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立志传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黑胡子
根据上海相关机构调查,1919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近42亿美元,但人均却不到10美元,人均数较印度、拉美、非洲有着近一倍的差距。
为了吸引外商,尤其是美国商人来华投资,国府组织中国企业家们赴美设立洽谈会。
6月,中国第一大商业银行,杨洪森旗下的中国恒生银行成为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继恒生银行之后,同时归属于杨洪森旗下的中国石化集团于9月份在美国上市,两家公司的总市值近6亿美元。
杨洪森的大名频繁的在美国各大报刊上亮相,上海证券交所在恒生银行、中国石化带动下全面上扬。
在上海《申报》的大篇幅报导下,杨洪森是无处躲藏,他想藏也藏不住,谁让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他决定恒生银行、中国石化在美国上市,就注定其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国民的焦点话题。
6亿美元换算成新国市约21亿元,如此巨大的财富,让中国百姓,甚至自诩有钱人的富豪也唏嘘不己。
孙中山老早就知道杨洪森是大款,可没有想到他有这么多钱。
宋美龄也只是知道自家有许多产业,但是具体的市值并不清楚,在此之前她一直认为中央银行上的那400多万美元就是他们的全部财产,这是因为她对权利远甚至于金钱的敏感。
当人们关注于杨洪森的财富时,那些专业人士更关注于杨洪森指掌两江以来经济增长情况,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处于持续高速增长中,欧战结束后在各国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高速增长中,而中国经济的高增长与两江财团的大举扩张是分不开的。两江财团的势力范围已从江苏、浙江、安徽迁入两湖、两广、四川、西北地区。
对于日本来说只要将两江财团击垮,中国的经济很快就会进入负增长,但是两江财团在金融、能源、钢铁、纺织等领域完全处于垄断地位,更重要的是身处于权利核心的杨洪森可以灵活地运用政策性手段对两江财团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
日本人无法打倒两江财团,就连美国的银行团在面对这种一个畸形怪物时,也只能选择合作。
在中国能与两江财团对抗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杨洪森系统地消灭了。如比较强大的北洋官僚资本集团惨遭政策性肢解,至于新兴西南财金力量,他们显然不够份量,至于其它的一些小的势力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还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两江财团抗衡的那就只剩下南京中央政府了。
两江财团的核心是恒生、德华、徽商、上海等七家银行所构成了银行团,他们涉足于钢铁、纺织、水泥、面粉、能源、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各产业部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形成了一个极为强大的政治联盟。
孙中山需要杨洪森,没有杨洪森的支持,他会很快从元首宝座上跌落下来。
杨洪森也需要孙中山,以前需要他的声望,现在需要他作为总理权利的延伸。
由于最近人气的飙升,杨洪森特地抽出时间,接受了《中央日报》、《上海申报》的采访,他们在提出了一些关于国府未来政策等问题后,也提出了社会上比较关心的话题。
“恒生银行、中国石化在美上市的成功,我想说的是,中国民族实业家,不应将眼光局限于国内,应当展望更加宽广的国际舞台,参与到国际经济合作,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份子。”
“我认为不管是在国内上市,还是在国外上市,任何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竞争将会更加惨烈,任何准备在美上市的企业,都应做好充分准备。”
“对于具体个人经济状况,我甚至于不如经济顾问李德尔斯那么了解。”
“如果我弃政从商的话,我的目标的就是全球首富。”
中国人现在早已知道地球是圆,除了中国以外,还有美国、英国、法国,那么全球首富有多少钱呢?扣除那个神秘莫测的罗斯切尔德家族,以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金融大亨摩根家族为例,他们的财富让人咂舌,现在国人发现与大巫相比杨洪森就是小巫,他们与小巫相比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中央日报》、《上海申请》因为这一期的采访销量猛增。
对于杨洪森到底有多少钱其私人经济顾问李德尔斯被问即时始终笑而不答。
《上海申报》的记者们并没有刻意去调查杨洪森的老底,只是拿着记者证到国府税务总局去了一趟,拿到了中国十大企业的纳税情况表,然后将杨洪森持股的企业标出来,人们发现十大企业中有一半属于或曾经属于杨洪森,其中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都已转化为国有控股企业。
杨洪森旗下的希尔顿烟草集团公司也成功入围,目前,他们是中国最大的烟草公司,英国、美国烟草公司被打的节节败退,通过走私希尔顿烟草公司甚至打入了日本市场,而广大的日本烟民一直认为他是美国烟,甚至很多中国烟民也是如此认为,实际上除了那洋气的名字外,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中国民营企业。
当然杨洪森的每年投入到慈善事业的资金也是惊人的,记录在案的捐款在1916至1918年两年期间共有数十笔数千万新国币。
