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为田舍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贼眉鼠眼
热脸贴了冷屁股,史思明丝毫不觉尴尬,反而笑得愈发灿烂。
“太白居士,太白居士?可欲饮酒乎?在下着人送酒来如何?”史思明探过身轻声问道。
说到酒,李白顿时睁开了眼,没办法,诗仙大人就是这么没出息,世上唯独只有酒能让他动容。
“酒来!”李白潇洒地一招手,仿若剑仙在召唤他的逍遥仙剑。
酒很快就来了,不是飞来的,是府里下人送来的。
李白揭开酒坛封口,端起酒坛就往嘴里灌,眨眼间干了半坛酒,嘴喝了一半,衣裳喝了一半。
搁下酒坛,李白满足地叹了口气,终于回了魂,这时他才抬眼第一次正式打量史思明和冯羽。
冯羽紧张地吞了口口水,木然站在史思明身后没动弹。
谁知李白根本不认识他似的,目光在他身上没做丝毫停留,一晃而过,最后注视着史思明。
“你是何人?”李白眯着醉眼,顺便打了个酒嗝儿。
史思明含笑道:“在下刚才说过,大燕国镇军大将军,史思明。”
李白反应迟钝地沉默片刻,又道:“此地是何地?”
史思明仍笑吟吟地道:“此地是大燕的国都,晋阳。”
李白蹙眉陷入了沉思,想了很久,最后痛苦地双手薅头发,哀叹道:“呜呼!我为何在此地?我如何渡的黄河?我难道不应该在洛阳吗?”
史思明忍住大笑的冲动,情知这酒腻子整日醉醺醺的,可能跑错了地方,稀里糊涂来了晋阳。
“太白居士,既来之,则安之。人生匆忙,只要有酒,何处不是归乡。君以为然否?”
李白点了点头,道:“倒是有几分道理,不过我还是要去洛阳,友人在洛阳相候,我不可失约。这位史,嗯,史……贤弟,告辞。”
李白说走就走,起身光着脚踉踉跄跄便往屋外走去。
冯羽进门后一言不发,非常低调地站在史思明身后,尽量用史思明宽阔的肩膀挡住自己的脸。
见李白要离开,冯羽没来得及松口气,李白恰好走过他的身边,不经意一瞥,李白惊愕地道:“你,你你……”
冯羽心头一沉,抿唇没出声。
史思明目光一闪,含笑道:“太白居士莫非认得我这位冯贤弟?”
李白却忽然露出冷笑,道:“无名之辈,也配我李太白认识?”
转身看着史思明,又看了看冯羽,李白慢吞吞地道:“我突然发觉自己进了狼窝,这位史贤弟,还有这位冯……嗯,冯贤弟,尔等面目不善,眼神带煞……”
一边说,李白一边努力回想什么,忽然一拍大腿,道:“是了!尔等是叛军,是安禄山的麾下,晋阳城也在叛军手中,对不对?”
换了旁人当着史思明的面如此说话,史思明早就拔出他的四十米大刀把他剁得稀碎了。
然而,眼前这位是李白。
李白无官无职,孑然一身,可他在文人仕林之中却享有非常高的声望,史思明是打算向朝廷归降的人,若此时杀了李白,日后不大不小也是一桩麻烦,文人得罪不起,诗人也得罪不起,尤其是李白这样的诗人。
史思明在李白面前明显涵养很好,含笑道:“太白居士明鉴,我等起兵并非叛乱,而是奉天子密诏讨贼,贼子便是杨国忠。如今奸臣杨国忠已授首,天子已退位太上皇,讨贼的目的达到了,我们已决定归降大唐,从此永不再叛……”
话没说完,李白已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我只是云游四方一散人,你与我说这些作甚?你面目狰狞,我不喜与你多说话……”
眼睛朝冯羽一瞥,李白指着他对史思明道:“他长得比你迎人多了,我喜欢与他说话,小后生,你是何人?”
冯羽见李白完全不认识自己,不由大松口气,心中冒出一股从鬼门关收回了腿的庆幸,闻言急忙笑道:“晚生冯羽,剑南道人士,忝为大燕左相,拜见太白居士。”
李白两眼一亮,道:“你也是从蜀中来的?哈哈,同乡,同乡,当浮一大白,走走,饮酒去,他乡遇同乡,今日注定又是一场大醉,哈哈,人生不亦快哉!”
