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南明日不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白面黑厮

    不过李万却哼了几声,道:“高小子你武艺不凡,你敢说能在百人之中取上将首级吗那都是话本小说里的戏言,吓唬人的。”

    他们俩嘀咕声音虽小,但是前面的马走日是何等听力。

    马走日停了下来,看着两个年轻人,自语道:“二位,混在茅麓山中,未免井底看天了,太子账下能人异士无数,说别的下官是没什么,但武艺一事,还是有自信的。”

    说着马走日居然走到街道旁边的大宅门外,盯上了一尊石狮子。这石狮子虽然不是最高大那种,但也足有一米多高。这马走日二话不说,一手扶着石狮子的脖子,一手托着石狮子的腿,只听她用气发力,“呔”的一下居然将这重达两千斤的石狮子给举了起来。

    &




156 潜力军官
    李来亨是在外面等了一段时间才进了正厅觐见白明修。

    那会儿正好一众官员们尽皆朝太子殿下鞠躬,而太子殿下居然也微微鞠躬,只不过鞠躬地角度比官员们低了许多。

    这就有点超出李来亨的认知了,他大明太子朱慈煊是监国,是实际上的最高当权者,未来还会成为皇帝,可是他居然还会向一群现在不过都是些小官的公务员回礼,这确实是匪夷所思了。

    李来亨在马走日的指引下,进到正厅,还是非常讲究地准备下拜。不过白明修却随便摆了摆手,说道:“不用跪,鞠躬吧。”

    马走日在旁解释道:“殿下革故鼎新,朝野推行简化新礼,使士人不多繁文缛节而显恭敬,百姓多知礼节而彰教化。非宗庙天地亲恩,见君而不大礼,以简礼鞠躬、作揖代替。”

    李来亨其实本来也就是灾荒乡民出身,没怎么读过书,对于礼节更不可能像是东林士子们一样清楚,不过人家叫他不跪,他也省得麻烦,学着之前那些公务员的模样,对着白明修深鞠躬。

    他身后的两个年轻人也是有样学样,特别别扭地鞠了躬。

    白明修微微颔首,算是回礼。

    这个厅里除了上首的两个主位,下面为了接待刚才的一众公务员摆了好几排座位,白明修示意李来亨等人就坐,自己也坐在了主位上,而马走日则来到他的身边侍立。

    李来亨发觉这个太子跟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形象是一种特别坦然的样子。你能感觉到他身上那种权威者的气质,隐而不发。但同时,他似乎完全没有架子,整个人的感觉让人特别随和。

    不过李来亨不会被这表象所欺骗,面前的这货,从缅甸一路杀到四川,加起来砍了三万多鞑子的人头了。毫无疑问地,照这位太子爷这么个杀法,人口不过几十万的建奴,恐怕真的能给他杀到灭族。

    李来亨落座之后首先就对白明修道:“殿下,微臣降了。”

    这个倒是令人意外了,就连刚才一路带他过来的马走日的表情也十分奇怪。

    白明修目光如水,望着李来亨,说道:“哪里的话,临国公受的是我大明的爵位,举的是我大明的日月旗,又何来降了一说”

    这就算是给李来亨台阶下了,李来亨倒也识趣,他其实在过来的路上,就已经考虑透彻了。这位大明太子是非凡之人,从绝境带领大明打下西南半壁江山,如今势头此消彼长,李来亨相信南明内部若无之前内讧不止的争斗局面,这太子殿下总揽全局,那么北伐满清复国,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而更让李来亨能够接受的是,这位太子对待人民的态度。他肯上街同老百姓对话,亲力亲为操持安置流民和恢复生产之事。说起来李来亨当年如果不是因为饥荒为了活命,也不会踏上造反这条路。能让老百姓吃饱饭,在他看来比什么都重要。

    当年的崇祯皇帝做不到,闯王也做不到,而鞑子则是另外一码事,李来亨分得格外清楚。

    “殿下,臣手下有三万部众,愿奉调来成都,接受大明复**改编。只求殿下能善待臣的这些老兄弟们,不要为难大家。”

    白明修点头,道:“自然,做大明的子民,我怎么可能为难他们。如今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人烟稀少,良田抛荒。我希望临国公的部众能够解甲归田,也加入合作社。待遇上我会比普通民众提高一些的,并发放一笔安家费。如仍有兴趣从军,则可进入大明复**的陆军训练基地,不



