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苏城看着花白头发的宁会计,也不知该怎么安慰。他也不知道救市多长时间能成功,他也不记得历史上的时间了。
也许明天。也许下个星期,也许下个月,或许再过一个月……股市耍的是信心,但谁知道股民的信心要多久才能恢复?假如没有大量的散户和机构入场,光凭三家救市资金,就是钱全砸光了,也只能让股市上涨10%。离深发展最高的19元股价,还差的多呢。
苏城想,到那个时候,说不得要增加投入了。不过。2亿元的现金好筹措,再多的话,就会影响到海沧计划了。
对市政府和交易所来说,增加投入也是一个难解的题目。看那宁会计神色凄然,童经理心生不忍。抓着他的手道:“我们还有三分之二的资金呢,实在不够,还能从人民银行贷款,别着急。”
“我知道,我知道。”宁立东这么说着,表情却没什么变化。
严格说来。他只是压力太大,受不了罢了,对事情本身,他是清楚的。
这就像是高考学生,每个人都会得到诸如“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水平就行了”之类的安慰。但是,面对一考定终身的压力,谁又能漠然处之。
童经理摇摇头,找了个助理过来,让他把宁会计送回去休息。房间内的空气实在是太凝固了。
宁会计依依不舍的去了,临走前,还嘱托王总:“你一定要看好股价,要是今天能涨上去就好了……”
王总是个坚强的老牌干部,呼一下手,就笑:“你呀你,裹个破棉絮,一副儿穷酸相,钱落在账上有什么用,换成股票是给全民增值了。难不成换成银子,埋在地下?”
众人尽皆莞尔。
宁会计垂头丧气,说:“换成银子就好喽。”
管行长哈哈的笑出了声,说:“不愧是做会计的。钱换成了银子才方便,进进出出都用秤来称,免去多少账目上的麻烦。”
童经理笑看了他一眼,却道:“管行长,您许诺的1亿元贷款,怎么还没有到位呢?眼瞅着钱要花完了,中间要是断掉了,这些资金可就真的打了水漂了。”
管行长满脸的难色,说:“上面已经批准了,但他们要求贷款的主体是省行,省行又不愿意,就这么拖下来了。”
苏城插话道:“省行就省行,有什么关系。”
管行长挠头道:“贷款是总行应周老的要求而拨放的,省行不愿承担也很正常。这笔款子的利息很低,要冒着亏损的风险,省行也不是胡搅蛮缠。你也别急,总行和省行打擂台呢,他们商量清楚了,钱就到位了。”
“这些人啊,什么时候都不忘这套。那要多长时间?”
“少说要半个月吧。”
“半个月?半个月,我们的钱就真空了。”农市长算的是大账,一下子也急眼了。
“肯定能来得及。”管行长打着哈哈。他本人对救市不是特别积极,只是形势所迫才支持救市的。同样的,总行的钱到了,他的职责就算达成了,要推动省行来承担这笔贷款,他是不愿意做的。
银行不会因为风险有多低就因此而承担风险的。
苏城却是脑筋一转,道:“管行长,既然资金到了,贷给大华实业如何?”
管行长一愣,笑道:“苏董,你要贷款没有问题,但还是要有抵押的……”
童经理赶快拦住,喊:“苏董,你可不能这样啊,调节资金要是垮掉了,您的2亿元也套牢了不是。”
“你误会了。”苏城哑然道:“贷款来的钱,我是准备用来托市的。省行不是担心风险吗?借给大华实业,风险比较低吧。”
“不管股价多少,最终都要大华实业归还的。”
“是。另外,您上次答应给大华的贷款,只放了一半,剩下的也要放给我。”苏城尽可能的筹措现金,也是避免以后的麻烦。石化基地可是个吞金怪兽。
管行长大喜,这可解决了一个大麻烦,马上道:“没问题。1.5亿元的贷款,但只能用在深交所,用于购买深发展的股票。”
苏城笑的很诡异。
不能不笑啊,1991年的8月末,股市即将回暖的时间里,有人借钱求着你买深发展的股票。对苏城来说,已经是笑点十足了。
“您人太好了。”苏城握着管行长的手感谢。
管行长受惊若惊,连连应道:“这是我们该做的。”
童经理也瞪大了眼睛向苏城道谢。
王总看不过去了,起身拦在苏城面前,道:“你们这不是欺负人吗?苏董,不是我说,咱们虽然都在这里托市,也都觉得股市能涨,但就像你说的,要是不涨呢?这可是多投入1亿,不是什么小数目,你要想清楚了。”
苏城没想到会是王总替自己说话。他不禁拍拍王总的肩膀,道:“我看好深发展的股票,多投入1亿,也就相当于多买了几百万股的股票,以后也能多赚钱不是?”
