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光绪猛的冲上去抓住王士珍的衣领咆哮着:“王士珍,朕的话你听到没有。”
“皇上,你可以撤换我或是杀了我。但我也不会下这个命令。”
指挥部内,光绪愤怒着抓着王士珍的衣领,王士珍目却不转睛着就这样看着光绪。现场一下子僵住了。
一直留在田庄台的迈克尔看着眼前的一幕。良久,他终于上前劝说道:“陛下,你是一个爱兵如子的好皇帝。但是你却不是一个好的元帅。”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光绪抱着头痛苦的蹲了下来:“他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国家的国防力量。”
“皇上,为国战死,只要死的其所,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王士珍惨然一笑。
弃子!光绪心中蓦然升起一股悲凉,辽河一战,牛庄各部其实就是弃子,是置于死地的弃子。而放眼大清与曰本这一战,自己和新军等人又何尝不是朝廷地弃子。(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六十二章 阅兵式(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的天空总是漂着毛毛细雨,仿佛是前去祭扫的人们心中哀悼的泪水。清明节自春秋时期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节曰,在这一天要对祖先的陵寝祭扫,并请求获得祖先的庇护。但是,今天燕京城的清明节却不同往年。燕京城里的老少爷们都兴高采烈的、拖家带口的或坐着马车或步行,前往曾经的皇家园林——园明园废墟。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因为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所以也称“夏宫”。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和焚毁,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今天的园明园依然还是一片废墟,但在它的身后已经是天翻地覆。宽敞的马路已经成型,在马路的围绕之中,一座崭新园林正在重建。这正是光绪皇帝在回京后办的第一件事——修建烈士陵园。
之所以将烈士陵园选址在这个位置,光绪是深思熟虑过的。
世界第一的园林毁于战火当中,正是因为政斧和军队的无能,不仅丢掉了首都,还丢掉了园明园。让烈士陵园的正门正对着园明园废墟,就是要让每一个前来的人都能记住,如果不是陵园中喋血沙场将士用生命守卫着这个国家,那么就要面对的是如同废墟般的世界。
在大内侍卫和御林军的指挥下,在衙役们的协调下。来此的人们有序的通过园明园废墟,进入早已规划好的观礼区内。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痛惜,每个人的嘴里都是深深的叹惜。曾经的世界第一园林,如今只剩脚下的废墟。但是只要走过园明园废墟后,看到的是忙碌的工地和全新建设的烈士陵园,虽然它还没有完工,虽然还是杂乱不堪,但那刻有“卫国英雄永垂不朽”的巨大石碑已经高高竖起。
早在一个多前,光绪便颁布了上谕。定于光绪二十一年清明节,在烈士陵园举行阅兵式。一是检阅从战场得胜而归的有功各部,二是彰显大清的国威军威。并准予京城的官员百姓前往烈士陵园观礼。
据说在之前的朝议当中,遭到了军处所有军机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就连皇上身边的近臣唐绍仪、林启兆等都表示建议皇上暂停此项议案。而在大洋彼岸的李鸿章更是强烈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担心引起朝野物议,让用心之人在背后煽风点火惊动太后,牵连出不必要的是非出来。
而面对大臣们的集体反对,光绪只是说了一句:困守田庄台时,朕答应过他们。众朝臣们看见皇上既然决心以定,那自然就得照办。众大臣们转而担心准予百姓前往观礼,人员嘈杂拥挤,恐怕会酿成事端。
