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大帝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楼主大大
阿姆斯的家眷已经在大明安居,他在大明有着显赫的地位和皇帝的信任,他在这里认识了新地朋友,他在这里生活的很快活,若是让他选择,大明才是他真正的祖国,他的子孙会在这片土地上一直繁衍下去,因此,这一次不管如何,他都要利用各种手段来迫使那些南美的乡巴佬总督屈服,如果这些乡巴佬打算死硬到底,他不介意拿出吕宋这张王牌,甚至可能指使随行的明军舰队对这群乡巴佬动手,雀占鸠巢确实比重新建立一个殖民地据点更加方便一些。
这也是他阿姆斯给予大明皇帝地最后一份投名状。
船队的风帆渐渐扬起,数十吨重的铁锚被水手们拉起,猎猎海风中,阿姆斯与东洋水师营第三舰队游击将军一道下达了起航的命令,无数的吆喝声中,几十艘大小舰船缓缓地驶离港湾,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开始了大明王朝第一次远洋冒险。……………………………………………………………………………………………………………………………………
………………………
新成都。
这座与四川同名地城市位于东印度地北部省。大明开始在东印度迁流民之后。开始正式地对东印度进行有效地统治。整个东印度被划分为两个行省。一个是锡兰岛为统治范围更名为新琼州地行省。另外一个行省则在锡兰岛地对岸。印度次大陆地南部地区。取名新四川地行省。两个行省都派驻三司官员治理。三司之上则设总督。以管理两省地事务。
新四川地首府便在新成都。这里靠近南印度洋。与对岸地新琼州岛隔海相望。由于大量地明人迁徙。在城市内。倒是可以看到许多汉人地面孔。东印度总督地府邸也设在这里。此时地东印度总督姓汪。名进望。从前在兵部任职。因是永历时期保驾地功臣。因此得到了皇上地信任。调任东印度总督。
东印度总督这个职务颇有些大学士地味道。什么都可以管。但是又什么都可以不管。汪进望却是个火爆性子。上任之后便立即推行各种政策。分配流民土地。很是积极。因此倒是颇得流民们地信任。只是此人不懂得圆滑。对辖区内地印度高种姓并不友好。让人望而生畏。
到了晌午。忙完了公务地汪进望正要到后衙用饭歇息。衙外却传来了一阵嘈杂地声音。汪进望不由得打起了精神。他知道。在这个地方一般地事物都是通报三司处理地。若是三司处理不了。再由他这个总督裁决。这次突然衙门里有人闹哄哄地。想来是出了极大地事。否则绝不会有人不经过三司抢先到总督衙门。
“是何人在外喧哗?”汪进望望向刚进知事厅的幕僚,幕僚脸色阴郁,显然是发生了什么事。
“大人,城里来了很多溃兵,尽是从北部五十里外逃回来的,都指挥司与布政司的官员立即赶来报信了,恐怕是……”
汪进望一屁股站了起来,北部五十里是新四川与蛮人的疆界,那里有几十队百人组成的殖民军团的印度兵来回巡逻,从那里逃出来的溃兵自然是巡逻的卫兵了,这意味着什么?
“快,将布政使刘大人,都指挥使王将军请进知事厅来。”汪进望已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如论如何都他都意想不到,在殖民军团总兵徐达昌入京阅兵的当口,蛮人居然发起了毫无征兆的攻势。
不用幕僚去请,都指挥使王昌,布政使刘明镜已跨槛进来,一起向汪进望行了个礼,王昌作为新四川的军事主官首先发话道:“大人,末将已派出了探子,在十里外发现了蛮兵,遮山遍野,望不见尽头,末将已开始联络城外的流民入城,随时准备关门守城。”
汪进望这时才镇定了一些,坐回原位道:“城内有多少御敌之兵?”
