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重生之官商风流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常官落叶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唐昱也是知道的,从1971年开始,郭年河正式进军酒店业,投下一亿马币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他更分别在不少国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建立据点,从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济等一路延伸至中国内地。“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现在已成为国际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品牌。80年代世界性经济不景,航运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货轮的货运量大减,使郭年河蒙受严重亏损。但80年代末投资中国的决定却为他创造事业的另一个高峰埋下了伏笔,他成为马来西亚企业进军中国内地的开路先锋,今日终得以分享最丰厚的回酬。
事实上,那个时候,大多数华商都不愿意亲近大陆政府,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们之前是代表买办资本家的,而中国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再加上呆湾等人的挑拨,郭年河是比较识大体的人,早早就和中国、政府方面搭上了线,在大陆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充足的回报。
而郭氏家族到了90年代,那是已经锦上添花的时期了,郭年河将触角伸及传媒及影视业。他在香港的旗舰嘉里集团收购了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后又入主香港无线电视,使他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传媒大亨。
可以说,郭年河的成功之道是能捕捉到各个时代的经济增长热点,几乎每一个10年,郭年河都进军一个新的领域,不断地扩充他的商业帝国。郭年河过人的胆识、才能以及超强的判断力和永不停歇的精神都使他成为了老一辈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当然,除了郭年河之外,东南亚还有着无数的华商,菲律宾首富便是其中之一,资产大约十五亿美元左右。
程彩勇在1934年出生于福建晋江,3岁便跟着父母到菲律宾谋生。虽出身贫寒,但自幼秉承母训,喜爱钻研中华文化,从小就养成了学习中国诗词典籍的习惯,可以整篇背诵《孙子兵法》和《论语》,并常运用这一宝库中的哲理去处理面对的商业疑难,为他如今成为一名成功的儒商打下深厚的基础。
这次印度尼西亚发生排华暴、乱的时候,程彩勇恰好在那边洽谈一边生意,他的住所被印度尼西亚的暴徒们冲击,还是在黑水国际的出面下才保证了他的安全,所以,对于唐昱,他是异常的热情的。
程彩勇自小抱负非凡,立志自己创业。一边在烟厂当杂役,一边半工半读修完马尼拉远东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业后,20岁就牛刀初试创办了一家淀粉加工厂,这次尝试虽然失败,但他很快又站起来,借钱开办了一家化学制品公司,这后来成为程彩勇庞大事业的基石。
1964年,程彩勇创建福川卷烟厂,定位在受众广泛的中等香烟市场,并大胆把世界最先进的制烟生产流水线引进菲律宾。
70年代末,福川卷烟厂已发展成为全菲最大的烟厂。从此,程彩勇把目光投向到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实业,凭着非凡的商业触觉和纵横捭阖的大手笔,建立起自己的烟草、啤酒、银行、航空、地产、炼油、旅游、建筑等产业王国,在东南亚、欧美、中国等地拥有百余家企业和物业,总资产近百亿美元。
程彩勇深谋远虑,敢于承担风险,善于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抓住商机。他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机会与风险同在,危机中蕴含无数商机。”
1987年,香港回归谈判之际股市暴跌,不少香港工商界人士或观望或将资金转移到欧美。恰逢裕景花园地皮拍卖,程彩勇毫不犹豫斥资5亿港元投标中的,1994年,裕景花园价值已高达百亿港元,令商界同仁叹服。之后,他又相继在香港投资饭店、写字楼、商场、高级住宅、九龙城等项目,雪球越滚越大。
程彩勇个性豪爽,经常有出人意料的大决定。他常说:“人家不敢摸的老虎屁股我敢去摸。一件事不干则已,干必干好。”
1995年,程彩勇收购连年亏损的菲律宾国有航空公司,他说,“菲航”代表菲律宾,不能垮,我要办好“菲航”,为菲律宾争光。此后程彩勇大刀阔斧地进行管理改革,注资40亿美元,陆续更新了40架飞机,并开辟了多条国际新航线,菲航终于从2000年开始扭亏为盈,程彩勇此举深受菲律宾人敬佩。
还有东南亚第一女富豪,这也是华人,是新加坡凯发集团总裁,身价大约2.4亿美元。
