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尽管如此,像是北*京什刹海这样的地块,也不是想买就能买的。所谓的有价无市正是如此,除非碰上了,或者人家上赶着给你送礼,否则拿着钱也只能干瞪眼。
小胖端起一杯速溶咖啡,忧郁的叹一口气,将满满的咖啡一饮而尽,然后站在遮阳伞下,吆喝道:“动作轻点,别摔地上了。”
在旁人看来,这样的监工自然是如老虎一般凶狠,鹰一般敏锐。
实际上,小胖只是瞎吼一句罢了。就苏城建的这房子,十样材料里有八样是研究室送来的,不用他管,那些研究员的研究就盯的紧紧的。这些东西,差不多全是要小心轻放的,怎么喊都合适。
就算是钢筋,动作轻点也是应该的吧。
小胖很自豪自己的发明创造,理所当然的缩在遮阳伞下歇着。好在苏城也没指望他能做一个合格的包工头,建筑方面自然有石油总公司下属的监理公司帮忙陈立正同志是一个好同志,送礼向来是送到手软,妥妥的饱和公关系人才,别说苏城现在还在阿拉木图帮他忙呢,就是相隔千里,他也要想尽办法把京城的琐事给苏城安排好。
有了副手帮忙。小胖的工作就只剩下核定新技术一项了。
对此,小胖做的倒是挺上心的,不管大华实验室的研究员拿来的是多奇怪的技术产品。他都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再决定用不用。
这也是他唯一的动力了,什刹海的土地是难找了,苏城这样的宅子,其实还是能复制的。别人也许弄不到大华实验室的各项新科技,小胖自认是师父唯一的弟子,再复制一套房子。总归不是太难。
因此,名以上是给苏城建房子,小胖也就当是给自己建房了。
大华实业的各项技术至少是国内领先的水平。一个不小心就有国际专利的存在,这里面的许多技术,估计多年都不会量产,但若是做一套宅子或者两套宅子。那还是没有问题的。
小胖最欣赏的就是智能玻璃。听说里面放了什么化合物,受到阳光的刺激以后,能自动调节光暗,从而调节房间里光线的强弱。这样的玻璃要是放在海边的大宅里,气派就不用说了,实用性也显了出来。
不过,智能玻璃的说道也很不少,小胖至今都没弄明白。这样的问题最不经思考。一思考就让人纠结。
落在工人们的眼里,这监工的表情就像是农忙时间心疼钱的老地主……
这时候。两个工程队的小包工头,推推搡搡的来到了小胖面前,被推在前面的,硬着头皮道:“那个……材料不够了。”
包工头签的合约,绝对是他这辈子见过最苛刻的,但给钱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把这个工程顺顺当当的做下来,在场的就没有一个轻松的。
小胖手里握着最后的审核权,要是得罪了他,包工头们就要面临返工、扣钱的窘境。前几天时间,就有被监理们审核出错的包工头,在返工的情况下还被扣了钱。
虽然赚的仍旧比在外面多的多,但大家面对黄平先生的时候,不自觉的会低点头。
小胖早就进入了工地状态,立刻警醒的问:“什么不够了?”
“那特殊的板材,电线、管道都不太够了,研究所的人从中午,就没送东西过来了。”包工头竭力说明:“我们催过好几次了,他们推说有事,也说不清什么时候能来,再不送来的话,进度落后,不能算我们的。”
进度落后就会扣钱,只要在这里做几天时间,大家就熟悉了严苛的程序。当然,做的快有奖励也是令人心情愉快的事,若不是如此,他们也不会着急材料不足的事。
小胖眉头一皱,资料也不看了,自言自语道:“不可能啊,那群家伙恨不得把压箱底的东西都掏出来,今个怎么转性了。你们俩个,真没送过来?”
