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中华苍穹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鹏羽
看来老太太是不会死心的,而慈惠太后也没有起到牵制慈禧的作用。这到不能怪慈惠太后,必竟一个在家都从来不参于争宠夺利的女人,让她在皇宫中去于慈禧明争暗斗也不是她的姓子。
光绪一番交待后,却来到瀛台,看看他那为自己建造的房子。瀛台,前世光绪与慈禧斗争失败后被囚禁十年的地方,这里也是后世中国政治中心的中南海。瀛台的入口在最北面,原本只是一座小桥相联,如令已被光绪改为仿木制的、宽达十米的钢筋水泥桥所代替,道路也做了相应的扩宽。进门后笔直向南,同样也有一座仿木制钢筋水泥建筑的小三层楼耸立在这园林最南端。这座小楼内,不仅安装了电灯电话,还装上的暖气。没办法,燕京太冷,仅靠着那几个小碳盆给若大的房间取暖是不够的,想要暖和就要点上火龙。
反正京城发电机组早已经开始运转,产生的热气也找不到能够再利用的地方。光绪灵机一动,就在瀛台建了这么个小楼,将发电时产生的蒸汽引过来给房间取暖。正好废物再利用。
如今建设装修已经基本结束,还在进行最后的电路气路调试。最多一个月就可以入住了。想想如同后世在燕京,一到冬天四处都是暖气,想想都暖和。
就在光绪每曰照常上朝批折之时,京城警察局组建进度突然在欧阳振华的要求下突然加快。而紫禁城中的变化也依然没有逃过慈禧太后敏锐的眼光。
这天光绪在剪头的时,两宫太后突然驾到。看到光绪的头,两宫太后自然少不了责骂。自从光绪在牛庄割了辫子以后,似乎压根就没想让辫子再蓄起来。半年前,光绪头顶上如同新军士兵一样,一直就是板寸头。除了上朝,一穿的准是新军军服,到处晃来晃去。背后满朝大臣虽然议论纷纷,也递了不少折子上去,可皇上就压根没当回事,辫子剪也好,不剪也罢,皇上总是一幅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就是不提不问。
终于清流之首的翁同龢上折叱责皇上,言明皇上衣着行为与普通士兵无异。此举有损皇上之威严,若是不识得皇上之人跟本无法分辨皇上与普通新军士兵。长久以往,皇上威严必将荡然无存,在与洋人交涉之时也大损我大清国威……
翁同龢想的很简单,当今大清除了新军的寸板头就是辫子。他以为只要皇上的发式不同于新军之样式,那就必然要改为辫子。所以他的折子里只提到皇上之发式不能与普通士兵相同,并无言明必须是辫子。翁同龢学是在早朝时上的折,并且他还摆出一幅帝师的架子,引经据典。他的话一出口,就立刻引来了所人的附议。
去年对曰本田庄台一战,皇上削发明志之时,天下一片叫好。如今得胜回京,脑袋后面少了祖宗留下的那根辫子,却又觉的少了些什么。对于皇上的辫子,天下人早已是议论纷纷。
光绪无奈只能答应下来,一个月后,光绪就换了个发型,这和普通士兵总不一样了吧。大家一看,全都哑口无言,光绪梳个四六分。其实光绪是想剪个短碎发,可实在找不到会剪的人。
看到光绪的发型,两宫太后气不打一处来,是不停的责骂。
“辨子太费事了,这不是很清爽嘛!”对于来自两宫太后的责难,光绪到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皇帝呀皇帝,自你亲政以来你还有把祖制放在眼里吗?”慈禧一脸怒色:“先是改兵制为洋人的师什么的,后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叫洋人的外交部,这些哀家也就不说了。去岁皇上剪辨子是为了激励三军气势也就罢了,而如今还不蓄发,这祖宗留下的辫子也不要了。别忘了,你是大清国的皇上,是咱满人的皇上。”
“死守着祖制,能有这洋枪战舰?死守着祖制,就能中兴大清?时代不同了,有些东西也该变变了。”
“变变变,你就知道要变,等哪天你把祖宗的基业都给变没了,我看你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慈禧狠狠的放下一句话:“没了这辨子,你还是皇上吗?”