“只有一万人。”王昌一脸丧气的道,殖民军团的训练基地在新琼州岛,这里只分派了一万多印度兵防守,王昌也无可奈何:“末将已让人乘船前往对岸请求救援,这里新琼州不过数十海里的间隔,相信殖民军团的主力会立即来援,只是蛮人声势浩大,恐怕只有向朝廷求援才能解围了。”
汪进望点了点头:“求援的奏疏本督马上就发出去,王将军,守城的任务便交给你了。”
事实上,总兵徐达昌去了南京,新成都的最高将领自然就成了都指挥使王昌,这差事他不干也得硬着头皮干下去。
王昌行了个军礼:“遵命。”
王昌不敢多待,心里记挂着城防的事,道了声告罪,急匆匆的去了。
知事厅里只剩下汪进望和布政使刘明静二人,二人都是文官,对军事守城一窍不通,只能干瞪着眼,汪进望猛然拍额道:“局势紧迫,本大人险些忘了敌人到底是哪里的蛮人,刘大人,你速去询问那些逃回来的溃兵,立即来报。”
刘明静总算找到了些事做,连忙做了个恭:“下官这就去,大人安坐。”
……………………………………………………………………………………………………………………………………………………………………
印度的战争正式拉开帷幕,这算是大明第一次殖民战争了,以后的殖民战争会越来越多,当然,反清也将同时进行,关于有书友说明朝把折子叫奏疏,清朝才叫折子,小弟大意了,以后改正。
永历大帝 第四百六十二章:阅兵
始九年七月初一,南京城内一阵鞭炮喧天,今日是封的国庆日,所有工厂作坊放假一天,此时皇城外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御道已经戒严,八个方阵整装待发,穿着最新式的军服,擦的光亮的军靴在阳光下甚是耀眼,各军的总督穿着皮革武服,戴着玄武冠,腰悬着宝剑等待着皇城内的旨意出来。
每个方阵前是一个主官,主官之后是是三个俊武的军官,中间的军官护着军旗,各自方阵的军旗不同,原本各军是没有军旗的,只是因为阅兵需要,各军开始制旗,并且引为定制。
在皇城下,护城河的河畔边,一连排的搭起了各种小棚子,这是朝廷高级官员以及各藩国使臣,这一次祭祖和阅兵的大典,按照规格,各藩国都必须进贡的,早在一个月前,大小三十余藩国纷纷派出了使臣,带着礼物,来到了南京,在许多使臣心底,这个大明皇帝实在够黑的很,传出消息说要祭祖和阅兵,居然要各藩国两份礼物,而使臣们是没有回赠的,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够坐在这里以藩使的身份观看典礼。
憋屈归憋屈,藩国们也无可奈何,前段时间位于南洋的岛国尼不拉各国王不去上贡,南洋舰队派出两艘战舰进抵尼不拉各,炮轰一阵之后,俘获其国王送抵海都叛终身监禁,其子留在国内监国,这还不算,大明又发了一道律令,宣布禁止尼不拉各国的原料贸易,尼不拉各国与其他南洋各国一样,早已将耕地和渔猎抛弃,改为开掘矿产,几乎所有的岛民都从事该营生,大明与尼不拉各国一断绝贸易往来,尼不拉各国所挖掘出来的矿产一下子变成了石头,而国内七八万矿工突然间也没有了营生,不能出售矿石,就意味着没有了银子,没有了银子就意味着不能进口大明的粮食和器具,很快,尼不拉各国内就发生了粮食危机,饥的暴民开始造反,官兵进行围剿,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流血冲突,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尼不拉各国的崩溃,难民开始向乘着小船前往各国避难,尼不拉各王室被饥民杀个一干二净,整个岛屿几乎成了死岛。
面对这样的教训,藩国们既有兔死狐悲的同情,也等于是多了一个警戒,还是大明皇帝说的好啊,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称王,按时按月进贡,紧紧围绕在大明皇室周围,皇帝老爷有粥吃,咱们喝口汤,就算没有汤喝,兄弟们不是还能留住小命不是,再怎么样都比那天牢中的尼不拉各王要好。
外围则是人潮汹涌的百姓,镇抚司、顺天府、六部九衙、宫城近卫队所有人统统出动,在沿街设置障碍,画好了警戒线,无奈观礼的百姓实在太多,只好倾巢而出负责拦截,一些人爬在沿街的店铺上,或是在屋顶,很是热闹非凡。
人多是肯定的,南京城人口百万,今日又是休假,再加上汉人爱凑热闹的性格,以及对明军的好奇,连接广场的御道用人山人海也不为过。
