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基建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陨落
第57章
如果说每次的赈灾银都能花费到百姓们的身上,那以前民间也不会有那么多饿死的流民了。
而赵燕歌手中这份赈灾银的数量对比以前一下子多出了两倍。
要知道,蝗灾现在可没个影呢,开了这个口子,后面出问题了是不是还要继续填钱进去。
是看国库现在有钱了,准备把他当成冤大头宰么?
右相几人看到这个数量同样眉头紧皱,“不对,这次赈灾银的数量太过了。”
赈灾银比以前多出两倍,可是流民却还没影呢。
“也许是朕大手大脚的支出让他们以为支取国库的钱财很容易吧。”赵燕歌冷笑道,眸中寒光熠熠。
“陛下,那群蛀虫该如何处置?”右相率先问道,秦朝有贪污的相关律法,贪污数额巨大者,会处以极刑。
“先把证据找出来,然后把他们通通一网打尽。”赵燕歌道。
代左相当场就被吓的不轻,连忙道,“陛下,那些人的数量肯定不会少,一下子全杀了朝廷该如何运转?不如我们慢慢杀吧。”他生怕帝王只是一时之气,那些人是该死不错,可是不能一下子全都死了,这样于朝堂有害无利。
右相和公孙太尉也劝,虽然他们也恨不得诛尽那些蛀虫,可是不能为了那些人而动摇了国之根本。
就像代左相提议的那样,他们慢慢杀。
“既然这样,就烦请三公们先悄悄的收集证据,此事等秋试过后我们再清算,这样行么?”赵燕歌道。
“可是科举上来的那些孩子们肯定一时半会无法上手。”右相皱眉道。
“把他们送到稷下学宫紧急培训一段时间,让左相先分分心,把人教导出来再忙事情。”赵燕歌道。
左相儒家出身,平时最思教育,让他教导他肯定乐意,想了想,三公们纷纷点头同意,只要他们陛下不这个时候把那些人全都宰了就行。
“时间留出来了,那三公们可要仔细的探查,我们争取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漏网之鱼。”
“对了,那些没有贪污,一身清廉,导致家庭困难的官员也上报一下,朕要看看他们缺少什么,这才能造成贪污的现象。”赵燕歌补充了一下道。
还能是什么,还不是心中的贪欲作祟,权利往往伴随着腐败的滋生,这是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一件事。
赵燕歌对此心知肚明。
他现在就像一个园丁,在修剪大秦这颗巨树,附着在树上面的蛀虫和已经坏死的树干,他身为主人有责任把他们剪掉,让下面营养不良却正直的树干能够见到更多的太阳。
“喏,陛下,我们这就去办。”三公告退道。
出了殿门,三公们之间的气氛变得沉默。
右相率先打破这份宁静道,“能把心思动到赈灾银上,我知道那些贪污的人会牵连甚广,如果一个不小心会牵连到我们这些人,我不会手下留情。”
“我赞同,右相你不用顾及我们的面子,我们也没那么大的面子包庇他们。”公孙太尉道。
见到他们两个这么说,其余人也纷纷表态。
众人出了宫门各自散开,心里都清楚一件事。
大秦的天就要变了。
秦四世上位是安稳过度的,之后一系列忧国忧民的政策让天下人都知道他心怀仁义,可是是从什么时候呢,那些人以为帝王不发威,就把他当成无害的少年对待。
难道是那次赦免?连株连罪都被放过,恐怕让某些人以为陛下只是一个单纯的“仁”君吧。
那份明目张胆的数据让他们明白,帝王该露出他的锋芒了。
“该死,我居然忘了那件事。”代左相愣在原地,而后快速的往咸阳宫跑去。
他还没到门口,就看到其余人也纷纷返回,众人相视一笑,而后再次拜见赵燕歌。
赵燕歌疑惑,问他们为何去而复返。
右相道,“陛下,那份是赈灾银的名单,我们刚才只顾着讨论贪污这个问题,却忘记赈灾银的数量了。”
“干旱之后就是蝗灾,尽管他们预算超出很多,可是蝗灾这个明目却是真的。”
“这个问题你们不用太担心,蝗虫是虫子的一种,是可以被人食用的,正好,那些干旱的地方不是缺粮食么,就让他们先拿蝗虫垫垫肚子吧。”
“除此之外,鸡、鸭等家禽也是吃虫子的,只可惜我国养殖规模不大,这次灭蝗行动还得靠人来做主力。”赵燕歌道。
“吃,吃蝗虫?”三公们不禁眉眼跳动抽搐。
那种东西,真的能吃么?
