思想在大秦并不适用。
赵燕歌本来没想对那些贵族们用强的,而是采用怀柔政策慢慢软化他们,这样一来,双方面子上都好看不是。
“他们其罪当诛。”左相满目怒火道,想对那些上蹿下跳的贵族们施以口诛笔伐。
不管他们曾经有多么的荣耀,可是架不住祖上战败,如今大秦才是正统,以往保留六国贵族的头衔也就算了,可是明明已经接受大秦的统治,却想掀起内乱,身为大秦重臣,左相如何能忍。
更别说那些贵族们这次想的手段太过下作,天下百姓虽多,却也不能人如草芥般对待,这让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左相打从心底感到厌恶。
“陛下此事可告诉太尉和右相了?”左相极力让自己冷静下来道。
“怎么可能,他们脾气一个比一个火爆,要是已经知道了,恐怕早就调兵遣将的杀过去了。”太尉是兵家的,右相是法家的,两个都是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赵燕歌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他们二人。
“陛下为何不告诉他们?只要证据确凿,完全可以将那些人一网打尽,天下尽诛。”左相相信,赵燕歌手中既然已经收到消息了,那么相关证据肯定也掌握了,要不然不会给他说这事。
“杀了他们容易,可是未免会让天下人冷寒,更别说,就左相你的门下,有多少贵族家里出来的学生?”
左相愤怒的大脑为之一顿,反应过来后不由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他明白陛下的意思了,就算儒家讲究“天、地、君、亲、师”,也没你前脚杀了人家长辈,又让人家晚辈卖命的道理。
更别说秦朝有株连罪,那些莘莘学子们能不能逃过一劫还不一定呢。
一旦那些学子们也被跟着定罪,那大秦的人才将会呈现出断层来,是那种哪怕有印刷术一时半会也补不回来的那种。
投鼠忌器,他们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
灭掉六国贵族,大秦也要自损八百。
想到此,左相不由深恨那些在背后搞事的贵族们。
第43章
“既然不准备对贵族们大动干戈,那陛下想怎么做?”本该被钉在耻辱柱上的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放过,让左相心里的气憋的不上不下。
“贵族们先不用动,他们找的那些爪牙就先砍掉吧。”赵燕歌声音平淡道。
大秦户籍管理严格,那些山贼强盗们可不是大秦的子民,以往之所以没有深入剿灭,那是因为大秦的重心都放在边关,可是这一次,那些人的确触碰到了赵燕歌的底线。
不好好的动一番刀子,他们都还以为他这个帝王是泥捏的呢。
想到此,赵燕歌目光不由一冷,心头杀意涌现。
左相并非征战沙场的将军,对杀意并不明显,只是感觉室内的温度突然降了下去,身上有些冷。
“那这事是要交给太尉去办么?”
“恩,这事明面上只需要用剿匪练兵的名头即可,越快越好。”赵燕歌道。
那些贵族们之所以选择山贼强盗们,看中的就是他们数量多,不是每个山头的山贼们多,而是整个大秦的山林内遍布的山贼强盗们广。
他们打的就是哪怕大秦反应过来后,也难免会顾此失彼的主意,这样一来,就又有了他们可操作的空间。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34节
当然,这事也不是所有六国贵族们都参与其中,凡是参与这个计划的,无非是实力最顶尖的那几个。
赵燕歌的沿海盐场和活字印刷术让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官盐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印刷术的出现则动摇了他们贵族底蕴的根本。
他们感觉自己现在就像是在被人凌迟一般,如果不做点什么,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的家族走向没落。
这是荣誉系于心间,不忘恢复祖上荣光的六国贵族后裔所不能容忍的。
只是他们计划的再好,也架不住赵燕歌手中已经得到了消息。
当听到朝廷大热天去执行所谓的“剿匪练兵”计划时,不少家里放着冰块的贵族们脸上冷汗“刷”的流下来,心里更是咯噔一下。
“是巧合还是故意针对?”
要不然为什么会那么巧?他们前脚刚联系了那些山贼们,朝廷后脚就去剿匪。
只是如果知道了真相,朝廷又怎会只去对付山贼,而不是来对付他们。
贵族们手中只有钱,而没有兵权,和朝廷对上,他们无疑处于势弱的一方,可是偏偏不见朝廷对他们有任何动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