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废太子生存指南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寻香踪
裴凛之握紧拳头,额头青筋暴绽:“那些人都跟我裴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萧祎竟然一个都没放过!”
裴忠摇头叹息,末了抬眼看着裴凛之:“小公爷现在回来是不会再离开了吧?”
裴凛之说:“暂时会离开一阵,以后就会留在建业了。”
“那太好了。”裴忠又压低了声音问,“老奴听说皇帝死了,是真的吗?”
萧祎放火自焚是裴凛之和萧繇让人放出去的消息,他点头:“对。忠爷爷你就放心吧,以后只管安心养老便好。我让人将宅子收拾出来,还搬回来住。忠爷爷若是愿意,也搬回来住吧。”
裴忠摇头:“老奴老了,帮不上小公爷的忙,就不来给你添乱了。”说完这话,他的肚子突然“咕——”地响起来。
裴凛之问:“忠爷爷最近是不是也断了粮?”
裴忠难为情地摸着肚子说:“可不是,家里已经断炊两天了。米价涨得吓人,吃不起了。”
裴凛之吩咐一个亲兵:“你去官仓领一袋米,给忠爷爷送去。忠爷爷,你别担心,萧祎死了,城里马上恢复正常,米也马上要恢复原价了。”
裴忠激动得泪花闪烁:“谢谢小公爷。对了,太子爷呢?”
说起萧彧,裴凛之就忍不住微笑起来:“他很好,还在广州,过些日子我就把他迎回来,以后他就是安国的皇帝了。”
“那太好了。太子爷仁厚,肯定是个好皇帝。”裴忠笑得很开心,眼里闪烁着泪花,他是由衷地高兴,小公爷和老太爷又走了同样的路,裴府又可以兴旺发达了。
见到裴忠,裴凛之是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还能见到老家仆,难过的是家中那么多人都因自己牺牲了性命。
那个滥杀无辜的萧祎,他一定要让他血债血偿!
征北军接管建业之后,在短短两日内,便恢复了城内的秩序。官府敦促各商铺开业,城外的客商与小商贩都能进城来贩卖东西,禁止哄抬物价,违者罚重金。
关山率领数万将士清剿扬州与东扬州境内的保皇党,不过这些保皇党都很识时务,见大势已去,纷纷倒戈投降,倒是没再费多少兵力。
裴凛之代拟诏书,呼吁各州刺史向新皇萧彧效力。
七月中旬,萧彧在番禺接到了裴凛之的捷报,激动得手舞足蹈:“太好了!太好了!凛之赢了!”
闵翀听完大声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陛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萧彧望向殿外,明媚的烈阳肆意灿烂地泼洒着,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他大手一挥:“众爱卿听令:大家都回去收拾东西,择日迁都!”
众臣匐匍在地:“恭贺陛下!臣等遵旨!”
萧彧又将裴凛之的信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内心的激动之情还是难以言喻。太好了,凛之马上就会回来了,他们很快就能见面了,他们足足分别一年四个月了,这还是头一次分开这么久。
北边捷报传来,番禺城内如炸开了锅,裴将军太厉害了!已经成功推翻了暴君萧祎,他们的陛下终于名正言顺了,而且很快就要还都建业。
不过这也意味着大家的生活即将发生巨大改变,从北边迁过来的官员尤为期待,这也算是衣锦还乡了。
七月二十一日,番禺城外的码头上来了二十几艘大船,为首的船上挂着一面巨大的帅旗,旁边一面旗印着“裴”字,船首立着一位英武非凡的青年将军。
萧彧身着衮服流冕,以最隆重的规格迎接凯旋的裴凛之。
裴凛之下得船来,在萧彧身前就要单膝跪下,被萧彧一把托住手臂:“凛之辛苦了,快快请起。”
裴凛之站起来,仔仔细细端详萧彧的脸,这一眼似有万年:“陛下,凛之幸不辱命,勉强完成了陛下所托。”
萧彧满含深情地看着裴凛之,他黑了不少,依旧是那么帅气,甚至比从前更多了几分味道,那是一个有了阅历的男人身上所拥有的气质,他眼中的笑意隐藏不住:“很好,太好了!咱们回家!”
“师父,欢迎回家!”一个清脆的童声响起来。
裴凛之低头一看:“嗬!阿平长这么高了,门牙还掉了。”伸手摸了摸小家伙的脑袋。
阿平已经七岁了,他身量比走之前高了一截,模样也变了不少,隐隐有了小少年的英气,被裴凛之说到牙齿,赶紧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
萧彧笑着说:“阿平现在是个大孩子了,懂事不少,还能帮我不少忙呢。走吧,回家了。”
裴凛之一一和大家打招呼,看到吉海的时候吃了一惊:“吉海也长这么高了?武功没有落下吧?”
