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执天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宰执天下
莫京以过去的先例为证据,提议将韩冈的卷子给黜落掉。可是没人理睬他,——时代已经变了!
王旦那是真宗初年,经过唐末五代之变,儒学尚未复兴,当然要以汉唐注疏为宗。但如今各家学派并起,通行已久的《十三经注疏》早就给批成了筛子。而且朝中还有传言,说很快就要设立经义局,重新确立官方性质的经典注疏。
莫京咬起了牙,坚持自己的意见:“无论如何,这份卷子的答案既然不合注疏,就不能判对。若是这一份能放过,其他黜落的卷子又该怎么办?难道也一样放过吗?!既然事前已经规定好按着《注疏》来,就不能随意改变。就算到天子面前,我也是这个说法!”
莫京发狠,众官面面相觑。在这一帮点检官中,只有莫京是个异类,其他人无不是偏近于新党,谁也不想得罪王安石的乘龙快婿。但他已经说要闹到天子面前,就证明他肯定会将此事对外曝光。就算现在能将他的意见压下去,外面士林间的***又有谁能压得下?!
着莫京怒发冲冠的样子……叶祖洽等人都头疼了起来。
叶祖洽从来不愿与人争短长,更不愿随意的罪人,他提议着,“不如暂且搁置,传到考试和覆考那里问一问他们的意见。”
点检、考试、覆考,是试卷三道关口。三判皆下等,便是黜落无疑,不会送到主考官面前。但若是三份评判争执不下,判卷便会呈给曾布、吕惠卿等四个主考,让他们确定结果。叶祖洽相信考试官和覆考官中,肯定有一方会给出一个与莫京不同的判断。那时就可以将卷子送到主考手中,与自己再无瓜葛。
“那要我辈何用?!”莫京冷笑着,让叶祖洽下不了台来。
一时间,都没了辙。而莫京,则仰起了头,再也不起这一干人:‘此辈皆庸浅,为己秉正道而不移。’
上官均却在低头着卷子,仔细的审核每一题的答案。三十题审过,又发现了一处释义有别的地方,但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根究答案来自于王学还是关学,一股寒意传遍心中。
将卷子展给众人,上官均沉着脸道:“按照今次的法度。墨义帖经一部,三十题若有二十七中,便算合格。而这份卷子……正是二十七题中格,只有三题尚待商榷!”
正沉浸在一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感中的莫京,一下目瞪口呆,而叶祖洽、陆佃等人也是心中寒意大起。
‘这就是韩冈的计算吗?!’
韩冈既然能把其他二十七题全数照着注疏做对,另外三题又怎么可能用到了王学和关学的释义。这分明是故意在表露自己的身份。但他竟然敢于行险,故意写上错误的答案,只要错上一点,就是黜落的结果。可见其人胆量之大,心思之深,而且更是对自己才学的自信——自信其他二十七题,没有一条会错。
厅中重新陷入了沉寂,韩冈的胆魄手段心术让人畏惧,这样的情况下谁敢在这里将他的卷子给黜落?谁还能黜落?
宰执天下 第473章 一笔定黜陟(2)
第47章 一笔定黜陟(2)
韩冈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午后。
淅淅沥沥的雨声敲打在庭院中的青石板上,撑开窗户,潮湿而微寒的风立刻吹入了房内。清新的空气,让韩冈精神为之一振。
梳洗过后,韩冈顺着廊道往前厅走去,却正碰上今日休沐在家的王厚在观雨。
雨水从檐上哗哗的淌下来,一幕水帘挂在面前,王厚怔怔的着。
韩冈走了过去:“终于下雨了。”
王厚扭过头来,“这个冬天,京东、河北雨雪都少,朝廷里面不少人都在担心呢。”
韩冈眉头一皱,回想起来,情况的确正如王厚所言。
他自上京之后,心神一直都放在考试上,根本都没注意多少天没有雨雪了。不,他是注意到了,还为两个月以来的好天气庆幸不已,完全忘了农事。
“幸好下了雨,开春下一场透雨,好歹能缓解一下几路的旱情。”
王厚抬头着天上的雨云,似乎渐有散开的迹象:“若能再稍微下多一点就好。”
“是啊,最好再下多一点。”韩冈道,“今冬河北、京东无雪,春后田里的虫子恐怕要多起来了。”
“这也不是我们的能管得了的。”
王厚自嘲地笑了一笑,一个三班主簿,能管得什么事?就是他做枢密副使的老子,也不便在中书的管辖范围上指手画脚。倒是韩冈,可以在王安石面前提上一句。
与韩冈一起向前厅走,王厚笑着说道:“玉昆高枕无忧的样子,当是高中无疑!”