说完李白勾住冯羽的肩,不由分说便拖着他往外走。
冯羽急了,一边挣扎一边道:“太白居士且慢,此处是大将军府邸,府里有上好的美酒,太白居士何故舍近而求远?”
李白不悦道:“我不是说过吗?不喜与这人说话,他太丑了,看着他的模样我喝不下酒……”
冯羽愕然,这位诗才绝世的酒鬼真是……什么话都敢说呀。
奇怪的是,史思明居然也不生气,仍然笑吟吟地看着李白。
有了大唐天子和贵妃作为参照物,史思明早就做好了心理建设,人家对天子和贵妃都没好脸色,自己一个叛将怎么可能指望人家看自己顺眼?很正常,这才是桀骜不驯的太白居士本色。
冯羽又挣扎了几下,求助地望向史思明。
史思明却哈哈笑道:“既然太白居士与冯贤弟投缘,史某便不勉强,冯贤弟代我好生款待太白居士,只要居士留在晋阳城,美酒和美人儿都管够。”
说着史思明朝冯羽挤挤眼。
冯羽会意,他知道史思明想留下李白,至于留下李白做什么,冯羽还没弄明白。
于是冯羽也放下了担忧,大方地与李白离开了大将军府。
晋阳算是叛军伪朝廷的临时国都,叛军占据晋阳后,对城池和百姓倒是没怎么破坏,毕竟兔子也不吃窝边草。所以晋阳街头尽管被叛军所占,街上倒也算是繁华,人来人往车流不息。
冯羽搀扶着踉踉跄跄的李白,出了大将军府后往东走,冯羽打算将他安置在客栈里。
走到一处小巷口时,李白身形忽然一闪,闪进了巷子里,顺手将冯羽也拽了进来。
随即冯羽惊愕地发现自己被壁咚了。
李白一手撑着巷子斑驳的夯土墙壁,凑近了脸打量他,眼里带着几分笑意。
“冯羽小后生,分别数年,别无恙乎?当年在石桥村时,你偷偷朝我的酒坛里撒了泡尿,今日我终于可报此大仇了。”
朝为田舍郎 第六百一十三章 根源问题
李白的性格和他的诗一样狂放不羁,但他绝非淡泊名利,事实上他很想当官,很想在官场上有所作为。
在他一生所作的诗句里,大多是非常潇洒写意,奔放雄奇,里面也常透露出潇洒孤傲的人生态度,从他的诗里很难看出他对官场有着深深的执念,世人总以为他是天生不喜束缚,不喜摧眉折腰,喜爱自由浪漫,喜爱大好河山。
然而,事实是,他的潇洒,他的自由浪漫,他出宫后游历大好河山,做人做得如此洒脱惬意,归结起来只有一个原因,“没有办法”。
唯一的当官经历,活在宫闱中别提什么志向抱负,连个人都不像,李隆基只是把他当成了豢养的宠物。
李白不得不潇洒地离开了官场,不得不做一个云游四海狂放不羁的诗人,可是当官仍是他最梦寐以求的志向,是他的心魔和执念。
叛军未平,李白竟出现在被叛军占据的晋阳城,行踪透出一股怪异味道。
冯羽目瞪口呆看着他,半晌没说话。
良久,冯羽忍不住道:“你到底认不认识我?”
李白仍保持着壁咚的状态,哈哈一笑,嘴里的酒味喷得冯羽想吐。
“小后生,敢在我酒坛里撒尿的混账,你化成灰我都忘不了。”
冯羽惊讶地道:“刚才在史思明面前……”
李白冷笑:“你很希望我在史思明面前与你相认吗?你和顾青都是石桥村出来的,仅这一句话,你便死无葬身之地。”
冯羽明白了,感激地道:“多谢太白居士救命之恩,晚辈感激不尽。”
李白摇摇头,上下打量着冯羽,捋须微笑道:“当年在石桥村时,倒是看不出小后生也是个人物,潜伏敌后,忍辱负重,居然还做到了叛军的左相,不错不错。”
冯羽眨眨眼,笑道:“太白居士何以知道晚生是潜伏敌后?说不定晚生早已投了叛军呢。”
李白呵呵笑道:“刚才在史思明面前你紧张慌乱,整张脸藏在史思明身后,生怕我认出你,这副心虚的模样怎么看都不像是投身于叛军的人,我活了大半辈子,若连这点眼力都没有,算是白活了。”
冯羽朝李白长揖一礼,道:“太白居士慧眼如炬,晚生受教。今日若非太白居士机敏聪慧,晚生此刻恐怕已被拿入大狱严刑拷问了。”
李白盯着他的眼睛,道:“你是奉顾青之命潜伏敌后的么?”
