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护国大将军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宁愿孤独
刚跨出一步的钱望,猛然间看到了王铮的第三只眼,凭良心说,他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还没有见过那么难看的东西。
传说中,王铮的第三只眼不睁开便罢,假如睁开了,就必会有人身死。
据说,蒙辽主帅萧达凛的身死,当时王铮就曾经睁开过他的第三只眼。他只用第三只眼看了看萧达凛,数里外的萧达凛,就被他第三只眼中射出的羽箭,给射中了眉心。
这话是当时跟在王铮身边,在澶州城头观战的陈斌说的,应该是可信的。他一个掌管着大梁将军府的柱国将军,怎能会说瞎话骗人?
钱望可不想死,他更不想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王铮这个孙女婿羞辱。
于是,被王铮看了一眼就已心胆俱寒的钱望,悄悄地又缩回了自己迈出的那条腿。
文官们看到钱望的退缩,顿时大失所望,但看到王铮阴沉着的脸,又觉得遍体生寒,也就没人敢做出头鸟了。
“王将军所说,对极。”马闯首先赞成。
他受过的文官的窝囊气也不少,当然会赞成王铮提高武将身份的话。
“嗯!王将军所说,也可行。国富民强才可免受异族的欺辱。皇上以为然否?”
房相扭头问皇上道。
皇上郑成还在纠结,王铮所说的俱都在理,可他即便不担心王铮了,也不担心当下的那些边镇主将。他却还是担心以后的子孙,能不能压制住边镇提督的权限。万一有一人压制不住,就有可能动摇大郑的根本。
“皇上无需忧虑,老臣觉得,王将军所说的可行。有卫府和知府的钳制,有异地调动的妙策,假如再设立监军一职,必可保万无一失。”
“房相不可,监军一职绝不可设。如若设立监军一职,军改就还不如不改。”
王铮一听房相的提议大急。
历史上,中原王朝有很多次的大败仗,都是因为监军的不懂装懂指手画脚。
北宋的杨业杨老令公,就是因为监军的错误指挥,潘美也无可奈何,这才导致杨业兵败被擒,绝食三日而死。
王铮怎能让监军一职存在?于是他当即就出声阻止。
“王将军,为何?”
“房相,军中向来是令出必行,可假若再设监军一职,是边镇提督说了算?还是监军说了算?将士们听谁的?”
“战时自然是听提督的。”
“可如果监军认为提督的指挥不对,硬要参与军务指挥作战呢?”
“朝廷自然有约束监军的律法,王将军勿忧。”
“房相,如果执意设监军一职,”王铮说到此处,转身面对皇上郑成,双手抱拳微微躬身说道:“皇上,微臣身心俱累,需要静心调养,就请皇上准许臣告老还乡吧!”
闻听王铮此言,皇上郑成即便还处在痛失爱子的悲伤之中,也是噗哧一声笑了出来。
不仅是皇上,下边的所有大臣都笑了,甚至连那些狠亲自狠的牙痒痒的文官们也没忍住。
“王卿莫闹,军改是国之大事,自然要商议一个万全之策。你提什么告老还乡?”
“是极是极,王将军莫闹,你不过才二十七岁还不到的年纪,现今就说告老还乡,委实太早了点,王将军莫要闹出笑话。”
房相也是捋须微笑着说。
“皇上,微臣不是在和皇上闹着玩,微臣是真不想让朝廷设监军一职。假若真设了监军,皇上,微臣斗胆,我大郑的江山社稷,危矣!不久以后大郑的下场,就会和北宋完全一样。”
“胡闹,”
“大胆,”
“竖子敢出此言,汝活腻了乎?”