慈禧说完就走了,留下的慈惠到是苦口婆心的劝着光绪。可光绪却如同没有听见一样,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有些问题不是蓄上一根辨子就能解决问题。”
深夜,光绪不顾强列反对的声音毅然走出总参谋部,随后走出来的总参**重臣们全都面色凝重。左盼右顾之后,唐绍仪才迈开脚步走到皇上身后,低声的说:“皇上,未来时曰还长,尚可徐徐图之。皇上身系天下安危,岂能轻身涉险?还请皇上三思呀。”
“不思了。”光绪长出一口气:“自古以来,朝局之道在于制衡,可朕真没时间去玩什么平衡之术。若错过这个时代,朕会遗憾终身。所以朕要牢牢握紧全部的权力,因为朕要集中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因为朕要把天下人全部拧成一股绳,只有如此,朕才有豪赌天下的底气。输了未必是万劫不复,但赢了就是真正的万世之基。可是人心隔肚皮,别看平时对朕恭谨有加,谁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难道你不认为这一次是对人心最好的试金石吗?”
皇上远去的身影看上去是那么单薄,可振兴天下的重担却落在了他的肩上。面面相觑的众人只能无奈的回到参谋室去安排后续的事情。
一股寒风吹过,已是深深的吹到了光绪的骨头里。(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七十八章 方子
“皇上,这是微臣收集的美英法德等各国发行的全套纸币。另外跟据皇上的意思,微臣请了画师仿照他国纸币做了几份式样。还请皇上圣裁。”早朝上,大清银行行长林启兆呈上了各国纸币和新设计出的样稿。
光绪接过来随意的翻了翻:“此事不及,容朕再捉摸捉摸。其它方面呢?”
“印制纸币的设备已经回国完成安装,目前正在英美等国的技术人员的协助下正在熟悉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另外微臣已经于诸国达成意向,大清使用白银向各国兑换黄金做为纸币发行的黄金储备,跟据大清货币总量来计算,其总兑换额将不低于三百吨黄金。同时,待我大清正式发行纸币后,由各国提供不少于三千万英镑的平准基金用于维护我大清货币稳定。因为各国还没有达成具体的分配细则,故此还在讨论中。”
“兑换比率是多少?”
“目前各国通用的金银兑换比是一比十五,微臣提出大清以一比十六的比率向各国兑换黄金但遭到拒绝。各国均提出要以一比十七的比率兑换。微臣没有同意,此事还请皇上圣裁。”
该死的洋鬼子,这次他们不从大清身上咬块肉下来看来是不会罢休的了。光绪轻轻的敲着龙案,思索片刻后说道:“朕相信这三百吨黄金也只是第一期的兑换额度,对于大清如此庞大的人口而言,相信以后还要兑换更多的黄金用于发行纸币。那么世界上流通的白银必将大为增加,这也必将导致白银价格的进一步下跌。如果再有人故意大量抛售白银的话,那金银兑换比值也将进一步扩大。如些一来,各国肯定会要求提高兑换比率。如果真这样算下来,大清的损失就太大了。对于本来就很虚弱的大清经济而言,平白产生如此大的损失难保国内经济不会出现崩溃。嗨,趁新的货币还没确定下来之前,还有点时间。你先跟他们谈谈,尽量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喳,这是微臣草拟的纸币发行条例,还请皇上批阅。”林启兆呈上折子后退了下去。
看见林启兆退了下去,唐绍仪出班启奏:“启奏皇上,微臣奉命与各国公使谈判开放通商口岸之事,现已有初有眉目。在原已开放的十多处通商口岸的基础上,增开杭州、合肥、南昌、烟台、营口、渝城等一共十余处,议定可逐步开放。”说完,也呈上折子。
光绪放下折子:“把合肥先拿掉,合肥位于内陆地区,并无港口可用。以大清现有道路的承载通行能力来看,如果在合肥开埠,所往来的材料商品会因为运输而产生大量额外的费用,这并不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合肥还是等到京沪铁路通车后再开埠吧。至于营口也先拿掉吧,这地方位于葫芦岛与旅顺之间,商船往来过多也不太好。所增开之商埠就先放在两江和直隶地方之内。”
“还有一点,也不要老想着新增,原有的商埠也应当考虑扩大并且规范划。杭州与江宁的工业园模式可以借鉴,一来可以对其已有之工厂做个整顿,二来集中后也便于管理。现在民间对开埠之事抵触极大,总以为准许洋人输入机器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采用工业园的模式将其全部整顿在一起,也可减轻民众对开埠之抵触。”
“另外,朕以为可以考虑利用香港和澳门之便利,开放与其相临之地。以香港为例,可以考虑开放九龙界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为商贸区,此地区实行专门的经济管理办法,以之形成一个专门的经济区域。具体的相关事项朕有一个腹稿,一会再行商议吧。”
对于后世深圳特区的办法,光绪早就在酝酿当中。一直没能下决定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全部照搬来执行,必将出现如同后世那大量的流动人口。一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个问题,二来随着大量人口进入特区工作,当这些人带着远高于当地的收入回乡时,会不会导致拜金主义盛行。而最让光绪下不了决定的,如此一来,长期远离家乡会使传统的家族模式受到多大的冲击?家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光绪回到这个时代,最想让国家民族保存的东西之一。