“是,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前,顾阿兄已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迹象,命晚生以益州商贾纨绔子弟的身份打入叛军内部,与史思明,安庆绪结交,伺机而为。”
李白目光闪动,道:“听说安禄山死于刺杀,此事怕是与你脱不了干系吧?”
冯羽淡淡一笑,道:“是晚生暗中布局,李十二娘亲手刺杀。”
李白眼睛一亮,道:“善!少年英雄,有勇有谋。石桥村果真是个人杰地灵之地,不但出了个顾青,还出了个冯羽,当初应该在石桥村多留驻些时日,好教我与各位少年英雄好生结交一番。”
冯羽眨眼,露出顽皮之色:“如今与晚生结交也不迟呀,只要太白居士不再计较当年我朝你酒坛里撒尿的事,咱们依然可做忘年知己。”
李白放声大笑,道:“好,今日你我重新论交,也不算错失美玉。与我忘年交者,前有顾青,后有冯羽,皆是当世英雄,李太白能得二位为友,今生之幸也,当浮三大白以酬忘年知己,喜事岂能无酒?走走走,且饮酒去!”
冯羽当即便引李白朝自己府邸走去。
走出巷子,李白神态表情又变了,走路时眼睛望天,鼻孔看地,一副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倨傲之相,与他名士狂人的名气非常相符。
冯羽则半躬着身子,一脸虚情假意的陪笑,殷勤地在前方引路。
回到自己的宅院,冯羽屏退了下人,带着李白来到后院厢房内,落座之前,冯羽小心地在屋子前后巡查了一遍,确定无人偷听监视后,这才命人上酒。
李剑九一身素装,端着酒坛进屋。
李白飞快朝她一瞥,又看了看冯羽,微笑道:“这位小娘子怕是也会几手杀人技艺吧?”
冯羽急忙介绍道:“这位是李十二娘座下弟子,李剑九。”
李白恍然,露出敬重之色道:“原来是十二娘座下弟子,十二娘是巾帼英雌,当世豪侠亦自愧不如,是我生平最佩服的奇女子。”
李剑九抿唇一笑,朝李白行了个福礼后,默默地退出屋子,独自在屋子周围巡弋,以防隔墙有耳。
屋内二人举杯欲饮,李白动作忽然一顿,瞥向酒盏狐疑地道:“这酒……你没往里面撒尿吧?”
冯羽正色道:“当年往您酒坛里撒尿,那时晚生还是童子,童子尿大补,晚生是给您补身子呢。如今……唉,如今晚生已非童子之身,思来犹觉惆怅。”
李白一愣,接着哈哈大笑:“时隔多年,你仍是当年那个小混账。”
冯羽嬉皮笑脸道:“晚生干的这活儿,若没有一点混账性子,怕是一天都混不下去。”
李白神色一正,压低了声音道:“小后生潜伏敌后,想必身边也需要人才吧?布局刺杀安禄山时,若无李十二娘的超凡身手,你布的局也不一定能成事……”
冯羽目光闪动,微笑道:“太白居士的意思是……”
李白深吸了口气,道:“李某不仅善作诗,善饮酒,也善杀人,你需要我。”
冯羽笑嘻嘻地道:“太白居士莫闹,您可是当世风流名士,晚生怎能让您做如此危险之事,顾阿兄若知道了,必不饶我。”
李白怅然叹道:“李某已是知天命之年,一生光阴蹉跎,除了作诗百无一用,如今天下动荡,黎民流离,李某想为百姓做点事,也想为朝廷立个功,成全我此生为官之志,小后生你能理解吗?”
冯羽点头:“能理解,但大可不必。如今顾阿兄已是朝廷重臣,以太白居士和顾阿兄的交情,去了长安顾阿兄必会给太白居士安排官职,您何必冒此无谓之风险来博取功名?”
李白冷笑:“你觉得李某是那种靠乞讨和交情来求官职的无耻之徒?”