吉海摇头:“没有,师父。”
裴凛之笑着说:“那就好。”
萧彧说:“回头让吉海跟着你吧,他是个将帅之才,跟在我身边有点浪费。”
裴凛之点头:“好。”
上了马车,一路上裴凛之说起萧祎一把火烧了皇宫的事,十分遗憾:“我已经让人去修葺了。宫里暂时没法住,回建业后便住在我府上吧。”
萧彧说:“我看皇宫也不必浪费钱重修,就住国公府吧,将来一统天下,还要迁都的。”
裴凛之诧异地看着他:“陛下打算迁都哪里?”
萧彧说:“更北一点吧,长安和洛阳都不错。”只有偏安一隅的小朝廷才会定都建业,他若是一统天下,定都建业明显就不合适,不足以对北方的胡人起到震慑作用。
裴凛之颔首:“等将胡人赶到长城以北,是该迁都往内陆去。那就暂时住在国公府吧,国公府也够大,除了我也没什么人住。”
萧彧问:“你家中亲人呢?”
裴凛之摇头:“姑母已经病故,再也没有亲人了。”
萧彧将手覆在他的手背上:“节哀。”
裴凛之叹息:“只是遗憾当初没将她接到崖州去尽孝。我担心她受不了崖州的苦热,不成想,竟再也无机会尽孝了。”
萧彧说:“都怪我。”
裴凛之轻摇头:“怎能怪你,都是造化弄人。”
萧彧想了想,好像也确实如此。
征北军凯旋,整个番禺城内喜气洋洋,人们聚集在街边围观凯旋的将士,街头巷尾、酒楼茶馆里也都在讨论征北军、迁都等事。
裴凛之回到府中,看着熟悉的一切,觉得分外放松,果然有萧彧的地方才有家的感觉。
之前回到他自小生长的府邸,即便已经收拾干净了,依旧觉得有股难掩的陌生感,没有期待中的归属感。
回到这里,他才终于找到归属感。
裴凛之放松地躺在木地板上,四肢摊开,说:“还是家里舒服啊。”
萧彧坐在他旁边,低头看着他,伸手摸了摸他汗湿的额角,说:“累了吧,晚宴要犒赏三军,先去沐浴更衣吧。”
裴凛之抓住他的手:“一起吗?”
萧彧没有犹豫,点了点头:“好。”
裴凛之喜滋滋地牵着萧彧走到浴室,发现萧彧竟让人将大浴池注满了水,他忍不住笑了起来:“谢陛下体恤!”
萧彧说:“我替你宽衣。”
裴凛之没有拒绝,微张着胳膊,让萧彧帮他宽衣。
待萧彧帮他宽了衣,他又帮萧彧宽了衣,两人下了浴池,裴凛之将萧彧拥在怀里,在他耳畔喃喃地说:“想死我了。”
萧彧回抱着他,嗅着他身上淡淡的汗味,顿时觉得每个细胞都满足了:“我也是。太好了,以后我们就不用分开这么久了。”





废太子生存指南 第126节
第140章 迁都
夜里, 萧彧终于不用孤枕而眠。他枕在裴凛之胳膊上,将腿搭在他的腿上,也不嫌热, 一会儿工夫肌肤相贴的地方便黏糊糊的, 他便移开,待汗干了,又将腿搭上去。
裴凛之就任由他这么粘着自己, 这样的温存太难得了,若不是太热,他都想将人抱到自己身上来睡。
裴凛之闭着眼, 想到回到建业,那帮大臣又该逼着他立后纳妃了, 心中没来由烦躁, 他摇摇头,将这个念头晃出脑袋, 好不容易才重聚,不要去想那些烦心事。
萧彧发现腿上又冒汗了,正要将腿移开, 却被裴凛之制止了,他将自己搂进怀里, 吻又落了下来。
喘息的空档, 萧彧问:“不累吗?还不睡。”
裴凛之吮吻一下:“不累。”趁着此刻还无人干预, 他要多享受一下他们的美好时光。
八月初一,番禺城外的珠江码头被密密麻麻的官船和民船停满了。
朝中官员携着家眷,各部挑选的技工、艺人拖儿带女, 护送的将士们纷纷登上官船, 甚至还有好几艘船上载满了杂交稻种、蔬菜棉花等种子。
民船上则是跟随着一起北迁的读书人、商人。
萧彧与裴凛之最后登上王船, 在几艘战船的引航下,扬帆起航,顺江而下。
萧彧回头看着渐行渐远的番禺城,东西新城区才刚刚竣工,还没来得及看它们繁华兴盛起来,他们就要离开了,说不遗憾那是假的。
不过他相信,番禺城肯定会繁荣起来的,因为它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阿平跟在萧彧身边,用手指揪着他的下裳,兴奋而紧张地看着浩浩荡荡上百艘船的队伍:“爹爹,建业大不大?能装得下我们这么多人吗?”