157 废宗室
    夔东十三家中李来亨旗帜鲜明地选择奉调,率领手下三万人马及家眷从巴东来到成都。他就像是一座并不结实的堤坝上的最大一道裂缝,裂开之后,整个堤坝就开始垮掉了。

    很快,袁宗第部下的挂印总兵邓秉志、杨洵、赵云,刘体纯部下总兵锁彦龙、吴之奇、王加玉、李之翠、刘应昌、胡君贵、田守一、王之礼等先后向大明复**投降,他们带着人马和财货,奔赴成都。虽说谋不到什么封赏,但至少不会有性命危险。

    这段时间之内奉调的夔东十三家人马,多的有总兵带着上千名兵丁和男女老幼,少的甚至三五个人就逃过来了。袁宗第见大势已去,便率部来到成都,向白明修负荆请罪,表示奉调。而郝摇旗、刘体纯两人,很快发现自己手下居然快没人了,在深山中也坚持不下去,干脆带着全家逃走,不知所踪。

    总之在未调动大军进行真正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夔东十三家最终在白明修面前自动瓦解了。李定国旋即命手下将领吴三省率领第二师某部进占夔州府,并部队进入了鄂西地区,揽三峡而望湖广,实现了在战略上东西南三面威胁满清控制区的有利局面。

    而李定国更是率领第一师主力,协同白明修最倚仗的骑二师主力,跨入汉中平原,攻占汉中府,彻底将巴蜀的北大门关闭。西南战役至此全面结束,这场战役是白明修主事以来进行的最大规模、地域跨度最大的战役,如果计算上夔东十三家的农民军,实际上明军的规模跟清军的规模是差不多的。不过结果却是清军全军覆没,而明军的损失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西南战役结果一出,轰动天下。十六万清军灰飞烟灭,明军成功实现云贵川两广五省连成一片,彻底控制西南地区,望两湖、江南,一时之间各地人心浮动,风云变幻。

    明军的骄人战果毫无疑问鼓舞了一大批仍旧还在坚持的反清力量,甚至还激发了一批人揭竿而起,一时之间华夏大地,奉太子监国旗号的义军居然出现了上百支,这让清廷大乱,焦头烂额地抽调军力灭火。

    而白明修这个时候也已经踏上了返回广州的路,与他一同回返的,还有各支大军,以不同路线机动前往广州,改隶大明复**华南军区。至于白明修最近征募出来的十二师、十三师则是直接从广州“出生”的。

    他军中还带着从夔东十三家那边回来的太监监军潘应龙、右佥都御史洪育鳌,以及东安王朱盛蒗。前两位都算是督师,夔东十三家已然不复存在,自然就回返了。毕竟驻守夔东多年有功,进行培训之后再上岗任职,是应有之意。

    潘应龙年事已高,听闻太子居然不再设内务府,也不用阉人了,心中五味杂陈。不过得知太子愿用他一介废人充任正官,潘应龙也是感激涕零,但最后还是辞而不受,希望告老。洪育鳌则还是颇为振奋,他是当年以诸生身份迎接唐王而当上的官,能回到朝廷,显然是大好事。只是他还没意识到自己即将进入的“国子监”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太子历来不直接启用官员任职,必要打发去干校培训一段时间,虽然众人都不能理解,但既然这是太子的规矩,无有例外,也只能接受了。

    倒是对于那位东安郡王,白明修倒是情绪多样一些。

    &nb



158 郭之奇
    白明修领军回到广西之时,他的大军已经基本上攻占了包括桂林在内的广西全境。在桂林,明军解救了被清军关押的一部分南明官员和将领,其中就包括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郭之奇。

    郭之奇乃是潮汕人,是崇祯元年的进士。曾经郑芝龙为儿子郑成功求郭之奇做他的老师,耿直的郭之奇不阿谀权贵,直接拒绝。南明时期尽心奔走,多次遭遇劫难。甚至最后还避入安南,或藏匿山谷,或荒山结庐,雨宿风餐,几历粮食不继、风涛瘴氛与虎狼之险。