“自然,它们也是吃粮食谷物等长大的,再小也是块肉,它们既然能吃庄稼,我们自然也能吃了它们。”
“难道,你们以为蝗虫是有毒的?”
“毒,这倒没有,只是以前没有人会去吃蝗虫,蝗虫一般都遮天蔽日的飞过,人老远见了就心慌,哪还会有心思去想别的。”
现在想来,每只蝗虫的个头都不大,战斗力也弱,人们只是恐惧于它们的数量和能吃。
可是比起吃来,它们能和大秦相提并论么?不能!
“这么说来,蝗虫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人因为无知而感到恐惧,因为了解而自信。
蝗虫身上那层恐怖的面纱被摘下,三公心头对蝗灾的恐惧悄然散去。
“蝗虫这种虫子用油炸才最好吃。”
“所以我们这次需要支出的并不是所谓的赈灾粮,而是一些油钱就足够了。”赵燕歌道。
他轻描淡写的态度让三公回想起赵燕歌颁下帝王诏令,让天下打井人去干旱区域打井那次,国库所支出的也就是打井人们的来回车费,食宿全包,还有丰厚的工钱,还有一些材料费用。
可是比起一次次大灾所花费出去的赈灾银、粮,那些钱连赈灾的一个零头都比不上。
可偏偏的,国库就是花了那么点钱,把干旱给止住了。
而现在,蝗灾来临,他们国库更是只给一批油钱,这样就行了?
三公们恍惚着离开咸阳宫,只觉得他们的三观在今天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赵燕歌不知道他的举动给造成的三观毁灭,对他来说,不管是干旱还是蝗灾,能用最少的钱把事情办好就行,并不需要面子工程做的多好看。
想到以后的大工程,赵燕歌只想快点攒钱。
你说银行已经把天下财富给聚集的七七八八了?那不是还有地下的矿藏么,大海中更有无尽的财富等待着去探索。
后宫,公孙起听到以后趴到赵燕歌怀里,问道,“蝗虫的味道好吃么?”
“好吃,吃起来很酥脆,等蝗虫来了,我们一起吃。”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45节
公孙起听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道,“到时候我要撒上辣椒和孜然。”
那些蝗虫还不知道它们的命运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处于干旱区域的聂粮尽管对那些蝗虫感到头皮发麻却没有后退半步,让人尽力的去田里捉那些虫卵碾碎,另一边加快了挖井的速度,还有负责安抚人心,“大家别怕,蝗虫是没办法吃人的,朝廷肯定不会对我们的事情坐视不管,一定会派人来解决蝗虫的。”
“蝗虫是不吃人,但是它们会把我们的庄稼都吃掉,没有吃的,人会饿死,和被蝗虫吃掉没有什么区别。”百姓们悲观道,心中悲愤不已。
好不容易,朝廷派人来给他们挖井,让他们眼前看到了度过灾难的希望,却没想到后面还会有蝗灾这个更大的绝望。
他们地里面的粮食其实早就做好了颗粒无收的准备,可是那是蝗虫啊,它们有翅膀会飞,它们会飞到那些长势良好的庄稼里面啃食,一旦大秦的粮食大面积的减产,就算是陛下给他们调控粮价估计也没粮食卖。
因为地里面发现虫卵,周边百姓们夜以继日的在地里面弯腰忙碌着,就为了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把那些蝗虫们给扼杀在虫卵里。
与此同时,赵燕歌在朝堂上面批下来的资金让文武百官们摸不着头脑。
那批资金数额太少,让某些人看都不看一眼,他们现在只忧心那批赈灾银为何还没发下来,难道是陛下不想赈灾了?