1961年生于马来西亚的林连爱是个华裔孤儿,一位好心的华裔老妇人收养并用爱培养出热爱生活、坚强好学的她。直到今天,林连爱仍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最大的开销,是在资助退休老人、儿童和教育方面的慈善事业。她领导的凯发集团也在不断推进中国内地资源型缺水城市的水资源再生项目。从最初让婆婆住上大房子单纯的愿望到如今推动“水资源再生”的宏景,齐家济世的华人企业家情结在林连爱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出身贫苦、富有远见、以2.4亿美元资产总额被《福布斯》评为东南亚第一女富豪。扭转逆境、把握机遇、刻苦专注成就了她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转机。
其实,所有的成功,在林连爱看来,全然是一次“远见”赌未来的孤注一掷。半工半读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林连爱进入当地一家荷兰药剂公司当药剂师,拿着优厚的薪水也有着可以预见的职业未来。工作3年后,眼光敏锐的林连爱认定废水再生市场具有庞大的发展空间。毅然放弃了年薪4万美元的稳定工作,卖掉房子和汽车,以1.2万美元创立了以提供净化废水系统为主要业务的凯发集团。
“我当时并没有什么商业计划,但我知道水是一个好生意。”或许是童年储蓄雨水的艰难记忆更坚定了她的行动决心。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人,而当时在新加坡该行业有20家公司。为了突围,林连爱决定专注于利用膜技术的废水净化。她亲自骑着摩托车,顶着炎炎烈日,奔波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挨家挨户、逐个工厂推销自己公司的过滤器和水处理柔化剂。
1992年,林连爱意识到公司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市场以谋求发展,凭借自身作为华裔的背景和出色的中文,她聪明地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当时,包括大学读书时候的导师的10位朋友都向她投了无比坚定的信任票,每人约出资10万新币支持她的开拓。而事实再次证明了林连爱的卓越远见,公司于今年终于开始赢利。
提起东南亚的华商,还有一个人是不能忽略的,虽然他的名字看起来并不像华人,而更像一个泰国人,那便是创立西那瓦电脑公司,拥有泰国最大电信企业的也信,身价超过13亿美元。
也信中文名叫求信达,是泰国第四代华裔。曾祖父1908年从潮州迁徙而来,母亲是梅州客家人,幼年到泰国。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说:“其中靠的就是客家人经商的良好品德,靠诚信发家。这是客家上祖传下的最宝贵遗产。”他还说自己崇尚儒家的忠和孝,忠于国家、人民,孝敬父母祖宗。作为华裔,也信非常重视对华关系,近几年来,也信一直致力于推动地区合作,并希望加快东盟—中国自贸区谈判进程等。
泰国人喜欢用“温文尔雅”、“学识丰富”、“能谋善断”、“长于交际”等词汇形容总理也信西那瓦。
巨大的个人财富对于也信构筑一个全国政治网络是个关键的优势,那么他雄厚的资金从何而来?在也信刚从政时,很多人猜测他出身名门富豪之家,实际上他白手创业,10年间实现了从一个优秀警官到电信大亨,再到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的三步跳。
也信1949年出生在泰北清迈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1966年考入曼谷警官学校,4年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获政府奖学金,赴美攻读,并获犯罪学博士学位,30岁那年回到泰国警察厅工作。
1983年,也信在妻子协助下开创了自己的“西那瓦电脑服务和投资公司”。
1986年,泰国政府允许私人经营电信业,公司成为最先取得执照的私营电信企业。也信决定辞去警察中校的公职,专心经商。利用他在警察局的关系,也信辞职前就为自己的公司联系好了第一笔大生意—为泰国警察系统信息化改造提供电脑和软件。
随后,从传呼机到手机再到通信卫星,也信的西那瓦公司越做越大。公司1990年上市,几年后便基本垄断了泰国的电视卫星天线和移动电话行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已拥有4家上市公司中超过50%的股份,成为泰国首富,也是《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位“大亨”中唯一的泰国人。
受父亲影响,也信自幼抱负宏大,读小学时就曾问老师“有没有专修当总理的学校”。商界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他满足,反而增强了他从政的信心。1994年到期年,也信历任外交部长、副总理等职务。
当然,来自于后世的唐昱还知道其他的事情,例如,如果历史不发生大的改变的话,在两个月后,也就是1998年的7月14日,也信会创立了泰爱泰党,以优惠条件将其他政党的许多骨干和议员吸纳到自己旗下,使泰爱泰党的影响迅速扩大。到了2001年初,也信就会成功的当选总理,并且会在2005年获得连任,这将会创造1932年泰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后首位民选总理顺利完成4年任期及同一政党连续执政两项纪录。
当然,此时的也信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当上太过的总理,而且还会连任,还会打破某项记录,虽然他确实是以当总理为目标的。
