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小说家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偶米粉
李信闻声,不由得愁容浮现。
“李将军无需担忧。”
“八阵之妙,便是阴阳一体,楚军欲要消耗我等,怕是做不到,接下来军阵运转,亦是会不住给予休整的,不会有大碍。”
“嗯……,那里的楚军……!”
赵佗口中言语不断,但手上令旗挥动不绝,楚军的目的欲要消耗军阵之力,但八阵阴阳,只要自己运转得当,军士休整很快的。
然……,下一刻,目光所至,看向西侧进攻的楚军所在,那里……楚军的进攻有所停滞。
遥望远处,月光之下,似乎……在那支楚军的后方有火焰升腾而起,以至于西侧拦阻他们的十多万楚军有些乱象了。
“那里是……。”
顺着赵佗所观的方向,手持千里镜,亦是深深的看将过去,拦阻在他们前面的十多万楚军之中,后方此刻已然火焰升腾。
似是有别人侵扰一般,观此,李信心中一突,而后大喜,虽不知为何,但目下明显是好事。
“蒙——字旌旗!”
“红衣甲胄,金光铁骑!”
“那是蒙恬将军的黄金火骑兵!”
赵佗双眸闪烁亮光,看向此刻那被远处火焰映衬的旌旗,蒙字高悬,一支铁骑大军正从远处快速本来。
宛若一柄锋利的弩箭,直接将拦阻在西侧的十多万楚军,硬生生的捅开一条路,打开一个缺口。
“哈哈哈!”
“好!”
“好!”
“好!”
“赵佗,即刻变换军阵,全军向着蒙恬将军所在冲击。”
“军司马,鸣金击鼓,援军到了,全军突围,就在此刻!”
李信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狂喜,原本静待援军,不曾想今夜尚未过去,蒙恬的黄金火骑兵便是赶至。
虽然蒙恬的黄金火骑兵只有五万,但此刻展现的锋芒,直接将围攻散开的楚军打出一条路。
足够了。
刹那间,别样的自信复归李信身上,对着赵佗快速一语,随后,又看向军司马。
此刻不突围,更待何时。
别说……此刻围攻军阵的楚军之力还弱小了许多,正是昊天垂怜的机会。
当其时!
悠扬的号角之音升腾于秦军之内,十多万渴求突围的秦军听闻军令,亦是狂喜,手持兵刃器械,顺从八阵的运转,直接不为防守,转为攻击。
向着蒙恬大军所在冲去。
“蒙恬来了!”
蒙武亦是诧异无比,此次伐楚,九原大营直接调遣来五万精锐,以为南下伐楚所用,但连月来,一支驻守在楚国边境。
且李将军也没有下达文书,蒙恬竟然来了。
但无论如何,蒙恬此刻来的正好,正是时候,以观蒙恬铁骑奔至,神容大笑,带领麾下士气陡然高涨的大军,接应蒙恬所部。
“杀!”
“杀!”
“……”
拦阻于西侧的十多万楚军,为困杀李信所部,一字排开开来,封镇四周,而今,被蒙恬五万精锐铁骑打出一个口子。
短短半个时辰不到。
蒙恬麾下的五万黄金火骑兵汇聚李信主力。
“哈哈哈!”
“冲出这里!”
看着已经松散的缺口,楚军的封镇已经不为大用,尽管后方楚军已然大军压境,可前无追兵,他们又能够追击到什么时候。
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伐楚战果(求票票)
“武真侯那里收到密报,昌平君连同百家反秦。”
“故而便是秘密调动南阳宛城大营剩余的十万精锐,同时传书于蒙恬,带领黄金火骑兵南下城父,以为援军。”
“可……蒙恬还是行军慢了一步,只好前往寝县这里,好在……还算及时。”
一个时辰之后,汇聚蒙恬所部的五万精锐铁骑,秦军悍然破开西侧的十多万楚军封锁,直往平舆冲去。
寝县那里不需要前往,还前往那里做什么?
无用。
“武真侯行军此刻应该也快到了,我等这个方向行军,当可碰到武真侯率领的十万精锐大军!”
