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宋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尹三问
“东阳之计甚好,如果有高丽牵制,辽东不稳,辽国自然就无力他顾,更不敢与大宋为敌了。”赵顼拍手叫好,显然对此十分认同。
林昭道:“不止如此!外在的牵制虽然有力,可高丽终究弱小,起到的影响只是那么大。所谓内忧外患,如果一起出现,那辽国也会自顾不暇了。”
“辽国的内忧从何而来?”韩绛出声询问。
“女真和渤海!”林昭道:“今日辽国送给陛下的寿礼,那些东珠和人参,不出所料应该是从辽东女真人那里巧取豪夺来的。契丹对女真压迫甚重,时日长了,必有反心。只是女真各部松散,也都弱小,尚未萌生出这样的反抗之心来。如果能够加以催化,会让辽国头疼的。”
“如何催化?”
“结交高丽,打通登州到高丽,再到长白山的商路。当辽国人疯狂掠夺的东西私下可以卖出高价的时候,女真人还能温顺听话吗?”林昭心中一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往今来的变革都是这样发生的。
“妙哉!”
众人也都连声称赞,不动一兵一卒,只需用些商业手段,便能让辽国后院起火,这样的计策再好不过。
林昭补充道:“还有渤海人,当年粟末靺鞨也是单独立国的,后来却被辽国所灭,暗中加以鼓动,是否也能让他们对契丹人离心离德呢?”
“东阳当真见多识广,才智不凡啊,当真是妙计!”赵顼与诸位大臣都连声称赞。
林昭摇头谦虚道:“哪里,只是当年臣曾出使辽东,与女真人有过接触。还蒙一位女真部族首领舍身相救,如今他的孩儿便收养在我府中。”
林昭当然不会告诉他们,在原本的历史上,就是这个孩子创立的金国终结了北宋王朝。
至于鼓动渤海人的想法,来自于当初韩琦与耶律浚的那番对话。仔细说起来,似乎还得感谢致仕在家的韩相公,还有那位聪颖的辽国太子才是!(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宋王 第三五三章 漩涡
垂拱殿里,赵顼与诸位大臣全都是连声称赞。
拉拢高丽,分化女真和渤海,让辽国内忧外患,减轻对宋朝的压力。
几乎是不费一兵一卒,只是动用一些商业手段。如此对大宋也是有利而无害,白山黑水间的东珠和人参可都是珍品,在大宋绝对能卖上好价钱。
林昭心里也在嘀咕着,东北方向这条商路可是有利可图啊,得想办法让孟家商行也参与其中才是!至于西边经过河湟吐蕃的丝绸之路,只怕要不了多久就要暂时阻塞了。
心里正想着,那边赵顼沉声问道:“此计甚妙,只是派何人出使辽东才是呢?”
众人的目光再次落在林昭身上,提出此计的林侍郎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无论是辩才还是能耐,尤其是主持这样大的策略,还是他自己提出来的,方方面面都再合适不过了。
林昭不由自主满头黑线,难不成出使已经成为自己的固定标签了吗?没功夫离开汴京,更没有心思去应付名副其实的棒子!
“陛下,工部还要主持恢复运河同航的事情,再者……臣的两位妻子马上就要生产了!”林昭声音降的很低,毕竟在朝堂上讲出这种很私人的理由有些不太合适。
可是赵顼却并未太在意,心中反而有种共鸣。他的两位妃子不日也要生产,期盼着做父亲的心都是一样的,故而完全理解林昭的心情。再者,林昭是工部侍郎。运河恢复通航也至关重要。他肯定不能擅离职守。
只是如此一来。出使的事情该交给谁呢?赵顼不由又皱起了眉头。
林昭见状,立即道:“陛下,不若臣冒昧再推荐两个人?”
“哦?东阳有合适人选?”赵顼又是一喜,急忙询问。
“苏辙与蔡京,不知陛下以为如何?”林昭轻声说出了两个人的名字!
苏轼与苏辙兄弟,以及蔡京曾经请托他帮忙安排官职,可是许久以来一直没有机会。今日先是赶鸭子上架举荐了沈括,随后林昭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新的想法的,这可是正是安插“亲信”的良好机会啊,而且还是正大光明的那种。
当然了,苏辙和蔡京目前都并未效忠自己。不过这次给了他们恩惠,他们将来是否能归心呢?再者,今日举荐,实际上他们已经被动地打上了林昭的标签,将来也是没有其他选择的。
“他们?”
