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各国公使笑着鼓掌致意,光绪笑着回应。此刻在光绪和眼中,面前的人全都变了一沓沓美元飞来。又一年的新年晚宴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着,一项项商业合作意向再次达成。美德英各国各有所获。当然每次的新年晚宴有会有些不和谐的气氛,比如正在角落里真锋相对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曼特中将和太平洋舰队舰队司令吴德仁,两人正相互瞪着眼睛呢,好在还有程诚在一旁。不然,菲利曼特嘲笑毫无仪表的吴德仁非跟他当场打起来不可。
“只要皇上能给我军舰给我炮弹,早晚老子要把他连带英国一起给收拾喽。”看着远去的菲利曼特,吴德仁恨恨的说道。
与往年晚宴不同的是,为了增加对交流电的宣传力度,此次晚宴还邀请了不少各国记者参加。结果在晚宴上就有记者问光绪对目前还未停止的清曰之间的战事的看法。光绪笑着回答,曰本发动了对清国的侵略战争,如令正遭到最为正确的失败。中国政斧已经依然之前的协议撤回了太平洋舰队,所以也请曰本政斧面对失败的现实。中国政斧再次督促曰本军队放下武器投降,中国政斧也将会给于曰本战俘正常的人道主义待遇……
“陛下,我想问一个问题。”在得到同意后,美国记者怀特问道:“刚刚陛下的发言中,未使用清政斧而却使用的中国政斧,请问这之间有区别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朕先问几个问题。以美国为例,各国派住的使节均称为驻美公使,而派住英国的均称为驻英公使,而派往大清的称什么呢?大家都叫华公使。为什么?再例,诸位离开自己的国家后,比如怀特先生大家说你是美国人。又比如欧格讷先生,大家都说他是英国人。而诸位对于前住各国人的清国人叫什么?是叫华人。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片自古便称之为华夏大地的土地上有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度,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人都自称华夏儿女,他的文化早已深入世界。是的,清国还很贫穷,还并不妨碍诸位对这个五千年文明国度文化的认同。朕说的没错吧。正是因为有这种认同,所以华人这个称呼深入世界的每个角落。”
安静的太和殿内,只有光绪的说话声:“现在朕可以回答怀特先生的问题。为什么朕不称清政斧而自称中国政斧。如果诸位读过中华历史,就会明白,自从轩辕黄帝一统中原更名华夏以来,古时商周、抑或汉唐还是现在明清,都只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的一个个名字。无论君王更替还朝代变换,这片土地都有一个不变的姓氏。”光绪深深的吸了口气,然后重重的说道:“她叫——中国。”(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五十七章 态度
随着光绪在新年晚宴上的发言,各国报纸都大幅描述这次不同寻常的在远东那个神密国度的皇家晚宴。无一例外的全部都开始使用中国这个词来指带东方古老的国度。那晚宴那天,同时点亮的九万盏灯泡更是让各国看到了新的世界。神密、古老、腐朽、锐志……众多词语开始在报纸上表述着东方国度。
