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超级能源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志鸟村
张超乐了,心想,碳纤维供不应求,哪里有渠道需要打开的。
苏城好像沉思的样子,依旧没回答。
严海斌正对着苏城,瞪着眼,粗着嗓子道:“别扯这些,行不行就一句话吧,爽利点。”
他话音刚落,苏城猛的抬起头,道:“好,那我也爽利些。不行!”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五百一十二章 小瞧吗
..“不行”两个字说的掷地有声,非常响亮,引的许多人都看了过来。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却得到一个没有任何婉转的拒绝,就是吕所长的脸色,也是黑锅底一般。
严海斌更不用说,两眼赤红,已经是要暴走的状态了。
他们想要的是爽利的同意,可不是爽利的“不行”。
良久。
严海斌忽的一笑,撸起的白衬衣也放下了,道:“苏董果然硬气。好汉子!敢和科工委对着干的哥们,我在部队里都没见到几个,没想到转业了,竟在商场上遇到您这样的人物,放在解放前,我非得斩个鸡头,和你结拜一番。”
他的话反着听,还真是不错的威胁,苏城也不客气,道:“这才见面多长时间啊,甭管解放不解放,那只鸡都该多活一阵子。”
严海斌又是一滞,转瞬大笑道:“你不给我面子没关系。我找有面子的人来,到时候,事情就不简单了。”
他说要找其他人来,自己的步子却没挪动。
吕所长清咳两声,道:“苏董,简单的事儿,何必弄的那么复杂。就像严总刚才说的那样,您告诉我们技术细节和关键参数,我们保证不抢占市场,而且,你们要进一步的开发,我们也能帮忙的。826所别的不说,几十个高工是能拿的出来的。”
苏城嗤之以鼻:“你还保证不抢占市场,你有那么大的信誉吗?”
这话说的算狠了,吕所长唾面自干,笑笑道:“我也是做研究的,我知道您有点不高兴,但这个事情。也不是我的决定,是上面的想法,我就是个执行人,您要是觉得吃亏,就把要求提出来,能办的,我们尽量办。”
“每生产一吨碳纤维,给大华实业12万的专利授权费。如果要技术转让,根据需要。10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吧。”苏城狮子大开口,也就堵住了最后一条路。
军队研究所在国内研究所当中是属于比较好的,但也就是饿不着不挨冻罢了。至于现款,别说是1000万美元了,就是100万人民币。826所也不一定能拿的出来。
吕所长张了张嘴,最后叹了一声,道:“苏董,我们826所是真的需要这个技术,我们所那么多人,能做起来的项目连十分之一都不到,所里的家属工。也都发了好几个月的半薪了。再这么下去,826所真的是要完蛋了。您只要手指缝里漏一点,让我们成功转型,826所全体上下。感激不尽。”
张超是留学生的做派,听着吕所长说话,忍不住讽刺道:“价值3000万美元的技术,谁不需要?就算你们所有1000人吗?每人3万美元的花销。甭管是谁,也该感激不尽了。呵呵。真是好大的胃口,你值3万美元吗?”
吕所长没想到账还能这样算。他每月的薪水加补贴,也就是四百元上下,虽然比所内的年轻人多一倍,可要凑够3万美元,真得存到退休了。
话已至此,严海斌率先走了。
吕所长跟在后面,离开的远了些,问:“就这样?”
严海斌停了一下,表情严肃不似先前,缓缓道:“再说就真的要撕破脸了。”
“那怎么办?”