    最终因为仗义执言,开罪了安南土官韦永福,被安南方面送交给了满清当局,关押在桂林。期间其门生故旧多上门劝降,但都遭到了郭之奇的拒绝。历史上郭之奇慷慨就义,至乾隆时,弘历将郭之奇比作文天祥、陆秀夫,堪称一代完人。说起来,鞑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于李国英一类投诚他们,甚至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贰臣,反而编了一本《贰臣传》,对于郭之奇这样殉国的节臣,却颁定胜朝殉节录,予以褒奖。也算是一桩错乱事了。

    因为白明修大军入广西,本来都已经收到清廷颁布地处决南明人士的命令,桂林方面愣是按住不执行,到看大势已去之后,桂林方面直接投降南明,还好好地将郭之奇等人请出来,将之送还。

    白明修幼时读史书,知郭之奇英勇就义的时候,慷慨从容,面不改色;总兵杨祥,蜀人,不识字,以忠义自许,临难,神色不变,望西叩首谢恩,危坐就刑,观者无不流涕。

    在之前,白明修便嘉奖了躲入深山誓不降清的连城璧,论地位和影响力,郭之奇更大,所以白明修势必是要接见一下,宽慰一番。

    果然,满头白发的郭之奇在面见白明修的时候,跪地顿首,泪满长襟。

    “……苍天有眼,老臣能生见殿下,能见我大明东山再起,光复河山,老臣终死而无憾了!”

    白明修将老人家扶起来,说道:“阁部的宏愿未免太小,今时今日慈煊不过复五省,灭清军二十余万,阁部且荣养两年,慈煊请你到紫禁城吃茶。待过二十年,且看大明,当是四海升平,百姓殷实,四方夷国畏服,威德于世。故而,阁部还是再活个三四十年瞧着吧,毕竟你如此呕心沥血才保下的国家,总得见着再强大起来。”

    郭之奇不住点头,当年他也是见过太子的。那个时候的太子不过是一稚童,而如今的太子虽仍是少年,但气度如渊海,令人心折,更领军征战,英雄拜服,朝野皆称太子乃帝星转世,为光复之雄主,看起来没有假了。

    白明修旋即敕封郭之奇为庄国公,加太师,可以说从爵位恩衔上来看,是极受恩宠了。不过白明修也没有提令这位老人家入阁的事情,白明修一码归一码开始非常清楚的,郭之奇的气节是绝对值得嘉奖的,但是究竟能不能做事,还得看。最起码从白明修了解的内容来看,这位进士出身的文官,还是比较传统陈腐的老文人,白明修把他放在什么位置上都不合适。毕竟现在白明修做的都是大刀阔斧的改革。

    不过郭之奇本人现在也没有想着立即复出,他



159 小伐交趾
    白明修想要征伐安南,让即便受了安南之辱的郭之奇都非常反对。郭之奇也认为安南持礼不恭,背主篡逆,但是大明现在的头号敌人还是满清无疑,白明修现在便又分化一个次要敌人在自己的背后,实在不是幸事。

    结果白明修却乐得道:“得向阁部保证才是,对安南还是以威压为主,并不需要劳动大军。我意遣偏师一千,战舰数艘,使节数名,至交州(河内,白明修以交趾布政司的叫法),训斥黎朝,以正我大明天朝正朔。”

    郭之奇这么一听,倒是频频点头:“殿下之意大善,安南狼子野心已久,之前更服膺于鞑清,此番申饬,乃应有之意。”

    郭之奇倒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背叛宗主国的藩属,应该这么威吓一下。毕竟现在满清都不跟安南接壤了,安南也应该害怕了。占据道德制高点,以并不多的兵力吓唬一下,顺便索要一些赔偿,郭之奇认为是可行的。

    他哪里知道白明修是一块钱能当一百万花、一千人能当一百万大军用的主儿,现在安南那边都乱的不成,郑阮纷争多年,互相都奈何不了对方。郑氏开始把目光放到了北方的莫朝高平政权余孽,而阮氏则也目光南向,盯上了占城国。这两股势力都是打了壮大自身,然后再回过头来灭掉大敌的主意。

    白明修却是爽利,准备直接派一个团的兵力过去,看看能打成什么样就打成什么样。他在国外就不可能要求军队不扰民,他就想派军过去,先消灭郑主的所有人马,然后如果招抚顺利,便继续治理广阔的红河平原地区;若是还有民间反抗,那白明修也不含糊,就拉一批投靠的势力,以夷制夷,并且对反抗的势力进行坚壁清野式的的打击,断绝其任何来源。