“没有。”两个两个穿工装,剪小平头的壮硕包工头一起摇头,绝对是卖萌失败的典范。
小胖拍拍脑门,别过头去,说:“我去问问吧,你们继续做别的。”
这个时节,就算是大北*京城也没有堵车的,想找一个长时间迟到的理由也不容易。
小胖用自己的大哥大打了一通电话,那门房也说不清楚,只道大家都忙着呢。
他本想再找人询问,转念一想,干脆电话到大华实业总部,请总部办公室的人派员去查看。
总部值班的办公室副主任方通对小胖黄平也挺熟悉,收到消息,犹豫片刻就决定自己去看。
办公室的副主任,向来就是大干事,若是不能事必躬亲,总归是做不长的。
他稍拾掇了一下,穿上大衣就下了楼,然后坐电瓶车往大华实验室的方向开,没到地方,就见一群白大褂围着。
“莫非出事了!”方通顿时心中一紧。他不像是杨明那么老的资格,相反,他是办公室里是少数派,乃是90年在深圳被人事部挖角而来。这份资历不说苏城的老班底,就是新招聘的大学生都不如。越是如此,方通做事就越谨慎。
他没有报名,先是隔着老远下车,然后混进白大褂中间,问一个面向和蔼的女性,道:“这是怎么了?”
“碳纤维实验所的高温裂解炉到了,真是好东西啊。”
“高温裂解炉?”
“新崭崭的合金炉,从外国进口的,直接补给了碳纤维研究所……”女人一脸的羡慕,就好像别人买到了便宜货似的。
小胖才不管这些,摇头问:“你们就看了一天这个?”
“不是这一个,那些全是。”
小胖顺着他的指点,才赫然发现,背阴的空地上,竟然有不少木箱子的仪器放在那里。
从木箱外的外国字来看,价格怕是没有便宜的。
王赟和他的助手们,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不让人帮,自己就将东西搬上了楼。
小胖亲眼看着一个瘦瘦小小的学生,一把扛起半个人大小的木箱子,目瞪口呆的想:“这是要拼命啊。”
他却没有估量到研究员们的火热之心。对碳纤维研究所的研究员们来说,有了全套的仪器,不拼命才是非正常的。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日千里
..大华研究室由一组小型楼宇构成,它与总部相连的马路绿树成荫,被研究员们戏称为胡志明小道。
每天,小道上都有研究员兴冲冲的抱着文件资料,到总部那边申请项目和经费,然后再抱着文件资料,或者垂头丧气,或者兴高采烈的回来。
大华实验室的项目申请通过率大约在8%到12%之间浮动,在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院里,都不能算是低的了。而大华实验室,也是依靠着这些项目经费维持发展,因此,胡志明小道就是大华实验室的后勤通道,来来往往的研究员,都有顺利申请经费和申请失败的经历,通过这条小道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加快脚步。
可是今天,胡志明小道是完全拥堵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台硕大的高温裂解炉。
年轻的助理们负责搬箱子、仪器,年纪大些的研究员大都是围着高温裂解炉啧啧赞叹。
一个留着胡子的男人,忍不住敲敲合金外壁,说:“这不像是800合金吧。”
王赟急吼吼的打掉他的手,傲然道:“你还以为是水平管式炉啊,这是hk40的特种合金,里面加了gr的。”
“你个老小子,用我们实验室的离心机的时候怎么不这么独。苏董还没说把炉子给你们吧。”留胡子的男人不乐意了,围着高温裂解炉边绕圈边摸,醋味十足的道:“你们一个实验室才几个人,我看也不可能24小时工作吧,不如一家一天……”
“想都甭想,这就是说好给碳纤维研究所的东西。以后,碳纤维测试。高温裂解炉是要全天运转的,一个工时都不会空出来的。人不够我招就行了。离心机我也不用你们的了,研究所配了。”王赟一副用不上你了的模样,看的周围人牙痒痒。
三次采油研究所的姚泽凡却是瞪大了眼睛,问:“离心机也配了……没见到啊,什么型号的?”