巨大的财富容易引起社会的警惕,这是杨洪森大肆捐款的一个原因。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到死的时候还是家财万贯,这是一种耻辱。”
这句话对杨洪森来说更有意义,钱对杨洪森来说并不是一切,他就算开出1亿美金,也买不到ps。
他一方面拼命赚钱,另一方面他大把的花钱。除了慈善活动,他主要业余爱好就是收藏外国艺术品,这到不是他艺术欣赏水平有多高,或者宋美龄的原因,这完全有他的恶趣味在作祟。
民国立志传 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两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时候,城市人口也在迅速增长,作为一个新阶层,工人力量也在茁壮成长,杨洪森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
俄国的十月革命、日本的米骚动都充分证明工人与农民一样不可小视。
中国的工人力量还很弱小,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工厂数量的增加,工人的数量必然增长,按照中国目前人基数推断,未来中国的工人力量将是最庞大的数字。所以,现在就在组织规划好。
上海一些颇有远见的实业家很早就提出为工人增加工资、提高福利、缩短工作时间等等,但整体的情况是中国经济在增长,资本家的利润在提高,但是工人的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
在城市中工薪阶层是工业产品的主要消费群,而中国资本家更看重出口,而不是内需,这些人并不在乎工人们是否买得起他们的工业产品,因为国外的市场需求很大,购买力更强,获利的利润高,即使放弃国内市场,他们依然有足够的利润。
杨洪森却不能和这些资本家一样短视,中国的企业太过依赖于国际市场,若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比如经济危机什么,这些出口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对国民经济更是沉重的打大。
当外国商人虎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时,中国商人却自己出局了。
杨洪森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对国民经济进行干涉,大规模的挖掘、培育国内市场。
拉动内需的前提是国民手中要有money。
没money,没市场,没内需,有money,有市场,有内需。
别看现在是民国,但农村的那种封闭小农经济依然存在,这决定了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主要消费在城镇,而不是乡村,通过中国当前税收情况可以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城市税依然是国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工薪阶层增加收入的前提是,资本家们愿意与他们分享利润,可是更多的资本家不愿与他们分享利润。
“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二条腿的工人满地都事,你不干,身后有的是人干。”
大量进入的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为资本家们提供了过剩的劳动力,所以他们在选择劳动力方面有着更多的余地。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他们降低工资、延长工作时间,而工人们为了在城市中得以温饱,不得不接受资本家的压榨。
工薪阶层在城市中生活要精打细算,购买生活所需的工业产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在这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家败在日本和欧美商人的面前。
别看中国工人的工资少,但是其购买力无比强大,这就是市场潜力。
在杨洪森所属的两江财团,对于工人福利极为重视。
杨洪森接受过强大的政治教育,而且曾倒着阅读过德文版的《资本论》,对于资本家的本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对于他们剥削的方式有着深刻的认识。
资本家通过zhan有剩余价值来实际利润,而这其中又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美国的资本家们已经提前进入了相对剩余价值时代。而中国目前仍停留在半调子的绝对剩余价值时代。
绝对剩余价值剥削太露骨,太野蛮,太不文明了。
杨洪森收起了他的那张血盆大嘴,让自己看上去更想一个慈善家,而非资本家。
如美国商人福特提高工人时薪一样,两江财团在1919年全面提升工人薪金,由此带来的轰动效益远超过美国的福特。工人可以通过购买公司股份参加公司的分红,财团还提供教育、卫生、住房等多项福利待遇。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提升,企业效率取得了增长。工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财富,而他们的创造的财富与他们享受的福利、增长工资比例却下降了。未能充分认识到相对剩余价值的绝对剩余价值孙中山,称赞杨洪森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骄傲”。
两江财团再次担当起了国府政策风向标。国府很快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工资、福建等进行了调整,国会方面在杨洪森的推动下通过了《工会法案》。
这让杨洪森在工薪阶层中的支持率迅速攀升。
孔熙祥并不懂杨洪森的那套相对剩余价值论,“未来每年拿出那么钱去迎合那些工人值得吗?”