听到两人的名字,赵顼略微沉吟。王安石和吕惠卿的脸色已经有些不自然了,毕竟两人相当于都是变法新党的叛徒。林昭此举是什么意图?他们自然而然就有所戒备。
林昭急忙道:“陛下。出使乃是外交;苏辙沉稳,能力显著;蔡京年轻有为。为人机敏,想必定能不负嘱托,完胜好这件国之大计!”
特意点名是外交事务,与国内新旧两党斗争并无关系,使赵顼能少些芥蒂。他身为皇帝,即便是支持新党,但在根本态度和用人策略上,绝对不可能像王安石那样泾渭分明。都是他的臣子,都在为大宋尽忠,不应该有差别的。
单纯的就事论事,苏辙和蔡京都是很合适的。富弼和司马光等人也及时表示赞同,即便王安石反对,也改变不了事实。赵顼沉吟许久,轻轻点头道:“那好,此事就这么定了,苏辙为正使,蔡京为副,出使高丽!”
至于林昭举荐此二人的动机,倒是没有人怀疑!毕竟,在不考虑林昭真实身份的情况下,确实找不出有其他的不良动机!再者,是吕惠卿提议,赵顼才召见林昭的,否则他根本没机会表达这些建议。吕惠卿与林昭有仇乃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自然不会勾结,那么这一切就显得很偶然了。
唯独消息传开之后,欧阳修和赵抃有些怀疑,不过也仅仅只是怀疑而已!他们也不会做出什么不利于林昭的举动。
林昭也暗自松了口气!今日无心插柳,虽说是给赵顼献计,却也夹带私活,安插了几个人。如今看来还不怎么起眼,不过将来,很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赵顼主动给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了……
一番安排,赵顼与文武大臣们觉得,麻烦似乎解决了,故而都十分轻松,可谓是皆大欢喜。林昭也是如愿以偿,安插了几个人不说,也躲开了一堆麻烦。目光不经意地落到吕惠卿身上,脸色略微一沉,这家伙终究还是在记恨自己,时不时搞出些小动作。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暂时不会对付他,留下吕惠卿还有大用,他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的。
也多亏了他提及,否则自己怎么有机会在朝堂上指手画脚呢?还有今日的事情对林昭也是个提醒,接下来的汴京将会是一个漩涡,要主导这一切,却需要避嫌,站在远处旁观就是了。
宋辽边界和高丽都不是好去处,不过运河的事情也有的忙!
“陛下,工部已经拿出了方案,决定分段修筑堤坝,并且引各条河流济运河,尽量抬高运河水位。如果还是不下雨的话,估计最多只能恢复三四成的漕运!”目前还担任着工部侍郎的职位,此乃分内之事。
“三四成啊!”赵顼略微有些失望,却也知道这已经是工部努力之后的最大成果了。重点还是在上天,不下雨谁也没办法。
“好吧,东阳,此事你多费点心,尽量恢复漕运!”
“是!”林昭信誓旦旦道:“臣会亲自来往运河各段,主持工程。”
“好!”赵顼沉吟片刻,道:“芒种节之时,朕会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
辽国边患压力刚刚让他松了一口气,可旱灾依旧压在心上,当真是艰难!赵顼这心里,依旧是压力沉重,期待着上天能够多帮忙一点。
林昭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心想着也应该加快速度了。当然了,最好还是等赵顼祈雨之后吧,到时候若是不下雨,对他的威望绝对是一大打劫。
不过这个时间一定要拿捏好,围绕可能是百年不遇的干旱,一个巨大的漩涡正在汴京逐渐形成……
只是到目前为止,漩涡中心的人却还毫无察觉……(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宋王 第五三四章 天意
熙宁五年,四月十五!
在礼部大臣与高丽使臣数次见面之后,终于确定下来,大宋将派遣使臣前往高丽,为高丽王王徽贺寿。
想要达成这一点并不难,高丽在彻底亲近辽国的时候,不来大宋朝贡也是常有的事情。今年,既然高丽使臣来了,那能够说明问题。辽国的手伸的太长了,高丽王朝立储都要插手,高丽王心里能痛快吗?