他说的是深发展的股票而不是深发展。对这家银行了解的越多,他的兴趣层次就越低。对现在的大华实业来说,购买非上市公司是优于上市公司的。大华的利润极其可观,而且现金流充沛,越晚引入投资者,苏城的获利就越丰厚。此外,每年披露的财报也是个大麻烦,中国股市虽然有种种内幕,但像是大华实业这样的企业,若是也用虚假账目的把戏,总有一天会被揭穿的,对景的时候,必然引来一串的是非。
王总却不相信苏城的话,抓着他的胳膊道:“你要买深发展的股票,等托市成功再买也不迟。这么多人里面,谁的消息能比谁灵通了不成?还怕买不到。”
这个话倒也不错,苏城只能解释:“这么大的量,等托市成功了再买,估计买不够数量。”
王总却没有这种意识,想想道:“我也不是太懂这些新玩意,总之,我代表大家感谢你。”
“您客气了。”
王总一摆手,道:“我和他们不一样。不光嘴上说的感谢,我送你个礼。听说大华在找院士做评估?我碰巧认识几个。”
“几个?”苏城心想,院士这种东西难道还量产不成?
王总以为他是真的问数字,估计了一下,道:“六七八个吧,说不定能有十几个,还有些老学究,现在可能退休了。”
“怎么会有这么多。”
“我这个人喜欢下棋,运动的时候,每次被整到下面去,我就找人下棋。你不知道,这些反动学术权威,棋下的还都挺不错,尤其是最后几年,不会下棋的也练会了。那会儿也没什么娱乐,除了批斗和劳动,就是下棋……”王总一副很怀念的模样。
苏城乐了:“您太能帮忙了,我可以请他们介绍石化系的院士吗?”
“你爱怎么用就怎么用。我年纪大了,说不定这次就被强制退休了,这些关系,你要是能拿去就最好了。我整个名单出来,你觉得靠谱,我就帮你写封信。”
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人情不光代表着关系,还有认同和背书的意思在里面。王总的书信,就相当于一次背书和资产转让了。
童经理、管行长等人也轻松许多,属于助攻人情的轻松。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零七章 油液监测系统
有了王总的介绍,大华实业的工作进度顿时快了不少,通过它,公关部迅速说服了又一名院士。不过,苏城出面的时间却很少,只有对方正式要求见面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其他时间,苏城要么在深交所,要么就泡在大华实验室中。
历经两年时间,大华海洋石油研究所,大华三次采油所以及新成立不久的大华石化研究所全都产生了一系列的成果。它们中的大部分来自于国外的技术转让,少部分来自跟踪研究,但也有数个项目进行了重点开发,建立了自己的专利体系。
就时间来说,这已经非常快了。除了大量的外汇投入之外,大华实验室研究员的作用更突出。
经过数年的培训和积累,苏城招募的50多名“记得名字”的研究员,渐渐的开始崭露头角。要让一名普通的石油大学毕业生记住名字,这些研究员自然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水平,他们中既有令人憎恶的大部头课本的作者,也有学术论文绕不过去的“参考文献大家”,最多的则是某些奖项的获得者,如国家科学进步奖等奖项——虽然二级或三级国家进步奖已经非常厉害了,但若是达不到变态的水平,也不会被一名本科生记得名字。
可以说,这些年轻人里,最少有三分之一强,未来是有资格做院士的。
苏城能够招募到他们,也用了相当的心思和资源。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没有人会为了招人,安排往返飞机旅游,并且提供类似国外大公司的分红体系。各种研究设施和研究计划的灵活度也非常之高。
比起僵硬到21世纪仍然没有改观的国立研究员,大华实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勿庸置疑。
而他们也给予大华实验室相当的回报。在1990年,大华实业新增的专利数量与中石油和中石化相当,购买转化自国外的技术也仅次于中海油。
若以人数效率比来算,大华实业超过中石化的10倍以上。当然这也没什么稀罕的,到2010年,研究效率超过国企10倍的中国公司太多太多。何况大华有这么多院士级的人物。
要说起来,大多数的院士他们产生大量成果和重要成果的时候,往往是三四十岁的时候。年富力强又精力充沛,正是做事业最好的时候,等他们真正成为院士的时候,他们本身的科研能力已经进入退化状态了。
