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天魔圣
王默正疑神疑鬼间,隐隐发觉手中的青木剑有古怪。
他低头一瞧,发现此剑居然有所变化,尽管很细微,但没能逃得过他的眼睛。
“怪哉!”他暗想,“青木剑又不是神兵利器,怎么会发生变化就算是神兵利器,除非认主或者修为高深,否则也不可能使得神兵利器产生奇妙之力。不会是幻觉吧”
他定了定神,全身放松,倒想看看是不是自己产生了幻觉。
不久,他惊喜地发现青木剑中有一股灵气,而这股灵气在他的“气息”影响下,居然能发生微妙变化。
这倒不是他使用了内力,而是气息人人都有,最基本的就是“生气”。
“生气”是人能活着的根本。
有了“生气”,人就能活。
失去“生气”,人自然就死了。
同样的道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生气”,只是名称叫法不同。
有的叫“灵气”,有的叫“妖气”,有的叫“邪气”,有的叫“魔气”,有的叫“神气”……
青木剑不是一般木材所造,而是来自于一根灵木。
据李大年所说,十多年以前,他曾去过南海,因为迷路误入一片竹林当中,走不出来。
后来竹林中出现一位貌若仙子,修为深不可测的女子,将他带出了竹林,说是与他有些缘分,送了一根灵木给他。
等李大年回刀剑山庄,将此事跟宋康一说,宋康也猜不出那个女子是谁,但见了那根灵木,大为惊讶,说此木非同凡响,乃世所罕见的青木,具有极强灵性,百年前有一位武林高手曾用青木制成一把宝剑,号为“青灵剑”,威力非凡。
李大年得了青木以后,视若珍宝,后来用此木铸造了一对雌雄双剑,雄剑自己用,雌剑送给了爱侣“陶子”。
王默手中的这把青木剑,是用剩下的青木所造,灵性还在,王默自从得了以后,十分珍惜,除了练剑之外,舍不得用。
而今,这把青木剑的灵气被王默通过独有方式激发出来,开始与他心意相通,只要他稍加琢磨,自会发现此剑非一般木剑远远能比,即便是宝剑,在某些方面也无法企及。
过了一会,青木剑在王默的意念操控之下,虽然不能做到变大变小,但与他业已到了类似于“滴血认主”的程度。
“哈哈。”王默心中大笑,“原来这把青木剑如此有灵性,就算比不上神兵利器,也非一般宝剑能比。以后用它对敌,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威力。”
想着,随手试了一下,青木剑虚空一划,竟是泛出一抹青光,华彩流动,锋利之中带着几许灵动,任谁见了都会感到奇妙。
就在这时,妙崧住持睁开双眼,望见这一幕,目中不由闪过一道异光,合十说道:“阿弥陀佛,恭喜施主达到了人灵合一之境。”
“人灵合一”王默不懂。
“所谓人灵合一,就是人与物合一。世间万物,皆有灵性,即便是顽石,若无灵性,佛祖也无法令之点头。
灵性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人为万物之长,灵性最高,自一诞生,便具有其他物种无法比较的悟性,或哭或笑,或愁或喜,都是悟性使然。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物种而言,灵性极为稀薄,除非是遇到大神通**力者,否则也就那样了。
施主手中这把木剑灵性十足,可见它的材质要比一般木类高得多,足以当当得上天下一流……”
妙崧住持说到这里,望见王默一脸像是明白了的样子,生怕王默误会自己的意思,接着解释道:“但是,这不代表此剑的灵性就能被人激发出来,只有那聪慧绝顶,或有大造化之辈,方能与之人灵合一。”
王默终于明白,笑道:“这么说,我能与青木剑心灵相通,乃是一种大造化。”
