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柳暗花明又一村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李好
胡氏对薛家的二小子还有印象,毕竟她也是胡家棚出来的,每年也能回几趟娘家呢。
“镇上倒是有几家过来说亲的,只是我们小玲的性子,嫁到那种人家家里,也是自己过不好,还不如就在一个村里,大家都看着,也不会出啥事儿。”
疼爱姑娘,所以尽着姑娘的性子找,镇上都是那种有钱的人家,虽然也有几个铺子吧,但是听说那些人家,家里的规矩严,到时候小玲嫁过去,还不尽吃亏了?
虽然她有个当举人的哥哥,可是这日子是自己过的,人家当婆婆的要对你讲规矩,她哥哥也不能时时刻刻的盯着吧。
胡氏点头,“这话说的很是,一个村里,抬头就看见了,别人也不敢欺负。”
有闺女的人家,都知道,这嫁到婆家,首先就得是婆媳关系,婆媳关系不好,那这日子也就不会怎么好的。
她们见过的事儿也太多了,婆婆磋磨儿媳妇的事儿,还少吗?
胡玲是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长大的,胡家这边,婆婆和媳妇相处的很好,根本没有红过脸,但是不代表别人家不这样。
作为都已经有未婚夫的杜榆和胡玲,自然是在一起,不过两人都没有打趣对方,毕竟嘛,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胡玲也不是喜欢开玩笑的人。不过听说薛家的人过来拜年了,胡玲脸上还是悄悄的红了。
杜榆看见表姐这样,就觉得自己的脸皮真是厚啊,她都到未来婆家了,也没有说脸红脖子粗的。
胡玲和薛家的二小子是一块儿长大的,不过这次是薛家二小子的娘带着薛家二小子亲自过来了。
都是熟人,说话也没有什么放不开的。
季氏也留薛家的人在家里吃饭,薛里正家的就没有客气,而杜大郎和杜二郎就陪着舅舅一起赔薛家二小子吃饭吃酒。
这是招待未来女婿呢,都是不客气的。
薛里正家的说话也很爽朗,对于能结这门亲,心里自然是快活的,不可否认,这里面也有胡鑫是举人的原因在内。
但是呢,就是胡鑫没有中秀才之前,胡家的条件都很好,就是和他们结亲,也是门当户对的。
她大着胆子来提亲,还以为不成的,因为有很多条件比他们好的多的,都上门提亲了,可是最后竟然成了。这让薛里正家的是高兴的很,想着,以后肯定对儿媳妇要好。
说着说着,这就商量起了能不能把婚期定下来。
毕竟两个人年纪都差不多了。是时候可以成亲了。
季氏因为都是在一个村里,女儿的年纪也到了岁数了,早嫁晚嫁都是一个意思。
虽然鑫儿的婚事还没有成,可是也有不少妹妹先嫁人,哥哥在后面的。
而且,这边胡鑫是特殊情况,为了读书考功名,晚几年就晚几年,也合情合理。
现在是知道订的是谁了,更没有人逮着问为啥胡鑫不成亲了。因为他未婚妻岁数不到呢。总得等他未婚妻长到可以成亲的年纪再说婚事吧。
只是这样一来,也不能耽误了胡玲,胡玲是女孩子,真的成了老姑娘了,就说法不好听了。
季氏对薛里正家的说道:“总得等小玲的哥哥从京城回来再说。等他回来了,我们都好商量,咱们这住的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什么都好说。”
薛里正家的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笑道:“那是,咱们这住的近就是好,我这开春了,就要再把房子给起一起,到时候给他们小两口在我们旁边起一个单独的小院,中间开道门,就跟独门独户一样。”
说的是她二儿子,这现在住的房子,是不可能给老二了,但是为了补偿老二,所以就给他再起几间房子,免得以后兄弟之间有了矛盾。
季氏听了也高兴,忙说道:“那他大嫂子那边?”
毕竟是单独给老二盖房子呢,作为大嫂子的,看见了会不会有意见?