唐昱对这个人也是好奇的很,所以,整个见面会的时候,有很多时间是在与此人探讨的。
唐昱知道,在第一届总理任期内,也信用商业办法处理复杂的政治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方面的大胆举措,其中包括“亚洲合作对话”、“东南亚大陆发展经济合作战略”,及美国指定泰国为其“非北约主要盟国”,这些使也信成为了全球瞩目的亮点。唐昱还知道,野心在任期内还有很多与一般政治家不同的惊人之举,比如率领4万多民众创造了集体健身操世界纪录;为平息南部的暴力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项折纸鹤的祈求和平活动;在鸡肉宴上率先吃鸡肉帮助民众建立战胜禽流感的信心;为加快曼谷新国际机场的建设速度,在建设工地亲自为工人们下厨炒菜等等。这些身先士卒、形式新颖的亲民作风赢得了泰国民众推崇。
唐昱更是知道由于之前成功的商界经验,也信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发展战略,称为“也信经济学”。在也信领导下,泰国经济走出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萧条状态,正以年增长率6%的速度稳步增长。还提前两年还清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3亿美元的债务。在也信主政期间,泰中两国在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全面、顺利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果。
正是因为知晓这人日后的履历,所以,唐昱与他交谈起来,两人便有了诸多的共同语言,让也信对唐昱倒是越发的满意起来,因为他发现,两人总是有着诸多的共同语言,他更好奇的是,为何这个少年人对泰国是那么的熟悉,而且还与他政见想和,两人的喝多想法,根本就是一致的,他有哪里知道,唐昱根本了解他上台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这才针对性的说的,对于这次洽谈会,他是做了很多的工作的,不仅对绝大多数的华商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他有着更甚的准备。
这次华商从印度尼西亚撤离,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会选择到内路去投资的,这也是唐昱自己融资的机会,国内的商业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想要发展,便要有充足的资金,不从银行贷款的话,从东南亚的花商圈融资似乎是更加美妙的选择,所以,他此番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希望很多获得一些资金。
至于国家方面的人,除了表明国家的立场之外,自然就是拉投资了,希望这些华商到国内去投资,这些人投资,都算是外商投资,是各个官员的政绩的。
显然,大家都取得了自己需要的结果,一个洽谈会下来,唐昱至少获得了接近于十亿美元的口头约定,这十亿美元,最后能落实下来五亿美元,那黑水国际这才到印度尼西亚就没有白跑一遭。国内的官员们,似乎也有了不错的收获,有大量的华商,愿意到国内投资去,表明的意向,高达上百亿美元之多,当然,这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毕竟,要完全从印度尼西亚撤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还需要中国、政府出面沟通施压等等,防备印度尼西亚政府从中作梗。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重生之官商风流 第六百零五章 为商不做胡雪岩
当晚的见面会结束之后,唐昱原本还想呆在香江趁热打铁的时候,不过刚刚躺下来还没睡着,便被苏慕儒一个电话叫了回去,听苏慕儒的口气,似乎很是紧急,唐昱也不敢怠慢,连夜便打个飞机回去。
等他回去的时候,又被直接交到沈睿鸿的家中,进了书房才发现,沈睿鸿、苏慕儒以及本应该在东陵市的他老爸唐天鸿都在书房中,三个人都面色严肃的在吞云吐雾,“沈伯伯,你们这是要三堂会审呢。”
唐昱还随口开着玩笑,这次事情完成的不错,还刚刚拉到了十亿美元的发展资金,他自然是无比的兴奋,见屋子里这三人严肃的摸样,他还以为辽海省又出什么大事儿了呢,不过自己拉到了十亿美元的发展资金,自己的商业集团就能进一步的壮大,到时候左手钱右手枪,好不惬意啊,唐昱想想都兴奋。之不过他这个兴奋,随即便被苏慕儒的一句话给扫的打入深渊。
“小昱,你知不知道,你现在已经处于一个很危险的境地?”苏慕儒说话时候口气很是严肃,沈睿鸿和唐天鸿都没有开口,不过看他们严肃的摸样,显然,三个人是为了同一件事聚集起来的,唐天鸿一个小小干部有机会坐在沈睿鸿的书房中,这肯定是托了唐昱的福,要不,这间书房,便是多少副省级的官员想要进来都不得其门而入呢。
“很危险的境地?”唐昱愣了愣没有反应过来,敢情这三个人聚集在一起,是说自己的事儿呢,唐昱不禁感觉有些好笑,危险?自己有什么危险的,莫非是因为自己在印度尼西亚做的事情,让苏哈拓或是普拉沃斯很不爽,他们要动用非常手段来干掉自己?唐昱无可奈何的想着,貌似这也是有可能啊,这两人都是印度尼西亚的军方实权派,在自己手中几乎输得一干二净,对自己没有怨恨那是不可能的,但是,自己可是黑水国际的老大,出行不知道多少保镖暗中跟随,若是自己都能被暗杀了,那黑水国际还混不混了?