蒙恬一身家族秘传苍云甲,红衣披风,金边鹰盔,浑身上下别样的锋芒霸气,手持长矛,看向李信将军。
好在来的还算及时,李信将军刚刚被围困。
也是武真侯通知的及时,否则……,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够出现在这里,语落,指了指平舆所在方位。
“昌平君反秦?”
“武真侯调遣宛城十万军?”
“……”
一连串的消息,令的李信为之惊骇万分,而后又万分庆幸。
怪不得平舆那个方向出现十多万楚军,自己一点消息都没有收到,而武真侯竟然可以直接调动宛城大军,却也是令人惊异。
但能够调军,说明武真侯那里有大王的文书存在。
此战!
自己伐楚失利,所幸……,没有犯下大错,虽如此,以观秦军伤亡,情绪不自觉的低沉甚多。
“将军!”
“楚军所部仍旧在后方紧追不舍!”
军司马派遣的斥候,再次来报。
“就让他们跟着吧。”
“待汇合武真侯所部,当为之一战!”
李信摆摆手,破开楚军的封锁,楚军的紧紧追击,已经造不成太大阻碍了,他们……也不可能追击太久的。
“楚国之内,秘密调遣十万兵出现在平舆那里,怕是淮南之力的兵力减少,接下来武真侯南郡那里的偏师,王贲将军那里的偏师,都可以东西开赴。”
“如此,我军雄壮,可修养整顿,再图灭楚!”
不为险境,诸将的心情都好上不少,闻李信将军之言,蒙武为之语落。
楚军这一次没有将他们歼灭,那么……他们就没有机会了。
接下来,秦军数十万大军汇聚,定要将楚国直接灭掉。
“昌平君……反秦!”
“怕是此刻咸阳那里也不安稳了。”
“李信伐楚败军,无武真侯、蒙恬将军所助,怕是二十万大军有损,接下来自请为罪,不为灭楚主将。”
豪气冲天,灭楚证道。
遭遇如此败绩。
于伐楚大局有损,接下来大军安稳,心中安稳,可……一应之事,李信觉得,无论是对于信任自己的大王,还是全军将士。
都得有一个交代。
“李将军!”
“目下非论那般事之时。”
蒙武拱手一礼,此次伐楚虽有败仗。
但那也是诸多缘由导致,并非责任全在李信将军身上。
果然昌平君安抚淮北有力,则十多万大军不会出现在平舆后方,而他们不清楚的。
况且,现在他们还在退兵,不是议论此事,磨灭军心之刻。
“蒙恬之见,先汇同武真侯大军,驻守平舆之地,以图后策!”
蒙恬一礼。
自己率领黄金火骑兵南下,乃是历练黄金火骑兵,参与伐楚之事只是附带,非职责。
李信将军遭遇败绩,却是有罪,但那也得等到咸阳那里评判,况且有昌平君大事在前,李信将军当并无太大困扰。
“当如此。”
“……”
诸将颔首。
当即,大军快速向着平舆所在退去,至于后方追击的楚军,其势头也逐步的归于平缓,不为先前紧追猛打。
……
……
“哈哈哈!”
“无需多礼,快快请起!”
连夜西侧,曙色时分,于寝县以西百五十里处,碰到周清率领的四万铁骑大军。
三军交汇,诸人行礼。
周清面色欢喜,诸将无事便可,而且自己也是急行军,好在……终于赶上了,而且蒙恬也是先自己一步到达。
“先回兵驻扎在平舆,缓图灭楚!”
没有多言,看向李信。
李信仍为灭楚主将。
未几,加持蒙恬五万精锐黄金火骑兵,加持周清带领的四万精锐铁骑,超过二十万的秦军雄武之师再现。
浩浩荡荡,开赴平舆所在。
次日!
轻而易举将平舆守军击溃,占据城池。
“昌平君反秦,助力楚国,消息应该传到了咸阳了。”
“这里的一应战事,李信将军你当书录文书,传递至咸阳,以为咸阳中枢接下来调遣民力、粮草辎重。”
平舆之城!