他当年就是设备组的组长,如今接任三次采油研究所,对设备可是熟悉的很。离心机在各种研究室里面,差不多都是标配。从机械到化学再到生物,离心机的用途是越来越多,姚泽凡想要一台新的离心机有段日子了。三次采油所当年配的那台,在几年不间断的使用当中,不仅破旧了。而且也落后了。
王赟的性格本来有点木纳的,但在一群同样木纳的研究员中间,倒是显的正常许多。他呶呶嘴,装作浑不在意的样子,说道:“那边堆着呢,我们做的是沥青基的碳纤维,离心机也是关键设备。你别打主意了。”
姚泽凡一言不发,顺着王赟指的方向就去找。
木箱的外壳都标明了厂家和型号,具体的参数也有部分注明。当然,对精研设备的姚泽凡来说。只要有了型号,参数什么的都不用标了,他几乎是了然于胸的,就像是狂热的电脑宅对新出的硬件数据如数家珍一样。姚泽凡没少花时间捧着期刊和厂商们的说明资料流口水。
姚泽凡让出来的位置,迅速被人填补了起来。追着王赟刚才的话问:“那你哪个是非关键的设备?”
一圈书生气十足的研究员,如同读夜校的狼似的,眼睛或者眯着或者瞪着,精光四射。
研究室就是研究员的丛林,找不到设备的研究员就像是捕不到猎物的狼,不被饿死也会被拖的瘦弱。一个好的设备,能让复杂的研究简化许多,省时省力,还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
历史上,自豪的中国人发明了很多精彩绝伦的试验方法,就是为了绕过设备缺乏的窘境,尤其是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脚步的过程中,中国研究员的很大一部分经历,就耗费在如何重复对方的实验的问题上。
国外的实验方式不一定是秘密,但设备却是秘密。缺乏设备的中国研究员,为了验证或重现对方的实验结论,往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才能用落后的设备完成和大量的时间,完成对方的简单工作。这里面的许多方式方法都堪称经典,但是,由于作用单一,那些闪光的智慧,只能无奈的归于故纸堆,再没有利用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90年代,这种尾行战略甚至都难以奏效了。越来越精密的仪器和越来越高的实验要求,令许久没有更新实验设备的研究员无所适从……
如果能有一台先进的设备,对一个实验室来说,不啻于节省一年半载的时间,解放名优秀的研究人员。
这样的设备,大家怎么可能不去抢。
研究员也许可以暂时忽视金钱的回报,将目标放在建功立业,或者探索未知的角度上,但不管怎么说,研究员终究是有追求的。而在现代科学面前,设备都是追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载具。
大华实验室之所以能够汇聚大量的研究员,能够得到如王赟这样的强悍研究员,一半以上的原因,是大华实业的研究资金投入的够多,而这些资金中的大部分,是要体现在设备上的。
90年代的研究设备的价格还不算太夸张,几百万一台的装备,就足够国家级实验室使用了。大华实业每年数亿元的经费,能够支持几百个项目,几十个研究实体,平均到每个研究实体,也就是百万的规模。
尽管如此,这也是正在收缩状态下的中国研究集团不能比拟的。几百万的经费对大多数研究院来说,不光要维持项目运行,还要养活上百名无所事事的机构附属人员,许多以前的大单位,兴许发个工资就没钱了,更别说购买新设备了。
王赟以前也是四处寻找设备的一员,此时阔气了,心态仍旧是以前的心态,只是甩手说:“别说没用的,少了哪个不见,碳纤维研究所都玩不转。没有不关键的部件。”
说着话,姚泽凡已经把离心机翻了出来,瞅了两眼上面的符号,他就是一声嚎叫:怎么比我们的先进两代?
“你们实验室的设备老化了吧。”边上一人说。
“对啊,不能就不管我们了吧。”姚泽凡盯着地上的t160的编号,馋的双眼冒光:“我们三次采油所的离心机都是人家80年代初的产品了,其实也能用,还挺好用的,要不咱先换换?”
