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七夕烟
让人一眼看上去,显得极为简陋,而进了屋子之后,里面的摆设则更显得简陋了,这赵贵山一家算是富足村生活比较艰难的人家之一了。
元绣娘正坐在椅子上,原来她今天在山里走动散心时,忽然一脚踩空,而前些日子下过雨,山中落叶厚实,干的不透,于是整个人顺势滑了下去,直把脚给扭伤了。
元绣娘是正正经经的小脚,这受伤之后,整个人都无法动弹了,更何况她走动的地方很僻静,鲜少有人过来的。
愣是在坐在地上好一会儿,才碰到上山砍柴的赵贵山,这才被赵贵山带回家中休息。
“怎么好好的,就扭伤脚了呢!你下回可不能一个人乱出去走动啊。”杨氏忙走过去看元绣娘的脚,赵贵山家贫,跌倒扭伤的药自然没有,元绣娘的脚已经肿的和包子一样了。
赵贵山愣在门口,显得很不好意思,说:“我看见离我家近些,就先带回我家先歇息会,没想到会这么严重。”
赵贵山已经三十七岁了,皮肤黝黑的,逃荒之前家境就不好,直到三十才说了媳妇,过了两年,才生下一个女儿,结果逃荒的时候媳妇还饿死了,只剩下赵贵山带着五岁女儿过日子了,也因为他们家劳动力不足,日子才过的紧巴巴的。
“哎,这倒是谢谢你了,要不是你,没准她就得在山里过夜了。”杨氏很感激的道谢,她这是把元绣娘当自己人了。
因为元绣娘脚伤厉害的很,杨氏就说:“我们赶紧回去上药,好在沁儿她三叔配了不少跌打扭伤的药在家中。”
庄户人家干的农活多,难免会跌打扭伤的,所以药膏是必备的。
只是元绣娘虽然不胖,杨氏一个女人背着还是有些吃力的,走了几步,别说杨氏吃力,元绣娘也因为脚而显得十分疼痛。
赵贵山眼看着这样不行,讷讷的说:“要不,还是我来背大妹子吧。”
先前在山里的时候,就是赵贵山把元绣娘背下来的,只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加上元绣娘还没有嫁过人的,杨氏这才想着自己背元绣娘,这回眼看着从赵贵山家走到自己家中还需要老长的一段路。
杨氏就看着元绣娘,问元绣娘的意思,元绣娘低垂着眼睑,轻轻的嗯了一声,算是答应了。
于是赵贵山上前,把元绣娘背上,又吩咐女儿在家好好待着。
男人的力气就是大许多,赵贵上背着元绣娘,感觉还不如一捆柴重,显得很是轻松,他个性有些闷,一路倒也不说话,杨氏和张沁儿也没有说话,于是这气氛就显得有些怪怪的。
张沁儿拿眼瞧着赵贵山,又瞧了瞧背上的元绣娘,忽然间觉得这两个人倒也般配,张沁儿是知道赵贵山的,前些日子杨氏就嘀咕着,说村里人都介绍一些过的寒酸的人给元绣娘,她正愤愤不平呢,而这寒酸人中,就有赵贵山。
说起赵贵山的财产来,估计就一个空旷旷的青砖房子了,若不是富足村村民可以免费烧砖砌屋子,赵贵山估计还得住最差的茅草房,日子过的更是艰难。
不多时就到了家中,赵贵山把元绣娘放下来,杨氏就扶着元绣娘坐下,吩咐张沁儿去拿药膏来。
赵贵山眼看着没自己什么事情了,搓了搓手,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那我就先走了。”
“哎,贵山啊,这次真是谢谢你了,下次我再带芳娘去谢你。”杨氏忙着照看元绣娘,知道赵贵山家里只有一个五岁女儿,还得赶回去做饭什么的,也就没有客气了。
芳娘是元绣娘的闺名,杨氏和冯氏都这么叫她的。