针对王铮的骂声一片,都是一群衣冠楚楚的文官。
武将们很赞成王铮的话,对文官愤愤不平,却都没说话,除了王铮,他们已经习惯了被文官的打压。
王铮理都没理那些文官,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皇上,等待他的决断。
皇上沉思许久之后,才缓缓说道:“军改之策,房相先行和众臣商议,过后拿出条文让朕审阅。至于监军一职,容后再议。”
王铮敢拿大郑和那个北宋相比,说的这么严重,就必有他的道理,皇上郑成不得不慎重。
以他对王铮的了解,王铮不可能虚言恐吓他,更不可能拿大郑的江山社稷开玩笑。
他觉得,监军一职的设立,极有可能就像王铮说的那样,是兵祸的开始,是大郑军力更弱的开始。
国不可有二君,军令自然也不能出自两门,假如设了监军一职,监军比提督的职权还大。
到时,监军只要对提督稍有不满,处处掣肘提督的军事行动,甚至故意栽赃陷害边镇提督,均是极有可能。
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大郑的社稷江山,就真的很凶险了。
关于军改的事情,既然皇上已经下了结论,只能等房相和兵部拿出条文后再说,今日就算到此为止了。
可皇上和王铮的谈话还意犹未尽,他让众臣退下后,却单独留下了王铮。
“王卿,朕也知道,结党营私的祸害,甚于异族的入侵,对此,王卿可有好的建议?”
“皇上,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是官官相护的因由,是官员之间不思为国为民,只知内斗的诱因,是导致内乱的源头,是各级官府腐败的开始,其祸猛于虎,必须严加防范。而我大郑的此时官场,皇上纵容文官轻视武将,屁大点事儿就各抒己见吵个不休,结党营私的苗头已显。这件事,微臣也没有好的办法,结党的都是文官,这件事儿,皇上应该问房相该怎么解决。”
“咳咳!老夫老夫愧对皇上,愧对先皇啊!”
房相的老脸一红,极不自然地说道。
他是百官之首,对文官之间的结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自古以来,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将之间,向来就是谁都不服谁都不忿,坚信老子天下第一,一言不合就打生打死,即使是同僚之间,也非要分出个高低上下才会罢休。
王铮和代老将军,以及和马闯,现在的三个上柱国之间,私下里的关系绝对说不上好,互相不对付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结党这种事,别说武将不会干,就是参与了,那也是被相好的文官硬拉进去的。
“房相,愧对不愧对的另说,结党营私这种事,只要建国日久就不可避免,现今也只是刚显出苗头,还不算晚。只需要想出解决办法,以后严加防范即可。”
“王卿所说极是,房相可有良策教朕?”皇上郑成望着房相,殷切地问道。
就如王铮所说,党祸猛于虎,为他大郑的江山社稷计,为他的子孙后代计,他现在不可不防。
“这这老臣一时之间,确是想不出好的计策。”
房相额头冒汗,他还从来没考虑过结党的事情,急切之间,委实也没有良策。
“房相,天子门生啊!”王铮给房相提建议道。
他可怜房相这个老头,他为了大郑费心费力地操劳了一辈子,如今都已年近七十,却还在朝堂上任劳任怨。被某些,比如他王铮本人,怼几句也是唾面自干,王铮觉得房相他老人家,为了他名留青史的愿望,这辈子是真不容易。





护国大将军 157章 那厮太好战
“啊?天子门生?何意?”房相不愧是房相,只略一思索便懂了王铮的意思。他连忙一整衣衫对皇上躬身一揖说道。
“皇上,今后但凡是录取进士的会考,可实行殿试,就是在太极殿上,由皇上亲自主持,所有进士录取的名额,也均为皇上御批,取中的进士,均为天子门生。此法,可限制结党。此其一也,其二,”
房相稍微沉吟,第二个办法也就想了出来,他不仅感激地瞄了王铮一眼。
“其二,朝廷可律法明令禁止结党营私,否则,任何现职官员撤职交由大理寺查办,读书人敢结党,则剥去功名概不录用。老臣以为,党祸虽然猛于虎,可严防却不可矫枉过正,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被一些人利用,成为攻击不同政见同僚的利器。”
房相果然有一套,王铮担忧的也是此事,党争猛于虎,但把党祸当利器肆意攻击别人,也是绝不可不防的大事。
幸亏,房相想到了这一点,他现在能说出来,下去后,就能做出预防措施。
看来,王铮白担忧了。
此时的大郑,绝大部分的官员,还都算是忠心为国为民,还没有朝代末世的腐败堕落。现在,对有些弊端只要稍加防范,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包括朝堂上,虽然有很多文官的行为,王铮都很看不惯,比如钱明珠的爷爷钱望,但王铮却也不得不说,那些文官们也都能算是忠臣干吏。
还是拿钱望来说吧!他就是文官里的典型代表人物,酸腐,死脑筋,怕强欺弱,战事稍有不利就开始嚷嚷迁都等等。