应该不会,就算帝王心中真的不顾百姓们的死活,也不会一点面子都不做。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了他们要的钱太多了。
早知道他们就写少点了。
他们心里不是想着,银行现在连接着国库,此时大秦的国库内肯定丰盈无比,钱多的没地方花,到时候他们手上留一点,一层层下去,到底下的钱也足够那些百姓们得到救助。
到时候既能得了利,又有了功绩,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他们千算万算,就是没有想到陛下会把他们的奏章给晾在一旁不做理会。
“陛下,听说那些干旱地区已经出现了虫卵,想必蝗虫也就这几天事,赈灾银和粮是不是要马上拨下去?”那名官员在朝堂上把旧事重提道。
他话音一落,就见前排的三公们齐刷刷的回头看了他一眼,那一眼好似要把他牢牢的给记在心里一般,直看的那名官员头皮发麻,大气都不敢再喘一下。
他为官多年,哪里受到过这样隆重的瞩目,汗水不自觉的从脸上流下,骇的他以为自己的算计已经被人看的一清二楚。
可是仔细一想,赈灾银、粮还没有被批下来呢。
“此次赈灾一事,你们谁适合前去?”赵燕歌开口道。
话音落,不少后方官员纷纷毛遂自荐,有的是心中有鬼的,也有的是真心忧国忧民的,都盯上了那个位置。
第58章
竞争很激烈,在不知情人的眼中这个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后方有官员们互相打着眼色,赵燕歌坐在他们对面,把所有的一切尽收入眼底,双眸黑白分明,唇角似笑非笑的勾起。
“陛下,臣愿意前往赈灾之地进行赈灾。”想了想,一位墨家出身的御史大夫站出来道,他的出声让后方的声音不由静了一瞬。
赵燕歌看了一眼这位知道内情的三公之一,对于他的出声有些意外,毕竟他们心里都很清楚,赈灾银什么的,早就支取出去了。
不过这位墨家的御史大夫是能做实事的人,赵燕歌遂点头同意由他来当赈灾钦差。
墨家的御史大夫是赈灾的主事人,下面自然也少不了辅助的,拿着帝王给予的批条,他们出发前往有可能会发生蝗灾的区域。
一路行来,所遇水源越来越少,他们下马勘探地质,手中碾着干燥的沙土,道,“这里十有□□会发生蝗灾,规模还不小。”
他们把有可能会发生干旱的区域边缘跑了一个遍,大致确定了蝗灾的范围,再查询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然后向墨家的御史大夫汇报上去,手里拿着帝王的批条,御史大夫可以调动附近任何郡县的粮仓和人口,还有各个银行的储蓄款。
手中握着那张空白的批条,墨家的御史大夫把批条收好,只要没有亲眼看到蝗灾,他就能继续稳坐如山。
事实上他也想亲眼看看,那些所谓的蝗虫是不是真的能被人食用,如果蝗虫真的能被人食用,那从今往后,蝗虫将不再是让人们头疼的天灾。
他手中的批条就是后手,希望没有用上的那天。
“那些油运到了么?”
“已经运到了,大人,那些油现在正被存储在各个银行中。”下面的人回禀道。
还不待御使大夫点头,天际就猛的一黑,宛若乌云压顶一般,无数蝗虫飞到天空上,搜寻着它们能够啃食的目标。
“蝗虫,是蝗虫。”地里面的百姓们惊呼道,完全不知道那些东西都是从哪来的。
聂粮见此,连忙招呼众人躲进屋子里面,那些正在干活的人也纷纷停下来,把东西一撂,快速的跑回屋子里。
门刚一关上,就有不计其数的蝗虫从他们的屋外飞过,蝗虫的翅膀打在窗棂上,同时覆盖住了来自外界的光线,屋内不由猛的一暗,让聂粮等人心不由一沉。
蝗虫的动静太大,方圆数里内的人只要稍稍抬头就能看的到,不同于聂粮,其余地方没有遭遇太大干旱的老百姓们不进反退,纷纷赶到地里面用各种工具驱赶着地里面零散的蝗虫。
遮天蔽日的源头已经不可考,地里面还有庄稼的百姓们全家老小的上阵,站在地头严阵以待。
就在这时,有人带着一个巨大的网赶了过来,银行职员们也把银行关门,带着一口大锅赶了过来。
带网众人可以理解,可是你带锅是想干嘛啊?