萧彧低头,笑看着总角的小少年:“当然能,建业比番禺还大呢,再比这多几倍也能装下。”
阿平松了口气:“那就好。建业也有学塾吗?”
萧彧摇头:“建业还没有学塾,应该有私塾。不过爹爹马上就会为办学塾,让你很快就能交上新朋友。”
阿平笑得缺牙都露了出来:“太好了,谢谢爹爹!”
裴凛之看着这对父子,有些犹豫要不要提醒他们,建业可不比番禺安全,真要让阿平跟平民孩子一起上学塾吗?不然还是像他们从前那样,找一帮官宦子弟一起学习?不过还是得看萧彧的意思。
他们这支船队极其壮观,顺流而下,入海之后顺风顺水,数天工夫,便到了建业。
坐镇建业的萧繇和关山亲自来迎接。建业城内无数百姓也都上街来围观,因为新皇帝来了。
萧繇见面就朝萧彧报喜:“恭喜皇兄,北面的益州、梁州、雍州、豫州等地刺史都来了信,表示遵皇兄为正统。”
萧彧笑着点头:“那就好。这次北边没有大乱,倒也多亏了他们没有擅离职守。”
萧繇又说:“皇兄,宫里被萧祎一把火烧了,现在还在修葺中,要不暂时住在原来的梁王府上?”
裴凛之接过话头:“不用了,我与陛下已经商议好了,他住在我府上。”
萧繇扭头看着裴凛之:“裴将军,这不太好吧?”
裴凛之说:“没什么不好。我府上早就闲置多时,除了我也没别人住,而且护国公府比你的王府要宽敞。”
萧繇笑了一声:“这倒是,我那宅子确实小了点。”
护国公府在城内可是数一数二的大宅子。当年萧祎问罪裴家之后,一直想将宅子赐给自己的亲信,但那之前温谆已经住到梁王府上了,金焕然级别又不够住这么大的宅子。
而他又不想便宜了那帮世家,所以一直捂着没赏赐给人,这宅子就这么空着,最终还是回到了裴凛之手里。
护国公府门上的匾额早已不知所踪,朱漆门楣上光秃秃的,等着萧彧来赐名。
萧彧进了院子,看着里面的格局屋舍,依稀还有些印象,原主小时来过几次国公府,在此嬉戏玩闹过。
裴凛之早就安排好了,萧彧与他住在主屋中,阿平则住在他小时住的院子里,从白沙村带来的几个孩子中挑选几个伺候陪伴。
闵翀作为户部尚书,再住在府上不太合适,便在城中找了几处空房子让他挑选,闵翀选了豫王的宅子,这宅子原被赵太后娘家的子侄占了,城破那晚,这一家子也趁乱逃走了。
至于朝中其他大臣,比如王启家,原本在建业就有产业,便依然回自己家,其他官员便暂时安置在一些空宅子里,有的两三家挤在一处,等找到合适的房子再搬出去。
萧彧到建业后,并没有急着上朝,让大家先安置适应一下。
原来朝中那些老臣们则全都急死了,接驾那天倒是都来了,但是萧彧没多赏眼神,到了后也不召见他们。想见皇帝是不可能的,便悄悄送了拜帖到萧繇或王启那儿,试图从他们口中打听一下新帝的态度和计划。
萧繇是一概不见。王启倒是见了几个,因为这些世家多少跟王家沾亲带故,不能完全拒绝。
不过他也说不上来萧彧的态度,萧彧最倚重的是裴凛之和闵翀,这两个人肯定能知道他的态度。
一些人又想方设法送拜帖到闵翀那儿。虽然他们瞧不上闵翀这种暴发户,但他是新贵,还是有必要网罗一下的,毕竟日后还要同朝为官,要好好相处,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也是世家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
不过闵翀最瞧不上这种所谓的世家,他也是一概回绝了,表示怕陛下怀疑自己结党营私。
开玩笑,日后他要拿这些人开刀的,还是不要给这些人留有幻想的比较好。
忙活了两天,那些老臣们都没摸出新帝的半点态度和口风,这可真叫人头大。也不知道他们的前途如何。
城中最为不安的便是桓氏与杜氏,桓寅是两朝相国。