光绪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说道:“将士们喋血沙场为的是什么?为的还不是天下百姓,为的就是守卫这片和平。让天下人都知道,是什么人用生命在保卫着他们,也让血染沙场的将士们知道,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是什么。”
各种担心的军机大臣们只能颁布上谕昭告天下。消息传出,天下震动。接受皇上检阅,接受百姓的欢呼,这对抗枪的丘八们来说是何等荣幸之事。一想到当自己在皇上的注视下抬头挺胸的走过,那边就是天下百姓的欢呼声,想想都带劲。皇上亲手所建之新军自然是在检阅之内的,但是新军除去伤病和还在朝鲜的第一师第二团以外也就万把人出头。但是这次阅兵可是高达二万人的阅兵规模,更是让各军各部为了能挤进这最后一万人当中费用了心思。宋庆、左宝贵、刘盛休、依克唐阿等人更是纷纷派人紧急前往京城,对阅兵式的负责人欧阳振华和王士珍进行密集的攻关。终于在一个月前确认接受检阅的名单后,这些人更是亲自带队返回京城,直到检阅开始前,一直没有停过对部队进行标准队列的训练。
京城内更是沸腾一片,酒楼茶馆大街小巷一时之间议论纷纷,热闹快翻了天了。自古以来,哪朝哪代有过让能小民都能从旁一睹军容威仪的事情,如今却是圣谕惶惶。那股子劲别提有多兴奋了,就边天津那边都有人开始住京城赶,就为了能一睹这千年难得一见的盛世。天子脚下万方中枢的京城,见过的世面多了去了,唯有这公开的阅兵还是头一遭。为了能占一个靠前的好位置,不少人提前四五天就赶去烈士陵园守着。于是乎,卖茶水糕点各种小吃的小商贩们也纷纷赶了过去。一时间烈士陵园前,搭满了棚子。
如此盛大的阅兵式自然要邀请各国公使与记者们参加。记者们全副武装早已等候在各自选定的位置。
任何事情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坏。如果说军队民间对阅兵式是一片喝彩之声,那来自太后派的声音就是一片反对之声。尤其是在京的旗人老爷们,自从神机营被曰本在海上打的全军覆没后,旗人那时可是憋了一股劲要给神机营报仇。不过旗人们的报仇只限于嘴上,当真要让他们上战场还都是不愿意的。如今汉人奴才们打了胜仗接受皇上检阅之时,这些个旗人们又开始不乐意了。虽说这汉人的军队保的也是咱们大清的江山,可这里面却实实在在显不出咱旗人们的身份地位,这份别扭的滋味当真是没法说。眼睁睁的看着阅兵式越来越近,京城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往烈士陵园赶,终于有旗人架不住那份新鲜热闹劲去了。临了还不望摆出身份架子:爷,图的就是个热闹。有人开了头,这事就好办了。在京的大小旗人们也纷纷去“图热闹”去了。
阅兵式是可大清开国以来头一遭,为的是彰显大清的国威军威。太后在园子里到也安静。只是据不可靠传闻,太后听闻此事后,冷冷的说了句:什么彰显大清的国威军威,那是要彰显皇上的权威才是真的。
不论朝野如何议论,阅兵式还是如期开始了。
清明节这天,天才刚刚放亮。天上的毛毛细雨也未曾停下。烈士陵园前或穿着斗笠蓑衣或撑着油纸伞的人们早已是人山人海,所有人都翘首以待这天下第一盛事。
“咚咚咚”的声音从人群的后方传来,那越来越近的声音如同一个巨人正在快速走来,脚下的大地也开始震抖起来。不明所以的人们开始回头张望,远处一支支穿着夏黄色卡其布军装的军队正排着整齐的队列,所有人行动一致的在雨中快步跑来。当整齐的步伐同时踏在地面之时,人们才发现,原来那震动大地的声响是这群丘八们硬生生的用脚给踩出来的。
见贯了京城中那大声喝五喝六的官老爷们的百姓们,突然看到如此军容整齐的军队一时间都惊呆了,原来还嘈杂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那些正在前进的军队威风凛凛,一股萧瑟之气油然而升。
“父亲,下着雨他们为什么不打伞呢?他们不怕冷吗?”一个坐在父亲肩膀上的才五六岁的男孩子奶生奶气的问着自己的父亲。
父亲只是微微一笑说道:“他们可都是英雄,英雄可是什么都不怕的。”
“那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做像他们一样的英雄。”孩子天真的回答让父亲低声笑了。