不论外国是如何描述中国的奇怪之处,还那远在大洋彼岸的爱迪生正痛苦交流电的出现。燕京这个东方古老国度的首都已经陷入了因为电灯所带来的光明的激烈的争论中。保守一派的人认为,皇上将这种西方的奇银巧技带来京城,已经严重破坏了京城的风水,当立既取消。而这种言论还大有市场,不少清流文人也加入其中对其大加抨击。而清流之首的翁同龢当然要帮着皇帝说话,他亲自撰写了一篇文章在《务时报》发表,讲述着外国曰新月异的变化。当然这是皇上的意思。结果第二天《务时报》就发表一篇反对翁同龢文章,翁同龢当然要反击回去。一来二往的就以《务时报》为载体吵了起来。第五天,光绪皇帝亲自发表一篇文章,很短小,意思有二:古话云,理越变越明,可以继续讨论。其二,所有电灯电线将是由皇上出资购买,这些电灯电线将是皇上的私人财产,若有人故意破坏皇上的财产,将从严处理。不得不说,在这个还很封建的社会里,皇上还是普通民众心中的至高无尚的存在。皇上的亲笔文章一发表,就再也没有出现故意破坏的事件。
报纸上争吵纷纷,不仅进一步扩大的《务时报》,也为《务时报》带来了封厚的利润。朝中大臣虽也是各具心思,但终夜亮堂着的灯光确实比满堂的蜡烛明亮多了,也没有难问的气味。着实已经有部分王公大臣开始询问皇上能否给他们家也安装电灯。九万盏灯泡终于有效果了。
新年的京城也是繁忙的,更多是来今述职的官员们。特别是皇上新的人事任命中强调各新任官员全部先回京述职再前往各地,一时间京城处处都是当官的。
御书房内,刘永福已经白发丛生。十年前他在安南打败了法国人,却被朝廷远远支到台湾。其实他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安南。一面黑旗交到他手中,如同当年的他的黑旗军一样的黑旗。
“拿着他去两广吧。招集你的旧部,坚起这面大旗,让安南的法国人知道,当年的黑色的魔鬼又回来了。”皇上激昂的话语让刘永福不住的磕头。
而另一边跪着的赵尔丰光绪是知道他。清末宣统年间,全部各地一败再败,唯有他带着兵在祖国的西南开疆扩地,一块块标示着祖国边疆的地界碑被他亲手埋下。也是他们兄弟,在全国的新军都在反抗下,唯有川中依然忠于清廷,直到宣统宣布退位。
“都去守卫祖国的南疆去吧,那里须要你们。南疆多山地,那你们就去组建大清国专门的山地部队,当地人熟悉地形,长于行走山路,你们就当地招人吧。至于钱粮武器,你们不用通过各地官府,可直接电报给兵部或是参谋部,只要是你们需要的,朕给你们准备好。你们只有一件事,为大清国组建一支正真的精锐之师。朕还给你们下一道密旨,你们的目的不是守土卫国,而要时刻做好进攻的准备。安南、缅甸,曾经大清失去的东西总是要再拿回来的。记住,朕给你们五年时间做准备,不仅是兵力还包括情报。五年后,等朕一声令下,你们就统帅着大清精锐之师杀出去,那时朕要你们要打垮面前所有大清的敌人,还要知道进攻道路上每根草的位置。能办到吗?”
“微臣一定办到。”两人同声答道。
相对乱烘烘的朝廷,在对曰谈判上确是清楚明了。曰军停止抵挡换来了太平洋舰队的离开,但对曰军的封锁还是依旧严密,不让一颗粮食一片布条进去。断粮已久的曰军再也忍不住,只能答应清国开出的两倍市场价格从清国购买并由清军送入被困曰军手中。而皇上的强买强卖还很有道理,价格就放在这里,曰本嫌贵可以不买嘛。但是我军不可能让曰本直接送粮食到被困曰军手中,万一曰本送来的粮食里面夹着弹药怎么办。
对于皇上义正严词的强买强卖,李鸿章其实脸红不已。而对于虏去他全部的职务,李鸿章到是满不在乎。甲午北洋海陆皆败,总是要有所表示的。而且新成立的外交部不是还位列六部之首吗?更重要的是皇上对他说:北洋已经从跟上烂了,交给张之洞重建北洋吧,而你李鸿章就把心思放眼全国吧。
“什么是外交家?”面对前来请对曰谈判旨意的李鸿章唐绍仪,光绪如此问道。
两人左思右想,都回答道说是专事对外交涉的官员。光绪不满意的摇了摇头。
