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娘发家录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树洞里的秘密
说是一个大集,其实就是在平安村村口的一大片平地上,卖东西的人面对面的排成两条,留出中间的一条还算宽敞的路来。
而路的尽头,就是上山往松山寺的路。
“卖鸡咯!又红又大的大公鸡诶!”
“卖鸡蛋咯!自家鸡生的蛋,个头大,炒着香!快来看快来买啊!”
宋秋正四下看呢,冷不丁就听得旁边梅福婶子放好东西就张嘴叫卖了起来。
她扭头看她,见梅福婶子正冲着左右大声吆喝着,因扯着嗓子,一张脸都黝红了不少。
她不禁也被感染了,张嘴就跟着叫:“卖山菌咯!快来看快来买呀!还有新鲜的辣椒条,辣椒炒山菌,不好吃不要钱啰!”
原身宋秋早就跟奶奶来卖过东西,而她,前世小时候,也没少跟奶奶一起往镇上摆摊卖自家种的菜。
这种事情,她最是熟悉了,几乎是一张嘴,就找到了那令人怀念的感觉。
也因此,吆喝得更卖力了。
天渐渐大亮了起来,赶集的人多了起来,吆喝叫卖的声音更是络绎不绝。
像宋秋这种穿着衣服不合身的清贫小姑娘,来卖东西的也不止她一个。
刚连着下了好几天的雨,山菌刚发,今儿集上卖的算是今年的第一遭。
很快,就有人逛到了宋秋摊前,先看了看梅福婶子的摊子,才蹲下来看着背篓里问宋秋道:“今年山菌怎么卖的?”
宋秋记得去年是卖三文钱一斤的,这可是山货,一般不会降价的,更何况昨晚睡觉前她问了梨花,梨花说她小叔还是卖这个价的,便道:“还是三文一斤,婶子您要吗?要多少?”
那妇人一听,点点头,“给我称一斤吧,回去尝尝鲜。”
宋秋便麻溜的拿出家里带来的小杆秤,挂好秤砣,将秤盘递向妇人,妇人就从背篓里抓着山菌往秤盘上放。
宋秋捡的山菌都是绿豆菌红豆菌糍粑菌松树菌这种下口好吃的,又清洗的十分有卖相,妇人就没有细挑,只管小心抓了几把就是。
瞧着差不多了,宋秋便提了提绳拨起秤砣来,拨到一颗星花的位置,称杆还往上翘了点,但她也没从秤盘里拿出山菌,而是道:“婶子瞧,一斤称好了!”然后直接都倒进妇人的篮子里。
妇人自然是看得分明的,当下笑了笑,数出三个大钱来递给宋秋,“后头还想吃再往你这儿买。”
“好勒!”宋秋接了铜板,小心的收了起来,高兴的笑了笑。
有了开张,很快,就又有两个妇人往这边来了。
一个妇人是来问梅福婶子的公鸡的,这场集上卖鸡的没几个,梅福婶子这鸡看着就比别家的精神。
“大姐,你这公鸡怎么卖的?”
梅福婶子卖多了鸡的,自然知道行情,且也不拘谨,有人问就笑答:“还是老价钱,四十文一只,我这鸡肥着呢,保证香!”
肥鸡的价钱差不多就是这个价,太平年间,都没有涨头快的。
那妇人家里今儿要办两桌席,就是要买鸡的,见鸡不错,价钱也合适,就点头道:“行,我要了!”
梅福婶子就麻溜的将鸡用草绳捆结实了,提着两个翅膀递给妇人。
宋秋见另一个妇人正往自个摊前看,就忙笑着招呼,“婶子,要山菌不?还有辣椒,刚从自家地里摘的!”
这妇人还没说话,那买鸡的刚数了四十个大钱给梅福婶子,一听宋秋吆喝,就看了过来,“今年这山菌怎么卖的?给我来两斤吧!”