“呃,晚生绝无此意。”
“李某若能拉得下颜面,当年也不至于落魄辞官,我要的功名,自己去博,不必乞求他人怜悯施舍。”
冯羽犹豫半晌,忍不住问道:“不知太白居士的身手……”
李白斜瞥了他一眼,冷笑道:“比李十二娘只高不低。你这样的,须臾间我能杀一百个,如宰一百只狗尔。”
冯羽:“…………”
不要跟一个酒腻子计较,不要跟一个酒腻子计较……
心中默念几句,冯羽深吸了口气,表情如常道:“若太白居士执意为朝廷立功,便请留在晋阳,迟早会有机会的。”
李白大喜,但在晚辈面前还是矜持地捋了捋花白的胡须,傲然道:“如此,算李某欠你个人情,以后若有人杀你,我帮你报仇。”
冯羽刚点头,随即觉得不对,忍不住道:“若有人杀我,不是应该保护我吗?为何直接跳到帮我报仇了?”
李白斜瞥着他,道:“你和你的仇敌同时掉入水里,你是选择自救,还是选择在水里杀了仇敌?”
冯羽虎躯一震:“当然自救,自己活命才能杀仇敌呀。”
李白缓缓道:“所以,你自救,我帮你杀仇敌,有问题吗?”
冯羽被李白的神逻辑惊呆了,半晌没出声。
仔细想想,这逻辑居然特么的无懈可击。
冯羽当即决定,还是暂时哄着李白吧,待到真正要杀人的时候,指望不上这位脑回路清奇的风流名士,谁信谁死。
…………
长安城。
顾青正逐字逐句仔细看着一份从河北传来的军报。
军报是沈田派人送来的,上面详细写着沈田所部一万骑兵北渡黄河后,如何在敌占区活动,如何伏击小股叛军,如何突袭城池等等。
总的来说,沈田的表现可圈可点,全部按照顾青交代的战略意图一丝不苟地执行。
沈田是个合格的军人,他知道战场上“服从”二字的意义。
顾青看了几遍军报,满意地颔首赞许:“不错,沈田干得很好,待他凯旋归来,一定奏请天子给他请功封赏。”
一旁的段无忌轻声道:“沈将军功高,难得的是战场上懂得随机应变,率孤军在敌后活动竟能取得如此战绩,可担大任。”
顾青点头道:“这一万骑兵起到的作用不小,近日听闻从北边来了好几拨信使,与天子商议归降之事,这便是沈田给史思明造成的心理压力,逼得他必须做点什么了。”
段无忌迟疑道:“公爷,史思明归降,对咱们安西军并非好事……”
顾青笑道:“对天下百姓是好事,至少南北的战乱结束了,百姓们可以恢复安居乐业的日子,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无辜百姓死于战火之中,我们从入关平叛以来,历经多次大小战事,其初衷不就是结束战乱,让百姓们恢复宁静的生活吗?不然我们为了什么而拼命?为了天子的江山社稷?呵。”
段无忌钦佩地道:“公爷所想总是高瞻远瞩,立意甚远,学生不及也。”
顿了顿,段无忌又担忧地道:“但史思明是反复小人,他的归降并非真心实意,将来恐怕还是会反的,公爷不可不防。”
顾青无所谓地道:“只要他肯归降,我便有办法弄死他,一劳永逸,岂不美哉。”
段无忌一凛,接着兴奋地道:“公爷若除掉了史思明,天下太平了,那么接下来岂不是要……”
顾青淡淡瞥了他一眼,道:“不要胡说八道,这么大的人了,管不住嘴么?”
段无忌含笑道:“是是,学生失言了。”
顾青又道:“入长安城前,我让你熟记吏部官员名册,你可记住了?”
段无忌道:“长安城的官员大多记住了,别的州县官员仍在背记。”
顾青嗯了一声,道:“你留意一下朝中名册上那些多年不得升迁,而官声又比较清廉的官员,将他们的名单总结一下,品级高低无所谓,重要的是踏实做事。”
“公爷的意思是……”
“天下太平后,我需要文官治理天下,尤其是被叛军荼毒的北方,这件事现在可以提前准备了。”
段无忌小心地道:“公爷欲派遣官员充入北方各州县任职?”