朱骏在小桂子的拾缀下穿上了繁复的礼袍,系上了朱冠,对着铜镜照了照,这才开始乘辇出了后宫,一队精甲卫士在后随行,很是浩荡。待过了勤政殿,文武百官早就在这里会齐,以沐天波为首的首辅大臣先是三呼万岁,接着随着车撵继续往玄武门走。
沐天波是天子近臣,又是百官之首,因此得以随扈在乘辇身侧,亦步亦趋的侧过头看着精神饱满的朱骏舒服的靠在銮椅上,心里却是犹豫了很久,就在今日一早,印度方面已传来了消息,位于印度南部的马提拉土王之一的逊克王发动十五万大军对新四川发起了攻击,而在此时,另外一个马提拉土王也蠢蠢欲动,聚集大军随时准备参与侵略,新四川省全省沦陷,唯一留存的只有首府新成都仍在抵抗,从新琼州增援的印度殖民军团在沙滩登陆,遭到了土王大军的攻击,双方鏖战了一日一夜,最终因为仓促登陆而失败,最后只能用为数多的战舰对沿岸的蛮人进行炮轰,但是这显然不是解围的好办法,如果明军不能尽快救援,新成都的官员以及几万避难的流民的后果可想而知。
如今正是大喜的日子,为了筹备这两场庆典,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已忙了几个月,沐天波权衡的是,这个消息到底是现在上疏还是等庆典之后。
行撵已接近了玄武门。在城门口。一队骑兵早已等装待发。中间围着一脸八匹白马拉着地堂皇车架。到了玄武门之后。朱骏将登上车架。出皇城沿着广场。先
备受阅地各军。
“皇上。”沐天波还是忍不住叫了一声。抬撵地太监不由得愣了愣。朱骏地目光也落了过来。
“皇上。微臣有本要奏。”沐天波一下子跪在大理石石砖上。
朱骏连忙让人放下撵。身后地百官见行撵突然止步。都不由得向这边望来。朱骏连忙在搀扶下下了乘辇。一把将沐天波扶起。平日里地沐天波因为是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因此一切虚礼都免了地。如今朱骏见他如此庄重伏拜。想来定是重大地事:“沐爱卿先起来说话。天还没塌下来呢。”
“皇上。内阁今早接到急报。印度土王袭击东印度辖下新四川省。总督、三司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被围。此外。近三万流民亦被围在新成都城内。总督汪进望请求朝廷增援。请皇上速做决断。”
朱骏面色一窒,方听到消息的百官也纷纷议论起来,大明定都南京之后,一直是征战四方,压服八荒,就算是满人,也不敢轻易对大明发起攻击,而远在东印度的一群土人居然发动了战争,而且还围困了数万的官民,这绝对是一起极大的事件。
朱骏神色渐渐的正常下,如今各大军区的总督都在南京,各地都是群龙无首,若是防守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出兵救援这种事岂是说救就救的?朱骏望了一眼四侧,随即淡然道:“朕知道了,起驾吧。”
……………………………………………………………………………………………………………………………………………………
宫城缓缓打,在无数人的目光洗礼下,当先执着彩旗的精锐骑兵率先出来,拥着八匹白马的堂皇马车缓缓出了门洞,过了护城河,驶入广场。
“万岁……”铺天盖地的声音浪高过一浪,无数的人头攒动,用各种姿势欢迎皇帝的到来,阅兵仪式的开始。
马车的很慢,驾车的四个车夫小心翼翼的看管着八匹白马,徐徐的向御道方向赶去,万岁声在他们的耳边久久不绝,让他们也感觉到了一丝荣光。
而御集结的八个方阵立即有人大喊:“皇上出来了,打起精神。”
“ho……”犹如标杆一般挺立的士大吼着回答。
他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挥汗如雨的反复操练,为的就是今天,为的就是这一刻。
随着御道旁围观的百姓也开始扯开嗓子高呼万岁时,皇帝的行驾总算出现在御道,车架徐徐过来,八个方阵立即安静下来,所有的眼睛正视前方,等待着。
马车越来越近,气氛达到了高潮,八千名各军挑选的精卒握着火铳的手已捏出了汗水。
第一个方阵乃是王秋率领的金陵近卫军,这支近卫军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之一,专司负责南京城的卫戍,因此他们的军旗上是一条腾空而起的三爪金龙。当车架行过方阵,王秋已拔出了长剑,横向天际:“皇帝陛下万岁。”
“万岁。”一千名近卫军士兵跟着高吼,军靴狠狠在大理石街道上一顿,啪的一声,将街头巷尾的万岁声都压了下去。
第二个方阵是沐剑鸣率领的苏州军团,军旗以白虎为标志,待车驾过了近卫军方阵,沐剑鸣已英姿勃发的拔出长剑,同样是向天一指:“皇帝陛下万岁。”