“跟去年一样,还是三文钱一斤!”宋秋笑着说着,麻溜的拿了秤盘子递给妇人。
妇人就大手抓了几把上秤盘。
宋秋称了,还差点,就自个上手拿了几朵上去,这才秤杆往上翘起一点,往妇人的菜篮子里倒进去。
另一个妇人见状,也跟着称了一斤。
集上人来人往的,卖山菌的有那么几起,因着今年吃头一回,买的人也多,几乎问了都会买上一斤两斤的。
又因宋秋是个小姑娘,一张脸秀秀气气的,又会吆喝,是以她的山菌是最快卖完的。
娇娘发家录 第五话:老袁氏
卖完了半背篓的山菌,宋秋看着就没卖出去的辣椒,也不急,卖不掉就带回去好了,大不了明儿往镇上去。
镇上人种菜的少,吃菜都要买的,那就好卖多了。
梅福婶子的鸡蛋也还剩些,不过很快就有人拿着一升子糙米来跟梅福婶子换鸡蛋的。
一升子糙米市价大约六文钱,而鸡蛋一文钱两个,梅福婶子就给她数了十二个鸡蛋。
这种在集上以物换物,也是常有的事。
刚才还有人拿了六个鸡蛋换了宋秋的一斤山菌呢。
宋家没有养鸡,所以拿鸡蛋换,宋秋也是要的。
太阳微微从东边往上拔了,宋秋还惦记着回去捡山菌,辣椒没卖出去也不死守,见梅福婶子的一篮子鸡蛋又卖又换的都完了,就跟着她一起收拾好了,背上背篓往家回。
路过集上唯一的一家肉摊子,宋秋想着自她病,她奶就好久没有吃过肉了,便买了三文钱的肉。
时下猪肉十二文一斤,三文钱也能买个四两肉的,够炒上一盘子吃了。
宋秋跟着梅福婶子一起回了村,刚到家门口,正好她奶也回来了,跟昨儿去时一样,是那家的男人用驴车把她送回来的。
要不然肖家场这么远,袁婆子也不去的。
见宋秋背着背篓,背篓里还放着秤杆,老袁氏就道:“你往大集去了?怎么不等奶回来?”
宋秋开了门往院里去,一边笑道:“我正好碰着梅福婶子咧,跟她一起去的,昨儿捡的山菌都卖完了!”
祖孙俩进了灶屋,坐在吃饭的桌前,宋秋就高兴的将今儿卖的铜板拿了出来,递给老袁氏。
“一共有十八斤山菌,有一斤是拿鸡蛋换的,还有一斤是帮梨花卖的,咱们卖得的一共就是四十八文,但我拿了三文买了肉。”
“行,待会儿奶就给你炒肉吃。”老袁氏接了钱袋子,就从里数出三文来给宋秋,“这是梨花的,还是你给收着吧。”
梨花那孩子每年都要喊他们帮着卖些东西自个攒些钱的。
老袁氏放下钱袋子,随后就笑眯眯的将她提回来的篮子摆上桌,掀了蓝布叫宋秋看,
“奶昨儿也挣了好些钱呢,那家人大方,好不容易生了个儿子,这一高兴,直接给我十六个大钱呢!还有十个红鸡蛋。”
宋秋看着,见她奶这么高兴,也不由得笑出来梨涡来,“奶真厉害!”
老袁氏是个接生婆,手艺还不错,十里八乡的接了快二十年的生了,名声在外,大家都乐意请她。
不过请她接生的多是乡下人家,家里也不怎么富裕的,接生一个顶多就是十个大钱两个鸡蛋的事儿。
有些家里更穷了,掏空了口袋最多也只能拿出一两个钱的,凑上一把豆子,她奶也不多说啥,笑着接了。
就是这么一个心地善良勤快的妇人,老天爷却也忍心磋磨她。
早年丧夫,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娶了媳妇,可孙女刚刚生下来没半年,儿子也得了老伴一样的病,年纪轻轻就去了。
老袁氏咬着牙办了儿子的后事,劝说儿媳改嫁,孙女她来养。
可儿媳不肯,每天发了狠的干活,打定主意要拉扯女儿长大,给婆婆养老送终。
儿媳娘家人却打着心思想劝她回去再嫁,好再得一份聘礼,见人不肯,两个哥哥上门来要绑人。
一番闹腾,多亏隔壁张老豆带着儿子将人给逼退了。
日子才算是平淡下来。
可好景不长,孙女还没长大,儿媳就累病了,病倒在床,老袁氏将家里的存银都拿了出来给她治病买药,可也没过一年,儿媳就撒手人寰了。
便就只剩下老袁氏和孙女两个人相依为命。
老袁氏咬着牙省吃俭用将孙女拉扯到十三岁,可年上孙女就大病了一场,看了好几个大夫都说治不好,眼看着那气儿就只出不进了。