他们的动静吸引了百姓们的注意力,直到耳边听到啃食声,百姓们大声道,“它们已经飞过来了。”
今年大旱,蝗虫们的发源地本来就没多少粮食,相比同一批种植下去的粮种,干旱地区的粮食严重的发育不良,没有粮食,蝗虫们自然不会逗留。
眼见越来越多的蝗虫自天际飞来,墨家的御使大夫从家中走出来,来到县城外的田间。
百姓们捕捉蝗虫的捕捉蝗虫,烧火的烧火,火势上来,让锅内的油块融化成了液体,墨家的御史大夫走过去,站在油锅旁边看着,油热以后,道,“先把蝗虫炸了再说。”
“喏,大人。”负责油锅的人应道,招呼那些用大网捕捉蝗虫的人,满满的蝗虫落入沸腾的油锅中,油水飞溅,打在蝗虫们的翅膀上,让它们再也飞不起来,油热,没一会众人的鼻间就闻到了一股香味。
墨家的御史大夫沉默数秒,最后从盘子中夹了一只蝗虫放进嘴中开始咀嚼。
“大人,蝗虫我们来吃就好了。”身边的人们紧张道,生怕这个东西吃坏了御使大夫的肚子。
口中咀嚼完,并咽了下去,嘴中仍有些回味,墨家的御使大夫道,“无事,蝗虫真的能吃,口感吃起来不仅酥脆,还很有嚼头,就是肉少了点。”
要是再撒点孜然和辣椒就更好了,不过这里没有,撒上一点盐也能更有嚼头。
见到御使大夫这么说,其余人也纷纷对油炸出锅的蝗虫们纷纷动筷,一吃,蝗虫的味道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怪异,反倒是难得一见的美味。
“蝗虫真的能吃,还很好吃,大家赶紧捕捉蝗虫过来这里油炸啊!”一个大嗓门的银行职员大声喊道。
一听油炸,百姓们的注意力纷纷被吸引过来,尝上一口已经油炸好的蝗虫们,百姓们全都疯狂了,连忙跑回地里面去捕捉蝗虫过来油锅这里进行油炸,百姓们抓到的蝗虫油炸好了就全归他们。
“爷爷,爷爷,蝗虫是肉味的。”小孩子拉着大人们的衣摆开心的说道。
“是啊,是肉,味道比鸡蛋还要好吃呢。”大人们笑着道,再次看向地里面的蝗虫时,眼睛已经开始发光发亮。
油锅很大,下面的火势也旺,一会就是一大锅蝗虫,女人和小孩子捧着蝗虫在地头里坐着吃着油炸蝗虫,男人在地里面继续不辞辛劳的捕捉着。
这个消息得到证实后,立马就被人用快马传递了出去。
墨家的御史大夫看到百姓们一反之前的消极,对蝗虫不再恐惧,反过来对蝗虫们赶尽杀绝,心里清楚,朝廷的后手他已经用不上了。
而跟随着墨家御史大夫出来的官员们,站在御史大夫的身后,嘴巴不由张的老大,难以置信的看着他们眼前这疯狂的一幕。
蝗虫是能吃的,为什么他们以前没有发现呢?
不需要赈灾银、粮,只需要准备少数的油,帮百姓们油炸一下就行。
这一次,不是蝗虫盯上了百姓们的庄稼,而是百姓们反过来盯上了它们的身子。
下油锅一炸,再撒上点盐拌匀了,吃进嘴里面有滋又有味。
听到城外有人在吃肉的消息,城里没有出来的人也纷纷跑到外面去看,同样也加入到了蝗虫的捕捉队伍中。
小孩子和女人们跑来跑去,把他们家炸好的蝗虫送回家里面,要知道这可是难得的肉啊,他们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而这次居然能吃到饱,这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笑脸,一改之前的悲观。
后方官员们嘴中咀嚼着香喷喷的蝗虫肉,有的人沉浸在这难得的美味中,有的人则食不知味。
蝗虫味道虽然好,但是他们可不是那些长年缺肉的百姓们,蝗虫这点子肉哪里比得上那些大鱼大肉,更不能和钱财相提并论。
当蝗虫不成被称之为灾害,那么今后将不会再有“蝗虫赈灾”这个借口。
能往怀里搂钱的借口又少了一个。
锅里面的油少了又添,整整油炸了一天一夜,哪怕晚上了百姓们也依旧借着月光和火把的光亮在地里面捕捉着。
墨家的御史大夫也陪着看了一天一夜,直到天亮以后才稍稍阖上眼睑,还没等他睡着,就听见百姓们大喊,“大家快看,地里面的蝗虫们起飞了。”
“别走,别走啊。”懵懂的孩童们口中挽留着,他们不知道蝗灾,他们只知道他们嘴里香喷喷的肉想要飞走了。
如果是以前,蝗虫这样飞走,百姓们只会喜极而泣,可是现在,在尝过蝗虫的美味后,百姓们的心中蓦然有些惆怅若失。
因为捕捉蝗虫的数量足够多,地里面的庄稼被蝗虫们啃食的不多,这要是在以前,地里面的庄稼不吃完蝗虫大军们是不会飞走的,可能它们也察觉到留在这里就不是壮大种族繁衍,而是被人果腹的下场吧。
蝗虫会飞,百姓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们升空离去。
比起那些蝗虫们刚来的时候,它们离开时的队伍一下子缩水了四分之三,可见百姓们对食物的疯狂。
墨家的御史大夫到地里面看了一下,发现叶子上面全都是蝗虫啃出来密密麻麻的洞,“和以前的蝗灾比起来,这次的损失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只要苗没死,之后就还能结出粮食来,好歹不至于像以前蝗灾那样颗粒无收,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而有了蝗虫肉作为少许补贴,百姓们心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畏惧蝗虫,蝗灾一词以后将不会再是大秦的威胁。
“那些蝗虫飞去哪了?”