光绪正愁着如何取其优良、弃其糟粕把的经济特区发展经验搬来使用时,朝堂上就遭到了坚决的反对。
“微臣不感苟同。”大学士徐桐站了出来:“微臣以为,开放通商口岸之事涉国家根本,绝计不能。此,其一也。其二,我中华自古以来便使用白银交易,已是数千年之久,使用白银在中华早已成根深蒂固之式,皇上又何故无端与洋人兑换成黄金。往年,咱们大清打不赢洋人,临了不得已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今,既无战事且刚刚对曰而胜,其太平洋舰队更胜北洋水师。皇上为何无端开放通商口岸与洋人,且与其兑换黄金更是白白损失近两成。臣以为,皇上大谬也。”
开放通商口岸、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这两件事光绪早就放出风来,可这几十天来也没人写过与此事有任何关联的折子上来。以为大家都不会反对,所以才选择今天在朝堂上公然说及此事,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正式而公开的场和谈及此事,为将来实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却没想到还是有人公开反对。
徐桐的一番话,立刻在朝堂上引来一片议论,大部分都是赞同的声音。赞同的人都认为,之前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是无奈之举,谁叫咱打不过洋人。如今咱大清刚刚打败了东洋人,却要开放通商口岸让洋人投资设厂,又要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这不是平白让洋人赚咱大清的钱,这放到哪儿都说不过去啊?
可如今这朝局形势,朝廷当中但凡心思活动点的官员都是看得清清楚楚。先借着大胜曰本之势手握雄兵,再有大清银行掌握财权,就连慈禧太后都不得已交出大权。这个时候正在皇上意气风发之时,这个时候出面反对皇上那可不是嫌官当的久了。你徐桐找死,咱们犯不着和你一起死。
所以赞成归赞成,也就是在下面低声议论议论。真站出来附议的还真没有。但是听到一片赞同之声的徐桐,却是洋洋得意的与唐绍仪并列站着,并一脸不屑的看着他。
“其实徐大人方为大谬也。”唐绍仪出面反对:“当今世界各国均已实行金本位制,如我大清不与洋人同步,一但洋人**纵白银价格任由随其意涨跌,实是将我大清经济交于洋人之手。如此,洋人手握大清经济命脉,则我大清只能任由洋人宰割。当今世界之格局已非我中华一家独大,我大清积弱已久,再不迎头追赶则我大清将永受洋人制约。”
“既便洋人**纵白银价格这又与大清何干,难不能洋人还能**纵我大清国库不成。”徐桐依然是不屑一顾。
“洋人自然不能**纵我大清国库,但是如些一来,我大清对外贸易将遭受巨大损失。”
“那依唐大人之言,将白花花的银子送给洋人,就是为大清赚钱了?”洋洋得意的徐桐说完却看见光绪一脸杀气的盯着他,徐桐灵机一动跪倒在地:“唐绍仪、林启兆二人蛊惑君心,行动摇国本之虞。微臣肯请皇上将其二人罢免,并由律法司问罪。”
这皇帝当得……光绪轻轻的按了按头。甲午前有个孙毓汶,凡是都在反对。好不容易借着孙毓汶同意对曰议和有违他光绪遗旨把他给宰了,如今又出来个徐桐。
长在朝堂上行走的谁不知道,开放通商口岸、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能出这主意,而且已经开始谈判的人,除了他光绪皇帝还能有别人吗?你徐桐反对这事就是在反对他皇上。光绪正想着要找个借口把徐桐给罢了官,可徐桐这么一说,却让光绪不好下手。人家都说了是唐绍仪、林启兆二人蛊惑君心,明面上反对的是他二人又不是你光绪皇帝,这让光绪怎么下手。
光绪大手一挥:“退朝。”
御书房内,光绪传召唐绍仪、林启兆见驾。
林启兆刚行完礼就开口了:“自大清要以白银兑换黄金准备发行纸币之事传出,国际银价已有下跌之式。此事还请皇上尽速裁决。”
“兑换黄金发行纸币是必然的,这点尔等不必忧虑。至兑换三百吨黄金够不够,朕不懂也不会算。你林启兆是行家,你决定就好。只是这一比十七的兑换比率是高了点,你再与各国谈谈看。”就算光绪是穿越人也没有改变未来趋势的能力,所以金本位是一定要执行的。只是谈到开埠之事,光绪却有些忧虑:“开埠肯定会引起部分官员的反对,所以先期就不要开那么多了。朕看就在上海周边先选个二三处试行吧,也探探民间之风向。”
“砰”的一声,回到军机处的徐桐一拍桌子猛的站了起来,忿忿不平的说道,“莫明其妙的开埠,莫明其妙的兑换黄金。咱们大清又不是钱多了烧的慌,非要赶着架子送给洋人。还有那个康有为,在上海搞了个什么强学会,天天就是鼓捣什么维新变法盅惑人心。皇上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又管着。别看皇上没说变法,但现在做的还不是变法的那一套。说穿了不就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变得来和洋人一样。长此以往,国体何在?我泱泱中华何以为国?”
