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太在六十年代科技兴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星落鲵
杨新没有想到妈妈会这样做,可是想要让他放弃自己的妻子,那也是不可能的,也就低着头不说话了,他根本就没有发现,在自己低下头之后,村子里的人对他很失望,虽然没有说什么,对他也冷淡了一些,将东西分了一分,还帮站杨老太将东西搬到了老宅那边,两边离得远,以后怕也是没有关系了。
分家搬家,一套流程走下来,还没有到上工的时间,只是这边老宅说是老宅,其实是一处很大的宅子,现在也还好,就是屋子有点小。
杨家当年也是出过人物的,这里的宅子也是当初修好的祖宅,能用几百年不会变那种,只是家里的人口多起来了,经过一次次的分家,原来的屋子早就已经分完了,这才有了在外面修房子的事情。
当初分给杨老太这一屋的其实也就半间屋子,还是离大门最近的那一处,出来 就是一个回廊,平时都是很多人在这里聊天,当年原主的男人去逝了,原主的大嫂和几个弟媳妇对她挤兑很多次,原主也是个有毅力的,凭着自己的努力给儿子修了一处砖瓦房,当时在村子里也是能数着数的,谁能想到她还会有搬回来的一天。
好在当初房子就是隔过的,她离开了也是将房子收拾得好好的,也不会让人到她家里去,时不时就会过来看一下,也没有让人将家里占了去,就是这个时候搬回来,多少会受到几人的多嘴,反正她也不在意,也不怕对方闹出什么来。
屋子有二十平,以前是一家三口住着,被隔成了三处,最里面就是原主和原主的丈夫居住的地方,进门就是做饭的地方,进门右手边则是原主的儿子杨新小时候住的地方。
现在杨老太搬回来住了,也没有将这里进行改变,她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只是将右侧弄成了一个堆东西的地方,放一些粮食和杂物,还有冬天要烧的柴火。
这些东西在外面空地上也是会堆的,但他们家已经搬走很久了,这边早就已经堆满了,根本就没有他们家堆的地方,也只能等到春天来了柴火烧得差不多了,她才能将柴火堆在自家原来那块地儿上。
杨老太分家的时候,将大部份的粮食都分给了儿子,只拿了足够她一个人吃两个月的量,正好两个月之后就会分一批粮食,她也不用担心吃不饱的问题。
他们这边最喜欢分的就是黑龙江苞谷,分到之后可以磨成面做成贴饼子或是二合面,反正用法还是很多的,比起被称为细粮的大米,这个会分到的更多一些,很多人为了能吃饱,都会选择粗粮。
在南方小麦也是被称细粮的,他们这边也会种一些,但是种的并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产量不是很高,没有种红薯划算。
下午上工杨老太就是从老宅这边过去的,也遇到了原主的大嫂和几个弟媳妇,这些人也在外面修了房子,但是他们家里的孩子多,那怕是修了房子,也不是没一个人都能搬出去了。
现在他们一大家子还窝在老宅里住着,只有结婚的儿子才能搬出去住,每一房还只有一间屋子。
“二嫂,这是被儿子赶出来了?哎哟!杨新那小子可真不是个东西,这才结婚多长时间,就把亲老娘给赶出来了。”杨三婶一看二嫂搬过来住了,马上就不高兴了,这二嫂回来住了,他们家占的柴堆不就得还回去了,再说对方家里人口少,家里日子了也更好过一些,处处都是让她羡慕嫉妒恨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处不好的,那里能放过了。
“树大分枝,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儿子都已经结婚了,我也尽到了当亲妈的责任,其它的我自是不会再管。”反正那么糟心的玩意儿,还是让他自己受着,她是不会去管儿子过得好不好,她只要管好自己就好了。
这话一说,其它人也跟着符合,他们住在老宅的就是这样,但凡是结婚的孩子都会搬出去住,也就是分家了,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这要是再让杨三婶说下去,他们这些人怕是都得被骂上,虽然没觉得有什么,谁也不是真的贱,被人骂了还不知道还嘴。