“不用,不用!”赵贵山摆了摆手,脸色有些窘迫的样子,又看着坐在椅子上因为疼痛而抿嘴的元绣娘,说:“这脚扭伤了,可千万要别乱动,真不用谢我的。”
杨氏就笑了,半开着玩笑说:“她动不得,我去谢你总好了。”
赵贵山越发窘迫,直接转身,嘴里说着:“我走了。”
等他走出院门,张沁儿也把药膏带来了,杨氏又去打了一盆热水,先将受伤的地方热敷清洗一下,这才用上药膏。
元绣娘背杨氏这般照顾,觉得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说:“真是麻烦你了。”
“不麻烦,你啊,下回不要再一个人进山了,你常年住在城里,哪里走的惯山路呢,何况前些日子才下过雨,村里干燥了,山里却还湿滑着呢。”
元绣娘忙说:“下回不敢了,我瞧着你们没回来,整日里做针线也累的很,眼睛微微有些疼痛,就想着出门走走,谁晓得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还多亏了那赵贵山。”
“等过两****脚利落了,咱们再去谢他。”杨氏笑着说,又吩咐元绣娘坐在这里休息一会儿,她去厨房做晚饭。
“婶子,下回想去哪里,就叫上我,娘和姐姐她们忙,我最闲了。”福儿凑了过来,坐在一旁和元绣娘说着话。
上了药膏之后,扭伤肿起来的地方,就觉得有些凉丝丝的,疼痛也不由得减少了一些,元绣娘总算不用疼的吸冷气了,看着福儿露出温和的笑容,点头说:“好,下回就叫上福儿一起。”
“婶子,那赵小花是不是很没有意思?村里的孩子好像都不怎么和她一起玩呢。”福儿的关注点很快就到了同龄的赵小花身上,赵小花就是赵贵山的女儿。
提起赵小花,元绣娘的神色忍不住露出同情和感慨:“她也是没空玩呢!”
想到赵贵山把自己背回家时,赵小花一个五岁的孩子,就拿着瓢给菜浇水,又去地里挖蚯蚓出来喂鸡,忙活的不停呢。
赵贵山家只有两只鸡,都是母鸡,才喂了两个月,还不到下蛋的时候,因为家里粮食少,大多都是让鸡在外面找草籽和虫吃,偶尔由赵小花挖些蚯蚓出来给鸡吃。
过了几日,元绣娘的脚就消肿了,也能够走上一段路,因为记挂着赵贵山对自己的帮助,元绣娘一早就忙活起来,她打算做一些点心送给赵贵山。
杨氏自然也是支持的,在一旁帮忙,张沁儿更是和杨氏八卦过元绣娘和赵贵山的可能性。
先前杨氏嫌弃赵贵山家底太薄,又有女儿,不太乐意,也没有深入考虑过,而这次赵贵山无意中帮了元绣娘,还背了元绣娘两次,最重要的是,似乎元绣并没有对赵贵山背他而产生抗拒的心态……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元绣娘扭伤了脚,正疼着,没功夫想那些有的,没的,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元绣娘对赵贵山这个人不算特别讨厌。
到傍晚的时候,谢礼才算完全做好,足足做了一篮子的点心,大多都是耐收藏的,加上现在天气冷了,放个十天半个月的,绝对不会坏,之所以送点心,一来这是元绣娘的手艺,二来也是侧面帮忙赵贵山一家。
要知道因为家境不好,他们家是吃两餐的,赵小花更是瘦的不见半点肉。
除了点心,杨氏还拿出二十只鸡蛋以及一块布,白底红花,适合女孩儿做衣裳的。
张沁儿就说:“娘,你送布去做什么?赵叔叔和小花谁会做衣裳?没的还得求人做。”
一个大男人,一个五岁女孩,不求人,自己做么?
“哎呀。”杨氏惊呼一声,忙说:“我这记性!”