老胡氏只觉得天都快要塌了,只想跟着孙女一起去了,他们一家人好到底下团聚。
隔壁的老邓氏念着当年她活不下去时帮她一把的情分,不忍心看她心如死灰的样子,便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抱着人往松山寺去给佛祖磕头,给缘法大师磕头。
老袁氏一听,才算是有了精气神,趁夜就背着孙女往松山寺去了。
她爬上松山寺外头时,天都亮了,寺门刚开,可她实在爬不动了,远远看到殿里的佛祖就叩拜了下去。
这一拜,还没进寺门呢,孙女竟然就奇迹般的醒了过来。
宋秋就是在这个当口从原身的身体里醒过来的,一睁眼就看到了佛祖慈悲望着她的眼神。
她虽然醒了,可原身的身体实在太虚弱了,她奶把她背回家,她也足足在床上躺了一个月。
她奶怕她又病,还咬牙借钱给她买了大补的汤药给她吃了,她这才大好了起来。
宋秋不知道佛祖是不是真的慈悲为怀,但她能从后世纪来到这里,成为她奶的孙女,这就是佛祖显灵。
她刚好需要一个奶奶,而她奶也刚好需要一个孙女,两人相依为命,才能一直活下去。
看着她奶老袁氏和蔼可亲的大圆脸,宋秋仿佛就看到了她的奶奶。
她奶奶也姓袁,且她穿来这里之前,正在抚育她长大的奶奶的灵堂前哭晕了过去,醒来就在这里了。
或许这一切就是佛祖安排的吧。
时间还早,宋秋吃了两个红鸡蛋,就背了背篓往山上去了。
老袁氏则留在家里将她昨儿洗出来的山菌焯了水沥在筲箕里放到院子里晒。
晒成干菌,留着山菌的季节过了再卖或者自己吃。
钻进林子里,宋秋一喊梨花,正闷头捡菌的张梨花听着喊就忙大声应了句。
宋秋循着声猫过去,将一颗红鸡蛋递给她,“吃吧,这一大早的你就捡这点儿呢?”
“我已经背回去一背了,厉害吧!”张梨花笑的得意,接了鸡蛋过去,“袁奶奶回来了?”
宋秋道:“嗯,回来了,我今儿背去的山菌都卖完了,你的三文我是给你还是往常一样的给你攒着?”
“还是你给我收着吧,我常在干活,没地方放。”张梨花剥了鸡蛋两口喂进嘴巴里,便低下头开始猫起山菌来。
宋秋问过了,也就认真捡山菌了。
娇娘发家录 第六话:辣椒
松山村的大人要么都是在地主家做长工短工,要么上山打柴,要么在家里里里外外的忙活,也有一户打猎为生的。
这山菌出来了捡山菌的大都是半大的娃子们,背着背篓的,提着篮子的,在山里跑来跑去的,时不时摸两个野果子吃的,也觉快活得很。
不管捡多捡少,回去都不会挨骂,像宋秋和张梨花这样认真捡山菌不想着玩的少。
这不,宋秋刚经过一片坡,就见王虎子正爬到一棵树掏鸟蛋呢。
她说了句让他当心点别掉下来,就继续往前去了。
钻进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宋秋就在一棵松树下发现了三朵挨在一起的松树菌,又大又新鲜,忙小心的捡起来,放在背篓里。
直起身接着往前头去,没走两步,就在坡下的草丛里发现了一丛伞把菇。
这可是好东西呢,比山菌还贵,能卖上十文一斤呢。
她忙蹲下来,小心的将这丛伞把菇捡了起来,单用了一片大叶子包起来放在背篓里。
许是今儿运气有些好,宋秋刚转过了一个坡地,就又在坎子里发现了一丛伞把菇。
这丛伞把菇比刚才那丛还要多,起码有四五斤呢!
满眼睛都是铜板子,宋秋乐得跟只老鼠一样,立马猫下身去,小心的将这丛伞把菇捡起来,再放进背篓里,背篓就满了,不好再装山菌了。
她便打算先背回家去,正好也要回去吃饭了,吃了再来捡。
出了松树林子,张梨花正往这边来,下意识的往宋秋的背篓里看,就看见了伞把菇,登时双眼放光。
“阿秋,你今儿踩狗屎啦!竟然捡到了这么多鸡枞菌啊!大发了呀!”
宋秋不由抽了抽嘴角,“你才踩狗屎了。”
张梨花嘿嘿一笑,扒在宋秋的背篓上往里头看了又看,想着多看几眼,说不得她待会也能捡到一丛呢!
