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曹贼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庚新
++++++++++++++++++++++++++++++++++++++++++++++++++++++++
镇抚荆州,图谋西川。
与曹操早先平定江汉,鲸吞江东的计划,可说是南辕北辙。
如此一来,势必出现很多变化。比如早先所做出的种种安排,都要进行调整和改变。二十万大军的动向,也必须要重新计划。比如之前曹操的目标是江东,所以兵马集结于乌林地区。
除了庞德乐进所部,还有路招。冯楷、朱灵三路大军,屯扎于当地。
也就是所谓的东重西轻。
在荆州西部地区的兵力安排相对薄弱,比如南郡西部,王威驻守夷陵,文聘驻守夷道。除了这两支兵马,曹操没有投入更多的兵力,甚至把秭归和巫县放出去,不安排一点兵马屯扎。
现在,计划改变了,那么西部兵马,定然需要重新安置。
加之刘备坐拥长沙武陵,以向朗为武陵太守,命陈到驻守充县,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夷道安全。
另外,五溪蛮人的态度改变,也是一个变数。
荆州西南部地区,山脉纵横,起伏延绵。五溪蛮人藏于山中,进可攻,退可守,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单凭王威和文聘两人,恐怕有点有些抵挡不住。所以在经过三思之后,曹操决定,调乐进所部,驻守屯驻临沮。
而此时,曹军亦源源不断的进驻荆州。
夏侯惇、曹仁所部兵马的抵达,更进一步增强了曹操的兵力。
曹操旋即任刘先为南郡太守,而武陵太守一职,则由赖恭出任。这赖恭,字伯谦,曾为交州刺史。后因为和苍梧太守吴巨交恶,被罢官去职,定居江陵。刘备谋取襄阳失败,试图夺取江陵。不想曹朋密令黄忠赶赴江陵,说服了赖恭,由他出面召集人手,一举拿下江陵。
曹操进驻荆州后,便把赖恭招揽过来。
而今防务调整,他命朱灵屯扎江陵,负责保护江陵的辎重物品。
不过,派赖恭担当武陵太守,却让很多人,感到了一丝迷茫。
襄阳城外,水镜山庄。
司马徽迎来了一个贵客,正是鹿门山庞德公。
本来,庞德公在曹朋出事,黄承彦离开后,就有些心灰意冷,不愿意理睬红尘俗世,隐世于深山之中。哪知后来,曹朋崛起,更出任了南阳郡太守一职,庞德公才从深山里走出,默默观察曹朋的一举一动。曹朋在南阳,休整民生,兴办报业,抵御刘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庞德公感到非常满意。现在,荆州已经归附,让庞德公即怅然,又感到欢喜。
他今日前来水镜山庄,则是为了另一桩事务。
什么事?
那就是曹朋,将在今天,正式拜入鹿门山,成为庞德公的弟子。
这也是庞德公一直很挂怀的事情。
当年如果没有黄射的插手,说不定而今曹朋,早已经拜入他的门下。可正是黄射的出手,令曹朋背井离乡。一晃十载,庞德公终于可以得偿所愿,也算是了却了他心中的一件遗憾。
东汉末年,拜师没有太多的局限。
这个时代的儒生,尚未完全定型,与后世拜师从一而终的规矩,有很大区别。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擅长的类别也不一样。比如庞德公,在尚书的研究就很强大,而其他如诗、春秋的领域,略显不足。一个名士需要博古通今,涉猎各种学问。加之这年月,又不似后世那般,书籍发达,所以很多时候,可以拜师多家。
曹朋已拜师胡昭,却不代表,他不能拜师庞德公。
事实上,早在他还在棘阳的时候,就曾以鹿门学子的身份而示人。
只是这造化弄人,令他最后离开了老家。如今返回荆州,虽说已功成名就,但对鹿门庞氏的感激,却从未减少过。也正是这个原因,曹朋在请示了曹操,并写信给胡昭并得到胡昭的同意之后,便请司马徽出面,希望能正式拜师庞德公,完成他当年在棘阳时的一个夙愿。
庞德公已多年不出门了……
听到这个消息,却喜出望外。
他立刻答应下来,愿意收下曹朋这个弟子。
这不仅仅是他的一个心愿,更是为庞门考虑。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对荆州的掌控力度,必然会有所增强。那么,荆州世族的力量,也将会被重新洗牌。身为荆州老牌世族的庞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援。若是和曹朋坐实了师生关系,庞氏必能屹立不倒。
看蒯氏,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今蒯氏族人,已有多人进入仕途,而且前程远大。
