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回2003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雨雪紫冰辰
眼前这样的原生态美景,以房长安的眼光来评断,比后世去过的许多知名景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村子人每天来来往往,有几个人觉得幸福美好?
房长安在河北地头停下车,在路边拔了几株叫不出名字的杂草,编成了一个蚂蚱。
这是他大学时太穷为了哄女孩子特意网上查教程学的,第一次费了好大劲编了个小包,没啥用,那女孩后来找了个送lv的,虽然他网多,这个不收换一个送,不至于送不出去,但费这么大劲不落好,还是有点受挫,于是改编蚂蚱之类的小玩意,省时省事,效果居然还更好,带着这小玩意刷过好多次身份证。
房长安编完自己看看,不算很精致,但还算别致,小心放在前筐袋子里面,跨上自行车,边卖力蹬着自行车,边反思唾弃曾经那个渣渣房长安。
昨天去姥姥家来回骑车,房长安至今还觉得腿有点酸,没敢骑快,好在除了马家沟这段路很差之外,上了公路就好走起来。
房长安人在路上,并不知道他刚走没两分钟,房殿秋家里电话就响了起来。
房殿秋还以为是房影,过去接电话,就听见一个陌生的好听的嗓音,脆嫩嫩地问:“你好,你是房长安的邻居吗?”
她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肯定是房长安刚刚打电话找的人,虽然当着房长安很八卦,但接陌生人的电话,房殿秋还是有点拘谨,忙问:“我是,你找他有事吗?”
“能不能麻烦你跟房长安说一声,我婶……啊不是,那个程老师现在人在市里呢,估计要四点多才能回来。”
房殿秋有点听不明白,重复道:“就是告诉房长安,程老师现在人在市里面,要四点多才能回来对吧?”
“嗯。”
“我知道了,这就去跟他说。”
脆嫩嫩的嗓音犹豫一下,有点不好意思的道:“你等下能不能给我回个电话,说一声啊?”
“行,我先去跟他说。”
房殿秋怕房长安已经走了,挂掉电话就往他家去,推开房长安家院门进去,从容正准备下地干活,房殿秋忙问:“奶奶,长安走了吗?”
从容道:“刚走一会儿,你跟影影什么时候走?找他有事吗?”
“我们等一会再走。”
房殿秋听说房长安已经走了,顾不得多说,“没什么事情,奶奶我回家去了。”
她小跑回家,赶紧回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接通,刚刚那个脆嫩嗓音应道:“喂?”
“呃……”
房殿秋一时卡壳,不知道怎么介绍自己,好在反应过来对方应该听得出自己声音,干脆直接说事情:“房长安已经走了。”
“啊?”
那边语气有点吃惊和懊恼,“他什么时候走的啊?”
房殿秋想了一下,答道:“一会儿。”
那边沉默了一下,房殿秋有点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具体多长时间,但肯定没多久,他刚从我家离开,应该出发不超过十五分钟……要不我再去问一下吧。”
“不用了,谢谢你啊。”
“不客气。”
房殿秋犹豫一下,又问:“那你怎么告诉房长安啊?”
那头想了一下,道:“没事,我去等他,没事啦,谢谢你。”
“不客气。”
“我挂啦,拜拜。”
“嗯。”
俩人很没营养地结束了通话,房殿秋在这边想了想,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办法,现在去追也追不上了。
不过反正最多在那个程老师门前等会儿。
又不是什么大事,还是看电视比较重要。
她理清思路,迅速跑回电视机前坐下来,珍惜着离家前的最后一点时间争分夺秒地看电视。
另外一边,沈墨挂掉了电话,穿着短袖短裤凉鞋就往外跑,还没到门前,就听奶奶问:“你干嘛去?”
“房长安已经来了,我去婶婶家等他。”
“他又不会飞,刚从家里出发就到了?”
彭漱玉看着有点焦急的孙女,语气有些嗔怪,随即又温和地问道:“他出发多久了?”
她是沈葆国的妻子,如今五十出头的年纪,头发已显花白,但皮肤仍然白皙光滑,身上有种知识分子的书卷气,加上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与淡定,气质十分出众,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沈墨瞅瞅奶奶,绞着手指说道:“一会儿。”
彭漱玉忍不住笑起来,“一会儿是多久啊?”