韩冈摇摇头,“那要到发榜后才能知道。”
韩冈对自己的学问还是有着自信,但他更清楚,并不是所有有才学的士子,都能考中进士,运气也占着很大一部分因素。
韩冈向来不愿去赌运气,将自己的命运放在天数上,根本不合他的性格。在不触犯规则情况下,尽量让自己拥有一个更为稳妥的前途,就一直是他重点考虑的关键。
所以他才会在昨天的考试上,故意放弃了三条正确的答案,又一直拖到了最后才交卷,就是不想去依靠运气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尽管如此的确是形如作弊,但韩冈可不在乎这一点小事。
其实韩冈并不能确定自己其他二十七条一条不错,但从王雱那里了解了审题规则的他更为清楚,二十七条中格并不是死规定,可以允许例外。既然如此,只要能够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个例外他一样有机会拿到手。
只要身份表明,他就有很高的机率将自己的卷子呈到主考面前。而就算能全数答对三十道经义,史论上还有被点检、考试、覆考三方一齐黜落的可能性。
两边的成功率都不是百分之百,但从几率上来讲,当然还是前者更大一点。
为了能让自己卷子一路过关斩将,韩冈耽思竭率,用尽手段,而他的选择也无可厚非。同样的,他在史论上也下足了功夫,相信足以通过四名主考的评判。
当然,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过……“这是个机率问题。”
陪着王厚走在雨声不断的长廊上,韩冈低声的自言自语。
其实试卷批改得也快。
叶祖洽、上官均、陆佃这十几位点检试卷,用了三天的时间,去批改总计五千余份的考卷。他们以批改墨义帖经为主,兼及策论。因为是检查有着正确答案的墨义,批改起来只耗眼力,却不用费神思量,基本上一个时辰,就能过去五六十份,平均一人三百多,不到四百多试卷,两天就批改完毕。多花的一天,是将批改过的试卷互相交换,检查其他人批改得是否有错误。
仅是通过墨义帖经这一项,就一下刷去四千多人。除了一些策论文章确实好到让人难以释手的卷子,没有达到二十七条中格这道红线的贡生,便全数被黜落了——虽然之后还有一次复核,但能起死回生的卷子,几乎不会有。
最后送到考试和覆考那里的卷子,就只剩一千余份。考试官六人,覆考官四人,这两道关口,主要是评判史论一部。加上点检试卷,三方的评分如果相同,便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若是不同,则呈交主考。这一项评判,就比较耗费精神,前后一共用了六天才宣告结束。
就在以明法科为主的诸科考试,全部结束,特奏名进士考试开始的时候。覆考官也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工作,将最后剩下的近五百份卷子送到了曾布、吕惠卿等人的手上。
其中有两百余份没有争议,连过三关被确定可以中格的卷子;另外还有两百多份点检、考试、覆考三道评判之间不相合的试卷,需要四位知贡举来敲定。
四个主考要最后敲定四百名进士,耗费的时间更甚点检、考试和覆考。曾布、吕惠卿、邓绾、邓润甫四人各自默不作声的翻阅着考卷,厅中一时见只能听到沙沙的纸张翻动声。也只有到纰漏过甚的卷子,拿出来当个笑料;或是有什么出色的词句,念起来交流一番。
时已近晚,确定了取中的试卷已经有了大半。就要到吃饭的时候,邓绾突然呵呵的笑了起来。
吕惠卿听见他笑得奇怪,搁下笔,扭头过去问道:“怎么,又到什么有趣的卷子了?”
邓绾拍了拍卷子:“有趣倒说不上,但写的是不错。只是这份卷子多质而少文,不是河东举子,便是解自陕西。”
邓润甫也从阅卷的工作中抬起头来,反问道:“难道湖广利夔的文采就好了?”
“满篇说了这么多西事,也只有陕西的贡生才能写得出……”邓绾的笑容意味深长,转手递给了邓润甫。
邓润甫不以为然的接过试卷,了一阵,笑容突然也变得跟邓绾一模一样:“变法拨冗,王业兴至百年;因循苟且,帝统止于二世。以兼并六国之法而治六国,何以不亡。此一句别出机杼,道前人所未道,难得,难得!”