“明天请汤处长来主持。”
吕所长恍然,点头说:“也是,这么大的项目,咱们一个所也吃不下,请汤处出面最合适。”
虽然从级别上来说,他比科工委的处长还要高些,但权力是不同的。
严海斌回想苏城的表情,虽然觉得没那么乐观,也不是很放在心上。碳纤维研究所只是大华实业下属的大华实验室下属的一个研究所而已,在他看来,和826所也是对等的,苏城大约也不会太深入的介入,否则,即使汤处长被赶回去了,上面说不定还会派来对等的人员。
这么想,严海斌就略微放些了一些。
他的放心,自然是大华实业的忧心。
张超就很不自在的转着圈,脑海中过滤着一串名单,想着问谁能了解情况。挽着他的陈子璐也皱着眉。
大华实业在石油系统内的影响力是不用说了,可要说军队的关系,那就太不牢靠了。
一会儿,收到消息的李琳也过来了,小声问苏城:“能不能请周老出面。不行的话,丁司长也能帮上忙。”
苏城的表情却没什么担忧的,风轻云淡的道:“这么小的事,没必要惊动周老。”
张超等人也没有接着再劝。
晚宴继续进行,洋人们各怀鬼胎的交流着价格和条件,中国人则小声的讨论着刚才的事。
第二天清晨,众人参观了大华实业的碳纤维工厂。
说是工厂,也只有一条半自动化的生产线。这是目前碳纤维工业的标准配置,纯自动化的生产线虽有,但效率的提高也并不明显。
试产期,只月产10吨的大华碳纤维研究所的生产线,已是吕所长见所未见的先进了。
这个时候,他才像是一名真正的研究人员那样,将精神和思维都集中在了技术方面,竖着耳朵听王赟的简单介绍,其他什么都顾不上了。
严海斌只好自己招呼汤处长。
汤处长要比他年轻10岁以上,名牌大学毕业又加入了中央部委,使得汤处长的步伐比转业军人严海斌卖的又快又好。
他也懂一些技术,却是将目光放在了机器上,不知道在想什么。
严海斌趁机道:“只要大华实业转让技术,我们再把剩下的技改资金用来购买设备,准能成功转型,到时候,826所就是科工委下属的头一份了。”
汤处长颇有些意动,道:“你有几成把握?”
“7成。”严海斌把话说的很满,他其实不懂技术,可此时哪能露怯。
汤处长缓缓点头,道:“那你去找苏城,我探探他的口风。”
和研究所出来的人不一样,身在科工委的汤处长前途无量,却是不会合身扑下去,把全部的家当都压上去。
严海斌立刻去了,陷在一堆人中的苏城却不过来,笑笑道:“其实,你们就算是得了技术,也做不出廉价短纤维。”
严海斌不信,傲然道:“你别小看我们,826所别的不多,懂技术的人多的是。”
苏城不和他争辩,笑笑道:“我没小瞧你们的技术人员。不过,我建议你仔细查查这些机器上的铭牌,再想想,826所能从哪里弄到钱买机器。”
……
……
ps:太晚了,2k先。
……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五百一十三章 金母鸡
..苏城的笑容稍微有点奇怪,颇有些看好戏的样子。
严海斌心里咯噔一下,弯腰就去看旁边机器的铭牌。
这是一台固化烘箱,像是放大的保险箱,和一间小房间似的,全部用合金制作,占地10平米以上,高度超过2米,旁边还有一个冰箱大小的独立控制台,控制台的上半部分全是机械按钮,并且镶嵌着四小一大的五个仪表,一看就很有范儿。
别的不说,这么大的一台机器,就算是卖废铁都要卖不少钱的。
不过,826所的家底也不薄,当年从老毛子那里买来的大家伙,一个比一个费料,国产仿制的设备也没有精细的,都以经久耐用著称,这样的大机器,严海斌记得的就有七八台。
定了定神,严海斌绕着固化烘箱找铭牌。须臾,在右后方找到了一块巴掌大的铭牌,上面全是外国字,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
进口货!