院士与其说是一种能力的认可不如说是一种荣誉。他们为国家领导人做智囊的时候,专业水平绰绰有余。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继续进行艰苦的研究,那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时候指挥手下的研究员做艰苦的研究,其工作量已经有些超过他们年龄的负荷了。
当苏城在实验室内看到“油液监测系统”的条目的时候,对这一点的认识就更深了。
“谁做出来的。”苏城放下目录就问。
他的周围站着一圈的研究员,全都年轻的不像话。丢在科学院一类的机构里,他们先得洗烧瓶洗三年,然后才有拜师学艺的机会。
是的,以中国学界目前的现状,一个年轻的研究员要是没有一个背景硬扎的师傅,别说研究资源各种匮乏,就算是研究出了东西也很难得到承认被妄加指责更是常态。张冠李戴的事儿听说的很少发生了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迷了。
大华实验室里,就有受不了机构研究气氛的人跳槽而来。到了大华实业他们唯一需要竞争的就是研究经费和研究进度。
采用nih审批制度的大华科学进度审查委员直属集团,同行评议流程不仅要求评价审查和结案审查,而且有中期进度审查无法达到要求,或者不能产生效益的项目都有被消减资金乃至被砍的隐忧。但只要光明正大的进行竞争,努力研究和工作,研究者并没有额外的负担。
此刻,就有人羡慕的看向后排一个招风耳的瘦小青年。即使是在年轻的话,他的面貌看起来也有些太年轻了,几乎像是初上大学的学生似的。他把肩膀紧窄的缩了起来,明显有些不适应众人的围观。
黎涣祥已经彻底转作了技术官员,在苏城耳边轻声道:“李舟从小跳级念书,是我们去年招募的年轻人,年末的项目审核中荣获第一名,获得了独立开始项目的机会,这是他的第一个项目。”
“我看后面写着47项专利?他怎么做到的?”苏城在黎涣祥低声说话,其他人只能好奇的看着。
黎涣祥无奈的道:“这小子几乎不睡觉,而且,他做出来的第一个润滑油分就非常精彩,经过评议会的确定,我给他安排了两个助理。进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不是每个研究员都有独立进行项目的机会。在中国,一个研究员若是40岁就能主持独立的项目组,就堪称年轻有为了。运气好的话,又是一方学霸。国外的研究机构资金充沛,往往能够给30岁左右的优秀研究者提供独立的项目资金,但大多数人也要到35岁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当然,大多数的研究员,一辈子都不可能主持单独的项目了,尤其是那些花销巨大的项目工程,往往只有准学霸才有资格去做。这是同时考校能力和精力的工作,并不是每个研究员的追求。
即使是大华实验室,每年新开的独立项目也不超过10个,其他人要么继续自己以前的项目,要么就要给其他项目组做助理。两个乃至三个项目组合并的事儿,在国外也不稀罕。
苏城微微点头,接过“油液监测系统”系统的技术文档,仔细看了起来。
他对这方面的了解其实只是泛泛,但这个系统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它是一种主动的维修技术,通过检测设备润滑与磨损状态,开展润滑管理,减少设备维修的费用,同时保证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虽然仅仅是一种维修技术。但实际上,它涉及到的资金巨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报告,超过80%的设备失效和润滑有关。柴油机、滚动轴承、齿轮箱和液压系统是重灾区。它们的失效不光是买一个轴承或者一个齿轮箱更换的问题,还涉及到了设备大修和设备故障停机的频率。
像是大乙烯设备,一次大修需要停机最少36个小时,损失的利润肯定超过了千万,一年大修两次和三年大修两次的区别是巨大的。
日本的新日铁在1978年使用了油液监测技术,到1986年的时候,他们的设备失效率已经下降了65%,滚动轴承采购下降了50%,液压泵更换下降了80%……若以资金论,这套系统最少能给他们节省几千万美元。
全世界应用这项技术,每年能够节省几千亿元。
中国直到21世纪才开始了主动维修的尝试,这并非是油液监测系统有多难,而是国企对自己的管理水平没信心。另一方面,国家对一次性投入的热情比较高,对长期投入的热情极低,也让这套系统无用武之地。
但对准备上马石化基地的苏城来说,这套系统是再适合不过了。也怪不得李舟能得到两名助理和大量的资金。
“测试过吗?”苏城再次出声。
“测试过了,我们装在了卡萨利公司的甲醇设备上,已经成功运行了……”
“运行了126天。”李舟说到自己项目的时候,就不再怯场了。
“情况如何?”