秦军目下驻扎之地,二十多万大军以平舆为中心,排列开来,营帐连绵不知几何。
城主府所在,周清如旧的一身青色长衫,束发而冠,跪坐于上首,观左右主将,缓缓言之。
终究没有出大碍。
好在自己前往南阳调兵以及通知蒙恬的黄金火骑兵及时,再次看着熟悉的军将,欢喜之。
“喏!”
李信当先颔首,随即从案后起身,跪于正厅中间,看着上首的武真侯,拱手深深一礼。
非武真侯,此战自己二十万大军很有可能全军覆灭。
那个时候,自己就是大秦的罪人,万死难以赎罪。
“此战我军折损几何?”
于李信之行,周清没有多言,继续问着。
“回武真侯!”
“我军一夜之间连退汝阴、城父、寝县三城,不住西侧,全军折损六万三千二百一十二人。”
“目下全军十三万多,带伤者甚多,粮草被断,器械箭簇不存,淮北之南再度落入楚军之手。”
“李信之罪也。”
“今武真侯援军如此,可为大局掌控,李信自请归于咸阳,携带文书,以为请罪。”
李信以头抢地,闻此,心中更是如绞痛一般。
大的战果没有,反而折损六万秦军精锐。
遍观上将军王翦与王贲攻伐三晋,何曾有过那般大的损失,不仅如此,还接连的在楚地上退守。
每每念及此,便是痛心不已。
自己对不起那些将士,对不起那些老秦人,对不起大王!
双泪横流,深沉一言,伐楚……于自己远矣,今日武真侯前来,其人位列军中上将军,且是彻侯之尊。
足以统御全军,统辖灭楚事宜。
“那……你可知你此战为何有这般折损?”
周清缓缓从上首起身,看着面前的李信,观此刻下首左右亦是同时站起来的诸将。
轻问之。
“千里突袭,后方不稳!”
李信直接应道,仍旧以头抢地,未敢抬起头。
“可有其它?”
周清再问。
“急于灭楚,落入项燕圈套!”
李信再次悲痛一言。
“可有其它?”
周清再问。
“诸将劝言,李信未从之!”
李信再次以头抢地,迸出沉闷之音。
“可有其它?”
“……”
周清不住的问着。
李信不住的回答着。
一开始的回答很快,可后来却是回答的逐渐慢了下来,灭楚失利,缘由甚多,徐徐道来,李信已然浑身无力的跪瘫在地板之上。
左右诸将未有言语,闻此……,亦是神色凝重万分,此战伐楚……,难度超越他们先前所预料。
换位处之,坐在李信将军的位置上,是否能够做的更好?
是否能够避免掉李信将军所言得那些。
思忖之,更是无言。
“当年,本侯初入咸阳宫的时候,你与辛胜二人亦是入咸阳宫,添为咸阳宫左右剑师。”
“其后,你得大王看中,添为宫中卫尉,而后入军旅之中,一路征战,直至如今。”
“你为伐楚主将的时候,大王也曾询问于本侯,询问本侯李信是否合适?你猜本侯如何而应?”
厅内,寂静无言,只剩下李信那无言的泣声,浑身不住的颤抖,周清踱步于上首,看向李信,缓缓言之。
音韵回旋于厅内四周。
数息之后,并没有任何话语传来。
“对于大王之问,本侯也是很推荐于你为伐楚主将。”
“或许你还不够足够老练,但本侯相信你此战之后,会成为秦国名将,会成为诸夏名将。”
“然……你此行初战的确令大王和本侯失望了。”
许多消息赵佗都是知晓的,也都间接劝诫李信了,然……抉择之下,李信还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那可不是一个好的抉择。
不过,从先前李信自述所言,许多事情,他先前也考虑到了,却……急于求胜!
“大王!”
“武真侯!”
“李信有罪也。”
闻此,下首那涕泪横流的李信再次深深的以头抢地,沉闷的声音再起,无限的悔恨横生。
“此次初战灭楚,急于立功,千里突袭,以至于折损六万有余的大秦精锐兵士。”
“你当然有罪。”
“但你之罪难道会随着你前往咸阳,然后惩处加身,便会不复存在?”