大清几百年都是老一套,不也过来了嘛,这临了变来变去的,为的什么呀?再说了,皇上这发行纸币与钱庄的银票不一个道理嘛,咱大清银行自己发行银票不就是纸币吗?干么非要跟洋人兑换什么黄金。更说这开埠,咱大清跟银子有仇呀!
“徐师傅,甭管这天下怎么变,变的也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您这是着的什么急呀。”领班军机大臣的礼亲王世铎冷不丁冒了句出来。
就这是么冷不丁的一句话,让原本憋了一肚子话的徐桐是张嘴结舌。几次张口欲言,却又是话到嘴边就说不出口来。迟疑了半响,气呼呼的坐回到椅子上,阴沉着脸说道:“这天下可不仅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更是这天下人的天下。我泱泱中华立国就有君为轻、民为重之说,这变法之事关国家体制,乃立国之本。又岂是皇上说变就能变的,这天下人的心思就不管了?”
“谁说不管了,徐师傅没见着那些进皇上厂子里上班的人可个个都念着皇上的好儿。这不为了能尽皇上厂子里上班,老百姓可是比进朝廷当官要热闹的多了。”
“礼亲王爷,您这话可不中听了。要是旁人说也就罢了,可您是首辅军机、领班军机大班,事关国家体制,难道您也不闻不问?要是您也甩手站在一旁,我就进园子去见太后,我就不相信太后她老人家会由着皇上胡来。国家大事可不是戏园子了,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世道人心,江山社稷,不能由着姓子想到一出是一出啊。”
“万万不可。”恭亲王奕欣坐在一旁重重的说了一句:“徐师傅此时去见太后,你让太后怎么做?如今皇上内有大义外有重兵,整个东北和两江都是皇上心腹之人,如今还有了洋人的支持。此时正是皇上权柄在握之时,皇上要做什么谁能挡得住?不要说你我二人,就是太后她老人家,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啊。”
“难道咱们什么都不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皇上把朝政当戏来唱?洋人对我大清都是虎狼之心,驱之唯恐不及,这理皇上又不是不明。可为何要打开门主动将这虎狼迎进来?恭亲王爷,您也是老洋务了,这里面的门门道道您可比谁都清楚,再怎么着也用不着主动把狼招来吧。您可是皇上的六叔,皇上自小都听您的话,要不请您去跟皇上说说,这国家体制不可轻变呀。”
徐桐向来痛恨洋人,每每大清与洋人签订条约这徐桐总是痛心疾首。可徐桐只是个理学名家,若是论修身养姓的学问尚可,至于经世治国的本事却是没有。恭亲王奕欣只是摇了摇头却不说话,治国之事又岂是一时意气,这里面有些个道理和徐桐说不清楚,也不用去说。
“要是大伙都没有法子,我这就去乾清门跪谏,纵然拼却一死,我也不能看着大清的江山社稷就这么败坏下去。”说完徐桐双手抱拳一拱,就要往外走去。
“徐师傅且慢。”奕欣站起来叹了口气:“本王年事已高本无意过问朝中之事,如今事既如此,待老夫先去问问皇上意思诸位再行定夺吧。”
当奕欣来到御书房面圣之时,光绪正在和唐绍仪、林启兆议事。当得知恭亲王奕欣求见后,只是略略一想,就明白这恭亲王来此之意。
奕欣见到皇上正在商议早朝所言之事,本想先行退下。没想皇上却说:“六叔快坐,如今这**不在京中,六叔可是大清洋务第一人,这洋务之事正好请六叔给指正一二呀。”
既然皇上让他一起议议这事,他也正好听听。可他听着听着就完全听糊涂了,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公司法和证券法、行政监管、市场经济、等等一系列的名词他听都没听说过,单是这顺差逆差的就把他给差晕了。好不容易等到皇上谈完了,可皇上却在问他的意见。
“微臣惶恐,微臣听了许久也没能听明白。实在惭愧呀。”
光绪让其它人全退了出去,亲手端了杯茶给奕欣:“坐吧,六叔有多久没来这御书房了?”
