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电霸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寒臻
十分钟后,起得比较早的一些德国观众,突然从刚开播还不到一个月的bnb新闻频道的《早间新闻》里,看到了有关于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以戈尔巴乔夫生病无法履行总统职责为借口,签署行政命令任命自己为苏联代理总统的新闻。
以他为首的苏联“国家紧急委员会”,封禁了莫斯科除了gcd控制下九间报社外的所有报社,发布一份题为“苏联男人的荣誉和尊严必须回复”的民粹宣言,保证新联盟条约将被每个人讨论,“城市街道不再有犯罪”,声称将专注在解决食物短缺问题,同时承诺保证会支持“真正的民主进程”和改革……
德国第一家24时播报的新闻频道,具有无可比拟的时间优势。
卫星直播5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浩浩荡荡地开进莫斯科市区,苏联电视台里反复播放的《天鹅湖》,插播的苏联“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资料,以及嘉宾们抽丝剥茧的评论,让政变的真实性变得毋庸置疑。
bnb新闻旗下的《德意志快报》、《新闻周刊》和《环球快讯》,也纷纷撤下即将开印的报纸和杂志内容,要求印刷厂换上早就排好版,但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的底版。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苏军装甲部队进入市区时,井然有序,像是去红场参加阅兵,一溜排得整整齐齐,遇到红灯和行人还停下。莫斯科市民对“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反应极为平淡,没有哪怕一丁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气氛。
莫斯科尚且如此,圣彼得堡同样如此,更不用方圆三公里没有邻居的树林别墅了。
看看左边电视里的《天鹅湖》,再看看右边电视里bnb国际频道紧急插播的“特别新闻”,章程打了个哈欠,懒洋洋地道:“终于抢了个头筹,几千万美元总算没白花。”
这可是政变!
政治敏感性较强的前东德外交信使弗朗克被搞得啼笑皆非,忍不住问:“章先生,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章程指着心上人刚做好的早餐,笑道:“吃饭,吃完饭去圣大上班。之前做什么,接下来还做什么。”
夏遥不想他出一丁点意外,忧心忡忡地问:“学生们肯定会闹,今天出去安全吗?”
“圣彼得堡又不是莫斯科,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可这里驻扎着波罗的海舰队。”
章程摇摇头,不无感慨地道:“第比利斯事件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军方已经被他们伤透了心。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不会再当这个出头鸟,更不敢把枪口对准学生,担那个遗臭万年的历史责任。”
赶到圣彼得堡大学已是上午8点半,全城都没几个卫星接收天线,消息极为闭塞。政变的消息在德国已闹得沸沸扬扬。这里却像往常一样平静。
直到下午两点。人们才反应过来,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往市中心赶。校园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连任伊万诺维奇教授、叶夫根尼教授、葛利高里教授和佩什科夫教授都去参加游行集会了,实验室里只剩下他和他的两位保镖先生。
“扬,帮个忙,把那个试管递给我。”
他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他的试验,扬-约瑟夫这个“留学生”不得不打起下手,尽管不知道他又是勾兑。又是加热的,到底是在干什么。
“好的。”
他刚把试管递过去,弗朗克领着一个20来岁的年轻人从外面走进来,像学生一样地称呼道:“教授,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先生来了。”
死缠烂打了一个多星期,终于主动找上门了,章程一愣,放下试管笑问道:“佩雷尔曼先生,您找我有事?”