孩子突然大声叫道:“好。”父他的亲连忙伸手捂住孩子的嘴,生怕再次惊动这宁静的人群。
就在孩子声音停下来时,正在跑步前进的军队当中传来一声音命令:“全体都有,敬礼——”
一时间,所有军人全部面朝人群,脚下不停,举起右手礼了一个标准军礼。这一下点燃了所有前来观礼人们心中的那股激动之情。“好。”欢呼声响彻云端。
在人群欢呼声中的士兵们,也感受到这股来自人群中最真挚的欢呼,所有士兵都努力挺直身子。直到最后一排士兵超过人群,他们才放下敬着礼的右手,跑向指定的待阅区域。然后一支接一支的受阅部队同样迈着整齐的步伐,在人们的欢呼下开进。
是什么让阅兵式还没有开始就达到了第一个**?是什么让含蓄的中国人爆发了如此热情?仅仅是一只军容整齐的军队吗?不,我想应该是一直压抑在心中冲动的爆发。只是那是一种什么冲动我还不得而知。
这是参加阅兵式的《纽约时报》记者怀特在阅兵式上写下的第一句话。
“皇上驾到——”随着受阅部队到齐,随着各国公使就位,阅兵式正式开始。
旌旗招展,战马嘶鸣。一队队士兵排着整齐的方阵,在高举着指挥刀的军官带领下,迈着整齐的脚步向受阅台走去。整齐的脚步声如同滚滚的沉闷雷声传来,最前面的士兵高高举起一面旗帜——五星龙旗。
受阅台前,指挥官将指挥刀高高举起,所有士兵整齐划一的将肩上背着的枪举起。冒着寒光的刺刀如密林般在受阅台前升起,军靴在大地上踩出如雷般的脚步,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此刻却是无比坚毅。
“皇上威武。中华威武。”整齐的呐喊声,如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扑面而来。这一刻,烈士陵园外观礼的人们都看得有些目瞪口呆,在无比的震惊中张着嘴说不出话来。
习惯了张口闭口称爷的八旗老爷兵,习惯了没精打彩的北洋双枪兵,习惯了弯腰打千的请安礼。何曾见过这样一支完全西式**演的现代化军队,何曾见过刺刀如林的坚毅,又何曾听闻如此雄壮的脚步声。整齐而浑厚的呐喊,如同汹涌澎湃着的潮水一阵阵冲击着观礼人们的心情。此刻,他们的内心也如同潮水一样汹涌澎湃。眼前一支支走过的军队,那都是在辽东战场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那种百战之后的肃杀,就如同那面军旗上绘着的金龙,昂起了那高贵的头颅,发出震慑九天的声响。
再也无法抑制内心激动的人群发出的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皇上威武。中华威武。万岁——”整个阅兵式彻底沸腾了,再也没什么能挡住欢呼的人群。
光绪骑着纯白色的高头大马,面带微笑的在受阅部队前缓缓走过。光绪轻轻的抬起手,在受阅部队前慢慢的招手:“大家好。”
“皇上好。”两万人整齐划一的呐喊显示着这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的成效。对于早已经接受过类似训练的新军各部来说不是什么难题,反到是原北洋各部还能有如此表现,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是下了功夫的。谁说中**队软弱,中**队重来都不缺铁血的战士,只要有一位敢打的军官,无论前世今生,中**队从来就没怕过谁。
“将士们辛苦了。”
“皇上万岁。”
“你们才是真英雄。”
“皇上威武。中华威武。”
人群中再次爆发一阵接一阵的呐喊,所有人都忍掉了手中的雨具,高举着双手在雨中欢呼,在雨中沸腾。
转了一圈,光绪回到受阅台前,缓缓举起军刀指向前方:“都听到了吗?都听到了那震耳欲聋的欢呼了吗?那是百姓在为你们欢呼,因为你们是喋血沙场得胜而归的英雄。你们受得起这片欢呼,你们也应当得到欢呼。全体都有,向后转。向为你们欢呼的百姓们敬礼——”
唰的一下,两万个军礼整齐的展示在人们面前。人群再次欢呼起来。光绪举起来示意人群安静:“在你们所有人面前的是一片废墟。曾经在废墟之上的是天下第一的园林没有之一,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最高水平的建筑精华。但是,它消失了变成了废墟。因为那时候的军队如同在朝鲜战场上一样,一溃千里。所以园明园毁了。但是今天却有了你们,在辽河、在田庄台,是你们顶着敌人的火炮在厮杀,是你们寸土不让。是你们用鲜血,用生命筑成了不可逾越的防线。所以才有了胜利,所以才有了今天让你们接受欢呼的阅兵。”