沈墨不满地咕哝道:“他邻居就这么说嘛。”
彭漱玉笑着叹息一声,招手道:“过来。”
沈墨撅撅嘴,不过还是走了过来,老人点着她光洁的额头,笑道:“你叔叔婶婶都不在,还有保姆在家里面呢,你那个同学又不是进不去?不用这样着急。”
“你先跟奶奶说说,这个同学到底是什么情况?”





重回2003 第73章 【075】说说话
沈墨疑惑地眨眨眼:“没什么情况呀,就是同学嘛。”
她掰着手指说道:“他跟我是同桌,我们班的班长,年级第一,就是不爱认真听讲。”
“老师在上面讲课,他总爱在下面自己看书,但是老师讲的他又都会,我觉得他好聪明啊!”
“还有还有,他家不是没钱嘛,他就每天早上骑自行去街里面买包子,给很多好多人带,有三四百个包子。”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买得多就便宜,这样就能把他的早饭钱挣出来了……奶奶你别告诉别人啊,你要是说出去了,可能很多人就不会找他买包子了。”
老人笑着点点头,认真答应道:“好,奶奶不跟人说。”
沈墨歪着头想了想,道:“其他的……嗯,长得好看。”
“这个优点好。”
老人脸上笑意扩散,又问:“他今天为什么来你婶婶家啊?”
“还书呀,我不是跟您说过了嘛。”
“还有别的事情吗?”
沈墨摇摇头,老人表情像是思索了一下,自语道:“家里在农村,境况不大好……”
沈墨疑惑地问:“奶奶,怎么啦?”
“没事。”
老人笑着摇摇头,沈墨道:“没事的话我过去啦,不然房长安到了,见婶婶跟叔叔都不在,肯定觉得我骗他。”
老人笑道:“你给叔叔家里打个电话,说一声不就可以了吗?”
沈墨咬着嘴唇,倔强地道:“我不,我要去等他。”
“好吧,奶奶陪你一块去。”
彭漱玉叹口气,牵着孙女的小手站了起来,朝里面喊:“梁姐,我跟墨墨出去一趟。”
“诶!”里面传来妇人的应答声。
彭漱玉先去换鞋,沈墨跟在后面道:“很近啊,我都这么大了,又不会被人拐跑,奶奶你不用去了,外面还热呢。”
彭漱玉笑道:“奶奶也要活动活动,不能整天在家里面坐着,走吧。”
沈墨这才让奶奶牵着手,一块走出家门。
镇上并无干部大院,许多人都是“走读”,住在县上,来这边上班,沈葆国因为在镇上任职时间比较长,且已近退休年龄,就在镇上买了套房,与沈诚言家不过几分钟的路程。
一老一少很快来到沈诚言家中,沈墨见房长安还没到,放下心来,本以为奶奶把自己送过来就要回去,彭漱玉却一块到客厅坐下来了。
阿姨忙着给倒茶,彭漱玉笑道:“不用忙,我就坐坐,看看墨墨那个同学就回了。”
沈墨奇怪地问道:“奶奶看房长安干嘛呀?”
彭漱玉笑道:“你总提起,奶奶好奇呗。”
事实自然并非如此。
沈墨自小就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这些年过得安安稳稳,她的父母在外地经商,生意场上原本也不会有什么事情能牵扯到她。
然而自今年初传出沈墨舅舅要调任云龙市的风声后,竟然就有些神通广大之辈,能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地安排着借她一个小孩子来拐弯抹角地来拉关系。
这事说起来可笑,自然也没有什么效果,却给老夫妻俩都敲了个警钟。
虽然并未对沈墨有什么伤害,但从小身边就有这种意图叵测之辈,又是个女孩子,毫无疑问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好事情。
彭漱玉本就心细,左右无事,因此哪怕明知道这个房长安不大可能有问题,为求心安,仍然亲自过来排个雷。
祖孙俩在一楼客厅人下了一局象棋,正重摆棋子的时候,就听见院里面传来自行车的声音,沈墨轻轻“啊”一声,道:“肯定是房长安回来了。”
站起来出门,果然看到房长安把自行车停在了院中,欢喜叫道:“房长安!”
房长安一路骑的腿酸,好容易踩着地,觉得大地格外的亲切,见沈墨迎出来有点意外,笑着应道:“你怎么在这?程老师呢?”