倒不是杨氏记性不好,而是这会儿大家送礼都习惯送上几尺布头,一时间杨氏没想起赵家是没人会针线的而已。
张沁儿就提议:“把福儿几件穿小了的衣裳给小花吧,小花还比福儿小一岁,身体又瘦小的很。”
这两年福儿身体长的挺快的,杨氏都得特意做大一些的衣裳才能够多穿一些时日。
杨氏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放下布头,去寻了几件福儿穿小的了衣裳,和元绣娘一块儿往赵家走去。
这事不需要张沁儿跟着,她就在家里和福儿一起拿出玉米渣和谷子的混合物给鸡吃,家里的鸡是早晚各喂一次,白天就任由鸡在外面自己找吃的。
玉米渣是从崔家收来的租子,脱粒过了一次石磨,就成了比较粗的渣,人吃是粗了些,给鸡吃倒正好,用来煮熟喂猪也是行的。
直到暮色沉,鸡抱窝,杨氏和元绣娘才回来,两个人脸上笑着,似乎说了什么好笑的话。
篮子已经空了,说明那些礼赵贵山应该是收下了。
“我去做饭,你且到房间里休息一会。”杨氏深怕元绣娘走动,使扭伤加剧,赶紧让她歇息去。
元绣娘走了这么一段路,也觉得脚还没有完全好,也就顺势进了房间。
张沁儿因为好奇元绣娘是否对赵贵山有意,就进了厨房和杨氏八卦。
杨氏因为也想让元绣娘嫁在富足村,两个人彼此还有个照应来往的,于是就把今天在赵贵山那里发生的事情都告诉了张沁儿,最后断言说:“我看有苗头!芳娘怕也动心了,我听戏曲里都说英雄救美,芳娘和赵贵山不也是这样了?”
那也是,一个女子扭伤脚,呆在山里无人相助,这个时候有男人挺身而出帮助她,但凡是个人,总要动心一二。
赵贵山虽然人穷了些,皮肤也黝黑了些,但是仔细一看,倒也不丑,打扮打扮也是一个美大叔了。
“要真有意思,娘就帮着撮合撮合,虽然赵叔叔家穷了些,不过也不怕,只要人勤快,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只是小花是个什么品性的?”
赵贵山有力气,元绣娘有手艺和家底,两个人组合过上普通日子是不用担心的,只是做人后娘的,总要先把孩子的品性打听清楚。
杨氏瞟了眼张沁儿,有时候她也感慨着,自己女儿明明也没有几岁,想事情倒是想的通透的很。
“小花也是个好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今儿才知道,他们家的饭菜都是小花做的,唉,也难为那孩子了。”
张沁儿也浮现赵小花的模样来,小小的人儿,瘦瘦黑黑的,一双眼睛却显得极为有神,普通无奇的五官,也因此显得几分灵性来。
于是便抛下这个话题不谈,打算过些日子再看看。
时间不紧不慢的过去了,眼看着已经到十一月,而初二就是张贞娘出嫁的日子,张家老宅和田家都做着各种准备,整个村子都弥漫着一股喜庆的意味。
张志廉做出来的抽纸盒按照张沁儿给的意见拿到县城里几家大的杂货铺问过了,大部分商铺都是愿意和张志廉合作的,就在十月二十五日已经送了一批过去,结果就算价钱贵了些,也因为抽纸盒是个稀奇物,大户人家争相抢购,不到两日,每个店铺都卖完了,催促着张志廉赶紧做货出来。
尝到了甜头,张志廉就决定大干一场,甚至把学堂暂停了,免费发放一些纸,让读书的孩子们回家练字去。
看在免费纸的份上,村民们倒也没有为难张志廉,毕竟这造纸一旦做大了,到张家干活拿钱的也越多了,大家都乐意多赚些钱呢。
除了找人造纸,还得找人烧砖,因为既然想做大,自然不能就在自家后院做,后院的地方能有多大?多站几个人就站满了。
张老头就是里正,批地基的事情简直太过容易,就选在老宅旁边一块空地,老宅隔了一个小土坡,就是另外一户人家,这边的人家住的比较密,所以还得砍掉几颗树,挖平了土坡,这才折腾出一大块空地来,那砍掉的树正好做棚子的梁柱。