派使臣前来大宋,实际上就是对辽国表示不满和抗议!所以当宋朝表达了想要出使高丽,并且海上通商的时候,使臣立即答应了。大宋使臣前往高丽,无疑使得高丽更有底气,自然是求之不得。
随后出使的人选也公布了,苏辙和蔡京为正副使。
苏辙虽不及兄长苏轼,却也是大宋朝有名的才子;蔡京更是有状元身份在,非同一般。在高丽看来,大宋派出这样两位著名人物出使,是格外重视,故而十分欣喜。
平日里,大宋上下办事效率实在不高,但是这一次却是个例外。不过数日便确定了出使的诸多事宜,并且做好了准备。
不过才四月十八日,使团便已经出发前往登州去了,到时将会从那里直接乘海船前往高丽。
萧禧得到消息,也是一惊,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他也是有见地之人,宋朝和高丽交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讯号,这应该是宋朝这边对划定边界一事做出的反应。准确说也算是反击!
可是他身为使臣什么都做不了,宋朝和高丽之间的来往是人家自己的事情。辽国根本无从插手。唯有强调关于重新勘定边界的事情,宋朝对此十分爽快,谈,自然是要谈的。
并且已经委派了一位大臣前往蔚州谈判,听说名字叫沈括。萧禧并未放在心上,不过是个宋朝文官而已,故而并不放在眼里。不过不久之后,他将领略到这位沈大人的能耐。
与此同时。萧禧也第一时间向辽国上京做出了报告,宋朝的反应超出了他们的预期。还特意附送太子耶律浚一份书信,提及林侍郎的“回礼”,听说沈括谈判和出使高丽都是林昭的提议。至于打通女真部族的商路,目前是大宋王朝的高级机密,自然不能外泄。
喧嚣一时,引起大宋朝堂动荡的边界问题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大宋君臣也终于可以微微松口气了。不过也只是一瞬间而已。
另外一场大风暴,即将来临!
“公子看中苏辙和那个蔡京?”狄青是晚一些才知道林昭此举的。
“苏辙兄弟的名气众所周知,将来有大用;至于那个蔡京,潜力无穷,不可小觑!”林昭淡淡一笑,蔡太师的“丰功伟绩”那可不是盖的。
“也好。趁此机会,公然安插人进去……不过要保证将来可以为我所用。”狄青已经仔细合计过了,辽国这件事必须要阻止。有外患的情况下,内忧的影响会减弱,那么相应的事情效果也会打折扣。
而且在很巧合的情况下。巧妙地安插了三颗棋子,至少算是三个伏笔。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应该会吧!”林昭想起使团临走时,苏辙与蔡京都对自己表达了感谢。这趟出使不同于以往的苦差事,难度小,可以是一帆风顺。而且此行的目的还有很大的油水,可以说是肥差。
不过对苏辙和蔡京而言,他们不在乎钱财,更在乎的还是政治利益。这趟出使的意义和重要性摆在那里,只要顺利完成,归国之后便会有升迁和赏赐,仕途又会有全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林昭,至少他真的把帮忙的事情记在心上,并且付诸现实。
至于苏轼,也并未闲着。借着林昭举荐弟弟的东风,很快也接到任命,出知密州,是与苏辙等人一同出发的。主政一州之地,也算是地方大员了,苏轼对此也颇为满意!
在林昭看来,这样也最好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视他们为自己人了,自然不想他们受到即将到来的风暴影响,如今能够离开汴京找个漩涡,那是最好不过的。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夫妇临走的时候,王朝云因为身体不适,不便远行,暂时留在了汴京。虽说是住在苏辙府中,可是三天两头总是往威远候府和江南居跑。
林昭有注意到,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眼下他的心思几乎全部放在朝堂上。这是一场博弈,一盘很大的棋。相比之下,赵顼本来占据了大好优势。可而今自己却又一个先手的机会,转机就在当下!
“吕惠卿偷鸡不成蚀把米啊!”狄青冷笑到:“只是这小子还是贼心不死,依旧记恨着公子!”
“吕惠卿,小人也!”林昭笑道:“不过这次也亏他帮忙,否则哪能这样巧妙?”
“什么时候找个机会,好好和他算账!”狄青自然不会讲一个小小的吕惠卿放在眼里,在他看来,这种人就是不知死活。
“狄公勿恼!”林昭到:“吕惠卿留着还有用……”
“你是说?”狄青看着林昭自信的笑容,似乎想到了什么。
林昭沉声道:“翰林学士到参知政事也只是一步之遥,若是没有了王安石,新党群龙无首,总需要有个人来挑大梁才是!”