棘阳邓氏,岑氏,两家已经没落多年的世族,现在也重新崛起。庞季不在了,庞德公就要担负起家主的责任。他必须要为庞门的未来考虑,也就更不会拒绝曹朋的这么一个请求。
水镜山庄的拜师典礼,很隆重。
曹氏的嫡系人马,纷纷前来道贺。而那些身负重任,无法赶来的人,则派来了使者,送来贺礼。
曹操甚至,亲自前来观礼,更透出了曹朋而今的地位不俗。
隆重的拜师典礼后,曹朋正式成为鹿门弟子,令得庞德公笑逐颜开。
饮宴过后,各方宾朋离开,曹操也因为公务繁忙,返回襄阳。庞德公、司马徽、还有曹朋,这才得以清闲,在庐中畅谈。庞德公居中,司马徽在上首,而曹朋执弟子之礼,坐在下首。
一旁,尚有童子煮酒。
庞山民和一个青年,则跪坐庞德公身后。
那青年的年纪,和曹朋相差不多。身高八尺,长的眉清目秀。
他正好奇的打量着曹朋,不时和庞山民窃窃私语。曹朋倒是没有留意这个青年,只是聆听庞德公的教诲。
“德公,而今这一幕,却让我突然生出许多感怀。”
“哦?”
“十年前,我与大兄在风雪之夜,途径羊册镇车马驿,与友学相逢。
那时候,友学还是个小孩子,羸弱不堪,却能对我等侃侃而谈……十年后,大兄已故去,而友学更声名鹊起,成为当今名士。我常感慨,这世事无常。今观友学,真觉得自己老了。”
司马徽才四十出头,脸色有些苍白。
年初,他患了一场大病,幸得董晓及时赶来,才挽回了性命。
却不知,历史上他正是因为这场大病,在几个月后,丢了性命。董晓发现,司马徽这场病,源于一场瘟疫。而这场瘟疫的发源地,就是距离襄阳不远的黎丘。在张仲景等人赶到之后,迅速的平息了这场初露端倪的疫病。而此前曹朋命人搜集药材,也着实起到了巨大作用。
司马徽身体还有些虚弱,却透着几分超然的气概。
那双眸子中,似乎已看破了生死世情……
他已经决定了,等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前往终南山寻仙问道。这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和老友相聚,自然有几分感慨。
庞德公突然问道:“友学,丞相何以令赖伯谦出任武陵太守?”
“怎么了?”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研究的方向不同,而擅长的类别也不一样。比如庞德公,在尚书的研究就很强大,而其他如诗、春秋的领域,略显不足。一个名士需要博古通今,涉猎各种学问。加之这年月,又不似后世那般,书籍发达,所以很多时候,可以拜师多家。
曹朋已拜师胡昭,却不代表,他不能拜师庞德公。
事实上,早在他还在棘阳的时候,就曾以鹿门学子的身份而示人。
只是这造化弄人,令他最后离开了老家。如今返回荆州,虽说已功成名就,但对鹿门庞氏的感激,却从未减少过。也正是这个原因,曹朋在请示了曹操,并写信给胡昭并得到胡昭的同意之后,便请司马徽出面,希望能正式拜师庞德公,完成他当年在棘阳时的一个夙愿。
庞德公已多年不出门了……
听到这个消息,却喜出望外。
他立刻答应下来,愿意收下曹朋这个弟子。
这不仅仅是他的一个心愿,更是为庞门考虑。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对荆州的掌控力度,必然会有所增强。那么,荆州世族的力量,也将会被重新洗牌。身为荆州老牌世族的庞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援。若是和曹朋坐实了师生关系,庞氏必能屹立不倒。
看蒯氏,就可以看出端倪。
而今蒯氏族人,已有多人进入仕途,而且前程远大。
棘阳邓氏,岑氏,两家已经没落多年的世族,现在也重新崛起。庞季不在了,庞德公就要担负起家主的责任。他必须要为庞门的未来考虑,也就更不会拒绝曹朋的这么一个请求。
水镜山庄的拜师典礼,很隆重。
曹氏的嫡系人马,纷纷前来道贺。而那些身负重任,无法赶来的人,则派来了使者,送来贺礼。
曹操甚至,亲自前来观礼,更透出了曹朋而今的地位不俗。
隆重的拜师典礼后,曹朋正式成为鹿门弟子,令得庞德公笑逐颜开。
饮宴过后,各方宾朋离开,曹操也因为公务繁忙,返回襄阳。庞德公、司马徽、还有曹朋,这才得以清闲,在庐中畅谈。庞德公居中,司马徽在上首,而曹朋执弟子之礼,坐在下首。
一旁,尚有童子煮酒。
庞山民和一个青年,则跪坐庞德公身后。
那青年的年纪,和曹朋相差不多。身高八尺,长的眉清目秀。
他正好奇的打量着曹朋,不时和庞山民窃窃私语。曹朋倒是没有留意这个青年,只是聆听庞德公的教诲。
“德公,而今这一幕,却让我突然生出许多感怀。”
“哦?”