背着背篓回家,老袁氏见孙女竟捡到这么多鸡枞菌,也是高兴的不行,“这玩意儿贵,比吃肉了呢,大集许是难卖掉,咱明儿一早上镇上去卖。”
十文钱一斤的东西,是金贵,肉才十二文呢,乡下地方买的人许是少,当然还是要往镇上去妥当一点。
既是要往镇上去,那就得再多捡些山菌,毕竟往镇上一趟不容易。
宋秋帮着烧火,老袁氏麻溜的唰了锅,放水洗米,煮上一锅菜稀饭,正好把晚晌饭的一起给煮上了。
将蒸笆放在锅上,摘了一个刚长大的嫩茄子来,和着一把清亮亮的辣椒洗了丢在蒸笆上。
锅里的菜稀饭煮得差不多了,茄子和辣椒也整熟了,老袁氏用筷子将茄子和辣椒都夹出来放到小对窝里,洒上几颗盐,再放上两头蒜,拿给烧火的宋秋,她就接着去切肉去了。
宋秋接过来,就拿着杵子舂捣起对窝里的茄子和辣椒。
不得不说,她穿越的这个地方,同她前世生活的老家好些风俗都是差不多的,说不定后世就是他们那个地方呢。
就比如这道茄子舂辣椒,她小时候在老家也是没少吃的。
锅里的菜稀饭已经煮好了,老袁氏拿了陶盆来将菜稀饭都装出来,用竹刷子把锅唰干净,然后从碗柜里捧出小油罐子,舀了一小勺的一半豆油放进锅里。
油烧热之后,下切好的肉丝进去炒。
宋秋将茄子和辣椒舂的溶烂烂的了,就放到灶台上,看她奶挥着锅铲炒菜。
说起这铁锅炒菜,按原身的记忆,也是从几年前才开始慢慢普及到平民百姓家里的。
就跟辣椒和好些蔬果一样,也都是这几年才开始普遍种植的。
豆油这些是早就有了,但因为铁金贵,也只有有钱人家用铁锅用了许久罢了。
不过几年前,朝廷又开发出来了不少铁矿,对铁的管制就没有那么严了。
像这样一口大铁锅,一百五十个钱一口,家里稍微好点的,咬咬牙也能买下。
关键的是炒菜好啊,总比从前用罐子煮巴煮巴的好。
宋秋正这么想着,就见她奶将切好的肉片放下去用锅铲翻炒几下,撒了几颗盐,丢进切成块的胡瓜,然后就掺了一瓢水,盖上锅盖开始闷起来。
忍不住就抽了抽嘴角,果然,即便是炒菜了,也跟从前水煮的没啥差别,就是从罐子煮换成了铁锅煮罢了。
等到菜上桌,宋秋捧着一碗菜稀饭,伸出筷子夹了块肉片,肉片煮得绵绵实实的,有点柴,就一点盐味,也没其他的味道。
吃惯了麻辣菜的嘴巴还真是有些吃不惯。
满菜园子的辣椒呢,她奶都想不到切了辣椒炒肉。
对了,辣椒才刚刚普及没几年,大家都是咋吃的?几乎都是拿来和茄子一起蒸了舂着吃的,倒是少有炒的。
且辣椒一红透过了季,大家好像也任它红了烂了,收够了籽,只等来年再种就是。
从原身的记忆里提取出这点,宋秋扭头看着那院子里的辣椒树,目光微微一亮,有了些许想法。
但现在还不到时候。
吃过饭,老袁氏留在家里处理山菌这些,宋秋就背上了背篓,在院子里喊了声梨花,等隔壁的张梨花背着背篓出来,两人就一起往山上去了。
刚刚初夏的太阳,到中午就也还好,能忍受,乡下人家,努力过日子重要,谁会在乎热不热晒不晒的?
一路往山上去,宋秋就从背篓里将菜叶子包着的几片肉给张梨花,“我早上在集上买了几两肉,我奶炒的,你吃点。”
张冬瓜两口子常在地主家做工,很少回来,张杨也常不见人,家里就张梨花一个人在老邓氏手底下讨生活,要不是她干活干得多,只怕每顿那碗稀饭都没得吃,更别说吃肉这些了。
张梨花一见这肉,就亮了双眼,伸手接过来,就用手抓了一块喂进嘴里,一边吃一边满足的点头,“袁奶奶炒的肉真好吃!”
宋秋微微笑了笑,那可是肉,能不好吃吗?她要是来炒,更好吃。
上午来捡过的地方这么一会儿也不可能就又发出来了,两人扫了一圈,就接着往前头的山腰子上去。
这山头都是一座连一座的,往后头去就两座小山头,那山头还有一条路下山,就是外头的官道呢。
而往前头去,尽头便是主峰了。
走得最高的山头,就能一眼看到主峰上的松山寺呢。
娇娘发家录 第七话:关系
他们这片松山,因着主峰上有个香火鼎盛的松山寺,人烟多,且又不是什么深山老林,所以并没有猛兽恶狼的。
偶尔有野鸡野兔蹦跶的,也很快就被村里的王猎户带着儿子上山猎去了。
所以走在山里,放心得很,不必怕有啥野物的窜出来吓人。
到了临近的一座山头,两人就分开一段来,开始各自埋头找起山菌来。
捡山菌就是这样,各看各的,只管闷头捡就是了。
日头顶在头顶上晒,幸好有树遮了些热,宋秋猫着身子,这棵树下扒一扒,那片坡下瞅一瞅,不觉时间的流逝。
等到腰杆累了,直起身子来看,背篓里已经装满半背篓了,她打算歇一歇,扭头就在前头的坡边有一棵桑树,上头挂了不少红的紫的桑葚,登时咧嘴笑了笑。
她一边往那边走,一边四下睃张梨花的身影,见她还在下头那片里猫着身子呢,忙喊她:“梨花!快上来歇会!”