先是通过研究所领导把自己调到他的软件开发公司,然后天天派人往家里送各种各样的科谢尔食品和新鲜水果。甚至让他那位黑头发、黑眼睛的未婚妻跟妹妹套近乎。
对别人而言这是友好的体现,但对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来这跟骚扰没什么区别。他不想搞软件开发,更不希望被打扰,紧盯着章程双眼,用生硬的英语道:“章先生,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佩雷尔曼先生,可我需要您的帮助,”章程顺手拿起一支铅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几大未解的数学难题,往他面前一送。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看了一眼,摇头道:“我想我帮不了您。”
“可除了您之外,我想不出谁还能帮到我。”
章程顿了顿,一边招呼他坐下,一边接着道:“佩雷尔曼先生,我知道您不喜欢被打扰,所以我想给您提供一个完全不会被打扰的研究环境,以及研究所需的设备、人员和资金,并安顿好您的家人,让您可以毫无牵挂的做您认为应该做的事。”
搞基础研究不是软件开发,不会给他带来任何经济上的效益;而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年轻科学家,他完全没必要像那些学术不端的混蛋一样,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糊涂了,忍不住问:“您为什么找我,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
章程回头看了一眼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诚恳地:“因为您具有为科学献身、敢于发现和富于开拓的精神。因为您不迷信、无偶像,敢于冲破已有理念和理论,敢于尝试、不怕失败,愿意把学问做深、做透、做彻底。
佩雷尔曼先生,在我的家乡有一个类似于谚语的成语叫惺惺相惜,大概是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的意思,我对您就是这种感觉。
至于有什么好处……这我真无法回答您。因为我之前做的、现在做的,甚至以后将要做的很多事,除了有可能获得一些荣誉之外,对我个人和我的公司都没有任何好处,而荣誉又恰恰是我所不需要的。”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25岁,脾气还没有古怪道成名之后的程度。事实上章程不邀请,不久的将来他也会去美国大学交流。
一个同样很年轻、很优秀的人发出如此真诚的邀请,佩雷尔曼真不知道该怎么拒绝,想了想之后低声问:“你真能做到刚才所的一切?”
章程重重点了下头:“不管您接不接受邀请,我都会去做。我那位助理应该跟您父亲过,只要愿意,我会在第一时间送您他们去以色列。您母亲的思想工作可能不太好做,但我们可以想想办法,先以旅游的名义去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看看,让她感受到同胞的热情,然后再做进一步打算。”
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太爱他的家人了,这个提议简直让他无法拒绝,可权衡了一番之后,还是摇头道:“你的实验室在香港,不在以色列。”
“只要能不受打扰的搞研究,对您来在哪里并没有什么区别,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只要能搞研究,不管在香港,在柏林,还是在圣彼得堡,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况且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您想他们了,随时可以坐飞机去以色列团聚,几个时,睡一觉就到了。”(未完待续。。)





电霸 第二百零九章 “小资本家“的特别礼物
波恩,位于莱茵河畔的一座城。
两德统一,局势稳定后,安格拉就从柏林赶到这里办公。
从凌晨5点半接到nb电气欧洲公司总裁、bnb新闻总裁丹尼尔的电话到现在,她就一直守在电视机前,关注苏联政局突如其来的巨变。
莫斯科红场附近,蜂拥的示威民众爬到军车上,企图阻止车辆的前进。
黑压压的人们围住一辆辆军车,有的爬上坦克,拿糖果、面包等食物招待士兵,让他们不要再往前走。有的跟士兵拉起家常,喋喋不休地问长问短。还有人爬在炮管上,往黑通通的炮口塞上一束束鲜花。
镜头晃得很厉害,只见一个bnb记者挤进人群,把话筒伸向一个刚爬上装甲车顶的军官,还没等他采访,军官便对人群大喊道:“我们是来维持首都秩序的,不是来镇压人民的!看,我的枪里没有子弹,我们的步兵战车里没有炮弹!”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政变。”
部长办公室主任鲍曼女士走了进来,捧着一叠bnb新闻柏林总部刚传来的《告苏联人民书》全文,不无紧张地念道:“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原想作为保障国家迅速发展和使社会生活民主化的手段,却因种种原因走入死胡同。无信仰、冷漠和绝望取代了最初的热情和希望,让各级政权失去了居民的信任……
苏联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日益不稳定,破坏着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昨日,在国外的苏联人还感觉自己是一个有影响的、受尊敬的、体面的公民。今日。他常常感觉到自己是二等外国人。人们对他常常投以蔑视或怜悯的目光。我们呼吁苏联全体公民。意识到自己对祖国承担的义务,并大力支持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支持在使国家摆脱危机方面作出的努力。”
副总统、总理、内务部长、克格勃主席、国防部长……党、政、军、警、宪、特,苏联最有权势的八个人造戈尔巴乔夫的反,这让安格拉忧心忡忡。毕竟几十万苏军驻扎在东德,拥有上百枚核弹头,天知道他们会不会跟着发疯。
她沉思了片刻,指着电视问:“有没有我不知道的?”