“这是我们全家商量好的,当初老大成亲的时候,也给他们盖了房子的,我这也不是偏心眼,没有问题。”薛里正家的表示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又看到胡氏,这胡氏是个有福气的人,儿子现在都是秀才了,丈夫早早的是举人,现在还去京城里考试去了。
说不定以后就是官太太呢,又她女儿以后还要嫁给胡鑫,这一来就是举人娘子,是自己二儿媳的嫂子,这关系,不好好的交起来,那就是对不起自己。
薛里正家的能说会道,这一顿饭是宾主都满意。
他们这次还在大舅舅家里住了一晚上,晚上不时的有胡家棚的人过来串门,胡氏还问了嫂子,是不是要买几个下人之类的。
季氏说道:“咱们就这么几个人,要是真的都有下人了,那天天真不知道要干啥了!不过,鑫儿说了,到时候会给我们找个管那些佃户的,咱们家里没有懂种地的,还是找个内行人管着比较好。”
投奔过来的佃户也多,这到时候要收粮收租的,总得是需要人的,另外还有几个铺面,已经租出去了,季氏觉得,自己外甥女怎么还不长大了,她嫁过来了,这事儿就没有那么烦人了。
女儿小玲是对这些事儿不通,小儿子还小呢,如今就是丈夫天天忙得不行,“我是现在也头疼,地里的事儿,我压根就不怎么懂的。”
她在娘家的时候,地也少,主要是在家里操持家务,嫁到了胡家来,这边丈夫是兽医,地更是少了,如今这么多的佃户,她真的觉得又是不适应了。
胡氏说道:“舅舅家那边不是儿子多吗?不如从那边找一家子过来,给工钱,让他们管着地里的活儿。”
季氏想了想说道:“你大哥那边也考虑过,咱们过好了,总不能连亲戚也不帮衬帮衬,等过年后,我们再说说吧,就怕他们不想过来。”毕竟在自己家里过的好好的,突然让人到陌生的地方,也是不好。
胡氏说道:“都是在外面赚钱,我看他们都挺乐意的,不过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说法,肯定考虑的不怎么全面,不如让大哥和鑫儿商量商量。”
人口少了,也是个问题啊。胡大舅这边,连个堂叔之类的都没有,是几代单传呢。
不像杜家,人口多,连祠堂都能修起来。找人帮忙,也还要选才成,这边是人口严重不足。
真是人多有人多的难处,人少有人少的难处了。
初三从胡大舅那边回来,齐氏的哥哥那边也来人过来看望他们了。陈杜氏那边,没有亲自过来,但是也派了儿子和儿媳妇过来了,这几年,和陈杜氏的关系,就那么不远不近的处着。
他们都觉得,这样相处也不错,免得太近了,大家都觉得别扭,最开始陈杜氏还想着能更近一步,不过事实证明,那样是不成的。陈杜氏是个精明的,几次试探后,就不再那样了,也不让陈玉儿再到这边来,免得关系就雪上加霜。
陈玉儿这次也没有来,以前是嫌弃他们是泥腿子,现在是觉得对方是举人了,身份上比他们高,她来了,还要伏低做小的,那样不符合陈玉儿的性子。
作者有话要说:我今天努力一把,争取四更!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152章 京城会试
齐氏的娘家侄子来了几个,齐家的几个表舅舅,长得都很憨厚,这几年从杜家也得了不少好。
但是人家不是那种得意忘形的人,每次到了收获的时候,都会把自家种的粮食,像绿豆,红豆之类的给他们这边抗一袋子,说是让他们尝一尝鲜。
虽然这东西不值钱,可是比那些单纯的只为了过来要好处的人不好多了?至少人家懂得回报。
陈杜氏这次过来的是二儿子陈二爷,这位陈二爷说话倒是风趣,也没有提什么别的事儿,就单纯过来给舅舅舅母拜年的。每次过来态度也特比好。
因为陈家现在的身份,肯定比不上杜家了,所以要是还摆高姿态,那是得不偿失的。
看见杜有贤还有豆腐作坊,就跟杜有贤商量,他们陈家在镇上也有酒楼,所以也想在这边订豆腐,陈家每天都有人过来取,他们陈家也有马车,过来运货不成问题。
正常的生意买卖,杜有贤和家里人商量了,也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行的,所以就和陈家有了这方面的来往。
只要不是单纯的收取别人的好处,那就是可行的,这正常的生意往来,也没有什么可以忌讳的。
杜家这边出豆腐,那边陈家付钱,讲究的是你情我愿。
陈二爷还知道要结个善缘。毕竟,如果不是他娘早年做的有些过分,现在这边按说应该是和他们最亲近的,杜有忠也是陈二爷的亲表哥呢。
过年就这样在吃吃喝喝走亲戚过去了。因为杜有忠不在,总觉得没有以往过的热闹。
正月一过,进入二月,胡氏就给楚家送了大定礼,表示这要送聘礼的时候快要到了。