当初提出弹劾大将军周起的便是他,虽然是景平帝让他出的头,他不敢不从。但周家满门抄斩的罪魁祸首是逃不掉了,要不是家大业大,城破那晚他们也该逃到江北去。
杜氏是先帝时期的丞相,后来萧祎继位,他便主动辞去了丞相之职。萧祎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纳了第一才女杜玲兰为妃。杜玲兰是不情愿的,她就算不嫁萧彧,也绝对不能嫁给他的兄弟,不过皇帝要娶谁哪轮得上女方置喙。
要说这杜小姐也挺可怜,她也算个有情有义的女子,当初萧彧被贬谪之后,她并没有听从家里的安排立即嫁人,因为她觉得这样太薄情寡义,总要再等两年吧。结果这一等,便等来了萧祎登基,直接被召进了宫中。
旁人都说她天生就是皇后的命,去了萧彧,又来个萧祎。只有她知道自己过得多惨,萧祎这个喜怒无常的暴君,从来都没给过她半点温存,就更别提能进行灵魂上的沟通了。
这个心思聪慧的女子,在宫中郁郁寡欢,本以为要熬到死那一天了,结果却等来了萧祎下台,她的前未婚夫萧彧回来了,还当上了皇帝,瞧瞧,这是多么大的讽刺!
现在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杜氏自知当初在周家一事上便有些亏欠萧彧,后来又将杜玲兰嫁给了萧祎,尽管他们并非是主动趋炎附势,但也自觉没有颜面去见萧彧。尤其是听说萧彧这些年并没有立后纳妃,他们就更担忧了,生怕萧彧会因爱生恨报复杜氏。
三日后,萧彧终于上朝办公了,被通知上朝的只有从番禺带来那些官员,一个旧臣都没通知。
原本还对萧彧保有一丝幻想的旧臣们这会儿有点慌张起来,萧彧难道不需要世家的力量吗?
不,他需要的,北方各州刺史都还掌握在世家手里。他们不能自乱阵脚,安静等着他来请吧,况且没有他们,广州来的那群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怎么可能管得了这么大一个国家。
萧彧倒是很快就开始召见那些旧臣了,是分别召见的,比如今日,他便召见了司徒杨芃。
司徒是掌管天下户籍、土地、税收等事宜的,也就是闵翀现在管的范畴,所以闵翀也在场。
萧彧让杨芃汇报政务,杨芃混迹官场多年,知道新帝必定会问政务,所以准备倒也充分,带了不少册子前来。
萧彧便开始考校起农事稼穑、户籍赋税来,杨芃借助册子,倒也勉强对答得出来。
等到问完,萧彧突然问:“杨司徒贵庚几何?”
杨芃一愣,还是说了:“臣今年五十有三。”
萧彧颔首:“原来已过知天命之年,杨大人为朝廷服务多年,劳苦功高,辛苦你了。”
杨芃一听,顿时头皮发麻,猜不透萧彧葫芦里卖什么药,他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说是份内之事吧,但那是在给他的死对头效力,否认自己没帮萧祎吧,那不就等于承认自己玩忽职守?
“是这样的,本朝中央机构稍有变动,取消三公三司,分设礼、户、邢、工、兵、吏等六部,分掌朝中各项事宜。朝中初定,事务繁多,杨大人年事已高,或恐太过操劳,这位闵翀闵大人就是户部尚书,以后便接管杨大人的职务。杨大人若是不怕辛劳,朝中愿聘杨大人为户部侍郎,协助闵大人打理户部。杨大人若愿意助朕一臂之力,朕自当感激不尽。”到建业后,萧彧便改了自称,若是不立威,怕震慑不住那帮老油条。
杨芃心中五味杂陈,新帝居然就这么直接降了自己的职务,还让自己给一个年轻人打下手,但若是不答应,怕以后都没了机会,便硬着头皮说:“臣自当愿为陛下效力。”
萧彧满意点头:“甚好!回头杨大人将户部政务都与闵大人好生交接。天下民生都拜托二位大人了!”
闵翀恭敬道:“此乃臣的荣幸!”