还得是欧洲的进口货。
虽然不懂外语,见多识广的严海斌,还是能分清日俄英韩四种文字的区别的。
同样,他也知道各种进口货里面,欧洲货的价格向来是数一数二的。
严海斌的心脏剧烈的跳动起来,乔装镇定的站起来,笑道:“我当是怎么回事,外国的东西确实好,一代又比一代强,不过,咱所里的旧货也不差。”
826所也只有旧货了,七八十年代的苏联和东欧机械,就是他们所的主力军,80年代的美国货可以算是高档珍品了,即使是采购的国内装备。少说也有四年工龄了。
苏城面上看不出表情来,只是一个娴熟的微笑,说:“严总多看看,王赟做的这套工艺流程里面,用了不少的新技术和新思路。也采购了不少的新机器。我当时签字签的手软,826所要是能土法上马,倒是真能降低碳纤维的成本。”
这么多外国公司的代表云集大华实验室,就是因为大华的碳纤维够廉价,所以说,降低成本。。这本身就是碳纤维的极重要的研究方向。如果826所有这样的技术,他们又何至于到大华来摘桃子,挖了桃树还差不多。
严海斌听出来了,装没听见,点了点头,就故作昂然的模样去找吕所长了。他大话都说出来了。非得弄清楚,以826所目前的机器设备,再加技改资金,能不能生产碳纤维。
从几个白皮彩毛的老外身边挤过,严海斌一把抓住吕所长瘦干干的胳膊,就把他从人群里给拖了出来。
因为拖的急了,吕所长的发型都乱了。不满的道:“我正听人家说生产流程呢。”
“等会再说,你看看这些机器,哪些是咱们有的,哪些是要采买的,得花多少钱。”
严海斌粗着嗓子,声量不高,却让吕所长一个激灵皱起了眉。
察言观色也算是军队小头目的绝技了,什么时候高喊“保护完成任务”,什么时候低眉顺眼的卖萌耍憨,没有几年的功夫练不出来。严海斌这个转业干部自然是毕业出师了的。一看吕所长的样子,就知道问题来了,直接问:“差多少钱?”
“我说不上。”吕所长露出点不好意思。
“说不上是多少?”严海斌平心静气的问。
“有几样机器我也没怎么接触过,咱国内也不产。”吕所长接着解释道:“我了解的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和大华用的不太一样。”
这是严海斌第二次听“生产工艺”这个词了。想想苏城的话,他倒觉得吕所长说的是实话,于是把苏城的话重复了一遍,道:“我估摸着,缺的设备肯定是不老少,用钱买不实在,你说说,哪个所哪个厂有这些东西,能借来不?”
他挂着总经理的头衔,做的是军代表的工作。
吕所长苦笑:“借,找谁借?”
研究所缺粮不是昨天今天的事了,别说购入机器,各家连设备维护都难以支持了,怎么会把自己舍不得的设备借给别的研究所用。。
严海斌没办法了,回头看了眼,小声道:“不行就让汤处长出面,大不了,咱们赚了钱以后,把淘汰的旧机器送两台出去。你先看一下机器的铭牌,弄清楚情况。”
“好。”吕所长紧张的跑来跑去,一会踮脚看上面的铭牌,一会儿撅着屁股看下面的铭牌,活像个猴子似的。好在外国人都被王赟的讲解吸引了,也没人关心某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
汤处长等不住了,慢慢走过来,问:“什么情况?”
技改资金和转型的名额编制等等政策性的东西,都掌握在汤处长手里呢。不过,帮助826所转型,也是汤处长的工作。
严海斌前面保证的“七成把握”余音未散,他只当没发生过,说道:“我们想把大华用的设备记录一下,回去做个比较。看情况,我们所的设备还是比较落后的。”
“有多大差距?”
蹭了一身油污的吕所长此时回来了,痛声道:“差距很大,大华进口了很多的外国机器,我看有德国的,有法国的,还有美国英国的。许多设备的参数,都比我们的高了一大截,不换装,这个碳纤维怕是做不成。”
“技改资金不够?”
“怕是要多申请一些。”
“要多少?”
严海斌瞅瞅吕所长,后者一咬牙,道:“最少得1000万……美元。”
汤处长听了前半截还觉得轻松,“美元”两字一加,脸色就变了:“1000万!还是美元?你当我是银行?老严,你不是告诉我说,有七成把握吗?”
严海斌心想:我当时要是不说个七成把握,你人都不来吧。
面子上,他不能这么说。只能装憨厚:“这是我们的错,主要是所里的设备太旧了。这种高科技的东西,落后几年就赶不上了。”
“美元是别想了,1000万人民币都不行。技改资金的上限是300万,不行就算了。”汤处长说的很武断。
93年的军费开销仅400多亿。没有军队经商的补贴,根本支持不下去。研究所的困窘只是冰山一角罢了。如果不是826所相对重要,不改不行,汤处长都不会出现。
所以,吕所长说出1000万美元,汤处长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严海斌心下一紧。826所的转型,全靠科工委的支持,汤处长要是不帮忙了,此事八成要黄。
吕所长也是压力山大,逼得自己语气放的轻松些,道:“苏城这个人。其实是有些意思的。”
“嗯?”