    对后黎朝(郑主势力范围),白明修很轻松地就列出了四条大罪:第一,背弃宗主国、投靠满清;第二,屡屡犯边,觊觎华夏之土;第三,勾结西洋人(荷兰);第四,屈待义士,将大明文员阁大学士郭之奇等人出卖给了满清。

    白明修一高兴,直接又花了点金手指币,兑换出了一个团的雇佣兵,甚至连船都买了新的,准备直接派往安南作战。

    太子殿下的这一决定,并未让部下们反对,实际上当充分认清现阶段大明复**的实力后,人们已经认为白明修领导的新大明已经很有实力再来跟满清逐鹿天下了。明军的总兵力已经有十七万人,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居然能够增长如此迅速,这也是让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即便在满清看来,维持一支接近二十万人的部队,明军根本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这需要耗费大量的钱粮,有完整的后勤保障系统,更不要说明军实现了全火器化,对于火药、装备等一系列的战争物资需求重大。

    就以穆里玛和洪承畴在湖南整兵为例,在这两位朝廷大员还没到湖南的时候,白明修就已经出兵进入广西,与李定国会师展开西南战役。等白明修打了几个月班师回广东之际,湖广清军甚至还没有完全到位,一部分兵饷没有发放下来,还有数支部队没有开拔。

    而如果以现实情况来看,白明修甚至是凑不够明军十七万人的粮草的,奈何太子殿下是一个24k纯金挂逼。他手上金手指币富余,缺啥买啥。虽然系统卡着他不让他升衔,不能一路升级到电气时代二战水平的武器装备和科技树。但是优惠版蒸汽时代的各种物资,白明修买得是



160 爱民太子
    老臣郭之奇站在一旁,对发生的一切都感觉到了惊奇。作为一个老派的文臣,郭之奇还是有一些基本的对于天下百姓的责任感的,更知道农事乃是国之大计。从老百姓们极尽真诚的表情上,郭之奇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再去看太子殿下的背影时,不由感觉到一下子拔高了好多。

    “究竟是什么方法,居然让此地田亩出产翻倍,若是能广之全国,又何来饥馑”

    他旁边站的是一位同样因功和气节被封了爵位的文臣,黎维祚。当初黎维祚只身穿越云南缅甸,联络义军和土司,为太子殿下跋涉险境,任劳任怨。之后太子殿下封黎维祚为金冠伯,调入礼部任用。

    黎维祚对郭之奇道:“阁部有所不知,殿下重实务而轻空谈道德文章,崇科学而推真知,澳洲那边有农学家研出‘神稻’,产量是普通稻子的一倍不止,更有以工业制成的化肥,施作而养庄稼。如今朝廷中立农部,专司农事水利,推广优秀粮种和增产的种植方式。再加上朝廷在各地设‘农业生产合作社’,集百姓之力生产。如今可见,太子洞见万里、英明决断,这一番新政,是大大有利社稷了。”

    郭之奇有好些东西都听不太懂,不过他勉强知道,太子遇光复明室,实行了彻底的变法。说是变法其实都不准确,因为太子殿下根本就是以所剩不多的大明遗臣和明澳人为班底,重组了新的朝廷,称之为理政院,并将六部直接扩充成了十来个阁部,专司其职。

    像是郭之奇这般从阎王爷那边转了一圈又活过来的大明遗老,哪怕是对于祖宗之法有特别固执的,这个时候都对太子的新政没有太多反对。毕竟新政奏效了,让太子打下了五省之地,复国有望。大明没了,什么都别提。

    遗老们对于大明的执着,在于大明这个旗号,在于他们忠于的朱姓的明室,在于汉家的博带峨冠,他们是不会在意这个时候的鞑子是不是一心汉化,或者更符合儒家的教化等等。

    毕竟从这个时候看来,中原汉人的头发剃了,朝廷上还有一群鞑子在开入部落首领会议一般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从种种宗法上来看,蛮夷称帝的满清绝没有半分更有天朝上邦的气派。

    也只有那些腰杆子软了,愿意做奴才的人,才会用自己的满腔文采来粉饰,来制造出满清正朔的假象。

    相比起来,大明太子朱慈煊只不过是搞了一通变法,甚至还成功地让国家更强了。所以大明遗老在这个问题上绝不会出现认同差异的问题。

    简而言之,所有人的认知里,华夷之辨才是核心问题,朝纲政制都是细枝末节。
1...3132333435...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