“我亲爱的大姐夫,对于实业你的不懂。商人追求的是短期效益,而我们实业家追求的是长期效益。”杨洪森用桌子上的蛋糕向他解释了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
孔熙祥笑道,“这样说来,增加了这么多利润,分给工人一些也没有什么?”
杨洪森的讲解孔熙祥并没有完全吃透,这引起了宋子文的白眼,宋氏三姐都听懂了杨洪森的意思。
宋庆龄说道,“这样说来工人们的收入相对来说没有增加。”
“正是如此,与他们所创造的利润增长率相比,收入应该相对下降了。”
宋庆龄坐在那里地思考着什么,杨洪森微笑着说道,“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的话,我向你推荐德文版的《资本论》。”
“那可是布尔什维克的东西。”孔熙祥说道。
“对于我们的世界,他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谢谢玉琨的推荐,我会拜读的。”
在这种家庭聚会通常都在宋蔼龄的住所,杨洪森在这里从来不谈政治,国际经济是这里的重要话题。但是政治与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想要完全不谈政治那又是不可能的。
当杨洪森将话题转到日本经济的时候,宋子文说道,“我看日本人经济崩溃了最好。”
孔熙祥道,“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如果日本经济崩溃,只怕我们中国经济也会受到波及,更甚者会。”孔熙祥啧啧嘴,一脸忧国忧民的架式。
孙中山最担心的日本因国内经济导致对华的政策的改变。
日本的如今的经济状况,一方面是由于畸形的现代化发展,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后者对日本的影响更大,由于中国的竞争日本经济在欧战期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中、日、朝这个经济大循环中,中国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中、日关系一直不能正常化,也直接影响到了日本的经济。
未来日本想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的难度非常大,前景不容乐观。日本政府希望中国放开市场刺激国内经济,但是孙中山可不敢轻易把那道门打开,这会引起连锁反映,目前他只能一点点地向日本开放市场,一下子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
美国虽主张“门户开放,利益均沾”,但在太平洋上美、日争霸越演越列,这进一步促使美国不愿与日本分享中国。
中、日政治分歧在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时候,杨洪森在经济方面是不会做出太大的让步,这一点日本政客们也是清楚的。日本的经济正处于震荡调整期,这一期间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而日本经济的崩溃代表着日本军人力量崛起,标志着中、日之间的战争进入倒计时。时间对杨洪森来说是相当宝贵,杨洪森仍需要5至10年的时间,时间一到就算日本人不挑起战事,杨洪森也会挑那个头。
在对日问题上杨洪森主张附条件的妥协,这代表着国府对日本强硬立场有所松动。
民国立志传 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国府首先打破了与日本之间的僵持的态势,国府外交新闻发言人表示,国府将对部分日本在华资产解冻,日本金融市场随后对中国政府的言论做出反应。不过日本政府却迟迟未表态。
中国政府的这种高姿态是代有政治目的的。
政界和金融界一些“中日亲善派”认为,中国摆出了高姿态,日本政府迟迟回应也非常不妥当。
杨洪森的私人经济顾问李德尔斯,借返美之机,再次访日。
日本高层对此高度关注,对于强硬派杨洪森主动寻求中、日和解,日本内阁认为其可能是接受了孙中山的进一步指示。
双方的密谈极为务实,所涉及到的是以经济为载体的政治问题。
李德尔斯此次带来一个阻止日本经济持续衰退的《南京—东京经济复兴计划》,这份计划书让一些日本政客颇为心动。
“南京方面希望与日本政府建立没有敌视的,相互平等合作的合作关系。”
“难道你不认为南京首先对我国的敌视吗?”内阁大臣松浦说道。
李德尔斯笑了起来,“据我所知,孙总统极愿意与日本建立一种亲密的,如同兄弟般关系,可是现在,我并不认为这是南京单方造成的。”
东京与南京的关系最初没有那么糟糕,在孙中山未完成统一前,双方仍保持着友好的关系,而军方的擅自行动,内阁应对失当,造成了东京与南京关系破裂,即便事实如此,松浦也不会承认这些。
“如果南京真的有诚意,应当表现做出进一步的表示。”
“在进一步表示之前,杨洪森先生想知道贵国的态度。”
“杨洪森,你难道不是代表南京政府?”