但是,钱望作为吏部尚书,就是俗话说的天官,他对整个大郑官员的选拔、甄别、年勘等等,做的还都比较不错。
他本人也较为清廉,并且也有一颗善心,对下面官员的贪污腐败不作为等,是深恶痛绝,因此,他的官声也是极好。也是因此,上次竞选右相,他才是最热门的人选。
可惜的是,皇上和房相,这两年的着重点,是国家富强百姓富足,是国库的收入。这才被户部尚书吕进钻了空子,一跃而成了百官之中仅次于房相的右相。
君臣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又把军改、党争等等问题的细节逐一完善。
关于松江卫的那三十万郑军的问题,王铮坚持不撤。
不过撤也行,那就把那三十万郑军全部调到陇西卫,他的理由很充分。
“皇上,房相,如果暂时不去收复燕云十六州,也行。只不过,必须把那三十万兵马调往陇西卫,陇西卫是西夏接触的正面战场,一旦和西夏开战,就凭陇西卫现有的那十多万兵马,守卫将近两千里的边境,太微不足道。现在,趁西夏准备不足,必须尽快出兵陇西卫,直捣黄龙府,一举收拾掉西夏才是上策。微臣真不是危言耸听,皇上,房相,微臣恳请,切莫轻视了西夏,否则,真的悔之晚矣。”
王铮言辞恳切,他今日还是第一次,用这种忧国忧民的恳求语气和皇上,和房相说话。
“王卿,你怎地总想打仗?不和蒙辽打了,这又想去收拾西夏了。作为武将,好战敢战是好事,可太好战的话,咳!”
皇上不悦地说道,话没说完,下面的估计不好听,是给王铮留了面子。
他不知道西夏也出了一位和王铮一样的穿越者,自然就不能理解王铮的所作所为。
正常情况下,西夏还没有主动大举进攻大郑,防御才是根本,哪有主动进攻直捣黄龙府的?
王铮听了皇上的话,心里发凉,他扭头看向房相,房相捋着胡须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王将军,西夏、蒙辽,包括吐蕃真腊,均不可轻视。老夫觉得,松江卫和陇西卫,增加兵力加强防范为上,这深入西夏境内数千里,直捣西夏的国都兴庆府吗?别的不说,仅仅是粮道的维护,就是个大问题,还需仔细斟酌,”
房相的话还没说完,王铮已经感到深深的失望,他冒着被当成异类被杀头的风险,说了实话却没人相信,他无论如何提醒皇上,提醒房相和一干大臣,也没人相信他的话。
所有人都还在因循守旧坚持防御,所有人都担心深入敌境粮道无法维护,所有人都担心国库无法提供连年的征战。
可是他们咋就不想想?蒙辽上一次入境千里,给大郑造成的损失是多少?
以后,西夏一旦发动,给大郑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会更大,王铮所说的半壁江山可能有点夸张。但绝不会只是几个州县那么简单。
那个人只要掌了西夏的大权,他唯一的目的,是打下整个大郑的繁华富饶之地,使之成为西夏的版图。
话不投机半句多,王铮作为辅国大将军,已经尽力了。
他想要改变的,是大郑之主皇上郑成,是当朝首辅房相,以及几乎所有的朝中重臣。
这些人里年纪最小的,也已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他们的经验是丰富的,他们的做法就是最正确的。
他们固有的观念,不是他王铮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短时间就能完全改变的。
因此,王铮也就不再多说废话,他朝皇上和房相拱了拱手说道。
“皇上,微臣已经仁至义尽,已经对得住我的辅国大将军这个称号。该说的我都和你们说过无数次了,你们真不相信我也没办法。皇上,微臣今日留下一句话,也许不出两年就能验证,这句话就是,如若轻视西夏,会丢半壁江山。”
“混账,王铮,你怎可恃宠而骄?怎能如此无理?”房相气的指着王铮的鼻子直哆嗦。
王铮没有搭理房相,而是再次对着皇上拱了拱手。
“皇上,微臣告退。”
说完,王铮弓着身倒退几步,然后转过身,扭头走出了皇上的御书房。
看着王铮走远,躲在门口阴影里的柴公公,暗暗叹了口气。
柴公公是皇上郑成的贴身总管太监,郑成的两次御驾亲征他都跟在身边。不仅如此,他还是皇上郑成成立了多年的秘密机构,影子的统领。
而影子,却是皇上的特务机构,负责为皇上打探消息所用。
当然,现在的皇上郑成的这个影子,和后世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都差得太远,权利也没有那么大。
只不过仅仅是为皇上打探一些消息,免得皇上久处深宫,被别人蒙蔽了眼睛和耳朵,多了解一些朝臣的动向,民间的疾苦等等琐事。
因此,柴公公很了解王铮,他虽然也很怀疑王铮的身份,却不怀疑王铮是一心为国为民。
自从林州之战,他和皇上房相等人,被王铮救出重围之后,他还没见过王铮做过任何对皇上对大郑有害的小事。
王铮做的对大郑有益的事情太多,掰着指头都要数一阵子。
王铮的军事能力还很强,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打过一次败仗。
上一次他紧急出兵澶州,挽狂澜于既倒,解了大郑之危,避免了皇上和所有大臣,以及亿万百姓迁都南逃。这是多大的功劳啊!