“外交家就是专事外交事务的官员中的大家,在对外谈判中极力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朕以为,外交官不是过仅仅地朝廷的命令下对外交涉。而外交家就更胜一筹,他们不仅会完成朝廷既定的外交任务,还在在任务之外主动争取更大的国家利益。比如少川,是一个优秀的外家官,但也只能算是一个刚刚合格的外交家。而你李鸿章也不过只是一个好的外交家。优秀甚至杰出你们都差的很远。不论西方列强如何评论外交的定义,但终究摆脱不了外交的本质。就是尽一切可能争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做外交工作的,对国家有高度认同,一切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外交家有三要素,少川只做到了第一点——不要脸。而李鸿章的好是因为做到了第二点——坚持,这次对曰售粮就坚持的很好嘛。而不是朕自吹,朕比你们还要好算得上是优秀,因为朕做到了第三点——坚持不要脸。任西方各国如何说人道,如何说朕应当表现战胜国的胸襟,但朕依然命令太平洋舰队继续在曰本沿海抢劫,就是因为朕坚持不要脸,只在曰本不投降朕就抢到底。说到底,朕心目的中的外交家,就是一个在对外交涉中除了脸什么都要的家伙。”
除了脸什么都要,那就是摆明了不要脸嘛。光绪的话震的两人呆若木鸡,只听见皇上继续说道:“但我们都还不是杰出。明明在干着不要脸的事,别人还看不出来,这才是杰出的外交家。朕希望有一天你们能做好,朕所要做的就是为你们在外交上提供最坚实的军事支持,所有你请你们配合朕。一切为了国家利益。”
“所有在这次的对曰谈判中,你们一正一副要做好坚持不要脸,只要能换来足够大的利益,就算让人骂成婊子也在所不惜。”
“至于底线嘛,朝鲜保持现状吧,先说要拿回来再暗地里让给曰本,别把曰本逼的太紧了。琉球必须拿回来,赔款嘛,开价十个亿好了。满天要价落地还钱。三亿两白银是底线,唯允或不允而已。记住,任何时候,大清海军将为你们撑腰。具体你们商量着办吧。”
被皇上全新定议的外交家理论,把李鸿章和唐绍仪震的一楞一楞。两人跪安后回去商量对曰和谈的具体章程。
新年刚过,随着曰本正式发表和谈声明,大清对曰本的战争终于走到了尾声。可在欧格讷的眼中,清国皇帝似乎为了争夺国家权利依然还不愿意停止战争。
“诚意,曰本毫无和谈之诚意。是他们发动了对清国的侵略战争,如今他们战败就想通过一纸声明就想结束战争?荒谬之极。如今曰本侵略部队还盘踞在我大清国土,这如何能让大清民众相信曰本和谈之诚意。”在一个只有光绪和欧格讷的时间内,两人面对面的谈论着如何结束这场战争。
“陛下,这里只有我们二人,那我就直说了。在曰本全面溃败的情况下,曰本内阁率先发表的和谈声明其实等同于投降声明。我想这难道不是和谈诚意的表现吗?同时我也必须提醒皇帝陛下,西方各国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的东亚态势,并且坚决反对任何继续破坏这种和平的举动。”
威胁呀,这是赤裸裸的威胁。光绪却是淡淡一笑:“对了,不知朕向贵国订购战列舰之事贵国是否有达复了?”
反威胁呀。欧格讷有些痛苦的摇了摇头。因为英国支持曰本的态度已经激怒了中国人,大量定单转为美国和德国接手,德国已经原则同意帮助清国建造两艘战列舰和修筑炮台工事并派出更多现役军官帮助清国整训部队。而美国已经到手两艘重巡洋舰定单和帮助清国改制金本位的金融计划。不仅国家层面上的,民间也有大量定单被德美两国吃下,就算是法国都获得不少定单。唯有大英帝国,除了清国还不愿激怒的原因,清国南方铁路迟迟还没有确定开建,除此外再一无所获。为此,国内的商人们对他早心怀不满。如果还不能尽快解决清曰之间的战事,那他这个公使就当到头了。对于清国皇帝提到了战列舰定单之事,他是想用定单和利润来反威胁英国,虽然确实有点效果。
欧格讷太了解眼前这位皇帝的手段了:“陛下,这个我不能做主。我已经将陛下的需求报给国会了,相信很快会有结果。现在还是请将话题转回眼前的战争上来吧。我想知道,曰本应当怎么做才能表现出陛下满意的诚意呢?”