“吕惠卿乃是新党第二把交椅……”
“没错,如果我们真能扳倒王安石,那么赵顼一定会推他上。”林昭道:“王安石虽然执拗,却也算得上是君子,可吕惠卿不同,这厮就是个小人,一旦掌握了权力,还不知道会怎样呢?小人得志,鸡犬升天,新党必然会搅动朝堂不安,争斗加剧不足为奇。”
“这潭水越混,我们的机会也就越大!”狄青也深知这一目的,只是没有将吕惠卿的分量看的很重。
林昭道:“不过关键还是要看老天爷,他老人家不出面,谁也赶不走王安石!芒种节就要到了,看看上天究竟是帮我,还是帮赵顼吧!”
ps:有事情耽误了两天,很抱歉,这次恢复更新,不会再有断更的状况了!





宋王 第五三五章 心生不妙
熙宁五年四月二十一,芒种节!
皇帝赵顼亲自祭天祈雨,以求天降甘霖,缓解大宋朝目前严重的旱情。().为此赵顼很虔诚,斋戒了三曰,又顶着一个多时辰的烈曰,完成了所有礼仪。
可惜很遗憾,赵顼的诚心似乎并未感动上天,一直到端午节,依旧没有下雨。如此状况下,夏季的播种又错过了,秋天的绝收和歉收已经是注定的。
从年初开始,汴京等北方主要城池的粮食价格便开始上涨。进入五月之后,粮食价格开始连翻数倍,除了因为供应减少和缺粮的担忧之外,更多的则是商家们囤积居奇。
唯利是图是商人的本姓,只是他们发现自己手中的存粮并不多,前段时间似乎有人在不经意之间从他们手中买走了很多粮食。
商人们扼腕叹息的时候,却也无可奈何,旱灾这种事情谁能预料到呢?很快,更糟糕的情况出现了,以孟氏商行为首的一批粮行竟然全都以平价卖粮,而且数量充足,汴京的粮食价格立即开始回落。
商人们在孟氏粮行充足的供应下最终妥协了,如果是寻常商家,可能会被人寻衅滋事,甚至是报复。可是孟氏粮行的背后是威远候府啊,试问谁敢太岁头上动土?
汴京的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到了正常水平,比原来略微高一些是必然的,不过至少在百姓可承受的范围以内。
老百姓们对孟氏粮行以及威远候林昭感恩戴德,汴京城里溢美之词不绝于耳。皇帝赵顼对此也颇为赞许,在汴京粮价居高不下的时候,林昭主动提出,自家有存货,愿意低价出售,调节市场。()
对于这样贴心的臣子,赵顼自然是十分满意。想要加以赏赐的时候,林昭却已经去了应天府,最近他为疏浚运河的事情忙碌不已。
臣子用命自然是好事,可赵顼心里依旧很难受。天还是没有下雨,难道老天爷当真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真心要为难自己吗?
旱灾加剧之后,传言也越发的多了,在信奉天人感应的年代里,旱情已经不只是天灾的事情了。
有人说这是天降异像,必定有更大的灾祸发生。果不其然,伴随着旱灾的加剧,蝗灾也随之产生,北方多地出现的赤地千里的状况。
终于,开始有人指责,这是朝廷执政有失,甚至有人直接表示,这是皇帝无道的表现,因此上天才降下灾祸表示惩戒。
这一套在古代社会是很流行的,赵顼听到之后顿时压力山大,汗流浃背。想要追究责任?根本没有可能,传言已经越来越多,他追究哪一个?这个时候稍有处理不慎,反而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
赵顼这次是真的有些慌了,即位以来第一次危机出现了。古往今来的帝王都担心旱灾,大旱之年容易生民变,按照这个节奏,大宋朝目前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如果天不下雨,有的皇帝迫不得已,甚至会下罪己诏什么的,赵顼一时间六神无主,竟不知该如何才好!
很快,开始有言官上书表示,一切都是王安石的错,都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倒行逆施,惹得天怒人怨,上天才会降下灾祸。
有第一个人这么说之后,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旧党的官员们立即动作了,这不是打击变法,打击新党的绝好理由吗?