“非常好,比卡萨利公司自己的简易系统的效果提高了三倍。和没有安装任何监测系统的旧甲醇设备相比,减少了75%到80%的设备故障,使用的润滑油的数量也减少了一半。”回答的仍是黎涣祥。李舟眼睛闪亮的听着。
一套10万吨的甲醇设备,一天更换两三万元的润滑油是很自然的事,其他设备也是如此。可以说,在里面的任何一点节省,都有双重价值。
苏城看了看项目报告,整套油液监测系统的开发费用才是200万元。放在5套大甲醇设备上,几个月就能把成本赚回来。还有什么生意比这个赚钱更快的……
李琳见苏城满意,拿起笔来,道:“这样的话,我们把油液监测系统放在院士评估的目录上?”
“嗯,找一个项目,把油液监测系统放进去。”千辛万苦请了院士来做评估,自然要展现最好的一面,藏起不那么好的一面。
李琳于是用笔将“油液监测系统”写在了苏城身后的白板上。同在白板上的,还有另外十多个条目。
李舟握紧了拳头。白板上的项目,对公关部来说代表着门面,对大华研究室的研究员们来说,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倾斜。
果然,苏城放下文件就道:“给油液监测项目组再增加两个人,从今年招聘的人里面挑。另外,如果确定效果出色的话,尝试再安装一台设备,组成完整的实验体系。”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三百零八章 狼来了
8月28日。第二位院士池伯山先生的队伍抵达海沧。苏城亲至厦*门机场迎接,准备用浩浩荡荡的车队将他们想接到漳州的甲醇基地,以显重视。
办公室主任杨明按照接待上一位院士的规格,准备了18辆车,就安心的跟去了。按他的想法,8辆车供自己人坐,对方能用10辆车就了不得了。上一位院士队伍总共才26人。
然而,到了机场,车刚停好,就见一个四十许的地勤职工挨着车问人。
杨明头挨着窗户,看那人着急的扬子,就问自己的助理:“这个人你认识不?”
“是老黄,他在机场塔楼做勤务,我们每个季度送小礼物的人里面,老黄是比较积极的。机场有什么新消息,谁要来,大部分时间都是他通知我们的。”
“我见过他吧,有点印象。”杨明做久了办公室的杂务,在大华系的地位相当于礼部侍郎。大华集团迎来送往的工作都是由他来做的,像是邀请院士们来做评估,从来到走再到海沧的工作和生活,全要杨明去协调。随着大华日渐扩大,他的精力也跟不上了,以至于需要助理来分担业务。
他身边的助理定睛看了一眼,道:“上次来过石化基地。”
“知道了,我去看看。”杨明推门下车,走过去笑道:“老黄,找谁呢?上次来石化基地也没来得及好好说话……”
“哎呀,杨主任。我就是来找你的。”老黄没想到人家记自己记的这么清楚,一路跑来的步伐也轻了,又想起正事,作色道:“大华的电话都打到塔楼了,说有急事,我想你们从西面过来,就来迎一下。没想到碰见了。我记得你有个大哥大呢,怎么不用呢?”
杨明苦笑道:“从海沧到厦门,一路上就没有个基站。大哥大根本不同。”
“唉,可惜了。”老黄别看才四十多岁,已经有些老态了。
杨明咳嗽一声。问:“你说打电话过来,有没有说什么事?”