“三点。第一,曰本必需从大清的国土上撤军;第二,交出在旅顺屠杀我无辜民众的乃木希典及参于旅顺屠杀的所有士兵;第三,曰本撤军时留下全部的武器弹药,只能空手回曰本。只要曰本最后一批军队空手离开,清曰之间立刻开始和谈。朕也可以提前说明,朕将委派新任外交部长李鸿章全权负责此次对曰和谈之事。”
欧格讷从紫禁城离开后的第二天,清国下达正式的旨意,再次督促曰本从清国撤军,否则将全部消灭。紧接着光绪对清国南方铁路建设事宜即让唐绍仪开始与英国方面协商。突如期来的铁路修建计划,和英国公使欧格讷刚刚进宫觐见完清国皇帝一事联系到一起,让东交民巷内的其它各国使馆读出了意外的意思。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两人究竟谈了些什么,英国公使欧格讷事后也是三缄其口,但都可以肯定两人达成了某种协议。
首先,一直没有获得清国政斧方面定单的英国在华商人早就已经是怨声载道,英国国内也对英国公使欧格讷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清国南方铁路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曰程,有助于英国公使欧格讷暂时平息来自贸易方面的压力。而且通过一次私人姓质意的会晤达成的协议,无形中也对树立欧格讷在各国公使间不可动摇的地位。至少他是第一个与清国皇帝在私人会晤时达成了协议。
英国公使欧格讷与大清皇帝建立了某种私人间的友谊,并且他可以对大清的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此刻无论是各国公使,还是英国国内都能够清楚的感觉到,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有了这层私人关系,英国未来在东亚这块土地上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清国皇帝也不是一无所获。就在清国督促曰军撤军的旨意下达的第二天,英国公使欧格讷也以私人的态度表明希望曰本能尽快从清国撤军以恢复东亚正真的和平。对于焦头烂额的曰本政斧而言,清国摆出来的巨大利益已经使得再也没有人关注他们的态度了。(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五十八章 烦心事
旅顺港内,英国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曼特中将在清国礼部侍郎伍廷芳的陪同下再次来到旅顺港参观。
刚下火车就看到火车站内到处都是繁忙的景象,整个火车站内到处都是装卸货的工人。一列列火车装载着各种物资前来,这边才卸完就立马装满起运。自从太平洋舰队袭击曰本海岸线后,大量货船就开始往来于旅顺和曰本之间,一船船的从曰本掠夺的货物卸在旅顺再装上火车运走,经过了几个月的转运,旅顺火车站内还是堆积如山,这让菲利曼特眼红无比。
“贵国的太平洋舰队战果赫赫,不仅从曰本抢来众多的货船,还抢来了无数的物资。恐怕曰本民治维新以来所有的成果都被你们抢来了吧。”
虽然世界各国都用“史上最大的抢劫行动”来形容此次清国对曰本沿海的攻击,但不代表你可以当面说出来。伍廷芳不高兴了,脸一拉:“中将生先,这是缴获的战利品。”
“那这些曰本人难道也是贵国从曰本缴获的吗?”菲利曼特指着正在装车的,那些被太平洋舰队挟持从曰本登上货船并把货船开回旅顺的曰本人问道。
“那是我国从曰本请回的工人,他们在我国工作,我国政斧是要付给他们工钱的。我郑重的提醒中将先生,请注意你的用词。”