“嗯,但我需要务实之人,那些只知夸夸其谈只知之乎者也的酸腐之人永不录用。”
顾青沉思半晌,嘴角微微扬起,道:“叛军在北方做了一件我想做又做不了的事,那就是拿北方的地主豪绅开刀,如今北方的土地大多已收归叛军名下,那些地主豪绅也大多被抢掠一空,对我来说,这是好事。”
段无忌兴奋地道:“公爷可以将北方的土地接收过来,分配给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或许还可以颁下政令,扼制权贵圈占土地,多年以后,北方的土地政令已有渐成之定规,用北方的土地政令再去潜移默化影响南方……”
顾青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笑道:“你倒是想得深远,不过想得太美好了。从古至今,地主豪绅阶级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尤其是关于土地,稍微触碰便会引起他们激烈的反抗,咱们只能在妥协和强迫之间寻找平衡之道,慢慢改善权贵地主圈占土地的现状,道长且坎坷,这辈子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学生愿为公爷之志向肝脑涂地,公爷之志便是学生之志。”
“独木不成林,所以我们需要很多心怀志向的官员一同做这件事,天下乱局的根源问题就是土地,改变了土地圈占的问题,以后天下就不会乱。”
段无忌用力点头:“原来当初公爷说要将学生调入吏部任侍郎,其实是早就为此事而铺垫,学生知道如何做了,一定会仔细参详所有官员的为人品性,选出一批踏实做事的清廉官员,辅佐公爷一展抱负。”
段无忌走后,顾青独自坐在屋子里呆呆出神。
叛乱平定后,他要面对的事情更复杂,更凶险,比战争更艰难,但愿这条路能走到终点,如此也不枉来这世界一遭,自己终归为这个世界的普通百姓做过一些实事的。
朝为田舍郎 第六百一十四章 因何而战
历朝历代变法,未有不流血牺牲者。
顾青知道自己要做一件很危险的事。从古至今,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里,土地是利益的根源,也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而顾青,打算动一动这个根源。
这样一来,他势必动了很多人的蛋糕,地主权贵阶级的反扑也将异常疯狂。
后果难料,这件事顾青并无把握,但他还是决定要做。
可以想象地主和权贵们的反扑将是多么激烈,顾青不知道自己最后是什么结果,可这件事一定要做,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
一千年前,商鞅君在咸阳说,我特么裂开了。
一千年后,顾青在长安说,我欲变法,但我不想裂开,不从我法者,我特么让你全家裂开。
…………
隆冬时节,长安降下了鹅毛大雪,天冷得邪性,天地间仿佛被冰雪冻住了似的,若非不得已为生计奔波,人们大多都猫在家里过冬,没人愿意在这鬼天气出门。
顾青在家用夯土和糯米汁盘了个火炕,炕下烧起干柴,屋子里比烧炭更暖和。
顾家后宅的女人们被火炕吸引了,纷纷来顾青的屋子里参观取经,一个个啧啧赞叹,就连多日对他冷冰冰的杨玉环也在皇甫思思的拖拽下,半推半就地来了顾青的屋子,摸了摸发热的火炕,一脸新奇地仔细端详。
顾青想修补与杨玉环的尴尬关系,急忙命下人在杨玉环的屋子里照原样也给她盘了个火炕,铺上厚厚的褥子,人躺在上面舒服得扶摇直上九重天。
给杨玉环盘了火炕后,她对顾青的态度终于阴转多云,冰冷的俏脸好歹有了一丝缓和的迹象,虽然二人单独在一起时关系仍有些尴尬,至少也能说几句“今天天气哈哈哈”之类的废话了。
后院东厢房里,皇甫思思半边身子靠在顾青的肩上,屋子里暖暖的,火炕烧得正旺,皇甫思思舒服得像一只打盹儿的猫,眼睛微微眯起,发出满足的叹息。
“公爷真是全才呢,好像什么都会。既会治军治民,又会行商赚钱,居然还会打火炕,有了这个东西,咱们冬天可算好过了。”
顾青也躺在炕上,耷拉着眼似睡非睡,炕桌上凌乱地摆着两样小菜和一壶酒。
下午与皇甫思思同酌了几杯,此刻困意上头,意识正被周公拉入无尽的深渊。
忽然想起什么,顾青猛地清醒了一些,道:“最近咱家商号赚了多少?”
皇甫思思掐了他一把,没好气道:“每次与妾身在一起总是谈钱,真拿妾身当你的恩客不成?”
“你我老主顾了,不必见外。明日你准备一笔钱,几千贯吧,我要用。”
皇甫思思哼道:“没有!大冬天的都不愿出门,买卖也淡下来了,要赚钱得等到开春。”
顿了顿,皇甫思思好奇道:“你要钱作甚?安西军如今的钱粮都由朝廷国库开销,咱们不必自己贴补了呀。”
顾青哦了一声,道:“每到入冬,长安城总有不少难民聚集,这么冷的天,难民们不好过呀,这两年被战火波及,他们的日子更难过了,今年冬天长安城内外的难民比往年更多,我想在城外开几家施粥的善棚,不管怎么说,让难民们度过这个冬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