“想都别想。”王赟斩钉截铁的说着话。不顾地上的箱子落灰,招呼一个助理过来,就用蛮力抱起它,放在大推车上,嘱咐道:“中间不要停。直接送到实验室,实验室里要留人,谁来都不好使,除了我之外,不许把仪器转交任何人。”
“明白。”助理研究员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很少,也知道设备的重要。他用少年先锋队员似的警惕的眼神看着周围。
93年的大华实业,无论是研究素质,同事水平还是个人待遇,甚至是社会地位。都比穷飕飕的中科院等机构要强。大华实业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面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做人事档案,通常被他们选中的研究员,鲜有不能挖角的。这种情况下,大华几乎能顺利的招募每一个他们需要的毕业生。而激烈的内部竞争,差不多从他们进入大华以后就开始了。每个人,无论是大牛小牛还是普通牛,都要竭尽全力的参与竞争,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到下属分公司,或者关联企业去。
年轻人的眼中,往往闪烁着更多的竞争火花。
姚泽凡望着装载着离心机的木箱消失,叹声道:“我们的设备申请就没有通过,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赟笑笑,道:“不错了,我印象里,三次采油所的编制都不是大华实验室里的吧,苏董愿意提供设备,不错了。”
“怎么不是大华的,我的编制就转成大华的了,三次采油所里面,七成研究员是大华的编制。而且,三次采油所的全部专利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大华实业的,胜利油田只有免费的使用权,且不能转让,这和大华实验室的研究所有什么区别?”
王赟的想法单纯,道:“不管怎么算,总有三成不是的,胜利油田现在几乎不提供经费了吧,你们还有三成落在胜利油田那里,总是要有点区别的吧。”
王赟其实没怎么考虑这件事,随口就说了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姚泽凡登时就琢磨起来了:大华和胜利油田现在的关系好,不分彼此也没事,以后林总要升总经理了,但总有退的时候。苏董才多大年纪,怕是还有几十年好活……呸呸……万一有点芥蒂,还真不奇怪。
这么琢磨着,他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要不,真的结束合作关系,彻底转到大华这边来?
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
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精度和稳定性,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
王赟心里憋着一股劲:他要在苏董下次询问以前,就做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只要成本维持到目前的水平,以各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的质素,一定能成为大华实验室新一代的摇钱树吧,就像是资金充沛的海上石油研究所一样!
到了那时候,谁敢说新成立的碳纤维研究所名不副实!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王赟根本没有吝啬研究经费的意思。在设备齐全的情况下,火力全开,这边还在用1100度的高温对石油直馏渣油进行高温裂解,那边就开始将1000度的裂解沥青调制成纺丝用的沥青。再一边,简单两段热处理的联炭法又开始试验,溶剂抽提法的埃克森法则开始准备资料……
早在加入大华实业以前,王赟就开始研究碳纤维了。事实上,中国本身就是研究碳纤维很早的国家,50年代的时候,中国就有了专门有关碳纤维的项目组。那个时候是以追踪研究为主要目标,可惜的是,到了90年代,中国进行的仍然是追踪研究。
碳纤维的研究太贵了,而国家需要研究的东西又太多了,哪一样都少不了。只有大华实业这样的私人公司,才可以不用考虑门类齐全,一门心思的搞自己的深入研究。
王赟以前多是在纸面上研究碳纤维,实验多半是在脑袋里一遍又一边的做。加入大华实业以后,碳纤维的项目组也不是资金无限的,只能先做简单的同向异性的沥青基碳纤维。而他存在抽屉里的研究计划,已经不知修改了多少遍。