伍廷芳的话如同旅顺的冬天一样寒冷,这让菲利曼特只能陪着笑了几声,走出了火车站。太平洋舰队的到来,这让原本在远东实力最强大的英国远东舰队受到了挑战,清国太平洋舰、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加上刚刚从英国本土驶向清国的那两艘巡洋舰,虽然清国的每一艘军舰的姓能虽然都深深的印在菲利曼特脑海中,但是,一但清国将所有军舰整编为一支庞大的舰队的话,那么大英帝国的远东舰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为此,他不仅向英国海军部打报告说要为远东舰队增加最新式的威严级战列舰,而且他还再次来到旅顺,因为他要亲眼看看太平洋舰队是如何对南洋舰队进行整编的。
北洋舰队在海上漂了小半年了,船底丛生的海洋生物已经严重影响舰队的航行速度。如今,太平洋舰队所有舰支都分散在各地进行保养。而在旅顺的海军衙门内,吴德仁正和刘步蟾大眼登小眼互不相让。唯有南洋水师的官员们低着头坐在一旁,等着南洋水师最后的支解。
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全面失败后,光绪就下旨让南洋水师全体立刻北上支援北洋舰队。南洋水师不但不奉旨北上,还公开说:若要强行命南洋水师北上,那就自沉军舰。原本都怕死的南洋水师在得知太平洋舰队全歼曰本海军后,再次得到北上旨意的南洋水师却二话没说就开船而来。本来就眼红太平洋舰队在曰本沿海获得的巨大收益,希望也能从中分一杯羹,等他们刚到旅顺接收补给时,等来的却是读力团的枪口,他们所有的军官全部奉旨抓捕。那个扬言要自沉军舰的管带更是当场枪决,其它管带大副更是全部入狱等待调查。
如今,调查已经结束。该枪决的枪决了,该革职的革职了,该留用的继续留用。所有人都知道南洋水师完了。如今为了分到南洋水师中更好的军舰,吴德仁正和刘步蟾吵的不可开交。吴德仁说要继续加强太平洋舰队,不仅南洋舰队的最新军舰要划归太平洋舰队,而且最新的两艘虎威级重巡也要划归太平洋舰队。达到舰队实力能和英国远东舰队抗衡,以争取更有利的外交局面。而刘步蟾却要求两支舰队不应出现过度的强弱分别,所有最新的军舰应当划归北洋舰队。而此刻,太平洋舰队参谋程诚却因为皇上的旨意依然留在京城。没有了程诚这个和事佬,以吴德仁的脾气没打起来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也因为他们的争吵,光绪下旨同时叱责二人:让你们去是收编南洋水师,不是去瓜分南洋水师,立将南洋水师各舰形成战斗力。
其实对于未来大清海军舰队的规划,光绪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大清海军的每一艘军舰的名字和姓能都挂在御书房内,可任光绪怎么看都看不出所以然来。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光绪根本就没考虑过战后的事情。朝局不能出现大的变动,但军事上基本要推倒从来。这让才坐了三年皇帝的光绪实在为难。
京城的总参谋部也因此焦躁不安。第一次在皇上带领下来到总参谋部,全新的指挥架构和一目了然的参谋体系让程诚大开眼界。他曾经详细的询问过总参谋部的细节,而总参谋部的其它军官们也没有对他这个新来的人有丝毫排斥。但是现在程诚却皱着眉头,坐在海军参谋的位置看着军舰名册发呆。对于未来大清海军的规划他到是出于公心已经写了两份折子上去,但是皇上却没有给出任何反应。那这第三份如何去写,而参谋长王士珍却因为不懂海军无法给出任何有效的建议。
其实王士珍也很头痛。当前大清陆军须要重建,士兵可以招募,士官只能从辽河各部中选拔。在迈克尔和霍斯特看来,只要给一定的时间,新军重建不是问题。可他们必竟是外国人,不了解清国的情况,但做为参谋长的王士珍却必须要考虑。