下午上工的时候,对杨老太突然分家的事情,也有人说了几句,但大家都觉得很正常,没有在结婚第二天就分家,已经是家里老人给了小辈不少的面子了,现在家也分了老太太一个人住着,日子了怕是还能更好一些。
下工之后杨老太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去了河边抓了几条鱼和虾回来,回到家里打开门就开始煎鱼做鱼汤,一锅做出来他们这一片的人都能闻到味儿,知道有人家里正在做鱼汤了,不满十岁的小孩子都往回廊里跑,那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这些孩子们准备一份,数量不多,小孩子也就是馋馋嘴儿。
杨老太也不是一个小气的,当时抓鱼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一出,直接就抓了两条上来,她自己吃一条,那些孩子们吃一条,至于虾,那自然是她一个人的,谁家都是这样的,回廊大石桌上面放着三道菜,一道鱼汤,一道肉蘑茄子,还有一道白肉萝卜汤。
老宅这边住着五十多家人,有三家人吃了肉菜,也是属于很正常的事情,十岁以下的孩子就有十三个,这十三个孩子跑过来,排排站着由最大的分菜,分到手里就开始排排坐着吃饭,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满意又高兴的神情。
他们是这里最幸福的孩子了,在十岁之前,每天都可以分到肉吃,虽然并不是很多,至少是天天都可以吃肉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宅里的孩子们长得都要比外面的孩子更壮实一些。
杨老太在六十年代科技兴国 第二百四十五章 接盘男新妈2
杨老太自然不会只有做鱼,她还煮了白虾,还有从空间里拿出来的两道菜,这些都是放在碗下面的,吃饭的时候都是坐在自家大门口,听着东家长西家短的,谁也没有提吃鱼的事情,能吃上鱼那就是人家的本事,你要是也想吃鱼,那就靠自己的本事去抓。
晚上休息的时候,还能听到老宅里谁家在打孩子的声音,反正人多了又不隔声,总是能听到很多的声音,杨老太也早就已经习惯了,躺上就开始休息,她这个时候想的是工作的事情,她也没有想到原主已经四十多岁了,儿子都已经成亲了,还在上工,这日子了可比上辈子还要来得苦,她并不怎么想要上工,可是在村子里如果不上工,总得找点其它的事情做做,要不然怕是没有办法养活自己了。
第二天一大早,杨老太就起来做饭,还能听到外面哗啦啦下雨的声音,今天下雨了,又是冬天,这样的天气自然是不用再出去上工,那今天就可以在家里休息了,老太太对这样的生活就满意了,如果能一直这样下去,那就更好了。
没有事情可做,闭着门躺在床上开始想接下来要给自己找一个什么工作,她是想要被分出来,不用再养着那两个废物,但也没有想着真的就天天跑去上工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可不是那么好过的,她还得自己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给自己找一份工作,躺着还真的让她想到了一个工作,去队里领了一百个蛋做成咸蛋,这种是属于手工业,只要三天就能做好,第一批可能味道并不是那么好,至少可以抵过十点工分了。
杨老太从这一天开始就没有再去上过工了,她每天都在家里做一些农副产品,再卖到县城里,工分也不用队里给,而是花钱补齐工分,这样到了分粮的时候,才能分到粮食,这个年代想要购买粮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就这样杨老太的生活安稳下来,工作也不累,赚到的钱不少,补齐了工分,还能剩下不少的钱,她更是去卖东西的时候,直接要求上面给换成各种票,有了票她才好购买更多的东西回去,如果是以前这种事情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现在不一样了,上面有人弄出来很多的机器,生产的速度提高了不少,也有多余的票出来了,自然可以拿出来换钱了。