新党坚守常平仓,不愿意开仓救灾的事情也开始为人所诟病,虽说这是赵顼的意思,可是没有人责怪皇帝,全都成为王安石的罪名。
有民间士绅也上书表示,变法执行之后,他们越发的贫苦,生活无以为继。一时间,旱灾笼罩下的大宋王朝掀起了一股反变法,打击王安石的风潮。
规模之大,让赵顼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这里面固然有旧党推波助澜,抑或是有人主导的因素,可现在终究摆在,这次是众怒了。又有旱灾这样的严重的状况在,情况比想象的要糟糕。
随后开始有人上书,请皇帝罢王安石宰相职,以谢天下!
这些年,为了变法,赵顼可是一直顶着压力,力挺王安石,即便是眼下这种危难的时刻,他依旧没有轻举妄动。
罢相?开什么玩笑!
至少这一刻,赵顼依旧坚持着!
王安石本人倒是淡定,并不认为自己是旱灾的罪魁祸首,他依旧认为自己一身正气,变法乃是利国利民的举动。完全是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状态,可以说是泰然自若。
可是他的儿子王雱有些坐不住了,老爹的相位不保,这可是天大的事情。他不可不像王安石那么淡定,那么单纯!
这件事根本不是老爹有没有错的问题,而是皇帝那边耐压能力,以及天象和民心决定的。如果朝堂和民间反对变法的声音继续高涨,皇帝顶不住压力,最终的结果只能只是牺牲老爹了。
对皇帝而言,天子无道和宰相失职相比,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实际上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一旦出现曰食或者灾祸一类的事情,皇帝一般会采用更改年号,更换宰相的方式来应对。
宰相往往就是皇帝的替罪羊,这也是历史上多歼相而少昏君的缘故!天子岂能轻易犯错?错误那都是宰相的。
王雱很清楚,一切全在赵顼身上。皇帝是父亲最大的支持,只要他坚持,地位才能稳固。
只是赵顼能坚持得住吗?
王雱心中满是担忧,饶是他平曰里足智多谋,此刻也是束手无策。毕竟一边是民意,一边是皇帝,他都根本没有插手的可能。
吕惠卿见状安慰道:“元泽莫要担心,官家不会放弃变法,自然会维护令尊的。”嘴上是这么说,可是心底里却另有想法。
赵顼不会放弃变法这是肯定的,只是就一定会维护王安石吗?吕惠卿心中冷冷一笑,对自己而言,这件事或许是个机会。
王雱错误地以为,这位师兄与自家是利益共同体,故而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猜疑。他的心思全部集中在皇宫之中。
当听说有两个尊贵的女人进了福宁殿,王雱顿时心生不妙……(未完待续。)




宋王 第五三六章 再加一把火
福宁殿,皇帝赵顼的寝宫。
此刻太皇太后曹氏和皇太后高滔滔正一把鼻涕一把泪,哭诉王安石变法误国,导致民不聊生,以至于上天降下灾祸。
曹氏出面的原因,是林昭的请托,请嫡母出面帮忙给赵顼施加压力。
至于高滔滔,她本身就对王安石那一套很不看好。在原本的历史上,赵顼死后,高滔滔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辅政,便立即启用了司马光,任用旧党人,全面否定新法。之前碍于儿子的面子才没有出声。当然了,她也是担心干涉政务,引起长子猜忌,兄弟失和!
这一次,情况已经越发的严重了,可是赵顼仍旧要维护王安石,这在高滔滔看来完全就是不理智,是糊涂。她不愿意再看儿子这样糊涂下来,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儿子的英明形象,以及地位稳固。
从仁宗皇帝去世,到而今才不到十年时间,他们是过继的宗室子弟,根基尚且不是那么稳固。哪里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平日也就算了,可是大灾之下容易生变,这个时候更需要谨慎。
尤其是高滔滔的娘家,也是变法的受害者,族人似乎也受到了新党官员的欺压,试问堂堂太后如何能忍气吞声?
今日她去庆寿宫给曹氏请安,提及此事,曹氏与赵福康心念电转,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曹氏便不动声色地附和,也声称王安石变法是误国误民,还让高滔滔敲打警示赵顼。不要胡闹。
曹氏明显是以退为进,在这样的大事上。高滔滔如何能抛开她单独行动?最终决定,一起出面“劝解”皇帝!
1...236237238239240...320
猜你喜欢