不过随即,唐昱便看到沈睿鸿铺开宣纸,苏慕儒主动过去站在旁边,唐昱赶忙帮助润了润笔,这才见沈睿鸿凝了凝神,提气在宣纸上边笔走龙蛇般,一笔写下“为商不做胡雪岩”七个大字。
“好字,好字,沈伯伯能去当书法家了。”
“不是让你看字,是让你看字。”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有矛盾,不是看字,是看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让不让看字?不过唐昱显然能够明白,沈伯伯的意思不是让自己欣赏书法,而是让自己看看字里边表露出来的意思。
“为商不做胡雪岩,为商不做胡雪岩。”唐昱把这句话在口中咀嚼了几句,忽然间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上也露出后怕的神色来,“沈伯伯,你是说……”
唐昱没有说完,沈睿鸿却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面色沉重的点了点头,唐昱脸上一跨。
胡雪岩是谁唐昱自然不会不清楚,作为一个经商者,如果不知道胡雪岩,那就太失败了,这人,堪称中国商界的榜样,不过却绝不是唐昱要学习的对象,此人要做官商,唐昱却不想做官商,不想做红顶商人,而是想正正经经的经商,走出一条真正的商业道路。
胡雪岩其实是字雪岩名字叫胡光墉的,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是个富可敌国的晚清著名企业家,政治家,可谓是声名显赫。
这人在近代的商业名人中,相当的显赫,其自传几乎是所有商人必读的宝典。
胡雪岩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钱庄一个小伙计开始,通过结交权贵显要,纳粟助赈,为朝廷效犬马之劳;洋务运动中,他聘洋匠、引设备,颇有劳绩;左宗棠出关西征,他筹粮械、借洋款,立下汗马功劳。几经折腾,他便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他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胡雪岩一生,是非功过褒贬不一,这里且只分析他的人道。胡雪岩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以长取人,不求完人。他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清人顾嗣协曾有诗: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取短,智高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这样一个人,几乎在他活着的那个年代里,所有的大事他都参加过经历过。
在中国历史上,胡雪岩被称为“一代商圣”,是很多商人学习的榜样,却绝不是唐昱的榜样,两人是很不同的。他初在杭州设银号,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胡雪岩墉幼时家贫,以帮人放牛为生,年龄稍微大一些之后,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后在王有龄的帮助下开阜康钱庄,并与官场中人往来,成为杭城一大商绅。
最初在钱庄,胡雪岩是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的,三年师满后,他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正是在这一时期,胡雪岩靠患难知交王有龄的帮助,一跃而成为杭州一富。
王有龄是福建侯官人,在道光年间,王有龄就己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后来胡雪岩慧眼识珠,认定其前途不凡,便资助了王有龄五百两银子,叫王有龄速速进京混个官职。后王有龄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经其推荐到浙江巡抚门下,当了粮台总办。
王有龄发迹后并未忘记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于是资助胡雪岩自开钱庄。之后,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
庚申之变成为胡雪岩大发展的起点,在庚申之变中,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搭上了钩,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饱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
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勾结外**官,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代、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硷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
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
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发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国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学习、自强御侮,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不便与外国人打交道。
这样,与左宗棠联系极为密切,诸通华洋事务的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
作为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叱诧商场,写尽人间风流,更令后人称道的是,他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在赢得胡大善人的美名、黄马褂加身的同时,亦获得了更多的财富。在他的这些义举中,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尤为后人们所称道。
关于创办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的缘由,流传至今的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胡老太太生病抓药受阻,怒而开药号;一种说法为胡雪岩因小妄生病,抓回的药中有以次充好的一两味药,要求更换时遭到药店伙计的抢白,激愤而开药号。实际上,任何偶然事件都有其必然性,胡庆余堂的开创与胡雪岩深受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熏陶,身处乱世而兴济世救人之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实,早在1875年由于战乱、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剧增,人口负增长之时,胡雪岩便己打定救死扶伤的主意。他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赠给曾国藩、左宗棠等部及受灾区民众。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下,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1878年春,以上的耗费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
1...285286287288289...3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