吕惠卿惊讶的着邓润甫。这两句说着变法的好处,的确让人满意,但邓润甫的评价未免高过了头。
“岂不见《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易也’?此篇当是化用其义,岂可谓之道前人所未道?‘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取与守不同术也。’天下一统,自当改弦更张。始皇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故而生死国灭,卒为天下所笑。这道理,贾长沙【贾谊】早就写明白了!”
“‘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谢公可没觉得贾谊说的有理。”曾布一边批改着试卷,一边却不忘跟吕惠卿唱着对台戏,“这一句中的见识不算差了,比谢安要强!”
吕惠卿摇摇头,正准备反驳,邓润甫却已经将卷子递了过来。吕惠卿拿过来展开细,很快,他的唇角抽了一下,似是在冷笑。然后真诚的笑意浮了上来:“这一篇文章别的倒不论,唯独一个‘势’字说得甚好。汉高顺势而为,约法三章代暴秦之苛刑,遂得关中人心;王莽逆势而行,遽行古制乱天下之正道,故而身死国灭。皆是变法,顺势而为当是正理。”
“汉高、王莽,这还真敢写!”曾布随手在面前的卷子上点了一点,摇头道,“若是取中,恐怕贴出去后,西京就会有人问了:如今天下汹汹,皆为变法,按这卷子中的说法,是顺势还是逆势?”
“李昉不喜谈利害,秉政不改一事,只因其时立国未久,制度初定,不可妄为。可当今天子登基时的时势,丞相的百年无事扎子已经说得够多了,大势需变法,岂是群小所能移?只为西北之事,变法便是必然。兵事无粮饷不行,青苗、市易不皆是为国用而理财乎?河湟功成,亦是变法之力也。中国苦西北二虏苦久矣,富国强兵自是顺势!”
曾布不跟吕惠卿争了,低头着自己眼前的卷子:“道理说得过去,只不过文字尚待琢磨,不甚佳。”
邓润甫立刻回道:“文字的确是不甚佳,但倒也够格取中了。”
邓绾也附和着:“只凭卷中一番道理已然可取,只是难置高等尔。不当以文字取士,否则何须弃诗赋而用经义?”
“一二等既不可入,权放在第三等。”吕惠卿手脚麻利,在卷首上用朱笔描了个圈子。
曾布盯着眼前的试卷,慢悠悠的点了点头。三名副手既然有着同样的意见,他也便没有反对的意思——那几句听着并不差——何况他也反对不来。只是当曾布又批了两张卷子,脑中忽然灵光闪过,啪的一声重重放下了笔,厉声问道:“这是谁人的手笔?!”
吕惠卿慢慢悠悠:“拆了糊名纸就知道了。”
宰执天下 第474章 三载愿终了(1)
第474章 三载愿终了
已是二月下旬。
下了两场雨后,不但京畿一带的旱情稍见缓解,连同比起往年要高出不少的气温,也连带着回复到正常的水平上。
在等待南省发榜的这段时间里,韩冈的生活变得轻松了许多。书还是要读,至少殿试那道关还没有结束,但已经没有礼部试之前,那种火烧火燎的急迫感。
每日里,韩冈都是读书、品茗,偶尔还出去逛一逛街,约上慕容武,和同样结束了考试的种建中,坐在一起喝酒。
闲来无事,韩冈还跟王韶、王雱讨论过殿试时,天子可能会出的题目。起来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会落榜的情况,显得自信心十足。
“肯定是策问!”