老太太购买了一台收音机,放在家门口,天天在那里放着,整个老宅的孩子们,最喜欢在杨老太家门口玩儿了,就想要听听那收音机里的声儿,因为这个他们在外面都变得特别有面子起来。
杨老太对于这个到不是很在意,她就是想要放一下外面的事情,别让村子里的孩子们眼光太浅,整天盯着那些知青,就觉得他们是最好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真有本事那里还用等着下乡,早就已经在城里找到工作了,前面老三介知青那是真正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的,可是后面的那就不一定了。
村子里的人只是没有太多的见识,并不是他们有多蠢,知道了一些外面的情况,了解了那些知青为什么会下乡,来到农子里那就是和他们换粮食的,根本就没有高高在上的理由,他们再那样村子里的人就没有再退让,两边的关系也就那样,村长做主给他们分了地,让他们自己种,自己记工分,地里的产出都是按比利上交,剩下的就是自己吃的。
没有了村子里的人帮助,知青们的生活不那么好过了,种地的时候,也知道听老人言,不再大冬天跑去挖板土了,也就那种脑子有病的人才会去做,就这样人家开始了春播夏收秋藏的生活,小日子过得还算是不错的。
村子里像杨老太这样年纪的老太太,也开始改到了手工业上面,地里要不了那么多人,那就转到手工业上面去,可以给村子里创收,也可以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票,这样的事情那里有人会不愿意去做。
有杨老太带着,村子里的女人们能做现来的东西更多了,农副加工,还有各种手工艺品,做出来的东西不比外面那些厂子里出来的东西差,就是家里的男人们,休息的时候也是可以做一下的,村子里的人收入变高了,对于知青们作妖的行为,也不怎么当成一回事了,让他们去闹去,反正地已经分给他们了,自己种不出来东西这能怪得了谁。
就是村子里的妇女们做手工业,也没有不让那些知青学的,谁让他们自己学不会,这又能怎么办,顶多就是拿他们的知识来添,每天晚上都会办识字班,这个是算工分的,村子里的孩子们都会去学习,年纪大的人也可以跟着去学,大队长天天听收音机,也知道外面的大事了,觉得识字很重要,要不然连个大字报都不会写,赶紧让人跟着学起来。
杨老太这个原主认识一些字,但认识的并不是很多,也觉得因当让自己认字,赶紧去报了名,上交了一些东西,开始认认真真的上起课来,这些东西她是早就已经学会了,这个时候只是将东西放在明面上,学起来自然是一点不吃力,还有机会拿学习当学习的借口,她可以光明正大的学习其它的东西。
杨老太觉得日子好过了,她的便宜儿子杨新就觉得日子不是那么好过了,他和妻子刚刚结婚,妻子又怀着孩子,不做事也是正常的,好不容易娶到了自己喜欢的人,那里会让对方受苦,这个时候自然是什么都好,再说以前家里的事情都是亲妈和自己一起做,他这个时候做得多一些,也没有觉得怎么样。
可是现在他不止是要做自己的那一份,还得做妻子的那一份,连衣服都得帮对方洗,如果妻子就是普通的农家妇人,几天换一次衣服,他洗也就洗了,花的时间也不长,可是妻子是个知青,还特别爱干净,天天都得洗澡洗头,用的东西很贵不说,还得用水洗衣服,这些都得由他来做,时间长了他也总是会觉得特别累。
”妈,你能不能回来帮帮我?“杨新不敢正大光明的找上自己妈妈那里,只能找了一个时间,在妈妈去县里的路上,将人给拦住,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你觉得可能吗?“杨老太像是看傻子一样看着自己这个便宜儿子,她又不是脑子有病,怎么可能会在知道那就是一个坑的情况下,还跑去跳坑,她看上起来很傻吗?
”妈,我坚持不下去了,我想要一个家真的不可以吗?“杨新一听到他妈说不愿意回去,一下就蹲了下来,抱着自己的头大哭起来,将自己这段时间里受到的委屈全部都哭了出来,像是在说自己真的很不容易。
”……“第一次见到一个大男人哭,看起来还哭得很可怜的样子,也让杨老太不知道要怎么办了,并且她都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什么问题,这家伙到底是在哭什么呀!