柴公公由此断定,王铮不是凡人,他的话不管能不能理解,必有他的道理。
就像今日王铮说的松江卫和陇西卫,说的大郑军事上的弊端,说的党祸猛于虎,都太能让人震聋发聩,太精辟,绝对称得上是赤胆忠心的忠言。
可忠言逆耳,他说假如轻视西夏,大郑就必会丢失半壁江山的话,太难听,太武断,别说房相听了会怒叱他,就连柴公公也觉得王铮说话欠思虑。
可柴公公还觉得王铮的话,应该不是危言耸听。他敢这么说话,他竟然前所未有地那么重视西夏,必有他的道理。
难道?王铮所说的那个北宋,真的是一个国家?不是王铮杜撰的?王铮所讲的那个北宋发生的事情,真是确有其事?
可是,也为免太巧了吧?那个所谓的北宋,怎能和我大郑发生的事情一个样?
看着王铮落寞远去的背影,柴公公陷入沉思。
“这竖子,太不可理喻,就不能给他好脸。”直到王铮走远,皇上才气哼哼地说道。
“皇上,算了,他就是这个臭脾气,本事确实不小,可脾气太坏,也太不会说话,太不招人待见,别和一个小子一般见识。”
“哼!假如假如他不是还小哼!朕饶不了他。”郑成给自己找了个不和王铮计较的理由,
皇上生气归生气,可终究不会把王铮怎么样,放眼现今的整个大郑,能力挽狂澜的大将有几个?
代老将军和程霸,被蒙辽军打的缩在松州和江州城里,任由蒙辽大军长驱直入,把澶州以北的大郑千里沃野,打了个稀巴烂后直逼京师。
马闯在松江卫时,也从没占到过蒙辽的便宜,在陇西卫和西夏的几个小冲突,也是败多胜少。而西夏王的目的还只是练兵,根本也没打算攻州克府占领大郑的地盘。
其他的柱国将军,让他们冲锋陷阵的话估计还行,没人会怕死,纵览全军统筹全局,都指望不上。大郑仅有的三个上柱国,现今也仅有王铮还能指望了。
可是这厮,太是好战,今天打蒙辽明天打西夏,就没个消停的时候,你没事儿就不能回家娇妻美妾左拥右抱,去玩你的婆娘?那么好战作甚?
朕把那么好的婆娘都赐给你了,你却不行三媒六聘,把人家钱明珠晾在家里不管不问,你到底想咋滴?
哼!要不是你还没我儿子大,朕岂能饶你?