现在胡氏一点儿也不担心没有钱送聘礼。齐氏也表示,这是孙子辈的第一个,肯定是不会少钱的。
家里定的标准是大郎这次成亲用二百两,这在乡村里,可真是大手笔了!以前娶个媳妇用几两就可以了,如今二百两,这还不包括杂七杂八的,光聘礼就得用上二百两,另外那些皮子和海干货等等,也都可以送到楚家去。作为聘礼的一部分,还有比较讲究的五色谷物等等。
不过杜家的人对此都没有意见,毕竟大郎人家已经是秀才了,娶得还是楚家的姑娘,多用点钱,也是应该的。不然楚家那边不好给姑娘出嫁妆了。因为嫁妆是跟着聘礼走的,要是比聘礼多的多,那就是瞧不起对方了。
于是这边杜家送去的聘礼还是可以的,楚家旁支有些想看笑话的,看了这送来的聘礼也不啃声了,这年头,能出这样一份聘礼,比一般人都强。
要知道有的人家,一辈子都赚不到二百两银子呢。
聘礼过后,就等着杜有忠那边的消息了,或者说,是等他回来,就可以操办婚礼了。
因为杜大郎是长孙,虽然他们以后大部分时间是要在县城里住着,但是齐氏和杜老爷子商量的婚礼还是在乡下办,也可以祭祖,还可以婚后就直接进祠堂。
当然,孙媳妇的嫁妆,除了容易带的,其他的都可以放在县城的房子里。这一点齐氏他们没有意见。
但是不能一点儿嫁妆也不往乡下搬,那样会很没有面子的。
楚家也同意了这个方法,邵氏的意思是,既然要有面子,那么成婚那边搬到乡下的嫁妆,那就是得让人眼前一亮的,像什么绸缎那,首饰啊,这些都可以摆在明面上嘛,大件的家具也可以搬一套过去,大家看了家具了,就没有话说了。
杜家这边出了二百两银子的聘礼,他们这边得翻番,至少是四百两的嫁妆,这也是楚家的规矩,不能只拿着人家聘礼的数目当嫁妆,那样岂不是一点儿也没有陪送给姑娘家?
至于私底下邵氏给的,别人也不会多问。
胡氏这忙的不行,没想打娶儿媳妇这么繁琐,事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办,哪怕有李大壮家的帮着,也是不行。
就是杜榆,也是没的嫌。登记在册,然后找人采买窗帘子,被面等等,还有,找了裁缝,给全家每人都要做一身衣服。
这个事儿杜榆是很重视的,齐氏最开始说的是,发给大家料子,让大家自己做,可是杜榆还是说服了奶奶,毕竟这次大哥成婚,要来的人很多,还是让县城里的成衣店的裁缝给大家订做,那样款式和样式都不会显得土气。
也是给家里人撑面子的意思,毕竟,几个婶子是会做衣服,可是那款式都很老,别人看到了说不定心里还会笑话呢。
齐氏咬了咬牙,也就同意了,杜榆就带着人过来杨柳村专门挨个给大家量了。
能做新衣服,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请来的还是县城里的裁缝。所以全家老小都很高兴。
不过杜榆跟齐氏商量,给长工们也做一身衣服,料子可以不要好的。“毕竟是大哥的喜事,对长工来说,也是少东家的喜事儿,他们也是来帮忙的,穿着新的,也能让别人觉得咱们家对这些人也好。”
齐氏想了想,勉强同意了,其实她也知道,这很多大户人家办喜事儿,上上下下的奴才也是有新衣服可以换的。
只是知道归知道,可是还是心疼钱那。
长工们知道自己有一套新衣服,那干劲儿就更十足了,觉得这样大方的东家,真是很难得。
想别的村里地主家,那长工就是干了好几年,都不会给扯一身衣服的。
所以春耕的时候,这些长工们更是卖力干活儿,杜有德和杜有全看着句舒坦那。
而县城里的兰桂坊成衣店,接到了杜家的这个生意,也没有轻慢,虽然杜家是后来才起来的,但是看这势头,那真是会越来越好的,现在她们也不当赚钱,就当结个人缘。
京城里的杜有忠,在进入三月的时候,就开始三场的会试了,关在贡院里,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不过对于久经考场的杜有忠来说,那真是已经习惯了,何况,这京城贡院的条件比省城要好多了。
九天的考试完成,他从贡院出来,胡鑫和长福都在外面等着呢,还有楚家的下人也一起等着楚家大爷楚清源。
不过看杜举人这么快就出来了,而他家大爷还没有个踪影,就不免着急了,还怕自己几个看走了眼,把人看丢了。
杜有忠说道:“不用着急,一会儿楚兄就会出来的。”
这话还没有多久,那楚大爷楚清源就软着腿出来了,这虽然开春了,可是京城比他们云阳县要冷多了,他在里面九天,真是冷得不行,还要用脑子想,这一出来,那憋着的一口气就已经泄了。
好不容易被自家的仆人给扶上了车,看见一旁的杜有忠虽然很疲惫,可是比他不强多了?