“万岁。”一千名苏州军团士兵整齐划一的高声回应。
“皇帝陛下万岁。”第三个方阵的长官乃是成都军团的李霄,军旗以象为标志,随着呛的一声佩剑拔出,剑锋指向天际,一千名成都军团士兵立即回应:“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
“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
“万岁。”
“皇帝陛下万岁。”
………
朱骏肃然的坐在宽大的车帐内,耳边一阵阵整齐划一的高呼声响起,直到过了最后一个印度军团方阵时,车驾才缓缓停了下来,车厢的顶棚极高,就算是站着,也不是触动到车顶,朱骏缓缓的阔步而出,徐徐的站在车前,手按着腰间古朴的镶玉长剑,眼眸左右一望,四周的万岁声骤然停了下来。
……………………………………………………………………………………………………………………………………
家里这边每天都要停一下午电,我日。
未完待续,)
永历大帝 第四百六十三章:万岁
就在今日,朕接到了东印度的急报。”朱骏使尽最开始还显得有些嘈杂的御道渐渐安静下来,朱骏没想到效果如此好,不由得心里感慨了一番,随即肃容大声喊:“九日之前,一支印度蛮人跨过了大明的疆域,包围了大明的城市,三万我大明臣民至今被困。”
“诸位可曾记得?当年狄夷入关,铁骑过处千里血流,江北沦陷,江南仍歌舞升平,国难当头,秦淮河岸莺歌燕舞?当年那些千金买笑的名流商贾如今在何处?当年笑谈风月的文人士子们如今又在何处?”
朱骏没有给出答案,答案在所有人的心里,满人继续南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南奢靡膏腴之地千里无人,血流万里不止。
“朕之臣民,既是朕之子弟,大明百姓,不管是江南亦或是江北之人,不管是贫是富,是贵或贱,尽是尔等兄弟姐妹,唇齿相依,共存共荣。”
“吾等今日在此耀武扬威,却不料相隔万里之外兄弟姐妹遭此劫难,朕养兵十年,可堪用否?”朱骏在这里抿了抿嘴,负手望着近万名将士寻求答案。
“可用。”山呼海啸的声音回应着,近万校阅士兵挺着胸脯高吼,就连维持治安的其他士兵也跟着回答,离的远的百姓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这里一片安静,他们也停止了喧闹,突然传来一阵暴雨般的大喝,许多人不由得伸长脖子看着御道那里的黑影。
“好。”朱骏的嗓子已经有些哑在没有麦克风的时期,领导讲话还确实是件极为难受的事:“继续检阅,礼毕之后所有人全部开赴前线,征服印度,血债血偿。”
“万岁。”士们条件反射般的高吼。
“前进,一切为了你们的兄弟姐妹,一为了你们的父母袍泽,一切为了大明江山永固。”
“一切为了皇帝;下。”
朱骏已钻入了马车。车夫开御马掉头。向着宫城方向驶去。
他没有想到。在大明往后历朝地阅之中。最后那两句‘前进。一切为了你们地兄弟姐妹。一切为了你们地父母袍泽。一切为了大明江山永固。’‘一切为了皇帝陛下。’地对话成了阅兵地常例。之所以将受阅部队拉去前线朱骏方才也是考量过地。现在地情况是。南洋地大军由于群龙无首。再加上没有他地调令只能在那里干瞪眼。现在又没有电话之类地通信设备。要想调动援军。就必须让张有德这个海都总督或是自己立即发旨抵达海都。再行调遣。既是这样。倒不如直接将受阅部队一并垃圾。以最快地速度赶到海都。随即与海都军团合成一股。借助南洋水师向印度进发。
朱骏脸色平静。心里却满是怒火。他不去欺负那些印度土人。如今却给人欺负上门了。若是不能一举将这些发动战争地贵族一网打尽。不但难消他地心头只恨。恐怕也难平数千万军民地怒火。
马车通过玄武门地门洞进入宫城。随即朱骏在一群官员地拥簇下登上城楼。司礼官已展开了圣旨。声若洪钟地扯开嗓子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顺天浩命。扬吾军威。钦此。”
“扬吾军威。”
“扬吾军威。”
……
一个个声音从广场传到御道,在这个没有通信的年代,这种口口相传的通讯方式虽然落后,却也能起效。
站在校台上的总参谋长李定国一身戎甲,手中的小旗向皇城方向一指:“前进。”
“前进。”接下来高吼的是第一方阵的近卫军团总督王秋,王秋将长剑插回皮鞘,按住剑柄,首先开始向皇城方向徐徐踏步,随后是三个掌旗和护旗的军官,再后是列成整齐方阵的近卫军士兵,犹如一台沉闷的机器,随着一次次军靴踏在石砖嘎嘎的发出整齐划一的踏步声。