这一通忙活的,直到十一月,才消停起来,开始忙活张贞娘的亲事来。
六礼已过大半,田家已经下了聘礼,除了二十两银子还有酒一埕、鹅二只、各布二匹、茶一盒,而张家也回了茶饼果物若干,还有张贞娘亲手为天老三做的衣帽鞋子等物件。
张志仁是初一下午才回来的,一同回来的有晗生永安还有张志礼。
大家回来之后,就要赶去老宅,男人们则要留下一同商量着明天的流程,需要准备些什么,又分工做些什么等等,而女人们则要进张贞娘的闺房,和她说说话,给添箱之类的。
张沁儿随着杨氏冯氏她们一同进了张贞娘的闺房,此时闺房中还有一些和张家关系较近的人家,更多的是近些日子到张家做事的媳妇们。
一个嘴皮子利落的媳妇瞧见杨氏她们,就笑着说:“人家亲嫂子来了,咱们还是让让地方吧。”
又有人马上说:“就是亲嫂子来了,才得在旁边看着呢,没准能够瞧见了不起的物件。”
随即大家一阵笑闹,倒也站起来,让出位置给杨氏她们。
张贞娘面皮薄,早已经羞红了脸,低垂着头,没有施胭脂的脸蛋,却霞飞双颊,好不艳丽。
杨氏和冯氏上前坐在张贞娘的身边,张沁儿和张乐儿还有福儿就站在旁边看着,笑脸盈盈,有着对张贞娘的祝福和向往。
张贞娘这门亲事,十个人保准有十一个说好的,一来就嫁在同村,自在轻松,二来田家是个富贵的,田老三为人如今也成熟收敛了不少。
杨氏是二嫂,自然先拿出东西来,除了连氏要求的五两银子,另外还拿出一套银饰的头面,一整套头面首饰一般有三支发梳,钗一对,步摇一对
这远比连氏要求的一对银饰多的多了!
原本张志仁和杨氏都是打算按照连氏的要求打两件银饰,结果张沁儿提议打造一套头面来,虽然连氏咄咄逼人让人不爽,但是张贞娘从小在连氏手底日子也不好过,她为人又最是温柔顾人,以前也没少暗地里帮衬着张沁儿的原主,所以张沁儿打算多送一些,也好给张贞娘体面。
当这套头面拿出来的时候,屋子里看热闹的大婶媳妇们纷纷咂舌,原本想着拿出五两银子就算不错的了,没想到还有一套头面呢!
顿时一阵‘啧啧’声不绝于耳,都在说杨氏这嫂子大方,家底也厚实的很。
张贞娘也有些惶恐,毕竟因为自己的亲事,连氏没少找杨氏冯氏的麻烦,为此她心底也难受的很,这时看见杨氏拿出一套厚实的头面,顿时推了过去,忙说:“嫂子好意,我却不能收这么贵重的东西。”
“你这孩子怕是高兴坏了,说傻话呢!这是嫂子给你的添箱,你可不能拒绝的!”杨氏笑着说,看着张沁儿一副腼腆惶恐又透着一股喜气的模样,心里很是感慨,她也算是看着张贞娘长大的,刚嫁给张志仁时,张贞娘也不过两岁,正是咿咿呀呀学话的时候。
“你终于长大出嫁了,做嫂子的我心里替你高兴着。”想起以往的事情,杨氏的声音也沉重了些许。
轮到冯氏的时候,她首先笑着说:“三嫂我过的不如二嫂好,贞娘可别嫌弃了去。”
张贞娘忙体贴的说:“哪里敢嫌弃,二嫂三嫂最是对我好了。”
冯氏就拿出五两银子来,说了些喜庆的话。
相比起杨氏的五两银子加上一套头面,冯氏的五两银子确实显得少了些,但是这在乡下也算得上上等的了。
一时间屋子里婶子媳妇们纷纷说着张家姑嫂和谐,家事兴旺等等。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202.第202章 :贞娘成亲
张沁儿和张乐儿也上前对张贞娘说了一些喜庆祝福的话,虽是姑侄,却也情同姐妹,张贞娘受到她们的祝福,显得很是开心,一张脸挂满了幸福的微笑。
眼看着时间不早,屋子里其他的婶子媳妇们就纷纷离开了。
那边连氏很快就知道杨氏给了张贞娘五两银子之外还给了一套银饰头面,令所有的人都羡慕她这个做婆婆的,并且好话听了一大堆。
这种有面子的事情谁不喜欢?连氏自然高兴,觉得杨氏这回还像样,没让她丢人,至于冯氏,连氏是真心恼怒了,别说什么银饰,就连那头猪都舍不得给,真没见过这般小气的!