“回大人,那些蝗虫们兵分数路,飞向了周边好几个县城。”
“油锅他们有准备好么?”墨家御史大夫问道。
“回大人,油锅早就准备好了,听人说就等着蝗虫们过去了。”
“蝗灾已解。”墨家御史大夫说了一句,然后回去好好的睡了一觉。
聂粮后知后觉的收到蝗虫能吃的消息,和百姓们对视一眼,心中宛若错失了好几个亿,他们这里可以说是蝗虫的发源地,结果他们却没有尝到一点味。
“大人,您也别伤心了,咱们这里连吃的都没有,那些蝗虫也不会在这里逗留的。”没见那些蝗虫们长成就直接飞走了么。
没有了蝗灾,那些干旱地区地里面的粮食被啃食的一干二净,连个根子都没有给百姓们留下,可是不同以往,早就有了心理准备的百姓们跟随着聂粮按部就班的打井、挖水渠、造蓄水池。
这些东西才是他们来年丰收的有力保障。
第59章
蝗虫过境,留在油锅里一批又一批,它们之所以让人畏惧,靠的就是那无与伦比的数量优势。
而现在,它们这个群体被一个又一个油锅进行挽留,还没等它们肆虐祸害更多的庄稼,整体数量就少了不止一半,没有数量优势的蝗虫,连个小孩子都不会害怕,更不用说现在陛下给他们拨下来油,可以让他们美美的吃上一顿。
不少从未吃饱过的百姓们在蝗虫来临的这天终于吃上了一顿饱饭,肚子里面有足够的食物打底,让他们心都跟着踏实起来。
“可惜蝗虫可遇而不可求啊。”思想转变的人们说道,对蝗虫的离去依依不舍着。
远去的蝗虫们宛若丧家之犬样远远的飞离了田地,不再像之前一样傻乎乎的撞到百姓们的手中进了油锅。
我在古代搞基建 第46节
蝗虫大军已经不成问题,田地里还留有零散小兵也对田地造不成威胁。
地头,聂粮在地里面搜寻着零散没有跟上大部队的蝗虫们,把数量凑成一篮,然后拿去油炸。
油炸蝗虫上面撒上白花花的海盐盐粒,吃进嘴里面让人回味无穷。
聂粮嘴中慢慢咀嚼着,看着低头里百姓们的动作,心里清楚,今后将会是蝗虫害怕人,而不再是人畏惧蝗虫的存在。
墨家御史大夫赈灾造成回朝,把后续的事情报告给帝王。
地里面的良田多多少少被蝗虫给糟蹋了一些,估计会减产,这样一来,那片区域今年的赋税、收成等都需要中央及时调控。
跟随墨家御史大夫一起出去的某些官员不禁一脸菜色,只觉得白跟着跑出去一趟。
要不是有利可图,他们何至于跑到外面吹风吃沙,赈灾从来都不是一件享受的事。
“今年某些地方先是干旱,后又是蝗灾,索性解决的及时,没有造成太大损失,这一来一回,马上就要入秋,诸位该把心思放到秋试上面了。”赵燕歌道。
心思还在灾害上面的百官们回首,发现距离秋试的时间已经不长了,纷纷把心思都放到不久之后的科举上。
科举的题目是由百官出的题,至于选定哪个考题,则由三公们来决定。
秋试在即,在稷下学宫一心埋头翻阅的左相也难得归朝,负责把关那些题目。
作为考试的题目,必定不能带有过多的百家思想,百家的题目也不能因为旁的原因而过多的出题,要不然会造成学子们学习上的失衡。
每个官员都出上自己擅长的题目,然后交上去由三公们进行筛选,当然,这并不是说那些题目一定就会是考题,三公也有可能会一个都不采取,为了防止考题泄露,朝廷明令禁止官员们向外泄露他们各自出的考题,一旦发现,绝不会留任何情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