“有。”
鲍曼女士抽出最下面几份传真。凝重地道:“我认为非常有价值,部长,不能再等了,如果没有这些第一手资料,总理先生将很难做出正确决策。”
这是“资本家”送来的一份特别礼物,安格拉接过传真看了一遍,起身道:“你得对,不能再等了。”
“科尔的女孩”,更多的是贬义。要资历,没资历。要人脉。没人脉。虽然升官了,但在这个前联邦德国首都。她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柏林墙被推倒的那一刻,不管东德人还是西德人都欢欣鼓舞,然而一场狂欢过后,东西部之间却出现了深深的隔阂:西德人抱怨东部建设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东德人却发现自己的部分权利被无情地牺牲了,这种情绪在柏林人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作为新政府中职位最高的东德人,既要履行义务,又要尽可能维护东德人利益。可以想象,在很多问题上她有多么难做。
尤其在刚尘埃落定的“迁都”问题上,很多人同意,德国的未来在柏林,但大多数人却打从心底不愿迁都。
自统一以来,年年的调查显示,60%以上的人不赞成迁都,有的顾忌搬家费用,有的担心政府会增加更多预算,进而为东德背更重的包袱。
尽管官方公布的搬家预算是200亿马克,但谁都明白,到时600亿马克恐怕还不够。而且这还不包括迁都的周边建设费用,比如在柏林建设地下通道、地铁、改善行政单位之间的交通等基础投资。
除此之外,有关于搬迁的意义也是争论的焦点。因为接受柏林的同时,需要面对“第三帝国”那段阴晦的历史,人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历史的勇气和考验。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西德的人来,感情上的离别更加艰难;对于近3万名议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外交官和记者们来,告别莱茵河畔宁静美丽的生活环境和波恩城古朴雅致的文化氛围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对于31万波恩市民而言,失去半个世纪以来作为首都人的自豪,更是一个遗憾得不能再遗憾的事实。
这两年她一直为此而努力,因为她清楚的明白,350万柏林人翘首盼望着迁都的到来。对他们来,迁都或许是能够最终打破统一以来,始终存在于东西德人头脑中“柏林墙”的一次契机。
她希望随着政府和议会迁至柏林,严厉刻板的波恩人能和感情丰富的柏林人友好相处,共同消除历史打在东西德人心灵上的烙印。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半月前众议院以338票对320票的微弱优势,达成历史性的决定: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
但为了平衡利益,也为了尽可能顾及西德人的感受,将来要搬去柏林的行政单位只包括国会、总统府、总理府、外交部、内政部、财政部、法务部、经济部、交通部、建设部和家庭与妇女部。
包括教育部、邮电部、环保部、健康部、经济合作部和国防部在内的23个部门则会留在波恩,不需搬家。以至于法案一通过,各大媒体便不无嘲讽地宣称:德国不是迁都,而是把首都一分为二。
“基民盟”副总裁、妇女及青年部长这两个党内和政府职务,看上去很显赫,但在政府内却没什么影响力。
她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真正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
而此时此刻。她相信包括联邦情报局长奥古斯特-汉宁在内的所有波恩高官。没人比她更清楚苏联到底发生了什么,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
正如她所预料的一样,外交部长、总理安全事务顾问、联邦情报局长、联邦宪法保卫局长、国防部长等人正像没头的苍蝇,在总理府里急的团团转。
电话此起彼伏的响个不停,传真机不断地往外吐文件,但真正有价值的消息一个都没有,最终还是不得不围坐在电视机前,通过bnb新闻的报道了解苏联局势。
“现在连线我台记者帕特森。帕特森,听到我话吗?”