“你那非是请罪,而是畏罪……。”
“所以,本侯给你想了一个赎罪的机会!”
“你可愿意听之?”
周清抬手间,一股无形的劲力将李信从地板之上搀扶而起,屈指一点,一道元力没入李信体内。
看着那张此刻意气风发不存的神容,摇摇头,再次语落。
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五十五万(求票票)
“赎罪?”
“武真侯!”
“李信愿意听之!”
“李信愿意听之!”
初战折损六万有余的秦军精锐,东出以来,何曾有过那般的折损,李信心中悲痛万分。
实在是无颜以见将士,无颜以见大王,感受一股无形的强劲之力抬起自己,顺从之,立于厅中。
本欲要看向武真侯,却无颜以对。
可……突闻武真侯之语,心中又是震动,果有赎罪之法?
无论如何,自己都要从之。
“此战……,你所率领的二十万精锐,只剩下十三万。”
“本侯会亲自书录文书于咸阳,再次请求大王调遣宛城大军十万汇入楚地,调集左右偏师十万汇入楚地。”
“再从关外大营调遣十万兵汇入楚地,从关外诸郡抽调七万兵汇入楚地,加上蒙恬的五万黄金火骑兵,合计五十五大军!”
“其后抽调本侯统辖的南郡民力、关外民力百万以为所用,以为再行伐楚之用。”
“你觉这些力量可否灭楚?”
李信先前的兵策军略并不差,只要稳打稳扎,以二十万精锐之力,将战线徐徐推进之淮水,寻找战机,可以灭楚。
但……他失败了。
目下楚国庙堂而动,汇聚于项燕麾下的大军增加至四十万以上,分布于淮水,声势浩大。
再想要以二十万大军破之,已然难度。
周清一语,看向李信。
“回武真侯!”
“定可灭楚!”
李信闻之,神情大动,虽不知武真侯所言的赎罪之意为何,但武真侯果然接下来有那般大动作。
定然可以灭楚。
“果然本侯调集那般力量,你觉该如何最佳之策灭楚?”
周清笑语。
“这……,败军之将,不足与论。”
李信神色迟疑,而后垂首,抱拳一礼。
“本侯只是让你说说。”
“你等也思忖之。”
周清摆摆手。
对着左右诸将也看了一眼。
“这……,武真侯,李信以为……,当大军齐整南下,花费三月之力,整顿淮北之地。”
“三月之力,兵临于此,推进淮水,五十五万大军营帐排开,以先前楚军之策当先,坚守避战,消耗其力。”
“此战楚军胜秦,朝野定当士气大振,定当会催促项燕立下更大功勋,以为再次歼灭秦军。”
“然……我军只要继续避战,不给楚军机会,则楚军自乱阵脚,果然如此,则灭楚战机可至。”
李信略有思忖,便是……忐忑一言。
虽然只是大致谋略,但李信以为这般稳打稳扎之法,亦是上将军王翦行军的精髓。
或可灭楚推迟,但绝对无损秦军。
“哈哈哈,你先前若是如此,岂有今日之败?”
“你等觉得那般之力如何灭楚?”
“蒙武老将军以为如何?”
周清不自觉笑语。
李信并不差,只是急于证明自己,给了楚军机会。
没有多言,身躯微侧,看向旁边的蒙武。
“武真侯!”
“果有超越五十万大军南下灭楚,以李信将军之策,最为妥当,先前一战,楚军士气大振,我军短时间内不可与之争锋。”
“当消磨其力,乱其阵脚,而且楚军的粮草辎重等物大都为国府、世族所献出,若然我军坚守之下,项燕迟迟没有战果。”
“楚王定当求战,便是我军机会!”
上将军蒙武闻声,拱手一礼,略有思忖,对着李信看了一眼,而后将自己之策言出,大体相仿。
“蒙恬将军?”
周清不作评判,对着蒙恬看去。
“此战……楚军虽有损,终究为胜,士气高涨,秦军不可与之争锋。”
“李信将军所语,的确妥当。”
“消磨其力,且楚国之力,一半在王族手中,一半在世族手中,待其自乱阵脚,便是战机。”
“目下山东诸国,只剩下齐楚,稳稳灭楚当为上策!”