“十年前,我与大兄在风雪之夜,途径羊册镇车马驿,与友学相逢。
那时候,友学还是个小孩子,羸弱不堪,却能对我等侃侃而谈……十年后,大兄已故去,而友学更声名鹊起,成为当今名士。我常感慨,这世事无常。今观友学,真觉得自己老了。”
司马徽才四十出头,脸色有些苍白。
年初,他患了一场大病,幸得董晓及时赶来,才挽回了性命。
却不知,历史上他正是因为这场大病,在几个月后,丢了性命。董晓发现,司马徽这场病,源于一场瘟疫。而这场瘟疫的发源地,就是距离襄阳不远的黎丘。在张仲景等人赶到之后,迅速的平息了这场初露端倪的疫病。而此前曹朋命人搜集药材,也着实起到了巨大作用。
司马徽身体还有些虚弱,却透着几分超然的气概。
那双眸子中,似乎已看破了生死世情……
他已经决定了,等身体完全康复之后,前往终南山寻仙问道。这恐怕也是最后一次和老友相聚,自然有几分感慨。
庞德公突然问道:“友学,丞相何以令赖伯谦出任武陵太守?”
“怎么了?”
“正是!”
曹朋在占领了襄阳后,曾命人寻访诸葛亮家人下落。
但是,诸葛亮却提前把妻子送往江东避难。曹朋原本以为,诸葛均也随同诸葛亮一起离开,却不想,他竟然在水镜山庄。
历史上,诸葛均为蜀汉长水校尉,并未留下太多事迹。
三国演义当中,也只有刘备二顾茅庐时登场,此后没有出现。
不过,看司马徽对诸葛均的态度,似乎极为重视。曹朋不免感到奇怪,司马徽何故如此?
还专门托付!
司马徽道:“若言憾事,倒也有一桩。
我门下弟子,能得我真传者,唯孔明耳。孔明聪慧,气度和胸怀极为出众。然则,他早早出世,让我多少有些失望。叔全的才情远不如孔明,但却有一个好处,便是肯用功。这几年他在我身边,也是尽心尽力。本来他要去江东投奔子瑜,但最后,我还是把他留了下来。
友学,可知为何?”
曹朋不解,摇头表示不知。
事实上,他能猜出一个大概,只是却不好说出来。
所谓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是所有世家大族的生存之道。诸葛瑾去了江东,而今已是孙权座上客,颇受重视;诸葛亮投奔了刘备,乃刘备身边第一谋主;可是,却没有人看重曹操,说也有些奇怪。司马徽思忖良久,而且苦口婆心的劝说了诸葛均一番。
他有种预感,恐怕诸葛瑾和诸葛亮,未必能成大事。
或者说,他们虽得明主,却难成气候……
原因,很简单!
曹操大势已成,北方一统。
只要他不犯下致命的错误,那么将来这天下大势,必归于曹操。
他希望诸葛家能留下一条血脉,曹操是最好的选择。历史上,蜀汉灭亡,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后代都没有好下场。唯有诸葛均一脉,却保留了下来。不过,作为代价,诸葛均一脉把诸葛复姓,拆分为诸姓和葛姓两支。也许是早有预感,诸葛瑾和诸葛亮,在诸葛均有长子诸葛望的情况下,诸葛亮过继次子诸葛企为诸葛均次子,诸葛瑾过继次子诸葛谦为诸葛均三子。
这其中,自然留给后人许多猜想。
而今司马徽要把诸葛均推荐个曹朋,想必也是希望留下一条血脉。
曹朋犹豫了一下,轻声道:“叔全,我对令兄素来敬慕,早在几年前便听说过令兄才情卓绝。
可造化弄人,而今我和他不得不刀兵相向……
若有朝一日,你和你两位兄长对决疆场之上,可能狠下心来?”