不到一秒钟的延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的实况图像,莫斯科报道组b队主持人帕特森按了按耳机,举着话筒道:“很清楚,很清楚。”
柏林演播室里的主持人和三位嘉宾侧过身去,看着大屏幕问道:“帕特森先生,您能不能介绍下俄罗斯联邦议会的最新情况。”
“好的。”
帕特森回头看了一眼“白宫”,用一口标准的德语:“各位观众,各位观众。这是bnb新闻记者帕特森在马术广场给您带来的报道,十几分钟前。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在议会大厦举行记者招待会,宣读了《告俄罗斯公民书》。
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是‘非法的’,‘是右派反宪法的反动政变’,要求立即召开苏联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呼吁‘俄罗斯公民对叛乱分子给予应有的回击’,号召在俄罗斯全境内进行无限期罢工……
并签署了第59号总统令:以所谓‘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名义颁布的所有决议都是非法的,在俄罗斯联邦境内一律无效。
摄像师,请把镜头拉远一点,各位观众,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叶利钦总统正在成千上万莫斯科市民的欢呼声中跳上坦克,相信大家能通过话题听到扬声器里的声音,他正向人们发表讲话,他‘在这个艰难的抉择时刻,请谨记你们对人民的誓言。你们的枪口不能够向着人民,俄罗斯军队的荣誉绝不能染上人民的鲜血!’”
半年前,美国n报道了海湾战争。
由于当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国际电信线路全部被切断,只有伊拉克通往约旦首都安曼的一条电话线路可以与外界沟通,数千名进行现场报道的记者只能发回口头报道、文字稿件、不多的图片稿和电视画面。
事前以3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6部卫星电话,获得了卫星专线电话独家使用权的n。在整个海湾战争期间,让人们看到了战争画面、听到导弹击中目标和炸弹爆炸的声音。
不过,n当时也没有条件进行全程、全景、全方位的直播。
相比之下,bnb新闻则全面得多。
不仅租用了20部卫星电话,15套卫星转播设备和6个卫星转发器,而且把卫星和数字技术利用到了极致,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明斯克、喀山、塔林、立陶宛、格鲁吉亚等十几个苏联城市的音视频信号,均通过数字压缩经由卫星发回柏林、利雅得和美国新泽西的三个演播室,再通过地面信号发射塔或卫星向全球直播。
派出的近200名记者,构成了庞大的记者,既有“嵌入”苏军装甲部队随其行动的、守在“白宫”随时跟踪叶利钦总统的,以及分驻在全苏十几个主要城市的前方记者,还有在华盛顿、波恩、伦敦、巴黎等国的后方记者。
为了这一刻,共投入8000多万美元,不是每家电视台都能负担得起这样高端的技术和成本。
从凌晨6点到现在,不播报其他新闻,只聚焦正在进行的政变,每时都有详尽的播出计划,并且随时对下段内容做出预报,对突发新闻随时插播。
架设在莫斯科一家饭店的摄像机,实时拍摄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的集会画面,同步传给位于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三个演播室。在没有太多消息时候,就播出这台摄像机拍摄的画面。
同时在电视画面的底部以标题新闻的方式滚动播出最新新闻。并时刻提醒观众“不要离开bnb。最新最详细的新闻请看bnb。”
几个不同的主持人接力棒式地主持不同时段。调动十几位军事分析家、退休或在伍的军官、政客、学者参与分析和评论。
同时,大量与前线记者对话,电视画面通常开出两个窗口,一个是主持人,一个是前线现场。如参与的人多,就开出两个以上窗口,最多时一个画面中有四个窗口。三个窗口人在评,一个窗口播现场。
直播场景主要在中心演播室。有时会转场到记者招待会或其他演播室。访谈和评论是主要的节目形式,还有随时插入的游行、集会等各种画面新闻,以及直播过程中与各种报道配套的各种图片、字母、录像、地图等资料和背景,衔接得非常准确。
联邦情报局长彻底傻眼了,把专门负责苏联情报工作的“二局”最新简报仍到一边,一脸不可思议地道:“天啦,他们怎么做到的?”
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汉斯先生抱着双臂,面无表情地:“nb电气在苏联有投资,前段时间刚托管了前统一社会党政府在苏联的大使馆和领事馆,他们的工作人员又大都是前东德的外交官。对那里非常熟悉,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人脉关系。很可能事先得到了消息,否则决不会准备得如此充分。”
“这需要投入多少设备和人员?”