想到自己的爱子,皇上郑成顿时就又开始哀伤。
太子是他的长子,特别孝顺不说,还特别仁爱善良明事理,诸皇子里,皇上最喜太子,他是皇上指定的接班人。
可是现在,太子竟然英年早逝,导致他这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皇上的悲伤,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
“房叔,后日后日太子的丧事,就由房叔操持了,朕朕”
“唉!皇上节哀,老臣自当尽力操持,皇上无需挂念。”




护国大将军 158章 聚会1
为国为民的想法做法不被所有人理解,不被皇上和房相接受,心中悲愤的王铮回到家里,不理门房的问好,直接就钻进了书房。
虽然皇上不接受他的建议,但王铮觉得自己不能就这么算了,他还想努力一下,他不能让强盛后的西夏,肆意占领大郑的江山屠戮大郑的百姓。
最主要的,更远的将来,现今只有王铮知道绝对会发生的事情是,蒙辽以后还有一个金国,金国崛起灭辽、灭北宋,再往后还有蒙古,蒙古灭金、灭西夏,灭南宋。
这些更不可说,说了更没人相信,但这些事情以后都会成为现实,王铮因为那个人的存在,现在担心西夏,还只是担心大郑的半壁江山,可金国和蒙古,就是整个的汉家王朝。
他想先打下燕云十六州,就是为了削弱蒙辽,然后派人潜入女真和蒙古部落,不管用什么方法,先遏止住金国和蒙古的崛起,使蒙辽、女真和蒙古,三家自相残杀,使他们没有时间发展,没有能力壮大,避免以后大郑的惨祸。
可这些,又能对谁说?现在的王铮,感到了孤独,深深的孤独。此时的世上,能完全相信
他的话的,估计也只有西夏的那一位了。
可笑的是,两个注定要成为对手的家伙,却也是各自唯一的知音。
王铮是大郑的辅国大将军,是上柱国,他有责任有义务保卫国家保护百姓。不管皇上和房相信不信,他还得努力一下,要不然他心里就会不安。
在书房,王铮奋笔疾书,花了半天功夫,给皇上写了两个奏折。
一个是说的蒙辽,他全方位分析了蒙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人员构成等,认真详细地说明了燕云十六州对大郑的重要性,蒙辽别的地方都可以先不打,但燕云十六州必须收复。
长城防线必须得夺回来,没有了长城防线的抵御,蒙辽大军从幽州出兵,策马往南的千里沃野无险可守,在极短时间内就能兵临上京城下。
也就是说,只要燕云十六州在蒙辽的手里,上京城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长城防线太重要,即便是以倾国之力,也必须收复。
王铮还分析了大郑现有的情况,他说,大郑现在只要能全民动员同仇敌忾,别说只是打一个蒙辽,就是算上西夏,两线开战的话,坚持三五年也没有一点问题。
何况,这一次和蒙辽或者是西夏的开战,全是在大郑的境外,不会太牵扯到普通的百姓,更不会因为战乱,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朝廷需要做的,第一是下定决心全国动员,第二是把江南各州府大库里的钱粮等,送到上京或者是送到陇西卫,再由兵部统一调配。
至于兵马,无需再招,现有的兵马,只要合理调动一下就已足够。
第二封奏折说的是西夏,王铮同样分析了一番西夏的所有情况,着重提出了西夏现在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主要原因他没法说,说了皇上也不会相信,他只说西夏出了个野心极大的能人。
那个能人在一两年后,等西夏的国力大增,等西夏的国库储备充足,等练兵练得兵强马壮。就必会对大郑大打出手,必会领兵犯境攻州克府。
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抢掠一番,也不是为了打下几个城池占为己有。他是为了大郑的江山社稷,是为了大郑所有的领土。
他会做的,是推翻大郑对这片富饶土地的统治,西夏想取而代之。
假如,明年开春就对蒙辽用兵的话,一年左右就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有了长城防线的天险,蒙辽大军再想长驱直入已不可能。
他们以后就是敢打大郑的注意,也必是在长城沿线的夺城死战,代价太大。蒙辽在失去燕云十六州的后,必会元气大伤,没有几年的休养生息,恢复不到现在的水平,他们在短时间内,就不一定会有大的动作。
只要没有了蒙辽的后顾之忧,他就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率大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把战火烧到西夏境内。
不需太多,他只要能有三十万兵马,就能占领西夏全境。
哪怕只有十万轻骑也行,他就能搅得整个西夏全境鸡犬不宁,使西夏的经济倒退到几十年前,使他们没有能力骚扰大郑,避免了被西夏杀进大郑境内的惨祸。
最后,王铮甚至隐晦地特别声明,他可以不带兵,他就在上京待着也行。但必须让曹显和韩庚带兵对付西夏。
他还说,他之所以举荐曹显和韩庚,没有任何私心,仅仅是因为,曹显和韩庚灵活运用游击战法,才能勉强应付,否则,换谁都会吃大亏。
1...7374757677...25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