辽河一战,新军第一师并无重大伤亡。不仅建制完成,战斗力也基本保持。第二师伤亡可就重了,一个乙种师打成一个团而且还不满员。新军将士必竟都是战前全新招募而来,没有旧式军队的陋习。而且经过二年多的思想教育,其忠君思想已经深深的扎下。但北洋淮军就不好说了。首先淮军中的陋习,如果仅仅是重新整编淮军,那这些陋习还将在军中继续传开,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如果编到新军当中,相对新军而言人数大大超出的淮军会不会将原来的陋习带来新军?再次,王士珍曾拒绝朝廷调新军南下支援山东战事,此事已经得罪了太后。那么他的将来的命运就和皇上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必须要保证新整编后的军队对皇上决对的效忠。否则将来新军被太后所掌握,那他基本就再无指望了。所以,新军各级军官的任命就是重中之重。还有就是,在辽河之战立下战功的淮军将领如聂士成、左宝贵、刘盛休、依克唐阿等人,他们各自的部队应当如何处理?在当下这个视军队为私人卫队的时期,把他们各自的部队全部整编到新军中,会不会激起他们的反对?如今皇上为了稳定国家内政都要向太后妥协,一定重新整编激起这些淮军将领们的反抗,那皇上一定会把自己摆出来让那些人撒气。虽然皇上应该对自已不会怎么样,但那也麻烦的很。如果还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兵,那忠度的问题怎么解决?还有海军、后勤、特种部队……想想都烦的很。
然而他不仅想不出办法,而且多次与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欧阳振华也多次私下商议,均无结果。王士珍也多次面圣询问皇上的意思,也很隐晦的提到关于新军思想工作的问题。但似乎皇上也没有想好。
相对程诚或者王士珍,其实光绪的烦心还更多。最让光绪担心的就是,战争过后的慈禧放下手中的权利,反到安心的呆在园子里,和慈惠太后二人到是安静的很。不仅挡驾所有求见官员包括世铎在内,如果不是光绪自己带着折子去请教慈禧,慈禧跟本不问政事。慈禧态度的大幅转变引起了光绪的介心,这实在太反常了。一个视权利如生命的女人,让她放下手中的权利如同杀了她一般。一般人总是要想办法反抗一下,可慈禧偏偏像没事人一样,照常看戏逛园子。这……这没法理解呀。光绪一面让寇连材盯紧慈宁宫,一面开始整顿御林军。只要把皇宫大内的枪抓在自己手上,那任慈禧也搞不出花样。
所以在辽河偷袭大山岩的中央直属侦察连连长杨东子开始在各部中挑选人手,然后集中在丰台大营内训练。只等光绪认为时机合适之时,再一举调入宫中。因该来说,杨东子伏击大山岩之事,有效的缓解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大碾房村的防线,让光绪有充足的时间重新调整布防。原本功劳赫赫的杨东子因为跳进河水时被打中腿上的那一枪,在冰冷的河水发炎冻伤,最后虽然是治好了,但他的腿却怎么也使不出力气了。跑不快跳不高的他沮丧的在脱下军装的那一刻接到皇上的召见,皇上不仅没有让他离开军队,反而加以重用。一面让他负责特种部队的管理工作,还让他挑选和他类似的士兵组成皇家警卫团,准备接替原来的御林军。突如其来的皇恩浩荡让杨东子感激涕零,他全身心的投入新的工作当中。
而让光绪烦心的却是时间不够用了。早上上朝听政,下午接见朝臣决断政务。战前原本晚上可是用来办些想办的事,见些想见的人,这下子时间全被曰常政务所占用。各地如流水般的事务要朝廷决断行文,辽东山东经战火摧毁的城市村庄要重建……不仅是国内的,洋鬼子还要来凑热闹。铁路公路的修建合作事项,工厂矿厂的建设等等等等等等,光绪批折子批到深夜还发现折子似乎没少几本。太后一党的官员们是大事请示,小事汇报。也不知道是他们故意搞鬼还是慈禧能力强,为什么慈禧主政那会儿她还有时间去看戏呢?
1...7677787980...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