“他们在科威特赚了一大笔,有的是钱。”
总理安全事务顾问放下电话走过来,摇头苦笑道:“总理先生,汉斯先生,华盛顿和我们一样对苏联正发生的一切极为震惊。而bnb国际新闻频道,也是他们现在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科尔总理摸了摸下巴,凝重地道:“可是我们现在需要更确切的消息,比如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是死是活,比如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记者行动自由,外交官的活动同样不会被阻扰。
但在局势明朗之前,联邦政府决不能轻易派人与电视里意气风发的叶利钦联系。毕竟他只是一位加盟共和国总统,相当于德国的州长,真要是那么做,与公然干涉苏联内政没什么区别。
几十万苏军驻扎在身边,投鼠忌器,科尔总理不敢有丝毫懈怠。
外面挤满了记者,作为联邦总理他不能不表态。正左右为难,安格拉抱着一叠文件悄无声息地走进了办公室。
“总理先生,索布恰克到圣彼得堡了吗?”
真是一个奇怪的问题,科尔糊涂了:“你知道索布恰克在哪里?”
“是的。”
安格拉递上一份传真,确认道:“他刚从莫斯科乘飞机返回圣彼得堡,如果不出意外,bnb新闻记者会在机场对他进行一次专访。在这个关键时刻,作为苏联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他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情报局长坐不住了,急忙问道:“部长阁下,您还知道什么?”
“紧急状态委员会早些时候,逮捕了四名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大代表,被kgb逮捕并拘留在莫斯科附近的陆军基地。其中包括颇具影响力的苏联人民代表戈德良、和俄罗斯人民代表乌拉日采夫。”
安格拉顿了顿,接着道:“进驻莫斯科市区的军队,分别是第2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坎捷米尔第四近卫装甲师和图拉空降师。而一个月前,叶利钦在视察图拉空降师时,年轻的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曾向他介绍部队的情况。
也许是预料到有这么一天,也许仅因为图拉空降师驻守在莫斯科郊区,叶利钦突然问过他:如果突然出现某种特别的情况,合法选出的俄罗斯总统遭遇危险、叛乱、恐怖,有人企图将他逮捕,是否可以依靠军人,依靠你呢?格拉乔夫当时回答:是的,可以。所以我有足够理由相信,格拉乔夫接下来会兑现他的承诺。”
国防部长也忍不住问道:“还有什么?”
“一个比较糟糕的消息,亚佐夫刚给国防部所有副部长、各大军区司令员发去密电,命令所有部队进入临战状态。”
“都是bnb新闻提供的?”
安格拉指着总理手上的传真,轻描淡写地:“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新闻总裁丹尼尔先生同意每半个时给我一份简报,但简报内容只能作为决策参考,未经允许,不能泄露给其它媒体。”
“消息可靠吗?”
“bnb新闻为此投入了近亿美元,我对消息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科尔总理摘下眼镜,若有所思地:“先生们,种种迹象表明,政变正如他们所分析的那样,是一次仓促准备的临时性行动,亚纳耶夫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概率只占10%,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各占45%,我想我们可以发表一个支持的声明。”
令众人倍感意外的是,安格拉突然笑道:“总理先生,丹尼尔总裁委托我转告您,bnb新闻在‘白宫’外有一个部备用的海事卫星电话和一辆卫星新闻转播车。如果您需要,他们随时可以把设备和操作设备的人员移交给俄罗斯总统。”
有电话就可以直接与叶利钦联系,可以给他打气,让他坚持下去。而有了卫星转播车,叶利钦就能号召更多俄罗斯人支持他的行动。
科尔总理欣喜若狂,紧抓着她的胳膊眉飞色舞地:“太需要了,安格拉,立即给那位总裁先生回复,我要尽快与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通话。”(未完待续。。)




电霸 第二百一十章 四面楚歌
整个圣彼得堡,或许就章程和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这两个年轻人对外面正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
1...9495969798...2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