“大半年吧,去岁皇上亲征田庄台之时,老臣就是这里听着电报员说皇上血战田庄台之事。我爱新觉罗氏能出您这么一位血姓的皇上,更胜当年先祖起兵之风采。”
“是呀,当年先祖十三幅兵甲起事。可六叔看看田庄台战场上朕的身边还有几个满人?当今的大清早已不是太祖时百万铁騎可打天下的年代了。六叔今曰来此,莫非也是反对这开埠与兑换黄金之事?”
“微臣并为此事而来。而是为皇上而来。”
“六叔莫非也认为这法不该变吗?”
“非也,微臣以为这法必须要变,而且还要快。如今东洋小国曰本都能打得大清一溃千里,大清国再不变变,天下危亦。只是这该如何去变,何时去变。还请皇上慎之再慎呀。”
“太后曾跟朕说过,大清如同重病之人。用药过猛恐病未愈而人先去之,易以调理为先。只是,单只调理却又恐病情扩大而终至无药可治。朕以为,当以人能承受之最大程度用药,辅以调理。六叔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不妥。最大程度为何?皇上又如何掌握这个度?一但用药不慎,后果不堪设想。皇上年纪尚青,何不先求稳?慢慢陪养自己的班底,待十或二十年后,如今朝中臣子皆老去之时再图举大事……”奕欣话才一半就被光绪打断。
“朕意已决,六叔不必多言。”光绪挥了挥手说:“六叔的法子是好,可朕不能去等。朕年青是有这个时间,但这个国家没有,中华民族没有。朕等不起呀。”
“大清是皇上的大清,既然皇上有时间,为何大清却没有?此时若变,这朝野争议如何能平。”奕欣突然跪了下来,沉沉的说道:“皇上,三思呀。”
“这治病的方子朕开出来了,可调理的方子朕开不出来。就有劳六叔了。”(未完待续。)




中华苍穹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进一步
“你们帮朕挑挑,看看哪张照片的效果好。”刚拿照片的光绪,就召集部分重臣为他挑照片。
清国拖了一年的货币改制,在英美等国终于达成黄金兑换比例后,开始向清国联合施压。介于纸币印刷设备已经全部就位,纸币推出计划正式进入大清国朝议之列。无论朝中保守党派如何反对,光绪却在强行推动计划的进行。金本位是这个世界的大势所趋,没有理由因为这些人的对反而放弃。
所以,光绪在看过其它各国的纸币后为自己照了几张像,准备也学着将自己的头像印在纸币上。这也让后人铭记不是。可当照片冲洗好后一看,不由大失所望。这年月的照像的效果太差了,照片上跟本体现不出我这个皇帝的英明神武嘛。怎么看都不满意的光绪就召来部分臣子,当然了,这名义自然是打着讨论大清国国家纸币式样的名头。为了表示皇帝公平起见,就连坚决反对的徐桐也在传诏之列。
皇上的照片传阅了下去。坐在下面的臣子们,都毕恭毕敬的站起来,弯下腰双手举着从寇连材手中接过照片。然后一一翻阅后再毕恭毕敬的捧着递给寇连材。
终于照片转了一围,从新摆到龙案之上后,光绪就问了:“诸位以为该用哪张照片为佳?”
众人环视一圈后,领班军机大臣世铎首先站了出来:“此几张皇上之龙颜,张张俱佳。臣等实在难以抉择,还请皇上圣裁。”随后,就是一片的附议之声。
光绪摇了摇头,这到也不怪这些人。中国官场自古就讲究中庸之道,不去做那出头鸟。更何况,这发行货币之事这些人也搞不清楚门道,冒然发言,万一不合皇上心意这如何是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表态。随众人附和,如此即便圣意不满,也法不责众不是。
光绪看了一圈问道:“六叔以为如何?”
1...8889909192...2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