“但是胜利已经过去了,明天我们是不是还能继续获得胜利?今天胜利的你们还记得那在战火中燃烧的海城吗,还有谁记得那早已化为灰烬的牛庄。所以朕选在这里阅兵,就是要你们记住。如果连你们都失败了,那我们自己的家园,曾经的繁花似锦,就会像变成眼前的废墟。”
“告诉朕,告诉天下所有人的。你们会失败吗?”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军队中喊出的声音渐渐的传到了观礼的人群当中。当在场所有人同声喊出来的那一刻,光绪看到了东方沉睡的巨龙开始活动了他早已麻木的双肢。
谁说中国人没有热血,谁说中国人只懂中庸。自轩辕黄帝一统九州始创华夏以来,这个古老帝国的历史就是一本厚厚的战争史,国家强盛时对外作战,国家衰弱时内乱不断,战争在这个国度从来没有中断。五千年积攒的尚武精神和冲动的热血早已以这个国度中扎下了深深的根。可惜的是,前明伪善的朱学理论彻底颠覆了曾经创造世界巅峰的儒家本质。特别是有清以来,满族的奴化教育让这个国家的国民习惯于屈辱。当洋人的坚船利炮轰然开进,从广州到燕京,当园明园被烧成灰烬的时候,曾经的老大帝国从习惯了辉煌变成了习惯屈辱。
如果能用这样一种方式激活中华一族不屈的精神,那未来的中国将是让世界都会为之战栗的存在。(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六十三章 阅兵式(下)
“升旗。”光绪高举指挥刀。一面破败的五星龙旗在受阅台中央升起。所有外国公使与记者们都对这面军旗感到相当诧异,观礼的人群也不明所以。为什么在如此正式的场合却用如此破烂的旗帜,还要升在受阅台的最中央?但是受阅的军人都明白,这面军旗原本是新军第二师的军旗,在田庄台一直跟随着皇上在战场上辗转。当这面军旗再次升起,所有受阅将士全部注视着军旗,在两万个军礼的致敬下,在《龙旗飘飘》的军乐声中,在两万人合唱的声音当中,龙旗升到了旗杆的顶端。就连光绪也面对着军旗敬以军礼。
假如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鲜血染成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龙旗飘飘,军号响亮,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龙旗飘飘,军号响亮,剑已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洪亮的歌声,飘扬的军旗,谋杀了无数的底片胶卷。闪光灯的闪烁照亮了整个天空。
当歌声停下,当军乐结束。光绪这才转过身来:“当朕接任第二师暂代师长之时,第二师用的就是这面军旗。就是这面军旗在田庄台一直跟随着朕,不曾倒下。正是有了军旗的指引,正是有了军旗的召唤,无数散落在战场的将士们都聚集在这面军旗下,顽强的抵抗着敌人的攻击。军旗在飘扬,阵地在抵抗,面对数倍敌军,看不到增援的希望,但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放弃,因为军旗依然在飘扬。但是在大碾村房,它倒下了,那一刻朕听到无数将士深深的叹息,原本坚毅的战士那一刻脸上写满的绝望。其实那一刻朕的心也死了,那是朕唯一一次感到了绝望。但朕对自己说,就算军旗要倒下,那也得等朕死了以后。因为朕相信,无论伤亡多重,即使全军覆没,只要军旗不倒,就还会有更多的人重新聚集在这面军旗之下,在军旗的指引下继续前进。从现在开始,这面破败的军旗就是朕的指挥旗。金龙虽残,但屹立不倒。只要残龙旗还在飘扬,保家卫国的战斗就永不停止。你们,就在残龙旗的指引下,跟随着朕,为国家,为泱泱华夏,撑起一片新的天空。”
光绪高举指挥刀:“残龙不倒,中华不灭。”
“残龙不倒,中华不灭。”“残龙不倒,中华不灭。”……
“段祺瑞,出列。”
段祺瑞以标准跑步姿势从队列中跑出,来到光绪面前敬了个礼。欧阳振华也指挥着一小队士兵,每人端着一个盖着红布木盘,快速上前。
“命令,任命段祺瑞为大清皇家陆军第一师师长。授旗。”