有了研究所级别的经费注入,王赟哪里忍得住,如今外部条件齐全了,内部又拧成了一股绳,以前的种种设想,一一在试验中得到验证,实验进度一日千里,进一步的刺激了他们。
大华总部的财务部门不得不连续提醒王赟:注意开支!要不是只有身在阿拉木图的苏城才有取消研究所的研究计划的权限,总部说不定就会卡住王赟,即使如此,超常规的学术委员会也立刻成立,开始考察王赟的研究。
苏城知道此事,但也保持着沉默。而在他明确表态以前,碳纤维研究所的确争分夺秒的想要拿出成绩来。
早一天研究出各向异性的碳纤维,都可能带来数以百万计的收益。对一个新的研究所来说,这就是**的业绩。对新晋研究员们来说,这也是他们进入“特殊贡献”名单的最好的投名状。




超级能源强国 第四百九十八章 无薪实习生
..“第4组,第27次实验。原料:乙烯裂解焦油。工序:常减压闪蒸、气提、短程蒸馏。控制点:反应温度和压力……”助理研究员就像影场记似的,将新一次试验的要素都念了出来。同时,他和其他研究员都忙忙碌碌的开始做准备。
“开始吧。”王赟没什么啰嗦的话,低头看看自己的本子,就盯着助理研究员们开始工作。
连日来的重复试验,虽然得到了许都令人振奋的数据,但是,不断的重复永远是最容易消磨兴致的东西。
仅仅是乙烯裂解焦油的实验,王赟就安排了两组,一项项的做下来,的确不轻松,好在碳纤维研究所的人员增加很快,才勉强坚持下来。
一个好的团队,除了主要的研究员以外,还必须有大量的默默无闻的研究员做奉献,他们要关注试验中的每一个细致的点,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和大部分的实验工作,以及必不可少的实验记录。
为了同时进行数组实验,王赟除了大华实验室招聘的研究员以外,还不得不从各大高校招来了一群无薪的实习助手,只给予他们几十元的补贴,凭着这样的法子,王赟才能在有限的经费里,弄到几百人的团队。
在碳纤维这样的大型试验里面,枯燥的重复占据了90%以上的时间,而这90%的枯燥重复,大部分是被助理研究员们所承担了,就像是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里所说的那样,爱迪生在短短的13个月里,试用了6000种材料,做了7000次的试验……稍作计算可以发现,13个月的时间。统共也不过是9360个小时罢了。
如果没有大量的助手,就算爱迪生阁下不吃不喝,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要做一次实验,更别说大量的实验记录和实验分析了。至于6000种材料这种最耗费时间的事,根本是没空去做了。
事实上,爱迪生不仅有助手,而且有当时世界数量第一的大量助手。
可以说,科学家的工作,某些时候就是体力劳动。也许是高端的体力劳动,但归根结底是用人堆出来的。
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如果国家真的需要某种技术的话,一个迅速成立的项目组,会首先选择一名水平上佳的主研究员,接着给他配上助手和设备以后。就可以开始用人堆了。
大量的助手,能够非常明显的影响到90%的实验进程。放在碳纤维研究所,这些不断加入进来的研究员,已经保证了同时4组实验所需。
王赟因此能够将大量的时间用在实验分析上,以决定下一个批次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选择。
就国内目前的超级计算机水平,材料十有**都是试出来的。
国外一些公司,甚至耐得住性子。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做试验,大华实业也耐得住性子,但却不愿放弃本身的优势。
以大华实验室目前在国内的声望,只要将招聘和实习挂钩起来。自然有各大高校的学生趋之若鹜。
这种方式并不会影响到大华实业的招聘计划,相反,经过实习的研究员,明显能够暴露出更多的优势和劣势。增加了大华人事部门的准确性。
王赟并不知道自己打开了一个小小的中国版魔盒,他的全副精力都放在碳纤维上了。
他的目光在常温闪蒸塔。减压闪蒸塔,气提塔,真空泵,短程蒸馏器等机器上巡视,看着乙烯裂解油经过预热以后,被泵打入常压闪蒸塔……
最终,到了短程蒸馏塔之前,王赟才做出了决定,道:“软化点调到260度到270度。”
“260度到270度。”做记录的研究员喊了一句,脸色有点怪异。
为了能够以尽量少的实验次数完成实验,各个测试都是确定好的,王赟突然改变,自然是有点奇怪的。
失去了沥青样子的可纺沥青,慢慢的出现在了出料口。
1...209210211212213...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