妙崧住持说道:“大造化有时候也是聪明绝顶的表现,如果施主认为是大造化,那就是大造化。”
王默待要说些什么,忽见妙崧住持站了起来,目光一扫,合十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王默知道他是因为看到现场惨状,才会发出如此悲天悯人佛语,不由得神色肃然。
少顷,妙崧住持对王默说道:“施主,此地不宜久留,你还是趁早离开吧。”
“大师呢”
“贫僧要多留一会,为此地亡魂诵经超度。”
“大师,你可认得晚辈”
妙崧住持盯着瞧他了一眼,像是看出了他的真身,突然一笑,说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无论施主是谁,皆不重要,重
要的是,施主今后该何去何从。”
闻言,王默心头不由一动,问道:“不知大师可有赐教”
妙崧住持认真想了想,说道:“施主天性淳朴,心地善良,然世道艰难,江湖险恶,一旦身涉其中,无论多高智慧,多高武功,难免都会沾染红尘杀伐。贫僧只希望施主在夜深人静之时,能翻一翻《大明度无极经》,或可以解决心中困扰。”
王默听了,便明白妙崧住持果然认出了自己是谁。
这位大师的武功虽然没有入神,但论眼力和境界,却比同级高手高出许多,堪比神级高手。
他原本还想把《大明经》拿出来还给妙崧住持,但妙崧住持既然要他以后多看看此经,那就表示无需多此一举,他非要把《大明经》还给妙崧住持,那便是“着相”了。
王默才刚迟疑了一下,妙崧住持便合十
第一百五十章 前辈良言
说书老头呵呵一笑,说道:“小老儿最近屁股疼。”
“屁股疼”
“是啊。”
“屁股哪里疼”
“十人九痔……”
“原来是痔瘘啊,理解,理解。”那人一脸心领神会样儿,话锋一转,说道,“你来的正好,最近可有什么新鲜事儿”
说书老头笑道:“小老儿想说的新鲜事儿都流传开了,说了也是白说。”
那人道:“难道没有别的”
说书老头仔细想了想,陡然说道:“别的倒是有一件,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小老儿不敢说。”
“为何不敢说”
“小老儿要是说了,万一被锦衣卫的大人们找上门来,那就得挨板子啦。小老儿屁股刚好,可不想再疼一次。”
众人听了,无论是谁,皆不敢作声。
锦衣卫的威风虽然比不上东厂,但这个衙门成立时间尚在东厂之前,将近百年,出了几任特别的厉害的指挥使。
早期有两位指挥使名叫毛骧和蒋瓛。
两人不但武功高强,而且心狠手辣,为朱元璋弄死了不少官员,不过两人都没有得到善终,全被朱元璋赐死。
后来到了朱棣时期,有一位叫纪纲的,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嚣张跋扈,诡计多端,也不知害死了多少清官,可以说是锦衣卫历史上的第一大奸贼。
偏偏这个家伙武功绝顶,多次被武林高手伏击,不但没事,反而杀了不少江湖正道人士。
那一年,这家伙权势滔天,居然跟朱棣献计,说是只要给他三千锦衣卫,外加三百大内高手,最多一年,便可荡平武林中所有大小势力,让江湖完全置于朝廷统治之下。
然而没等朱棣做出决定,不过数月,这家伙居然想造反。
朱棣一怒之下,派大内高手捉他,却给他打死许多人,带领一帮秘密训练的死士,杀入皇宫,说是要杀掉狗皇帝,替天行道,为民除害。
结果这家伙才刚见到朱棣,就遇上了一个老太监。
那老太监武功深不可测,只用了一招,就把纪纲打得半死。
据说这个老太监几年后成为了东厂第一任厂公,虽然在职不到一年,可在传说里,这位公公的修为被说成是“入神”中段,在江湖中人的眼中,那就是大内第一高手!