“我仅代表杨洪森在授权的范围内履行职责。”
松浦不敢小看李德尔斯这个私人顾问,在巴黎和会期间,正是由于他在中间穿针引线,最终促进了中日多个问题的解决。
“你所带的复兴计划我看过了,但我甚至不知道你们的这个复兴计划说的什么?”
李德尔斯惊讶的看着松浦,疑惑的问道,“你真的仔细看了这份计划吗?”
“当然”。
即便李德尔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能看出松浦在撒谎,他可以肯定眼前这个装腔作势的日本官员,也许翻了几页纸,又或者压根就没有看。
“松浦先生,面对经济衰退日本政府有什么更好的措施,难道连日本政府的经济专家们都认为这种经济衰退只是短期现象吗?”
“日本的不存在任何经济衰退。”
李德尔斯苦笑,日本的经济如同跳水般的衰退,而眼前的这位内阁大臣却否认眼前的一切,那还有什么好谈的,“对此,我只能表示遗憾,同时希望日本经济能挨过将要到来的冬季。”
全球经济目前都处于战后的衰退期,因为地域的原因,表现的不相一致罢了。日本经济战前经济增长率一度达到13%,平均在7%。
在结束了欧战,经历了米骚动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仅2%,乡村到处是破产的农民,城市内到处是实业的工人,对政府不满的下层人士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如果不能有效的阻经济衰退,减少破产和失业人口,政府将会破产。南京方面所提出的复兴计划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计划有利于日本经济的振兴,而同时也必将增强南京的经济实力。
日本1918年财政收入约11亿美元,中国1919年财政收入约8亿美元,日本预计1919年财政收入约在11亿美元左右,而中国1919年财政收入提出翻一翻的口号。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科收集的情报,中国1918年钢铁产量为61万吨,比上一年度增长2.8倍,1919年南京政府提出钢铁翻二翻的目标。与之相比,日本1918年的钢铁产量下降至55万吨。除了钢铁业,中国的纺织、水泥、面积等发展迅猛,如此下去,中国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赶超日本。看看那些骄傲的中国人,生产的钢铁只是比他们日本多了那么一点点,立马就将自己吹成了亚洲第一钢铁大国,如果不是美国搞配额,中国搞禁运,日本的钢铁生产中国拍马也赶不上。
内阁中的争论仍在在持续着,某些人希望通过区域性合作使日本经济摆脱困境的同时,又能扼制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过军方认为这种一想情愿的想法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现在英国和法国都在寻求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日本凭什么单方面能扼制住中国的经济增长。
合作,寻求共同的发展,成为大部分成员共同的心声。
天皇下令从远东撤军的命令,第一批1.5万乘船朝鲜返回日本,中、日军队“友好”换防。作为对日本的回应,中国也摆出了高姿态。
继李德尔斯之后,南京政府派出了正式的商贸代表团赴日就双方经济合作框架进一步磋商。
美、英、法三国对于中、日国政府积极、务实的外交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日两个远东大国的和解,有利于远东的和平和持续平衡的发展。