“婶婶跟叔叔去市里了,要四点多才能回来,我给你打电话,你已经出发了,我就来这里等你了。”
沈墨说着经过,见房长安拿出前车篮的一袋蔬菜,好奇地问道:“这是什么啊?”
“菜啊,黄瓜、豆角、番茄、青椒,还有玉米和花生,你不认识?”
小姑娘撅嘴道:“我认识啊,我是问你带它干嘛?自己做饭吗?”
“我爸妈听说我来程老师家里借书,还吃饭,觉得过意不去,就从地里面摘了点蔬菜,算是一点心意,都是我临走的时候跟我爸一起去摘的,很新鲜。”
彭漱玉坐在客厅里面,听着外面的对话,脸上流露出些许轻松而温暖的笑容。
接着又听那个男生道:“哦,对了,还有一个蚂蚱,我摘菜的时候,从我家地里拔的草编的,特意准备送给你的,喜欢不?”
老人脸上笑容僵了僵,随即又再次失笑。
阿姨听到动静,也走了出来,有点拘谨地看看老人,彭漱玉笑了笑,示意她出去接一下。
阿姨还记得房长安,出去后看看他拎着的东西,笑道:“都是地里刚摘的吗?那感情好,你程老师最喜欢吃拍黄瓜,新鲜的好吃……”
房长安笑道:“那我下周再带,我家地头换茬种的,应该还有新的。”
阿姨把两个袋子都接了过去,房长安伸手想把书包从沈墨那拿过来,小姑娘却已经先拿着进屋了。
房长安在门厅铺着的地垫上跺了跺脚,跟着走进客厅,就见一个看着四五十岁的老妇人随意而端庄地坐在沙发上,脸上带着微微的温和的笑意打量着自己。
沈墨回头朝他笑道:“这是我奶奶。”
房长安心思电转,并未刻意伪装,露出一个礼貌的笑容,微微欠了下身,道:“您好。”
“你也好。”
老人和善地笑笑,“下次回到家代我们向你父母道声谢。”
“诶。”
房长安笑着应了一声,并没有客套,也没说更多的话。
他并不知道太多的事情,但沈诚言和程梦飞单独居住,老人今天出现在这里,有一定可能是因为沈墨而特意过来看自己的。
在这种未知情况下,谨慎为上,少说少错。
老人打量着他的表情,笑道:“先去洗把脸。”
今天不算热,不过房长安骑了十多里路,脸上还是有些汗,先到一楼的卫生间去洗了把脸,用纸巾擦了擦脸,重新出来。
老人坐在沙发上招招手,笑道:“坐下。”
“诶。”
房长安走过去,见自己的书包被放在老人对面的西侧沙发上,沈墨与老人都坐在东侧。
彭漱玉打量着这个出身贫苦的小小少年,心里面有些许惊讶。
十二三岁的年龄,原生家庭的气息几乎能遮盖住整个人,但她在眼前这个小小少年身上,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内蕴的积极向上的朝气,除了那身干净却有些旧的衣物,几乎很难找到周围贫困农村家庭的痕迹。
她笑着问道:“喝茶叶吗?”
房长安道:“也喝。”
彭漱玉笑笑,喊道:“阿姨,倒两杯茶来,还有茶叶吧?”
“有呢。”
阿姨很快应了声,走了出来,手在围裙上抹着,有点拘谨地问:“泡什么茶?我不会用那个……”
她指着的是柜子里面的整套茶具。
彭漱玉笑道:“上次的龙井还有吧?用玻璃杯就好。”
“诶。”
阿姨应了一声,取了三个玻璃杯,拿去厨房冲洗。
彭漱玉又看向房长安,问道:“我听墨墨说,你从程老师这里借书,借的什么书啊?”
房长安如实答道:“一本《围城》,一本《鲁迅全集》第一卷。”
彭漱玉表情有点吃惊,“看完了吗?”
房长安点点头,“看完了。”
彭漱玉见他虽然有点拘谨,但言语神态还算镇定,也不似说谎,又问:“看得懂吗?”
“有些能看懂,大部分看不懂,就当故事看。”
老人笑了笑,点头道:“当故事看好,本来就是故事嘛,就像你们现在背古诗词,很多都不明白什么意思,也被强迫着背下来,等以后长大了,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房长安点点头,随即看她一眼,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
老人笑道:“有话想说?那就说,怕什么?”