张梨花听着喊,应了声,看到宋秋,几步往上头冲来。
“这是咱们去年吃过的那棵桑树吧?今年倒结的比去年好。”张梨花放下背篓,同宋秋一起坐在桑树底下,遮着荫,伸手就能摘到桑葚。
乡里娃,摘着啥果的都是直接上嘴吃的,讲究的洗了再吃的少。
宋秋上辈子小时候也是这样的,这古农村的更是纯天然的都没有农药,不怕。
两个人你摘一颗我摘一颗的,很快就吃得满嘴红紫,连手上都染上不少。
吃够了,两人就背上背篓,往另一头一边捡山菌一边下山去。
如此到了山脚下,背篓里也差不多装满了。
回到家,老袁氏已经清洗好了宋秋上午捡的那背篓山菌,正在门前的小河沟洗衣裳。
这条小河沟就是村外的长河的支流,水还算清澈,只用来洗衣裳什么的还可以,洗菜这些就不行了。
村里好几个妇人都在这里洗衣裳,见宋秋和张梨花一起下山来,背篓里装满了山菌,少不得就是一阵夸。
“还是秋丫头和梨花勤快,我家虎子啊,那是往山上跑几天都捡不回一背篓的,净顾着掏鸟窝摘果子的玩了!”
这人正是王猎户的媳妇桂香,他们家三个儿子,两个大的都跟王猎户打猎,一年下来,父子三个也能挣不少钱的。
所以,王家的日子在村里是好过的,也不差这点卖山菌的钱。
大家都知道,听她这么说,老袁氏就笑了笑,“掏鸟窝咋不好?人虎子也没少给你摸回鸟蛋来呢!多能干呀,你是有福气的,三个儿子都能干呢!”
当娘的,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娃的?
当下桂香就笑得合不拢嘴,不住的回夸起宋秋来。
眼见着你夸我我夸你的,宋秋跟张梨花对视一眼,赶紧的往自家院子里溜。
进了院子,宋秋在压水井边放下背篓,回屋去拿大木盆和筲箕出来。
如昨天一样,和张梨花各洗各的,将这背篓山菌给清洗出来。
张梨花上午捡的两背篓老邓氏已经清洗好了,她也不是啥活都不干的。
眼下张梨花洗好了这背篓山菌,就出门去打猪草回来喂猪了。
宋秋则是将这里收拾好,把清洗好的山菌放进屋里,同上午老袁氏洗的那些放在一起。
至于那些碎烂了的,再多洗几遍,就烧了水,锅里放几瓣蒜,将山菌给焯出来,摊在筲箕里晾晒。
做好这些,她就坐在檐阶上的小凳子上歇一歇,看她奶抱了针线篓子拆了一条补的不能再补的裤子,用来缝成袜子穿。
隔壁老邓氏从小门那里迈着碎步子进来,绕过菜园子往中间的路走来,“弟妹做针线呢!”
老袁氏忙叫宋秋去搬个小凳子出来,让老邓氏在旁边坐了,她才笑道:“这裤子没法补了,我拿来做两双袜子。”
老邓氏点点头,有一搭没一搭的和老袁氏摆着闲,说着就道:“后日才贵家办酒,你咋随礼?我问问看你,好一道随。”
村里的刘才贵后日给闺女办添箱酒,早就请过村里每家每户了。
这年头,办酒宴客,除了亲戚必到场之外,这同村的,那也是都要去的。
“添箱酒就是这个行市,还跟从前一样呗,十文钱的礼金,两尺红布。”老袁氏道。
老邓氏听了,有了数,点点头,“那行,后天吃席喊我一声啊。”
宋秋坐在一边安静的听着,见老邓氏起身走了,这才凑近了她奶,好奇的问道:“邓奶奶咋啥事都喜欢问奶你呢。”
她记得上个月村里孙大铁家办满月酒,邓奶奶也来问了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