英、法的态度并没有换取中国在苏俄态度的转变。莫斯科政府的严酷的冬季就要过去了。邓尼金和高尔察克都遭到了可耻的失败,苏军一部正在沿西伯利亚大铁路向东追杀高尔察克,这个可怜的海军上将在车里雅宾斯克带着残兵败将撤至鄂木斯克,在这里他与谢苗诺夫的西伯利亚军团完成汇合,对于西伯利亚军团高尔察克感到无比的亲切,他准备带着这群儿郎对身后的苏军展开反击,高尔察克再次失败了,他与谢苗诺夫一起只得继续向东撤退。
高尔察克想要卷土重来,就必须依靠西伯利亚共和国的力量。
乔斯特罗夫总统没有声望,缺乏能力,英、法只好将布列拉夫斯基给请了出来,同时要求中国派兵。杨洪森要求英、法给予必要的军事援助,表面上中国军队正在漫不经心的准备着,实际上中国军队早已行动了起来,杨洪森如此积极行动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钱,很多,很多的钱。
大约1929万盎司的黄金正在高尔察克的保护下运往伊尔库斯克,杨洪森并不清楚这些黄金从什么地方来的,重要的是他想得到这笔巨额财富,而这批黄金足以让杨洪森与列宁翻脸,中国军队果断出击,夺取了伊尔库斯克,驻守的4000多名西伯利亚共和军士兵多数选择了投降。
高尔察克、谢苗诺夫都不知道伊尔库斯克的情况,他们乘坐火车就这样一头冲了进去。
火车站变成了坟场,惊恐的士兵位被交叉火力压制在了车厢内,士兵的惨叫声、战马的嘶鸣声,一切都来的太突然了,高尔察克爬在车厢内,直到周围的一切又重新安静了下来。高尔察克选择了无条件投降,他让派人树起了白旗。
车厢内1929万盎司黄金被放置在近百个木箱内。在一位政治指导师员的指挥下,中国士兵将沉重的木箱装运到早已准备好的马车上,士兵们被告知箱子里装的全是化学武器。
高尔察克本准备与这些中国人商量一下,却招来了一顿痛打。
解除武装的俄军被分别带到木屋内等待枪决,不过让高尔察克没想到的是,他和几位军官不在名单之内。那位懂得俄语的军官走到了他的面前,“你是高尔察克吗?”
“我就是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上将。”
军官将左手的证件与右手上的照片比对着,“您自由了,这是您的枪。”
高尔察克握着手枪看着转身而去了中国军官没有说话,在不远处又是一阵惊人枪响,一排捷克士兵倒上血泊中,他看到捷克兵团的日·盖达将领在站在一栋房子前面吼叫着,接着一声枪响,日·盖达将领倒在了血泊中。至于那些法国人,他们正用英语、法语、俄语,向这些中国军人解释他们是盟友,但是那些中国军人根本就没有听懂,他们过高地估计了中国士兵的文化素质,中国士兵机械地执行着枪决的命令。
那些感到上当受骗的士兵,开始反抗,开始逃亡,他们很快发现根本就无处可逃。
在马克沁每分钟高达600分的射速下,缴械的士兵整片地倒在俄国的土地上。
高尔察克不清楚为什么这些中国人会放过他,他的脑子一片空白,神情麻木地走进了车厢,来到了熟悉的车厢,将身边的俄国女人紧紧地抱在了怀里,幸福地看着她,从容地举起手枪
“砰”
民国立志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在上海,中国迎来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德国柏林大学的爱因斯坦教授,他是应南京大学的邀请来华进行为期四个星期的讲学。此前爱因斯坦应日本东京大学邀请在日进行了为期三个星期的讲学,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中、日为爱因斯坦教授远东讲学活动曾展开过激烈地竞争,其焦点就是爱因斯坦是先到中国还是先到日本讲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