房长安腼腆地笑了笑,“怕说错了,您笑话。”
老人道:“没事,你说吧,我不笑。”
房长安想了一下,才道:“我听您刚刚说的,忽然想到……呃,不是观点,就是忽然想到,电视里面,就是古装的那种,几岁的小孩子,也就在背‘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好像从《三字经》《千字文》开始,还有四书五经,都要背。”
“文言文更难懂,他们那么小,肯定也不明白,但还是要背,这应该跟您刚刚说的长大了就明白了,是一个意思吧?”
他说这段话并非为了表现,连观点本身也不重要,只是想通过这段话进一步塑造自己“爱思考”的形象。
彭漱玉听罢,打量着房长安,半晌无言,眼神已经不是吃惊,而是震惊了。
房长安这才恰到好处地流露些许不安,问道:“您……我说错什么了吗?”




重回2003 第74章 【076】房长安的社戏
“没,没有。”
彭漱玉摇摇头,叹了口气,“只是没想到你才这么大,看个电视,居然就能想到这么多事情,难怪你沈叔叔跟程老师总夸你。”
房长安虽然表现的让人刮目相看,但终究是一个小孩子,老人并没有很慎重对待,因此吃惊之下,说话有了破绽。
沈诚言与程梦飞若在父母面前夸房长安,能夸什么?那天中午关于《鲁迅》的一些言论肯定会被提及,她也就不可能不知道房长安借了什么书。
不过明知故问找个话题也属于常事。
房长安的话这才多了些,腼腆地笑笑,“我从小就爱乱想。”
“肯动脑子是好事。”
老人肯定了一句,阿姨用托盘端了三杯茶过来,每人面前放一杯。
房长安伸出手,想要接杯子,阿姨说了声“烫”,先一步放在了他面前茶几上,房长安手伸着,似乎犹豫着不知道该不该接,最终收了回去,说了声:“谢谢阿姨。”
老人将一切看在眼里,又笑着问:“你家里都做什么的,愿意跟奶奶说说吗?”
这里的“奶奶”自然是一个普通的礼貌用词了。
房长安道:“我爸妈都是种地,不过我们家三个孩子,主要靠种西瓜、卖麦子之类的东西赚钱,不过今年西瓜不好,又便宜,没挣到钱,我爸正准备出去打工。”
老人点点头,寻常这个年龄的孩子或许都对家里收入一无所知,不过贫苦人家出身,又早慧,说这些不算奇怪,也算进一步印证了他给自己的“善于思考”的印象。
一个善于思考的肯定喜欢观察。
她又问:“你爷爷奶奶呢?或者其他亲戚,都种地吗?”
这才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嗯。”
房长安点点头,“我爷爷同时还教书,当过我们村小学的校长,我大爷在二中教书,教初二、初三的物理。”
老人听到这个,似乎思索了一下,然后问道:“我好像听说过,二中有个物理老师,水平很高,发表过好些文章,也姓房,叫房……房……”
房长安试探着补充:“房禄国?”
“好像是。”
老人点一下头,带着探寻的目光看向房长安。
房长安笑道:“就是我大爷。”
老人也笑起来,道:“那也算是书香门第了。”
房长安笑笑,没有接话。
沈墨坐在旁边,看着房长安跟奶奶查户口似的对话,眨巴眨巴眼睛,一直没插上话,端起自己的茶杯,发现太烫,于是放下,撅着嘴“呼——呼——”吹了吹,茶香弥漫。
然后小心翼翼把杯子倾斜着,又吹了吹茶叶,然后小口吸溜。
重新把杯子放正,茶水摇晃,浮在水上、水中的茶叶姿态舒展着沉入杯底,小姑娘好似第一次注意到一般,睁大眼睛地看着。
“别只顾着说话,喝茶。”
彭漱玉笑着说话,拿起杯子,轻轻吹了吹,小口品茶。
房长安“有学有样”,但担心弄巧成拙,并未刻意装做很生疏,老人打量着,又问:“经常喝茶吗?”