“杜兄,你这比我强多了,我是考一次怕一次啊,”当时去考举人,他也是一出来,就这个德行了。
杜有忠说道:“从小干得体力活比较多,身体还可以。”
楚清源就是嫉妒也嫉妒不过来啊,他从小哪里干过什么活儿,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是上了学堂,那什么君子六艺,也就是糊弄人的玩意儿,加上主要精力都是读书,所以这身体嘛,可以想象,文弱书生可不就是说的他这样的?
而杜有忠呢,小时候要干农活儿,就是在镇子上当帐房,有时候还要抗、扛那布料,一百多斤的,说扛就扛,身体早就锻炼出来了,比一般读书人要强多了。
会试过后,要十来天才会公布榜文,所以这十来天,杜有忠和楚大爷都在等着,楚大爷也问了杜有忠考试的情况,因为他也没有底,不知道能不能榜上有名,这次他可是真的很用心了,而胡鑫呢,在杜有忠把今年的科考题目给默下来后,自己在做文章呢。
楚家在京城里也有亲戚,会试过后,都派人过来问安了。
楚大爷都不想出去了,因为他心里紧张,不知道结果,他也没有心思出去走亲访友。
好不容易熬到了十天后,早上贡院那边就要贴出来榜单了,楚大爷更是紧张了,这时候,是楚家的人去看的,长福也想第一时间知道自家老爷的情况,他现在也认识了一些字了,对于自己老爷的名字和籍贯,那是记得很清楚的。
而胡鑫,就带着长福去那边看去了。
结果真是人山人海,有的人为了挤在前面,都把鞋子给弄掉了,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名字,高兴的快要发疯了,嘴上一个劲儿的喊着,“中了,我中了!”
还有的就哭天喊地的,那是没有中,名落孙山的。
楚家的家丁那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冲到前面,长福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冲到了榜单前面,挣着一双大眼睛仔仔细细的看。终于在榜文的中间看到了自家老爷的名字,他还害怕是同名同姓的,又看了籍贯,是云阳县的,这才大呼,“我家老爷中了!我家老爷中了!”
长福终于知道刚才那些要死要活的人的心情了,这真是中了就是天堂,没中那和下地狱的感觉也差不多了,一次会试,不仅是需要三年的时间,更是要花大笔的钱财,家中不富裕的,根本就禁不起折腾!
胡鑫听到长福高喊,自己也忍不住开心的笑了。
长福好不容易从那人群里挤出来,跑到了胡鑫面前,恨不得跳起来,“中了中了!”
没想到有那榜下捉婿的,看见胡鑫和长福,长福一看就是下人,胡鑫呢,长得就像个主人,这当下人的和主人说中了,就以为是胡鑫这个人中了。
这捉婿的人一看,这么年轻就中了进士,以后前途不可限量啊。立马就围过来好多人,把长福和胡鑫给围住了。
长福的小身板一下子挡在了胡鑫前面,喝问道:“你们干啥?”
那一群人都叽叽喳喳的,大概意思是,我们是京城谁家的,我们家小姐年方二八,家里有多少资产,还有家里有谁在京城当官。目前呢,我们小姐还没有许配人家,正等着一个可心的女婿。
意思就是说,我们家看上你家主子了,赶紧的,跟我们走吧,以后有多的不得了的荣华富贵和美娇娘等着你!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153章 旁敲
“啥?你们想抢人那,我跟你们说,我家老爷才刚中了进士,这是我家姑爷呢,你们可别想美事儿!”长福可是要捍卫自家主人的主权的。
“切,我还以为是他中了进士呢,搞半天,是人家的岳父中了进士了,这样的人我们也不稀罕!”长福的话出口了,这围着的一群人都散开了,不是进士,是进士的姑爷,这样的人要了有啥用?