于是从户部开始,萧彧挨个召见各司官员述职,很多人被留了下来,但没有留任原职的,都被降了职,还有一些直接被要求告老了。
倒也不是旧朝的官员能力都比广州带来的差,但这是一个态度,表明萧彧并不愿意供着世家大族。至于能不能重用,那得先考察一下。
这个变动在城内世家大族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新帝似乎并不待见世家大族,他难道就不怕江北各州手握兵权的刺史生二心吗?
萧彧还真不怕,他现在手握三十万大军,又有着广州、崖州、湘州、江州等天下粮仓,北方胡人他都要打,还怕那几个不听话的刺史?
第141章 旱情
通常来说, 只有改朝换代才会出现这么大的人事变动。而萧彧与萧祎之争只能算作兄弟内斗,萧彧取代萧祎,依然是安国内部的政权延续, 并不是改朝换代。
所以那些旧臣想不通,萧彧为什么会动到他们身上。他们不单是萧祎的臣子,更是景平帝萧全的臣子,萧彧就算不看萧祎的面子, 难道也不看他父皇的面子?
萧彧还真不看, 他回来之后, 没有举行祭祀大典, 而是先为自己的外祖父平反,命人彻查当年的叛乱案。
为周起平反,是萧彧给原主的一个交代, 也表明了他的态度,他并不会顾及景平帝的颜面, 错就错了,绝不包庇姑息。
“此事交由刑部彻查, 请裴将军监察。务必实事求是, 切勿冤枉任何一个无辜者,以告慰亡灵!”萧彧对朝堂上鸦雀无声的文武百官说, 他知道自己这一查,势必要翻出不少掩饰在平静光鲜外表下的腐烂与肮脏。
裴凛之与刑部尚书万澜同时拱手:“臣遵旨!”
王启拱手行礼:“臣有本启奏:陛下还都已有数日,该举行祭祀大典了。”
萧彧看着王启, 说:“朕心中有数,但须得等大将军的案子查清之后, 朕才能祭祖, 否则无颜去见母后。”
他一定要给原主一个交代, 不能让他外祖一家蒙此奇冤,也要给大将军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在座的旧臣无不惊骇,祭祖这样的大事都要排在给周起平反之后,这事是绝对不能善罢甘休了。
这无异于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一块大石,泛起了巨大的涟漪。当年参与周起叛乱案的人头皮一阵阵发麻,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
萧彧并没有急着去动世家大族的利益。还像刚到广州的时候一样,先进行户籍人口统计,丈量土地。
如今摊子太大,萧彧没法全都安排自己人去,便恩威并施,告诫地方官吏:所有人口,无论民籍奴籍,所有田亩,无论公田私田、熟田新田,都得如数上报。如若发现瞒报谎报,便会严惩,子孙后代都将剥夺参加选拔考试的资格。
这个惩罚措施极为严格,对最注重家庭与传承的汉人来说,罚俸、蹲监、丢官都不及剥夺子孙后代的考试资格严重,何至于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堵上子孙后代的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朝廷向全国颁发了选拔令:今年十一月,各州举行选拔初考,选优胜者参加明年三月的京城会考,不论出身,能者居之。
告示一颁布,全国的读书人,尤其是岭南以北的庶族子弟无不振奋,终于等到这一天,他们也能参加选拔考试了。
北边的读书人这些年看过不少南边传来的《星火》报,也听闻过南边的选官制度,庶族子弟分外支持这种选官制度,不再以门第来考核,而是以才学来考核,这显然比九品中正制要公平得多。
长久以来,北边的读书人尤其是士族心中都心存着一个极大的疑惑:《星火》报是怎么做到每一份报纸都是一模一样的,这显然不是靠完美的功底抄录出来的。
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猜想了很久,依旧没能窥破这个秘密。
到建业后,萧彧依旧不打算将活字印刷这个终极秘密公布开来,因为掌握了印刷技术,就掌握了整个国家的话语权。
而目前为止,读书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还是地主阶层的专利,若是让这些特权阶层掌握了印刷术,那么这个国家的话语权就由不得萧彧做主了,因为就算他有心掌控,只怕也是无力的,他不可能每篇文都去看。
这一点萧彧深有体会,掌握话语权的那群人,只会为自己阶层的利益发声,哪管普罗大众的死活。
现在宣传口大了,萧彧决定增加《星火》报的发行频率,由原来的一月一期改为一月三期,每旬发行一期。并且面向全国范围征稿,这样一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与新闻都能刊载在报纸上,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能知道。
1...7374757677...10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