韩冈昨日与王雱会面时,王安石的长子是这般说的。在礼部试上,已经出了论,那么到了殿试上,天子会出的必然是策问无疑,这点事不用多想。
具体到策问何事,由于通过礼部试的进士们来自于天南海北,肯定是不会针对任何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发问。
依照王韶的猜测,以及韩冈自己的推断,多半与三年前的殿试题目相类似。
三年前的殿试题目,天子问的是如何是如今的朝政臻至三代之治——‘生民以来,所谓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时,《诗》《书》称其迹可见……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其详着之,朕将亲览焉’——也即是如何变更旧时法度,一扫朝中积弊,让赵顼可以做一做一个明君。
今年题目不会偏离这个大方向太多。当然,大方向并不是指变法,而应是针对过去几年施政上的问题,让新科进士们畅所直言。考核进士们的治政水平,征集改进朝廷施政的手段,并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士子们,询问各地新法施行的真实情况。
尤其是最后一条目的,了解如今天子性格的王韶和王雱,都给了韩冈一个肯定的回答。几乎可以确定,天子不会放过这个了解地方政事的机会。
猜题猜得***不离十,韩冈自然知道该怎么去做。针对性的去,王韶了之后,还不忘帮着韩冈改上一改其中的。不得不承认,通过诗赋出来的进士,文学水准就是远远高过只明了经义的韩冈。即便十几年来,再没有考中进士前那般用心苦读,但王韶的一番修改之后,韩冈模拟的几篇策问,顿时吟诵起来琅琅上口,而内蕴的含义也因此让人感觉着一下深刻了许多。
韩冈只读了一遍,当即便对王韶拱手一揖:“枢密之才,韩冈自愧不如!”
“玉昆,你以后还是在经义上多下下功夫,至于诗赋……”王韶摇起了头。他倒不是在嘲笑韩冈,但没有天赋就是没有天赋,韩冈在诗赋上的水平,其实比自家不成气候的二儿子强不了多少。
“当年嘉佑二年的进士中,张子厚和程伯淳,都不是以诗赋名世,名次其实排得也很靠后。但他们如今都是天下有名的宗师,玉昆还是学着你的两位师长,扬长避短为好。”王韶安慰似的说着。
“其实若有闲空,玉昆可以向王相公学一学作文写诗的本事。都做了岳父了,总不会敝帚自珍的。”王厚拿着韩冈开玩笑,浑不想他自己的水平,还不如韩冈。
“学不来的!”王厚的话让王韶登时摇起了头,放下了手中的茶盏,极严肃的向韩冈、王厚说道,“当朝才士,有一个半人的文章,是学不来的。”
“一个半?哪一个半?”韩冈立刻追问道。
“半个是苏子瞻,一个就是王介甫。”
王厚咦了一下,眯起眼,眼神漫无焦点的追忆着旧年的记忆:“记得大人以前曾经说过,让儿子不要去学王相公的文章,说是天下文章皆可学,就他一个不能学。怎么现在又多了半个?”
“那是因为苏子瞻当初还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呢……”王韶笑着瞥了韩冈一眼,让苏轼吃了大亏的元凶祸首可就坐在这里,“苏子瞻旧年文章,虽是出众,但也只是十数年、数十年一出而已。但他如今因故通判杭州,传出来的诗作,已经渐渐有脱出窠臼的样子。只是还没有完全得脱旧型,所以他只得算是半个……至于令岳!”
王韶对着韩冈一声长叹:“文章到了他这个地步,已经算是登峰造极了。似平实古绌,但细细想来,却是一字难易。王介甫任知制诰和翰林时,两制才士中,以他的行文最为简洁,但文字却是最好的。一字褒贬,近于春秋之法。王珪之辈,即便用满了好词,都一样望尘莫及……又绿江南岸;为有暗香来。这笔力,无人学得来的。”
韩冈点头受教,对王韶人事的眼光又更加深了一层认识。
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中以王安石和苏轼后世的名气最大。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在,但也可以说他们的两人的文章,要高出侪辈一等。
而以韩冈的了解,苏轼如今的文名虽高,但还是没有到后世的水平。几首千古流传的名篇,现在也没有出炉。文章憎命达,在他离开京城去杭州之前,苏轼一路得到贵人提携,来往的朋友,也皆是天下间的第一流人物。人生一片坦途,要想能作出触动人心的作品,当然是很难——直到他被迫离开京城,才有了向更高一层攀登的机缘。
就不知道还没东坡之号的苏东坡,日后会不会谢自己。韩冈想着。