诸葛均面颊微微一颤,沉默了!
毕竟是亲兄弟,如何能说狠下心来?
在这一点上,诸葛均和诸葛亮的差距就显现出来。历史上孙权为讨还荆州,扣押了诸葛瑾一家,让诸葛瑾向诸葛亮讨要。结果呢,诸葛亮明里答应,可私下里还是狠狠耍了诸葛瑾一回。
诸葛亮能分得清楚这公与私,而诸葛瑾同样能看出轻重。
但是,看诸葛均,却不一定能够拎得清,也让司马徽心里,暗自着急。
“这样吧,你先留下来。
我相信,叔全你有才学,不逊色你兄长。
不过,我也知道,你必不希望和你兄长对决于疆场之上。去河西吧,士元也在那里。河西郡而今发展,已至瓶颈,不日将向漠北扩张。原本河西五县,有可能会再增加三县,日后还会继续扩张。而今士元正是用人之时,你能过去,他必然会非常高兴。环境可能苦了一些,但却能开疆扩土,有一番大作为。叔全若有意,我这就书信一封,可以随时前往河西。
先生,以为如何?”
司马徽想了想,点头表示同意。
而诸葛均则站起身来,恭恭敬敬一礼,“多谢公子,全我兄弟之义。”





曹贼 第659章 假节
天底下的牛人多了去!
三国百年间,更号称凝聚了华夏几千年的精英人物……那么多牛人,曹朋也不可能一个一个的招揽过来。所以诸葛均不愿留在他身边,他也不会在意。不管那‘兄弟之义’是真实,亦或者是借口,反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能重生三国走上一遭,已经是一桩莫大幸事。
转眼间,已至月末。
在樊城逗留了十日,庞德公再次返回鹿门山,遁世山中。
也许这一入山,他再也不会出现。不过对于心愿已了的庞德公而言,能终老山林,同样是一桩美事。至于俗世红尘中的尔虞我诈,纷纷扰扰,从此和他再也没有关系。离开樊城前,庞德公把他多年收藏的典籍全都赠给了曹朋,而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曹朋能把这些书籍刊印成书,传于世上。庞德公的典藏,也许比不得当年蔡邕那么丰富。但许多孤本、珍本甚至是绝本,绝对称得上珍贵。曹朋不禁有些感动,与司马徽商议了一下之后,最终说服了司马徽,请他暂缓求仙问道的计划,前往荥阳住持校检书册,刊印发行等事宜。
司马徽本就是一个教育学者,否则也不会倾尽家财,开设水镜山庄,教书育人。
而今,曹朋请他校检书册,无疑是一桩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他在三思之后,终于答应下来。
随后,曹朋又派人前往陆浑山卧龙谷,请求胡昭出山。
毕竟刊印书册,校检是一桩极为重要的事情。单凭司马徽一人,未必能够用。反正胡昭在陆浑山也是教书育人。如果真的能让书籍普及起来,对于胡昭而言,也是一桩了不得的功德。
曹朋相信,胡昭不会拒绝。
在说服了司马徽以后,曹朋还派人前往许都,与孔融等人联络。
包括黄承彦在内,一并获得他的邀请。随后,他又让人前往荥阳,请母亲张氏出面,在浮戏山下买一块土地,用于校检书籍。浮戏山风景如画,是个很不错的去处。而荥阳地处中原大地,本就是一个学风盛行之所。曹朋在做出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就准备不再过问此事。
可法正看在心里,忍不住劝谏道:“公子人脉广阔,而今校检书籍,刊印发行,乃一桩盛事。
既然请了这么多人,而且这又不是一件短期能够完成的事业。
何不开设书院,一边校检,一边讲经开课,教授人才?这可是一大盛事,别人穷一生之力,也未必能做成这样。而公子有如此的手段,也无需为钱粮费心,为何不大张旗鼓兴办呢?”