“我看过大华实业的历史,这个苏城在投资方面,堪比天才。他做的项目,鲜少有不赚钱的,就是目前耗资较多的液化天然气船的项目,眼看着也要完成了,说归说。还真是厉害。”吕所长摇头晃脑的赞叹着,好像真的很是佩服。
汤处长身在国防科工委,对投资什么的确实很有兴趣,一边回想,一边点头道:“还真是如此。”
“此人惯捡金母鸡,不佩服不行。”吕所长说着话锋一转,道:“大华实业在碳纤维上的投资,绝对超过了3000万美元。”
“哦?”
“你看看这些外国佬,我敢说,用不了两三年的时间。他就能把3000万赚回来。”吕所长是置之死地于后生了,才查看了一会儿铭牌,他拿不出准确的数字,只能大致的估计一下。但不这样,就无法说服汤处长。没有科工委的支持,他连技术转让都拿不到。
汤处长缓缓点头,然后道:“就算这样,1000万也太多了。而且,咱们也没有美元。”
“1000万美元,说不定一年就回本了。”吕所长说的信誓旦旦,却连自己都不相信。研究从来都是亏本的,想法设法的找投资是研究主持的天性,不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汤处长不知在想什么。
严海斌咬咬牙,道:“1000万美元不够也没关系,咱们先把技术得到,说不定还能找别人合作,省下些设备。”
这是他和吕所长商量过的事,是作为候补方案的。
汤处长果然有了兴趣,问:“找谁合作?”
“别的研究所,或者别的企业都行。”
“859所?”这是汤处长需要改制的另一个研究所。
严海斌再看吕所长。
吕所长吃了苍蝇似的,勉强说:“也行。”
他们和859所的关系明显不怎么样。
汤处长的眉头有点舒展开了,考虑片刻,道:“外汇不能多了,技改资金可以提高一点,根据合作的研究所的数量吧,两家或者三家。”
这样肯定还是不够的,但他放了一个口子,严海斌就很满意了,他心里还琢磨着,如果能将大华实业的设备借一点过来,那就解决问题了。
几个人正想着,一名大华的员工走了过来,问道:“哪位是严海斌先生?”
“我就是。”严海斌打量着对方。
大华的员工递给他一个本子,道:“苏董让我交给你的,根据铭牌,能查到里面的设备的价格。”
严海斌一听,就想把手上的本子扔出去。
汤处长不客气的从他手上将本子拿了过去,随手翻开。
只见一台设备的彩页下面,有红色的手写数字和符号:$4,500,000。
吕所长自然而然的读了出来:450万!
旋即,文质彬彬的吕所长就跳了起来:“不可能。”
汤处长冷然道:“什么不可能?450万美元不可能,还是做出碳纤维不可能?”




超级能源强国 第五百一十三章 活棋
..“老吕,你仔细看看。”严海斌瞅着汤处长的脸色,暗叫不好。
申请预算的时候说少一点,等项目批下来再追加,这种手段在国内各种项目里早就不新鲜了,汤处长也是见怪不怪。
但是,所谓的算少一点,通常砍一半就很厉害了,一台机器450万美元,那就不是追加投资的问题了。
这根本就是一个大坑!
跳下去爬都爬不上来。
汤处长自诩身子骨不算弱了,还是三分心虚七分庆幸的盯着出门的甬道。
这本彩印的设备价格表,就是一个下马威吧。
450万美元对科工委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对他这个基建处的处长来说,也称不上天价。
但是,这坑爹的是一台设备的价格啊!