至于王安石的水平,那是几十年的积累出来的结果,当然不是眼下的苏轼可比。厚积而薄发,不经意间写出的诗作,并没有太过追求文字的华美,而是将心中感触随笔而发。他诗赋文章的水平,来自于心胸、见识和经历,文采反而只占到很少的一部分。这样的文字,的确不好学,也不便学。
“先不说这个了,都是以后的事。”王韶将方才说得都丢到一边,“再过两天就要发榜,玉昆你倒是养气到了家,竟然一点也不见你担心。”
正如王韶所说,再有两天就要发榜,能在发榜前还能如此轻松谈笑的士子,当真并不多见。韩冈就算文学上的才华不到家,但他这份养气功夫,也当得起他如今的名气了。怎么说他才二十出头,平常人在他这个年纪,心思浮动得厉害,很少有宠辱不惊、安如泰山的沉稳。
“其实也不需要两天后,明天夜中应该就能知道消息了,昨天见到王元泽,他便是这么说来着。”
殿试上不会黜落考生,仅仅是决定名次高下。只要能登上礼部试的录取名单,那便是一榜进士。榜下捉婿,有哪个会等到殿试之后才挂出的进士榜来捉?直接到礼部试的结果就该出手了。
大宋皇宫,那是四处漏风,宫内的一点消息,转眼都能传得满城风雨。贡举合格的名单送进宫中,当天夜里就能给抄出来,而排在前几位的,更是天子刚刚过,转头外面就得到消息了。
会守在在黄榜下捉女婿的,那都是些没有门路的商人而已。若是手眼通天,礼部试合格名单送到宫中的当天夜里,就能派人去守到心仪人选的落脚地,第二天人一出门,就能给捉将回来。
如果今科得中,以韩冈的名望,不同于没有背景的贡生,关注得人绝对不少,基本上明天入夜前后就会有消息传出来。而韩冈的身份,足以让他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今次考试的成绩,最多也只会比天子迟上一两个时辰而已。
王韶也是点头,“那就等明天了。”
第二天,又开始下起了雨。
一个月来,国子监的大门,还是第一次不是在考试时间开放。一名内侍在一队班直的护卫下,倏进倏出,匆匆离开国子监。
朝堂上最近并没有什么大事,赵顼的耳根子也难得的清净了一些。
科举是三年才得一次的大典,牵动着天下士子的心。在这件事面前,什么都要放一边,聪明的人都会选择换个时间***。
赵顼正等着,今年的考生有名气的不多,比不上去年,更别说与群英荟萃的庆历二年和嘉佑二年相比。王安石、王珪、韩绛,皆是庆历二年及第。吕惠卿、曾布,都是在嘉佑二年博了个进士出身。
想来想去,能让赵顼高一眼的也只有韩冈一人而已。
韩冈的才智,赵顼当然相信,若是他能在家苦读三年,一榜进士不足虑。只是他这三年来,为国事兢兢业业、出生入死。学问都耽搁了,现在来考进士,就不知会有几分成算。
要是韩冈能有写出些像样的文章,编成几卷文集,直接赐个进士出身,甚至进士及第也不是不可以。就如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那样,五十卷的文集一献,赵顼直接就给了他一个进士出身。
可惜韩冈现在不论是文名还是着作,都还是欠奉。以他的年纪,当然也不可能会有。唯一可以让韩冈拿到,就是在插手如今。但科举是朝廷安稳的基石,赵顼就算再重韩冈,也不会在礼部试上动手脚。如果不能通过礼部试的考核,赵顼想给韩冈赐进士头衔,也得再等上几年。
‘唉,这就要他的运数了。’
殿外的阁门使进来禀报,说派去贡院的人已经回来了。
“来了?”在崇政殿中,终于等到了消息,赵顼精神一振,“快点让他进来!”
宰执天下 第475章 三载愿终了(2)
第475章 三载愿终了(2)
黄怀信很少见到天子如此急切的模样。
刚刚将用火漆封缄好的礼部试录取名单呈递上去,赵顼就立刻让身后随侍的蓝元震将之拆开。根本不问黄怀信他方才去贡院,有什么见闻,考官之中是不是有下情要禀告。接过拆开的名单卷轴,就立刻展开翻了起来。
在最前面的十几人中,赵顼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到的名字。赵顼微感失望,一路向左边过去。
到一半,赵顼移动中的视线定了下来。盯着纸面上那一列的姓名、籍贯、年甲,以及入贡的所在,了好一阵。便抬起了头来。
“黄怀信。”他叫着下面内侍的名字。
“奴婢在。”黄怀信连忙将脸压得更低。
“金明池里的龙舟是你监修的?”
黄怀信一愣,“的确是奴婢奉旨监修的。”
“这事做得好。”
赞了一句好,示意跪在下面摸不着头、但仍叩头谢恩的黄怀信退下。赵顼将卷轴一收,问着身后的蓝元震,“听说王安石昨已招了韩冈为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