“让你回电话,留了一个信息,说是池院士的人数超过了。大概这个意思。”
“超过了!”对杨明来说,把来人招待好就是他的工作尽责,要是没有招待好对方,以至于影响到了计划,那就万死不赎了。
他连忙到车里取出大哥大,果然还是没信号的样子,于是跳到车上。又喊又叫的问了一遍,才神色怪异的跳了下来。
“主任?”他的助理轻声喊了一句。
杨明这才回过神来,皱眉道:“池伯山院士的团有80多人。”
助理惊呼:“80多人,好家伙,那不是要坐一架飞机了?”
“公关部给他们协调了一架飞机。估计会晚点一个小时左右。这样的话,车就不够了。就算4个人坐一辆车,80多人也要25辆车才行。”杨明咬着牙。做办公室的工作,最烦的就是计划改变,但办公室里最多的就是计划改变。
“把咱们的人的车让出来,再把海沧那边的车都调过来。”
“从海沧到机场就要一个小时了。而且,那些都是什么破车,业务员坐还行,夹在奥迪车队里面就难看了。”1991年的中国,基本每个单位都有车了,但数量往往是不够的,车型也很难说。对一般的穷单位和小单位,桑塔纳已经算是好车了,有实权和有钱的单位就要奥迪100才行。
当然,这也要看不同的地区。如深圳那样的新区,好车就很少,而上海这样的老牌经济区块,破车就有些拿不出手了。善产穷京官的京城里面,两极分化又很严重,财政部处长的车比民政部司长的车好一点都不稀奇……
苏城特意嘱咐好好招待。杨明也知道院士评估的重要性,所以才一口气弄了十几辆的奥迪100。这些车可不全是大华集团的,其中有半数是相关业务单位的车,如银行和私人企业。
90年代初的中国正是穷讲究的年代,官方迎来送往的攀比和后世结婚差不多。明明没有车,或借或租也要弄一个车队出来。各家单位也都习惯了借车出去。曾经就有某官员笑言:我都一个月没见过那车了。
此时再借就来不及了,助理又问:“要不把咱们接送员工上下班的大轿车弄来,一次就能拉40多人。”
“不行,到时候谁坐小车谁坐大车,这不是得罪人吗?”杨明想了一阵,又拿起大哥大道:“把市府的电话给我。”
“找市里?”
“院士的级别不低了,不找他们找谁。”杨明看着电话号码,一个个的拨出去。
厦*门市府接到电话之后,果然非常积极,当时就召集了紧急会议,很快做出决定,将市政府和市委所有领导的车集中起来,派往机场,先供大华实业使用,然后上报市委。书记很快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作为计划单列市,它的市府和市委是严格区分开的。市府虽然有兼任副书记的副市长,但也有6名副市长是不兼任副书记的。同样的,市委那边也有4个副书记是不兼任副市长的,再加上互相兼任4名副市长和副书记,以及书记和市长两名正职,光是市级领导就有16人,小车班虽然无法做到人人都有好车,但人人有车已经是能够保证的了。
于是,再加上市直单位的几辆好车,机场立即多了十几辆车。
市委书记和市长干脆联袂而来。
飞机降落以后,池伯山院士一行,见到的就是40辆车和六十余人的欢迎团队,煞是壮观。
“池院士,您好,我是大华实验室的负责人黎涣祥。这位是我们的大华集团总裁办公室的杨明主任,还有李琳女士,是我们大华公关事业部的部长。苏董正在从深圳到厦门的飞机上,两地间只有一个航班,只能晚来了。”等见过了市委书记和市长之后,大华由研究室的黎涣祥对位迎接。
当然,真正做接待工作的是杨明。
池伯山仅点点头。他的身材瘦削,胳膊肘几乎只有一层皮裹着骨棒,失去控制的皮肤自然的垂下来,像是骷髅穿了人皮衣服,有点可怕。但黎涣祥知道,池伯山是中国有数的石化机械方向的专业人士,共和国早期的大型石化建设中,没少出现他的名字。
而且,池伯山还是院士中比较年轻的,只有66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还能再做20年的学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