身为曹朋的谋主,法正考虑的,远比曹朋更多。
如果说,刊印书册,校检经典只是曹朋一时兴起的话,那么法正的存在,就是让曹朋从这件事当中,最大程度的获得好处。开设书院?是个不错的建议!将来这书院开设起来,说不定能比肩颍川书院。身为书院的创始者,日后所有从书院走出的学子,都将是曹朋的门生。
曹朋有些为难,轻声道:“我哪有工夫,开设书院?”
法正笑道:“公子此言差矣,是让你开设书院,又不是让你管理书院。
说实话,公子声名响亮,但想要坐镇书院,这资历和学识,恐怕还不足以去担当重任。问题是,公子有强大的人脉。此次校检典籍,更聚集了司马徽、胡昭、孔融还有令岳黄老先生。
这些人,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的博学鸿儒?
而今能聚在一起,恐怕连颍川书院都要退避三舍。公子只需要把书院开设起来,然后交给他们处置就好。呵呵,孔明先生是公子老师,黄老先生乃公子丈人,还怕他们不尽心尽力?”
曹朋连连点头,“孝直所言极是。”
当下,他又书信数封,派人分别送往各地。
同时又派人到中阳山,把计划告诉了黄月英和夏侯真。毕竟这不是一桩小事,母亲张氏虽然精明,但毕竟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家妇人。这种事情,让黄月英她们出面,效果会更好。
再说了,荥阳为河南尹治下。
而夏侯渊又是河南尹,那也算是曹朋的一亩三分地。
把这件事情安排妥当以后,庞山民自鹿门山返回,来到了樊城。
荆州刺史,尚没有定下人选。庞山民这个别驾从事,也就变得无所事事。他长于内政,也懂得兵事,是一个极好的帮手。曹朋倒是想把他招揽过来,可无奈何曹操已经有了安排,只是短时间还无法任命。没办法,曹朋只能让庞山民作为宾客,帮助他处理一些事情。法正的确很牛,但这厮强项是在出谋划策,布控大局。很多细节方面,的确需要有人来拾遗补缺。
曹朋请庞山民为宾客,暂为舍人。
随后,又让濮阳逸和陆瑁负责协助庞山民,倒是为他减少了许多麻烦。
与此同时,曹操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安排。
正月十七日,荀衍奉命出使江东;随后,又派出使者,向孙权提出请求,希望将女儿嫁于孙绍。
孙绍是谁?
孙绍就是孙策的儿子。
孙策有一子三女。
如果按照历史的进程,陆逊的老婆,就是孙策的一个女儿。
奈何当年陆逊与顾氏女成亲,因曹朋的参与,得以缔结良缘。所以孙策的女儿,自然也不可能再下嫁陆逊。否则的话,孙权就要和顾家产生矛盾。偏偏顾雍又是孙权继位信赖的肱骨之臣,自然不可能做出这种自毁长城的事情。而且,陆逊在两年前诞下一子,名为陆抗。
真实的陆抗,应该是在二十年后出生。
可是在这个时空里,这位东吴后期的名将,却提前诞生了……
由于陆瑁这层关系,曹朋和江东陆氏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得知陆抗出生的时候,曹朋也是禁不住感慨万千。乱了,这个世界似乎已经完全乱了套……
不过,对于曹朋而言,却并非不可接受。
孙权继位吴侯后,封孙绍为上虞侯。表面上,他对孙绍非常关爱,可实际上,却多有猜忌。毕竟孙权这个吴侯的位子,是从他哥哥手里得来。按照习俗,父死子继天经地义。孙权虽是的孙策亲口承认的继承人,但是在不少人的心里,还是希望将来孙权走了,孙绍继任。
有这个心思的人可不少!
周瑜肯定算是一个,毕竟从亲疏关系上,孙绍是周瑜的外甥。
张昭也有这样的想法,还有当初那些被孙策提拔,而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当然了,孙权也有自己的班底。比如鲁肃、诸葛瑾这些人,都坚定的支持以孙权为核心的路线。这就是让孙绍的地位,显得非常尴尬。孙权一方面对他关怀有加,另一方面,又对他小心提防……
也难怪,孙绍颇随其父。
年仅十三岁,却天生神力,勇烈异常,有乃父之风。
不过他空有上虞侯封号,却无用武之地。孙权是断然不会让孙绍出风头,甚至让他随继母大乔,居住富春老家,始终不肯让孙绍出头。历史上孙绍怎么死的?谁也不知道,反正史书中只留下了他的名字,还有一个上虞侯的封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录。
1...383384385386387...44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