”你要你的家,我没有反对,一切不都是顺着你的意在走吗?“杨老太虽然觉得很无语,还是很认真的回着对方,她就是对这个在自己面前哭的人表示了好奇,她就是很不能理解,对方到底在哭什么。
”妈,你回来帮帮我好不好。“杨新扑向杨老太,抱着亲妈的大腿大哭起来。
”这个可能不行哦,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再说我不养野种的,除非你想要和那个女人离开,要不然我是不会回去的。“杨老太在心里补了一句,就算是对方愿意离婚,她也是不会愿意回去的,这个时候说出来,不过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罢了。
果然这话一出,男子还是抱着哭,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因为他很清楚谁都不愿意退那一步,达不到平衡,最后他们也只能这样讲究着过了。
杨老太让人哭着,就是没有答应的意思,她一个老太太将人推开不容易,还不如省点力气,果然哭了十来分钟,对方知道了不可能,只能爬起来往回走,这个时候也不再叫妈了,看起来这就是生气了。
杨新去河边将自己好好的洗了一下,回到家里又拿了衣服去洗,但这次他并没有去老地方,而是去了很多人洗衣服的地方,让很多人看到他洗衣服的样子了,他就不相信自己的亲妈还能不在意这些人说小话。
赵敏本来只是无意中出来走走,她也没有想到,这才刚刚出门,就听到那些人在那里指指点点说什么,她就不高兴起来了,那个老太婆一知道她怀着别人孩子进家门,就闹着要分家,这件事情也一直没有往外传,她还以为就这样了,没有想到最后还是被传出去了,这下她要是能高兴,那就奇怪了。
不能在外面转了,只能往家里走,一路走来就听到那些人说的话,因为离得有些距离,她其实是没有听到那些人说什么的,这会儿又急着往家里走,就更加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了。
婶子a:“你看跑得那么快,也不像是动不了,居然还要上男人给她洗衣服,这城里的知青就是不一样。”
婶子b:“谁说不是了,你看看嫁进杨家不过三个月,那肚子都多大了,这天天吃的怕都是些好东西,养着肚子可不就大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不是三个月的娃了。”
婶子c:”说不定,还真的是了。“有人知道一点内情,但这种事情大家都是杨家的人,也不太好真的说出来,只能在这种时候开开玩笑,别人也不会当真,她也能将自己知道的东西说出来,也算是一举两得了。
几个大婶就在那里聊得火热,当事人赵敏那是一点都没有听到,反而是洗过多衣服回来的杨新听到了,这下脸直接就黑了,他是因为喜欢赵敏,那怕是给别人养孩子,他也愿意娶对方,也愿意对对方好,可是并不想要让别人在暗地里说三道四的,再说那些人说得没错,一个女人为什么不做事。
人一但有了一些想法,就不会再像原来那样事事都顺着对方来了,以前杨新下工第一时间就会回家里做饭给赵敏吃,吃完饭就会收拾东西,将家里的水挑好,还会去弄柴火,洗衣服,凡事都是处理得顺顺的,可是他心里有了一些不一样想法之后,就不是那么愿意做那些了,至少要拖一拖时间。
一开始赵敏是真的没有发现,她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后来发现吃饭总是量很少,她怀着孩子了,吃不饱怎么行,只会觉得杨新太没有用了,只能自己拿着自己的东西贴补,她喜欢的人给她留下了不少的东西,还有家里给寄地一的东西,他们家里的条件都不错,以前存下来的东西还有不少,每天加一点也没有觉得少了多少。
接着就是衣服,以前总是会换下来就马上被拿去洗掉,可是现在都是两天一洗,时间长了衣服总会有没有干的时候,她原来衣服很多,但也不会多到穿不完,有一天她就发现自己的衣服变少了,这就奇怪了,好奇的找了找,这才发现衣服没有干,全都在外面,这让她很生气。
更让她觉得生气的是,因为怀孕的关系,她的肚子越来越大,原来的很多衣服根本就穿不了了,再怎么不高兴,也只能拿了布票让杨新帮她去买些布回来,她要做衣服,她是看不上那些村里人做的衣服的,没办法那就只能自己做了。
杨新没有想到会这样,有些不好意思的拿着票,在那里没有离开。
”干什么?“赵敏本来因为自己长胖了不高兴,看这人还不离开,怎么着还想要让她救他不成,那里还高兴得起来,直接就发火了。
”我,我没钱,要不将那些衣服改一改,改一改还是可以穿的。“这些时间赵敏总是要吃这吃那,他分到手里的钱早就已经被花得差不多了,平时又看赵敏会拿着钱票去买东西,他也没有管过,突然之间让他去买布,还不给钱他,这就有些为难她了。
”行了,行了,不用你出钱,跟着我一起去就好。“赵敏一听就不高兴了,那些衣服都是她喜欢的,怎么能改掉,现在怀着孩子,衣服穿过就不要了,还不如自己去挑,就是怀着孩子,她也要做最好看的妈妈。
杨新没有想到,原来不想要去的赵敏又要去了,虽然奇怪,也没有多说什么,只要跟着一起提东西就好,其它的都不用管。
杨老太在六十年代科技兴国 第二百四十六章 接盘男亲妈3