“我家就一罐茶叶,估计放两三年了,平时我爸妈都不喝。”
房长安摇摇头,略有些尴尬地说道,“我喝过几次,不过没有这个茶叶香。”
老人笑道:“爱喝的话,等下就拿一罐回去。”
房长安道:“不用了,学校里面不方便。”
老人笑着点点头,“那就常来,程老师家的书看完了,奶奶家也有好多书,慢慢看。”
房长安确认般看了看老人,随即露出笑容,真诚地道谢:“谢谢奶奶。”
老人又喝了口茶,笑道:“你要是急着看书,就上去看吧,要是不急,就再陪奶奶说会话?”
房长安哪有选择,笑道:“不急。”
老人笑笑,问道:“《围城》跟《鲁迅》喜欢看哪个?”
房长安想了想,道:“《鲁迅》。”
老人“哦?”了一声,有点意外地问:“为什么?”
因为说喜欢看《围城》可能会被怀疑早恋倾向!
房长安心里面偷偷吐槽一句,说道:“因为我觉得《围城》没有《鲁迅》有趣,而且更有共鸣。”
“哦?”
彭漱玉来了兴趣,难得听见有人说《鲁迅》有趣,而且还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那你说说,你觉得哪里有趣?”
房长安想了想,道:“比如里面有一篇《社戏》,是讲鲁迅小时候跟农村一群孩子去听戏的,就很好玩。”
彭漱玉笑道:“这篇文章你们以后课本上也有,你继续说。”
房长安道:“他们一群孩子去听戏,觉得无聊,坐着船回来,半路上偷河岸上种的豆子吃,其中一块地是领头那个孩子自家的,别人问他偷谁的,他考察了一下,说我家的豆子长得大,偷我家的。”
沈墨听得忍不住笑起来,眉眼弯弯地问:“真的啊?等下我也要看。”
彭漱玉也笑,拍拍孙女的脑袋,微嗔道:“看就看,别打岔,先听人家说完。”
沈墨撅撅嘴,趴在奶奶的腿上,亮晶晶的眸子看着房长安,看着像听故事似的。
房长安继续道:“后来别的孩子觉得全都偷他家的不好,还是又分散偷了好多家的豆子,然后在船上煮着吃。”
沈墨睁大眼睛,忍不住问:“在船上怎么煮?”
房长安道:“鲁迅是绍兴人,是江南水乡,人家经常用船,尤其是那个年代,可能经常在船上做饭,肯定有锅有炉子。”
小姑娘点点头,房长安继续说:“第二天被偷豆子的人家知道了,但没有生气,因为鲁迅说豆子好吃,反而很感激,还特意摘了豆子送到鲁迅家里。”
“文章最后,鲁迅说总觉得在家里吃的豆子没有那天晚上偷吃的豆子好吃,以后吃的豆子,也总没有那天晚上的好吃。”
他看看彭漱玉,有点不大好意思的样子,说道:“我在家里,其实跟我弟还有其他熟的孩子,也从地里面偷过东西吃,豆子、白薯、玉米、花生都有。”
“真的?”
沈墨又忍不住出声,眸子晶晶闪亮,恨不得马上跟他回家一块偷东西吃的样子。
彭漱玉倒没责怪,只是有点好笑又理解的表情,点点头道:“所以你觉得有共鸣?”
“嗯嗯!”
房长安先向沈墨点点头,然后再回答她奶奶的问题,“我其实参与的次数不多,所以印象很深刻,我们偷了很多东西,在野外挖个坑,捡树枝、树叶烧火烤着吃,因为都还小,又有风,烤的本生半熟,但吃着就是觉得好吃。”
“后来在家烧锅做饭的时候,也放白薯在里面烤,我爸妈还帮忙烤过,也觉得好吃,但跟那次一群人偷烤着吃,还是觉得那些半生半熟的好吃。”
“真单纯论吃起来的感觉,肯定是特意烤熟的好吃,但不知道因为什么,留下的印象,就还是觉得那天偷的好吃。”
“鲁迅他们也都是一群孩子,而且是在船上煮的,不论条件,还是煮豆子的人的手艺,肯定都不如鲁迅的妈妈,或者他家里请的阿姨。”
“所以说单纯论豆子的味道,我觉得鲁迅他们那天晚上一群孩子煮的,未必就有多么好吃,但是跟我一样,都是因为当时的氛围或者说整体的回忆,所以连豆子也变得好吃了。”
1...2728293031...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