纪纲后来被凌迟处死。
而随着东厂成立,锦衣卫的权势不比从前,被东厂后来追上,先后出了几个指挥使,因为做事谨慎小心,都没什么名气。
二十多前,锦衣卫出了一个指挥使,叫做马顺。
此人乃东厂厂公大太监王振的亲信,武功颇高,但不知怎么回事,后来却被一帮大臣活活打死在朝堂上。
据武林传闻,这厮当年之所以会被一帮不懂武功的人打死,是因为他当时中了一位神秘大内高手的禁制。
反正马顺死后,锦衣卫又出了两个较为强悍的指挥使。
第一个名叫逯杲,因为内讧,被一个名叫曹吉祥的大太监杀死,而这个曹吉祥曾做过东厂厂公。
第二个名叫门达,原本是逯杲的心腹,逯杲死后,便由他掌管锦衣卫,曾权倾一时,不过仅仅过了三年,这位风云人物在当朝皇帝继位以后,就被流放广西,至今已有十余年。
现任指挥使就是万通,万贵妃的弟弟。
然而,锦衣卫的真正老大已不是正三品的指挥使,而是掌管锦衣卫大印的正二品“都指挥使”,俗称锦衣卫老大。
这位锦衣卫老大姓袁,名叫袁斌。
袁斌七十多岁,虽然武功高强,但因为为人正直,不受皇帝重用,五十岁之前,一直是锦衣卫小官。
直到那一年,大明国发生了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数十万大明将士葬身土木堡,连皇帝朱祁镇都被掳走。
如果不是袁斌这位锦衣卫小官寸步不离朱祁镇左右,朱祁镇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回。
后来,朱祁镇被释放回京,因为他的弟弟朱祁钰做了新皇帝,他就成了太上皇,再无权势,而袁斌因为护驾有功,做了锦衣卫试百户。
再后来,朱祁镇复辟当了皇帝,许多人都以为朱祁镇会让“救命恩人”袁斌成为锦衣卫指挥使,然而谁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镇并没有让袁斌当上锦衣卫一把手,而是重用帮他复辟成功的逯杲。
等逯杲死了,有大臣建议让袁斌做锦衣卫指挥使,结果朱祁镇还是不许,让门达做了新的指挥使。
门达曾陷害过袁斌,其目的就是要铲除这个武功在他之上,名誉比他好得多的“下属”。
朱祁镇一时昏庸,竟是将袁斌下狱。
传说袁斌的结拜义兄邪尊,在听闻此事以后,曾潜入京城天牢,想将义弟救走,但袁斌拒绝了,说自己想走的话,任何大牢都困不住自己。
没过多久,朱祁镇驾崩,他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深知袁斌是个大忠臣,就把袁斌释放出来,让他做了锦衣卫老大,至于门达,当然是流放广西,终生不得录用。
头几年,朱见深倒还勤政,任用贤臣,为于谦平反,恢复叔叔朱祁钰的皇帝尊号,颇有几分君王之风。
然而此君跟许多皇帝一样,刚有点作为就沾沾自喜,刚愎自用,自以为能力可以比肩朱元璋、朱棣,开始行一些倒行逆施之事,最严重的就是开创了“传奉官”。
所谓传奉官,就是不需要功名,只要皇帝高兴,随便一句话,甚至是点个头,任何人都能做官。
虽说此举以前也有,但朱见深却将之“发扬光大”,别说他亲自传奉授官的人,就连他宠信的太监拿着圣旨授官的人,也有上千人之多。
为此,袁斌曾劝说过朱见深。
然而朱见深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国舅”万通做了锦衣卫指挥使。
万通表面上也要听袁斌的话,其实自从万通上位以来,锦衣卫已有大半人只听万通的号令。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夺天教
杭州城西门外确实有座小山,不大,但景致颇佳,环境幽静。
王默从西门出城,行不多时,便来到了此山外。
他之所以相信说书老头的话,一是因为对方是无一用的师叔,二是此老曾经帮过他。
他隐隐觉得此老有什么事要告诉自己,他要是不来此,怕是会后悔。
不久,他深入此山,天黑前终于到了一座名为“同春观”的道观外。
他询问看门的小道士这里可有一位名叫于康的道长,那小道士听了,颇为惊讶。
未几,小道士把一位五十多岁的道人请了出来。
那道人见了王默,却不认识,稽首问道:“不知施主找谁”
王默察觉这位道人修为颇高,应该是说书老头的朋友,当下说道:“在下要找一位名叫于康的道长。”
“贫道正是于康。”
“原来道长正是在下要找的人,失敬,失敬。”
“施主不必客气。”
“有位姓梁的老前辈,说这里……”
没等王默把话说完,于康急忙伸手往里请,叫道:“原来施主是梁老前辈的朋友,贫道失礼了,请入内说话。”
王默一见,就知道于康对说书老头十分尊敬,要不然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于是,他在于康的带路下,进了同春观。
这同春观很小,也没几个人,除了观主于康之外,总共四人,小道士就是其中之一。
于康让小道士奉上香茶,你一句我一句的与王默闲聊着,并未问及说书老头为什么要让王默到这里来。
王默看出于康颇为谨慎,自然也没谈起此事。
两人猜哑谜般说了一会,只见那说书老头笑呵呵的从外边走了进来,边走边道:“于观主,没打扰你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