岂料有一个婶子夸完杨氏,又夸冯氏起来:“哎哟,里正娘子真是好福气的很,除了老二媳妇,那老三媳妇也是个好的呢,虽说只给了五两银子,可是这年头嫂子能给小姑五两银子的添箱可是难得呢,一般人家辛苦一年也不过五六两罢了,真真是让人羡慕的紧呢。”
“我是听说她们家在养什么蚕吧?那应该是赚了些钱的。”另外一个人随即说着。
“你当养蚕是生金子呢,我以前也是养过的,操心多,也累的很,一年才换一些子钱,还得看商户收的价钱怎么样,那得的钱也是辛苦钱。”一个知道底细,又和冯氏交好的婶子就赶紧说了一句,也算侧面说明冯氏赚钱不容易了。
连氏脸色微微的不悦,正要拉下脸送客时,又听到有人惊诧的说:“说起来志仁家咋的赚那么大的家产的?我听我男人说志仁在县城里做事,也不过每个月一两多点银子啊!这一年也才十二两多银子,哪里就拿得出这样多的东西来?我虽然没上手,那头面看着可不轻、不便宜的。”
因为张沁儿家是属于闷声发大财,村里人自然不晓得了,唯一说的上的就是冬天拿出去卖的那点蘑菇了。
“说起来也真是奇了怪了,这大冬天的,她们怎么就能够弄到新鲜的蘑菇呢?我听说冬天的蘑菇比平时贵了几倍,这钱啊,真是好赚的很!”
众人又议论了一会儿,有的还直接问连氏,但是连氏都不晓得张沁儿家真正赚钱的是什么,又是怎么赚到钱的,哪里说的出来?
只得笑着说:“家里事情多,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再来吃酒。”
主人这般说,其他的人自然就纷纷笑着说:“那是,明天是一定会来喝酒的。这可是我们富足村的大喜事啊!”