紧接着是苏州军团、海都军团、海都军团、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东洋水师。
沿道的百姓仔细的擦揉着眼睛,眼前的场景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走过他们面前的,仿佛不是人,而是一个个套上了军服的木头人一般,抬脚、起步、接着是军靴顿地,一切都行动一致,没有人多一分,也没有人少一分。
咔咔…咔咔…咔咔……
没错,是木头人,随着一次次的军靴顿地的踏步响,许多人心里这样说,虽然他们知道眼前的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是大明最忠诚的捍卫
根据经验,他们只能得出这个结论。
“吾皇万岁,明军威武。”短暂的沉默之后,有人已舞起了拳头。
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所向披靡?关于这一点,得出的结论有很多种,有人认为最强大的火器,有人认为是最严明的军纪,有人认为是充分的补给,但是不需要过多的解释恐怕所有人都明白,最严明的军纪才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拥有灵魂的军队总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万岁。”民众炙热起来,犹如浪潮一般将心底的嘶肺响彻天际。
为首的近卫军团已经过了广场,护城河凉棚下的藩国使臣立即饶有兴趣的拿起大明配发的单筒望远镜观看,开始时还只是当一场表演罢了,使臣们对城楼上那个吃人不吐骨头,变得法子让苦兄弟们纳贡送礼的皇帝很是感冒,在他们看来,所谓的阅兵仪式不过是大明收取他们贡品的借口罢了,可是当他们的眼睛透过望远镜看到一列列极为整齐划一的队伍犹如闷钟一般走过时,不由得也惊叹起来,不,不是惊叹,是叹为观止。
“王师威武啊。”安使臣放下单筒望远镜,擦了擦干涩的眼睛,不由得感叹,心里既有些妒意,又由衷的叹服,当年明军横扫南洋,光复江南也并非只是运气,如此军威,安南就算想学,也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
许多使臣心底百感交集,他的,这哪是军队,简直就是一群野兽,还是一群杀气腾腾动作划一的巨兽,不过这样也好,一些使臣又发现了好处,总算是给自己找到了一点安慰,虽然大明经常剥削咱们这些穷兄弟,但是人家也厚道啊,至少只要老老实实做藩臣安全上有保障不是,一个国家的君主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不是百姓不能安康,更不是什么国泰民安,而是王座稳当万万年,毕竟国家再富,他也还是个君王,国家再穷,他这个君王也是酒池肉林,美女如云,所以在他们看来,只要对大明恭顺一些,伺候大明皇帝爽一些,就等于多了一支强大的倚靠,不必害怕邻国侵略,更不必害怕本国的暴动。
朱骏站城楼上,用单筒望远镜远远的看了一会,徐徐的放下手,这种场面他在前世已经看过不止一次,眼前所过去的方阵比之后世的阅兵还要显得差了一些,不过毕竟这是大明朝,能有如此效果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沐爱卿,你速去置办好车辆吧,让人:好饭菜,待阅兵结束,立即让战士们先吃饱了,然后迅速启程。
”朱骏不经意的沐天波道了一句,随后一副怡然自得的摸样又将目光落在城楼下的广场上。
咔咔…咔咔…咔咔……受阅的方阵渐走到了广场的尽头,向着前方的御道继续前进,欢呼如潮涌一般此起彼伏,对于他们来说,眼前的明军简直已经是完美的化身,剪裁合身的军服,高昂的束冠,挺拔的身姿,一板一眼的动作,再配上集体的整齐划一,许多人心底生出一丝崇拜,一丝憧憬。
而这种崇拜的目光更加引发了受士兵的自豪,就如他们曾在夜校里所学的那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天下最伟大美好的事业——为大明的强盛和富饶而奋斗。
阅兵仪式逐渐走向了尽头,随着司礼官摊开了另一封圣旨,高声吼礼毕声而结束。
“万岁……”意犹未尽的声音渲染在天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