吕所长也觉得情况不妙了,小心翼翼的将彩印的本子拿过来,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会,说:“他们的价格肯定是虚标了。”
“哦?虚标了多少?”汤处长已经回过味来了,语气不善。
吕所长吭吭哧哧的琢磨了半天,道:“这个是薄膜缠绕机,也叫裹包机,咱们国内好几个重工企业,都生产这个东西。看上面的规格,我估计几百万人民币顶天了,说不定连450万人民币都用不上。。”
“一台机器450万人民币,也不便宜了。”汤处长似笑非笑的。
吕所长傻笑:“那可不,科研是比较费钱的,不过,咱们所里的裹包机,拾掇拾掇还是能用的,这钱不就省下来了。”
“呵呵。”
耳边的笑声。突然变的极为刺耳。
吕所长忽的转头过来,眼珠子像是要刀子似的,剜向旁边的大华员工。
后者笑容不减,伸出手来,道:“不好意思,我没忍住。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大华实业,大华实验室下属的碳纤维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员柴潮生。”
这是很正式的介绍了。汤处长和他轻轻的握了一下手,转瞬松开。
严海斌和吕所长根本就没有要握手的意思。
柴潮生很无所谓的笑了笑。然后指指彩印的本子,道:“碳纤维的产业化项目,我也是参与了的。你说的裹包机是8500之类的吧,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面对微米级的丝束。薄膜缠绕机最差也要你们看到的cy20才行。”
“说的比唱的好听,不知道的还以为你是卖设备的。”严海斌站了起来,说道:“要是不用好设备,就不能搞工业,咱们国家至今还是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小米加步枪,不见得斗不过你的大炮飞机。”
严海斌振振有词。声音也高亢起来。
柴潮生温润的一笑:“没有好设备也能搞工业,这一点我同意。但是,要想用便宜的设备,就得弯得下腰。沉得住气,大华的廉价碳纤维的工艺流程里面,能够承担微米级任务的薄膜缠绕机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要替换cy20,那就要对整个碳纤维的工艺流程进行修改。”
顿了一下。柴潮生有点矜持的道:“……贵所若是能够修改整套的工艺流程,那又何必要大华实业转让呢?”
吕所长愕然无语。他很想反驳,说自己的研究所在这方面的水平更高。但他终究是底气不足。
826所是个材料所,可材料的种类又何止千万种。同样是做材料的,美国杜邦公司和826所就处在两个世界里,大华实业也比826所富裕的多。彩印的本子,就像是一座山似的,压在吕所长的心上,令其吐口浊气都不能。
汤处长看的明明白白,轻声道:“那要做大华这样的碳纤维,设备投入得多少?”
“我们的碳纤维所就是最低配置了,4000万美元是少不了的,算上实验室的设备,得6000万美元吧。”柴潮生就像是个老师似的,说话都不急不缓。
汤处长却是一句话都不想说了。大华实业分明是用金山银山堆起来的碳纤维生产线,别说科工委的技改资金够不够,光是这份魄力,就让人坐立不安。
吕所长也觉得坐立不安,脑筋死命的转着,片刻后,突然灵光一现,道:“6000万美元的设备,你们多久收回成本?。”
柴潮生依旧是微笑:“我们已经收回成本了。”
“怎么会。”吕所长一脸的不相信。
“专利授权费。”柴潮生简单的吐出五个字。
吕所长想到苏城前面的狮子大开口,总算明白了一些。
6000万美元的设备,科工委绝对是不会出资的。专利授权费的收取,也没有他们的份。对826所而言,最后一条路,都被堵死了。
最能胡搅蛮缠的严海斌都说不出话来,汤处长自然是满心的失望,丢下其他人,扬长而出。
“现在呢?”吕所长看看严海斌,也慢慢的出了大华实验室的小工厂,两个人都不想再看到柴潮生的笑脸了。
严海斌摸着下巴,严肃了,道:“这么好的机会,不能放过的。实在不行,我们就申请借用大华的机器。”
“借用大华的?人家给借吗?”
“凭什么不给借。大不了,他们白天用,咱们晚上用,再给点维修费……维修费也挺贵的,给点润滑油的钱就算了。他们这样的企业,光想着赚钱,不能给国家一点帮助。826所的转型,是有利于全军的大事,他们理解要支持,不理解也要支持!”严海斌说到这些的时候,分外的熟练。
吕所长有点难以决断。将心比心,要是别的单位找自己借设备,非得一个耳光打出去才行。
1...217218219220221...2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