张田两家联姻,这确实算得上富足村的一大喜事了。
送走了其他的人,连氏就进了张贞娘的房间,这时也就杨氏冯氏她们在,正在和张贞娘说些婚后要注意的私房话呢,把张贞娘羞的一个劲的垂头仔细听着。
看到连氏过来,大家纷纷打过招呼,连氏就上前去看杨氏送来的头面,那头面雕花精湛,模样俊俏,步摇上还镶嵌了几颗细小的宝石,显得异常的华丽,连氏打量之后,就拿到手中掂量着重量,凭借着手感,她就能够大致知道这套头面重多少了。
结果上手沉甸甸的感觉令连氏异常的开心,一张如老枯树皮般的脸上露出笑容,满意的说:“还不错。”
又冷眼瞟了冯氏一眼,如刀锋般的眼神让人产生一种寒风拂面的感觉,冯氏虽然已经打定主意,但是这样被连氏作践,心中也有些难受,张乐儿是最见不得自己娘受气的,于是就拉着冯氏出门去了。
杨氏在这里待着也无趣,也带着张沁儿一同出门,去看张志仁他们写喜庆的对联。
红纸早已经买好剪裁成长条形,就剩下题字了,张志廉已经写了几副,现在是晗生在写,他在得贤书院待了大半年,早已经写的一手好字,比起张志仁来说,都要好上不少,就是少年人笔力终究略差了一些。
“贴对联!”小宝笑着嚷着,过年过节以及办喜事,都是这些不知愁的孩子最快活的时候。
“哎呀,还有窗花!”杨氏哎呀了一声,她这才想起还有元绣娘剪的窗花来,忙将窗花拿出来,又去问连氏是否找人剪了,知道还没剪,赶紧拿白面熬的浆糊贴起窗花来。
元绣娘的手很巧,在员外家的时候可学了不少细致的活儿,她剪一些喜鹊登枝、花好月圆、富贵花开等吉祥的纸样,而冯氏和张乐儿也是会剪些简单的,这回自然也各自剪了一些,于是几个人分工合作,就连后院放农具的杂物间以及兔舍等都被贴了一张小些的双喜字样,把整个张家老宅贴的异常喜气。
忙活了好一会儿,天色渐黑,而谢氏也开始下厨房准备晚饭了,杨氏她们这才告辞离开,等着明天一大早再过来帮忙。
第二日一大早,这注定是个全村热闹的日子,由于张老头和田老头在村里的人脉都挺多的,这一次办喜事,更是大办特办,几乎把整个村里的人家都请来喝喜酒了,饶是田家院子里大,也是摆不下这么多桌子的,于是张家老宅也一齐摆酒,随各人喜欢到那边坐下吃酒席。
若是一般农村人家,新娘子顶多穿上一身红衣裳提着个包走到夫家去,就算是嫁人了,而田家这回是真有心,特意从县城里喜铺租了凤冠霞帔和花轿,以及敲锣打鼓的一套人马,大老远就能够听到锣鼓的声音,弄的真是喜庆洋洋的。
张家后院造纸的各种工具已经挪到旁边的作坊里去了,取而代之是六口土灶和六口大锅,此时正冒着白色的蒸汽,除了掌勺的婶子,还有十来个切菜洗碗的媳妇,一个个忙活着不停。
张俊峰和张俊杰两兄弟是帮着提水的,他们不断的挑着水桶从水井那边挑水倒入石缸中,但是才挑过来的水,很快又被用完了,几乎是忙个不停。
张沁儿和张乐儿年纪渐大,也不好站在旁边玩闹,也撸起袖子,露出一段洁白的手腕帮着一起洗菜。
因为是小姑姑喜庆的日子,张沁儿也好好的打扮了自己一番,穿着一身粉色绣花的棉衣,头发被元绣娘给梳了起来,插上一只石榴花式样的银簪,脖子上则带着一个银项圈,末端则挂着一个长命锁。
脸蛋略施胭脂之后,整个人显得很是水嫩,截然不同的模样一下子就令做事的婶子媳妇们惊艳了,一面干活,一面打趣:“以往都觉得乐儿丫头是个俊俏的,没想到沁儿丫头打扮起来也不差。”
“那是,老张家这是福气好呢。”其他的人跟着起哄。
“我们家可就没有长的丑的人!”张乐儿傲气的说着,甜儿虽小,但是五官模子也能够看出以后铁定丑不到哪里去,而福儿笑起来时,一对可爱的酒窝就足以惹人眼了,所以张乐儿才敢说这话。
其他的人听了,则善意的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只听到外边一阵炮竹声响,伴随着吹打鼓声传来,小宝身子快速的窜了过来,嘴里欢快的喊着:“沁儿姐、姐,外边花轿来接新娘子了!”
张乐儿马上就心动了,张沁儿也想看看这会儿成亲的热闹场景,倒是那些帮忙的媳妇们很是善解人意,忙对她们两说:“你们赶紧去瞧瞧,这热闹场景可是难得见的。”
1...109110111112113...2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