蒙恬一礼,沉稳而言。
虽不曾参与灭楚之战,可楚国的局势自己还是很了解的,实则李信将军先前军策,也是不差。
却是李信将军急于求成,给失败了。
接下来灭楚,自当采取另外的策略。
“你等也都言之!”
周清颔首,将视线落在其余军将身上。
“武真侯。”
“末将以为,接下来再战楚军,当先避其锋芒,坚守避野,以大军之力,逐步推进淮水之旁。”
“相距楚国国都不远,则楚国庙堂君臣自当求战取胜,便是我军之用。”
主将冯劫拱手一语。
“……”
“武真侯,末将以为,再行伐楚当战场、庙堂齐动,如同攻赵那般,纵然李牧领军颇强。”
秦时小说家 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实在是难受(求票票)
“项燕见过昌平君!”
“说起来,上一次在下见到公子的时候,还是三四十年前的秦国,如今再相见,在下已然老矣。”
相距秦军平舆驻扎之地两百里之外的寝县郊野,数十万楚军营列于此,幕府军帐矗立,其内空阔。
此刻,内部诸人汇聚,大将军项燕身披银鳞重甲,满是欢喜的拱手抱拳一礼,看着面前之人。
昌平君!
很多年前曾打过交道的,那个时候对方不过十岁上下,而今一晃,却是岁月不饶人。
项燕感叹,看向面前的昌平君,依稀能够看到先王的影子,自幼生长于秦宫尊贵之人膝下,浑身上下的气质非寻常之人可比。
甚至于较之今王负刍,更像先王。
可惜先王错信宠幸春申君,以至于政乱,否则……楚国不至于有今日,绝对不会有今日。
“大将军无需多礼。”
“启……如今已然是无家浪荡之人,当不得如此。”
于面前重甲着身的楚国名将项燕,熊启有些印象,可很是模糊了。
然……纵观数十年来的楚国朝局,若是军中没有项燕的存在,怕是些许危局更难以渡过。
上首起身,连忙近前将其搀扶而起。
自己……走到了这一步,心间深处,仍有些浅浅的迷茫,或许是华阳祖太后她们所期待的。
但自己所想如何……现在已经不重要了?
秦国那里,已经容不下自己了。
楚国这里,又是完全的陌生之地,哪怕身上流淌着来至楚王的尊贵血脉,可有一点可以肯定。
面前的大将军项燕,是自己的朋友!
不是自己的敌人!
他需要自己!
自己也需要他!
“公子此言差矣。”
“数日前,项燕已然秘传文书于大王,大王亦是欢喜。”
“而且文书言语,不日将会昭告于楚国之地,赐封公子为大司徒,掌管淮水以北诸般事,封地、高爵乃是公子应得。”
“算着时间,文书此刻在路上了。”
项燕缓缓起身,摇摇头。
极力拉拢昌平君熊启,是自己先前所谋,也是大王一力支持的,自从先王薨逝,留下的子嗣中,目下唯有今王与熊启最为血脉纯正。
今王一人,掌管朝政,面对屈昭景等世家大族,纵然面面俱到,却也有不足之时。
果然有昌平君助力,以其血脉传承,定然相助大王稳固朝政,重塑庙堂,重整楚国之势。
再有着自己在军中支撑,内外一体,君臣一心,则可有将楚国带领至另外一个层次。
而且,以昌平君熊启多年来秦国相邦之能力,完全可以胜任任何事情。
况且……就是昌平君自己,也非寻常人,多年来为秦国相邦,自然有着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渠道。
那更是目下楚国所需要的。
“项伯,季宁,你等都愣在那里做什么?”
“还不快来行礼!”
“昌平君勿怪,军旅之人,礼数难就。”
接着前言,项燕身躯微侧,看向一旁一直待在自己身边领军的诸位军将,喝道一声。
实在是没有礼数。
连行礼都未有。
就在那里静静站着。
“项伯见过昌平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