就说嘛,这么个年纪,就不像是能中进士的。
楚家的下人也回来了,他们也高兴,因为他们大爷也榜上有名。
只是楚清源一听自己的名次,都二百多了,这殿试过后,那肯定是赐同进士了。
而杜有忠是一百多名,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二甲进士。
刚都有一拨来报喜的人了,打发了赏钱。楚大爷叹了一口气,心道,同进士就同进士吧,好歹楚家也有人脉,到时候不愁找不到一个差事。
不过杜有忠确实是有本事啊,难怪自己的父亲要和他们家结亲,人家就是稳妥,每次都是有准备,每次考试都没有落空。
“杜兄,恭喜恭喜!”
杜有忠道:“同喜同喜。”能榜上有名,都是很不错的,要知道全国那么多人,到最后只取了前三百名,还是三年一次的,多么的不容易。
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考上。
而考上的人就准备五天过后的殿试了,殿试过后,就要分出一甲二甲和三甲。然后是打马游街,虽然一甲在最前面,最受人关注,可是后面的二甲和三家也是要跟着一起游街的。
最让人激动的是,游街过后的琼林宴,是皇上要招待新科进士的。
而之后,这新科进士们,要相互拜访,还有恩师座师等等,都是在给自己找关系,等吏部那边把新科进士的差事给安排好了,就要放新科进士们回到原籍,给这些进士们有足够的假期回乡祭祖,见亲人,这就是所谓的衣锦还乡。
要不然很多人孜孜不倦的要去科考呢,这份荣耀,那是千金难买。
地方官也得全力配合呢。
而楚家那边在四月中旬的时候,就知道结果了,对这个结果,楚院长心里有数,他的长子学问上一般,能中个同进士,也已经是很不错了。
而从京城发往各省的邸报也已经到达,各省又朝各州府发放消息和公文,对于自己管辖的州府,能出一两个进士,那真是觉得脸上有光了。
而云州知府李大人看着这公文,心里就乐滋滋的,他这个州府里还出了好几个新科进士呢。
尤其是这个云阳县,竟然出了两个。要知道全国也就只取三百名,全国二十几个省上百个个州府呢,一个州府能出一两个就很不容易了。
分到下面的县,能出一个,就更不容易了,这云阳县一下子出了两个,虽然一个是同进士,但是同进士也是进士嘛。
看来,这云阳县令管的真不错,这次的考绩肯定是优了。
云阳县?他记得他的一个小妾也是云阳县的?看来这云阳县出人才那。
而知府夫人李夫人也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对李大人道:“老爷,我看这其中的一个杜进士,不就是和杜姨娘是一个姓吗?莫不是有什么关系来着?”
知府老爷说道:“应该不能吧,要真是有关系,也不能从开始到现在都没有过来拜访我。”
按照知府老爷李大人的想法,也是一贯的想法,这要真是这个杜有忠有意用自己的亲戚来和自己攀上关系,那么绝对不会他从来不知道这个人那。而且,杜姨娘也从来没有说自己有个中了举人的亲戚。
李夫人想了想,说道:“是不是的,咱们也可以去查一查,万一真是亲戚呢?那岂不是怠慢了?”
知府老爷道:“不过是个妾室,就算是杜姨娘的亲戚,也不是我们的亲戚。”
李夫人听了这话忙说道:“老爷,我可不是那种小鸡肚肠的人,万一真的是杜姨娘的亲戚,这杜姨娘又在咱们家,到时候老爷也多一个关系不是?”
知府老爷听了言之有理,不过想着杜姨娘从来没有说这话,现在去问她,肯定是不成的,他手底下有人,这次去云阳县送公文,就顺便给查一查了。
一点儿要求也没有的,那很有可能就是和杜姨娘没有啥关系了。
只是等知府老爷让人把事情查清楚后,才知道自己的这个小妾竟然以前是订了婚的,还在快要成婚前就把婚事退了,就为了给人当小妾。
知府老爷可不认为自己有潘安貌,让女人要死要活的,再说,他以前也没有见过杜姨娘,这女子为了什么过来当妾,那还不明显?
1...5960616263...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