杨老太还不知道,因为她的原因,养不起赵敏的杨新开始接受妻子拿自己的钱养着,让女主原来会存下以后去男主那里更有底气的钱,因为杨新没有钱,也没有一个人愿意帮他想办法,女主不得不花自己的钱养着自己和孩子,手里的东西也变得越来越少,以后那怕是再次遇到男主,想要得到小说里的身份,怕也是不容易了。
杨新跟着赵敏,对她购买什么东西并没有意见,只跟在后面人家拿东西他帮着提就好,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女人花钱是没有节制的,但凡是遇到了她喜欢的东西,就会开始买买买的节奏,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出门的赵敏,好不容易出来了,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忍不住买买买,也是她现在怀着孩子,很多的衣服根本就穿不了,要不然她怕是能花出去更多的钱。
回来的时候两人是坐着牛车回来的,车上正好坐着这次下乡的知青,也是今天杨新才知道,他们村子里又分配过来了不少的知青,村子里现在对知青都是实行的分田制,他们过来了都会和知青分配到一起,种多少东西就能吃上多少饭,每年有开荒五亩地的任务,就看他们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个种植任务了。
除了这个之外,还有自留地,这个也是要自己开地种的,能得到多少东西全部都是属于自己的,知青同志对于这个自留地更加感兴趣一些,自留地里的产出,虽然不如村民好,也不是特别的差了,很多人为了能吃饱,更是在自留地里,全部都种上了粮食。
杨老太现在就是忙着自己的手工业,努力的赚到更多的钱,小日子了过得特别好,也不担心他们家的日子好了,其它的村民会不会嫉妒的事情了,有了私下的收入,人们更加努力了,私下的活计做得又快又好,就是平时地里的事情,也是这样的,他们是按地里的活计来分配工分的,想要赚到多少工作,就看你想要做什么事情,做快一些,早点把事情做完,好回去做自己的事情。
村长很明显的发现,原来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大半天就可以全部完成了,原来一家只会养四到五只鸡,现在每家每户都会养上十多只鸡,原来村子里就没有一家能天天吃饱,现在每家每户都可以吃饱,就连那些知青看着做事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了,以前还要上面给补贴才能吃饱,现在基本可以自己解决,那怕是有那么一两个不愿意做事的,也有他们自己的办法解决吃饱的问题,他这个村长也不用管那么多。
一段时间后县里传出招工的事情,村子里有意愿去外面工作的人都去了,那些知青也跟着去了一部分,反正有村长给开的证明,这些人都是可以去报名的,他们村子里这些知青被所有人都羡慕了,根本就不知道村长之所以会同意,不过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都嫌弃他们做事太慢,连自己都养不活,给了他们一条活路罢了。
有的人觉得村里好,自然是要赶紧去报名,说不定就能进城里工作,有的人觉得村子里的生活还不错,并不打算回去,就那样留了下来,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村子里原来因为招工的事情,有那么一点点波澜,也很慢就消失了。
七七年很快就到来,恢复高兴,无论是进城的知青,还是那些留在村子里的知青,知青里有知识的青年,都开始认真学习,想要教一个好的大学。
杨新将只有两个的儿子带到了老宅,说他们两口子想要考大学,让杨老太帮着带一下孩子。
根本就没有给杨老太反对的意思,直接就跑了,这让杨老太可不高兴了,但她什么也没有说,小孩子们,还是这个年代的小孩子,那怕是只有两岁,因当会做的事情,那都是会了,更不要说杨家条件好,小朋友长得民壮实,根本就用不到杨老太做太多的事情,也就是给弄了一个睡觉的地方,其它的根本就不管。
高考的消息是十月份传过来的,十二月份高考,中间也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只管吃喝,衣服这些都没有给洗过,杨老太的日子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杨新看看小朋友提过来的东西,再看看什么东西都没有带回去的现在,他的眼神闪了闪,对自己亲妈不准备认他的事情,认识得更加清楚了,心里也更加疑惑,他如果考上大学,对亲妈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明明知道他以后的生活会更好的情况下,亲妈还是不愿意认他,难道娶一个养着别人孩子的妻子,真的那么难以让亲妈接受吗?
赵敏以前就看不上杨新,现在知道自己有可能回城,还会成为一个大学生之后,更加看不上杨新了,那怕她心里很清楚,杨新的成绩比自己的好,能考上大学的机会比自己还要多一些,她还是会看不上杨新,在她的心里杨新什么都经不上自己喜欢的那个人,无论做得再多,有多优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