一面军旗无比郑重的交到段祺瑞手上。光绪看着段祺瑞一字一顿重重的说道:“军旗既是军魂。魂魄尚存,生命永续。军旗若失,永撤番号。”
“战至最后一人,也保军旗不失。”段祺瑞将军旗套于步枪上,高高举起。那是一面区别于五星龙旗的红底金龙旗。金龙上的正上方用明黄色丝线绣着“大清皇家陆军第一师”字样。风雨中,军旗猎猎做响。
“冯国璋,出列。”
“任命冯国璋大清皇家陆军第二师,授旗。”
冯国璋从接到命令回国不过十天而已,不仅是他,聂士成也一同回国。因为今天不仅是阅兵式,还是新军成立仪式。随着冯国璋把第二面军旗迎风展开。大清皇家陆军第二师就算是成立了。
随后,孟恩远、寿山、依克唐阿、聂士成、刘盛休、左宝贵等人先后上前,被任命为第三到第八师师长,也纷纷接过军旗,梁华殿被任命为读力师师长,雷震春被任命为读力炮兵师师长。
十面军旗在阅兵场上飘扬,这让所有外国人都震惊不已。一个盛大的阅兵式进行到现在反到像是清国新军成立仪式。用这种方式宣告有别于旧式军队的全新西式艹演的军队的成立,他们将替代大清旧有军事体系,由他们撑起这个国家的国防系统。
在归队的号令下,十面金龙红旗回归本队。之后的便是阅兵式的最后一项,授勋。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甲午一战,先败而后胜。辽河一役,所以一举彻底打败曰军,所胜者,皆有赖将士们英勇拼杀。荣城湾海战,北洋舰队更是以弱敌强,明知不敌却勇于交战。因为将士们英勇的作战,终于能扭转乾坤战胜曰本。历史不应该被忘记,英勇更当被铭记。
因此,传令全军上下。凡参于甲午之战对曰作战之将士,无论品级。均授于甲午战争纪念勋章、参于田庄台和荣城湾海战之将士再另授于喋血勋章。另设一、二、三等个人勋章,设最高等智勇勋章。将跟据其个人在战场中之功纪评定后授于。
钦此。”
寇连材宣读完圣旨后。兵部尚书欧阳振华站到台前开始点名:“杨东子。”
“到。”杨东子底气十足的回答。
“出列。上台受勋。”
在杨东子之后,梁华殿、刘盛休、李成虎、琪木格等一共五人走上阅兵台。
光绪走到杨东子面前,身着黄马褂的侍卫也端着木盘跟在皇上身后。只听见欧阳振华继续说道:“杨东子,中央直属侦察连连长。光绪二十年十月,大碾房村激战正酣,我军防线步步后撤。杨东子小组三人乔装成曰本人混入曰军设在田庄台的指挥部。一举重创曰本指挥部,击毙曰军少将二名、大佐二名、中佐八名,少佐以下无数。同时重创曰本最高指挥官大山岩,使曰军无法指挥长达半个时辰。是役,使大碾村房防线稳固。为表章其个人智慧与英勇,特授于:甲午战争纪念勋章、田庄台喋血勋章、最高等智勇勋章。授少将衔。”
在欧阳振华读到“特授于”之时,光绪也拿起勋章,随着每个勋章的名字被喊出,也被光绪逐一挂到杨东子左胸前。随后光绪退后一步,向杨东子敬了个军礼:“勋章是荣耀,请用心呵护。”
杨东子立刻回礼:“我将用生命守护荣耀。”
“梁华殿,读力团团长。光绪二十年九月,读力团奉命南下突袭旅顺以切断曰军补给。梁华殿率读力团轻装南下,未伤一人便完整夺下旅顺。为表章其个人智慧与英勇,特授于:甲午战争纪念勋章、田庄台喋血勋章、最高等智勇勋章。授少将衔。”
光绪也逐一将勋章挂到梁华殿左胸前。也是退后一步,在军礼下说道:“勋章是荣耀,请用心呵护。”梁华殿也同样回答:“我将用生命守护荣耀。”
刘盛休之所以也能获得最高等智勇勋章,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整个战事中,唯一一个突破曰军封锁进入田庄台支援皇上,更因为在牛庄前顶住曰军主力攻击长达四天三夜,也因为他所率本部铭军仅存23人。
李成虎原名李三胖因为他小时候很胖,在家排行第三因此得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不太说话老实人一个。却是在海城前一直打到战争结束。海城前,他是第一个进入海城侦察,并为炮兵提供炮击坐标。牛庄时,他精准的枪法打死手持指挥刀的曰军军官18人。榆树村,他所在排仅剩他一人,而就是他一人却有效的利用阵地上的机枪顶住了曰军近20分钟的攻击,直到增援部队到来。在大碾村房,他为皇上挡过子弹。最神奇的是,从头到尾就为皇上挡枪时中了一枪,此外安然无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